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

合集下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例引言:近几十年来,中国农村实行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本文将通过具体实例,深入探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情况和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案例1.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案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实施的时候,这里的农民对这一制度抱有巨大的期望。

他们纷纷自愿加入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共同承包土地、生产农产品。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光山县的农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他们不再只是依靠种植粮食来维持生计,还发展起了多种多样的经济产业,包括果蔬种植、畜牧业、农村旅游等。

这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案例宜宾市珙县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处山区,土地贫瘠。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前,当地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人口大量外流。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珙县的农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通过合理规划土地种植结构和发展现代化农业技术,成功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如今,珙县不仅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而且还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影响1. 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民们积极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田的综合利用率。

通过农民的勤劳和智慧,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2.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们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他们享有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

农民们通过自主经营土地,支配经济收益,提高了自身的收入水平,改善了生活条件。

3. 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民提供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和条件。

农民们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科学管理农田,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还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

构建农村新型生产关系(正文)

构建农村新型生产关系(正文)

围绕农业产业化构建新农村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必然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同时,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它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目标,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地发展。

而现实我国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形式的生产关系,是否能够继续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对现实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关系进行那些变革和完善,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是当前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而日益消退(一)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经济基础。

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诞生于1978年。

当时,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时期。

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通过生产队、生产大队进行集体经营。

由于国家当时采取的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因此,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所收获的粮食,在按国家规定的农民人均口粮标准(各地标准不同,一般每人每年为360——460斤)和农民付出的劳动量分配(一般按人口分配70%,按劳动量分配30%)后,其余全部以国家规定的价格上缴国家。

农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这种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

许多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

1978年,安徽省凤阳地区小岗村18位农民,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成功。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了这一经验,并迅速向全国农村推广。

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后,蕴藏在农民身上的生产力像火山样迸发出来,农村的劳动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粮食产量从1979年开始连年大幅度提高,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幅度达到7.1%,全国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将农村土地流转给农民,解决了土地问题。

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经济作物,并通过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形式进行经济合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这一制度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农村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土地规模小、分散的问题依然存在,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增收。

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干预经济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可以考虑以下对策建议:一、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实现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

政府可以给予土地流转补贴和税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土地流转。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推动农业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农产品销售渠道和降低交易成本。

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加大对农业、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解决农民的资金问题。

鼓励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资本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发展。

四、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以及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和管理,避免乱占乱用。

五、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

建立健全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和支持力度。

加强对农业市场的监管,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保障农民的利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完善和提升。

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是直接涉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如何在现实中国国情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概括地讲,农业企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一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化的渐次高度化过程。

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要依赖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与其他制度的兼容程度,以此判断是否能促进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

作为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农业企业化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内生的制度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土地要素流转问题、企业资金问题、企业家来源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

中央及地方政府应以保护和增进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其基本出发点,引导农民实行经营规模的转变,积极、稳妥地启动和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

当前,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整个农村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已经成为宏观决策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抉择。

邓小平同志在90年代初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战略思想,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总体思路。

农业企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是对于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实践证明,农业企业化是改善农业的市场条件和服务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途径。

《农村经济管理》作业参考答案

《农村经济管理》作业参考答案

《农村经济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唐山丰润分校农村经济管理作业1一、名词解释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生产时间是指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农也生产开始,至农产品收获为止所需的时间。

它是由农业生物的自然生长时间决定的。

劳动时间则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与劳动对象的时间。

决策:决策就是择优,是指根据预定的目标,做出行动的决定。

决策是一个过程,即决策要经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确立目标,拟订方案,分析评价,最后选定方案,以及跟踪检查决策方案的执行情况等一系列活动。

土地制度:也叫土地所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土地所有关系的总称。

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内部的一种责任制形式。

在农业生产中农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承包经营集体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产资料,按照合同规定自主地进行生产和经营,其经营收入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全部归于农户。

集体作为发包方除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和经营某些工副业外,只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

股份合作制:是指把合作制成员参加劳动、按劳分配和提取公共积累与股份制筹集资金、按股分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

二、填空题1、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2、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3、国家、集体、个人4、国情、社会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的影响5、所有权、经营权、劳动方式、分配方式6、组织功能、中介功能、载体功能、服务功能三、问答题1.简述农业的特点。

(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交织是农业的基本特点(2)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进行(3)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4)农业生产在空间是具有分散性(5)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很大(6)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生产时间不相一致(7)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8)农业生产的综合性(9)农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2.在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起步时,大都选择了优先工业的发展道路,为什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最主要的生产部分。

名词解释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名词解释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名词解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中国农村地区在1980年代初逐步实施的一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这一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向农民提供土地使用权,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此制度下,农村家庭以家庭为单位,通过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自主决定耕作方式、农作物种植、经营管理等相关事项,并享有相应收益。

农民在承包土地时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向集体经济组织上缴一定比例的粮食或农产品。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和好处。

首先,这一制度取消了过去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限制,使农民能够长期稳定地使用土地,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投入。

其次,农民在承包土地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种植结构和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同时,这一制度也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化经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然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土地承包合同的有效期限,一些农民在土地承包合同到期后无法继续续签,导致土地流转困难,影响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民之间的土地利益分配不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包括延长合同期限、鼓励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等,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制度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亟需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本文将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以及对策建议进行分析和讨论。

1. 成效显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合作方式,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率。

2. 存在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缩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土地规模小、碎片化严重,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土地资源无法流转、多头承包、流转障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相对财政补贴不足及现有土地政策政策推动不足,也使得农业发展面临困境。

二、对策建议1. 加大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可以通过对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进行规划和整合,实现土地资源的统一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应该加强对土地流转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土地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2. 完善农村扶持政策应该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进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要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农村产业。

3. 强化农村土地管理体系应该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体系,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5. 加大对农村农民的培训力度应该加强对农村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第一讲第一章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一、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当地资源优势和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所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产业系统,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农业、农村经济经营方式的创新,同时又是一种建立在各参与主体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运行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一)市场化即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市场化。

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土地资源、设备等生产要素要靠市场机制来平配置,而不是靠计划分配来获得。

二是农业产业化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所需的生产资料、社会化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要靠市场机制来配置。

三是农业产业化的产品要通过市场来销售,实现其价值和剩余价值,国家和政府不包销、不分配。

(二)区域化即农副产品的生产区域化、基地化,加入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生产基地,以防止生产布局的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三)专业化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的专业化。

没有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环节的高度专业化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就不会有发达的农业产业化。

(四)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特征之一。

形不成一定的规模,就无法构成一个产业,因此,农业产业化要求生产基地或加工企业要具备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

(五)企业化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

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效益,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加工、经营各环节,一般都借鉴工业企业管理的经验,加强了组织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设备和工具管理、劳动管理、工资管理、物资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加强了经济核算和成本核算,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

势 , 涨 幅较大 。从 流转 形式来 看 ,租 赁 、转 包 、 且
转让 、互换 、入股 、代耕 、反租倒包等形式均有 出现。 从流转的期 限来看 , 耕地流转以 3 年期为 0 主 ,占流转 面积 的 6 %以上 ;林 地 流转期 限一 般 0
在 5 0年 以上 ,约 占 5%。农村 土地 流转 覆盖 面 3 积广 ;流 转土地 的用途 范 围在不 断扩 大 ,由最 初 的耕地 、荒地 、林 地 已经逐 步扩 展到 水 面 、鱼 塘
(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 益 阳 4 3 0 ;2 益 阳市 赫山国土分局 ,湖南 益 阳 4 3 0 ) 1 10 0 . 10 0
摘 要 :在 坚持 家庭联 产承 包责任制 以及 统分结合 的双层 经营体 制的基础 上 ,怎样推进 土地资本化、市
场化 ,实现农地 的合理 流转 ,为进一 步促进农村 土地 流转,实现农业 产业化 、规模化 经营提供 一条切 实可行 的路径 。国内外土地流转经验 ,对新的土地政策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富有借 鉴意义。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制度创新 ;农村 中图分类号 :F0 1 6 .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14 (0 0 0 0 8 — 4 6 2— 9 2 2 1 )4— 0 7 0
积 的 32 %。20 . 4 0 9年 ,耕 地流 转面 积 16 0万 亩 。流转 面积趋 逐年增 加 之 6
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 按照依法资源有偿原则 , 允许农 民以转包 、出租 、互换 、转让 、股份合作
等形 式 流转 土地 承包 经 营权 ,发展 多种 形式 的适 度 规模 经营 。 决定 》还 指 出 ,要 按 照 “ ”《 产权 明 晰 、 途 管制 、 约集 约 、 格管 理 1 用 节 严 6字原 则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2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功,对它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是很有价值的。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基本经验和教训或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基本经验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改革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最初的,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改革就是产权改革,当时也没有产权理论作为指导。

但是,这场改革实质上就是权利关系的调整。

这种选择也许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力量的推动和人们的本能选择。

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农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

考察这一过程,我们发现每一步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的调整”。

国有改革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因为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质上都是调整和政府的产权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质也是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界定和调整。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从总体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早是从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和生产组织制度开始的。

为什么制度变迁首先发生在农村?我们认为这是适应客观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价格剪刀差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利益损失。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名为集体经济,实为变相的国营经济。

与城市的集体和国营经济不同的是,国家对农村的集体经济基本上“管而不包”。

这样农村改革的机会成本很低,农村对新制度的需求也就更加强烈。

因此,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旧的制度更容易打破,新的制度更容易产生,自发的制度变迁发生之后,更能够得到政府的迅速认可和支持。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成就心得体会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成就心得体会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成就心得体会摘要:黑龙江省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国家农业政策,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有力的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通过回顾农业成就,本文认为农业只有体制创新才有出路,只有规模生产才有效益,只有科技进步才能引领经济更大发展。

关键词:大农业;创新;产业体系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一半以上,多年来,黑龙江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扎实苦干,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成就斐然,为龙江全面建成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黑龙江农业发展主要成就(一)粮食生产连年增长,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量农业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国家相继实施“一免两补”、“两免三补”及“综合补贴”等惠民及鼓励粮食生产政策,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都出现了大幅增长。

全省紧紧抓住中央出台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不断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保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1248亿斤,2015年粮食再获丰收,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和人均占有量等均居全国之首。

(二)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显著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752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其中家庭生产经营净收入人均达6597元,同比增长9.6%。

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与全省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的方略密不可分。

一是畜牧产业项目稳步推行。

深入实施五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养殖战略工程,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畜牧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二是渔业生产健康发展。

深入实施以抚远为龙头,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两翼的“龙头带动两翼”发展战略,努力发展北方寒地淡水养殖,使得全省渔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合作社+农户”: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想模式

“合作社+农户”: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想模式

“合作社+农户”: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想模式自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最重要的组织制度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

其最初的形式“公司+农户”解决了小农户进入大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权益,但并未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而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想模式。

标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一号文件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这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新,解决了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农业生产组织效率低下的问题。

然而,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分散的个体农民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将从事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规模经营,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掀起了以“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热潮。

这种形式虽成功缓解了这一矛盾,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难以形成稳定、有效的一体化组织。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办法是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产业化两者之间的结合。

一、“公司+农户”形式的经济合理性和现实约束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农业产业化运动,采取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客观地说,“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维护了农民的部分利益。

但同时这种形式也具有先天的缺陷,在实践中面临着各种挑战,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农户地位的不平等和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契约难以持久。

(一)在以小农户为生产经营基础的中国农村,“公司+农户”形式具有内在合理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我国农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这一制度变迁只完成了一半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展开讨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家庭为单位对土地进行承包和经营管理,鼓励农民种植农作物、养殖牲畜,实现农民家庭经济的繁荣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通过承包责任制,农民在拥有一定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可以自主经营农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

农民利用自身的努力和智慧,种植粮食、经营农业产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下,农民逐渐从传统的粮食生产向多元化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转变。

农民通过发展种养业、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了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就业增收。

也为农村经济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基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农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人口的流出影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运行。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田荒芜和农业生产的困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是基于家庭单位的,但随着农民的流动性增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临着持续有效运作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下面从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村人口流动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实施以来,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的快速转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比重逐渐减少,农民的收入来源也在发生变化,对于农民来说,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经济来源,而是越来越多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其他经营活动。

在这种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土地流转问题突出。

由于土地承包期限的限制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农民希望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获得更高的收入。

土地流转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地的流转方式不规范、流转合同不完善等,导致土地流转的效益不高,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尽管国家对农民收入的保护和支持政策不断出台,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等原因,导致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慢,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不断弱化,缺乏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指导和农业生产管理等服务,导致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很难解决,同时也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推动土地流转的顺畅和有效进行。

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服务。

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技人员队伍,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市场信息、资金支持等全方位的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现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1980年代开始在中国农村广泛推行,通过将土地承包给农户,激发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增产。

农户由于承包土地,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面临一些问题。

土地承包期限较短。

目前,中国农村的土地承包期限一般为30年,由于土地承包期限短,农民缺乏长期规划和投资动力,导致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

土地流转难度较大。

由于承包地的流转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土地资源无法有效配置。

农民担心承包地流转后无法继续种植,也不愿意将土地租赁给他人,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

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的趋势加剧,导致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农田耕作面积减少,农业生产效益下降。

农业科技创新不足。

由于农村科技力量的薄弱,农业技术创新滞后,农民缺乏科技创新能力,限制了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

对策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延长土地承包期限。

通过延长承包期限,给予农民更长远的土地使用权,使农民能够有更多的动力进行农业生产投资和规划。

推行土地流转市场化。

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减少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加强农村人才引进和培养。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提供培训机会,增强农村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农业产业,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农村基本经营方式

农村基本经营方式

农村基本经营方式农村基本经营方式是指农村地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经营方式和方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基本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和改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农村基本经营方式的核心。

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体或家庭,农民负责管理和经营土地,享有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农民可以自主决定种植什么作物、养殖什么动物,并自主支配农产品的销售。

这种经营方式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民的收入。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农民自愿组成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

这种经营方式可以有效地整合农民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集中采购农资、销售农产品,还可以共同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厂或农业旅游等项目,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帮助农民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

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可以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四、农村电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电商的兴起,农村的经营方式也在发生变革。

农村电商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和地域限制。

农村电商可以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农村电商还可以促进农村物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基本经营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基本经营方式的培育和推广,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民的幸福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家庭联产承包治理方案

家庭联产承包治理方案

家庭联产承包治理方案引言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而承包治理方案则是在实施联产承包过程中为了保障权益和促进农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家庭联产承包治理方案的背景、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意义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

背景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指的是通过将土地承包给农户,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形式,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该制度的实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的权益、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理方案。

家庭联产承包治理方案的内容家庭联产承包治理方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承包土地面积和期限的规定治理方案首先对承包土地的面积和期限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不同的地区和土地利用情况,对土地的承包面积进行了限制,并规定了承包期限。

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农民的承包权益,避免土地过度承包或被侵占的问题。

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合作治理方案对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合作进行了规范。

一方面,允许农户在一定条件下将承包权流转给他人,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鼓励农户之间开展合作,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一点对于农民的收入增加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治理方案还提出了建设土地流转市场的目标。

通过建设土地流转市场,可以有效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也可以为农户提供更多选择,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

承包责任的划定和履行治理方案明确了承包责任的划定和履行方式。

农户在承包土地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保护土地资源,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耕种和管理。

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土地资源支持。

家庭联产承包的意义和问题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实施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地域差异和资源利用不均衡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农村的发展水平不一,因此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时需要根据地方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规划,避免资源利用不均衡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包制下 , 民采用 的是单打独 拼 、手工作坊式的生产 方式 , 实行生产 的专业化分 工 ,加强农业 生产 的加 工 、流通 等再生 农 不能适应社会化、集约化经营方式的要求;家庭承包制下 , 产环 节的 内在 有机联 系 ,并在 此基础 上使 农业生 产 的产前 、

9 一
l 农业发展 】
先 , 业产业化就 是农户通过 各种组 织制度创新 ,实现与市 农
但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和 社会条件变 迁 ,这种 体制的适 应 场有 效连接 ,以得 到应有 的利益 。其 次 ,在农业产 业化条件 性也发生 了变化 。家庭承包 制下 ,一家一户分散的 “ 小生产” 下 ,农业分散的互 不联系 的个 别生产过 程 ,逐渐 转变为互相 和千 变万化的 “ 大市场 ”如 何连接 的问题未得到 解决 ;家庭 联结 与依存 的社会 生产过 程 ,逐步 扩大农 业生产 经 营规模 ,
与完 善、 继承 与统 一 的 关 系
党的十一 届三 中全 会在总结历 史经验的基础 上 ,制定 了 经 营方式均 在农 业 内部 进行 不同 ,它超 过第一 产业 的范 围 , 加快农业发展 的方针 ,激发 了农 民的积 极性 ,我 国农 民创 造 跨一 、二 、三产业 ,是以农 业为核心 ,把农业相 关产 业连结
l 农韭发展 】
业 在 坚 持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制 基 础 上 推 进 农 业 产 化
◎ 刘 红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改革 3 O年我 国经历的从 家庭联产承 包制 、再到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的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历程 的回
顾 ,分析农业 产业化与 家庭承 包经 营之 间的发展 与 完善 、继承 与统一的关 系,揭 示现 阶段 我 国既存在进 一步推 进农业产 业化 这一新型 经营方式的必要性 ,又必须坚持 家庭承 包经 营的基本 经营制度 ,并提 出进 一步推进农业产 业化进 程 中坚持 家庭 承 包 经营所必须注意的 问题 ,以期为 坚持走 中国特 色农业经 营体制创新之路提供 必要的 思路 。
了以家庭经 营为主要形 式的联产承包 责任制 ,通 过不断实践 起来 的产 、加 、销 、农 、工 、科 、贸一体化的农业 生产经营
0 。 与完善 ,形成 了以家庭承包 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 合的双层经 方式。农业产业 化是 世界范 围内的普 遍现象 ,2 世纪 9 年 营体 制 。这一农 村经 济体 制 改革 ,是 以 否定 “ 大 二公 ” 一 、 代 中期 开始逐渐在 我国全 国范围 内推 开的农业产业 化与西方 9 “ 政社合一 ”的农村人 民公社模式 ,通过重新构造农村微观经 市场经济 国家 l 世纪中期以来历史性演变过程 中的农业产业 济基础 为主要 目 的 。实行 家庭承包制 ,使农 民开始有了一 集 中化 、一 体化经 营具 有某 种形式 和逻辑 的相 似性 ,然 而 , 标 份可以 自由支 配并且得以谋 生的财产 ,第一次真正 具有 自主 我 国农业 所走的是一 条 中国特 色的农业 产业化之路 ,在发展 支配自身劳动 的个人权利 ,并且 实现 了个 人付 出与收入 挂勾 , 有 中国特 色的农业产 业化过程 中 ,要立 足我国农 民群 众的伟 从而实现了农户 的权 、责 、利的高度 统一 ,农 民长期被压 抑 大 实践 ,要注重备个 阶段 陛改革方式 的衔接性 ,要 以有利于 的积极 『最大限度释放 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 , 解放 与发展农村 生产力为标 杆 ,具体 而言 ,就是 要在坚持家 生
农业经济
2 1/ 00 2
产后 以及与二 、三次产业相互联结 ,从 而形成农业产业经营 的结合 既可 以发挥 家庭 承 包经营 的优 势 ,充分 调动和 发挥
的社会化和一 体化。与此同时 ,随着农 业产 业化条件下 同一 农 民 生产 的积 极性 ,又 可以 有效 地 把企 业 在 资金 、市场 、 单位的生产 要素投入不仅相对减小 ,而且优化组合 ,并且农 管理等 方面 的优势 以及 各类 服务 组织 在组 织带 动农户 等方
关键词 :农业经营体制 家庭承 包经 营 农业产业化 继承与发展
改革 3 0年来 ,我 国农村经历了从家庭承包制到农业产业 农户从事的 只是将农产 品从地里生 产出来 ,而不能从地里解
化的农业经营体 制的变革 。十 七届三 中全 会通过 的 《 中共 中 放出来从事加 工业 ,加之 普通农户 也无力承受 和掌握加 工的 央关于推进农村 改革发展若干 重大 问题 的决定》指 出 ,要坚 设备和技 术 ,而农产 品的增 值往 往是在 生产 出后 的加工上 ; 持以家庭承包经营 为基础 、统 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这一 农村基 家庭 承包制下 ,农业依然 成为弱质产 业。家庭承包 是一家一 本经营制度 ,推进农业经 营体制机制创 新 ,加快农 业经营方 户在农业 内部进 行的 , 业 因而经 常被二 、三 产业剥夺 了平 农 式转变 。在坚持 家庭承 包制 基础上 进一 步推进 农业产 业化 , 均利润 ,成 解放我 国农村 生产力 的最有效 的制 度安排 ,它 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推进农 业产业化进程。 在我国 ,农 业产业化 是对 家庭承包 制的发展与 完善 。首 满足农民群众对 政治权利 和物质利益 的要求 ,其 所形成 的激 励机 制 ,堪称 为农 业经营最 大制 度绩效的好形式 。
就是贯彻落实我 党提出的这一 深化农业 经营体制 改革 的重要 农之间的悬殊差别和经济的二元结构难以改变。 举措 。

农业产业化 是我 国继 家庭联产 承包制之后 的一种新型农

农 业 产 业 化 与家庭 联 产 承 包 制 之 间的 发展 业生产经 营方式 。农 业产业 化通 常指农 业相 关产业 一体化 、 市场 化的一种农业 生产经 营模 式 ,其特 点是与 以往农 业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