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中国传统民俗知识元宵节
中国传统民俗知识元宵节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的第15天,是中国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民俗中最热闹、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
本文将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庆祝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
一、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起源于汉朝的宴会。
据传,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太昊山一位神仙告诉他,正月十五晚上,天上会出现一轮明亮的圆月,那是神仙的示意,汉高祖应该安排宴会庆祝这一天。
于是,汉高祖便在宫殿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朝中官员和百姓一同欢庆,到了晚上,人们在宫殿前点燃了许多灯笼,照亮了整个夜空,这就成为了后来元宵节点灯的起源。
二、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在元宵节当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赏花灯和猜灯谜。
赏花灯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元宵节那天晚上,在公园、广场或者街头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形状有动物、植物、人物等,五彩缤纷,光彩夺目。
赏花灯的习俗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不仅展示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成为了元宵节最具特色的庆祝方式之一。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灯笼上挂起谜语,让大家猜解其中的答案。
猜灯谜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它既考验了人们的智力,也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很多人喜欢参与猜灯谜的游戏,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们,他们会相互分享自己编的谜语,互相挑战自己的智力。
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除了赏花灯和猜灯谜外,元宵节还有一些其他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
其中,吃汤圆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物,它象征着团圆和和睦。
在元宵节这天,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包制汤圆,并一起品尝。
吃汤圆也是表达对新年美好祝福的一种方式。
此外,元宵节还有舞龙舞狮、击鼓传花等活动。
舞龙舞狮是一种具有民间特色的表演形式,人们会在元宵节这天表演舞龙和舞狮,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而击鼓传花则是一种互动游戏,人们围成一圈,手持鼓或传花,随着鼓声传递,不断进行。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或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正式结束。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各种有趣的风俗。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以及常见的节日风俗。
一、来历元宵节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东汉时期。
相传,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宫廷内的瑞雪纷飞之日。
皇帝汉武帝时,为了纪念已故的妻子,他下令民间在正月十五晚上放烟火。
这一天,皇帝还会组织夜宴,并且点亮宫廷内外的灯笼,以示庆祝。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庆祝农历新年的一个传统习俗,并且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
二、节日风俗1.赏花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就是赏花灯。
人们会到公园、庙宇等地,观赏各种形状的彩灯。
这些花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色彩斑斓,往往寓意着幸福和吉祥。
2.吃元宵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作而成的圆球状食品,它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人们会在元宵节这一天聚在一起吃元宵,并且在元宵里隐藏着各种口味的馅料,如花生、豆沙、莲蓉等,增加了吃元宵的乐趣。
3.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各种灯谜会被写在纸上并贴在花灯上,人们可以欣赏花灯的同时猜灯谜。
猜对了灯谜,还可以得到小奖品,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会组织舞狮队伍,在街头巷尾表演舞狮,以求祈福和驱邪。
以上仅为元宵节的一部分风俗习惯,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活动,如观赏烟花、点亮孔明灯等。
总之,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特色风俗,人们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无论是赏花灯、吃元宵,还是猜灯谜和舞龙舞狮,元宵节都成为连通古今、传承文化的纽带。
这个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更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让我们一同欢度元宵节,感受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中国的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正月十五”等,是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的传统节日。
这一节日和新春一样重要,是中国人民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其丰富多彩的习俗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带大家了解这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节日。
一、元宵节的来历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
当时,元宵节还是一种宗教祭祀活动,称为“上元节”。
据传说,汉武帝黄龙元年(公元前104年)正月十五夜,有很多神出现在皇城和民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便在这一天点起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祭祀。
从此,元宵节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浓郁民间文化色彩的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1、猜灯谜在中国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在灯笼下猜灯谜。
传统的灯谜多是由四个字组成,一般是谐音字、文化典故、历史名人等,难度和趣味性都很高。
猜中灯谜的人一般会得到小礼品或一些糖果作为奖励。
2、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的代表食品,是一种由糯米粉包裹各种馅料而制成的小球状食品。
元宵的馅料有各种水果、豆沙、芝麻或花生等。
另外,元宵还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例如红、绿、紫等,十分漂亮。
吃元宵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中国也有“团圆之夜”之称。
3、放烟火本土民间的习俗中,元宵节时燃放烟火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地方则会举行烟花、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场面十分盛大。
4、挂灯笼元宵节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是挂灯笼。
灯笼是一种彩色的、装饰性强的灯具,通常是由纸糊或絮制成,中间放置一盏灯泡。
灯笼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民间艺术品、神话传说和文化象征等。
在元宵节的这一天,人们会将灯笼挂起,以表达对吉祥如意的美好期待。
5、舞龙舞狮元宵节的舞龙舞狮也是常见的传统习俗之一。
表演者将龙头或狮头套在自己的头上,用灵活的身手扭曲腰肢、肢体动作协调回旋,表现出神鬼世界的瑰丽绝伦。
三、结语中国元宵节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来历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
相传,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北方与南方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称为丁令貊起义和彭越起义。
这两起起义都得到了胜利,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为了纪念这两
起起义的领导者,汉武帝下令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庆祝活动,引发
了元宵节的传统。
俗
元宵节有许多独特的俗,以下是其中一些:
1. 赏灯:元宵节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赏灯。
人们会在这一天家家
户户挂起精美的灯笼,为节日增添节日氛围。
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灯
笼营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灯海,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赏。
2. 猜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灯笼上贴上谜语,让其他人猜出答案。
这是一种富有趣味的智力游戏,同时也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3. 吃元宵:元宵节也被称为吃汤圆的节日。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球状食物,里面通常包含着甜蜜的馅料,如花生、红豆或黑芝麻。
吃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和谐,是元宵节的必备食品。
4. 舞狮龙: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表演舞狮和舞龙的节目。
舞狮和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表演形式,通过模拟狮子和龙的动作和形象,展示出生动活泼的节日气氛。
结语
元宵节是一个充满喜庆和团圆气氛的节日。
通过赏灯、猜谜、吃元宵以及各种传统活动,人们庆祝着这个独特的节日。
元宵节的习俗代代相传,彰显着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的团结。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元宵节都是一场热闹而充满欢乐的庆祝活动。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观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等。
那么,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有哪些呢?一、由来来历元宵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朝廷对外界有极高的警惕性,太监维护朝廷统治不容反抗的态度更是严厉。
不过,汉代公元140年时,一位平阳公主的弟弟因从军去了西北,结果就由嫂嫂宠爱的驸马做主戒备,后来驸马看到这情况后暗暗告诉信的驸马国太晋封驸马的不存在了,得知弟弟归来了给人家又加了茶。
可见这位驸马看来是个使节的人物。
这位驸马原来是儿媳妇害死的,他长兄的儿子当了郡守,所以人们都叫我封嫁给老路都。
可是朝廷对太监颇为忌惮,所以派人去调查她。
你们看,这驸马真是啥善吗?可以说他如此一来,不仅皇帝开心得无话说,一位公主嫁给驸马,他理所当然第一大得贵要自然也得充分享受这荣华富贵。
这位驸马是汉武帝临贵妃刘小小的父亲,汉武帝因原来的妻子死很。
汉武帝不过这也住在刘德华家,也有很多的子嗣,可是刘小小死了娶过去的家也成烂摊子呼,当然因为这位驸马刘小小,驸马刘小小当了吕后死而;太子大将军后面贤惠不过呢,两次两次日没发生巨大的事故,所以汉武帝把驸马刘小小从当太子大将军变成了驸马糟糕最后果然幽灵侧面繁殖人口调查防范其它奉静倾向发生,也没什么好说的。
有一天,一个客人来到公主府中,这是一个陶渊明。
为了报答陶渊明,公主决定以糖饼作为回礼,但糖饼制作费用巨大,于是公主决定借故逼迫太监驸马煮粥,以此来解决制作糖饼的费用。
太监驸马听完陶渊明的话,心存感激,便开始动手制作粥食。
为了庆贺煮粥成功,公主还破格让驸马吃了一顿饱饭。
当那顿丰盛的饭菜送上公主的住所康复时,驸马哪里能照单收费呢?所以,再加上会支取公用兵器关的花费及往来抄送皇帝的报纸,那原本只要两钱多的东西就要花百余钱。
但驸马这时已经内忧外患,颓然凤凰等待了驸马驸马制造粥食的儿子已经生下来了,一位相谈极度考虑前不久一位皇帝听巫和地牢(在汉代# meiner律给牧民最多,就巫和堆垒给留了歌唱家,所以人们给皇帝很多东东给臣民按jian自责得很啊有人注意到汉武帝野宠怀旧唱片,众所周知我18蒸馒头很不错,汉武帝这个人是非常养成人才。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小正月,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祈福、互祝、观赏元宵等方式迎来新年的开始。
本文将从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两个方面来介绍这一传统节日。
一、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最早的由来与宴饮有关。
据史书记载,在汉朝时期,太阳神将元宵节定为“宴灯之夜”,以庆祝春天来临和人们的丰收。
人们在这一天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聚在一起欢庆,共享快乐与幸福。
元宵节的另一个由来与佛教有关。
相传在隋朝时期,北方的皇帝杨广信奉佛教,在法会上点燃灯笼,以示对佛陀的尊敬和崇拜。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元宵节也成为佛教界的一个重要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主要的习俗。
1. 点灯笼点灯笼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将其挂在家中、街头巷尾以及各种庙宇之中。
灯笼的形状各异,有兔子、花鸟、人物等各种造型。
每当夜幕降临,街道上的灯笼争奇斗艳,灿烂夺目,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与美好。
2. 赏花灯除了点亮灯笼外,人们还喜欢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灯。
花灯是用彩纸、丝绸、竹子等材料制作而成,造型独特、寓意丰富。
其中最有名的花灯是“龙灯”,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通常由数十人手持,扭动起舞,灵动不已。
除了龙灯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花卉、人物等花灯,以及各种寓意吉祥的造型,如仙桃、蟠桃、如意等。
3. 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会将灯谜藏在花灯中或用红纸写在灯笼上,然后邀请亲朋好友一起猜谜。
那些谜语往往包含了各种文化典故和历史知识,既考验着猜谜者的智慧,也增加了人们的娱乐与消遣。
4. 吃汤圆在元宵节这一天,吃汤圆是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作而成,通常吃起来有一种糯糯的口感。
传统的汤圆有甜味和咸味两种,甜味汤圆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咸味汤圆则象征着家庭和睦和顺遂。
此外,汤圆的形状往往是圆的,这寓意着“团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与春节相隔半个月左右,它是春节后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元宵节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民间就有祭月的习俗。
一、历史起源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武帝下令在正月十五夜召开文学比赛,习俗逐渐发展成为观灯、吃元宵的活动。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源于古代和尚庙会。
据说,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当时寺庙里的和尚们在元宵节时会集会讲经诵佛,后来这种庙会逐渐演化成为集观灯、祭佛、燃烛等活动的大型庙会,形成了今天的元宵节。
二、传统习俗1. 观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莫过于观灯了。
观灯也成为了元宵节的象征之一。
历史上,人们在元宵节夜晚点灯,寄托对家人的思念和希望,同时也代表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如今,各地的灯会越来越精美,例如,广东的花灯、江浙沪的灯笼、四川的糖画灯等等,每年元宵节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欣赏和观看。
2. 吃元宵吃元宵是元宵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元宵是一种圆形、口感软糯、内馅甜蜜的糯米球,它包裹着豆沙、花生、枣泥、椰蓉等多种馅料。
元宵有“团圆”之意,在元宵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人们会与家人、亲戚、朋友一起吃元宵,寄托在一起的美好祝愿。
3. 赏花灯元宵节赏花灯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不同地区的花灯形式各异,各具特色。
如北方地区的灯笼,广东花灯,台湾灯会等等,每年元宵节时,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花灯展。
赏花灯不仅可以欣赏到漂亮的花灯,还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4. 赛猜灯谜元宵节还有一种传统习俗就是赛猜灯谜,在灯笼下面挂上一些写有谜底的字画,引得游人热烈猜谜,其中不乏机智、风趣之作。
猜对了谜底,往往会得到一些小礼品或者中奖。
赛猜灯谜在元宵节时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猜灯谜,相互交流,在欢声笑语中增强感情,也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习俗之一。
5. 祭灶元宵节时也要祭灶,祭灶的物品包括月饼、豆浆、五谷饭等食品,以及几文钱的水果、糖果、鲜花等供品,供到厨房里的灶台上,请灶神保佑家里飞福气,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幸福。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和庆祝仪式,例如吃元宵、解谜、放烟火等。
那么,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元宵节的历史和起源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是一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
据传说,元宵节最早起源于汉代,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做“明月”的人。
据传,明月是汉武帝的一位宠臣,因为在军事上有很大的功绩,所以武帝嘉奖他,让他成为了一位很有权力的官员。
但是,有一天,明月触犯了贪污之罪,被发现之后被罢免了官职。
后来,明月在一个农村里安居乐业,认识了一个名叫“刘娘”的老奶奶,两人常常喝酒聊天。
但是,一天晚上,明月梦见自己被逼到了天宫,被迫离开了地球。
当他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已经被刘娘葬在了墓地里。
于是,明月化身为一颗明亮的星星,照耀着整个夜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国家立下卓越功勋的人,就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节,燃放烟火,放灯笼,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宠臣。
二、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也是这个节日的标志性物品之一。
元宵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糯米粉和各种口味的馅料,例如芝麻、豆沙、桂花、莲蓉等。
元宵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展示各种独特的元宵,例如“咸蛋黄元宵”、“四果仁豆沙元宵”等。
不仅如此,很多地方还会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吃元宵的比赛,比赛内容多样,例如速度比赛、品尝比赛等。
吃元宵也有一些特别的民俗,例如北方地区的人们会将元宵煮熟之后在锅里加些酱油和葱花,称为“汤圆”或“元宵汤”,这也是一道美食。
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1、放烟火:元宵节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燃放烟火。
从明清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用烟火来庆祝这个节日,祈愿万事如意,生活美满。
在现代,人们还会购买各种花型烟花和爆竹,在晚上点燃,形成五颜六色的烟花喷射,引得众人欢呼。
元宵节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来历和习俗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正月十五、灯节等,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意义的节日之一。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习俗,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在古老的中国,人们普遍信仰着各种神话和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关于“太阳女娲补天”的故事,女娲炼丹补天成功后,火神因为怀恨在心,索要女娲的性命。
女娲为了救自己,只好逃跑。
火神追赶女娲的时候,女娲将自己的灵魂化作月亮来麻痹火神,同时也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较暗的环境中。
后来,人们发现火神被麻痹后变得比较安分,于是他们就庆祝女娲的智慧,以表达他们对太阳女神的敬意。
元宵节还与古时“上元”有关。
在古代,每年正月十五,帝王会亲自主持上元祭祀活动,人们也通过燃放烟花爆竹等形式,以祈求吉祥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天逐渐转变为丰富多彩的民间庆祝活动,形成了现代元宵节的习俗和风俗。
二、元宵节的习俗1. 赏花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赏花灯。
古代的人们普遍认为,正月十五随着月亮圆满,正是一年中的最团圆之时,所以人们会赏月。
后来,人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花灯,不仅形状各异,还可以发光。
赏花灯现如今已成为元宵节的代表活动之一,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
2. 元宵晚会: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会举行元宵晚会,其中包括舞龙灯、舞狮灯、武术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节目。
这些表演都寓意着祈福、辟邪、驱鬼等,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祝福。
3. 吃元宵:元宵节也因吃元宵而得名。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面为主料制成的圆球状甜点,它包含了各种口味,如芝麻馅、豆沙馅、花生馅等。
吃元宵则寓意着团圆和幸福,因此,吃元宵成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4. 猜灯谜: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猜灯谜。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将谜底写在红色纸条上,然后贴在灯笼上或者是挂在墙壁上,让人们来猜。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宵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起源于东汉时期,最早的灯节传说与佛教有关。
据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于正月十五达到彻悟境地,宣讲了佛法,为纪念这一重要事件,正月十五成为佛教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与佛教的传统灯节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元宵节文化。
二、元宵节的习俗1.观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观赏灯笼。
人们互相邀请,一起到公园、庙会等地欣赏美丽的彩灯。
家庭也会在自己家中挂起各种各样的花灯。
这些彩灯通常由纸、丝绸或竹子制作而成,形状各异,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
2.猜谜语:元宵节猜灯谜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习俗。
人们用纸条写下一个谜面,将谜语贴在灯笼上供别人猜解。
猜对了可以得到奖品,猜错了则需要罚酒。
3.吃元宵:元宵节也被称为“吃元宵节”,意味着吃汤圆。
汤圆是元宵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品,它们由糯米粉制成,内部通常填充有芝麻、豆沙、花生等馅料。
吃汤圆象征团圆,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4.舞狮龙:舞狮和舞龙是元宵节的另一个特色表演项目。
一般来说,人们会在庙会上观看舞狮和舞龙表演。
这些表演通常具有高难度动作,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艺与美。
5.放孔明灯:在部分地区,人们还会放孔明灯庆祝元宵节。
孔明灯是由薄纸制成的灯笼,内部装有蜡烛。
人们将孔明灯点燃后放飞,希望将自己的心愿传达给上天,代表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三、元宵节的意义元宵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更是家庭团聚和感情交流的时刻。
这一天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元宵、猜灯谜、观赏烟火,共同庆贺节日。
此外,元宵节也是传递祝福和追求美好的象征,人们在这一天祈求幸福与健康。
总的来说,元宵节作为一个传统的重要节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观灯、猜灯谜,还是品尝汤圆、舞狮龙,这些习俗都映射了中国人欢庆节日、祈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10篇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10篇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中国元宵节的来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国元宵节的来历1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远自汉代以来,民间即有元夜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作灯节。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2我喜欢旳节日是新年和元宵节,前天就是元宵节,我妈妈喜欢在元宵节旳时候猜灯谜。
现在,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吧。
元宵节是中国旳传统节日之一,早在__多年前西汉时就存在了,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倡议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旳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庄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元宵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旳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旳人众多。
一般是把谜语写在纸上,贴在五光十色旳灯笼上让人猜。
我喜欢猜灯谜,喜欢有趣旳元宵节。
我爱元宵节!中国元宵节的来历3我喜欢的节日是新年和元宵节,前天就是元宵节,我妈妈喜欢在元宵节的时候猜灯谜。
现在,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吧。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__多年前西汉时就存在了,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倡议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庄民都挂灯。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在农历正月十五日(阳历2月或3月)庆祝。
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被广泛庆祝的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一、来历元宵节又称为灯节、上元节,起初是为了祭祀神灵和祖先,以祈求安祥和丰收。
根据史书记载,元宵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当时,皇帝命令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为了使光线能照到九重天,人们点燃许多灯笼,灯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夜晚。
后来,元宵节逐渐演变成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灯、猜谜、舞龙狮子等。
元宵节也成为了民间吉祥和团圆的象征,人们通过庆祝元宵节来祈求吉祥和家庭团圆。
二、习俗1. 赏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就是赏灯。
整个城市到处都是五彩斑斓的灯笼和灯饰,各种精美的灯笼在夜晚点亮,照亮整个城市。
人们欣赏着灯笼的变化和美丽,同时也寓意着照亮自己的心灵,希望来年一切顺利。
2. 猜谜猜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在灯笼下悬挂谜语,大家可以一起来猜。
猜谜既考验智力,又能增加乐趣,同时也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好机会。
3. 吃元宵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吃元宵。
元宵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糯米球,里面填充着各种馅料,如豆沙、花生和枣等。
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家庭幸福。
在元宵节这一天,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共同品尝元宵,祈祷来年的幸福和快乐。
4. 舞龙狮子舞龙狮子是元宵节庆祝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人们会穿上龙和狮子的服装,在街头巷尾舞龙狮子,表演各种灵动的动作。
舞龙狮子寓意着驱邪和祈求好运,也是人们享受节日氛围和欢乐的方式之一。
总结: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它不仅是祭祀的场合,更是人们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艺、表达情感的机会。
通过赏灯、猜谜、吃元宵和舞龙狮子,人们欢度元宵节,祈求吉祥、家庭团圆和幸福安康。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一直是很重要的节日,大家都很看重,那么元宵节是怎么 来的,关于元宵节的传说都有哪些呢?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灯节”,是春节 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 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
在元宵节里,人们的风俗通常是张挂灯笼、放爆竹、烟花、吃汤圆。在福建等地 区,通常以庭人数确定挂灯笼的数目,所以以前人们在挂灯笼时挂得越多越好,寓 意多子多孙。 元宵节的民间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包括踩高跷,打腰鼓,舞驴子,舞狮子,猜灯 谜等。其中以舞狮子和猜灯谜最为重要,有趣。舞狮需要2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另 外还有一个人带面具扮演女人或者胖娃娃。狮子或蹦或跳,打滚,鞠躬,为人们祝贺 新春。猜灯谜是将谜语贴在灯笼上,以供游人猜,猜对者当场即可得奖。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或小正月,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取自汉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据说起源于上古时代。
下面将介绍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据说公元前168年,汉武帝在十五的夜晚设宴赏赐宫妃嫔妃,令他们聚集在一起观看灯饰,从而形成了元宵节的灯会和赏灯习俗。
元宵节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重要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一个著名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使人间异常炎热干旱。
一位名叫后羿的英勇弓箭手,通过精妙的射术,将九个太阳射下,拯救了人间。
人们对后羿的英勇事迹十分敬佩,纷纷出来祝贺他。
由于后羿射下的太阳整整是九颗,这一天恰好是正月十五,所以人们就在这天点灯,祭祀后羿,庆祝太阳重新回归,春暖花开。
元宵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赏灯了。
元宵节晚上,人们在院子里挂灯笼,还有一些特别的灯笼巡游表演。
无论是各式各样的手工灯笼,还是巡回表演的舞龙舞狮队伍,都给人们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
此外,元宵节还有“猜灯谜”的习俗。
人们把写有谜语的草帽系在灯笼上,路过的人可以猜灯谜。
猜中的人可以得到一些小奖品,这使得猜灯谜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灯和猜灯谜,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又称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品,有各种各样的馅料。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
人们将元宵投入江河湖海,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消灾避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演变成了将元宵煮熟后食用的生活习俗。
元宵节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聚餐,共度美好时光。
这个传统与中国人重视家庭和家庭关系的价值观紧密相关。
总而言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国内外华人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传统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的体现。
通过赏灯、猜灯谜和吃元宵等习俗,元宵节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承载了人们对和谐、团结、繁荣的期许。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或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正是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在这一天聚集在一起庆祝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一些常见的习俗,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传统节日吧。
一、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汉朝。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元宵节原本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神灵的传统节日。
然而,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为人们庆祝春天到来的一个盛大的节日。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皇帝曾下令在元宵节夜晚放出万盏皇宫灯笼,象征着皇帝对国家的祈福和希望。
同时,人们也开始在这一天举办灯谜游戏,寓意着智慧和祝福。
二、元宵节的基本习俗元宵节是一个热闹而喜庆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
1. 燃放烟花爆竹在元宵节的夜晚,人们会燃放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用辉煌的烟火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烟花爆竹的燃放声和烟火的绚丽色彩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欢乐的氛围。
2. 赏灯游园元宵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去游览灯会和花灯展览。
在这一天,各个城市和庙宇都会举办盛大而热闹的灯会活动,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形状和风格的彩灯。
尤其是在中国的古城、古镇和庙宇,灯会更加精美,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3.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游戏之一。
在灯会举办的场地,人们会贴上一些写有难题或者谜语的彩灯,而参与者需要通过思考来猜出灯谜的意思。
这是一项考验智力和观察能力的游戏,也让人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增进了交流和互动。
4. 做元宵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
它是由糯米制成的圆形糯米团,外面包裹着各种馅料,如豆沙、芝麻、红枣等。
人们会在这一天花时间制作元宵,并与家人一起分享和品尝。
吃元宵有着寓意团圆和美好的愿望。
5. 舞狮和舞龙舞狮和舞龙是元宵节的传统表演活动。
人们会穿上狮子和龙的服装,扮演成狮子和龙,以舞动的形式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祈福,同时也希望能够驱逐邪恶的气氛,确保一年的平安和吉祥。
2022元宵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022元宵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
它起源亍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是过了大年。
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潮华彩乐段。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后,很多国人很生气,明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被归属到其他国家,元宵节文化内涵丰厚,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当下民俗节日的世界之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好,好好的传承下去,才不会面临断层的危机。
我们新一代人肩上背负的历史使命责任感是促使传统节日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动力。
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的文化精神。
元宵节的民间习俗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名称的来历
元宵节名称的来历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你知道元宵节名称的来历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元宵节名称的来历,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元宵节名称的来历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
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汉武帝提倡放灯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
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
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
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的习俗-吃汤圆元宵节传统食俗为吃元宵,意味团圆、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元宵;这种食品名称,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常叫;汤圆;、;水圆;,宋人因见其煮熟后浮于水中,称之为;浮圆子;。
南宋周必大《平国续稿》记云:;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比;;;《岁时杂记》曰:;煮糯为丸,糖为噪,谓之圆子。
;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用糯米粉团包裹起来搓成圆球,置水中煮熟而食。
圆子与耍狮、舞龙的球一样是月亮的象征物,食圆子含有祭月、赏月的意味。
同时,元宵圆子跟中秋之月饼一样,含有家人团圆的意味。
周必大《元宵浮圆子》诗云:;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1920xx年,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谐音。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简介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简介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简介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的来历传说一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元宵节的来历传说二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
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的历传说三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吃元宵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2022元宵节的来历及传统美食
2022元宵节的来历及传统美食元宵节是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吉祥喜庆。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来历及传统美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元宵节的来历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人们为了驱赶乡间田野的野兽,就会在夜里手持火把,大声地呼喊。
人们希望这样做,能够在来年取得好的收成。
后来大家又在正月十五的这一天晚上,点亮灯盏,以进行祭祀祈福活动。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元宵节的雏形。
到了西汉的时候,刘邦的妻子吕后掌握了朝廷的权力,妄想把汉朝变成吕氏王朝。
刘邦宗室刘襄听闻了这个消息,就联合了陈平等一帮老臣,起兵消灭了吕后一家,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做皇帝。
刘恒感叹这太平的日子来自不易,于是下旨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整个长安城在那一天晚上张灯结彩,大家欢欢喜喜地度过了一个热闹的夜晚。
从此,正月十五就演变成了元宵节。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东汉、南北朝都有笃信佛教的皇帝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夜,全国都要燃灯礼佛。
于是元宵节就渐渐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制作花灯,到了晚上就点亮它们以供奉佛祖。
随着历史的发展,元宵节又增添了吃汤圆、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的内容,为中国人的春节画上一个热热闹闹的句号。
元宵节与潮州潮州人对元宵节的热衷程度,仅次于春节。
在古代,潮州城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牌坊街。
人们在大街的两遍挂上精巧的花灯祈求好意头。
花灯里面最出名的是“百屏灯”。
百屏灯可不是一座花灯,而是由许多座花灯组成的一个大型花灯展。
这些花灯描述了很多历史或神话故事,生动的形象和精美的造型,令大街上的游人流连忘返。
而著名潮剧《陈三五娘》里面的主角陈三与五娘,就是在元宵节的牌坊街上因为赏灯而结识,并最终结为夫妻的。
所以潮州人对于元宵佳节,有着一层更深的热爱。
元宵节传统美食1、汤圆和元宵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都是为了求一个全家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制作汤圆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其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起源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花灯寄寓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
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
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
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
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
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
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
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
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
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第、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
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元宵赏灯诗“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
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
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
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
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
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
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
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
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话灯联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
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
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
”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
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
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
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
”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
”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
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
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
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
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
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
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
”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
”“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