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他的勇猛和忠诚深受刘备的信任和赏识。
他在历史上被人们所熟知的不仅仅是他的勇猛和忠诚,更是他的死因。
那么,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呢?据《三国志》记载,魏延在刘备称帝后,因为与诸葛亮产生了矛盾,被贬为广汉太守。
后来,刘备病逝,诸葛亮继位为丞相,魏延被任命为前锋都督,率领军队出征。
在攻打南中的过程中,魏延却背叛了蜀汉,企图投降曹魏。
最终,他被蜀汉将领姜维所杀。
这个版本的死因,虽然简单明了,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魏延会背叛蜀汉,更没有解释为什么他会被姜维所杀。
历史学家们对于魏延的死因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和猜测。
有一种说法认为,魏延之所以背叛蜀汉,是因为他对于蜀汉的统治不满,认为蜀汉腐败无能,无法为民众谋福利。
他还认为自己的功劳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感到不满和失望。
他投降曹魏,希望得到更好的待遇和机会。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魏延之所以背叛蜀汉,是因为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
据说,魏延曾经向诸葛亮建议攻打曹魏,但是被诸葛亮拒绝了。
后来,诸葛亮派魏延出征南中,但魏延却认为这是一种贬斥和惩罚,于是产生了反叛的念头。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无法解释为什么魏延会被姜维所杀。
有一种说法认为,姜维杀死魏延是为了维护蜀汉的利益和尊严,因为魏延的叛变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蜀汉的安全和稳定。
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姜维杀死魏延是为了自保,因为魏延在南中拥有一定的势力和支持者,如果让他回到蜀汉,可能会对姜维的地位和权力造成威胁。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无法完全解释魏延的死因。
魏延的死亡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让人们对于他的形象和贡献产生了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魏延是一个忠诚的将领,他的死亡是因为被误解和不公正对待;而有人则认为,魏延是一个背叛的叛徒,他的死亡是应该的。
无论如何,魏延的故事仍然被人们所关注和传颂,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三国演义之魏延空城计
三国演义之魏延空城计魏延,字文长,蜀汉一代名将。
他虽然在力战方面具备出众的战斗技巧,但其智谋和计策也不容小觑。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以其聪明才智和勇毅精神展现了他的空城计,成功迷惑了敌人,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本文将从背景、计谋策略和效果分析三个方面来探讨魏延的空城计。
背景魏延的空城计发生在蜀汉与魏国之间的战争中。
当时魏国大将曹真率领魏军围攻汉中,而蜀汉丞相诸葛亮派魏延前往应战。
虽然魏延兵少将寡,但他灵活运用策略和兵力,面对强大的魏军,却能适时使用空城计,以防敌军猛攻。
计谋策略魏延的空城计主要通过虚张声势来迷惑敌人,以达到收敌效果。
首先,他在城墙上挂起大幅巨旗,旗上写着“有埋伏,勿进!”的字样,让敌人望风而退。
其次,他安排数十名壮士随意摆放在城墙上,装作无精打采的样子,以更好地引诱敌人进攻。
最后,魏延亲自下城,全副武装,亲自督战,进一步增强了敌军的困惑和迷茫感。
效果分析魏延的空城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面对魏军的攻势,他巧妙地制造了诱敌上当的氛围。
敌军一见大旗之后,便产生了疑虑和戒备心理,不敢轻易进攻。
而看到城墙上士兵的状态,更加增加了他们的困惑。
此时魏延的出现更是杀气腾腾,让敌军感到恐惧。
最终,魏军在魏延的空城计下丧失了进攻的信心,成功被蜀汉击退,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胜利。
结论魏延的空城计堪称是一次卓越的战略计策。
通过虚张声势和敌军心理的细微变动,他成功地迷惑了魏军,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此计不仅展现了魏延的智谋和勇气,更彰显了蜀汉军队的无敌威力。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空城计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经典之战,对后来的军事策略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魏延的空城计是他在战争中的一次精彩表演。
魏延通过巧妙运用虚实的手段,成功地迷惑了敌人,打破了敌军的攻势,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魏延空城计的优秀之处在于他准确地把握了敌人的心理变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他的这一战术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启示我们在面对逆境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果。
有关魏延的民间故事
有关魏延的民间故事
魏延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
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魏延的形象被描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以下是一些与魏延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但请注意,这些故事可能并非完全基于历史事实,而是融合了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的元素。
魏延闯帐: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有一次魏延未经允许擅自出兵,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违反了诸葛亮的军令。
当魏延带着战利品回到营地时,诸葛亮下令将其斩首示众。
后经众将求情,诸葛亮才饶了魏延一命,但给了他严厉的警告。
这个故事体现了魏延勇猛善战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微妙关系。
魏延梦头:据说在魏延被杀之前,他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
梦中有人告诉他,他的头上长有反骨,将来必会反叛。
魏延醒来后感到非常不安,但他并没有把这个梦告诉任何人。
后来,当诸葛亮临终前留下遗命要斩杀魏延时,魏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梦是在预示他的命运。
这个故事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反映了人们对魏延复杂性格和命运的关注。
脑后反骨:在一些民间传说中,魏延被描绘为脑后长有反骨的人。
这种反骨被视为不忠和反叛的象征。
因此,魏延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
说中常常被描绘为一个具有潜在反叛性格的角色。
这种形象可能源于历史记载中魏延与杨仪不和以及他在诸葛亮去世后试图继续北伐的事迹。
这些民间故事和传说虽然可能带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它们都反映了魏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他的精神品质。
同时,这些故事也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想象和解读。
在了解这些故事时,请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进行理解。
名将魏延的简介
名将魏延的简介魏延是刘备最为器重的将领之一,但是为人却心高气傲,脾气暴躁,是蜀汉军事才能十分卓越的。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名将魏延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名将魏延的简介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
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魏延的生平简介一开始刘备在入川的时候因为魏延有战功看,就任命其为牙门,之后当刘备攻下汉中的时候,想要选拔镇远的时候在张飞和魏延两人中做出了抉择。
当时张飞的名声是比魏延要大很多的,也是镇远强有力的人选,但是刘备赏识魏延的勇气和果断,最终还是选择魏延担任了镇远。
魏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镇守汉中的十五年之内,从没有一个敌军能够进入汉中的。
之后屡次追随诸葛亮进行北伐,屡建战功,成为了一方有名的将领。
但是魏延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是比较大的,诸葛亮一直不重用魏延,导致了魏延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有所不满。
之后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更加的恶化,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诸葛亮在将死的时候嘱咐杨仪等人让魏延进行断后,但是从魏延的角度上面看来,有点大材小用了,之后魏延不甘心受到杨仪等人的摆布,从而违反了之前断后的命令,最终杨仪派马岱追杀了魏延。
所以纵观三国魏延的一生,虽然有勇有谋但是命运对于他也是有所不公的,之后一直受到压制导致了自己最终的结局。
魏延怎么死的公元234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五次北伐,魏延被封为前锋。
战前,魏延梦见自己的头上长了角,于是就去找解梦人赵直解梦,赵直说角字头上有一把刀,所以梦到角是大凶之兆。
诸葛亮之所以容不下魏延,是因为诸葛亮曾放出了如此狠话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同时魏延也是三国中死的最冤枉的一位。
魏延自投蜀后战功卓着,也深得刘备喜爱,每每委以重任。
对魏延这样一个能征惯战的大将,诸葛亮几次却要置他于死地,诸葛亮为何如此容不下魏延?魏延延降蜀之初就有一种傲气。
在取下长沙时,魏延杀主韩玄献城,这对于蜀军本是大功一件,而诸葛亮却评价他“食其禄却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尔后必反”。
为此,欲斩魏延,幸刘备爱才制止,才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人非圣贤,诸葛亮虽神机妙算,但是也有失误的时候,诸葛亮曾经放出了有“反骨”的魏延“久后必反”的话,但是魏延的表现却没有应了诸葛亮的话。
但是诸葛亮临死之前召开了一次重大的会议,魏延却没有在受邀之列。
诸葛亮死后,他把兵权交给了跟魏延有矛盾的部将杨仪,利用杨仪与魏延的矛盾,去逼被诸葛亮认为“反骨”的魏延,又加上魏延额性格一向高傲,最终魏延以谋反的罪名斩杀。
魏延一代大将,被人们曲解的军事天才
魏延一代大将,被人们曲解的军事天才三国时期,蜀国的武将可以说是十分的充足了,蜀国的一批战将的存在压的同一时期的武将喘不过气来,但是我们都知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在后期,随着关羽败退麦城,被斩首级,张飞鞭打属下,被斩首级,马超病故,黄忠去世,五虎上将就剩下一个英勇不复当年的赵云,表面上看,蜀国真的是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武将了,但是,我们都没有想到一个人,他就是魏延。
魏延是刘备的旧部,相对于五虎上将来说,他在前期没有他们那样的惊艳战绩,但是他是稳扎稳打,他是在刘备还在荆州时,投奔了刘备,而刘备也是一个极其善于招贤纳士的人,魏延就开始在刘备的手下开始工作,我们也说了,魏延是稳扎稳打,但是这也是无奈啊,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机会啊,这段时期,刘备的身边的人手是真的充沛,魏延根本没有发挥自己实力的渠道,所以他就开始了默默无闻的军旅生涯。
三国后期,他的机会来了,老一代的武将老的老,死的死,蜀国已经到了快要无人可用的时候,而此时魏延的军事天赋也被发现,所以他开始崭露头角。
魏国袭击蜀国,但是天公不作美,大雨冲毁了栈道,几路大军只剩下一路大军,魏延就率军与其相遇,发生了一场大战,在这场大战之中,魏延的军事天赋完全展现出来,以少胜多,大败魏军,凯旋之后,被封大将军。
在诸葛亮进行北伐时,魏延也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存在,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时,魏延带兵趁机攻打魏方的部队,取得了很好的战果,司马懿对魏延也是评价很高,认为他是蜀国数一数二的武将。
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以经有些油尽灯枯的感觉了,而魏延也就在等待这个机会,为什么?因为魏延是一个极其孤傲的人,他曾经向诸葛亮提过很多奇谋,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因为他觉得魏延的想法过于激进,成功了还好,若是一旦失败,那就是万劫不复的境地了,所以就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但是诸葛亮一死,魏延认为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止自己了,就可以完全自我发挥了。
但是他忘掉了一个人,那就是杨仪,杨仪与魏延一直不和,魏延也一直瞧不起杨仪,他认为杨仪就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而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若是说魏延是一个不听话的顽皮的小孩的话,那杨仪就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了,诸葛亮对他也有知遇之恩,于是在诸葛亮死后,两人就出现了分歧,杨仪主回防,魏延主进攻,然而不得不说前者还是很聪明的,他知道自己的兵力没有魏延强大,若是真的发生了冲突,自己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他先给刘禅发出了魏延要叛变的信息,并且向魏延所属散布魏延要造反的信息,并且说这是丞相所说,最终,杨仪借诸葛亮的名号,打乱了魏延部队的军心,魏延部队溃散,而魏延也被斩掉头颅,不仅如此,魏延的家人也都被牵连。
三国人物·魏延
街亭的重要意义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 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 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 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 蜀军可由此攻郿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 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末敢造 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 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郿城”,于是派兵据 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 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 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 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 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魏延的历史评价
魏延死后七年,即后主延熙四年(241), 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给魏延下了 这样几句评语: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 国境。 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 厥性。
魏延的历史评价
魏延是一个刚强威猛,颇有点自高自大的 人物,既有勇于任事、不畏艰难的优点, 也有桀骜不驯、任性而行的缺点。
魏延(紫十字后,在诸葛亮几次北伐中,魏延常负先 锋重任,曾经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等,因 战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 进封南郑侯”。 总之,在二十几年的三国纷争中,魏延长 期肩负重任,出生入死,为蜀汉政权建立 了累累功勋。作为历史人物,魏延多年独 当一面,“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 多谋善断,智勇兼备,确有大将之才 。
三国历史人物-魏延
魏延介绍
独身转战三千里,一剑可当百万师
魏延介绍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 信阳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 葛亮死后,魏延因被陷害谋反而遭杨仪一 党所杀。 相貌:面如重枣,目若朗星。 性格:骄矜高傲、忠诚 。
三国演义之魏延七进七出
三国演义之魏延七进七出魏延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之一,以其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深受部下爱戴的领导风格而闻名。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以他七进七出的豪情壮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魏延的背景和他在七进七出中的战绩,以及对他的评价。
魏延,字文长,原为刘备麾下将领,后随刘备入川担任征西将军,长水校尉。
他身材魁梧,精明强悍,作战勇猛。
他与其他将领一样,深受刘备信任。
魏延多次在战场上展现出了他的英勇无畏和决定性的战术。
七进七出是魏延在沓中之战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在魏延的统帅下,他的部队在战斗中经历了七次突袭和七次撤退,令敌人措手不及,展现出了他的智谋和过人的战术水平。
首次进攻是魏延决定主动出击,配合其他将领的进攻,对敌人形成夹击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然而,敌人的反击迅猛,魏延不得不采取撤退的策略,为下一次更有效的进攻争取时间。
第二次进攻,魏延运用伏击战术,选择在敌人未备的情况下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敌人。
这次胜利证明了魏延的军事才能和对战场的敏锐洞察力。
接下来的几次进攻和撤退,展现了魏延的灵活性和临机应变能力。
他善于利用地形优势,突袭敌军后立即撤退,令敌人束手无策。
这种战术对精确动用军队的力量和资源,增加了战斗的胜算。
最后一次进攻,魏延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突袭,成功地击败了敌军,夺得了战斗的胜利。
他的七进七出战术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勇气、策略和战术能力。
魏延的七进七出为他赢得了声誉和敌人的尊重。
他的部下也对他心悦诚服,愿意为他卧薪尝胆。
魏延以其战术水平和领导能力成为刘备的得力干将。
总而言之,魏延的七进七出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
通过他的英勇和智慧,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战士和领导者的形象。
他的决心、勇气和战术能力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应该向魏延学习,勇于面对困难,运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一切。
反骨未必是天生—浅谈《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命运悲剧
反骨未必是天生—浅谈《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命运悲剧《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魏延也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
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被誉为“五虎上将”之一。
然而,他的命运并不顺遂,最终死于武侯祠。
魏延之所以被称为反骨,是因为他在战场上不仅勇猛无比,而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愿与众人碌碌无为,而宁愿选择孤注一掷的机会。
尤其是在关羽败亡之后,他坚决反对刘备拥立刘禅为皇帝,而主张让他自己接任,这一言论甚至引起了刘备的极度不满。
但事实证明,魏延的主张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刘禅的能力明显不如魏延。
而魏延的命运悲剧,也与他那种反骨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他在战场上执着勇猛,却缺乏周全考虑后果的能力,这使得他经常处于危险之中。
举个例子,他在攻打漠北时,率领大军攻城,却没有计算到敌人可能做出的反击,最终被敌人袭击,导致大败亏输。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因为他没有把握全局来进行战争计划,而只看重一时的胜负,这也导致了他在某些战役中的失败。
其次,他的反骨性格也使得他经常和上司发生摩擦。
在三国时期,部下的忠诚和服从是非常重要的,而魏延却时常表现出对上级命令的不接受和不听从,如此反精神自然会引起上司的不满和不信任。
例如,当时在南中的战争中,蜀汉国师诸葛亮率领大军已经开始撤退,却因魏延执意进攻而多次遭受敌军反击,这等于是在诸葛亮的命令上搞了个逆子,所以他才将魏延驱逐,并要求关羽杀魏延。
最后,魏延的最大悲剧是因为他反抗了刘备的命令。
即便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但作为部下,进可攻退可守,听从上级命令是必须的,毕竟战争是一种全局的考虑。
而魏延却因为一己之私,不顾大局,面对刘备的反对依旧坚持己见,这种不服从领袖的行为,最终也导致了他的悲剧。
事实上,他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而不是违反上级命令,这也是一名优秀军人应该明白的。
反骨的人通常有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们拥有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和勇气,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弱点。
魏延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魏延的性格特点是什么魏延是中国历史上蜀汉时期著名的将领,他的性格特点被广泛探讨和研究。
通过对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魏延的性格特点主要包括坚毅果断、勇猛无畏、直率豪爽和忠诚敬业。
首先,魏延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坚毅果断。
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能够坚定意志、果断行动。
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政治斗争中,他都展现出了出色的坚韧性格和果敢决断。
历史上有许多事件证明了魏延这一特点,比如他成功地用计谋夺取了益州地区的政权,并在不利的条件下坚持抵抗曹魏的进攻。
其次,魏延的性格特点之二是勇猛无畏。
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魏延勇敢且果敢。
他在多次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勇气和战斗力。
在赤壁之战、合肥之战等重要战役中,魏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部队英勇作战,不畏强敌,并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第三,魏延的性格特点之三是直率豪爽。
他性格率真,直言不讳,不喜欢阿谀奉承。
无论是对上司还是对下属,魏延都会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一性格特点使得他赢得了众人的敬佩和信任。
他的直率和豪爽也为他的部队赢得了许多忠诚和拥护。
最后,魏延的性格特点之四是忠诚敬业。
他对蜀汉国家的忠诚无比,始终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保卫国土。
同时,魏延也一直以身作则,勤奋敬业,在军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终生为蜀汉尽心尽力。
综上所述,魏延的性格特点包括坚毅果断、勇猛无畏、直率豪爽和忠诚敬业。
他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将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他的坚韧精神和忠诚精神,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魏延人物分析——勇猛过人,又性矜高
魏延——勇猛过人,又性矜高《三国演义》中的魏延,仅次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被称为蜀汉的第六大将。
在刘备入川之战,争夺汉中战中,魏延身先士卒,立下了汗马功劳。
尤其是在关羽、张飞等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后,魏延脱颖而出,成为蜀汉的顶梁柱。
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作为先锋大将,多次歼灭魏军,建功立业。
但是,此时的魏延已经开始骄傲了,看不起别人,与同事、下属不和,犯下了不少错误。
在魏延刚刚归顺刘备集团时,诸葛亮就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杀了长沙太守韩玄,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作为地方将领,却将土地献出,是不义,乃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迟早会造反的,还不如现在除掉,以绝后患。
如果不是刘备替魏延担保,为其求情,魏延那时候就身首异处了。
诸葛亮虽然饶了魏延,还是再三警告道:“吾今饶汝性命。
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后来,魏延一直尽职尽责,刘备和诸葛亮交代的事情,都能圆满完成。
刘备死后,诸葛亮经过数年整顿,恢复国力后,继续重用魏延北伐。
刚开始,魏延还是非常听话的,让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
可是人的本性是什么样的,迟早会显露出来的。
在第三次北伐中,魏延、张嶷yí、陈式、杜琼四将奉诸葛亮军令,带领两万军队从箕谷进攻曹魏。
参谋邓芝善意提醒他们四人,按照丞相诸葛亮的指令,出了箕谷之后,要万分小心,千万别中了曹魏的埋伏。
可是陈式却不以为然道:“丞相也太小心谨慎了吧?下了十几天大雨,魏军的衣甲早已毁坏,肯定想着撤兵回家,怎么会有心思埋伏呢?现在我们急行军,肯定可以获得大胜。
”邓芝道:“丞相算无遗策,你们怎么敢违抗命令?难道忘了马谡的下场了吗?”陈式笑道:“丞相如果足智多谋,也不至于丢了街亭。
”魏延也认为诸葛亮没有采纳自己的“子午谷奇谋”,才导致多次北伐徒劳无功,跟着陈式说:“丞相如果采纳我的奇谋,从子午谷进兵,此时不说长安,就连洛阳也打下来了!丞相让我们进兵,现在又让你来传达停止进兵的命令,如此朝令夕改,号令不明。
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魏延
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魏延魏延,字文长,三国时期蜀国名将之一。
他身材高大,威猛勇猛,武艺出众,智勇双全。
他在蜀国历任要职,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被人们尊称为“猛将”。
魏延出身农家,家境贫寒。
他年少时与关羽相识,发誓要效法关羽,成为像他一样的英雄。
后来,魏延加入了刘备的队伍,以其勇猛战胜了不少敌人,获得了刘备的赏识,成为了刘备的亲信将领。
在蜀国建立后,魏延成为了部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他在定军山的战斗中,以少胜多,击败了关羽的弟弟关兴,以勇武赢得了口碑,被刘备表扬为“猛将”。
魏延还参与了庞统率领的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蜀国的名将。
然而,魏延性格多疑好斗,不善于与人相处。
他曾多次与其他将领发生争吵和冲突,甚至与黄忠发生过激烈的争斗。
这使得他在军中声誉有所折损,被一些将领不满。
在刘备去世后,刘备的继任者刘禅起初任命魏延为大将军,但后来因为他不听命令,与蜀国的重臣法正发生冲突,被贬职为右将军。
魏延因此感到愤怒,他开始策划谋反,企图夺取蜀国的政权。
然而,魏延的密谋被刘备的忠臣诸葛亮所察觉。
诸葛亮及时采取措施,将他拘禁并逼其自杀。
魏延的谋反行动失败了,他的死亡也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尽管魏延在后期的行为有所不齿,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三国时期的表现相当出色。
他的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战功累累,为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和忠诚心的将领,可惜他的不善相处性格以及野心作祟导致了他的失败。
总结起来,魏延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蜀国名将,他的勇猛和智勇使他成为了一个备受赞誉的将领。
然而,他因为性格上的缺陷和谋反行为,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他的英勇事迹依然为后人所称道,他的名字也因此被铭记于史册。
魏延使用方法的技巧
魏延使用方法的技巧魏延,字文长,是刘备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被誉为“万人之敌”。
魏延具有勇猛的战斗力和独立思考的智慧,他的使用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关键技巧。
首先,魏延善于临场应变。
在战场上,往往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需要将领能够快速做出决策并作出相应应对。
魏延能够迅速判断形势,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他善于抓住敌人的软肋,寻找突破口,采取灵活的战术,有效地击败敌军。
在使用魏延时,要注重培养其变通能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让他能够更好地适应战场环境。
其次,魏延善于独立作战。
他在刘备麾下并不受到过多的约束,往往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经验,独自指挥战斗并取得胜利。
这种独立作战的能力十分重要,能够减轻主帅的负担,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发挥魏延的个人能力。
在使用魏延时,要充分信任他的判断和指挥,给予他足够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让他充分展现自己的战斗才能。
再次,魏延善于鼓舞士气。
他能够以身作则,勇敢冲锋在前,激励士兵们勇往直前。
他注重士兵们的训练和熟悉各种战术,从而提高整个部队的战斗力。
在使用魏延时,要重视士兵们的士气培养和战术训练,让他们感受到魏延的战斗精神和决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战斗力。
最后,魏延善于与其他将领合作。
尽管魏延个人能力出众,但他也懂得与其他将领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他能够与其他将领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效应,提升整个战斗团队的战斗力。
在使用魏延时,要注重与其他将领的配合,及时交流和协商,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总之,魏延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临场应变、独立作战、鼓舞士气和与其他将领合作等技巧。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得好,才能充分发挥魏延的战斗才能,取得更多的胜利。
因此,在魏延的培养和使用中,要注重培养他的灵活思维、独立指挥能力、士气激励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断提高他的领导才能和战斗实力。
三国历史魏延
有人说他是反骨仔,有人说他是好青年;他是战场上无所不能的大将军,他是生活中易受挑拨的粗鲁汉。
在所有的史书记载中,他都是魔鬼与天使的化身,正义与邪恶的代言人,他是谁?————蜀汉都亭侯魏延。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论行军打仗,仅次于五虎上将,因此在将领匮乏的刘备集团有很重要的地位。
早期的魏延,隶属于刘表统治下一个郡的参赞,也就相当于县公安局副局长,但这对于相当自负的魏延先生来说远远不够。
赤壁大战后,刘老大因业务发展的需要,大量招募年轻才俊,于是魏延投奔之。
初一加入刘备集团,他就被授予了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和老黄头黄忠一起作为先头部队去搞定刘璋。
当然,刘璋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搞定的,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老大对魏延的信任,以及刘备集团军事将领的匮乏。
在征讨刘璋的战役中,魏延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激进青年的无所畏惧,以及一只小菜鸟的稚嫩,屡次孤军深入,掉进陷阱,多亏有老黄头紧急时刻的救助才没被砍。
最终,刘璋被消灭了。
论功行赏,黄忠居首,魏延为他的年轻付出了代价,被诸葛大仙口头警告了一次。
随后,关老二被孙权灭掉,刘老大兴师伐吴,但需一大将驻守汉中抵挡曹操,最后选魏延与马超马鸡血二人同守汉中。
由于五虎大将的压制以及诸葛大仙的不信任,魏延一直没得到施展的机会,但是在刘老大跟孙权的战争结束后,机会来了。
公元221年夷陵之战爆发,战争的结果依然是发动者以失败告终,刘老大也因此一病不起,次年病逝,蜀国正式进入诸葛大仙时期。
起初,诸葛对魏延很不信任,认为他脑后有反骨,因此并未对他委以重任。
但当刘老大在夷陵之战中将蜀国老本赔光后,诸葛不得已将魏延扶上台,正式交给他前辈的枪。
在此后数次对魏的大规模战役中,魏延跟诸葛一武一文,搅得魏国国防部长司马懿鸡犬不宁。
魏延在蜀国的地位也扶摇直上,成为了仅次于国务院总理诸葛的第二号人物,但是,魏延的自大性格在这一时期也充分暴露了出来。
魏延胆识过人三国演义中的刚毅将领形象
魏延胆识过人三国演义中的刚毅将领形象在《三国演义》中,魏延以其勇猛无畏、果敢决断的形象深入人心。
他的胆识过人以及稳定坚定的个性,赋予了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将领的特质。
本文将探讨魏延如何展现出刚毅的将领形象,并分析这个形象对他在三国时期的影响。
一、智勇双全的魏延作为刘备麾下的将领,魏延既勇敢无畏,又机智聪明。
在战场上,他屡次展现出出色的勇猛和军事才能。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便是在定军山之战中,他单骑救援马超,击退敌军,展现出自己非凡的个人能力。
与此同时,他也是个有着远见卓识的将领,他能够准确地判断战局,做出明智的决策。
二、冒险精神与果断决断魏延在三国时期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
他勇往直前,对困难和危险从不回避。
在刘备与孙权的第一次联合抗曹的战役中,当双方陷入僵局时,魏延主动提出冒险夜渡长江,突袭曹军,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次危机。
他的果断决策以及胆大心细的表现,使他赢得了刘备的赞赏,并树立了他在刘备军中的威望。
三、坚守信仰与原则魏延以其坚守信仰和原则而闻名。
他曾多次表示对刘备的忠诚,并且在刘备去世后,对刘备的子嗣积极维护。
在关羽去世后,他坚决主张追究曹操的责任,为关羽讨回公道。
他的这种坚持和执着,使他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和赏识。
四、魏延形象对三国时期的影响魏延作为一个刚毅的将领,他的形象对三国时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勇猛无畏、果断决断以及坚守信仰的品质,鼓舞了刘备军队的士气。
在刘备死后,他也起到了稳定和维护刘备子嗣的重要作用。
他的忠诚和坚持,使他成为刘备眼中的得力助手,并赢得了刘备子嗣和其他将领的尊重。
总结起来,魏延在《三国演义》中展现了刚毅将领的形象,他的胆识过人、智勇双全以及坚守信仰和原则的特质,赋予了他在三国时期的重要角色。
魏延的形象对当时的战局和人物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勇猛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国名将魏延
三国名将魏延魏延,字文长,世称“魏将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名将之一。
他聪明勇敢,武艺高强,不仅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而且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
本文将从魏延的生平、军事才能和政治成就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位三国名将的辉煌。
一、魏延的生平魏延出生于山西河东郡,他的家族世代务农,以及经商为生。
年轻时,魏延展现出卓越的勇敢和机智,很快成为了当地的一名知名军事将领。
不久后,他被刘备选中并招募入己帐下,成为了刘备手下重要的将领之一。
二、魏延的军事才能魏延军事才能出众,尤其擅长骑射和作战策略。
他在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以及定军山之战等重要战役中都表现出色,展现出了统帅才华和高超的指挥能力。
他不仅勇猛精进,而且善于运用兵器,善于把握战机,以及制定有效的战略策略。
他的勇敢和果断决策在战场上赢得了多次胜利,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三、魏延的政治成就除了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魏延在政治上也有出色的成就。
他在刘备政权中担任要职,并负责治理一方的军政。
在他的领导下,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深入了解民情,善于倾听民意,制定了一系列贴合实际的政策,改善民众生活。
此外,魏延还重视军队的训练和兵员的选拔,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为刘备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魏延的英勇事迹和卓越才能不仅令他在刘备的统治下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也在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他的勇敢和坚韧精神不仅令人钦佩,也是历史的宝贵财富。
他的名字成为了后世儿童学习学识和追求梦想的榜样。
总结起来,魏延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将,以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他的忠诚、勇敢以及高尚的品德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英勇的代表人物。
魏延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人们欣赏到了真正的英雄风采。
他的事迹将激励和鼓舞着后人在实现自己的梦想途中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魏姓氏的历史名人
魏姓氏的历史名人1、魏延魏延(?-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
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北伐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心怀不满。
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2、魏征魏征,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祖籍在今河北省晋州市,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谥号“文贞”,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3、魏无忌魏无忌(信陵君,?-前243年),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魏国公子、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著有《魏公子兵法》。
4、魏良辅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
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
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5、魏忠贤魏忠贤(别名:李进忠,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明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明朝末期宦官,被封为“九千岁”。
他在万历时入宫为宦官,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后掌管东厂,排斥异己,广结党羽,专断国政。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忠贤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三国历史】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征西大将军汉中太守
【三国历史】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征西大将军、汉中太守历史魏延(?-234),字文长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河区三里店)人。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起初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因屡立战功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王后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蜀汉建立后升为镇北将军。
此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曾率军大破魏将郭淮等人,加为征西大将军。
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
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
历史魏延官至: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凉州刺史、汉中太守、前军师赐予:假节相貌:面如重枣,目若朗星性格:孤傲忠诚勇猛相关人物:刘备、诸葛亮、杨仪、马岱、王双、刘表曾效力过的势力::刘表、韩玄、蜀汉子:魏容、魏昌魏延人物生平初随刘备作战,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奇袭长安“子午谷之策”,但未采纳。
魏延为人孤高,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
但是性格上比较矜高,有些叛逆性(这个“叛逆”不是古代意义上的谋反,而是现代意义上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个小孩子挺叛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与杨仪势同水火。
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
最后被定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后果。
史籍记载魏延简明历史传记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
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
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于杨仪,魏延因恃功心有不甘而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魏延的才干和能力究竟如何?
魏延身为蜀国大将,我想他的才能是不容忽视的。
他早年随刘备入川,便“数有战功”,后来刘备攻取汉中,需要大将镇守。
当时“众论以为必在张飞”,张飞也“以心自许”,结果刘备选拔的却是魏延。
刘备戎马一生,还是很能识人才的。
他不让张飞守汉中而独任魏延,不排除这其中含有刘备对张飞的不信任与控制,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刘备对张飞的器重。
魏延自然也不辱使命,他长期镇守汉中,保证了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万无一失。
再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又是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异道会于潼关”的战略方针。
在这里。
我姑且不去讨论该策略的正确与否,但魏延的作战经验与战略眼光还是无庸质疑的。
综上所述,若论才干,称魏延为名将,决无半点过分之处,他的作战才能,已经胜过了张飞,而且也绝不下于关羽。
关羽高傲,所以虽然亲善士兵,可是却因为高傲而败亡;张飞则喜欢迁怒下属,也害了自己一条性命;赵云做护卫队长习惯了,带兵是不成的;黄忠杀夏侯渊其实也是刘备的统率下的事情,人又老了,又没什么谋略,一武将耳;马超,武勇超强,可惜由于家世,名声显赫,刘备不放心使用。
所以说,刘备帐下可堪大用的只有魏延
2.诸葛亮生前与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
在这四个问题中,追究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恐怕是最令人费解的一个了。
首先谈谈魏延的官职。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等等,可见魏延的官职在蜀国还是很高的。
南郑侯,这是蜀汉侯爵中的最高级别,就是县侯,而且也是魏晋侯爵制度中的最
高级别。
魏延的官位之高,可见一斑。
魏延受封之时正是诸葛亮当政时期。
倘若诸葛亮有心压制魏延的话,想要阻挡魏延加官进爵也非难事。
虽说诸葛亮不会根据私人好恶来代替国家用人政策。
但由此,也可初步断定诸葛亮对魏延还是很器重的。
下面再来谈谈魏延的“异道会于潼关”之策。
魏延在当时的职务中,有一条便是“丞相司马”。
从两汉以来的官制可以知道“司马”是专管军事的,魏延身为丞相司马,其实相当于诸葛亮北伐军的总参谋长。
说得粗略一些,就是诸葛亮的“军师”。
参谋提出一条建议,是很正常的事,而身为主帅的诸葛亮也完全有权力通过或是否决魏延的建议,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恐怕不可能形成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矛盾。
史书记载魏延“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但我认为那也不过是发发牢骚而已。
魏延虽然“性矜高”,但却不是杨仪那种“个性狷狭”的人。
所以,笔者认为二人在这一点上的不同观点不会影响二人的关系。
总而言之,我认为诸葛亮对魏延还是很器重的。
魏延跟随诸葛亮行军作战数年,也发挥了自己不少的长处。
3.诸葛亮临终前对撤兵的部署方法及原因?
前面已经分析到了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但诸葛亮临终之前,对部下却有过这样一番安排:“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不少人就这一点提到了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
然而,事实上,我认为诸葛亮这样做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先来谈谈诸葛亮为何要让杨仪在他死后统领三军。
其实,杨仪此人也并不像不少网友评论的那样一无是处。
他早年投奔刘备的时候,“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
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可见此人还是有不少才能的,他和魏延都是优秀的战地指挥官,退军的成功几乎必须仰赖其一。
同时都难以和同僚较好的合作,不过杨仪会遵照诸葛亮的调度撤军,而如果遗命给魏延,他一定会抗命继续和魏国交战。
由于蜀军长期以诸葛亮为核心,在这个时候和魏军决战,某以为战略上是相当愚蠢的行为。
所以诸葛亮明智的选择杨仪指挥这次行动,杨也确实不辱使命。
其次再来说说诸葛亮临终之前的一次战略性的会议,史书记载魏延没有参加。
诸葛亮没有让魏延参加的事又被不少人拿出来作为诸葛亮不信任魏延的证据,其实不然。
魏延虽然是大将之才,但在一定程度上却缺乏大局意识。
倘若魏延听说诸葛亮将大任全权托付杨仪,说不定会出于不满而当场翻脸,这正是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
更何况魏延的前军正和魏军对峙,也不便请他前来。
所以,诸葛亮的这次安排也是出于全局考虑,并不是对魏延的不信任。
4.魏延是如何走向败亡的?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即起兵与杨仪作战。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后军败身亡。
其实,魏延最后的败死也是有很大的必然性的。
前面说过魏延虽然智勇双全,但还是缺乏大局观念,而且性情高傲,经常以势凌人。
因为他与杨仪的私仇,他忘记了敌军大军压进的危险,更忘记了诸葛亮新逝整个蜀国的悲痛之情。
在这种时期发动与杨仪的争斗,就会在无形之中就已经将自己推上了军心和民心的对立面,也就无疑将自己推上了死路。
总而言之,对魏延这样一个受过蜀国大恩的人,不管出于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应该在诸葛丞相尸骨未寒时发动兵变,这完全是不智的。
操招降魏延归,延大骂。
并且还射中曹操门牙!哪里有反意?
不过罗贯中将他描写成造反,还是太过分了些。
就以上四点来分析,魏延是一员难得的将才。
他智勇双全,可是却太过于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在这一点上,与关羽有些相似。
而且他还有些缺乏大局观念,终致最后死于自家刀下。
对于魏延之死,诸葛亮固然没有什么过错,而杨仪也不用负多少责任。
魏延之死,是他自身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魏文长之死,是那个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