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嵇曾筠《明生员傅先生山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嵇曾筠《明生员傅先生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嵇曾筠《明生员傅先生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嵇曾筠《明生员傅先生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嵇曾筠《明生员傅先生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嵇曾筠《明生员傅先生山传》原文及翻译嵇曾筠原文:傅先生名山,字青主,阳曲人。

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

年十四,督学文太清拔入庠。

袁临候继咸①,一见深器之,时以道学相期许,山益发愤下帷。

崇祯丙子,继咸为直指②张孙振诬诋下狱。

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阙讼冤。

孙振怒,大索山,山敝衣褴褛,转徙自匿,百折不回,继咸冤得白。

当是时,山义声闻天下。

后继咸官南方,数召山,山终不往。

国朝定鼎,自九江执继咸北上,山乃潜入都,密候继咸起居。

继咸见杀,山收其遗而归。

山性至孝,父之谟病笃,朝夕稽颡于神,愿以身代。

旬日父愈,人谓孝通神明。

友爱诸季,先人遗产,弟荡费强半,终身无怨色。

弟殁,抚遗孤过于己子。

失偶时年二十七,子眉甫五龄,誓不复娶。

自李自成犯京师,明庄烈皇帝殉国,山遂绝意进取,弃青衿为黄冠,号石道人。

衣草履,时遨游于平定、祁汾间,所至有墨痕笔迹。

工诗赋,善古文词,临池得二王神理,博古今典籍,百家诸子,靡不淹贯。

精岐黄术③,踵门求医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

家故饶,至是渐益窭,安贫乐道泊如也。

屋舍田园,多为细人窃据,概置不问。

康熙戊午,诏举博学宏词,廷臣交章荐山,山坚以老病辞。

当事者立迫就道,道称股病不能行,肩舆舁入都,卧旅邸不赴试。

满汉王公九卿、贤士大夫,下逮市井细民,莫不重山行义,就见者罗溢其门,子眉送迎常不及。

山但欹倚榻上言∶“衰老不可为礼。

”诸贵人益以此重山,弗之怪也。

明年三月,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遂得放归。

归愈澹泊,自甘僻居远村,不入城府。

然钦其名者益众,率纡道往见,冀得一面为荣。

又六年卒,远近会葬者,数千百人。

嵇礼斋曰∶先生盖有道而隐者也。

至若义白知己之冤,其贤于世之平居师友相亲慕,临难背负,不一引手救,漠然若不相识者,亦远矣。

先生真无愧哉!(选自《师善堂集》,有删改)【解释】①袁临候继咸:袁继咸,明代大臣,提山山西时上疏抨击权贵,遭宦党诬陷,解京治罪,傅山等百余人追随至京为之辩诬。

高考孙傅传文言文翻译

高考孙傅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孙傅者,字子德,京兆长安人也。

性刚毅,好学,不喜浮华。

弱冠,举进士,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傅性刚直,不畏强御,数忤权贵,故不得久居朝廷。

后出为河中府判官,以廉勤称。

时府帑空虚,傅乃节用省费,岁余,帑藏充盈。

傅在河中,岁饥,民不聊生,傅出私财以救之。

又尝为邻县令,教民稼穑,兴修水利,使民富足。

及迁官,民遮道以送之,号泣之声,震动四野。

傅亦感其德,遂留居河中,不复出。

傅居河中,与士大夫交游,皆一时名流。

傅好谈兵,尤善用兵。

尝从一客游,客言:“吾有一策,可致天下太平。

”傅问其策,客曰:“须得贤臣以辅君,用贤臣以治国,则天下自安。

”傅曰:“此言良是,然吾未能也。

”客曰:“君诚欲致太平,当先自求其道,然后可以辅君。

”傅深以为然,遂广求贤才,荐之于朝。

傅在朝,历仕三朝,以刚直敢言著称。

每遇大事,必竭尽所能,为国家谋利。

时值金人犯边,傅请缨杀敌,以报国仇。

帝嘉其忠勇,赐金印,拜为尚书右丞。

傅临敌勇敢,所向披靡,屡立战功。

傅后以病归乡,未几而卒。

时人哀之,称其为“忠臣”。

其子孙宗,亦以文学知名。

翻译:孙傅,字子德,是京兆长安人。

他性格刚毅,喜好学习,不喜欢浮华。

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登科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务。

孙傅性格刚直,不畏强权,多次触怒权贵,因此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

后来被调任河中府判官,以廉洁勤勉著称。

当时府库空虚,孙傅于是节约开支,一年多后,府库充实。

孙傅在河中任职时,遭遇饥荒,百姓生活困苦,孙傅用自己的私财来救济他们。

又曾担任邻县的县令,教导百姓耕种,兴修水利,使百姓富足。

当他调任其他官职时,百姓们拦在路上送行,哭泣的声音震动四周。

孙傅也感念他们的恩德,于是留在河中,不再外出。

孙傅在河中居住时,与士大夫交往,都是当时知名的人物。

孙傅喜欢谈论军事,尤其擅长用兵。

他曾跟随一位客人游玩,客人说:“我有一个计策,可以使天下太平。

”孙傅询问这个计策,客人说:“必须得到贤臣来辅佐君主,用贤臣来治理国家,那么天下自然会安定。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阳明《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阳明《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王阳明原文: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

父彦达,有隐操【恬退的操守,】。

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指殉难;遇难。

】。

朝廷旌录【表彰、记载】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悉取其先世【祖先;先人】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

”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遺书。

乡里后进【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

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

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

”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占卜的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

远近輻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县令亦遣人来邀筮。

后益数数【1.犹汲汲。

迫切貌。

2.屡次;常常。

.屡次;常常。

】,日或二三至。

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

”令大衔【藏在心中,怀恨】之。

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

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隐士】甚严。

部使者至县欲起翁。

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怨恨;心怀不满】之心。

”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

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

求者得之以出。

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

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

使者悟,始释翁。

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

而翁竟以足疾得免。

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

”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避世隐居】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因自号通石翁云。

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

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7:5卦的卦名,7:5是大有卦的代号】之“震”【①震是本卦的标题。

震代表雷电。

全卦内容讲人对雷电的感受。

嵇曾筠《明生员傅先生山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嵇曾筠《明生员傅先生山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嵇曾筠《明生员傅先生山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doc》傅先生名山,字青主,阳曲人。

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

年十四,督学文...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宋史孙傅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孙傅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孙傅传文言文翻译原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

條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秦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日:“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译文: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

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

当时蔡條是尚书,孙傅给他陈述天下的事情,劝告他要立即有所变更。

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

蔡條没有采用他的话。

升到中书舍人。

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

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

在想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

孙傅文言文翻译

孙傅文言文翻译

原文:孙傅,字伯融,河南洛阳人也。

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卒于宋神宗元丰三年。

傅少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经史之学。

弱冠之年,即以文才名动京师,仕途亦渐显。

译文:Sun Fu, styled Bo Rong, was a native of Luoyang, Henan. He wasborn in the first year of the Jingtong reign of the Song Dynasty anddied in the third year of the Yuanfeng reign. Sun Fu was fond oflearning from a young age, read extensively, and was particularly proficient in the study of classics and history. By the time he was young, he had gained a reputation for his literary talents in the capital, and his career began to take shape.原文:及长,傅益潜心经术,讲学不倦。

尝从名儒游,师事朱熹,得其真传。

傅尝谓:“学者当以诚为本,以实为用。

”是以,其文章辞藻华美,而义理深远。

译文:As he grew older, Sun Fu became even more dedicated to the studyof classics, teaching without fatigue. He once associated with famous scholars and served as a student to Zhu Xi, who imparted his true teachings to him. Sun Fu once said, "Scholars should take sincerity as the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ity as the application." Therefore, his articles were beautifully written with profound meanings.原文:时值熙宁变法,傅上书言事,极论新法之弊,帝虽不听,然朝廷亦颇器重之。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袁中道原文:先生名宗道,字伯修,楚之公安人也。

先生生而慧甚,十岁能诗,十二列校。

二十举于乡,不第归,益喜读先秦、两汉之书。

弱冠,已有集,自谓此生当以文章名世矣。

丙戌,遂举会试第一,年甫二十七耳。

先生官翰院,求道愈切。

己丑,焦公竑首制科,瞿公汝稷官京师,先生就之问学,共引以顿悟之旨。

而僧深有为龙潭高足,数以见性之说启先生,乃遍阅大慧、中峰诸录,得参求之诀。

先生于是研精性命,不复谈长生事矣。

是年,先生以册封归里。

仲兄与予皆知向学,先生语以心性之说,亦各有省,互相商证。

先生精勤之甚,或终夕不寐。

逾年,偶于张子韶与大慧论格物处有所入,始复读孔孟诸书。

七八年间,先生屡悟屡疑。

癸巳,走黄州龙潭问学,归而复自研求。

戊戌,再入燕。

先生官京师,仲兄亦改官,至予入太学,乃于城西崇国寺蒲桃林结社论学。

先生见地愈明,大有开发。

于时益悟阳明先生不肯迳漏之旨,其学方浸浸乎如川之方至。

先生素切归山之志,以东宫讲官不获补,先生曰:“当此危疑之际,而拂衣去,吾不忍也。

”是时,东宫未立,中外每有烦言。

先生闻之,私泣于室,体经病后,遂不堪劳。

自丁酉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

庚子秋,偶有微恙,强起入直,风色甚厉,归而病始甚。

明日,复力疾入讲,竟以惫极而卒。

先生为人修洁,生平不妄取人一钱。

居官十五年,不以一字干有司。

读书中秘,贫甚。

时乡人有主铨者,谓所知曰:“我知伯修贫,幸主铨,可为地、千金无害也。

”所知以语先生,先生笑而谢之。

卒于官,棺木皆门生敛金成之。

检囊中,仅得数金。

及妻孥归,不能具装,乃尽卖生平书画几砚之类,始得归。

归尚无宅可居,其清如此。

然先生为人平恕,亦不以此望人。

先生兴致甚高,慕白乐天、苏子瞻为人,所之以“白苏”名斋。

居官,省交游,简酬应。

诗清润和雅,文尤婉妙,著有《白苏斋集》若干卷。

(选自《珂雪斋集》,有删节)译文:先生名宗道,字伯修,湖北公安人。

震山岩记文言文加翻译

震山岩记文言文加翻译

咸通七年,予罢新安守,以俸钱易负郭二顷在震山之西,又得枫树之林于溪南。

日与郡守高公游其下。

公名厚,衣缨之茂士也,为政严简,民悉安之。

予以震山“易呼冈”之名白公,公喜,命刊其事于岩下。

予既得西林而罗鸟网兔,挟弹走马于其间,亦请命其林曰“卢氏弋林”,以其对东彭氏钓诸也。

因谓高公:使郡人无得樵渔。

于是林之檀、栎、杉、桧不日丰茂,以冠于郡。

高公因戒吏以丹书贻卢氏,使西畴之人世世掌之,郡民相率言曰:“二刺史俱好事者,吾侪幸寓目焉。

”遂以刊之。

翻译:咸通七年,我卸任新安太守,用俸禄买下了震山之西的郭地二顷,又在溪南得到了一片枫树林。

我每天与郡守高公在其下游玩。

高公名叫高厚,是一位穿着华丽衣物的士人,为政严肃简约,百姓们都感到安心。

我因为震山“易呼冈”的名字告诉了高公,高公很高兴,命令在岩下刻写此事。

我既然得到了西林,就在那里布下鸟网捕捉兔子,带着弹弓骑着马在其中奔跑,也请高公命名这片林为“卢氏弋林”,因为它与东边的彭氏钓鱼处相对应。

于是我对高公说:让郡中的人不得砍伐渔猎。

从此,这片林中的檀、栎、杉、桧等树木不久便茂盛起来,成为郡中树木的佼佼者。

高公因此告诫官吏,用丹书赐予卢氏,使西畴之地世代由卢氏掌管,郡中的百姓都相继说:“两位刺史都是喜欢做善事的人,我们能有幸亲眼目睹此事。

”于是就将此事刻写下来。

震山岩,古称震冈,位于江西宜春袁州区,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名胜。

其岩壁上镌刻的《震山岩记》为唐代卢肇所撰,记述了其与郡守高公在此地的交往及对震山岩的命名和保护。

此摩崖题刻为江西宜春市最古老的题刻之一,是研究唐代地方政治、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震山岩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段历史文化的见证。

在唐宋时期,震山岩周边地区文化繁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佳作。

宋代诗人李若水曾作《震山岩》一诗,描绘了震山岩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时至今日,震山岩仍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

人们在此缅怀历史,感叹时光荏苒,同时也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趣味文言文翻译高中

趣味文言文翻译高中

原文:童子游于山林之间,遇一奇石。

石之上,镌有古文数行。

童子指蘸溪水,细细辨识。

翻译:昔日,有一个小孩在山林间游玩,偶然发现一块奇特的石头。

石头上面,刻有古老的文字数行。

小孩用手指蘸了溪水,仔细辨认。

童子观其文,见云:“山高水长,烟波浩渺,何处是吾家?”童子不解,复观其文,又见云:“此石虽奇,无足观者。

吾欲寻一好书,以慰吾心。

”原文:童子观其文,见云:“山高水长,烟波浩渺,何处是吾家?”复观其文,又见云:“此石虽奇,无足观者。

吾欲寻一好书,以慰吾心。

”翻译:小孩看着那些文字,上面写着:“山高水长,烟波浩渺,我的家在哪里?”小孩不理解,再次看那些文字,又写着:“这块石头虽然奇特,但没什么可看的。

我想找一本好书,来安慰我的心灵。

”童子心有所动,遂于山林中遍寻好书,终无所获。

归家后,其父问之,童子以石上文字相告。

父闻言,叹曰:“此子慧眼独具,吾当助其寻书。

”原文:童子心有所动,遂于山林中遍寻好书,终无所获。

归家后,其父问之,童子以石上文字相告。

父闻言,叹曰:“此子慧眼独具,吾当助其寻书。

”翻译:小孩心中一动,于是开始在山林中四处寻找好书,但最终一无所获。

回到家后,他父亲问他,小孩就把石头上的文字告诉了他。

父亲听了,感叹道:“这个孩子眼光独到,我应该帮他找书。

”父于是遍访亲友,终在远方一书肆中,得一书名《山水之间》。

携书归家,童子如获至宝,昼夜研读,日渐聪慧。

原文:父于是遍访亲友,终在远方一书肆中,得一书名《山水之间》。

携书归家,童子如获至宝,昼夜研读,日渐聪慧。

翻译:于是父亲遍访亲友,终于在远方的一家书店里,找到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山水之间》。

带着这本书回家,小孩像得到了宝贝一样,日夜研读,变得越来越聪明。

童子年长,学业有成,乃撰文以记其事。

文曰:“吾少时游山林,遇奇石,得古文。

父助我寻书,终成良才。

此乃山川之赐,吾当铭记于心。

”原文:童子年长,学业有成,乃撰文以记其事。

文曰:“吾少时游山林,遇奇石,得古文。

悚伏文言文翻译

悚伏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僧人游历于山林之间,忽遇一奇异之景。

彼时,月明星稀,微风拂面,僧人于夜深人静之际,步入一幽深山谷。

山谷之中,古木参天,藤蔓交织,鸟鸣猿啼,声声入耳。

僧人虽未遇奇遇,然心中亦觉畅快。

行至谷中深处,忽见一怪石矗立,其上生苔藓,似有字迹。

僧人好奇,遂以手指蘸水,拭去苔藓,见石上刻有“悚伏”二字。

僧人不明所以,遂于石旁坐下,沉思良久。

忽闻一阵幽香,从石后飘来。

僧人顺着香味,步入石后,见一洞府。

洞府之内,幽暗阴森,令人不寒而栗。

僧人心中惊疑,但仍鼓起勇气,步入洞府。

洞府之中,设有香案,案上香烟袅袅,供奉着一尊佛像。

佛像庄严神圣,令人心生敬畏。

僧人于佛像前跪拜,虔诚祈祷。

未几,忽闻洞府深处传来一声叹息,似有女子之声。

僧人心中一惊,起身循声望去,只见洞府深处有一女子,身着一袭白衣,长发披肩,面容憔悴。

女子见僧人,缓缓起身,泪眼婆娑。

僧人见状,心生怜悯,遂上前询问。

女子泪眼婆娑,道:“吾乃此地山神,因遭恶人诅咒,被困洞府,无法离开。

今日得遇高僧,望能为我解咒,救我脱离苦海。

”僧人闻言,心中一动,遂答应女子,愿为她解咒。

僧人于洞府中设坛,念诵经文,祈求佛祖保佑。

经文声声,回荡于洞府之中。

未几,忽闻洞府深处传来一声巨响,女子泪眼婆娑,道:“咒已解,吾将离去。

”言罢,女子化作一道白光,消失于洞府之中。

僧人于洞府中静坐,直至天明。

日出东方,霞光万道,僧人心中喜悦,知女子已离去。

僧人遂起身,离开洞府,返回寺庙。

僧人将此事告知寺中长老,长老闻言,亦觉神奇。

遂命僧人将此事记载于寺中史册,以传后世。

后世之人,于山谷中寻得怪石,见“悚伏”二字,遂依僧人所传,进入洞府,探寻神秘之事。

然洞府幽深,险象环生,无人能得而复返。

此事传遍天下,遂有“悚伏洞府”之称。

世人皆知,此洞府神秘莫测,不可轻入。

然仍有人怀揣好奇之心,欲一探究竟。

今日,吾将此故事翻译成文言文,以传后世。

愿后人勿忘古人之智慧,珍惜眼前之美好。

《悚伏洞府记》昔者,僧人游历山林,夜深人静,步入幽深山谷。

傅岐字精品文言文翻译

傅岐字精品文言文翻译

原文:傅岐字子山,扶风茂陵人也。

少孤,母鞠育之,教以诗书,俾之成人。

岐性聪慧,好学不倦,遂博通经史,贯通古今,为当世通儒。

时人皆称之曰:“傅岐之才,盖世无双。

”岐仕汉,历官至尚书令。

其在朝,忠诚正直,不畏权贵,深得民心。

每遇政事,必竭诚尽智,以求国事之治。

及汉室衰微,权臣擅政,岐乃辞官归隐,隐居山中,专心致志于经史之学。

隐居数载,岐见当世风俗日下,人心不古,遂著《风俗论》一篇,以警世人之心。

其文曰:“夫风俗之变,必由上而下。

今上不修德,而下不率教,风俗之败,由此而始。

愿天下之士,皆以正道自勉,勿随俗浮沉,以贻误国家。

”岐又著《史通》一书,评论历代史事,辨析史实,推崇史德。

其言曰:“史者,国之宝也。

夫史者,所以记事、辨伪、存真、资治也。

史之有德,犹国之有宝。

故史者,国之重器,不可轻视。

”岐晚年,又著《道德经疏》一书,阐释老子之学,阐发道德之理。

其言曰:“道德者,天地之根,万物之本。

夫道德之理,微妙玄通,不可言尽。

故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以知下之。

吾人当以道德自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傅岐之学,博大精深,融会贯通,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其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堪称文言文之精品。

以下为傅岐字精品文言文之翻译:傅岐,字子山,扶风茂陵人。

自幼丧父,母亲抚养他成人,教他诗书,使他成为有学问的人。

傅岐天性聪明,好学不倦,于是通晓经史,贯通古今,成为当世通儒。

当时的人都称赞他说:“傅岐的才华,世无其二。

”傅岐在汉朝做官,官至尚书令。

他在朝中,忠诚正直,不畏权贵,深受民心。

每逢政事,他都竭尽全力,以求国家治理。

到了汉朝衰落,权臣擅政的时候,傅岐便辞官隐居,隐居在山中,专心致志于经史之学。

隐居数年,傅岐看到当世风俗日益败坏,人心不古,于是写了《风俗论》一篇,以警示世人。

他的文章说:“风俗的变化,必定由上而下。

如今皇上不修德,下人也不遵循教诲,风俗的败坏,就从这里开始。

希望天下之士,都能以正道自勉,不要随波逐流,以免贻误国家。

《南史·傅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南史·傅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南史·傅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南史·傅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南史·傅岐传》原文及翻译南史原文:傅岐,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

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

县人有因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

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

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

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

”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

”竟如期而反。

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

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廷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

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

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

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

岐在禁省十余年,参与机事,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

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

”议者并然之。

岐独曰:“魏(高澄)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注]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

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

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

和不可许。

”异等固执,帝遂从之。

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

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

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

求遣召宣城王出送。

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

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

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

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

固辞不受。

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选自《南史•傅岐传》)[注]侯景: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物,太清二年,发动了侯景之乱。

译文:傅岐,字景平,在梁国做官,最初担任南康王左常侍,后来兼任尚书金部郎。

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为母亲守丧极尽礼仪,服丧结束后因忧伤成疾被闲置了很久,(后来)才被授予始新县令的官职。

文征明传文言文翻译答案

文征明传文言文翻译答案

原文:文征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别号衡山。

父林,温州知府。

叔父森,右佥都御史。

林卒,吏民醵千金为赙。

征明年十六,悉却之。

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

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

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著。

其为人和而介。

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征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

”谏竟不敢言遗金事。

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征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

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

而是时专尚科目,征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诸生中。

璁既得势,讽征明附之,辞不就。

杨一清召入辅政,征明见独后。

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征明正色曰:“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

”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征明官。

征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

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

”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

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

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征明亦不禁。

翻译:文征明,是长洲人,原名璧,后来以字行,又更名为征仲,别号衡山。

他的父亲文林曾任温州知府,叔父文森曾任右佥都御史。

文林去世时,官吏和百姓凑集千金作为丧葬费用。

文征明当时年仅十六岁,全部拒绝了这些财物。

文征明小时候并不聪明,稍长后,才智出众。

他跟随吴宽学习文学,跟随李应祯学习书法,跟随沈周学习绘画,这些人都曾是他的父亲的朋友。

他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人相互切磋,名声日益显赫。

他为人温和而正直。

巡抚俞谏想赠送他金钱,指着他的蓝衫说:“你衣服都破成这样了?”文征明假装不明白,说:“是被雨淋坏了。

”俞谏最终不敢提赠金之事。

宁王宸濠仰慕他的名声,写信并赠送礼物聘请他,他以生病为由拒绝了。

先生名显祖文言文翻译

先生名显祖文言文翻译

显祖先生,姓张,名显祖,字子明,号云溪,明末清初之人也。

先生生于江南苏州,自幼聪颖过人,才识出众,遂以文章名世。

及长,博学多才,涉猎群书,尤精于经史之学,遂成一代宗师。

先生少年时,家道中落,尝遭逢世变,而志节不衰。

虽身处逆境,仍好学不倦,常夜以继日,勤于攻读。

先生性情温和,待人诚恳,与人交往,无不以诚相待,故人皆敬重之。

显祖先生生于崇祯二年(1629年),时值明朝末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先生目睹国破家亡之惨状,痛心疾首,遂立志以文章报国,以期挽狂澜于既倒。

先生认为,文章乃国家之元气,能兴衰存亡,故当以文为器,以文立国。

先生所著文章,多为论政之作,言辞犀利,切中时弊。

其《治安策》一篇,论述国家政治,剖析时弊,条分缕析,见解独到,时人誉为“千古奇文”。

又有《修史论》一篇,主张修史应以实录为主,不虚美,不隐恶,以正史实,传之后世。

显祖先生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卓著,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曾任苏州府学教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

先生教育学生,注重品德修养,提倡勤学苦练,使学生在品德、学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先生一生清贫,不求名利,唯以教书育人为乐。

他常说:“读书为明理,作文为达意,为人当正心诚意。

”此言传遍江南,成为一代风范。

显祖先生晚年,隐居云溪山,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自号云溪,以示超然物外,不染尘埃。

然而,先生之心,始终牵挂国家民族。

他多次上书朝廷,献策治国,虽未被采纳,但他的爱国之心,感动了无数后人。

显祖先生于顺治五年(1648年)逝世,享年二十岁。

先生虽短命,但其文才、品德、教育理念,皆传颂千古。

后世学者,无不以先生为楷模,敬仰之至。

先生之文,以《治安策》、《修史论》等为代表,言辞犀利,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先生之德,以谦逊、诚实、敬业著称,成为后世楷模。

先生之教,以德育为先,重视品德修养,培养人才无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显祖先生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梁书明山宾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梁书明山宾传》原文及翻译

《梁书·明山宾传》原文及翻译梁书原文:明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也。

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

山宾七岁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经传,居丧尽札。

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

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

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

梁台建,迁治书侍御史,掌治吉礼。

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膺其选。

迁北中郎谘议参军,侍皇太子读。

天监十五年,出为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兖州刺史。

普通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

四年,迁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

东宫新置学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

后刺吏检州曹,失簿书,以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

昭明太子闻筑室不就,有令日:“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

闻构字未成:今送薄助。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

既售受钱,乃谓买主日:“此牛经惠漏蹄,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

”买主遽追取钱。

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日:“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五年,又为国子博士,常侍、中正如故。

其年以本官假节,权摄北兖州事。

大通元年,卒,时年八十五。

昭明太子为举哀,赙钱十万,布百匹,并使舍人王颙监护丧事。

又与前司徒左长史殷芸令日:“北兖信至,明常侍遂至殒逝,闻之伤怛。

此贤儒术该通,志用稽古,温厚淳和,伦雅弘笃。

授经以来,迄今二纪。

……追忆谈绪,皆为悲端,往矣知何!”山宾累居学官,甚有训导之益,然性颇疏通,接于诸生,多所狎比,人皆爱之。

(节选自《梁书·二十七卷·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译文:山宾累居学官,甚有训导之益,然性颇疏通,接于诸生,多所狎比,人皆爱之。

明山宾字孝若,是平原鬲人。

父亲僧韶,隐居不出仕,宋末被征为国子博士,不就任。

山宾七岁时能谈事物的是非道理,十三岁时博通经书传注,服丧恪尽礼节。

《一壶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一壶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一壶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一壶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一壶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一壶先生传》原文及翻译戴名世原文:①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

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

尝往来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

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

好饮酒,每行以酒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②知之者,饮以酒,留宿其家,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

与即墨黄生、莱阳李生者善。

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

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至其家。

然先生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与生痛饮。

”两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

尝从容叩之,不答。

③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

心度之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

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

先生踪迹既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

康熙二十一年,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

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

问其所自来,不答。

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④赞曰:“一壶先生,其殆补锅匠、雪庵和尚②之流亚欤!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

忽悲愤死,一瞑而万世不视,其故何哉?”李生曰:“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注释】①一壶先生:明末人,明亡后避世。

②补锅匠、雪庵和尚:两人皆明末清初隐士。

译文:有个一壶先生的,不知道他的姓名,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

穿着破旧的衣服,头戴扎角布巾,装着狂傲自放的样子。

经常来往于登莱一带,喜欢崂山的山水,经常一住就是几年才离开。

好长时间后才再次到来,他的踪迹人们都不知道。

他喜欢喝酒,每次出行都带着酒壶,所以人们都称他为“一壶先生”。

知道他的人,拿酒请他喝,让他留宿。

读书的时候,到哀声哭泣为止,往往不能整日读下来。

和即墨黄生,莱阳李生关系好。

2人知道他不同寻常,都尊敬侍奉他。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明史毛胜传》原文及翻译(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明史毛胜传》原文及翻译(最新整理)

《明史·毛胜传》原文及翻译原文: 毛胜,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伯卜花之孙。

伯父那海,洪武中归附,以靖难功至都指挥同知。

正统七年以征麓川功,擢都督佥事.靖远伯王骥请选在京番将舍人,捕苗云南.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都督同知。

十四年夏,也先谋入寇,胜偕平乡伯陈怀等率京军三万镇大同。

怀遇寇战殁,胜脱还。

以武清伯石亨荐,景帝进胜左都督,督三千营操练。

贵州苗大扰,诏胜往讨。

未行,而也先逼京师.胜御之彰义门北,击退之。

越二日,引兵西直门外,解都督孙镗围。

明日,都督武兴战殁于彰义门,寇乘胜进。

胜与都御史王竑急援之,寇遂引却。

胜追袭至紫荆关,颇有斩获。

事定,乃命以左副总兵统河间、东昌降夷赴贵州。

贼首韦同烈据香垆山作乱,胜与总兵梁珤、右副总兵方瑛等从总督王来分道夹击。

胜进自重安江,大破之。

会师山下,环四面攻之。

贼窘,缚同烈降.还讨湖广巴马诸处反贼,克二十余寨,擒贼首吴奉先等百四十人,斩首千余级,封南宁伯,予世券。

疏请更名,从之。

移镇腾冲,金齿芒市长官刀放革潜结麓川遗孽思卜发为变,胜设策擒之。

巡按御史牟俸劾其贪暴不法数十事,且言胜本降人,狡猾难制,今又数通外夷,恐贻边患。

诏巡抚覆实,卒置不问。

天顺二年卒.赠侯,谥庄毅。

(《明史·列传》卷四十四)译文:毛胜,字用钦,初名福寿,元朝右丞相伯卜花之孙。

伯父那海,洪武年间归附,后来以参加“靖难”之功升到都指挥同知.正统七年(1442),他以征讨麓川之功,升为都督佥事。

靖远伯王骥请挑选在京的番将和留居的番人,调他们到云南去镇压苗人。

皇上于是命毛胜和都督冉保统率六百人前往.后来,再征麓川,即命两人充任左右参将。

贼乱被平息后,毛胜升为都督同知。

十四年(1449)夏,也先图谋入侵,毛胜偕同平乡伯陈怀等率京军三万镇守大同。

陈怀遇到敌人在交战中战死,毛胜逃脱回来。

后来因武清伯石亨的推荐,景帝升毛胜为左都督,总督三千营操练.贵州苗人严重骚扰,诏令毛胜前往讨伐。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 白云先生传素材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 白云先生传素材

白云先生传〔清〕方苞X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

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

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

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

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

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惟吴中徐昭法、某某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

先生那么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

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那么..并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

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

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

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

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那么已渴葬③矣。

或曰:书已入圹。

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

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

泛指有文字的东西。

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

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

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

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

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④圹:墓穴。

17.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先生那么躬樵.汲樵:砍柴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市:购买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催促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俾:有益18.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②王好战,请以.战喻B.①学士词人无所.取求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C.①已市二瓮,下椁,那么..耻师焉..并藏焉②于其身也,那么D.①定附身衾衣,乃.卒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19.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X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①久之,始归故里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④请贰之,弗许⑤吾以尽吾年耳⑥定附身衾衣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20.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X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X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文木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文木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文木先生传》原文及翻译《文木先生传》原文及翻译原文: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

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

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

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

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

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

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

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

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

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

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

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

”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

盖享年五十有四。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

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

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

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

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

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

④悢悢(liàng):惆怅,悲伤。

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译文: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

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很多显赫。

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

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

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

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幸甚文言文翻译

幸甚文言文翻译

噫!吾辈生于斯世,有幸目睹世间万象,感受人生百态,诚为一大幸事。

然幸甚者,非独人事,亦含天地之大德也。

故余欲以文言文抒怀,以表达吾辈之幸甚。

昔者,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夫山者,高大雄伟,草木葱茏,鸟兽栖息,为万物之所依。

水者,潺潺流淌,润泽万物,养育生灵,为百川之所归。

山水之乐,实乃天地之大幸,人生之幸甚。

吾辈生于斯世,得见日月星辰,斗转星移,春华秋实,岁月如梭。

天地之幸,吾辈亦幸甚。

夫日月星辰,乃天地之精华,照耀人间,启迪智慧,教化众生。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人生之幸甚,亦在于此。

吾辈生于斯世,得闻诗书礼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诗书礼乐,乃古圣先贤之智慧结晶,教化后人,启迪心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人生之大事,吾辈得以传承,亦幸甚。

吾辈生于斯世,得逢盛世,国泰民安,民生富足。

盛世之幸,吾辈亦幸甚。

夫盛世者,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盛世之幸,实乃国家之幸,亦为吾辈之幸甚。

吾辈生于斯世,得遇良师益友,共度春秋,携手前行。

良师益友,乃人生之财富,共度春秋,携手前行,亦幸甚。

夫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益友者,助人为乐,共度时艰也。

得遇良师益友,人生之幸甚,莫大于是。

吾辈生于斯世,得尝世间美食,品味人生百味。

美食之幸,吾辈亦幸甚。

夫美食者,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欲滴。

品味人生百味,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吾辈生于斯世,得观世间美景,心旷神怡。

美景之幸,吾辈亦幸甚。

夫美景者,山水之美,花草之美,鸟兽之美,令人陶醉。

观世间美景,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噫!人生在世,幸甚之事繁多,不胜枚举。

然吾辈当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时,不负此生,方为人生之真谛。

翻译:哎呀!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幸目睹世间万物,感受人生的千变万化,这本身就是一件大幸事。

然而,幸运的事不仅仅局限于人事,还包含了天地之间的伟大德行。

因此,我想用文言文来表达我的感慨,以表达我们这些人的幸运。

从前,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嵇曾筠《明生员傅先生山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傅先生名山,字青主,阳曲人。

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

年十四,督学文太清拔入庠。

袁临候继咸①,一见深器之,时以道学相期许,山益发愤下帷。

崇祯丙子,继咸为直指②张孙振诬诋下狱。

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阙讼冤。

孙振怒,大索山,山敝衣褴褛,转徙自匿,百折不回,继咸冤得白。

当是时,山义声闻天下。

后继咸官南方,数召山,山终不往。

国朝定鼎,自九江执继咸北上,山乃潜入都,密候继咸起居。

继咸见杀,山收其遗而归。

山性至孝,父之谟病笃,朝夕稽颡于神,愿以身代。

旬日父愈,人谓孝通神明。

友爱诸季,先人遗产,弟荡费强半,终身无怨色。

弟殁,抚遗孤过于己子。

失偶时年二十七,子眉甫五龄,誓不复娶。

自李自成犯京师,明庄烈皇帝殉国,山遂绝意进取,弃青衿为黄冠,号石道人。

衣草履,时遨游于平定、祁汾间,所至有墨痕笔迹。

工诗赋,善古文词,临池得二王神理,博古今典籍,百家诸子,靡不淹贯。

精岐黄术③,踵门求医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

家故饶,至是渐益窭,安贫乐道泊如也。

屋舍田园,多为细人窃据,概置不问。

康熙戊午,诏举博学宏词,廷臣交章荐山,山坚以老病辞。

当事者立迫就道,道称股病不能行,肩舆舁入都,卧旅邸不赴试。

满汉王公九卿、贤士大夫,下逮市井细民,莫不重山行义,就见者罗溢其门,子眉送迎常不及。

山但欹倚榻上言∶“衰老不可为礼。

”诸贵人益以此重山,弗之怪也。

明年三月,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遂得放归。

归愈澹泊,自甘僻居远村,不入城府。

然钦其名者益众,率纡道往见,冀得一面为荣。

又六年卒,远近会葬者,数千百人。

嵇礼斋曰∶先生盖有道而隐者也。

至若义白知己之冤,其贤于世之平居师友相亲慕,临难背负,不一引手救,漠然若不相识者,亦远矣。

先生真无愧哉!
(选自《师善堂集》,有删改)
【注释】
①袁临候继咸:袁继咸,明代大臣,提山山西时上疏抨击权贵,遭宦党诬陷,解京治罪,傅山等百余人追随至京为之辩诬。

明亡后拒降被杀。

临候,官职名。

②直指,官职名,“直指使者”的简称。

③岐黄,指上古时代的两位医学家岐伯和黄帝。

译文:
傅先生名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人。

傅山小时候就聪慧过人,读书时十行一下浏览而过,过目就能背诵。

十四岁,督学文太清选拔他到学校(学习)。

袁继咸一见就很器重他,时常用道义和学问激励他,傅山更加勤奋闭门苦读。

崇祯丙子年,袁继咸被直指使者张孙振诬陷诋毁下到狱中。

傅山徒步奔走千里,赶到京城为他申辩冤屈。

张孙振大怒,到处搜捕傅山,傅山穿着破衣烂衫,四处辗转躲藏,经受了很多挫折但不退缩,最终袁继咸的冤情得以真相大白。

当时,傅山为人仗义的名声传遍天下。

后来,袁继咸到南方做官,多次召傅山前往,但傅山最终也没去。

清朝建立后,朝廷从九江押着袁继咸北上,傅山就潜入到都城,悄悄伺候袁继咸的日常起居。

袁继咸被杀,傅山收藏他的遗骨返归家乡。

傅山为人特别重孝道,他的父亲傅之谟病重,他从早到晚虔诚地在神像前跪拜,愿意以身代替父亲。

十天后,他的父亲病情痊愈,人们都说是傅山的至孝感化了神明。

(他)友善地爱护几个弟弟,先祖留下来的遗产,弟弟们抢占了一大半,他一生没有埋怨的脸色。

弟弟死后,他抚养弟弟的遗孤胜过对待自己的孩子。

傅山丧妻时刚二十七岁,儿子傅眉刚刚五岁,他发誓终生不再续娶。

自从李自成进攻京城,明庄烈皇帝殉国(指明朝灭亡)以后,傅山就断绝了求取功名的意念,抛弃读书人穿的青衣戴上黄帽子(指出家当道士)。

他穿着草鞋,时常遨游在平定、祁汾之间,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笔墨的痕迹。

他工于写诗赋文,擅长古文词章,学习书法得到了王羲之、王献之的精髓,他博览古今典籍,百家诸子的文章没有不深通广晓的。

(他)还精通医术,登门求医的人经常挤满了屋子,无论身份贵贱他都一样对待。

他家里本来还算富有,此时渐渐贫困,但他安贫乐道,恬然淡泊。

房舍田产宅院,大多被小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占据,他一概置之不理。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举行博学宏词科考试,朝中大臣呈递奏章推荐傅山,傅山以年老多病为由坚决拒绝。

但是当权者强逼着他上道赴京应试,傅山在半道上称腿有病不能走路,于是就让别人用轿子抬着他入京,到了京城,他却躺在旅店里不去赴试。

满族和汉族的王公大臣、贤良之士,下至平明百姓,没有不推崇傅山品行道义的,求见的人列满了他的门庭,儿子子眉送客迎客经常来不及。

傅山只是靠在床榻上说:“(我)身体衰弱不能行礼。

”众多的身份显贵的人因此尊重傅山,不责怪他。

第二年三月,朝廷念他年迈,特授予他内阁中书的官职,着令地方官去慰问他,于是傅山得以放归故里。

回到故里后,他更加清静淡泊,自己甘愿居住在偏僻的山村,不再进入城镇和官府。

这样钦敬他名声的人更多了,都迂回绕道前往拜见他,希望能以见他一面为荣耀。

又过了六年,傅山去世,远近来参加葬礼的多达数千人。

我说:傅山先生大概是那种坚守道义而隐居的人。

至于为节义伸张知己的冤屈,他比世上那些师友间平常相亲相慕,一旦临难就背弃,却不出手相救,冷漠如同不相识的人贤明太多了。

傅山先生真是无愧于贤明的称号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