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教育、环境的关系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以《关于费尔巴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当代意义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当代意义论文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写的一部伟大的著作,是马克思哲学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恩格斯称赞它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提纲》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还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同时,在世界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一个提纲式的笔记,当时题为《关于费尔巴哈》,是他进一步研究的提纲,在生前并未发表。
1888年恩格斯发现了这个笔记。
恩格斯曾给《提纲》以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恩格斯给出的评价恰如其分,《提纲》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提纲》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它所包含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理论原则,对于我们澄清思想、把握真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实践的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开篇第一条中马克思就揭露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懂得实践的重要意义,而他则运用辩证唯物发考察了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指出了两者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一重要的理论原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始终坚定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作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存在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需要能动地去认识和把握。
而要做到这一点,思想僵化、封闭是不行的,必须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视野、解放思想。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纲》的第二条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乔锌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7期摘要: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行深刻解读,介绍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关实践的观点,人的本质以及对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的认识,揭示了《提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引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主要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人性论及新哲学观。
其中,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为唯物史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在《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观点进行了批判,阐述了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进行了论述。
虽然《提纲》没有专门论述教育的问题,但是,其中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等内容都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当今高校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现状,我们必须对《提纲》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一、《提纲》中关于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提纲》的基础与主线条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在《提纲》中以实践为出发点和依据,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提纲》共十一条,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实践观实践论的相关观点主要体现在第1、2、3、8条。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段中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①显然,马克思在《提纲》开头即明确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只从客体理解,注重客观物质性,脱离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唯心主义则是抽象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客体的存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英对照.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年稿本) 2,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恩格斯1888年发表的稿本)3, Karl Marx 1845 Theses On Feuerbach4, Theses On Feuerbach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年稿本)1.关于费尔巴哈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人与环境的关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人与环境的关系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它以实践为主线,以唯物史观为主题,以哲学家改变世界为任务作为结论,用十一条简短的“警句”阐发哲学思想来奠定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体系的基础,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本文从《提纲》第三条着手,谈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批判旧唯物主义对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误读,阐述马克思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旧唯物主义虽然根据客观决定主观的唯物主义原则,批判了唯心主义,并正确地指出了人的思想和行动是被客观环境所决定的,但是由于它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因而也只能看到认识被客观环境决定这个消极被动的方面,没有看到人是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环境这个积极能动的方面。
与此相反,马克思克服这种缺陷,而回到人的实践,在这意义上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用“革命的实践”这一基础性过程来正确阐述实践对改变环境的作用。
关键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与环境,实践,旧唯物主义1945年,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诞生了,这个“新世界观”是指经历了他自己实行的哲学革命之后的哲学思想,既扬弃了传统的唯心主义,也扬弃了传统的唯物主义。
这一年,马克思写下了他的两部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就是他新世界观形成的标志。
而《提纲》是马克思从费尔巴哈人本学走向唯物史观的里程碑,它以实践为主线,以唯物史观为主题,以哲学家改变世界为任务作为结论,用十一条简短的“警句”阐发哲学思想来奠定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体系的基础,恩格斯指出:这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实践是马克思整个新世界观的基础性概念,贯穿了整个《提纲》,由此这十一条内容便以很强的逻辑性联系在一起,但是各条又具有独立的思想价值,体现了马克思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的几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第三条看马克思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扬弃: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维普资讯
・-
・—
—
26 ・ 0 - ・ ) 06 期( 3期
3< .提纲) 中关 于人与环境的论述 明白地告诉 我们 . 我们所 坚持的新唯物主义必须 总之. 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 的关 系的科学论 断是我们在处理 和协调好人 与 自然以 抛弃 1 世纪关 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 物的学说, 8 建 及 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是我们变革传统的发展 观、 树立科学的发展 是正确发展 能动方面的唯物主义 。 教育关系 的正确观点 . 这种正确 的观点是 : 对环境、 教育 的理解必须从 观 的理论指导 。认真研究和学习< 提纲) 中的这一思想 , 对于我们把 环境问题上升到事 立关于人与环境、 不仅从它们的客体的形式 , 而且要从主体方面 , 要把它们当作人 关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的高度来 认识 . 从而 自觉地 对忽视环境 问题 人有能动的方面出发 , 当作实践去理解。可见 , 建立关于人与环境的正确观点所展示的唯物主义 的发展观 以及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 的发展实践进行 纠编 , 具有十分 重要的理论和实践 的感性活动、 意义。只有深刻地把握< 提纲) 中关于这一思想 的内涵, 我们才能 正确地处理好人 与自 必须是正确发展能动方面的唯物主义 。 马克恩在批 判旧唯物主义关 于人 与环境 的关 系的学说. 阐述 自己对人的活动与环 然的关 系, 保护好生态环境 , 使中国的现代化沿着可持续 发展 的道路前进。 境的关系的看法 :环境的改变和人 的括动的一致 , 。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 理解为变革 2< .提纲) 阐明了人的能动 的实 践在人的发展 中的作用 . 为科学教 育指明 了方 向。 第 如果看 到人 与环境都有受动和能动方面, 邢就不能对它 在( 提纲) 马克思从人在实践认识活动 中的能动作用出发 , 中, 进一步论述 了人与环境 和 的实践。这就告诉 我们 : 一 , 在它们 的相互关系中 . 人与 教育的关系 , 指明了人可 以通过 实践而能动地改造环境 . 教育是被人 的社会 实践决定 们的相互关系作谁决定谁的理解 。因为这是单方面的理解 , 德 中也指 出: 人创造 环 。 的,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 他们的知识和才能归跟到底来 自于社会 实践。同时. 马克思 环境实际上是互相创造的。马克思恩格斯在< 意志意识 形态) 同样 , 环境也创造人。第二 . ” 在这个相互匈造 的过程中 , 人与环境都处在不 断变化的 科 学地揭示 了人 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是社会历史 的创造者 , 并用实践的观点正确地解 境 , 环境在不断变化, 也在不 断变化 。环境能否 变得有利 于人 的括动 . 人的活动是 决人 同环境 的关系 , 人们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 同时也改造 了人 自身 . 既教育别人又教 过程中 , 育 自己。环境 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她们统一的基础 , 只能是革命 的实 否有利 于环境建设 。 其关键在于人 如何发展 自己的能动方面 , 人在 自己的活动中选择哪 些 内容。如果人在 自己的活动中选择那些推进社会 发展 . 促进 ^ 类进步的内容 . 那么人 践。 这一切 以正确发展 的能动方 面为前提 , 忘记了能 教 育的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对 待人 , 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 育的关系的论述 , 教 对于 的活动与环境建设就是互利的。总之 . 动方 面就会忘记这一切。第三 , 在人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 , 正确发展 人的能动方面会 引 确立科学的教育理论有着重要的指 导意义 。 一是环境变成有利 于人 的环境 ; 二是人的活动变为变革 的实践; 三是人也 首先. 我们要把青少年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进行实践活动的人。人之所以成为 起的大变化 : 变为新人 、 革命人。第 四. 在正确发展能动方面的过程 中. 从逻 人和成为什么样 的人 , 是人 的自我创造的结果。人的发展受环境 和教育 的影响与制约. 因此变成实行变革的人 . 这是有 三个递升的概念 , 即人的活动递升为实践 , 实践又递升为变革 的实践。 但同样的环境 和同样的教育却不可能造就 同样 的人 , 这主要是因为人 能从事社 会实践 辑方 面讲 , 可见 , 马克思在阐述人与环境 的关系时展示 的正 是他在第一条里 主张 的正确发展 括 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受社会 环境 、 家庭环境的影响 , 同时也受教育 的影 响。但 , 人 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是消极地、 被动地接受客观环境 的影响 , 客观环境的影响只有通过人 能动方面 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把人 的能动方 面提 到世界观的高度并加 以强调 , 这无非 本 身能动实践活动才起作用。因此 .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 利用学校教 就把人当作 自己的唯物主义的中心了。因此 , 马克思 的唯物主义 是以人为中心的唯物 育 和社会环境 , 逐步培养青少年 良好的个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使之在复杂 的社会环境 主义 。这种唯物主义不同于以往的以外部世 界为 中心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 的全新之处实际在于. 在确定外部世界的优先地位之后 , 立即从人的能动方面 出发, 把 中抵制不良影 响. 逐步形成 自 我教育的能力。 理解为实践 . 不仅从 客体的形式 . 而且从 主体的方面去 其次, 我们还认识到 , 教育任何 时候都不是万能的, 它总是受一定社会经挤、 政治所 外部世界理解为人 的感性括动, 制约。同时 , 它也不是一成不变 , 它会 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 随社会变化而变化 , 它对社 理解外部世界。 会 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 但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 , 我们应 该说在教育 可见 ,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所蕴涵的人与环境和教 育的关 系的思想是十 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改进教育, 使之适应社会 发展的蔼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 分丰富 的, 它为我们当代社会建构科学的发展观 , 为无产阶级科学教育理论的倒立奠定 基础在于提高全 民族的文化素质 , 这也是社会 发展对教育发展所提 出的要求 , 教育事业 了基础 。同时还加深 了我们对马克思新 唯物 主义的认识 , 并很好地坚持新唯物主义 , 反 对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去更好地改造世界。正如马克思在< 提 只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 才能显示其 自身对 社会政治、 经挤的作用。 最后一 条所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 式解 释世界 , 。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把理 ” 爱尔维修 、 欧文把教育者看作是扭转乾坤的天才人物 , 而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 纲) “ 定是受教育的。 这就告诉我们 , ” 教育者不是人类理性的 自然发展结果 , 而是在参加革 论作为实践的指南 , 这便是我们学习和研究< 提纲) 的宗 旨所在。 ●膏文蕾 ; 命实践过程 中自觉的是使主观世界得到变革 , 受教育” 即。 的结果。虽然 马克思所说 的 ①蕾力 田, 丰t章 . 西方督牟史.● . } 毫窜: 人民出麓 壮, 9 . 1 0 9 。 教育者 是针对欧文等人所说 的。 天才人物 ” 说 , 来 但这 旬说对所有 的教育工作者具有 0 ★光 、 |支 、 j t 诧冲 . I 阵拍更牛 , 马克 辱主义哲学簋 失着作毫 * . t窜 出 性. 8 . 麓 I 5 9 普遍 的意义。教育要。 向世界、 向未来 , 向现代化” 面 面 面 教师起着关键 的作用 。这就要 0曷列薯作毫 囊( 学毫) 靶窜: 哲 . 人民出麓 桂. 8 . 1 B 9 ④襄■抽 、 邦禾惩 、 棚书#牛 . 曩代辱起破 涪 膏牛 是窜 : 蕞 人民 出 壮. 1 麓 枷 . 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投身于教育实践 中, 加强 自身各方面 的素养, 积极投 入教育改革 , 真 膏 安tt★ 出麓壮 18 . 正地落实党 的教 育方针、 政策, 断提高 自身的教学质量 , 断地。 不 以不 受教育”来保 障 0 王重朴 . 牛学校辱曩破涪工 作车 .畚£ : 上晨示 出来 .9 7 .毫论学 习月 千' 钾瞎年尊一崩 . , 0 却季荣 . 马克思在人与环境、 论 t膏 的芙摹同矗 的l■主义 ‘ l 鼍1 “ 教育人” 的高质量 , 大胆地 承担教育责任 , 到。 做 活到老、 学刭老 。否则 , 将落后于时 0 ’舅 .环境一致 变 和人的。 魂 改 的一t . l | ‘ ’ 皇 t’ 簟l ■笔学嚏牛i . 9 t1 6尊2崩 . 9 代 。 终被 时代 所淘汰。 最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三条中的教育思想解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三条中的教育思想解读作者:李小敏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9期摘要:《关于费尔哈的提纲》在我国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三条进行深刻解读,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教育思想,以此把握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本质内涵,并用《提纲》第三条的教育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为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教育思想人与环境的互动性“人的主体性” 重视教育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1845年4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完成的经典性哲学著作,恩格斯曾赞誉《提纲》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足见《提纲》的历史地位之崇高。
《提纲》的第三条立足于实践,对人及环境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剖析,虽然其没有大篇幅专门地对教育的问题进行论述,但其中时间观、人与环境的关系,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为应对知识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提纲》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1845年春,马克思基于对费尔巴哈《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等著作的分析研读,针对包含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提出了批判性的见解,写下了享誉世界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以实践为切入点,揭示了社会实践的本质,论述了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中的决定性地位,并说明了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简而言之,《提纲》的核心内容是其科学的实践观。
《提纲》以其言简意赅的精辟论述成就了经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国学者认为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新世界观的创立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标志”。
[2]可见,《提纲》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著作。
研读《提纲》的第三条领会其对人与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透彻分析,有助于我们辨别“环境决定论”与“教育万能论”的错误思想,对我们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通用5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通用5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通用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篇1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很简短,与想象中的长篇大论相差甚远,阅读提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近代最先进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弥补了过去的哲学家的不足之处,使哲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高中的课本上曾介绍过费尔巴哈,他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是在1839年,他发表《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
其实在某些方面,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唯心论的思想,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早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他们都不能将自然与社会都列入唯物主义的队伍中,总是把自然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困局。
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纪,那个时候正是处在工业革命时期,物理和化学领域发展迅速,机械唯物主义取代了古人摸索出来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可是它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处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不可避免地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纲领性的文件之一,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尔哲学,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是由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谈人的本质,把它认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
因此,这个提纲是马克思为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处于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的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主观性而写的,批判他们的唯心思想。
再论环境、教育与人的关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2018年 01月 第 28卷 第 1期
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OFYULINUNIVERSITY
自然环境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文化差异的一 个重要因素;文化的差异,又必然影响着生活在这个 文化群落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最终导致每个人因 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在生存发展上具备了地域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传下来的作品风格和思想,就 充分体现了南北民族上述的性格差异。“近水楼台 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第 一 部 诗 歌 总 集 《诗 经》基本上 限 于 黄 河 中 下 游 这 一 地 域,代 表 着 北 方 民族的创 作,如 “彼 谮 人 者,谁 适 与 谋? 取 彼 谮 人, 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
Jan.2018 Vol.28No.1
再论环境、教育与人的关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蔡 敏
(山西传媒学院 摄影系,山西 太原 030013)
摘 要:环境、教育与人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也是人们一直探讨的热门话题。对这个问 题的争论至今依然存在,并且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在当前形势下,重新解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第三条中提出的关于环境、教育和人发展关系的观点并非对“过时”理论的“老生常谈”,而是更 清醒地对当今如何结合社会所需、培养有用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以此条为基础,通过探讨、研究 《提纲》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是必要的。 关键词:费尔巴哈;第三条;环境;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18)01-0039-05 DOI:10.16752/j.cnki.jylu.2018.01.00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三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三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李阳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15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全文不超过两千字,但一个半世纪以来,提纲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今天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认识到其中的重要原理对优化教育生态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环境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虽然《提纲》没有专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但其中关于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内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于布鲁塞尔的一份供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
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路的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
提纲》以实践观为核心,全面创立新的世界观,其基本思想大致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二条构成第一部分,是新世界观的总纲。
第三条至第十条构成第二部分,是新世界观的具体展开。
第十一条构成第三部分,是新世界观的结论。
其中第三条,主要是批判旧唯物主义在对待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上由于否认人的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而陷入唯心主义。
第三条的内容: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二、正确认识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针对旧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是辨证统一的,而统一的基础是“变革的实践”。
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在改变着人本身的主观世界,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这样,马克思就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首先,要辨证地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既要看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作用,又要认识到人对环境的能动的改造作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实践关系,而实践关系中所揭示的主客体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固然有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但两者之间不是单向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的关系,即人也可以作用于环境和改变环境。
马克思“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马克思“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116)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环境、教育关系的思想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说明,认为人的发展是受教育的结果,教育不仅是一种实践方式还对人的发展有指导作用。
其次,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是实践着的教育,实践是在教育的指导下实践的,以教育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标签:环境;教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
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其中关于人、环境、教育关系思想的阐述,对文化价值观多元化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一、马克思关于人、环境、教育关系的思想(一)旧唯物主义关于人、环境、教育关系的思想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认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2]后来费尔巴哈也承认了人的发展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变化所影响的。
这种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了解实践在生活中的作用,它认为人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没有看到人在实践中的能动作用。
因此,不能真正地反映出人与环境、教育之间的正确关系。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包括唯物主义者的继承人们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是由人所处的环境、机遇和所受的教育决定的,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创造天才”,其中,他们所说的环境正是政治法律等社会制度,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依靠那些天才,这里的天才是指英雄人物、天才以及统治者,意思是只有那些天才和统治者才可以是教育者,人民群众只能是受教育者,整个世界是因为天才和英雄人物的推动而发展的。
在他们看来,法律决定人们的风俗习惯,决定人们的行为,决定社会的一切,有好的法律制度就有好的社会环境。
他们把天才和英雄人物夸大成为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必然引发唯心史观的出现,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作者:汤晓莉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1期摘要: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业,而教育思想直接影响教育实践活动,也随之会影响教育价值的实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论也迫切需要变革与创新,为此必须大胆借鉴其它学科领域的思想成果。
作为确立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代表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其中所揭示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学说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价值,极具思想意义。
虽然马克思写作这一部著作中不是为了探讨教育问题,但其中所揭示的理论内涵对于现今教育事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践观;人的本质;教育;指导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天才提纲,恩格斯也称其为“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对于《提纲》中马克思提出的新的实践观及人的本质问题,很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大部分都是出于哲学理论层面的探析。
本文则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即从哲学理论出发去探讨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提纲》中的实践观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提纲》的第一条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可见,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把主客体关系只是理解为一种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是从实践角度去理解主客体关系,而是从客体角度出发,把主体理解为是完全被动接受和反映客体的,如此也更不可能认识到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相反,唯心主义则认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方面,然而却过分夸大,也未能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从而也有很大缺陷。
通过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确立了新的实践观,他将实践视为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充分肯定实践的重要地位。
提出实践可以证明思维的真理性,同时也是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本质的体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1. 引言1.1 费尔巴哈思想的基本概述费尔巴哈思想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的一套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对宗教、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理论和观点。
费尔巴哈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提倡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他强调人类的理性和实践,主张人们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逐步认识和改造世界。
费尔巴哈思想在思想政治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他强调理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追求真理和解放思想。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1.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
作为高校学生,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教育,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冲击,但是又缺乏过滤和判断的能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自主思考,独立分析,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让他们在压力重重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字数:261】2. 正文2.1 费尔巴哈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费尔巴哈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费尔巴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教育的启示 ——基于人的本质与交流
131高等教育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曾言“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1]。
教育是人的教育,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传播,更是心与心的交流,因此,探究教育就要先探究“人”,只有对“人”的理解深刻,才会有温情而艺术的教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这一观念的理解,李德顺和倪寿鹏在《从人的本质到人的价值一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强调《提纲》中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论述不是对人的本质的一个定义,而是一种方法论的表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看法是方法论而非认识论,这对我们的实践具备很强的指导意义[2]。
在具体指导层面,有学者认为“从横向上来看,了解一个人,必须首先考察他所形成的一切关系,例如,家庭关系、阶级或阶层关系、工作关系等各种关系,只有综合考量这些关系,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
”因此,该观念指导我们从了解学生社会关系总和的角度出发,探究人,继而探究教育[3]。
本文从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两个主要群体即教师、家长群体出发,探讨两群体由于与受教育者缺乏交流,对学生人本质缺乏了解而产生的教育问题。
一、教师群体与学生缺乏交流而产生的教育问题(一)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师生缺乏交流问题在本科生教学中最为严重,大学教师处于重科研、轻教学的薪酬制度下,使得本科生教学中经常出现:大学任课老师上完课夹包走人,很少在课下与学生一起谈学习、谈理想、谈人生;使得学生在大学里除了上课时间,见到授课老师的机会微乎其微。
高校教师与学生极度缺乏交流、不认识自己的学生、不了解一代代学生的社会环境,用同样的教学思路对待不同年代的学生,不根据学术前沿与学生的情况控制课堂而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是无法开展能够传播思想、使学生受用的高质量课堂的[4]。
而在中小学、高中,情况也不容乐观,70-80人的大班额问题使得教师无力与每一位学生进行及时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心理困惑,这就造成了教师无法因材施教、无法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只能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对所有学生进行授课、布置作业,而这种教学现状无疑难以取得充分的教学效果,带来课堂质量低下问题。
浅析教育与环境的关系—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例
浅析教育与环境的关系—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例摘要:一群乡村孩子,连续两次在全市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获得合唱第一名。
这一案例在山西省孝义市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很多人难免好奇:山里娃咋成的“歌唱家”?本文将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视角论述,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型,以此案例为基本素材,将教育硬件与软件齐发力作为第一个部分,将教育“特色化”与教育“一体化”作为第二个部分,将教育解题“城镇挤”作为第三个部分,将教育需要统筹城乡师资配置作为第四个部分,将教育改革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作为第五个部分,对教育与环境的关系依次论述,并对教育与环境的关系作以简单总结。
关键词:教育;环境;人的活动;实践;硬件;软件在很多人好奇,山里娃咋成的“歌唱家”的同时,我们不禁会反问,教育与环境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答案其实简单,孩子们有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
2012年,高番平大学毕业后担任孝义市高阳小学音乐教师,短短几年便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也变成整个高阳镇的“香饽饽”。
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直面问题: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
就在文件印发前的2016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指出,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硬件与软件齐发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而教育中,环境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硬件改善和软件内涵发展,硬件改善至关重要,内涵发展却更起着力可扛鼎的作用。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十几万人口分布不均,农村小规模学校遍地开花。
其中,初中小规模学校占比90%,小学小规模学校占比80%。
县教育局局长刘爱忠意识到,只有“把小规模学校办好,景宁农村教育的地基才能扎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史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科学论述了一种新的哲学世界观,完成了哲学意义上的重大革新,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其树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大学生学会解决人生过程中的意志、情感等现实问题。
《提纲》中尽管没有专门论述有关“思修”课的教学,但其中关于实践的观点、人与教育和环境关系观点、人的本质的观点等与“思修”课中所需要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些观点为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思修”课作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尤为重要,《提纲》所蕴含的思想对“思修”的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者深思和研究。
一、《提纲》中实践的观点及对“思修”课教学的指导意义(一)《提纲》中马克思对实践观点的阐述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就指明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他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自然界,而应该站在感性活动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从而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
显然,“他是不了解革命的。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在批判以往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二条将实践观引入到了认识论当中,提出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可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八条中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到社会生活中,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实践,社会生活的基础依然是实践。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
刘丽琴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人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人们常把它简单化为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
旧唯物主义以爱尔维修为代表提出“环境决定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出发,提出实践是人和环境改变的基础,指出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和教育当中的重要作用,有力的批判了环境决定论,从而正确论证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总页数】1页(P275)
【作者】刘丽琴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J], 莫秀凤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基于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层面 [J], 陈丽
3.人与环境、教育的辩证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r——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分析 [J], 廖航;喻学林
4.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对高校实验课教学的启示——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研究 [J], 苗桂君; 张静
5.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为例 [J], 符如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对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
浅析对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发布时间:2021-12-07T05:50:04.575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4期作者:吕庆芳[导读] 基于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解读,谈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实践的作用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人、环境、教育关系的表达,对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要辩证的看待人、教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基于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解读,谈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实践的作用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人;教育;环境;实践;职业道德教育一、旧唯物主义等对人、环境、教育三者关系的描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中不仅阐述了人、环境以及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阐述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还有力地批判了“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两种理论。
(一)“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教育万能论起源于柏拉图,在爱尔维修时期得以确立,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时期取得较快发展。
教育万能论可以理解为教育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万能的,可以解决所有遇到的问题。
首先柏拉图说过:“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若他没有受教育,或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时间最难驾驭的东西。
”[1]教育被认为是一个评价的标准,还可以区分正确及错误。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想依靠教育建立一个理想正义的国家,他认为只有当哲学家处理国家政务的时候,国家才能免于罪恶,得到光明,除此之外要想国家长久发展就需要对哲学家进行教育。
柏拉图指出:“假如国家建设合宜……,必定有好的教育,好教育一定产生好国民,好国民得到教育一定很好。
所以教育是增进国家福利的唯一方法,教育是国家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提纲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费尔巴哈的提纲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费尔巴哈的提纲观后感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根据学习推荐精读了这篇文章。
一、时代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由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
二、主要内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计11条,近1500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内容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第二和第三点内容),是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第二部分(第四点至第七点)是马克思结合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及其宗教观点,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第三部分(第八点至第十一点)是马克思阐明新唯物主义同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对立观点。
三、现实意义通过对《提纲》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早在1845年已经写下了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纲》第二条中马克思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简介 : 孟德 文 ( 1 9 8 7 一 ) , 男, 陕 西西安 人 , 西北政 法 大学公 安 学院教 师 。
一
、
关于《 提纲 》 第三条的基本认识
“ 有一种 唯 物主义 学说 , 认 为人是 环境 和教育 的产物 , 因而认 为改 变 了的人 是另 一种 环境 和改 变 了 的教育 的产 物 , —— 这 种学 说忘 记 了 : 环境 正是 由人来 改变 的 , 而教 育者本 人一 定是 受教 育 的。 ” 马克思
的实践 性 和现 实性 , 摆脱 实践 的 教育不 会 实现 教育 的真 正 目的 ; 而实践 又需 要一 定 的教 育为 基础 , 没 有
了教 育基 础 的实践 活动 , 就会 陷 入盲 目性 和 自发性 的误 区 。所 以 , 教 育 和实践 互 为前提 , 并 相互促 进 。
雄人 物身 上 。 这样 必 然 的结 果也 就 只有导致 唯 心史观 的 出现 。马克思 在最 后又 提 出 : “ 环 境 的改 变 和人
的活 动 的一致 , 只 能被看 做是并 合 理 的理 解 为变革 的实 践 ” , 旨在说 明人 和环 境 以及教 育之 问 的辩证 的
1 1 2/ 文 史 哲 专 题 研 究
-
-
" 1 3 峡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J OURN AL OF S ANME NXI A POL YT ECHNI C
第1 4 卷第 2期
文史哲专题研究
人和教育 、 环境的关系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
— —
以《 关于费尔 ED  ̄ B ' , - J 提纲 第三条为例
◎孟 德文
定 是受 教育 的 ” 。 此外 , 马克思 还认 为“ 这 种学说 必 然会把 社会 分成 两部 分 , 其 中一 部分 凌驾 于社会 之 上
( 例如, 在 罗伯特 ・ 欧文那 里就是 如此 ) ” , 意思是 指 真正 的教 育 者 只能 是那 些天 才人 物和 统治 者 , 而人 民 群众 则成 了天 生 的 自然 的被教 育者 , 并把 改造 世界 和推 动社会 发展 的希 望都 寄托 于那 些天 才人 物 和英
人 的根 本特 征 , 人在 实践 活动 中实 现 自我发 展 , 而实 践正 是 以一定 的环 境 为前 提 的 , 因此 人 的发展 也 是 在 一定 的环 境 中通 过实 践活 动实 现 的 , 并 受到 环境 的 限制和 制约 ; 其次 , 人 在一 定 的环境 中通过 实践 活
动 实 现 自我 发 展 的同 时 , 也在 能 动地 改变 着客 观 的环境 , 并使 之 能够 更好 地促 进 自我发 展 。 因此 , 人 的 发展 和环 境之 间 的关 系就是 一种 相互 促 进 、 相 互制 约 的辩 证 统一 。
关键 词 : 关于 费 尔巴哈 的提 纲 ; 教 育思想 ; 德 育教 育 ; 启 示
中 图分类 号 : G4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1 — 9 1 2 3 ( 2 0 1 5 ) 0 2 — 0 1 1 2 一 o 3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2 - 2 1
Hale Waihona Puke 动, 不 是 自生 的 , 它 的产 生和 发展 又 取决 于人 的 自我 发 展 的需要 , 因此 , 教 育 又 可 以被认 为 是人 的 自我
发 展需 求 的结果 , 并 能 动地对 教 育进行 改造 和发 展 。
( 二 - , ) 教 育 和 实践 的关 系
教 育是 实践 着 的教 育 , 实 践是 教育 指 导下 的实 践 。 教育 首 先作 为一 种实 践活 动 , 本 身应 该具 有很 强
( 西北政法大学 公安学院 , 西安 7 1 0 0 6 2 )
摘
要: 《 关于 费 尔巴哈 的提 纲》 ( 以下 简称 《 提 纲》 ) 是 马克 思 区分 旧唯 物 主 义和唯 心 主 义 的重要 著 作 ,
其 中第一 次科 学地提 出 了“ 实践” 的哲 学概 念 , 以此 为基础 创 立 了辩 证唯 物主 义 。 在《 提 纲》 的第三 条 中 , 寥 寥几 十字 却蕴含 着深刻 的教 育 思想 , 不仅 是 对人 与教 育和 环 境 的科 学论 述 , 更 对现 代 高校 德 育教 育 有 着深远 的启 示。
入和教育 、 环境的关系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
关系 . 以及 “ 变 革 的实践 ” 在教 育 和人 的发 展 中的重要 基 础性 意义 。
二、 《 提纲》 第 三条 中蕴 含的基本教育思想
( 一) 人 的发 展 与环境 的 关 系
人 的发 展 与环境 之 间是辩 证统 一 的关 系 , 人 创造 了环 境 , 同样 环境 也创 造 了人 。首 先 , 实 践活 动 是
在 这 里对 以爱 尔修 斯 和霍 尔 巴赫为 代表 的 十八世 纪 法 国唯 物主 义者 关 于环 境 和教 育 的观 点— —认 为 人 是教 育 的产 物进 行 了批判 , 包 括后 来 的费 尔 巴哈也 继 承 了这一 观点 , 认 为 人 的发 展就 是 完全 取决 于
环境 的变化 和教 育 的发展 。 很显 然 , 这种 旧唯 物主 义 的观点 只看 到了环 境和教 育对 人 的影 响作用 , 却 忽 视 了人对 环境 和教 育 的能 动 的反作 用 , 即“ 这种 学说 忘 记 了 : 环境 正是 由人来 改 变 的 , 而教 育者 本 人 一
( 二) 人 的发展 与教 育的 关 系
人 的发展 是教 育 的结果 , 教 育又 是人 的实 践方 式 。 具 体而 言 , 人 的发展 与教 育之 间 的关 系包括 两个 方面 : 一方 面 , 人是 教育 的主体 , 即教 育作 为 一种 实践 活 动是 以人 的参 与为 前 提 的 , 而 且 人 在通 过 教育 这 种实 践活 动 实现 自我发 展 , 什 么样 的教育 就会 造 就什 么样 的人 ; 另一 方 面 , 教 育本 身作 为一 种实 践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