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VP”句式浅析

合集下载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句式是一种文学修辞方式,它可以使用多种词语和句式来表达
某种意思,但它的基本句式为“都XP了,还VP呢”。

“都XP了,还VP呢”的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其中“都XP”代表着完成的动作,而“VP”则指的是未完成的动作。

这个句式表达的本质是某一种差异,是发出对对比的要求,意在引导读者的思维,使其有所思考。

这一修辞形式有助于强调作者的想法,能够深刻地
揭示由差异引来的思考,以此来拓宽人们认识世界的视角和深度,使读者有更丰富的想象
空间。

例如:已习惯贴近身体的大地,我们还在翱翔天空?已世界上没有凝聚的欢乐,我
们的心还在宁静中静静沉思?已把山谷比喻成鲜花盛开,我们眼前的景象还在朦胧中蹁跹?
这类句式充满了现代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所展示出的差异性更加突出,能够令读者
心潮起伏。

修辞形式提出的质疑、对比、让步、突出等作用,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
特色感想和情感,它是一种引起读者思考的修辞方式。

从文体学角度来看,这种句式有着深刻的文本艺术性、文化气息,而具有独特的思想
内涵,在文体上也更显得绚丽多彩,具备赋予作品以特定风格的强大功能。

因此,“都XP了,还VP呢”句式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表达力,从而使得文章的
层次性更加明显,让人生受更多的思考和欣赏,可谓是一门文学艺术良师。

“差点儿(没)VP”格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

“差点儿(没)VP”格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

“差点儿(没)VP”格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作者:赵培培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年第05期摘要:“差点儿(没)VP”格式从提出便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目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大都着重于本体的研究,鲜少有学者就对外汉语教学来研究这一格式。

我们认为,“差点儿(没)VP”格式歧义的原因可以从词汇、语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并且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差点儿(没)VP”格式必须要结合其自身特点和偏误类型格式正确运用。

关键词:“差点儿(没)VP”格式;歧义;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差点儿(没)VP”格式在第一语言教学中就是一大难点。

朱德熙先生最早提出了这一歧义问题,他把这一格式的歧义原因归结为“企望说”;侯国金先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否定羡余成分”说;韩涛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差点儿”与“差点儿没”》一文,首次把对外汉语引入研究范围。

但是这些研究只是从汉语本身出发,因此文章从对外汉语教学出发,着重研究它的歧义及教学策略,以弥补“差点儿(没)VP”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一、“差点儿(没)VP”格式的歧义分析(一)词汇方面在“差点儿(没)VP”格式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差点儿”,“差点儿”的语义特征为[+没有到达+程度深+接近]。

在正常情况下“差点儿”会凸显“没有到达”的语义特征,比如说“差点儿(没)结婚了”就可以有“结婚”和“没结婚”两个意思,“差点儿(没)及格了”就有“及格”和“没及格”两个意思“差点儿(没)赶上了”就有“赶上”和“没赶上”两个意思,同样“差点儿(没)买着了”就有“买着了”和“没买到”两种理解,这时该格式的肯定和否定形式具有相反的意义。

(二)语用方面“差点儿(没)VP”格式也会因使用人群不同产生不同的语用意义。

比如,同是“差点儿打破记录”对于记录的保持者而言是“记录没有打破,开心的心理”,而对于记录打破者而言则是“记录没有打破,懊悔的心理”。

另外,同样是“差点儿打破了”如果前面的“NP”是“杯子”则意义是确定无疑的即“杯子没有被打破”。

指称性“VP的”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指称性“VP的”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指称性“VP的”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一、引言“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朋友将获得罗西尼手表一块。

”这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主持人李咏每期节目必说的一句话,但有时带“朋友”一词,有时不带,说成“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将获得罗西尼表业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

”“穿红色上衣的”这个“的”字结构有两个功能,一是修饰中心语“朋友”,作定语;二是直接指称“穿红色上衣的朋友”,作主语。

同样的例子很多,如:例1.开车的跑了。

= 开车的人跑了。

“开车的”指称“开车的人”,作主语。

例2.难的都不会。

= 难的题都不会。

“难的” 指称“难题”,作主语。

例3.来了一个卖菜的。

= 来了一个卖菜的人。

“卖菜的”指称“卖菜的人”,作宾语。

例4.我爱看打仗的。

= 我爱看打仗的电影。

“打仗的”指称“打仗的电影”,作宾语。

例5.木头的比水泥的住着舒服。

(指木头的房子、水泥的房子)例6.我的书在包里,你的我没看见。

(指你的书)例7.一斤重的鸡太小,买两斤的正好。

(指两斤的鸡)例8.这些学费是我和弟弟的。

(指我和弟弟的学费)例1~例4,动词、形容词组成的谓词性结构(用VP表示)加上“的”,变成了名词性结构(用NP表示),指称人、事、物,作主语、宾语。

例5~例8:名词、代词、数量词组成的体词性结构加上“的”,仍为名词性结构,指称人、事、物。

NP本身具有指称功能,加上“的”仍具有指称意义,不过指称的对象不同,即语法功能不变,语义所指变了。

本文只讨论指称性“VP的”结构,指称性“NP的”结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VP的”中VP可以是单个的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复杂的谓词性结构,内部组合或为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或为连动结构、兼语结构、主谓结构等,陈述动作、行为、事件或事物的特征,带上“的”后,意义转化为指称动作、行为、事件的主体或对象。

例如:VP“VP+的”NP(指称对象)动词“吃”吃的摆了一桌子。

吃的食物形容词“紫”杜鹃花紫的好看。

南京境内方言“可VP”句式时体范畴比较

南京境内方言“可VP”句式时体范畴比较

南京境内方言“可VP”句式时体范畴比较作者:杨慧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7期摘;;; 要:南京境内方言“可VP”句式可具体分为三种:“格VP”(高淳方言圩乡话)、“阿1VP”(高淳方言山乡话)和“阿2VP”(南京方言)。

三者在基本句法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未然体”和“已然体”的构成形式上有所不同。

南京方言“阿2VP”主要通过句末语气词区分“未然”和“已然”。

句末语气词“啊”表示“未然”,“啦”表示“已然”。

高淳方言主要通过改变句首发问词格式区分“未然”和“已然”,都是在原发问词后加“有”,但“有”字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未然体;;; 已然体;;; 比较一、引言“可VP”句式是汉语方言中一种重要疑问句式,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1985)中指出汉语方言里的反复问句有“VP不VP”和“可VP”两种类型,这两种反复问句互相排斥,不在同一种方言里共存。

朱德熙《汉语方言中V-neg-VO和VO-neg-V问句句型分布讨论》(1991),指出南方方言倾向于使用V-neg-VO,北方方言倾向于使用VO-neg-V。

这两篇文章引发了关于汉语方言中的疑问句类型的多种讨论。

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探讨:1.从具体方言出发分析句型句式。

如:王世华《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共存》(1985)指出现代扬州话里“VP不VP”和“可VP”两种反复问句共存,并推测共存原因与语言接触有关。

施其生《汕头方言的反复问句》(1990)指出汕头方言的反复问句有“可VP”“VP不VP”及两者的混合型三种句型。

王琴《安徽阜阳方言的“可VP”反复问句》(2008)描写安徽阜阳方言“可VP”几种句型及其和句末语气词的搭配。

2.从历史探源角度出发分析句式及疑问副词的演变。

如:江蓝生《疑问副词“可”探源》(1990)将“可”分为“可1”和“可2”,前者表反诘,可解释为“难道”,后者表“推测”,用于反复问句。

vp 汉语语法

vp 汉语语法

vp 汉语语法VP汉语语法指的是虚词和助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和作用。

虚词和助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成分,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标记等作用,能够帮助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VP汉语语法的相关内容。

一、虚词的使用虚词是一类没有具体实义的词语,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作用。

常见的虚词有连词、介词、助词等。

1.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并列等作用。

例如:“和”、“或”、“但是”、“所以”等。

连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的作用,使得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2. 介词介词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在句子中起到修饰、标记的作用。

例如:“在”、“上”、“下”、“由于”等。

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连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其他成分。

3. 助词助词是一类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主要起到标记句子成分和表示语法关系的作用。

例如:“的”、“地”、“得”等。

助词在句子中起到限定、修饰、标记等作用,能够帮助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二、助词的使用助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成分,它们在句子中起到标记词性、句法功能和语法关系的作用。

常见的助词有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等。

1. 时态助词时态助词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时间,有过去、现在、将来等不同的时态。

例如:“了”、“着”、“过”等。

时态助词能够帮助表达句子中动作或状态的时间关系。

2.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用于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情感、态度等,能够帮助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愿或感受。

例如:“吧”、“呢”、“啊”等。

语气助词能够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3. 结构助词结构助词用于标记句子的结构,起到连接、修饰等作用。

例如:“的”、“得”、“地”等。

结构助词能够帮助句子的修饰成分更加准确、清晰,使句子更加通顺。

三、VP汉语语法的作用VP汉语语法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使语言更加准确、流畅。

通过使用虚词和助词,可以使句子的结构更加完整、清晰,起到连接、修饰、标记等作用。

皖北阜阳方言_可VP_问句语义特征

皖北阜阳方言_可VP_问句语义特征
[6 ]
论域不一定是整个命题 。 “可” “可” 作为疑问标记, 一般用于谓词性成分前, 所以 “可” 的疑问辖域一般是 后的谓词及其所带的宾语 、 补语、 状 语。 “可 VP ” 、 “VP 不 VP ” 、 “VP + PRT ” 比较 三种疑问形式 , “PRT ” 这三种疑问句的疑问辖域有所不同 是处于 可发现, 它可以对整个句子以及句子的某个部 句末的疑问语气词, 因此语义的辖域最大。 状语不论出现在动词 分表示疑惑, 。“可 ” 之前还是动词之后, 都在疑问辖域之内 不能对位于 它前面的主语询问, 它的疑问辖域只限于谓语部分, 如果谓 “可 ” 语动词的修饰语在 的后面, 则疑问焦点在这个修饰语 “可” “可” 上; 如果修饰语出现在 的前面, 则已经脱离了 的疑 。“VP 不 VP ” 问辖域范围, 疑问焦点在谓语动词上 的疑问 因此, 从疑问辖域这一角度来 辖域只限于谓语动词本身, , “VP + PRT” , “可 VP ” , “VP 不 VP ”的疑 说 是最宽的 其次
2013 年第 1 期 No. 1. 2013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总第 151 期 Sum No. 151
“可 VP” 皖北阜阳方言 问句语义特征
王 琴
1, 2*
( 1.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上海 200234 ; 2.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41 ) “可 VP” “可” 、 “VP” 。“可 VP” , “可 ” 摘要: 本文对阜阳方言 问句中 的 功能 的 性质 进行 考 察 和 探讨 问句中 是主 , “VP” 。“可 VP ” 要的疑问标记词语 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 问 句 的 焦 点 可 区分 为成 分 焦 点和命 , “可 VP” 题焦点, 焦点不同 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不同。 关键词: 语义 ; 疑问标记 ; 辖域; 成分焦点 ; 命题焦点 中图分类号: H1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4310 ( 2013 ) 01 - 0024 - 05 问标记来传递一个问元的疑问信息, 称为疑问标记的独用; 用两个或三个疑问标记来共同传递一个问元的疑问信息, 称为疑问标记的复用

“可vp”型反复问句句末疑问语气词的消失

“可vp”型反复问句句末疑问语气词的消失

实,如是解时,不可断他众生善恶二根,可是 菩提耶?”师 曰:“善 恶 二 根因 心 而 有,穷 心 苦有,根亦不无,推心既空,根因何立?”(《祖 堂集·司空山本净和尚》)
(5)暖塘争赴荡舟期,行唱菱歌著艳词。 为问东 山 谢 丞 相,可 能 诸 妓 胜 红 儿? (罗 虬 《比红儿诗(并序)》)
(6)欲教针线娇难解,暂弄琴书性已便。 还有蔡 家 残 史 籍,可 能 分 与 外 人 传? (戴 叔 伦《少女生日感怀》)
(7)深作四溟何浩渺,高为五岳太峥嵘。 都来总 向 人 间 看,直 到 皇 天 可 是 平? (秦 韬 玉《问古》)
“可 VP”型反复问句句末疑问语气词的消失
田永苹
(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4)
[摘要]“可 VP”型反复问句在唐五代时期产生。唐五代至明末“可 VP”型反复问句有句末带疑问语气词和不带疑 问语气词两种形式,疑问语气词以“么”为主。清中叶,“可 VP么”开始衰落。清后期,“可 VP么”基本消失。现在使用 “可 VP”型反复问句的方言中已不见在句末带上疑问语气词的情况。“可 VP”型反复问句句末疑问语气词的消失和本 身句式冗余、不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可 VP”自身的成熟以及清中叶起“么”以用于反诘问句为主有关。
(2)怜君马瘦衣裘薄,许到江东访鄙夫。 今日正 闲 天 又 暖,可 能 扶 病 暂 来 无? (白 居 易《答张籍因以代书》)
(3)月明台上唯僧到,夜静坊中有酒沽。 朝省入 频 闲 日 少,可 能 同 作 旧 游 无? (张 籍 《寄元员外》)
(4)碧嶂为家烟外栖,衔红啄翠入芳蹊。 可能知我心无定?频袅花枝拂面啼。(吴融 《山禽》)
(8)芝术未甘销勇气,风骚无那激刚肠。 中朝旧 有 知 音 在,可 是 悠 悠 入 帝 乡? (齐 己 《送谢尊师自南狱出入京》)

河南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的性质探析

河南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的性质探析

河南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的性质探析本文基于语料库,从方言的问句理论出发,聚焦河南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的句型及其解释。

研究表明:河南鹿邑方言“可VP”中“可”主要继承了古汉语中虚词“可”的疑问副词性质,起到发问的作用;根据定量语料分析得出,鹿邑方言中“可VP”存在附加式问句:“S+‘可VP’”以及一般的“可VP”问句;分析“可VP”问句得出,在鹿邑方言中“可VP”在问句中一般做主语、谓语、补语;鹿邑方言“可VP”问句中不能套用“可VP”句式,以及“X不X”句式。

标签:鹿邑方言“可” “可VP”问句虚词一、引言汉语方言中,“可VP”问句一直是汉语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李小凡(1990)、游汝杰(1993)等把“可VP”问句分析为是非问句;王琴(2008)把它归为反复问句;徐杰、张媛媛(2011)认为“可VP”问句实为在句中“谓头”句法位置执行“添加”句法手段造成的结果。

各地方言研究虽多,河南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的研究却是十分缺少的。

河南方言的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话,其在词汇或者在语法上都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因此加强对河南鹿邑方言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以语料库以及方言问句理论为基础,尝试对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进行全面分析,先对“可”字做出详细阐述以理解鹿邑方言中“可VP”的特殊性,然后采用定量语料的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古今汉语中“可VP”句式的句法特点,归纳鹿邑方言中“可VP”问句性质的规律性,以期对河南鹿邑方言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二、鹿邑方言概况河南方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

河南人口众多,由于历来的政治、战争、经济、运动等因素造成了大批量移民,人口的流动性使河南境外的很多地区也有大量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

河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分支,其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话,中原官话是北方方言的一支。

中原官话分布在远古华夏族的传统居住区,今陇海线南北。

中原官话又细分为河南方言、关中方言东府话、关中方言西府话、秦陇方言、陇中方言、南疆方言。

论“可+VP+了”格式中“可”的语义偏移

论“可+VP+了”格式中“可”的语义偏移

论“可+VP+了”格式中“可”的语义偏移摘要:“可……了”是一个有“感叹”义的句法结构,文章针对“可……了”结构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13本辞书进行考察,大部分辞书对于该结构中“可”的释义都是“表示感叹”义;其次通过对现实大量语料的调查研究,发现“可”表示感叹义时在不同的语言组合形式中表示的意义是有差异的,比如在“可+AP+了”中表示感叹,很少会附加其他感情色彩义,但在“可+VP+了”中,肯定句中附加了“企盼”这种积极意义,否定句中附加了“叮嘱“这种次积极意义。

基于上述研究希望可以为辞书释义和语言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可……了;语义偏移;感情色彩义;积极意义;次积极意义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2-0085-03(1.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2.黑龙江省国际文化教育学术交流基地黑龙江哈尔滨150080)一、“可……了”结构说明本文研究的“可……了”结构是一个表示感叹的结构。

《现代汉语八百词》[1]对于“可”表示感叹的注释是“用于感叹句。

句末用语气助词”。

我们考察了100个带有“可”的感叹句,其中有句尾助词“了”的句子有90个,带有其他语气助词“呢、啦”等的句子10个。

“可”表示感叹时与语气助词“了”同时出现率高达90%,这种高频率的组合说明“可”表示感叹时,常接语气助词“了”,或者“可……了”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表示感叹语义的格式。

在此结构中,中间成分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可+AP+了)和动词性成分(可+VP+了)充当。

例如:(1)早市儿的蔬菜可好了。

(好:形容词))(2)他把生活费丢了,可愁死了。

(愁死:形容词短语)(3)你可回来了,我都等你好久了。

(动词短语)再如:(4)“哥们儿,借不借,”他又说,“不借我可就要走了呀!”在这个句子中,“可”表示转折义,就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

二、词典中关于“可”表示“感叹”的释义现代的辞书对于“可”表示“感叹”的释义是如何注释的呢?我们考察了13本辞书,发现主要的释义有如下几种:董雪松1,2∗∗∗第39卷第2期绥化学院学报2019年2月Vol.39No.2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Feb .2019收稿日期:2018-10-08作者简介:董雪松(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语义研究。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都XP了,还VP呢”是一句充满说服力和戏谑性质的流行语。

它的语感短小精悍,立意深刻,表达了对于某种行为或者某一状态的批评和反驳。

该句式的构成包括了三个主要部分:强调“都XP了”,引发反问“还VP呢”以及反问的主语“VP”。

下面就该句式进行一下详细的分析。

1. “都XP了”: 在这句话之中,“都XP了”就是一个强调语气。

XP就是“交大人”或“学生主席”的简写,而“都”则代表所有的“交大人”或“学生主席”都已经完成某一件事情或者已经到了某一状态。

因为它使用了“都”的统括性代表,产生了一种疑问的语气,相当于是在句子中暗示说:成百上千的“交大人”都已经完成了什么?其中标志性的代表性状态就是成功了。

因此,“都XP了”成为句子的关键部分。

2. “还VP呢”: 该词语的语气则是带有质疑和反问。

由于使用了“还”这个字眼,意思是在当前状态下,该行为或者状态并不是什么值得赞赏的事情。

并且因为它使用了疑问的语气,因此“还VP吗?”就成为了标题一样的问题,引发了读者的注意力,使得他们对句子中的VP部分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3. “VP”: 在这个句型中,“VP”则代表着某种行为或者状态。

它可以是真正的行为,比如“还熬夜呢”,也可以推断出某些默认状态,比如“还不会开车呢”,或者是具有警句性质的语言或态度如“还抱怨怎么活下去呢”。

总之,“VP”这个部分是句子中具有灵活性、共性和多变性的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该句式的配合多种不同的语气和表述方式,可以完美的表达出语言的调侃、警句和刻薄等多种语感,正因为如此,它在网络语言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种充满魅力的网络文化产物。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都XP了,还VP呢”是一句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往往用于讽刺和嘲笑别人不务正业、得意忘形。

这句话的核心句型是“都XP了,还VP呢”,其中XP和VP分别是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学习熬夜”和“做项目”的缩写。

下面来分析该句式的语法结构和语用特点。

1.语法结构该句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都XP了”,谓语则是“还VP呢”。

其中,主语部分的核心词是“XP”,是“学习熬夜”的简称,表达的是一种在学习上付出足够的努力的意思。

谓语部分的核心动词是“还”,可表示讽刺、嘲笑、调侃等语气,并配以“VP呢”的问句形式,表示对对方做事情的质量和能力的质疑。

2.语用特点(1)讽刺和嘲笑的语气“都XP了,还VP呢”这句话本身就是用于讽刺和嘲笑别人的语句,所以这种语气在句式中也很突出。

语气中带有明显的讽刺和嘲笑的成分,是一种打趣的语气,通常用于朋友之间调侃或者打趣。

(2)语言简洁生动“都XP了,还VP呢”这种句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生动,像一枚尖锐的针头,直接揭开了别人不务正业的本质。

同时,带有网络用语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3)调侃和讥讽的效果“都XP了,还VP呢”这种句式,倘若用得恰当,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调侃和讽刺效果。

常常用于网络上,特别是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

不少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某种不良的行为方式的不满,也可以用来反映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

综上所述,“都XP了,还VP呢”是一种网络用语,主要用于讽刺和嘲笑别人不务正业,得意忘形的表现。

它的语法结构简洁明了,语言生动,并且充满了调侃和讥讽的效果,非常适合在朋友之间用于调侃和打趣。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这个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用得非常普遍,它常常被用来表达一种
对比或者对比中的讽刺与揶揄。

这个句式中的“XP”通常代表了一种状态或者行为,而“VP”则表示与之相对的状态或者行为。

“都吃饱了,还饿着呢”、“都睡醒了,还困着呢”等等。

这种句式不仅在口语中经常被使用,而且在文学作品和网络用语中也非常常见。

它简
洁明了地表达了一种对比的状态,常常带有一种夸张和幽默的语气。

通过对这一句式的分
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中的表达方式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这个句式中的“都”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示已经达到一种状态或者行为。

这种强
调可以表达出说话者的惊讶、不满或者赞扬等情感。

“都那么大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呢”中的“都”强调了对方已经长大却还不会自己穿衣服的事实,带有一种责备和不满的语
气。

这个句式中的“还”字则表示与之相对的状态或者行为。

这种对比常常带有一种讽刺
或者幽默的色彩。

比如在“都这么晚了,还不睡觉呢”中,“还”字强调了对方应该早就
该睡觉的事实,带有一种调侃和揶揄的语气。

通过这个句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汉语中的灵活运用以及其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对比的表达方式,更是对社会、人生和行为的一种态度和观察。

这种句式的使用离不开说话者对于语言和文化的敏感和理解,也反映了汉语中的丰富
表达方式和文化意蕴。

对于这一句式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也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从看我(不)VP句看间接警告言语行为的规约化

从看我(不)VP句看间接警告言语行为的规约化

From the Sentence of "Kan wo(bu)VP" to the Conventionalization of Indirect Warning Speech
Acts
作者: 刘晨阳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汉语学习
页码: 57-6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看我(不)VP";警告;间接言语行为;关联推理;规约化
摘要:文章以现代汉语口语中"看我(不)VP"句为例,指出该句式在适切语境下从字面的承诺义中分化出警告的话语功能,属于间接警告言语行为.运用关联论,构拟出该句式肯定与否定形式背后警告义解读的关联推理过程,并结合历时语料考察分析其规约化过程.文章提出,以"看我(不)VP"句为代表的间接警告言语行为的规约化过程与关联推理过程互逆,假设关系的凝固压缩在间接警告言语行为的规约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差一点(没)VP”句式解析

“差一点(没)VP”句式解析

“差一点(没)VP”句式解析摘要:本文试图以“差(一)点儿(没)VP”这个句式为切入点,首先,我们对“差一点”的结构类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归纳出“差一点”的语法功能及特点,认为“差一点”具有其独特的否定性,它既表达了“否定”义,同时又隐含着“接近”义。

其次,通过分析得出造成该句式肯定与否定具有不同表达功能的原因在于羡余否定成分“没”。

从而重点研究“没”的羡余否定功能,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在此,我们探讨了影响“没”羡余与非羡余的因素。

同时,我们还对羡余否定成分“没”的羡余度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讨。

本文通过对该句式语义特殊性的深入探讨,使人们对否定副词“没”的羡余功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关键字:差一点儿;羡余否定;语义特征分析;语境依赖一、副词“差一点”的性质与特点1.“差一点”的结构类型汉语中的“差一点”既可以是一个词,同时又可以是一个短语,只不过这两级语法单位各适用于不同的语境下。

我们首先来看作为动宾短语结构的“差一点”。

“差一点”作为一个动宾短语,动词“差”是“不足、欠缺”的意思,“一点”作宾语表示一种很少的量,具体是多少不好说。

这里的“一点”既可以是动词“差”的直接成分,同时又可以是“差”的间接成分。

间接宾语就是指“一点+N”一起作动词“差”的宾语,这个时候,“一点”是中心名词的定语。

如:(1)汤里还差一点盐。

有的时候,出于语言经济性的原则考虑,“一点”后面的名词也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出来,往往可以隐含和省略,这时,“一点”便成了动词“差”的直接宾语。

如:(2)小刘在计算机方面经验比较丰富,小张在这方面还差一点。

这时,“差”和“一点”结合的不是很紧密。

当然,无论“一点”是作直接宾语还是间接宾语,“差”的谓词性都非常明显,这时常常可以在中间添加时态助词“了”、“着”,指示代词“这”、“那”等。

另外,作为直接宾语的“差一点”后的“一点”还可重叠为“一点点”,突出数量极少的语义。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作为形补短语的“差一点”的性质和特点。

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语义特征

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语义特征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 with "KE(可)VP" in Fuyang dialect 作者: 王琴[1,2]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2]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出版物刊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4-2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语义;疑问标记;辖域;成分焦点;命题焦点
摘要:本文对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中"可"的功能、"VP"的性质进行考察和探讨。

"可VP"问句中,"可"是主要的疑问标记词语,"VP"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

"可VP"问句的焦点可区分为成分焦点和命题焦点,焦点不同,"可VP"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不同。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是在网络用语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下面为您进行详细的句
式分析。

句子结构分析:
1. 主语:句子中的主语是“都XP了”,表示主观的语气。

2. 谓语:句子中的谓语是“还VP呢”,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3. 连词:“都”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示“无论如何”或“总是”。

4. VP:句子中的VP是表示具体动作或状态的部分,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等。

句子的整体意思是在表示一种讽刺或挖苦的语气。

“XP”是网络用语中的一个“贬义”词,是英文单词“experience”的简写,一般表示一种消极或困难的经历或体验。

而“VP”则是表示一种具体的动作或状态,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境进行替换。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无论经历了多么困难或糟糕的情况,你还有什么可以显示
的吗?或者表示某人或某事不值得拥有或得到某种称号或待遇。

总结:
“都XP了,还VP呢”这句话是一种常见的网络用语,用于表达一种讽刺或挖苦的语气。

句子的结构主要包括主语“都XP了”和谓语“还VP呢”,其中的“都”起到了强调
的作用,表示“无论如何”或“总是”。

整句话的具体含义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理
解。

认知构式语法下“差点儿(没) VP”的构式压制阐释-精选文档

认知构式语法下“差点儿(没) VP”的构式压制阐释-精选文档

认知构式语法下“差点儿(没)+VP”的构式压制阐释一、引言“差点儿(没)+VP”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构式,由“差点儿”构成的“差点儿+VP”的意义都是否定的,而由其构成的“差点儿没+VP”在意义上就要复杂得多,因为它有时表达肯定意义,有时表达否定意义。

如“我差点儿没被他气死”(没有死)和“这次考试差点儿没及格,正好得了60分”(及格了)。

为了行文方便,暂以Na代表肯定意义的“差点儿没+VP”,以Nn代表否定意义的“差点儿没+VP”。

学界对“差点儿(没)+VP”构式的研究已久。

我国语言学界的著名学者朱德熙(1959)就注意到了这个构式的特殊性,他提出的“期望说”是最早且很有影响力的一个观点,他用企望与否来区分Nn和Na,但“企望说”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差点儿没+VP”,而且企望不企望也是因人而异的。

石毓智(1993)认为“企望说”是随着说话者的主观愿望变化的,因此使用了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代替了“企望说”,但“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与“企望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董为光(2001)从认知的角度对“差点儿没+VP”的复杂现象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趋向存在:成果趋向和事件趋向。

周一民(2003)提出“差点儿没+VP”表示肯定或是否定是取决于客观事实。

朱迪(2009)从一个宏观整体的角度对该结构进行了阐释,分别探讨了“没”和“差点儿”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差点儿(没)+VP”进行了阐释,已有研究着重区分Na和Nn的语义,并未探讨到“差点儿+VP”和Nn能表达同样语义的原因所在。

本文从构式压制这一新的角度来阐释“差点儿+VP”和Nn为何能够产生同样的语义,文章语料来源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前人研究的相关文献。

二、构式压制概念20世纪80-90年代,一批学者在反对TG语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新的语法理论体系,近几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家将该语法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了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关于“差点儿+(没)VP”句式及相关句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差点儿+(没)VP”句式及相关句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差点儿+(没)VP”句式及相关句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差点儿+(没)VP”句式在汉语口语和文学中较为常见,如“我差点儿迟到了!”或“他差点没赶上最后一班车。

”这种句式表达的是“差点儿做了某事,或者差点儿没做某事”的含义。

同时,这种句式还经常被扩展为“差点儿+失败”的形式,如“他差点儿失败了!”或“他差点儿没考上大学。

”因此,对于这种句式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表达方式,还可以加深对于情感的理解。

特别是在中文教学以及翻译中,学习者更需要深入了解这种句式的使用和语义,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前沿文献综述已有多位学者对于这种句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其中,张顺才(2003)将“差点儿”结构归为“险境结果结构”,并且提出该结构可以分为“差点+结果”和“结果+差点”的两种形式。

同时,研究发现“差点儿”句式的使用与说话人的情感状态息息相关,如紧张、兴奋、悲伤等。

此外,郭振铎(2011)研究发现,这种句式的使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对于自身或他人的经历、事件、决策等进行描述。

通过研究差点儿句式在多个语境中的使用情况,他认为差点儿句式在表达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同时,也揭示了说话人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因此,需要对于这种句式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和语义,进一步了解这种句式的特点和功能。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于“差点儿+(没)VP”句式的探讨和分析,介绍该句式在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构成和语义等方面的特点,进而探究其作为情感表达方式的特征。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 概述差点儿句式的基本构成和常见用法2. 分析差点儿句式在表达情感和状态方面的功能和特点3. 探讨差点儿句式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和表达方式4. 分析差点儿句式和其他相关句式(如“差一点”、“差点要”等)之间的异同5. 以相关的语料库为例,考察差点儿句式的实际使用情况四、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对于“差点儿+(没)VP”句式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汉语口语和文学中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加深对于汉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汉语教学和翻译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一 种意见认 为这种句式 于应 归入 特指 问句。以黄 正德先 关系,两者的相同相似可能是现在或者 历史上的语言接触主要
生为代表 。 比较 上述观点 ,我们认 为把 “ K+VP ”句式 归入 是 由于移 民迁徙等原因造成的。 方言特有疑 问句式更为妥 当,记作 “ K”句式 。理 由如下 :第

结语 :以云南为例 ,查历时资料及相关县志得知 ,云 南的

所谓疑问句系统由特 质问、选择问、是非 问等构成的观点 汉族 不是土著 民族 ,都是从 内地普 通 话 做 的 分 类 ,套 用 于 方 言 句 式 显 得 有 些 入迁 云南主要 在三个 时期 :一 是汉晋 时期 ;二是唐 代 ;三是
20年5 0 9 月
技 术 交 流
“+ P K V’ ’句式浅析
文/ 何艳丽

何赞
要 :明清 以来的现代方言 中存在 着一种有别于普通话的特殊 句式 ,即 “ + P 句式 ,对这种 句式的讨论 仍存在很 大的 K V”
空间和价值。本文把 此 句式归入早期反问 句发展 凝 固为表疑 问的疑 问句的结果 ,并认 为 ,现 代方言区 中,江淮地 区为此 句式的
生 硬 ;第二 ,就 方言来看 ,此句式具 有独 特的特 点 ,也是表 明清时期 。前 两个时期 迁入云 南的汉 族 ,被少 数民族融 合或 疑 问的强句式 ;把云南方言疑问句分 类系统归列为 :A特指 问 夷化 。云南现 代汉族主 要来源 于明清时 期 。也就 是说云 南方 句 :哪个 叫你出来的?B 选择 问句 :你吃饭还是吃面 ?C 复 言中 “ + ”句式出现最早 也是 明清时期 。再根据 太祖洪 反 K VP 问句 :你喝不喝酒?D “ K”句式 :a N加问句 :你们走路过来 武 实录》的记载 ,明洪武十四年 (3 1 )明太祖派将领 傅友 18 年 的 ,格是?b “ 问句” :你格吃饭 了?更为合理。第三 ,将 德 ( 格 宿州人 ) “ 统率将士往征 云南” ( 19 “ 甲兵士 卷 3 ), 率
“ VP K+ ”句式归入方言疑 问系统中一个特有 问句更方便对其 三十万 ” ( 12 卷 4 )明代征云南的将 领多是现在江准方言区的
进行 研 究 和 探 讨 。
人 。故而可推断 “ VP K+ ”句式的地理来源应该 归属于江准地
二 ,对 于 “ + ”这 一句式的来源 ,一直 一来也存 在几 区 。即 :江淮地 区一西南地 区。就全国范围来看 ,存在着一系 K VP 种见解 ,归纳起来 ,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这 列地区 ,以江准地区为源头辐展开来。表示疑 问的句式一般都 种句式就是 明清以来出现的方言句式 ;另一种观点认 为这种句 不用普通话的疑 问句式 ,也不用疑 问语 气词 “ 吗” 、 “ 呢”,
安 了?(Ⅸ 红楼梦》7 ) 3 兄弟 ,你可 认得他 么?”(《 9 ;()“ 醒 省的苏州 、无锡 、常熟 等地 ;西南官话— —云南 省的 昆明 、 世姻缘传 l—2 9 ;() 8 2 ) 4这观里 有件宝贝 ,你可晓 得?( 西 通海 、个 旧 、蒙 自、 曲靖 、大理 、思茅 、梁河等地 ;下 江官
发 源 地 。 汉 语 方 言现 象 的探 讨 , 可 以 为汉 语 方 言语 法 史 的研 究提 供 类似 于 “ ” 的 材 料 。 活
关键词 : “ + P 句式 ;方言 ;汉语 方言语 法史 K V ”
中图分类号 :G 1 . 632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 16( 0 9 1 c - 0 1 0 0 9 9 6 2 0 )0 4( )- 8 — 1 0
个疑 问副词K与谓语动词VP 构成 的格式在 明清时期的著
作 中不难发现 ,
这种类 型的句式 主要用来构 成表示疑 问的句式 :()“ 1 范 则演化 为此句式 。现代方言 中,采用 “ VP K+ ”型问句的方言
老爷平 日可有最 怕的人?”( 儒林外 史》3 ;() 回) 2姐姐可大 据 朱德熙 先生 (9 5 1 8 )主要有 下三个 方言 区 :吴语—— 江苏

朱德熙先生首先在 汉语 方言里 的两种反复 问句 (9 5 18
疑 问副词 的出现是 在中古晚期到近代前期 , “ v ” Ad VP
( ( 中国语文》 ),提出汉语方言里的反复问句有 “ 不VP VP ”
汉语方言中 ,也就是此文所要探讨 的 “ VP K+ ”句式 。

式较多使用 ,并在方言 中与 “ 不VP VP ”形成互补分布是宋 代
游记》2 .2 ) 5你可要吃烧酒? ( 金瓶梅》5 .4 8 4 38 ;() 3 13 ) 点 ,是一个表疑 问的形态句法标 记。

话——安 徽省 的合肥 、玉河 、嘉 山、凤 阳、芜湖 、六安 、霍 各个方言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但是并不影响整个句式 的相似甚 林格 忙着走? ( 云南沾益话 );你克相信? ( 安徽合肥话 ) 我们推断 ,出现 于不 同方言中的 “ VP”格式具 有同源 K+
和 “ 可VP ”两种类型 ,这里 的 “ 可VP”类型主要出现与现代 以后的事。 “ 法化过程不仅是实义虚化的过程 ,也是语法形 语
式凝 固的过程 。” ( 伯江 汉语疑问句的功能解释》 ) 张
现代方言中的 “ VP K+ ”句式更大 可能是又含 “ 岂”的反 问句 ,当其反诘语气逐渐减弱到表疑问的语气 占主导的时候 ,
这种结构 中 ,K的功能 在于 判断命题 的是 非、指出命题焦 邱 、阜 阳等地 ;江苏省 的淮安 、南京等地 。虽然K的用词形式 对 于 “ + ”旬式 的归类 。句法界存 在着不一致 的 至相同性 。现分 别举例如下 :你可要去? ( K VP 江西 玉山话 );王

意见 :

种意见将这种句式 归入反复问句中。以朱 德熙为 代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