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3城乡规划男生宿舍)1. 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
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6。
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7。
绿地指标(三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8. 城市用地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9. 城市规划区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10。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根据城市的特点、需求和发展目标,制定出一系列的原则和指导性方针,以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的实施。
城市规划原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首先,可持续发展原理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原则,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危害环境,不破坏资源,不造成社会不公平。
其次,功能分区原则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合理布局不同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规模。
功能分区原则可以使城市的功能分工更加明确和高效,实现不同功能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常见的功能分区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文化休闲区等。
第三,城市紧凑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追求城市的紧凑型发展。
城市紧凑性原则要求增加城市的人口密度,减少城市的空间占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样可以减少人口流动、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活质量。
第四,可达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追求城市内部和城市与外部的交通可达性。
可达性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使市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各个地方和享受各种服务。
合理的交通网络和设施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最后,社区参与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注重市民和社区的参与,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规划更符合市民的需求和期望。
社区参与原则可以增加市民对城市规划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促进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和社会公平,提高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和质量。
总之,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制定的一系列原则和指导性方针,用来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的实施。
这些原理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功能分区原则、城市紧凑性原则、可达性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等,旨在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2.城市职能: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3.用地性质: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
4.土地使用兼容性:定义:用地使用兼容是确定地块主导用地属性,在其中规定可以兼容、有条件兼容、不允许兼容的设施类型。
一般通过用地与建筑兼容表实施控制。
目前普遍缺少关于兼容设施的规模与容量标准的控制。
用地使用兼容不得改变地块的主导用地性质,并应给出兼容强度的指导性指标。
5.容积率:容积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V 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6.建筑密度: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1] 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城市规划原理的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的名词解释94用地评定: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功能和工程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城市用地布局提出科学依据。
风貌规划:是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个分支,旨在强化和突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景观特色,表现城市的地方特色。
城市化:(城镇化)指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本质是生产三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在技术作用下重新组合的过程。
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中心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为主,是城市经济、金融、文化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地,众多的建筑办公大楼、旅馆酒楼、文化及娱乐场所都集中于此。
(一般只是在工业和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95中心城市群:在一定区域内,距离较近,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且对周边区域起中心作用的城市群。
城市性质:是指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是指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通常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内部功能结构,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
劳动构成:城市人口分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
劳动构成亦称为城市人口构成。
指人口按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的结合构成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称之为生态平衡。
风向玫瑰图: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
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累计某一个时期内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的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即风向的频率),即可绘制风向频率图。
城市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1. 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与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 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
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
4. 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的加工部门,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5.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6. 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7. 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机械增长人口数与年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
机械增长率=(本年内迁入人口数-本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8.人口自然增长率: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9.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10. 绿化率:是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11. 一书两证:是对中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基本制度的通称,即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放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根据依法审批的城市规划和有关法律规范,对各项建设用地和各类建设工程进行组织,控制,引导和协调,使其纳入城市规划的轨道。
12. 绿地形态:点状绿地,带状绿地,楔形绿地,环状绿地。
13. 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是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
2.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称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6.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们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是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
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是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居民点〔PP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P12: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
表象的城市化过程〔百度: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质量的考量。
〔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
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
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PPT>①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②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带形城市"理论: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40页文档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城市群: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开发区: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统称。
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人口自然变动是指通过自然生理过程而导致的城市人口整体性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中位线、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人口的迁移变动是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涉及到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的年机械增长率等及其变化历史。
人口的社会变动是人口在社会构成上的变动。
主要包括:人口的部门构成(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一种表达形式)、人口的劳动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人口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条文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3、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
60年代以来,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如英国1970年开始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不设置过分集中的工业区,而形成包括工厂、行政、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等布置在居住地段附近的综合居住区,力求做到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
1977年在秘鲁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
5、竖向规划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6、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条文说明: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7、城市化(书)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汇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业劳动。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1、名词解释: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理解: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聚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的集约人口、经济、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逆城市化:在城市发展演化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隘,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中心城区居民迁出城市中心,不断向城市边缘及郊区乡村地带迁移的趋势。
2、简述城市化s形曲线理论(自画图)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底,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加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山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化。
3、简述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1、发展速度快且呈持续加速的趋势2、以20世纪中叶为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以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大城市化趋势明显且在现代社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4、出现城市群和逆城市化4、简述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点?(1)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规模有较大的增长,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2)城市化发展过程曲折,阶段性明显第一阶段:1949--1957健康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58--1965大起大落时期第三阶段:1966--1978停滞不前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迅速发展时期第五阶段:1992--至今,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3)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较为明显5、阐述城市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略第二章1、简述《周礼.考工记》,《管子》,《商君书》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影响《周礼》反应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时代《管子》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理性思维与自然环境和谐准则,其影响较为深远《商君书》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2、简述唐长安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的布局特点长安城:布局严格、分区明确、宫城为中心、坊里制、集中设市、中轴线对称元大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明清北京城:突出中轴线、在城市外设天地日月四坛、皇城南形成市肆(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北部南缩、南部扩展)明南京城: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地位的典型城市布局3简述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1.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宗法礼制)2.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天人合一)3.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4、名词解释:欧文和新协和村:新协和村(New Harmony)始建于1825年,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所设想的一种社会模式。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卫星城: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2)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3)城市交通预测: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土地使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客、货运输的发展趋势、交通方式的构成、道路的交通量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估算.(4) 渠化交通: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渠化交通是在道路上划线,或用绿带按交通量来分隔车道,使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像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
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轨迹线的车道内行使,避免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利用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
在城市规划中,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进行解释。
1. 地块规划。
地块规划是指城市中的各个用地区域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土地利用的要求,进行细化的规划。
地块规划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区等,通过对不同地块的规划,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分区布局。
2.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是指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规划,包括道路、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交通规划要考虑城市的整体交通网络,合理布局道路和交通设施,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3. 绿地规划。
绿地规划是指对城市中的绿地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公园、绿化带、景观绿地等,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绿地规划要考虑城市的绿地布局、类型选择、植被配置等,实现城市绿地的全面覆盖和合理利用。
4.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是指对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建筑、广场、雕塑、水景等,以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
城市景观规划要注重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文化特色,通过景观设计和艺术布局,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景观空间。
5. 城市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规划是指对城市老旧区域进行改造和更新的规划,包括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以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城市更新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居民利益,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6. 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的规划,包括水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区划、环境治理等,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要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修复,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7. 城市空间规划。
城市空间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城市用地结构、建筑高度控制、公共空间设置等,以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条文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3、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
60年代以来,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如英国1970年开始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不设置过分集中的工业区,而形成包括工厂、行政、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等布置在居住地段附近的综合居住区,力求做到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
1977年在秘鲁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
5、竖向规划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6、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条文说明: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7、城市化(书)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汇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业劳动。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实质含义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众多因素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
2、什么叫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3、什么叫道路红线?A、规划的城市道路布局的路幅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人行交通的所需的道路宽度。
B、敷设地下及地上工程管线所需的宽度与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4、什么叫容积率?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附属建筑物也计算在内,但应注明不计算面积的附属建筑物除外。
容积率越低,居民的舒适度越高,反之则舒适度越低。
5、什么是居住小区?指城市中由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7000——15000人),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小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机构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6、什么是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7、什么是城市形态?指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
(以下为在网上找的,仅供参考)(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
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名词解释:1.城市规划:泛指政府,(即)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地管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活动。
2.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需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3.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4.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城市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职能。
5.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用地总量所表示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6.城市发展方向:是指城市各项建设规模需求扩大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7.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
8.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9.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10.城乡住区规划:就是围绕城乡的居住功能和要求,根据区位条件和土地使用条件,以人为本,综合各项物质要素和社会要素,创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1.现代城镇定义的基本特征(3个):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P3)2.城市是有商品交换职能的固定居民点。
3.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初期起步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稳定阶段。
(P13)S形曲线又称为“诺瑟姆曲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周代修复建设洛邑城,论著《周礼·考工记》。
4. 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特征:中心轴线对称布局、“天人合一”思想、严格有序的等级观念。
(P23)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3大特征:①以城市广场为中心;②轴线对称成放射形;③市民民主文化6.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
(P29)霍华德提出的城市规划理论是田园城市理论,昂温1922年提出的理论为《卫星城镇的建设》7.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被成为《雅典宪章》。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33、 容积率:项目用地
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21、 国土规划:所谓国土规划是从土地、水、矿产、气候、海洋、旅游、劳动力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角度,确定经济布局,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资源综合开发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步骤,提出国土开发、利用、整治的战略重大措施和基本构想。
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12、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13、 城市人口年龄构成:一定时间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以年龄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14、 城市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29、 新城市主义: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30、 开敞空间系统:开敞空间系统:是指城市边界内的非建筑用地空间,主体是绿地系统。
31、 霍华德: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
10、 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1、 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一、名词解释1、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修建性详细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4、城市人口规模:指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实际人口数量。
5、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化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6、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7、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8、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种绿地。
9、绿地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城市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10、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11、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2、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高层次规划,是城市规划综合性、整体性、政策性和法执性的集中体现。
13、道路绿地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14、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5、用地面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的面积。
16、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17、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共17页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城市群: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开发区: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统称。
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人口自然变动是指通过自然生理过程而导致的城市人口整体性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中位线、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人口的迁移变动是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涉及到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的年机械增长率等及其变化历史。
人口的社会变动是人口在社会构成上的变动。
主要包括:人口的部门构成(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一种表达形式)、人口的劳动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人口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雷德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绿地、住宅与人行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网布置成曲线;行人和机动车在一个平面上隔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成团,形成口袋形;相应配置公共建筑,将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使住宅区的各部分通往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24、户室比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25、住宅街坊是指在小城尺度的城市街坊中,一栋或者多栋住宅楼沿周边布置,对外形成公共街道,对内形成内院,集居住,商业多功能与一身的居住体。
与其他模式的住宅相比,它更强调空间的围合以及功能的混合。
2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7、停车率:即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区总户数的比率停车率=居民停车位数/居住总户数28、住宅建筑毛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住宅建筑毛密度=住宅总套数/居住区用地总面积29、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30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31、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筑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建筑密度=建筑首层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简答题部分1、建筑平面群体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用图示)(图示见规划原理书P388)。
行列布置:优:绝大多数居室朝向良好,结构施工简单缺:处理不好会产生单调、呆板改进:a、山墙错落b、单元错开梯搂 c 、成组改革影响周边布置:优:①能形成封闭小空间,便于组织绿化、休憩地②对于寒冰地区可阻挡风沙③节约用地,提高密度缺:①部分居室朝向差,炎热地区西晒②结构施工较为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会增加③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方工程单周边双周边自由周边混合布置: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是以行列式为主,以少数住宅式公建沿道路式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三级方式布置的内容是什么?(原理书P413)第一级(居住级)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第三级(居住组团级)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块划分的原则是什么?(控制性详细规划P34)1.严格根据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根据用地部门、单位划分地块2.以单一性质规划地块,即一般一个地块只有一种使用性质3.建议有一边与城市道路相邻4.结合自然边界、行政界线划分地块5.考虑低价的区位级差6.地块大小应和土地开发的规模相协调,以利于统一开发7.对于文物古迹风貌保护建筑及现状质量较好、规划给予保留的地段,可单独划块,不再给定指标8.规划地块划分必须满足“专业规划线”的要求,专业规划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控制要求,主要有道路红线、河湖水面蓝线、城市绿化绿线、高压走廊黑线、文物古迹保护紫线、微波通道橙线等9.应尊重地块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产权边界4、城市公共区中心的空间组织原则(轴线法则、立体空间建筑室内室外)(城市规划原理P504)1.运用轴线法则。
可以有一条轴线或几条主、次的轴线。
轴线可以把中心不同的部分联系起来,称为一个整体,轴线也能把城市中的各个中心联系起来,把街道和广场等串联起来。
2.考虑建筑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地面、高架和地下空间,专用和公共空间,车行和人行空间,以及各空间之间的环境协调。
要使整个建筑空间和环境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5、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原理》p4501.对于大量而普遍的绿化,宜选择易管。
易长,少修建,少虫害,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一般以乔木为主,也可以考虑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在一些重点绿化地段,如居住区入口处或公共活动中心,则可选种一些观赏性的乔灌木或少量花卉。
2.应考虑绿化功能的需要,行道树宜选用遮阳力强的落叶乔木,儿童游戏场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忌用有毒或带刺植物,而体育运动场地则避免采用大量扬花、落花、落果的树木等3.为了迅速形成居住区绿化面貌,特别是在新建居住区,树种可以采用速生和慢生相结合,一速生为主。
4.居住区绿化树种配置应考虑四季景色变化,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搭配组合,以丰富居住环境。
5.考虑居住区各类绿化种植与建筑物、管线和构筑物的间距。
6、容积率与城市开发的关系《控规》p46容积率指标对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前期投资费用、开发利润总额以及开发资金的循环速度三个方面。
容积率指标对前期投资费用单方面均摊额的影响表现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者先通过有偿征地或其他方式有偿获得城市的开发建设权,接着劲性场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然后进行地面建设,将建造的各类商品房投入市场销售。
在商品房单方售价和其他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容积率指标,在同样的开放用地上获得更过的建筑面积,就可以降低单方建筑面积上所分摊到的前期投资费用,进而降低总成本,提高开发利润。
反之,则开发利润会有所下降。
提高利润率,开发商可以在保持一定利润率的前提下,增加开发总量获得更多的利润。
同时,我国城市开发建设周期中征地、规划设计、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占打半时间,这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资金周转速度,如果增加容积率,减少开发项目,将开发资金相对集中,提高开发建设强度,就可以减少前期工作对开发周期的影响,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7、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的要素(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行为活动)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行为活动8、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引导的内容和方法(控制性详细规划p67)(方法仅供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引导内容为:先确定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骨架、各地块的用地功能风貌、道路绿化系统,再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考虑不同空间序列的关系,形成城市设计总体概念与结构,以“城市设计概念图”加以表达,同时,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下来,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应承上启下,不宜超越阶段要求,城市设计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规定也不是于恶性越好,要给后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留有充分创造和发挥的余地,要有弹性和灵活性。
9、为什么要在土地使用控制时规定土地使用兼容及其原则?(控规P39)为了使控制性详细规划既有“弹性”,又不失去控制作用。
土地使用兼容的原则:①促进相关功能建筑的集中布置②提高土地经济效益③减少环境干扰④确保非营利性设施、市政设施用地不被占用⑤保持土地使用的有限灵活性,允许部分建筑、设施混合布置⑥土地使用兼容应注意到其宽容度和灵活性以提高应变能力,同时又不和总体规划相违背。
就具体分类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具体对待,不强求一律。
10、居住区规划中节约用地的手法。
(原理P407)(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2)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1.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①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公共服务设施②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③采用┌型、Ⅱ型、E型、梳型等住宅2.空间的借用3.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4.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3)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11、分析居住区绿地率与公共绿地率各自的作用与相互的差别(百度百科及百度知道)不确定公共绿地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住宅组团绿地,不包括住宅日照间距之内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非居住区范围内的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