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期中复习要点囚绿记
高一语文《囚绿记》教案
高一语文《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1.文章主题的把握。
2.写作特色的分析。
3.情感变化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2.写作技巧的借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囚绿”这个的理解。
2.简要介绍作者陆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阅读课文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教师带领同学们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三、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的开头段落,理解作者对“囚绿”的初步感受。
2.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囚绿”的深入思考。
3.分析文章的结尾,理解作者对“囚绿”的感悟。
四、讨论交流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
2.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文章内容、结构、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2.引导同学们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分析写作特色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分析文章的句式结构,如长句与短句的结合。
3.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如对比、排比等手法。
三、写作实践1.请同学们以“囚绿”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拓展阅读1.请同学们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如《海的梦》等。
2.分析陆蠡作品中的共同特点,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等。
二、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囚蓝”为题,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三、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感悟生活。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反思2.同学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囚绿记》,让同学们理解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高一语文(囚绿记)
“囚绿”是怎么一回事?我为什么“囚绿”? 囚绿”是怎么一回事?我为什么“囚绿” “囚绿”是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 囚绿” 囚绿 的破洞处牵进房中书案上。 的破洞处牵进房中书案上。 我之“囚绿” 是因为爱绿, 我之“囚绿”,是因为爱绿,在绿的身 上有一个自我。在作者看来, 上有一个自我。在作者看来,绿是自然的颜 色,而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亲近绿就是亲 而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 近自然。特别是我如此疲累、孤独, 近自然。特别是我如此疲累、孤独,绿便更 为宝贵,它更应该成为我的“绿友” 为宝贵,它更应该成为我的“绿友”。更何 况它可以和我对语,为我歌唱。它渐失青色, 况它可以和我对语,为我歌唱。它渐失青色, 好像病孩时,却仍固执于阳光, 好像病孩时,却仍固执于阳光,这让我痛苦 并害怕于“绿友”的有可能失去。 并害怕于“绿友”的有可能失去。
陆蠡
1.梳理文脉, 1.梳理文脉,了解文章缘情叙事 梳理文脉 状物的手法; 状物的手法; 2.解读文旨 解读文旨, 2.解读文旨,探讨作者入境随感 寄意的情怀。 寄意的情怀。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指引
作者对于自然、 作者对于自然、人生 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悟。 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悟。
重点探究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观物致 思的审美体验和生命感悟。 思的审美体验和生命感悟。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 (1908 早慧, 神童”之称。1919年 早慧,有“神童”之称。1919年 就读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6年考入之江大 就读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6年考入之江大 后转学上海劳动大学。1930年任教于杭州 学,后转学上海劳动大学。1930年任教于杭州 中学。一度曾南下福建在一中学任教。1942年 中学。一度曾南下福建在一中学任教。1942年4 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 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有关 抗日的书刊。他亲去巡捕房交涉,被关押, 抗日的书刊。他亲去巡捕房交涉,被关押,坚 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死时34 34岁 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死时34岁。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2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囚绿记》的作者以及作品背景。
2.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3.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2.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1.出示《囚绿记》的封面图片,询问学生对小说的了解和看法。
2.简要介绍《囚绿记》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创作意图。
【阅读理解】1.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结构。
2.由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和形象,并且描述他们的心理变化。
3.学生报告各组的讨论结果,整理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分析主题思想】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如追求自由、人性的复杂等。
2.指导学生找出小说中支撑这些主题思想的关键情节和语言表达。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文学鉴赏与批评】1.指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艺术形式、结构和语言表达等。
2.展示一些与小说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章或评论,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比较其写作手法与《囚绿记》的异同。
2.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评价。
五、教学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囚绿记》的主要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2.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阅读文学作品。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并分析《囚绿记》,并写一份详细的读书报告。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
2. 熟悉《短歌行》的内容和结构。
3. 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必修2第一单元3囚绿记
3*囚绿记一颗敏感的心,会因一颗露珠的滚落而战栗,因一朵小花的凋零而沮丧,因一声凄婉的雁鸣而无眠;更何况面对的是一个被囚禁了的生命、被烽烟四逼了的旧都、被兵燹炙烤着的民族?于是,有着“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的青年文学家陆蠡,借一枝不屈的常春藤,表达了自己和一个民族对生命的渴望及对光明的渴求。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作者处在上海“孤岛”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入侵我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当年11月上海沦陷,一部分爱国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抗日文学活动。
当时陆蠡的内心是压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复杂的。
但是他并没有对前途失去信心。
于是他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想起一年前暂住北平时,窗外的一棵常春藤。
当时,在古都北平,居住在阴暗潮湿房间里的陆蠡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曾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但是陆蠡发现,被囚在室内的常春藤“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由此作者想到了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
因此,把握文章的象征意义是解读本文的一把最好的钥匙。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
陆蠡是其笔名。
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
浙江天台人。
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孤岛文学:“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此时的文学被称为“孤岛文学”。
1.注字音2.写汉字3.解词义了截:明了简单。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
自由朗诵课文,思考问题
• 课文题为《囚绿记》,其中的“绿”指什么?有 何特点?为什么作者要“囚”着它?课文题为 《囚绿记》,其中的“绿”指什么?有何特点? 为什么作者要“囚”着它? • 作者囚绿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作者囚绿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 作者囚绿的行为有何意义?作者囚绿的行为有何 意义? • 根据以上几个问题,划分文章结构。划分文章结 构。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 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 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 渝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 于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从 而表达自己渴望民族解放的 愿望.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 作手法? 明确:借物抒情
总结课 文
归纳主旨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 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 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 写,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 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 了绿。作者无法改变绿藤的“固执”,甚 至为它的“固执”而“恼怒”。但同时也 在绿藤身上看到了“追求光明,追求自由, 永不屈服”的精神,这让作者感动。同时 卢沟桥事变的到来也促使作者提前释绿。 自由朗诵课文,思考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划分文章结构。
• 寻绿(1—4)
3.
外在原因 卢 沟 桥 事 变 自
作者囚绿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结果?
• 结果: • a.常春藤: •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 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 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 子 。”。 •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囚绿记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囚绿记
一、文学常识
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囚绿记》、《海星》、《竹刀》,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二、鉴赏文章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
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写作素材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
陆蠢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
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蠢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高一语文下册课文《3.囚绿记》原文
3.囚绿记陆蠡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
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5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11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出。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至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当公寓里的伙伴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胳,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高一必修语文之囚绿记
品读文章
文中哪些语句触动了 你的心? 请找出来读一读,品 一品
小试牛刀
写你喜爱的、给与你正 能量动物或植物 和大家 分享 ! 要求: 字数不限;感情 真挚;语言流畅优美。
飞雪迎春到时,第一抹新绿 会让你( 惊喜 );
人皆苦炎热时,浓郁的绿荫 会让你( 惬意 );
草木摇落露为霜时,片片黄 叶让你( 落寞 )。
囚 绿
陆 蠡
镇平一高 顾书雨
记
学习目标
1、 把握作者情感 。
2、 探究文章主旨。 3、品味文章语言 。
解题
囚,囚禁; 绿, 常春藤的绿枝条; 记,记述。
记述囚绿的一段往事。
朗读课文
1、 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
2中筛选概括出作者深 爱绿的原因
提示:关注绿枝条特点、 作者处境、时代背景
示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 陌生的”,但因为绿的存 在,“我并不感到孤独。 绿,“它是慰安”。
文章主旨
绿是不屈抗争,追求光明 精神的代表、象征。 作者赞美绿,实际是在赞 美中国人民顽强抗击日本帝 国主义的不屈不挠、追求光 明的精神。
人教版-语文-高一-教材梳理3.囚绿记
庖丁巧解牛文题解读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
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因为他爱绿。
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又对绿充满了思念。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走近作者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笔名陆敏、六角。
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的心灵闪光。
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独特的风格。
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法国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背景纵览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有抱负的青年作家陆蠡的内心是压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复杂的。
本文是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在述说之中,有懊悔,有自责,表现出对常春藤品格的敬佩。
在写作本文时,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共同呼声。
陆蠡在这篇讴歌绿的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 《囚绿记》
艾水水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 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 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 煌!
课后练习
请以“我心中的_____(景物)”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囚绿记
陆蠡
解 题
绿—— 窗前的一株常春藤
囚绿—— “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 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 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整体感知
写作思路:
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 (1-4) (5-7) (8-12) (13) (14)
情感变化 :
一见钟情 日久生情 情不自禁 一往情深
品味语言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 “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 ”,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 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 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1942年4月13日,他被日本兵抓捕 ,在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绿”的象征意义
蓬勃 向阳 固执 象征 生命、希望 光明、自由
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不屈服于黑暗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赞美一株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常春藤“永不
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广大中国人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抒 发了自己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忠于祖国的情怀。
拓展延伸
思考:作者心中的这抹“绿”给你什么样的 人生启示?
方法:
言美,情切。
1、形容词、动词——准确简练、形象生动, 富有表现力。 2、修辞手法——使语言更优美生动,增强语 言的表现力,使作者的情感更真切动人。 3、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叙述, 使文章生动、形象、灵活,富有感染力。
人教版高一必修《囚绿记》
陆蠡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热爱绿色、赞美绿色的思想感 情。
2、学会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明确对“绿” 的感受和理解。
3、学习文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绿 的象征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觅绿(1-4) 囚绿(8-12)
赏绿(5-7) 释绿(13)
囚 绿 记
怀绿(14)
感情:爱恋----喜悦、满足----不快 ----珍重-----牵挂、思念
品析悟旨
象征:生命、希望 ,向 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 屈的抗敌精神
品析提升 (讨论口头展示)
对于文中作者因爱而囚绿的行 为,以及“绿枝条”被囚前后的 生态变化分别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提示:
评价作者的“囚绿”行为)
1、越囚越反抗。被囚后,绿藤的尖端总是 指向窗外,显示出它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 折射出它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展现了他不可侵犯 的生命尊严。 2、囚爱是畸形的爱。爱绿说明他热爱生活,追求光明 和理想,值得称道;但是,因爱而占有,反而使被爱 者难以自由生长,甚至萎缩,对绿藤造成伤害,是一 种极端的情感。 3、真爱是欣赏而非占有。爱自由是生命与生俱来的天 性,应该让生命在自然中生长,人为地约束会使生命 力萎缩,爱有时也会带来伤害。
品析悟情
作者对绿情有独钟,从课文 中找出表现作者对“绿”的喜 爱的句子,加以品析,并且有 感情地朗读。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 慰安 ,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 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 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 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 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 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 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要囚住绿色如同幽囚一只 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高一语文《囚绿记》知识点
高一语文《囚绿记》知识点《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囚绿记》知识点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语文《囚绿记》知识点1、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2、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3、如何理解文中的“生的欢喜”含义?不仅写出了“绿的枝条”当时的生长情况,“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而且还写出了“我”有“绿友”为我做伴之后的心情,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是绿藤,滋润了一颗等焦的心。
4、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或者说“向着阳光”。
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5、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
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
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
(能够明确的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
)6、文中出现了“绿影”、“绿友”、“绿囚”,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绿影”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绿友”指“我”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绿囚”指不屈服于黑暗的顽强抗争的人。
7、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
《囚绿记》(人教版高一必修)
《囚绿记》(人教版高一必修)[目标定向]1、体会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清的构思,体会其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4、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难点:1、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学习方法]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自主预学](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日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
1983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陆蠡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2.写作背景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二)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陆蠡()涸辙() 猗郁()蕈菌()揠苗助长()瞥见()嫩芽()婆娑()囚系()急不暇择()纤细()了截()移徙()淅沥()()葱茏()()2.辨析字形暇()揠()缘()遐()偃()椽()瑕()堰()喙()3.理解词义涸辙的鱼:急不暇择:揠苗助长:了截:抑郁:囚系:4.自己的积累(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请自己积累下来。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一、教学目标:1.了解《囚绿记》的作者以及作品背景。
2.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3.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2.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1.出示《囚绿记》的封面图片,询问学生对小说的了解和看法。
2.简要介绍《囚绿记》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创作意图。
【阅读理解】1.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结构。
2.由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和形象,并且描述他们的心理变化。
3.学生报告各组的讨论结果,整理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分析主题思想】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如追求自由、人性的复杂等。
2.指导学生找出小说中支撑这些主题思想的关键情节和语言表达。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文学鉴赏与批评】1.指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艺术形式、结构和语言表达等。
2.展示一些与小说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章或评论,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比较其写作手法与《囚绿记》的异同。
2.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评价。
五、教学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囚绿记》的主要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2.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阅读文学作品。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并分析《囚绿记》,并写一份详细的读书报告。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囚绿记》
感情发展变化线索(暗线)
(欢喜、喜悦、满足) (怀念、急不暇择、忘记困倦、消除烦恼、快活)
(让绿色和我更亲近,更亲密、留住幸福和青春、 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佩服勇士、诚挚祝福)
(怀念朋友)
4、我们在朗读时,被作者对绿 的挚爱感动,作者为什么这么 爱这片绿——一株常春藤呢? 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 样的特点?
囚 绿 记
陆 蠡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 “绿”具体是指什么?“囚绿” 是怎么回事? • 2、请你用与“囚绿”相同结构的 动宾短语来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具 体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 绿是“我”租住北平公寓小屋窗前的一株常春 藤; •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 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 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 起来);
六、作业布置 课后练笔: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 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 “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 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 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 “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 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要求: 用一处修辞)
例文:
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 绿友。 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 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我曾苦苦 追寻的绿意,至今我仍视同至宝;你的姿 容,我曾抑郁的心情经由装饰,至今仍充 满爱和幸福;你的固执和坚韧,我曾经爱 恨交织的情结,至今仍给我以无穷的启迪 …… 而今,情缘错落,剩下的唯有想念, 但是心中始终相信,曾经选择,依然选择 ,曾经坚持,依旧坚持。只要心有阳光, 只要信念永存,黑暗与囚禁将孕育出更坚 强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期中复习要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 字词解释:
孔隙:窟窿眼;缝。
纤细:非常细。
纤,细小。
囚系:关押,拘禁。
系,打结。
注音:
涸(h)辙揠(y) 苗助长
淅沥(xī l)
猗(yī)郁:茂盛的样子。
蕈(xn)菌:蘑菇。
2. 背景
1940年发表。
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
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
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
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3. 内容疏导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择绿近绿囚绿释绿和怀绿。
A. 择绿 (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
绿在此时还只是影。
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B. 恋绿 (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被观者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
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C. 囚绿 (8~12段)
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
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
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
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
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
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
观景甚细。
第11段写绿条渐瘦渐弱。
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
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
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D. 释绿 (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
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
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C. 念绿 (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
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4.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
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
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第二,叙事有波澜。
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
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
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
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
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5.写作特色赏析
由于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再加上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一个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所以抒情上显得深沉婉转,语言上淳朴清丽,成为本文的另一个特色。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
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
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
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简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寻绿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得到了启示,甚至悟到了绿色的秉性与自己的心灵的相通之处,从而也使这一短文富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6. 象征意义
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
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和面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常春藤所象征的意义。
作者无法囚绿,恰恰说明了绿的顽强和倔强,表达了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期中复习要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