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名词解释17页word文档

合集下载

(完整版)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布局进行科学和系统的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环境资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效率。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对城市空间、土地利用、交通、住房、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平衡和协调。

城市规划可以帮助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还可以提供战略性的发展方向,促进城市建设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术语包括:1. 总体规划: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网络、住房和公共设施的布局等。

2. 分区规划:分区规划是对城市区域进行划分,并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例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3. 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和规划。

城市设计注重创造一个美观、舒适和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4.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的需求,同时保护农田和自然环境。

5.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

交通规划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自行车道等方面,旨在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6. 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是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的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包括减少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提供绿地和公园等方面。

7. 建筑规划:建筑规划是对城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

建筑规划注重保护历史遗产、提供必要的建筑设施和改善建筑品质。

8. 社区规划:社区规划是对城市社区进行规划和管理。

社区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区活动等方面,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涉及土地利用、交通、建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旨在平衡和协调城市的各项资源和需求。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1.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和城市居住区进行统筹、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期到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城市规划包括土地使用规划、交通规划、住房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等方面,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开展。

2. 土地使用规划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局部,指明了土地在城市开展中的不同用途。

土地使用规划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绿地公园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使用,可以确保城市的有序开展,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3.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通过科学分析和合理设计城市交通系统,以满足城市开展和人们出行的需求。

交通规划包括道路网络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停车设施规划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组织交通,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和交通事故,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条件。

4. 住房规划住房规划是指针对城市居民住房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提供高质量的住房供给。

住房规划包括居住区规划、房屋建设规划等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控住房供给,可以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解决住房短缺和居住条件差的问题。

5. 公共设施规划公共设施规划是指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和布局,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根本生活和社会效劳需要。

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馆等,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公共设施,可以提供便利的社会效劳,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6. 可持续开展可持续开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根底上,确保后代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开展方式。

城市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可持续开展。

可持续开展要兼顾经济开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开展,为未来的世代留下更好的城市环境。

7. 居住区居住区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用于居住目的的区域。

居住区通常包括住宅建筑、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以及公共绿地和交通设施。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一、城市与城市化现代城市(2009):以非农产业人口为主,数量达到“城市社会”人口规模,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人类聚集场所。

城市性质(2006、09):一定地区,国家及更大范围内,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2010):一定地域内,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规模(2014):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指标。

城市的四个功能:(雅典宪章中)居住、工作、休憩、交通。

城市门槛:保证某种功能的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最低人口数量或最小服务半径。

城市四大系统:软质①社会系统②产业经济系统;硬质③资源生态系统④建设空间系统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生态、人口、心理、社会、技术、文化基础。

(城市形成是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品)卫星城: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有一定距离、密切联系、相对独立的城市。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城镇):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农人口向郊区流动、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

再城市化(再城镇化):针对逆城市化的应对过程,城市因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表现: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不断发展完善。

城市化水平(2011、12):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中央商务区(CBD):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综合经济活动核心区域。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a城市规划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Comprehensive planning)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

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Detailed planning)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臵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臵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City district planning)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

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功能规划(Functional planning)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Housing program)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实体规划(Physical planning)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城市性质(Designated function of a city)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规划 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 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筑风格、交通网络、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它旨在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和发展策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实现城市的良好发展。

城市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确保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

城市规划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城市的历史、人口、经济、环境等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城市的现状和问题。

2. 制定规划目标: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例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交通状况、保护环境等。

3. 空间布局规划:根据规划目标,制定城市的空间布局方案。

包括确定不同功能区域的位置、规模和发展方向,例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4. 交通规划: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公共交通、自行车道等。

确保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5. 建筑设计和风格规划:制定建筑设计和风格规划,保护和提升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确保建筑风格的统一和协调。

6. 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绿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垃圾处理等。

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7.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 参与和沟通:城市规划需要广泛的参与和沟通,包括政府、居民、企业等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确保规划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监督,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配合。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是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

2.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称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6.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们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是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

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是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城市规划常考名词解释汇总word版本

城市规划常考名词解释汇总word版本

什么叫选址意见书?答: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的有关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的法律凭证。

什么叫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答: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认其建设项目位置和用地范围的法律凭证。

什么叫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答: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的有关建设工程的法律凭证。

什么叫容积率?答: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什么叫建筑密度?答: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什么叫道路红线?答: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什么叫建筑红线?答: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线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又称控制线。

什么叫建筑间距?答: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什么叫日照标准?答: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什么叫绿地率?答: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什么叫建筑高度?答:指建筑物室外地坪到建筑物外沿顶标高的高度。

什么是构筑物?答:一般不直接在里面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建筑物,如水塔、烟囱。

什么叫城市?答: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什么叫城市化?答: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什么叫城镇体系?答: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什么叫城镇体系规划?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的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分布和发展规划。

什么叫城市规划?答: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什么叫城镇体系规划?答: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

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首属群体也称初级群体。

这是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提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

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等,都属于首属群体。

首属群体通常是由于自然的人际交往形成起来的。

它的基点是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通常没有严格的群体规范。

首届群体的运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规定性的角色关系。

由于首属群体常常是一个人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也是其社会影响的最直接来源。

因此,首属群体对牙个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对应于库利提出的首届群体概念,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次属群体的概念,特指区别于首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

次属群体:是社会根据一定的目标建立起来的,如学校、工厂、政府机构等。

这类群体通常有显著不同于首属群体的较大规模,其运转也首先依赖于社会角色关系,群体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次属群体是人们介入更广泛的正式社会的途径。

人们在次属群体中的社会角色,起着沟通个人与社会的桥梁作用。

个人在次属群体中的正式社会身份,常常是个人社会同一性的核心构成部分,并由此对其自我同一性发挥着重要影响。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两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

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1.城市化:随着时间推移,某一社会的人口逐步集中于高人口密度社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成为城市化.2.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具有特殊价值的城市文化景观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物古迹的特色2自然环境的特色3城市的格局特色4城市轮廓景观及主要建筑及绿化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的特色6名城物质及精神文明的特色.名称保护归纳起来有三种模式:全城保护.点线面保护.网格式保护.城市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不仅要保护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更应在新的建设中继承和发展城市的传统特征.统一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现代的建设体现传统文买的延续,创造整体和谐丰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名称保护归纳起来有三种模式:全城保护.点线面保护.网格式保护.城市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不仅要保护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更应在新的建设中继承和发展城市的传统特征.统一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现代的建设体现传统文买的延续,创造整体和谐丰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3.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发展存留下来的连片的建筑群体,而不是单幢建筑.他保存这座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能反映这座城市的特色与风貌,并且有居民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活动,是作为有生命力的城市的一个做成部分.4.风玫瑰:累计某一时期各个方位风向次数,并一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总次的百分比之来表示,所绘制成的风向频率图称为风玫瑰.5.管线综合:就是指搜集城市规划区内各单项管线的现状资料,规划设计资料,并加以综合分析研究,解决他们在规划设计中的矛盾.6.可达性:是指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与交通网络有关.7.住宅区:是指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比较独立的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8.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相互间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是以强调基本生活环境完善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的居住用地的组织方式.9.城市结构:是指城市的各物质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地域空间范围内所处的位置和作用.通常是指城市形成过程中主要用地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10.区位:是指城市功能活动的空间外部联系性.包括可达性,互补性,排斥性三个要素.11.区划:城市用地因为各种不同的目的.而被划分为不同的地块范围,叫区划.包括行政区划,用途区划,地权区划.包括区划文本和区划地图.12.区域规划:就是指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13.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包括道路,市政设施建设,场地平整和清理,通常称为七通一平或基地开发,将生地转变为熟地.土地开发是建筑物业开发的先决条件.17.配件水平:是指住宅区配件的各类和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与居民区人口规模向适应.同时应与住区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18.逆城市化:也成为郊区化.是指城市在经历了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以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商业工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外迁.19.城市居住区:是一个在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公共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地区.20.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所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21.市域规划:是指在城市所在的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和数个城镇之间,城镇于城镇群体之间,城镇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22.道路红线:城市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23.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护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内能获得所需要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2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威胁的发展.25.分区规划: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26.邻里单位:是一完备基本生活环境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得居住用地组织方式.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人们相互之间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是社区的一种形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社区的一个基本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27.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两个部分.28.土地极差:不同的土地或同一块土地,由于土地肥力,相对位置,开发程度,追加投资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别,称为土地级差.。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1.“城”是指四面围以围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功能的军事据点;“市”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3.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4.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5.风向的频率:累积某一时期(如一月、一季、一年或多年)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值。

6、国土规划是指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综合性战略部署,也是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

8、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9、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0、城市规模是指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规模的确定是城市总体规划重要内容之一,是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11、城市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

12、城市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的净差值,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13、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容量以及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和建筑容量等内容。

14、道路网密度是指建成区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

(道路是指有铺装的宽3.5m以上的路,不含人行道,混合车道是3.75m)15、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一)道路规划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

(二)绿地规划绿线,是指城市各级绿地用地规划控制线。

(三)水体规划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四)基础设施规划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五)建设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征地红线范围内,除城市道路、河道、电力走廊、轻轨控制线、绿化隔离带等规划控制用地外的实际用地面积。

(六)建筑控制线,是指根据城市规划需要确定的建筑可建范围的控制线。

(七)建筑容积率,简称容积率,是指建设用地内的各类建筑,其地面以上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八)建筑密度,是指建设用地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含底层架空层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九)绿地率,是指建设用地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十)低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1层至3层的住宅建筑。

(十一)多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4层至6层的住宅建筑。

(十二)中高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7层至9层的住宅建筑。

(十三)高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高于或者等于10层的住宅建筑。

(十四)低层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小于或者等于10米的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

(十五)多层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10米,小于或者等于24米的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

(十六)高层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

(十七)裙房,是指与高层建筑相连的,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附属建筑。

(十八)点式建筑,是指与生活居住建筑正面相邻的建筑面长度小于30米的各类建筑。

点式建筑两侧有遮挡阳光的建筑,且点式居住建筑与相邻两建筑之间距小于点式建筑本身长度的0.5倍时,视同条式居住建筑。

(十九)条式建筑,是指与生活居住建筑正面相邻的建筑面长度大于30米(含30米)的各类建筑。

(二十)骑楼,指临城市道路的建筑,将下层临道路部分作成柱廊式人行通道,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通道上的建筑形式,骑楼建筑一般为三层以下。

城市规划 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 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系统性的设计、组织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它涉及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旨在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1. 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意义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

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都有对城市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实践。

然而,城市规划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视。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城市规划的意义也日益凸显。

它可以帮助城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2.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实践中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福祉。

其次,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再次,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公平与公正,避免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最后,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创新和适应性,以应对城市发展中的新挑战和变化。

3.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它涵盖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

详细规划则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细化和具体化,包括各个区域和功能的规划,如居住区规划、商业区规划、工业区规划等。

专项规划则是对城市特定问题的规划,如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

4. 城市规划的挑战与前景城市规划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发展问题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规划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其次,城市规划需要解决城市人口增长和土地紧缺的问题,提供足够的住房和基础设施。

再次,城市规划需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社会不平等等。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Word版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Word版

(1)卫星城: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2)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3) 城市交通预测: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土地使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客、货运输的发展趋势、交通方式的构成、道路的交通量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估算。

(4) 渠化交通: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渠化交通是在道路上划线,或用绿带按交通量来分隔车道,使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像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

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轨迹线的车道内行使,避免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山水城市山水城市是钱学森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

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

吴良镛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鲍世行认为“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

胡俊认为,山水城市倡导在现代城市文明条件下人文形态与自然形态在景观规划设计上的巧妙融合。

山水城市的特色是使城市的自然风貌与城市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规划立意源于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追求相契合的山环水绕的形意境界,继承了中国城市发展数千年的特色和传统。

但是,与其它未来城市理论相比,山水城市更多的只是一种构想,这方面的研究探索也很有限,而且缺乏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一套完整思路和可行方案。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哲学观的确能够给予人们以新的启示,但面对当代城市的各种现代技术、现代产业和现代社会文化特征,将中国传统精华自如地应用到现代城市规划中,还需要漫长的征途和艰辛的探索。

因此,山水城市作为理论本身并不完善,仅处于构想之中,人们也不能对此有更多的苛求。

3.邻里单位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它针对当时城市道路上机动交通日益增长,车祸经常发生,严重威胁老弱及儿童穿越街道,以及交叉口过多和住宅朝向不好等问题,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并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

在邻里单位内设置小学和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并以此控制和推算邻里单位的人口及用地规模。

为防止外部交通穿越,对内部及外部道路有一定分工。

住宅建筑的布置亦较多地考虑朝向及间距,该理论对30年代欧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颇大,在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中仍被广泛应用。

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里单元”(Neighbour hood Unit)理论。

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C·A·佩里于192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

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

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

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

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

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原则”。

3.有机疏散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

沙里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

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

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

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

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

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

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

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

7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城市过度地疏散、扩展,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新问题。

4.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 urban design ),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

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5.居住小区(housing estate)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在城市规划中的概念是指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建筑给水排水方面定义:含有教育、医疗、文体、经济、商业服务及其他公共建筑的城镇居民住宅建筑区。

居住小区是城镇居住区的一种组成形式,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可按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

具有较完整、相对独立、并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城市道路不穿越区内的生活居住地段。

其规模主要根据基层公共建筑成套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的方便与安全、城市道路以及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次及人口密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上限,即人口规模为1万人左右,用地约10公顷。

7. 人口劳动构成人口劳动构成:又称人口劳动结构。

一般指城市人口中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

广义上也包括:城市中非农业人口与劳动者人口的比例,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以及人口职业构成等。

是城市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拟定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

8.城市性质概念城市性质(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狭义仅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的主要职能;广义包括城市的主要职能及其发展方向。

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性质,而城市职能可以多个并存。

在单一职能的城市中,城市性质与职能一致。

多职能的城市性质较难辨别,需进行多方面分析论证才能确定。

城市性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其生产、生活及其本身的发展与建设有深远影响。

9.城市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其主要内容如下:(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结构与布局;(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10.城市生态系统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资供应与废物处理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这一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明显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