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热点人物·05叶嘉莹
高考作文素材——叶嘉莹
![高考作文素材——叶嘉莹](https://img.taocdn.com/s3/m/e20e873ff46527d3250ce028.png)
作文素材——叶嘉莹《鲁豫有约——92岁穿裙子的士》一、桃李满五洲的汉学家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颁奖词:天降大任于斯人,十方遍布迦陵音,转鹏万里根在华夏,一世多艰深情不变。
师承一代名家,海外别有建树,在世界文化之大坐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你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劫波历尽,一片冰心。
你一开口,宛如飞天展袖,古今悲喜,荡气回肠。
七十年滋兰树蕙,融贯中西;集驼庵之诗话而别开生面,启桃李之芳园而香远益清。
你是擎灯使者,迦陵妙音。
二、人生历程“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
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
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
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那是不行的,圣贤的语言在你身体里根本没发生任何作用。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那才是对的。
”叶嘉莹说。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叶嘉莹)(含解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叶嘉莹)(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cfb1b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3.png)
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叶嘉莹)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谈到古诗时说:“幼年吟诵的诗句伴随我一生,让我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
”她又说:“我深信,孩子们吟诵古诗,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
”上述材料对我们青少年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先生说:“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一个弱者。
”什么是弱德之美?叶嘉莹这样诠释:“即使我处在艰难困苦之下,即使我处在重大不幸之下,即使我处在强大压力之下,我成了一个‘弱者’,但我依然持守良知、正直、感恩,依然持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这就是弱德之美。
”读完以上内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一生中共有三次较大的打击:北平沦陷时母亲早逝,深处沦陷区但仍要照顾年幼的两个弟弟;丈夫被拘捕后性情大变,在现实物质生活与精神感情生活都饱受摧残之余,还要独力承担全家的生计;结婚不满三年的女儿女婿在车祸中同时罹难。
在这些接踵而来的苦难中,叶嘉莹先生不仅读诗,还写诗,她说她是以自己之感发生命来体会古人之感发生命的,诗歌给了她莫大的精神安慰,支持她经受住了这些打击。
在“阅读与写作”课上,语文老师为大家讲述了叶嘉莹先生与诗歌的故事。
你读完上述材料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阅读与写作的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先生一生历经坎坷。
有背井离乡的离愁别绪,有一心归国的满腔赤诚;有早年丧母、中年痛失爱女、晚年父亲去世的生死无常、水月叹息。
感动中国英雄人物作文素材
![感动中国英雄人物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c596adc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7.png)
感动中国英雄人物作文素材感动中国英雄人物作文素材1叶嘉莹说自己“好为人师”,因为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诗词里的好处告诉别人。
她阅读涉猎广泛。
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心理学的,经典的、畅销的,她都看。
受聘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20年间,叶嘉莹几乎每天开车经过西南海边大道。
大道右边是高高的森林,左边是住宅区,越过住宅区,是广阔无边的太平洋。
退休之后,只要从中国讲学回来,她仍每天风雨无阻地在这条路上往返,去亚洲图书馆看书、研究、撰写新的论著。
除了午饭时分到休息室吃自带的三明治和水果,她要待到图书馆关门才离开。
她在海外查着英文字典教书,英文提高了,就去听西方人的课,借西方文学理论的书。
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中有的说法与中国传统诗论有暗合之处。
叶嘉莹指出:中国传统文论,需要以西方的新理论来补足和扩展。
她讲心与物相感的关系,是中国传统诗词的“比兴”,是西方现象学所说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她讲秦观填词的用字和内心的敏锐时,提出希利斯·米勒的观点——不管小说的内容有多少不同,他总能在不同故事、情节和风格之中,找到作者的本源。
她因此解释用词源于“真正心灵情感的本质”。
谈到温庭筠的《菩萨蛮》,一句“懒起画蛾眉”,她讲杜荀鹤和杜甫的诗,也用西方学符号学的观点解释:“蛾眉”就是联想轴上的一个语码。
因为“照镜画眉来做托喻,在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一个传统。
可以唤起我们的联想。
你一看蛾眉,就能想到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想到李商隐《无题》里的‘长眉已能画’。
”近些年,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本科时读英文专业,然后去国外学西方理论。
回国后,将这些理论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化上。
她觉得这不可取,必须先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理论是荃,目的在鱼。
”她创造了一个名词“弱德之美”,诠释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的本质性。
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
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最新高考作文任务素材:叶嘉莹
![最新高考作文任务素材:叶嘉莹](https://img.taocdn.com/s3/m/f0763b83aef8941ea76e05ef.png)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少年时就表现出兼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心”。
这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
旧学修养极深的伯父是她的启蒙之师。
伯父给了她一本诗韵,教她“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在她10多岁时,伯父就出题让她作诗。
叶嘉莹记不起自己第一首诗的全部细节,只记得那是一首关于月亮的诗,用的是十四寒的韵。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自少年时代,叶嘉莹就经历了国仇与家难的双重变故。
她一生少有安稳的日子,经历了3次大的灾祸。
17岁丧母,让她比一般人更早明白了生死离别之意。
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抵台。
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和幼女也一度被拘,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
那时,她常常做“回不去”的梦。
梦中回到老家北平的四合院,但所有门窗紧闭,她进不去,只能长久徘徊于门外。
她还常常梦到和同学途经什刹海去探望老师顾随先生,却总是迷失在又高又密的芦苇丛中。
几年后,丈夫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大变,动辄暴怒。
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以平静示人。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
其中一句,“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如当头棒喝。
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会再烦恼。
“我们在大时代的战乱变化之中,真是身不由己。
把你丢到哪里,就落到哪里,都不是你的选择。
”在一篇文章中,她提出“弱德之美”的概念,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因此是“弱”的;但苦难之中,人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是“弱德”。
她说自己一生没主动追求过什么,面对不公和苦难只有尽力承担。
她极其坚韧,“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我的忧患总是接连而至的。
”在一次讲座上,她念起一首诗的诗引,“1976年3月24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因车祸同时罹难……”她左手拿着讲稿,右手撑在讲台上,短暂地沉默了一会儿。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叶嘉莹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叶嘉莹](https://img.taocdn.com/s3/m/3367f50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8.png)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叶嘉莹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12023年,关于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开拍。
拍摄前,导演陈传兴做了大量关于诗词的功课,他想探讨“叶先生跟中国诗词史、中国诗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呼应”。
陈传兴“每次都要背着一大袋的书,随时要翻开”。
拍摄有时不按提纲走,叶先生会即兴提到某一首诗,现场的工作人员开始手忙脚乱地翻资料,担心犯错出丑,尴尬又窘迫。
“每次拍摄都非常紧张,感觉就是‘上战场’。
”1954年,只有中学语文教学经历的叶嘉莹受聘于台湾大学。
若以论文著述为录用标准的话,她不够资格。
时任台大中文系主任台静农后来回忆,当年邀聘叶嘉莹到台大任教,是因为看到了她“所作的旧诗,实在写得很好”,所以“就请了她”。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的北平,从小被关在悬着“进士第”匾额的大门里长大,家里保留着满族的“花盆底”和“阿玛”的称呼。
女孩儿玩的荡秋千、溜冰、踢键子、抓子儿,她都不会,有的根本没见过。
她不识字的时候就开始背诗,“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读书了”。
《论语》是她“背诵的最熟的一本经书”。
11岁时,她跟着伯父学作诗。
庭院中的竹子、石榴花、枣花、落日、月影是她写诗的主要题材。
“迦陵”的别号也是她从与伯父聊天中得来——清朝的陈维崧,是中国词人里写得最多的,号迦陵。
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后,她遇见了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顾随。
顾随讲课,她埋头一字不落地记笔记。
听了6年课,她记下8大本笔记,此后的50余年,她在台湾、美国、加拿大漂泊,只有这些笔记她随身携带。
顾随当年评改的习作旧稿、信件、赠诗,都被叶嘉莹作为书法装裱起来,带在身边。
受顾随的影响,她一改善感的诗风,写下“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70多年后,迦陵学舍在南开大学落成,这两句分挂在月亮门两侧。
12年后,顾随同样用词牌《踏莎行》填了一阕词。
但此时,师生二人已失去联系多年。
1977年叶嘉莹从加拿大回国,开始整理顾随文集。
一向不喜欢麻烦别人的她为此事托关系找朋友。
高考作文素材——叶嘉莹
![高考作文素材——叶嘉莹](https://img.taocdn.com/s3/m/3040f735caaedd3382c4d31b.png)
作文素材——叶嘉莹《鲁豫有约——92岁穿裙子的士》一、桃李满五洲的汉学家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颁奖词:天降大任于斯人,十方遍布迦陵音,转鹏万里根在华夏,一世多艰深情不变。
师承一代名家,海外别有建树,在世界文化之大坐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你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劫波历尽,一片冰心。
你一开口,宛如飞天展袖,古今悲喜,荡气回肠。
七十年滋兰树蕙,融贯中西;集驼庵之诗话而别开生面,启桃李之芳园而香远益清。
你是擎灯使者,迦陵妙音。
二、人生历程“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
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
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
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那是不行的,圣贤的语言在你身体里根本没发生任何作用。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那才是对的。
”叶嘉莹说。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感动中国叶嘉莹事迹范文五篇精选
![感动中国叶嘉莹事迹范文五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ac35f7eac281e53a5902ff5e.png)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范文1叶嘉莹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9月10日,96岁的她例行给南开大学新生讲开学第一课。
坐在轮椅上,她中气十足,调侃自己的头发竟变黑了一些。
她习惯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
但现在,她从家里的沙发上起身都需要保姆搀扶。
她说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但仍要努力做到杜甫说的“盖棺事那么已〞那一刻。
她每天手写论文、指导学生整理超过2000个小时的讲课录音。
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过她讲课的身影。
刚回到南开讲课时,她的课,教室里要加座,凳子椅子一直加到了讲台上。
还有人靠墙边窗口站着,或坐在地上。
数学家陈省身、吴大任夫妇也和学生挤在讲台下。
她在台湾教书时也是这种场面。
后来,她带着诗词讲遍了半个地球。
她没有大学者高高在上的架子。
她给幼儿园的孩子讲诗,也给学者、院士、工人和家庭主妇讲。
92岁那年,她挑选了218首古诗词,给儿童作古诗读本,转年又为这些诗词录制了讲解和吟诵。
91岁时,她还在70平方米的住宅里给研究生上课。
博士生、硕士生,加上来旁听的人,坐在塑料小矮凳上,每堂课有二三十人。
后来,课程和讲座的视频被整理出来放到网上,她一下子成了讲诗词的“网红〞。
90后网友评价“这位90岁的老太太讲课有趣〞,认为她的书“不卖关子,娓娓道来,文学知识和历史典故很丰富,两口气便读完了三五百页〞。
她被称作“穿裙子的‘士’〞。
她的生日,国内外研究诗词的学者聚在她身边开会,很多大人物都发来贺信。
早些年,不喜热闹的她最多与几位好友一起吃个饭。
有一年过生日,她负责切蛋糕,南开大学的两任校长母国光和滕维藻坐在旁边。
陈省身一定要把给她的祝寿诗藏到生日当天,提前一天到的杨振宁也没得到“剧透〞。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她站在那里,就是一个贵族。
〞诗人席慕蓉形容,叶老师在讲台上像个发光体,是?九歌?中的湘水上的女神。
她要把“自己亲自体会到的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告诉年轻人,她希望能把这扇门翻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到里面来。
人物阅读命题素材:“弱德”之美——叶嘉莹
![人物阅读命题素材:“弱德”之美——叶嘉莹](https://img.taocdn.com/s3/m/bd9eac1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3.png)
人物阅读命题素材:“弱德”之美——叶嘉莹叶嘉莹:“弱德”之美彭苏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为古典文学大家顾随(顾羡季)先生入室弟子。
48年随丈夫赴台湾,任教于台湾大学等高校。
1966年赴美讲学,任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
69年移居加拿大,任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89年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返祖国大陆讲学,历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有著作数十种。
叶嘉莹先生在谈到词之美感特质时,提出了“弱德之美”这个新颖独到的理论,想来这正是从她自身的文化修养所引发的。
“弱德”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美感兼具教化的作用,是美与善的统一。
叶先生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
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叶先生倾毕生心血致力于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研究和传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她一世多艰,身经多重忧患,却能够把个人小我投入到更为广阔高远的人生境界,在承受之下完成自己。
她毅然担荷起中华古典文化传承的使命,传达着诗歌中那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生命的力量。
也曾拘囿深杯里叶先生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位女士,说能够以人的姓名算命,叶先生并不相信所谓的算命之说,但是酒席间作为一种游戏也很好玩。
叶先生说:“她说我这个水呵,可以如杯水之含敛静止,你可以把我圈在一个杯子里盖起来封住。
可是你要一放开来呢,她说也可以如江海汹涌澎湃。
圈起来也可以,放出来也可以。
不管她说的对不对,反正我觉得很好玩。
”于是她填了一阕《踏莎行》:“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拘囿深杯里……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
”在叶先生和愉平静的态度中,我们看不到她身经忧患挫伤的痕迹,而她则称自己的经历中“有决不为外人知且不为外人道者”。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她正在读初中,北平沦陷,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吃着难以下咽的混合面。
叶嘉莹作文素材
![叶嘉莹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9b8c38f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e.png)
叶嘉莹作文素材叶嘉莹是近现代中国一位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专家。
在20世纪中华学术史上,她曾以词为业,在北大开设了中国古典诗词课程,培养出了李格非、吴小如等众多弟子,有“北大第一女先生”之誉。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叶嘉莹老师写的关于她的作文素材吧!1、叶嘉莹简介叶嘉莹生于1924年,江苏省吴县人,是南开中学的高材生,后入辅仁大学, 1948年赴美留学,获密歇根大学词学博士学位。
1952年起执教于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
其间, 1959年获聘为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
1973年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
1979年任台湾大学教授, 1981年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1986年创办“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
其主要着作有:《杜甫传》、《杜甫诗论丛》、《杜甫诗选》、《唐宋词十七讲》、《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词学十讲》、《迦陵论词丛稿》、《清词释论》、《唐宋词十七讲新编》、《论诗绝句三百首》、《迦陵论词丛稿》、《叶嘉莹讲唐诗》、《迦陵论诗丛稿》、《人生佛教与佛典选读》、《叶嘉莹谈人生》、《迦陵随笔》、《叶嘉莹讲词》、《与古人对话》等。
2、叶嘉莹论文集《迦陵论词丛稿》的核心理念,除了将词的意境和语言的韵味融合之外,还认为真正的诗词创作应该具有平等精神,提倡向前辈学习,他主张词应该像古体诗那样“无意不可入”,同时应该有一种“自然”的风神,这是她解读杜甫诗歌时总结出的核心观点。
3、叶嘉莹简介叶嘉莹生于1924年,江苏省吴县人,是南开中学的高材生,后入辅仁大学, 1948年赴美留学,获密歇根大学词学博士学位。
1952年起执教于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
其间, 1959年获聘为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
1973年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
1979年任台湾大学教授, 1981年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1986年创办“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
以此生 许诗学——关于叶嘉莹的作文素材
![以此生 许诗学——关于叶嘉莹的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ce7f482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1.png)
以此生许诗学——关于叶嘉莹的作文素材在北京大学的一间图书馆里,有这样一本书:《双溪杂志》,它不厚,只有两百多页,但却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它出自一位不善言辞的老人之手,然而却受到广泛关注。
叶嘉莹,叶嘉莹生于1924年,祖籍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
20世纪40年代就读辅仁大学,并开始发表古典诗词。
1949年至台湾,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并继续写作和发表古典诗词。
1990年她与顾随、启功等人发起并成立了中华古典文学研究会,并任第一届理事长。
1996年,荣获由南京大学颁发的“中华诗教奖”。
200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叶先生终生未婚,孑然一身,说话也轻声细语,可是她却说得滔滔不绝。
有些人认为她古板,缺乏生活情趣,可是当我们真正走近她时才会发现,她在生活中快乐极了!《听南宋》是先生现存最长的一篇诗词,它以二十五首词,展现了南宋王朝时期的时代特色。
宋高宗时期,在对金战争屡遭失败后,从皇帝到士兵都流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屈辱感。
在此情形下,这首词用浓重的笔墨抒发了词人的悲愤之情。
在《点绛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十分明确:落花纷飞,看似美丽,但实则更像葬礼上的纸钱。
《天仙子》描绘了一幅金鱼的画面:美丽的荷花池边,一位艳丽的姑娘慵懒地躺在荷花丛中,沐浴着阳光。
微风吹过,一片片荷叶向两旁翻滚着,莲蓬摇动,几尾小金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一切是那么和谐美好。
《她的名字叫中国》,它以一个纯净的孩子视角,展现了那个遥远神秘的古老国度的精神风貌和风土人情,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寻访古代隐士》是女史新编的第三本书,也是叶先生将晚年心血投入其中的最后一本书。
她通过“述往”、“追古”、“探幽”三辑,介绍了与“隐士”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现代民间故事,试图通过民间口述文学的方式,追寻“隐士”真实的生活。
女史新编还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叶先生曾说,自己虽然是搞古典诗词的,可是做这件事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利益,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收获。
叶嘉莹人物素材积累
![叶嘉莹人物素材积累](https://img.taocdn.com/s3/m/cbf6006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a.png)
叶嘉莹人物素材积累叶嘉莹,中国近代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她以其卓越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对教育的无私奉献,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生于清朝末年的叶嘉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
从小,她就展示出卓越的才能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幼的她就展示出对于教育的热情,总是自愿地帮助家人和邻居的孩子们学习。
这种热爱和决心推动了她在教育领域的追求。
叶嘉莹先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和东京女子大学。
在这些学校里,她不仅努力学习,还展示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她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并担任一些重要的学生会职务。
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她的领导能力,还培养了她对于教育改革的思考。
回国后,叶嘉莹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她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并且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作为一名教育家,她始终坚信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她提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思维,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叶嘉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了重视,也在国际教育界产生了影响。
她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叶嘉莹的教育事业也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
她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母”,被各界人士尊称为“教育界的楷模”。
她的教育事迹被编入教科书,并成为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
她的影响力超越了教育领域,成为全社会的精神力量。
叶嘉莹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她在中国教育界树立了一个典范,激励了无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
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提升中国教育质量,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人,都可以从叶嘉莹的事迹中汲取智慧,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叶嘉莹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她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对教育的深入理解,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感动中国叶嘉莹优秀事迹材料五篇
![感动中国叶嘉莹优秀事迹材料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a15e37856a561253d36f60.png)
感动中国叶嘉莹优秀事迹材料五篇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做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做感动,这就是《感动中国》。
那么关于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的事迹大家都知道哪些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感动中国叶嘉莹优秀事迹材料最新五篇,欢迎大家查阅!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范文1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21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21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2021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21-202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21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荣获2021年度最美教师称号,2021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候选人,2021年9月,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这满目的荣誉和成就,象征着的是叶嘉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成长,然而这成长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荆棘满丛,充满痛苦的,每次生活刚开始出现一点阳光,立马又是一阵狂风暴雨,把所有的希望都一扫而空。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一格充满诗书气息的大家庭里,给一个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尤其是她的伯父,伯父因为痛失了女儿,叶嘉莹的到来给他带了新的生活气息,所以从小就把叶嘉莹当作亲生女儿看待。
叶家是叶赫那拉的后代,和纳兰性德、席慕蓉同宗,或许从根源上就和诗书有着难以割断的渊源,叶家不仅是名门,还是旧学底子深厚的诗书世家。
从叶嘉莹的外曾祖母开始,个个都是诗词爱好者,外曾祖母的晚年还以自己的“仲山”名号自刻了一本诗集,集名《仲山氏吟草》,知书达理的父亲母亲,吟诵成性的伯父,还有善良质朴的姨母,连伯母都拿着《唐诗三百首》用心教她。
2015-高三作文素材叶嘉莹-作文素材
![2015-高三作文素材叶嘉莹-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fc6769aca417866fb94a8e26.png)
2015-高三作文素材叶嘉莹-作文素材D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
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妥善保存。
后来,她把笔记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
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风雨逼人一世来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也就念了。
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刚开始教书时,生活清苦。
冬天,叶嘉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一件布做的长衫。
因为骑车,天长日久,衣服的后面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去上课。
“只要我讲课讲得好,学生对我一样尊敬。
”她有这种信念,因为她记得《论语》中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即便一无所有,内心仍保有高洁的品德和操守。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颠沛流离中,她写下这样的诗句:“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个人命运在大时代面前被彻底改写,她从此背井离乡。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而被抓。
不久后,叶嘉莹任教的中学,从校长到老师都被认为有思想问题,全部被审查。
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
夜里,在主人家的走廊上铺个地铺;中午,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叶嘉莹不得不出门,在烈日之下抱着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3年后丈夫出狱,性情却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
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之热点人物纵横语文教研室03.叶嘉莹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3)人物事件2:“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 (3)人物事件3:风雨逼人一世来 (5)人物事件4: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6)人物事件5:诗歌使人心不死 (8)人物事迹6:中西文化“摆渡人” (9)二、颁奖词 (11)三、作文文段 (11)话题1:人间难得是知音 (11)话题2:谷内青松,历尽冰霜偏未死 (12)话题3: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12)四、适用话题................................. 13 目录03. 叶嘉莹一、人物简介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人物事件1: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了无数人才。
如今90岁高龄的她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地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人物事件2:“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
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
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
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封闭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窗前的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咏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那是不行的,圣贤的语言在你身体里根本没发生任何作用。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那才是对的。
”叶嘉莹对记者说。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酸酸臭臭的,又干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
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妥善保存。
后来,她把笔记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
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人物事件3:风雨逼人一世来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也就念了。
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刚开始教书时,生活清苦。
冬天,叶嘉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一件布做的长衫。
因为骑车,天长日久,衣服的后面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去上课。
“只要我讲课讲得好,学生对我一样尊敬。
”她有这种信念,因为她记得《论语》中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即便一无所有,内心仍保有高洁的品德和操守。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颠沛流离中,她写下这样的诗句:“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个人命运在大时代面前被彻底改写,她从此背井离乡。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而被抓。
不久后,叶嘉莹任教的中学,从校长到老师都被认为有思想问题,全部被审查。
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
夜里,在主人家的走廊上铺个地铺;中午,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叶嘉莹不得不出门,在烈日之下抱着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3年后丈夫出狱,性情却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
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
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在绝望中,她只有“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
后来,经师友介绍,叶嘉莹到淡江、辅仁、台大3所大学任教。
生下小女儿后,她没能好好休养,身体不堪重负,又染上哮喘,每天下课回家,都会感到胸部隐隐作痛,身体似已被掏空。
她想起了王国维《水龙吟》中的句子“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不免自伤。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
她记得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
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记诵与原诗并不完全相合,但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
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
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
她的小女儿说,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人物事件4: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由于出色的教学成就,叶嘉莹的名声散播开来,她获得了台湾大学的教授职位。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
她对学生说:“诗歌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准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
”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
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
她强忍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
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
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
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
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读诗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课堂上反响热烈,连叶嘉莹自己也完全沉浸其中了。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经原辅仁大学外文系教师李霁野介绍,她来到南开大学,就此与南开结下深深的情缘。
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叶嘉莹却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想起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重新焕发的热情,让她抛却了“小我”的狭隘和无常。
人物事件5:诗歌使人心不死叶嘉莹写过:“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
”对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
讲课时,不管学生是初中生还是研究者,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
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的事,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教书,叶嘉莹的好多学生现在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
今年她90岁生日时,有学生打电话给她,说很抱歉,老师的寿辰来不了了,因为已经不能走路了。
叶嘉莹用自己澎湃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
台湾作家陈映真曾经回忆:“叶教授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她在中国古典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发现艺术和文学之美并为之惊叹。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
早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今后将定居南开,决定捐资,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如今,叶嘉莹正在从事一项浩繁的工程。
“我教书70年,历年的讲课、讲演的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
”她指指家里摞着的一个个行李箱,“这些都是我带回来的历年的讲课录音和录像。
”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
她的著作文白相杂,理论性强,而讲课时深入浅出,整理出来更利于向读者普及。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让这有限的生命之火为点燃其他木柴而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
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
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人物事迹6:中西文化“摆渡人”“可能我这人天生就是个教诗的,听过我课的学生都对中国诗词产生了兴趣。
”20世纪60年代,叶嘉莹赴北美讲学,将中国诗词之美介绍给世界。
回忆起初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讲学的情形,叶嘉莹坦言,语言是一道迈不过的坎,但她学习的潜能也在实际教学中被激发出来。
“因为一开始不会英文,我就埋头苦干,每晚查生字到半夜,哈佛大学图书管理员交给我一把钥匙方便查阅资料。
第二天,我就用最笨的英文连比带画地讲给学生。
即便是这样,听课的学生从十六七个一下子增加到六七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