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延烽田麦久-精品精品教育文档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关键内容提取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关键内容提取第一章导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与发展-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方法、手段及其规律的学科。
-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训练到科学训练的转变。
1.2 运动训练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 运动训练学的任务是揭示运动训练的规律,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 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
1.3 运动训练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与体育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密切相关。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2.1 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 运动生理学基础: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运动与生理机能的关系等。
- 运动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心理训练方法等。
- 运动训练学基础:训练原则、训练方法、训练手段等。
2.2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
- 针对性训练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制定训练计划。
- 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
- 周期性训练原则:训练过程的安排要符合运动员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
- 动态平衡原则:运动素质、技术、心理等方面的平衡发展。
第三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3.1 运动训练方法- 一般训练方法:全面发展、针对性训练等。
- 专项训练方法:技术训练、素质训练等。
3.2 运动训练手段- 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
- 运动项目:各类运动项目的特点与训练方法。
- 辅助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第四章运动训练计划与组织4.1 运动训练计划- 长期训练计划:明确训练目标、阶段划分等。
- 短期训练计划:具体训练内容、运动负荷等。
4.2 运动训练组织- 教练员队伍:教练员的选拔、培训、考核等。
- 运动员队伍:运动员的选拔、培养、管理等。
- 训练团队: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等协同工作。
第五章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与调控5.1 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 运动员成绩:比赛成绩、训练成绩等。
- 运动员生理指标: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推荐阅读)第一篇: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授课学时:54学时课程学分:3分一、课程性质、任务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
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版本信息:《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教材适用评价:本教材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适用。
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
适用的参考资料:安朝臣:《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运动训练学对于其它实践课程,如散打、跆拳道、篮球等技能型科目的教学及其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特点与社会价值。
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及内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六、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七、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八、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项群得科学意义,理解项群理论的应用,掌握各项基本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决定因素,理解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释义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释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一、直观教练原则释义二、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一、适时恢复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需要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释义、系统训练原则释义、周期安排原则释义、适宜负荷原则释义、区别对待原则释义、直观教练原则释义、适时恢复原则释义,理解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掌握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一、模式训练法二、程序训练法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分解训练法二、完整训练法三、重复训练法四、间歇训练法五、持续训练法六、变换训练法七、循环训练法八、比赛训练法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理解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三、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训练三、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一、柔韧素质定义二、柔韧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柔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四、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一、灵敏素质释义二、灵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四、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理解身体形态及其训练,掌握力量素质及其训练、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的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一、主体因素二、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一、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二、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三、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四、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特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理解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掌握运动技术评价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概述二、运动员战术能力三、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与完整训练法二、减难与加难训练法三、虚拟现实训练法四、想像训练法五、程序训练法六、模拟训练法七、实战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把握项目制胜规律二、培养战术意识三、培养战术运用能力四、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五、重视战术组合六、加强战术创新研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理解战术训练方法、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掌握战术方案的制定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智能概述二、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运动智能概述,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理解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掌握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一、比赛系列的安排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一、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二、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一、规范化用表的用途二、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示例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了解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掌握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三、训练课的结构四、训练课的负荷量度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理解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掌握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一、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二、运动队管理的组织保障三、运动队管理的法规依据四、运动队管理的经济基础五、运动队管理的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教练员与运动员(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
训练计划
教案教学内容: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教学任务:掌握训练周、课计划与组织的理论和方法教学重点: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教学难点: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小周期的类型及其特征(马特维也夫)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1、基本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任务: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术、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技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分为:基本技术训练周完整技术、战术训练周体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分为:加量周加强度周2、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决定周训练计划内容结构的主要依据:是实现训练目标的需要和不同负荷后集体的反应及恢复状况。
“超量恢复”原理证明,在一次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次施予负荷,可以获得最为理想的训练效果。
有关研究表明,在一次大负荷之后,需经过48-72小时才能出现体能的超量恢复。
但是,运动员并没有一次负荷后完全休息,而是进行连续训练,并取得了出色的训练成果。
主要应归功于周训练过程中不同内容及不同负荷的交替安排(1)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交替安排1)各种训练内容对机体不同生理系统和心理过程提出的要求不同,在接受某一内容的负荷之后,机体不同的生理系统及心理过程的反应是不同,各个系统的恢复过程呈现出异时性的特征。
2)负荷情况下肌肉收缩时人体无氧磷酸原供能、无氧糖酵解供能和有氧供能系统的参与是非同步的。
研究表明,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供能系统参与运动,在各种运动中,三个供能系统参与工作水平也是不同的。
3)不同的训练内容对人体各生理系统的要求也不同4)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肌群或肌群相同但以不同的工作方式提供运动的主要动力。
5)不同的训练内容对运动员施予不同的心理负荷6)不同目的的训练对运动员机能状况的要求不同(2)周训练计划中训练内容交替安排的项群特点1)体能主导类项群不同内容的交替,主要体现在各种素质和技术训练的安排中2)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中,主要表现技术训练方面3)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将技术、战术训练的不同内容交替安排在一周训练之中3、基本训练周负荷的结构特点(1)基本训练周的可次安排1)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及课次有很大区别。
初中生体育培训周期计划
初中生体育培训周期计划
第一阶段:基础训练
第一周
周一至周五:进行全面的身体测试,包括体能测试、柔韧性测试、力量测试和耐力测试,以了解学生们的体能水平。
根据测试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基础训练计划。
第二周至第四周
周一至周五:进行基础训练,包括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拉伸等训练项目。
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基础体能和运动技能。
第二阶段:专项训练
第五周至第八周
周一至周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专项训练。
比如,对于喜欢足球的学生进行足球基本功训练,对于喜欢篮球的学生进行篮球基本功训练。
第九周至第十周
周一至周五: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和比赛模拟训练。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们的专项技能水平。
同时,模拟比赛情境,让学生们在紧张的氛围中提高比赛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
周一至周五:进行综合训练,包括团体配合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比赛战术训练等。
在这一阶段,学生们将通过团队合作和角色扮演来提高整体素质。
第四阶段:比赛备战
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
周一至周五:进行比赛模拟训练,重点在提高学生们的比赛状态和比赛心理素质。
同时,加强对比赛规则和战术的讲解,让学生们在比赛中能够游刃有余。
第五阶段:总结和回顾
第十五周
周一至周五:进行训练总结和回顾,对整个培训周期进行总结,并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评估。
同时,进行体育知识的普及和交流,让学生们对体育训练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以上就是初中生体育培训周期计划,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学生们将能够在体能、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将来的体育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动训练学课件(第十二章)
2 恢复周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的特点
为了实现恢复周训练的主要目标,要求其训练内容广泛而 灵活。应多选择以下内容:
一般性的身体练习。如非专项的球类活动、游泳、各种非 竞技性的健身体操等等;
带有游戏性的练习等等。 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
➢ 还要注意负荷的合理分配,以便运动员能依次完成全部训 练内容,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4、测验、检查和比赛课的要求
➢ 训练过程中的测验、检查和比赛是检查训练成果的手段。 要注意采用符合计划要求的测验、检查的练习、手段及方 式、方法,以便准确、客观地反映运动员的训练状态。
二、训练课的结构
➢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
➢ 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恢复从课上开始 ➢ 各种训练课结束部分的任务主要是解除训练课基本部分所造
成的心理、生理上的紧张状态 ➢ 现代运动训练把恢复作为训练的组成成分。当然,作为训练
课的结束部分并不可能完全消除因紧张训练工作所带来的疲 劳,训练课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运动员有机体全面恢复过程的 开始。因此,有组织地进行课的结束部分对恢复过程的积极 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
上午 小结 力量训练 投篮训练 小结 投篮训练 小结 投篮训练
调整
针对训练 调整 针对训练 调整 针对训练
下午 技战术 技战术
或途中 或休息
晚上
比赛
技战术训练 或途中
比赛
力量训练 或途中
周训练计划的分类
鲍艾尔斯费尔特和施勒特划分为准备小周期、基础负荷小 周期、提高成绩小周期和积极性休息小周期;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解》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 笔 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
题 详解》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名校
思路
习题
训练
训练学
知识点
教材
真题
复习
运动 运动员
考生
笔记
书 田麦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知识
精华
第章
能力
目录
01 第1章 竞技体育与运 动训练
02
第2章 运动训练的科 学管理
03 第3章 运动员选材
04
第4章 运动训练的基 本原则
05
第5章 运动训练方法 与手段
06
第6章 运动员体能及 其训练
目录
07 第7章 运动员技术能 力及训练 第9章 运动员心理能
09 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 练
08
第8章 运动员战术能 力及其训练
010
第10章 多年训练过 程的计划与组织
目录
011 第11章 运动员年度 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 织
4.1 复习笔记
4.3 名校考研真题 详解
第5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5.2 课后习题详解
5.1 复习笔记
5.3 名校考研真题 详解
第6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6.2 课后习题详解
6.1 复习笔记
6.3 名校考研真题 详解
第7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
7.2 课后习题详解
7.1 复习笔记
7.3 名校考研真题 详解
第8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8.2 课后习题详解
8.1 复习笔记
8.3 名校考研真题 详解
第9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 能及其训练
田径训练计划详细版
一,队员现状分析:二,确定目标和预定目标:三、年度训练的阶段划分:时期准备期竞赛期过渡期时间9月~1月2月~5月6~8月训练任务1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
2学习专项与各项技术。
3提高跑的能力与速度。
4发展身体各部位力量。
5培养勇敢顽强的品质。
1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
2掌握与提高专项技术。
3发展速度与快速力量。
4参加各级比赛,创优异成绩。
5培养勇敢顽强的品质。
1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
2参加球类、游泳多项活动。
3总结经验,订年度计划。
②技术练习,提高完善技术,穿插于每次训练课中,以综合训练课的形式进行。
③每3周为一个中周期,前二周为训练小周期相对恒定,第3周为减量、调整小周期,以一般耐力与综合力量,专项技术为主,中周期的负荷量逐步递增,至赛前训练阶段为最大。
5 周训练:①训练小周期:周一,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1跨栏或投掷练习;2综合力量:上肢力量;肋木举腿;仰卧挺髋起;负重转体;跨栏坐转髋。
周二,速度与速度耐力:1技术辅助练习;2反复跑150~300米跑;3有氧慢跑3000米。
周三,专项技术与综合力量:1最大力量:卧推75~95%/3~5次/6组;半蹲起75~95%/3~5次/6~8组。
2快速力量:一步换腿跑;快速跑;30~50米快速跑。
周四,身体训练:1柔韧性练习:压腿、摆腿、踢腿练习;2一般耐力:越野跑。
周五,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1抓举,50~85%/3~6次/4~6组;2半蹲起,75~95%/3~5次/5~6组;3快速力量:一步换腿跑;跨跳或跳栏架;快速跑30~50米。
周六,速度与速度耐力:1技术辅助练习;2反复跑100~150米跑(85~95%间歇3~5分);3有氧慢跑3000米。
周日,休息。
②调整小周期:周一,1跨栏跑技术专门练习。
2变速跑50米快+100米慢/5次/2组,组间间歇5~8分。
周二,专项技术,速度耐力: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1最大力量:卧推,75~95%/3~5次/6组;半蹲起,75~95%/3~5次/6~8组。
试述周训练计划中各阶段的任务及组织实施
试述周训练计划中各阶段的任务及组织实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周训练计划中各阶段的任务及组织实施一、适应期1.任务:了解训练内容、培养训练习惯。
田径训练计划及各项群教学与训练大纲
田径训练计划及各项群教学与训练大纲年度训练计划短跑一、年度计划的目标首先要明确列出具体的绝对性评价的指标成绩。
在短跑项目上,年度内成绩可能更新的幅度100米在0.5秒左右,200米在0.5~0.8秒,400米在1—1.5秒,这是针对那些高水平选手而言的。
初中生和高中生选手则寄希望于更大幅度的提高。
再者,作为相对性评价,可以把在比赛中的名次设定为目标,并与平时的训练相结合来提高训练学习的动机。
因此比起相对评价而言,绝对评价具有更强的创造成绩的意识。
(一)、技术目标在短跑项目中,技术能力检查是很重要的。
所谓的技术能力检查,就是能正确分析自己的技术,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
如:前半段的目标时间如何或后半段目标时间应怎样。
前半段技术如何发挥或后半段技术特点如何等,都要具体而明确地列出来。
(二)、体质目标体态方面:身高、体重、胸围、脂肪厚度等。
●力量方面:握力、背肌力量、腿部肌肉力量、柔韧性、纵跳反应速度。
●根据体质、检测、医学检查结果、设定具体目标。
(三)战术目标●心理方面:强化心理训练,杜绝在重大比赛中发挥失常的现象。
●调整方面:通过各轮次比赛(预决赛)来逐渐提高成绩。
为达到比赛目标所进行准备活动的内容及比例应体现出来。
明确各训练期的界别在年度训练计划构成中分为:准备期、比赛的准备期、比赛期、赛后过渡期(关于上述内容参照年度训练计划)。
各训练期的目标①准备期(强化阶段)●作为一般的准备阶段,需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均衡地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技术等。
训练强度不要过大,但运动量要大。
●在理论学习方面,要提高对训练知识的理解。
心理准备方面,这一时期沉着冷静很重要注重培养学习的动机,尤其85是内在的动机(如练习内容的趣味性等)。
训练环境最好不要总在变化(外部条件如温度、湿度、压、训练器械;内部条件如教练员、训练手段、方法等)。
●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医疗检查,把握现状,制定训绣标。
②比赛准备期(强化训练阶段)作为专项的准备阶段,以一般性身体训练为基础,提高项性身体素质。
周期训练
图10-1 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P289 (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1999)图10-2 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及制定计划流程图 P292 *周、课训练计划中不包括此项内容(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1999)图10-3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获得途径 P296表10-7 全程性多年训练的计划 P300(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训练任务训练时期形成适应性机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现象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时期保持动员性机制:心理/生理能力被释放动员,各系统高度协调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参赛创造好的成绩比赛时期(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图11-1 年度单周期训练计划模型(马特维也夫,1965) P331图11-2 年度双周期训练计划模型(译改自Tudor O.Bompa,1999)P332图11-3 年度多周期训练计划模型(译改自Tudor O.Bompa,1999)P33411-4 确定大周期日程的倒数计时充填式工作程序 P337(引自:田麦久,1997)表11-8 两种大周期的比较 P344(引自:田麦久,1994)周次 方案甲 方案乙12 3 4 5 (★周未安排测验)图11-8 未经训练的运动员5周集训方案示例 P358常规大周期微缩大周期周数 14~328~12训练比赛任务①逐一提高各类竞技能力 ①重点提高个别竞技能力 ②提高综合的竞技能力 ②恢复/提高综合竞技能力 ③比赛中充分表现竞技能力 ③参赛表现竞技能力 训练内容 一般 专项 一般 专项 专项化程度 较高 高负荷量 大 中 小 中 小负荷强度中 小 大中 大表11-6 历时半年的训练大周期中各时期阶段的训练学特征 P338(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表12-1 不同训练周类型及其主要任务 P368类型主要训练任务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促使超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图12-1 小周期的类型及其特征(马特维也夫)P369图12-8 比赛周超量恢复集合安排模式 P391图12-12 单一训练课结构(以120分钟为例) P401。
中小学生中短期集训的组织实施
作者: 田麦久
出版物刊名: 中国学校体育
页码: 52-53页
主题词: 短期集训;比赛结果;阶段训练;训练计划;训练任务;赛前训练;负荷特点;成套动作;区别对待;运动项目
摘要:<正> 为了更好地参加季节性的运动竞赛,中小学经常要组织中、短期集训。
集训时间在四周以下称为短期集训,四周至十二周称为中期集训。
中、短期集训有如下特点,在组织实施时须认真考虑。
①中、短期集训通常构成一个独立的阶段训练过程,教练员需要单独制订训练计划; ②中、短期集训的参加者各有不同的训练史,教练员要注意区别对待; ③中、短期集训从总体上看都属于赛前训练; ④中、短期集训以参加预定比赛为主要的直接目标,比赛结果是评价集训效果的主要依据。
一、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将中、短期集训看做是若干个周训练的组合。
每周的训练,既各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又彼此衔接,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阶段训练过程。
正确地安排集训中各周的训练任务是组织好中、。
课训练计划制定
一、周训练计划的制定周训练计划是最常用、最典型的小周期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是落实大周期和阶段训练计划的基本单位,同时,它也为每天的训练规定了内容、方法和手段。
由于周训练的时间跨度较短,便于教练员进行设计和控制,再加上现代训练中周训练的课次和负荷安排上趋于递增,因而,周训练计划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计划,深受广大教练员的重视。
根据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周训练计划一般为7天,但在训练实践中,根据情况设计短于7天或长于7天的周训练计划,如比赛的持续时间为4天,那么赛前的小周期可考虑4天为一个小周期的训练安排。
所以,实际上,4-10天都可成为一个完整的小周期。
由于田径是各竞技项目的基础,因此,在此以田径为例来说明周训练计划的类型及其制定。
一般地,周训练计划包括引导小周期计划、准备性小周期计划(包括一般性准备小周期和专门准备小周期)、赛前训练小周期计划、比赛小周期计划以及恢复小周期计划等五种类型。
一、引导小周期(一)引导小周期主要任务这种小周期的主要任务是将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引导到即将开始的紧张训练所需的状态上来,常安排在准备期第一阶段的开头。
因为运动员经过恢复调整后,身体机能水平往往很难一下子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引导小周期的安排能促使机体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常安排1-2周。
)实践中不少教练忽视这种小周期的训练安排。
(二)引导小周期的训练内容及负荷安排训练内容上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多采用一般身体训练内容。
负荷不大,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加大负荷量,负荷强度不大,以55%-75%为宜。
训练手段应多样化。
二、准备性小周期准备性小周期可分为一般准备小周期和专门准备小周期两种类型。
(一)准备性小周期的主要任务一般准备小周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运动员的一般体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初步形成竞技状态准备各种身体条件。
专门准备小周期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展专项体能和专项技能,提高机体对比赛的训练性适应,完成对专项化训练的转化并为顺利过渡到比赛期训练打好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小周期
小周期
补充小周期
训练小周期
一般准备 小周期
—准备期 开始时以 及开头几 个阶段的 基本类型
专项准备 小周期
—赛前直接 准备的主要 类型 —比赛阶段 的基本类型
竞赛小周期
—包括竞赛日 及 竞赛前一天的协 调性准备 —确保竞赛开 始 (特别是决赛) 时进入最佳状态 —在竞赛间歇时 间确保恢复
研究表明,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供能系统参与运动,在各种运动中,三个供能 系统参与工作的水平也是不同的。
任何一种负荷,不论是什么性质的,不论其主要供能特点如何,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
都是全面的。耐力训练对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典型的速度训练对运 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同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交替安排的理论基础
由于各种训练内容对机体不同生理系统和心理过程提出的要求不同,因此,在接受了
某一内容的负荷之后,机体不同的生理系统及心理过程的反应是不同的,其所需要的恢复 时间也不相同(普拉托诺夫,1984;贝尔格/米诺夫,1984)。
也就是说,在一次训练后,人体有些系统会产生深度的疲劳,而另一些系统则只产生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延 烽、田麦久
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像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一样,“星期”在运动训练中,也是一个基本的时间单位。 一星期包括7天,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一周所用时间的四分之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 史上,曾经有过3天的,4天的星期,也有过5天的、6天的甚至8天的星期,但只有7天的星 期保存了下来,这很可能是因为7天的星期最接近于人类有机体自身运动的节奏所致。 例如,作为有机体内许多升华过程重要调节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水平,在7天的节 奏中就有着精确的周期性的变化【引自(苏)弗·阿·多斯金等著《生命的节奏》、延烽泽, 1980】。 人们把周训练作为组织训练活动极为重要的基本单位。周期学说中的小周期也基本上 持续一周时间,但是,为了比周训练周期更为灵活,时间可在4-10天之间,或表示为73天。 人们根据自己训练的需要组织小周期训练过程,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训练的小周期分为 不同的类型。这些分类实际上也就是周训练过程的分类。鲍艾尔斯费尔特和施勒特划分为 准备小周期、基础负荷小周期、提高成绩小周期和积极性休息小周期;安东诺夫和阿罗塞 耶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调整小周期;马特维也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补充小周期,然后 进一步把前者又分为训练小周期和竞赛小周期,把后者分为竞赛准备小周期和恢复小周期。 (图12-1)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1、基本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
在全年训练中,基本训练周被采用得最多。在准备时期,基本训练周是最主要的周 型。在比赛时期中的赛前阶段和赛间阶段也主要按基本训练周的模式组织训练。
2、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
决定周训练计划内容结构的主要依据,是实现训练目标的重要和不同负荷机体的反 应及恢复状况。前者决定着应该把那些内容列入训练计划之中,后者则决定着这些内容 应该怎样组合在一起。
中度的或轻度的疲劳。各个系统的恢复过程也呈现出异时性的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 也有可能在一周中的不同训练日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
负荷情况下肌肉收缩时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参与是非同步的。人体运动时依赖无氧磷 酸原供能、无氧糖酵解功能和有氧供能这样三个系统分别提供完成肌肉工作所需要的能量。 瑞典的奥马特森(1982)论述道:“这三个系统可以释放所需的大量能量。然而,在大多 数情况下,只有一个或两个系统同时发生作用。”“至于要以哪一个系统供给的能量为主 要还原ATP,则取决于练习的强度及其持续时间。”
人们所熟悉的“超量恢复”原理告诉我们,在一次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次施予 负荷,可以获得最为理想的训练效果。
而有关研究表明,在一次大负荷之后,需经过48~72小时才能出现体能的超量恢复 (考依尔,1978;马丁,1980;普拉托诺夫,1980)。但是,在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实践 中,并没有人在一次大负荷训练之后去完全休息两三天再进行下一次训练,而是每天坚 持训练。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常常每日训练两次,并取得了出色的训练成果。这主要应归 功于周训练过程中不同内容及不同负荷的交替安排。
竞赛准备小周期
恢复小周期(放 松小周期)
—根据赛前直 接 准备的法则安排训练
—模拟下次比赛日程 安排 —控制赛前态
—大负荷比赛之后 —在一连串基础小 周期结束时
—减少训练负荷容
简单小周期
—均衡提高训 练负荷 —大负荷量 —次最大强度
冲击小周期
—不断提高负荷 量 —大强度(高度 集中单位时间里 的练习)
如图12-3所示,运动员在完成速度性负荷时,机体的磷酸盐供能系统消耗最大,恢复 最慢,无氧能力(无氧乳酸供能系统)次之,有氧能力(有氧供能系统)消耗最少,恢复 也最快。而在完成无氧负荷时,则有氧供能系统的负荷最大,恢复最慢(表12-3)。显然, 运动员与三种供能系统相对应的三种运动能力,在负荷后恢复的过程是非同步的。与负荷 的主要性质相应的运动能力恢复得最慢,需要2-3天时间才能获得充分恢复;但其他运动 能力,则可以在短得多的时间内获得充分的恢复。
图12-1 小周期的类型及其特征(依马特维也夫)
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 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这样四种几步类型(表12-1)。
表12-1 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
周型
主要训练任务
基本训练周
赛前训练周 比赛周 恢复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 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 能力。
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在一次负荷的次日,接着安排另一种性质的负荷。而2-3天之后, 当运动员与前一次主要负荷相应的运动能力处于超量恢复阶段时,则可以再次安排同一性 质的负荷。如图12-3之Ⅰ,则可以再次安排负荷之后6-12小时安排有氧负荷,或在24小时 之后安排无氧糖酵解供能负荷。
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 项竞技中去。
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 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激发强 烈的训练动机,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引自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