《论语选读》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穿,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那么”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选读 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选读 我欲仁,斯仁至矣

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增加什么;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这样一个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好处,又能帮助他们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算是有仁德吗?”孔子说:“何止于是仁德,简直就是圣人啊!尧和舜都难以做到呢!对于仁德的人来说,自己想立身于世就要让别人也立身于世,自己想要事事通达就该让他人也事事通达。

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点地做起,这就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做到仁,仁就来了!”5.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

《论语》选读背诵段落译注评析1、弟子问仁(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注释】(1)施:旧读shì,动词(2)众:指众人(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5)夫:句首发语词(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3)事:从事,照着去做【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2、立身处世(4)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注释】(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5)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注释】(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评析】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8)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注释】(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评析】“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3、发愤进取(1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1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评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1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注释】(1)粪土:腐土、脏土(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13)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注释】(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1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注释】(1)篑:音kuì,土筐【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4、知其不可为而为之(15)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5、君子三戒(16)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17)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1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评析】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6、乐在其中(1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1)就:靠近、看齐(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端正【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评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22)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7、行己有耻(2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注释】(1)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评析】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这在《学而》篇中已经提及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2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注释】(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4)与:在一起的意思(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评析】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2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注释】(1)校:音jiào,同较,计较(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评析】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26)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注释】(1)见:音xiàn,同现。

《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学而》)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

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学而》)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与有道的人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文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8、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四、知其不可而为之9、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论语》选读例题赏析(十五)

《论语》选读例题赏析(十五)

《论语》选读例题赏析(十五)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 1 、2 题。

甲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 (1)有若认为实践“仁”的根本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第二段文字,简要分析孔子对“孝”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中的“仁” “孝”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言基 础知识,并抓住选段中的关键词句。

据第一段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知,有若认 为实践“仁”的根本在于孝悌。

据第二段中的“色难”可知,孔子认为“孝”关键是发自内 心。

答案: (1) 孝悌 。

(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

对长辈 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

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

乙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文化尤为提倡的。

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指在生活中不走极端,凡事折中,处处调和。

只有这 样做才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

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正确。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以“仁”为原则的。

他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的 前提下允许不同意见。

他把四面讨好、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者斥之为“乡原,德之贼也”, 并把一味谄媚的好好先生斥之为“同而不和”的“小人”。

答: 答:。

论语 选读

论语 选读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喻:懂得。 译文:先生说“君子得的是义・小人得的是利。 课堂讲要:钱穆先生评此章日:“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不 君子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公先考虑自己的所得是否合于义,并以此为原则规 范自己的行为:小人则不同,他们的眼中只有个人的利益,根本不会顾及自己的 行为是否远符合义。这种义利观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补充一点,此处的“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 多指人文雅有礼貌。
7.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 任重大,路程遥远。将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责任重大 吗?到死才能终止,这不是路途遥远吗?”
• 15.子日:“辞达而已矣。” • [白话试译]先生说:“言辞,足以达义便罢了。” • [课堂讲要]先生强调辞贵在达义,不尚言辞的虚浮与绮丽。就像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所说:“写字应该跟说话一样,自然、 流畅,把 话说得简简单单,明明白白,让人一看就懂,才最重要,也最不 容易。”本章与下面一章的“文胜质则史”异曲同工。
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即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就不要去开导他。“愤”,意思是心里想求通而未 能通。朱熹的《论语集注》注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意思是使人获得开导,突破 盲点,领悟要旨。朱熹说:“启,谓开其意。”一个人用力思索,求心通还是未得,故生烦闷、着急,看
• 14.子日:“有教无类。
• [白话试译]先生说:“物部教育,没有(贫富、贵贱,智做、区别。”
• [课堂讲要]先生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博大 的胸得的胸襟,为教育的平等观念。孔门富如冉有、子贡,贫如 颜回、原思,孟懿子为鲁之贵族,子路为卞之野人,曾参之鲁, 高柴之愚,皆为高第弟子,故东郭惠子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之 疑。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1、弟子问仁一、重点字词二、通假字1.错:同“措”,放置2.乡:同“向”,刚才三、词类活用1.直:正直人,形作名2.立:使……站得住3.达:使……行得通4.远:远离形作动四、古今异义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⑤选于众,举皋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五、特殊句式(一)状后: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选于众(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2、立身处世一、重点字词6.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7.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8.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四、虚词而: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2.士而怀居(假设:如果)3.敝之而无憾(转折:却)4.任重而道远(并列:并且)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6.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选择:还是)之:1.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主谓间,不译)2.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代词:它们)3.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4.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5.居之不疑(指代“仁人”)6.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指前文的“仁”这件事)五、特殊句式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5、君子三戒一、重点词语1.抑:还是,或是,连词2.恶(wū)乎:于何,从哪里,在哪方面3.造次:匆忙,仓促4.处(chǔ):接受5.颠沛:动乱6.成人:完人,德才兼备的人7.文:文饰,修饰8.得:贪得9.大人:指天子、诸侯等地位高贵的人10.狎(xiá):轻侮,不尊重11.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约定二、古今异义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古:不合礼法今:不合礼节,不礼貌②子曰:爱人古:爱护他人今:丈夫或妻子③虑以下人古:甘于人下今:旧指仆人④子路不对古:不回答今:错误⑤譬如平地古:在平地上堆土成山今:平坦的土地⑥子路问成人古:德才兼备的人今:成年人⑦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古:为何一定今: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三、特殊句式1.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句,“以礼乐文之”)2.子禽问于子贡(状语后置句,“子禽于子贡问”)3.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状语后置句,“其诸乎人之求之异与”)4.恶乎成名(倒装句,“乎恶成名”)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判断句)6、乐在其中一、重点词语不图:想不到汤:热水二、通假字:无:通“毋”,不,不要知:同“智”,聪明三、词类活用君子食无求饱(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一箪食,一瓢饮(动词用作名词,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饭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曲肱而枕之(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弯曲枕:名词用作动词,当枕头)四、古今异义1.三月不知肉味(古义:尝不出今义:不知道)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古义:想不到今义:不贪图)五、文言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状后)2.贤哉,回也!(主谓倒置)9、言而有信一、重点词语省:1.检查、察看忠:尽心尽力信:诚实守信习:复习2.贤贤易色;事父母贤1:尊重、追求,动词贤2:优秀的品德,贤者,名词事:侍奉3.致其身:献出他的生命致,给予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近:合乎复:实践5.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依靠宗:可靠6.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使……严肃暴慢:粗暴怠慢7.正颜色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正:使……端正出辞气:出,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鄙倍:鄙,粗野8.狂:急躁、狂妄9.侗:tóng,幼稚无知10.愿:谨慎、小心、朴实11悾悾:kōng,诚恳的样子12.崇德、辨惑:尊重道德,辨别迷惑13.徙义:徙,靠拢向义靠扰14.祗:只15.行:通达、行得通的意思16.笃敬:忠厚谨慎、恭敬实在17.参:列,显现18.衡:车辕前面的横木19.诸:之于20则以为历己也历:折磨二、通假字倍,通“背”,违背,错误三、词类活用1.吾日三省日:每天,名作状2.信近于义信:讲信用名作动3.远耻辱远:使……远离4.君子所贵乎贵:重视,形作动5.动:使……严肃6.正:使……端正7.主:以……为根本8.劳:使动用法,使……辛苦四、特殊句式宾前:1.其何以行之哉?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何以:以何,凭借什么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以出之,信以成之: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义、以礼……”10、交友之道一、重点词语1. 重:庄重威:威严主:以……为主忠信:忠诚、信实友:交朋友,作动词2. 惮:害怕、畏惧3. 亡:通假字,通“无”,没有4. 益者:有益的朋友者,代词,指代人、事物等5. 损者:有害的朋友6. 友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7. 谅:诚信8. 多闻:见闻广博9. 便辟:逢迎谄媚10. 善柔:阿谀奉承11. 便佞:花言巧语12. 乐节礼乐,乐1:以……为乐乐2 yuè13. 骄乐(lè):骄傲放纵佚(yì)游:放纵游荡晏乐(lè):安逸声色14. 可者与之与: 跟……在一起15. 容众:包容普通人16. 嘉:赞美17. 矜:同情二、词类活用1. 主:以……为主意动用法2. 乐节礼乐,乐1:以……为乐意动用法3. 友直友:以……为友意动用法三、特殊句式1.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省略句我独亡(兄弟)2.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状后)3. 异乎吾所闻(状后)乎:跟4. 于人何所不容: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所不容者何(宾前)5. 四海之皆兄弟也(判断句)13、敏而好学一、重点词语1. 耻:以……为耻2. 是以:因此3. 修:培养,进修讲:讲究,探求4. 及:赶上5. 意:同“臆”,主观揣测必:绝对肯定固:固执己见我:唯我独是6. 其回也与!其: 语气副词,大概7. 愈:超过,好一些8. 过犹不及:过分和不足是一样不好犹:如同9. 尤:责怪、怨恨10. 知我者其天乎!其:大概11.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焉:“于此”,兼词二、通假字1. 意:同“臆”,主观揣测2.然则师愈与与:同“欤”3. 亡:同“无”,未知的新知识三、词类活用1.耻:以……为耻意动用法2. 下学而上达下,上:名作状向下,向上3. 日:每天月:每月名作状四、特殊句式宾前: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 是以谓之文也”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4. 莫我知也夫!5. 何为其莫知子也?状后:6.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判断句:7.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8.生而知之者,上也14、切问而近思一、重点词语1.人焉廋哉?焉:怎样廋sōu,隐藏2. 斯害也已斯:那已:停止3. 然:对的,正确的4. 笃志:坚守志向5. 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6.近思:思考当前的问题二、通假字1.默而识之识:通“志”,记住2.女:同“汝”,你三、词类活用1.善:使……做好形容词使动用法2.利:使……锋利形容词使动用法3.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四、特殊句式1. 吾与回言终日终日言(状后)2.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状后,宾前)3. 有鄙夫问于我(状后)4. 予一以贯之以一(宾前)。

高二《论语》

高二《论语》

高二《论语》
高二《论语》可能指的是高二语文教材中的《论语》选读内容。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高二语文教材中的《论语》选读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2. 学习态度: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3. 道德修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

4. 为人处世: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

这些内容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近·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近年浙江卷延续近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近、近年4分,近、近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近、近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近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近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近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近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近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选读背诵篇章

论语选读背诵篇章

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选读原文与译文一

论语选读原文与译文一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j)、桀(ji)溺(n)(1)耦(ǒu)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教育用)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教育用)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教育用)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的教育用材料。

以下是一些默写训练的例子,旨在帮助学生对《论语》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

1.论语选读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程度,选择《论语》中的适当篇章。

建议选择含有一些简短且容易理解的句子,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子:
1.1 学而篇
___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
请默写上述句子。

1.2 为政篇
___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群而不党。

” (《论语·为政篇》)
请默写上述句子。

2.理解性问题
在完成默写训练后,可以提出一些与所选篇章相关的理解性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论语》的内涵和思想。

例子:
2.1 学而篇
___为什么认为学习很重要?
朋友之间应该怎样对待?
___说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的表现,请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2.2 为政篇
___认为君子对待天下人民应该怎样?
什么是"群而不党"的意思?
为什么君子不应该有私心?
总结
通过《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学生可以通过默写和理解性问题的答题,提高对《论语》的理解和记忆,并进一步领悟___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这种教育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经典文化。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1 代序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1 代序 Word版含答案

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

首先,我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

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

孔子很孤独。

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

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

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述而》7.34)。

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

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惶恐,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

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

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

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

他的晚年,年年伤心。

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

《论语》选读读本(电子稿)

《论语》选读读本(电子稿)

《论语》选读第一章仁:仁者爱人(一)樊迟①问仁②。

子曰:“爱人。

”问知③。

子曰:“知人④。

”①樊(fán)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末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学生。

他求知心切,多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

②仁:二人成仁,即待人要亲善、关爱。

《论语》共有59章提到“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仁可以视为全德”。

③知:通“智”,智慧。

④知人:了解人。

(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②。

”①.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②反是:和这相反。

(三)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②仁,斯仁至矣。

”①仁远乎哉:仁德难道离我很远吗?②欲:想要,希望。

(四)子曰:“里①仁为美。

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①里:住处,这里用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居住。

③焉得知: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五)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①,执事敬②,与人忠③。

虽之④夷狄⑤,不可弃也。

”①居处恭: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

恭,端正。

②执事敬:工作严肃认真。

执事,担任工作。

③忠:忠心诚意。

④之:去,到,往。

⑤夷狄:边远蛮荒之地。

子曰:“当①仁,不让于师②。

”①当:面对。

②不让于师: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让,谦让。

(七)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①好:喜好。

②恶:厌恶,讨厌。

(八)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鲜③矣仁!”①巧言:花言巧语。

②令色:伪善的面貌。

③鲜(xiǎn):少。

第二章德:君子怀德(一)子曰:“君子怀①德②,小人怀土③;君子怀刑④,小人怀惠⑤。

”①怀:思,思念。

②德:道德,品行。

古时写作“惠”,从字的构造看,由“直”,“心”两个部件组成。

“直”是“值”的本字,相遇,相当之义;“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

“德”字的本义为心、行之所值,即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价值观。

③土:土地,乡土。

④刑:法度,规范。

⑤惠:恩惠,利益。

(二)子曰:“君子喻①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

论语选读背诵篇章

论语选读背诵篇章

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摘自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一、为政以德<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民主、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诲人不倦
A、教育作用:(17.2 17.3) B、教育对象:(15.39) C、教育内容;(7.25) (16.13) D、教育方法原则:(11.3) (7.8) (5.9)(3.8)(11.22) E、教者素养: (7.34) (16.13) (1.15) (17.19)(7.1)(9.15)
赏析课文
五、关于教育方法与原则
1. A、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仲弓。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宰我、子贡。政事(指 能从事政治事务):冉有、季路。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 献):子游、子夏。
B、 子路问:“闻斯(就)行诸(“之乎”的合音)?”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怎么)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疑惑),敢 问。” 子曰:“求也退(退缩),故(所以)进(使动用法“使…… 进”)之;由也兼人(好勇过人),故退(“使……退”)之。”
☆一、知识温习:
孔子的教育方法与原则有哪些? 1.因材施教原则 2.诱导启发方法 3.激励式教学法 4.讨论式教学法
六、关于“教者”素养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不敬师尊,天诛地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说到 至于
吾儿,久不见若影 你 子曰:“君子哉若人”这 天涯若比邻 好象 如果 天若有情天亦老
4、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啊”], 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省略 “于”]素。”曰:“礼后乎[省略 “义”]?”子曰:“起[启发]予者商[子夏]也,始可 与[省略了代词“汝”]言诗已矣。”
不仅指讨论诗,而是通过诗的情感来培育 立身处世的胸怀,了解诗背后的人生宇宙境界
性情,本性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也 习 表判断) 改变 染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清朝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 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 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 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 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 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弟子
3、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运行 (身教重于言教) 4、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 彭。” 比作 把 (认真继承、传授、创新传统文化) 5、小结:教育者应具备怎样的素养? 参考:A、诲人不倦 B、注重自我完善 C、注重身教 D、认真继承、创新传 统文化
三、关于教育的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1、探讨: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
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 “类”的含义: 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 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 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 等级。
四、关于教育内容

省略 “之”
文章、文献、科学、文 化
1、子以四教:文、行、 忠、信。
为人、做事尽心竭力
德行、社会实践等
讲信义
2、陈亢问于[向,介词]伯鱼曰:“子亦有异闻[指不 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乎?”对曰:“未也。尝 独立,鲤趋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学诗]也’。‘不学诗,无 以言。’鲤退而[表承接关系,可不译]学诗。他日又 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学 礼]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听 说]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 礼,又闻君子之远[疏远,这里指不亲近、不偏爱]其 子也。”
结合本章注释③思考明确:讨论式教学
5、问题探究:子夏引用《诗经》两句
诗的目的是什么?他真的不懂这两句诗 还是另有想法?
参考:子夏从诗句的讨论联想到“礼”与“仁义”
的关系,提出“礼”后于“仁义”即”礼”以” 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的看法。“礼仪容止” 相当于绚丽,最终都将归于 平淡。“礼”的内涵“仁义”比外在的 “礼仪容止”更重要。
明确:因材施教教育原则
2、子曰:“不愤(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启, 不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启 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同“返”),则 不复(再)也。” 明确:诱导启发原则,举一反三法.
3、子谓子贡曰:“女(同“汝”,你)与回也孰(谁) 愈?”对曰:“赐也何敢望(比较)回?回也闻一 以(表承接,相当于“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 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同意,赞同)女,弗如 (省略了代词“之”,代“颜回”)也。” 明确:激励式教学 与: 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予、授予 ②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参与 ③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帮助 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 和、同 ⑤无乃尔是过与? 同“欤”
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 不倦。” 懈怠 不过
(不厌的态度。“色难……曾以为孝乎?”“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 2、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
不如,比不 上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hào)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 磨’。” (为人、处世、做学问跟打磨玉器一样,需要逐步去完善,不 是某一个方面做好了就算完美——逐步完善自我)
八、学习并了解孔子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
上影响 。
参考: 1、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2、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 3、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4、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5、 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6、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 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7、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 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 德的化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