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俄:打造佤族生态部落

合集下载

临沧——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

临沧——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

精心整理佤族,一个崇尚黑色的民族,黑色的皮肤、黑色的头发、以黑色为基调的服饰。

佤族,一个积淀着厚重文化的民族,自古崇尚天人合一,性格豁达,能歌善舞。

????? 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

这里聚集了全国61%的佤木鼓文化与“西岗里”文化一脉相承。

关于木鼓的发明,主要流行两种说法,其一,远古时,一个名叫安木拐的女始祖。

当时在她居住的洞口倒下了一棵空心的千年古树。

白天,她敲响古树,聚众上山打猎采集;夜间她敲响古树,领着大家围着火塘唱歌跳舞。

敲响木鼓还可以抵御猛兽的袭击。

这样空心古树就是佤族最早的木鼓。

其二,传说距今六十代人(约750年),一个名叫牙懂的妇女,让她丈夫达业模仿她的生殖器制作木鼓,这样,就做成了最早的人工木鼓。

以上两种民间传说都把木鼓的发明记在了妇女的帐上,说明木鼓应当是母系氏族社会时代的产物;换一句话说,木鼓是佤族女性生殖退下。

这时,早已在一旁等候的剽牛手,手持锋利的标抢向牛走去,瞄准牛左肩胛后部猛然刺入。

标抢插在牛身上,血流如注。

若刺中要害,牛不多时便会倒下。

倘若不倒,另一位剽牛手再剽第二抢。

牛倒下时,围观的群众欢呼雷动。

接着便是剥皮分肉,将牛肉割成小条,小块,分别用竹篾串起,散发到全寨各家各户,每户一串。

????? 神奇的崖画????? 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1000—1700米海拔的悬崖峭壁上,共发现16个古崖画点。

有关人士认为,这里的崖画是云南史前保存崖画最完整的地区。

??沧源崖画最早发现于1965年,着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汪宁先密集、题材新颖、连贯意义的画面较多,展示了古代先民生产、生活、宗教祭祀的丰富内容,从而奠定了沧源崖画在世界崖画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 佤山艺术团?? 朵朵花绽放佤族自古能歌善舞。

这一民族特征世代传承,成为当今佤族文化艺术的深深沃土。

在这块沃土的滋养下,佤山艺术之花朵朵绽放,如今,在佤山沧源,一个县就有佤山歌舞团、西岗里佤族部落民间艺术团、黑旋风艺术团三个文艺团体。

论文浅析西盟佤族传统舞蹈

论文浅析西盟佤族传统舞蹈

艺术论坛我国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西盟、澜沧、耿马、永德、昌宁、孟连、镇康、景东、腾冲、普洱等县,即萨尔温江和澜沧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拉祜、傈僳、哈尼等民族交错居住。

西盟佤族是最早世居于阿佤中心区的民族,与沧源佤族自治县共同成为我国佤族总人口数占据最多的地区。

西盟佤族人以“瓦”、“安瓦”、“勒佤”、“布饶克”等自称,“瓦”“安瓦”、“布饶克”意为位石山上的人,“勒佤”为看守大门的人。

1963年,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根据本民族意愿,报经国务批准,正式定名为佤族。

由于阿佤山区路途遥远且交通不发达,长时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受外界先进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冲击的程度不同,佤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中记载:“至1949年前,佤族社会经济发展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以西盟为主,包括澜沧沧源部分佤族的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的阿瓦山中心区;二是以沧源大部分佤族以及耿马、双江、澜沧一部分和孟连、西双版纳等地佤族组成的具有封建领主经济特征的佤山边缘区;三是已进入地主经济的镇康、凤庆佤族地区。

”①佤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各村寨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由于佤族没有文字,本民族的历史靠口耳相传,所以“司岗里”出来以前的历史文化在佤族群众的记忆中是模糊不清的,而“司岗里”出来以后年龄较大的老人、巴猜、窝朗等能清楚地讲出自己曾经居住的地理特征、民族历史、迁徙路线等,这些重要的家庭口头传承文化,为进一步研究、分析西盟佤族社会经济历史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由于西盟山区的阿佤人与拉祜族、傣族交错居住,在服饰、饮食等民族文化中相互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里山岭重叠,平坝较少,其房屋建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下两层的楼房,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四壁落地房,房顶均以茅草遮盖并垂落于房檐。

如今,西盟新县城在政府的支持下,楼房建筑全然换上“新装”,在浅褐色的外墙上,以红、黑色等佤族传统颜色绘制的具有浓厚佤山风情的房檐,并以铝制的“铝茅草”覆盖在屋顶,别有一番民族风味。

云南最美的100个景点

云南最美的100个景点

云南最美的100个景点1.昆明石林: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石峰嶙峋,形态各异。

2.大理古城: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城,可以感受白族的风情和文化。

3.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古城内小桥流水,红灯笼高挂,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

4.香格里拉:人间仙境,有着绝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藏族文化。

5.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保护区,可以近距离接触野生动植物。

6.洱海:风光秀丽的高原湖泊,可以乘船游览湖光山色。

7.玉龙雪山:云南的著名山脉,山顶终年积雪,景色壮观。

8.腾冲热海:可以感受火山地热的奇妙景观,享受温泉泡澡的乐趣。

9.普者黑: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依,景色秀美。

10.东川红土地:被誉为“上帝打翻的调色盘”,土地色彩斑斓,极具视觉冲击力。

11.世博园:位于昆明,是200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园内植物种类繁多,设计独特。

12.滇池:云南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昆明,湖光山色十分秀美。

13.九乡:位于昆明宜良,以溶洞景观为主,洞内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令人叹为观止。

14.元阳梯田:位于红河州元阳县,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梯田风光如诗如画。

15.坝美:位于文山州广南县,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村落,有着独特的壮族文化。

16.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香格里拉,是一个无污染的童话世界,有着碧湖雪山和原始森林。

17.虎跳峡:位于丽江和香格里拉之间,以峡谷深邃、江流湍急而著称。

18.拉市海:位于丽江,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候鸟的越冬栖息地。

19.茶马古道:是古代贸易的重要通道,沿途可以感受马帮文化的独特魅力。

20.大理洱海:风光秀丽的高原湖泊,可以乘船游览湖光山色,感受白族风情。

21.崇圣寺三塔: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2.喜洲古民居:位于大理,是白族传统民居的代表,建筑风格独特。

23.巍山古城:位于大理巍山县,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城。

24.诺邓古村:位于大理云龙县,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千年白族古村。

25.沙溪古镇:位于大理剑川县,是一个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古镇风貌保存完好。

佤族服饰

佤族服饰

佤族服饰2011-11-28 14:37:00 来源:中国网我要评论关键词:高棉族;文身习俗;龙母;阿曼;阿佤山;筒帕;女子服饰[提要] 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阿佤山的妇女们还非常看重其筒裙的花纹图案,往往把自织的,上面有本民族风情特色图案的裙布视为最佳。

西盟一带的佤族男子,喜欢用青兰色布缠头,也有用红布缠头的。

佤族女子服饰佤族妇女的服装鲜艳、美观。

上着黑色或兰色无领短衣,下穿漂亮的由红、兰等多种图案制作的筒裙(多用自织的麻布制成)。

筒裙图案多样,各地不一。

裙边织有红、黄、兰等颜色的花边,裙上绣有各种颜色组成的几种图案。

图案近看交叉起伏,远看似波涛滚滚,似鱼鳞龙纹。

西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织红黑色条纹筒裙,赤足。

佤族女子戴耳柱或大耳环,项间佩挂银圈或数十串珠饰,喜戴臂箍、手镯,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腰间亦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

披发,发箍用红布或金属制作。

佤族妇女多留长发,饰以银质发箍,有些地区用藤蔑或麻线编织发箍。

披肩的长发上常用马尾制作的发网网住,发网上饰有银珠。

女子着黑衣、红裙,上衣十分短小,盖胸露腹,无领,对襟,短袖。

裙子过膝,常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白绿黄条纹。

耳悬银质大耳环,银环一至三个不等,项带二、三个银质项圈和若干彩色珠料,再佩上两三串鸟骨或贝壳制成项链,五光十色,十分耀眼。

裸露的腰腹部缠绕若干竹圈藤圈,染成红或黑色,有的还雕饰有许多花纹。

生活在阿佤山边缘地区的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沧源大部分佤族未婚女子,天蓝色或蓝色是她们的首选服装颜色,梳发盘辫,喜欢将假发一同辫盘于头上,并在乌黑的发辫上常插几朵盛开的山茶或幽香的白露花,有的还在发辫上装饰有两个用多种毛线织成的小绣球,显得活泼可爱。

妇女婚后衣着颜色开始改变,黑色逐渐取代青色或天蓝色。

留长发,梳发挽髻或编发辫,以彩线缠发,盘绕头上,再缀以彩色毛线球,比少女时代更加妩媚。

佤族建筑 佤族的“翁丁佤寨”有着怎样的历史

佤族建筑 佤族的“翁丁佤寨”有着怎样的历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佤族建筑佤族的“翁丁佤寨”有着怎样的历史
导语:翁丁佤寨,有着近400年的建寨历史,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原始佤族风土人情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
翁丁佤寨,有着近400年的建寨历史,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原始佤族风土人情……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佤寨共有98户人家,400多人。

坐落在森林和群山的环抱中,据当地的老人介绍,树是保护村子的神林,周边的树都不能。

里面则仍然保留着最为完整的传统草房以及佤族图腾、神林、寨桩以及祭祀房等,一切都在诉说着佤族的沧桑历史和千年传承。

佤族人的皮肤很黑,健康的黝黑,小孩子也不例外。

上了岁数的老人,不分男女都爱叼着个用山上竹子做的烟斗,静下来时抽上几口,看着别有一番乡村味道。

沿着窄路小径往里面走,茅草木屋、猪圈狗棚鸡舍紧挨在一起,身着极具民族特色佤族服饰的妇女在不大的院子内纯手工织起了布,孩子们则相互嬉戏,相伴的是房屋内外无数的牛头。

走进村民家,好客的主人会用听不懂的方言和常喝的苦茶来招待你,而如果人家的门口插着树枝挂着绿叶,则表示家里有新生命诞生。

爬上村后的小山坡,可以俯瞰整个村子的全貌,只见炊烟从茅草屋中袅袅升起,一幅恬静安详的画面。

佤族传统部落的接待方式很是热情,由木鼓伴奏的佤族迎宾歌唱给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客人。

因为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在这里被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所以翁丁原始佤族部落2006年就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随着全国乃至全世界慕名而来的游客逐渐多起来,翁丁也开始将传统的佤族风俗文化传递、展示给外面世界的人们。

生活常识分享。

佤族民俗

佤族民俗

翁丁佤族原始村落寨门寨门佤语称“司歪永”,是佤族山寨进出的通道。

过去由于砍人头祭谷魂、部落之间战事频繁、野兽出没等原因,寨门周围有护寨沟、竹毒签、刺篱笆、护寨神林等防御工事,未经同意擅自闯入,视为入侵,现在的寨门形式已大为简单化了。

寨门在每年的新米节前后要择吉日整修,骑马时进出寨门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寨神及寨人的尊敬,否则将会受到寨规的处罚。

木鼓(木鼓房)“木鼓”佤语称“格珞”。

是佤族人祭祀用的通天神器。

在佤族《司岗里》史诗传说中已有记述:在佤族先民进入农耕时代以前,就制作了法器木鼓。

在过去的山寨和部落重大活动中,如战争、节庆的需要,木鼓也作警号、信号、号令和乐器之用。

现在大家可以自己动手敲击木鼓,感受其浑厚而深沉的音色之美。

女身图藤桩该桩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释然。

图藤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胫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条纹代表着能与天神对话的木鼓。

佤王府翁丁的佤王府是参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

光绪十七年七月(1891年),云贵总督奏请朝廷给在边事调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头人赏赐封为“班洪土都司”,赐姓“胡”名“玉山”,准其世袭,颁给铜制的“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印1枚。

民国时又被云南省长龙云封为“班洪总管”,并于1934年出钱给他把清朝时建的大房子会议厅进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总管府衙”,这座府衙被称为“佤王府”。

解放后其后人将印章上交国家,结束了班洪世袭土司的历史。

佤王府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畅高大,分设三个火塘,其中主火塘属佤王专用。

寨桩寨桩位于佤族寨子中央,是每个佤族村寨必有的刻木记事图腾,每逢重大节日全寨人都围着寨桩通宵打歌。

佤族的历史及其宗教——以汉文史籍为中心

佤族的历史及其宗教——以汉文史籍为中心

《 L 白孑 六贴 》 十六 、 卷 五十 八 , 亦载望 蛮妇人 食 奶酪, 望蛮 用木 弓短 箭 的 特 点 。《 L 贴 》 唐 白孑 六 为
白居 易 原 本 , 孑 传 续 撰 , 中所 述 望 蛮 文 化 习 宋 L 书 俗, 明显 是摘 录 自唐 樊 绰《 书 》 蛮 。
苴 子 。 望 外 喻 等 千 余 户 分 隶 城 傍 ,以 静 道
… …
有 东谢 蛮 、 南谢 蛮 、 西赵 蛮等 , 皆隋末唐 初 , 分据 滇
中地 者 。 ” ‘j [



[] 卯 居住 在永 昌的 望苴 子 约 有 一 万 人 的 规模 。唐 代
称 “ 蛮” “ 苴子 ” 是 当时 白蛮语 的音 译 。唐 望 为 望 ,
建 宁 以 东, 东爨乌蛮 , 爨 白蛮。 又其 东有 东谢 有 西 蛮、 南谢 蛮 , 东谢之 南有西赵 蛮 , 皆在 样舸 、 兴古之
唐樊 绰《 书》 载望 蛮 文化 特 征 , 蛮 所 为后来 的 汉文 史籍 多所 转 述 。《 唐 书 》 二 百 二 十二 下 新 卷
《 蛮》 : 南 载
语 支各 族 群 的 主 要 分 布 区 。唐 樊 绰《 书 》 三 蛮 卷 《 诏 》 南 诏 阁 逻 凤 “ 开 寻 传 , 通 骠 六 说 西 南 国” [( ¨ 尤 中《 。1H ] 中国西南 边 疆 变迁 史 》 为 寻传 认 “ 的是澜 沧江 以 西 、 洛 瓦 底 江 以东 的一 片地 指 伊
为一 髻 。 地 宜 沙 牛 , 长 四 尺 以 来, 人 嗜 奶 角 妇
酪 。7‘ ’ C 。 ] 。
昆州 , 故谓 昆池 。 东北有 井 邑城 隍 , 西 有 汉城 。 城
土俗 相 传 云 是 庄 蹯 故 城 。城之 东十 余 里 有谷 昌

佤族文化

佤族文化

第十八篇佤文化第一章资源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在全市7县1区的2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佤族22.3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68%,其中沧源、耿马、双江3个自治县的佤族人口最多,仅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就有14.15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2.5%。

在临沧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临沧各族人民在长期繁衍生息共存与共融中积淀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12种世居民族共同创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浓郁、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丰富。

在这些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中,尤以阿佤山的自然资源最为深厚、特色最为显著。

临沧市委和市政府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出发,在本世纪初明确提出打造“以佤民族文化为显著特色的临沧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思路,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和开发,佤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不仅使临沧的佤文化走出市门、省门和国门,而且使佤文化品牌在省内外得到确立,声誉响遍国内外。

第一节自然资源一、特殊区位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主的阿佤山地区,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30′之间。

位于临沧市的西南部,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南与思茅市的澜沧接壤。

西南与缅甸禅邦共和国比邻,国土面积2 445平方千米。

国境线长达147.083千米。

是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陆上捷径之一。

二、地理环境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大部位居北回归线以南,处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处。

西部、以勐董河为界向西,属横断山。

这里山高谷深,山势雄伟,植物垂直分布明显,物种丰富多样,故有人称:“沧源一山有三带。

”即热带、亚热带、温带。

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多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创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中部、以勐董河和贺勐河为界,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像一把长剑直插沧源中部。

高中地理秘境传奇 翁丁佤族原始部落的慢生活素材

高中地理秘境传奇 翁丁佤族原始部落的慢生活素材

翁丁佤族原始部落的慢生活翁丁佤族原始部落,就像它的名字翁丁(佤族语意云雾缭绕的地方)一样朦胧、美丽、神秘而令人向往。

千百年岁月的流逝,却从未带走、改变它的原始与神秘。

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

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佤族佤族是古代濮人的一支,有典籍记载先秦、秦汉时期,西南地区有“僬侥”民族,“僬侥”与佤族自称“布饶”语音基本相同。

根据史料记载,因分布地区和支系不同,历史上佤族内部没有形成统一的族称。

直到1963年正式将其定名为“佤族”。

佤族是个跨界民族,境外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等国。

国内主要居住于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市、普洱市、保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等地。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

翁丁寨翁丁佤语称“am diem”或“om diem”,意为水边的寨子,也有云雾缭绕的地方之意。

翁丁位于沧源县西部,是一个居住着100多户人家、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佤族山寨,也是佤族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村寨。

翁丁佤寨内完整地保留着佤族传统建筑——干栏式草顶叉叉房,使用着最原始的竹木器具,保留着佤族寨门、寨桩、撒拉房、打歌场、祭祀房、木鼓房、人头桩、牛头桩、神林、手碓、脚碓、水碓等传统文化和编织、印染等民间工艺。

村寨里的佤族人民仍然沿袭着父系氏族社会头人制,村民以家庭姓氏为单位连片居住。

在村子里还可寻觅到佤族古老独特的婚恋习俗,感受到播种节、新米节、护寨节的无穷魅力。

是个能将佤族信奉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和南传上座部佛教、赛玛教融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村。

一行人跋山涉水,来寻访这偏远大山深处最后的原始部落。

晨曦中的翁丁佤族源生态村。

炊烟袅袅,新的一天悄悄来到。

踏过小桥,世外桃源就在眼前。

建筑佤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以草、竹、木三种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结构简单、施工便捷、造价低廉,房屋通风散热、冬暖夏凉、排水性能好,适宜于炎热多雨地区。

佤族

佤族

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 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 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 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 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 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 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头人还要在衣服上饰两道大门。据说因为他们祖先是负责守 司岗大门的人。而且他们还自称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 佤人的总根。他们传说自从人类从司岗出来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现 在岳宋、岩城一带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数脚圈
佤族妇女传统服饰
的另一个鲜明标志, 是颈、臂、腰、腿 上都戴数个、数十 个竹篾圈或藤圈。 未成年女子,每增 加一岁即加一脚圈, 故有“欲知年龄数 脚圈 ”之说。这 种特征,是佤族竹 文化在服饰上的体 现。
阿曼服饰
除了一般民众服饰,佤族还专有阿曼的服饰。
阿曼,有的支 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异。佤族 传统阿曼大致有三种:一是格亚永,即寨子头人,二是格利俄, 部落酋长;三是王,即邦国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见史籍记载佤 族有国家.但他们传说自己有过国家耿佤,并且国王叫王。
佤族头人,无论是寨子头格亚永,还是部落酋长格利俄,西盟
宏为中心的傣族也日益强大起来。汉、傣以及其他民族的迁徙,一方 面使佤族的居住区逐渐地集中到阿佤山区,另一方面佤族也进一步和 其他民族杂居共处。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 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 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摘要】佤族猎头是佤族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具有丰富的技能和传统。

他们在佤族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挑战给他们带来了困难。

生存主题在佤族猎头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体现,对他们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和传承佤族猎头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重视生存的主题,才能确保佤族猎头的生存和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努力传承和发展佤族猎头文化,同时强调生存的重要性,以确保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佤族、猎头、生存、技能、传统、社会地位、自然环境、现代挑战、文化、传承、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佤族猎头的背景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临沧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

佤族自古以来就以狩猎为生,猎头是佤族社会中一群具有特殊技能和地位的人群。

佤族猎头,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从事狩猎活动的人。

他们掌握着丰富的狩猎技巧,能够熟练地使用弓箭、陷阱等工具捕捉猎物,为族人提供食物和皮毛。

在佤族传统文化中,猎头被视为英雄和权威的象征,拥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

猎头不仅仅是狩猎的专家,他们还承载着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

通过狩猎活动,猎头不仅能够维持家庭的生计,还能传承佤族丰富的狩猎技术和传统知识,保持佤族狩猎文化的延续。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环境的破坏,佤族猎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猎头文化作为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承载着生存的重要使命。

生存对于佤族猎头来说,不仅意味着获取食物和维持生计,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生命力的延续。

生存主题在佤族猎头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佤族人民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尊重。

1.2 探讨生存对佤族猎头的重要性佤族猎头作为佤族文化中的重要角色,承担着维护部落生计和传承传统技能的重要责任。

生存对于佤族猎头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生存,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生存。

在严苛的自然环境和现代化的挑战下,佤族猎头必须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知识的传承,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生存下来。

佤族“司岗里”神话的吟唱形式及其认同

佤族“司岗里”神话的吟唱形式及其认同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总第265期2015年第11期SerialNo.265No.11,2015佤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置益州郡,辖境达今高黎贡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年)“贤栗遂率种人户2 770,口17 669人,请巂唐太守郑鸿降,求内属。

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

”(《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古今注》)永平十二年(69年),鸠僚、闽濮等七十七“邑王”及一些“躶濮”人口、身毒之民都投向东汉王朝。

《后汉书》:“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邑王者77人,户51 890,口553 711。

……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永昌郡之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华阳国志·南中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沿东汉建置,设立永昌郡。

唐、宋时期,澜沧江中下游以西的“望蛮”,在南诏、大理政权的统治之下,《蛮书》卷四载:“望苴子蛮,在澜沧江以西,……[其人]矫捷,善于马上用枪铲,骑马不用鞍。

跣足,衣短甲才蔽胸腹而已,股膝皆露。

兜鍪上插犛牛尾,驰突若飞。

其妇人亦如此。

南诏及诸城镇大将出兵,则望苴子蛮前驱。

”元代称“蒲蛮”,属云南行省谋粘路、木连路管辖。

明代设立孟连长官司。

再有佤族分布的其他地区设置了镇康御夷州和孟定御夷府,后又将孟定御夷府分置耿马宣扶司,也称孟定府。

清代前期沿明制而略有变更。

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设镇边直隶厅,辖孟连、西盟、澜沧、沧源等地。

民国时期,沧源、耿马置设治局,镇康、双江、澜沧均改为县。

佤族分为勒佤、布饶、佤、腊、佤崩、佤固德六大支系。

勒佤居住在西盟县及阿佤山腹地;布饶分布广泛,主要居于澜沧、双江、耿马、普洱等地;佤居住在永德、镇康一带;班老、班洪、龙夸、曼相一带佤族自称为腊或“究腊”;佤崩又称“阿佤莱”,原住在萨尔温江以西,后迁居西盟山;翁嘎科佤族自称为“佤族德”,与桑倒人同属一个支系。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佤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

他们是一个勇敢而坚韧的民族,传统上以狩猎为生。

在佤族文化中,猎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为家族和社区提供食物和保护。

猎头不仅是狩猎技术的专家,同时也承担着传承和保护佤族文化的责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佤族猎头的生存方式,并了解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挑战。

对于佤族来说,狩猎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佤族人依靠狩猎获取食物和衣物。

他们熟练地运用弓箭、陷阱和狗来捕捉野生动物,包括猎鹿、野猪和兔子等。

猎头通常是家庭中最勇敢和技术娴熟的成员,他们走进深山密林,与猎物搏斗,为家人带回丰盛的食物和皮毛。

猎头的技术和勇气被佤族人视为英雄般的存在,他们为家族和社区带来了安全和稳固的生活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狩猎已经不再是佤族人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

放开两个合并成一段。

由于野生动物资源的减少和环境保护的压力,狩猎已经逐渐减少甚至被禁止。

许多佤族人开始从事农业、手工艺制作和旅游等行业。

对于猎头来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找到新的生存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他们必须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融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去。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传承和发展自己的狩猎技术,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成为社区中的领袖和引导者。

除了生计问题,猎头还面临着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责任。

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猎头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人物。

他们必须传授狩猎技术、部落传统和价值观给年轻一代,确保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正在逐渐消失,佤族猎头必须承担起保护文化的责任,引导年轻人走向正确的道路。

猎头还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现代技术和管理知识,为社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他们需要成为社区的领袖,引领社区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佤族狂欢节的作文

佤族狂欢节的作文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等地。

佤族自称“佤”、“阿佤”。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初次走进阿瓦山是2009年,我应在临沧挂职的马寅生、冯四来的邀请参加在沧源佤族自治县举行的佤族狂欢节“摸你黑”,几位同期在云南挂职的挂友赵振格、陈振冲、李源陵齐聚在沧源,度过了难忘的佤族狂欢节。

佤族“摸你黑”狂欢节让我痛痛快快的同佤族的兄弟姐妹们抹了一把黑泥,感受到了佤族民众的热情与奔放的个性,在当地挂友冯四来的陪同安排下,进一步的深入佤族生活,写生收获颇多。

我第一次来到了一个叫“翁丁”的佤族原始村寨写生。

翁丁是块神奇的地方,云雾常年缭绕,又得高山白云湖水之灵秀,几百年如故的寨门,与村落共生的老榕树,清一色的杆栏式竹楼,历史般悠长的水槽,沉浑有力的水舂,溢满佤族风情的部落以古老的姿态向我们展示着翁丁佤族根深蒂固且枝繁叶茂的文化。

刚一到村口一位长者上前在我们额头点上避除邪恶的“娘布洛”,嘴叼老烟锅,染齿如炭却笑容如花的老妇,载歌载舞手捧美酒的佤妹帅哥把美妙的祝福献给了我们,每个人的面颊带着他们鲜明的特性,——黑而明亮。

一看到这些让我兴奋地不知如何操动手中的画笔,我坐在这些佤族山民当中手不停歇地画个不停,这里有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坐在寨子的高点,俯视山寨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一幅自然天成的画卷,身后的小屋中坐着两位老者,用木柴支着一个黑陶小茶壶,茶香的气息一缕缕地飘散在我周边的空气中,夫人好奇的问:“大爷煮的是什么茶呀!”“这是村头那棵老茶树上的茶叶,放在火上炙烤一下煮着喝,我们山里人都喝这样的烤茶”,说着他为我们一人倒了一杯茶,送到我们面前。

这茶入口后有一股苦涩味,但回味起来却带有一丝甜润挂在喉中。

“这茶真的好喝”我忍不住赞叹,老人得意地告诉我们“在我们临沧深山里有许多的古茶树,茶叶都是我们自己摘下来烤熟后就这样煮着喝,我们佤族人会喝茶已有几千年了,茶的用途很广,它不仅生津止渴,提神,还能用茶来治病。

探索佤族民族文化佤山之歌自然与和谐课件PPT

探索佤族民族文化佤山之歌自然与和谐课件PPT

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佛 教和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 是部分地区的佤族。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 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 和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 等等,都有灵魂,或称鬼神。在佤族人那里,鬼和 神没有加以区分,都指观念中的灵魂。佤族认为人 的生、老、病、死都与灵魂有关。通过人性的泛化 和外推,也就很容易地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 象都有灵魂,都受一个不可理解的力量所主宰,由 此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或原始宗教。
传奇建筑寨竹楼。
佤族民居内部主要分为里外两间,里间是主卧室,而外间则用于生火煮饭、聚会待客以及孩子们睡觉。此外,佤 族民居的装饰相对简单,没有华丽奢侈的装饰,装饰多采用自然元素,如模拟自然形状的木雕和茅草。佤族民居 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居住的实用性,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成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信仰灵魂心。
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神,把它视 为是主宰万物和创造人间万物的最高神 灵“鬼”。佤族所进行的如拉木鼓、砍 牛尾巴和猎人头祭等较大的宗教活动, 都是为了祭祀它而举行的。每个佤族村 寨附近。
பைடு நூலகம்
都有一片长着参天大树的茂密林子,佤 族称其为“龙梅吉”,即“鬼林地”。 佤族认为神林是“木依吉”存在的地方, 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中的 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到神 灵的惩罚。
第肆章节
美味佳肴“食盛宴”
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美味佳肴食盛宴。
佤族酸肉:酸肉的做法很特别,要把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的叶子包起来捆好,等三天后就可以吃啦, 时间越久肉就会越酸!鸡肉烂饭:这是佤族相当有名的一道美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吃,鸡肉要用当地的土鸡,将米和肉 加调味料一起放锅里煮,煮到比稀饭干一点就刚好合适!牛皮菜根:这道下饭菜是用熟牛皮和撇菜根腌制而成的,佤族人相当能 吃辣,这道菜不是吹牛皮可以把一般人吃哭了!

永老寨:传承佤族部落古老习俗

永老寨:传承佤族部落古老习俗

永老寨:传承佤族部落古老习俗
李美娇
【期刊名称】《致富天地》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如果要在云南省西盟县寻找一处可以体验原汁原味佤族文化的地方,那非永老寨莫属了。

永老寨与缅甸相邻,依山而建,周围森林植被保存十分完好。

寨子藏在山中,加上地势较高,站在永老寨村口俯瞰,云海波涛翻涌,如诗如画。

佤族人世代居住在深山之顶,从前与外界基本隔绝,几千年来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李美娇
【作者单位】《致富天地》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4
【相关文献】
1.浅析佤族滴酒习俗的社会功能——以沧源佤族为例 [J], 施勇
2.永俄:打造佤族生态部落 [J], 金骥
3.对佤族猎头习俗的历史认知与释读——兼论佤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 [J], 赵泽洪
4.邓学林:传承古老习俗中的正能量 [J],
5.古老寨探幽 [J], 巴氏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行走中国最后的原生态村落——翁丁

行走中国最后的原生态村落——翁丁

行走中国最后的原生态村落——翁丁
雷玉芬
【期刊名称】《云南档案》
【年(卷),期】2015(0)2
【摘要】翁丁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的勐角乡,村内
有0.95平方公里,居住着98户人家,400多人,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原生态佤族村。

2006年以来,翁丁先后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南省旅游特色村、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和沧源十大优美村寨。

听到佤族传统的歌声、鼓声,我们知道翁丁到了。

联系好的老村长已在村寨门前等待我们,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雷玉芬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佤族原生态村落——沧源翁丁
2.翁丁村佤族原生态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探析
3.
被烧毁的"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村4.品牌效应下边境传统民族村寨文
化旅游创新融合模式研究
——以"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云南佤族翁丁村为例5.品牌效应下边境传统民族
村寨文化旅游创新融合模式研究
——以"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云南佤族翁丁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孟连、泸水、福贡、兰坪、墨江、澜沧等县,以及缅甸和老挝的部分地区。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朴实的民族,其生活和文化都与山林密不可分。

而对于佤族来说,狩猎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猎头更是在狩猎与部落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佤族的猎头,通常是部落中的狩猎能手,他们熟知山林的情况,擅长使用弓箭、陷阱和其他狩猎工具,是部落中备受尊敬的人物。

他们不仅仅依靠狩猎为生,更是在部落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他们会传授狩猎技巧,教导年轻人如何在山林中生存。

在佤族文化中,猎头被认为是担负着重要责任的人,他们不仅要保护部落的安全,还要为部落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材料。

生存,是猎头生活中的主题。

对于佤族来说,生活的一切都离不开山林。

狩猎是他们获取食物、衣物和工具的主要途径,因此猎头们必须具备深厚的狩猎技巧和丰富的山林经验。

在佤族的传统文化中,猎头被视为最具智慧和勇敢的人物,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确保部落的安全和生存。

除了狩猎技巧,生存的主题还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

佤族的猎头们深知山林的变化和规律,他们知道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还知道如何利用山林中的资源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品。

在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狩猎过程中,猎头们必须具备足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确保自己和部落的安全。

与此生存的主题还包括对于部落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保护。

作为部落中备受尊敬的人物,猎头们除了狩猎技巧之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部落文化和传统知识。

他们需要传承和保护部落的价值观念、习俗和民族文化,教导年轻一代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以及如何与亲人、部落成员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只有通过传承和保护部落的文化和传统,部落才能生生不息,民族才能传承下去。

猎头们所面临的生存主题,也反映了佤族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存智慧的追求。

在猎头们的传统观念中,山林是神灵的居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源泉,他们会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用智慧和勇气面对自然界的挑战,这也是佤族文化中的一种生存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特 的 生 产生 活 用具 ,神秘 古 老
通 过特 色 村寨 建 设项 目的 实 施 ,改 善 了 少数 民族群 众 的 生 产
生 活 条 件 和 居 住 环 境 ,为 发 展 产 业 奠定 基 础 。项 目建 设 中对 佤族
的风 土人 情吸 引着 人们 。 2 0 1 3 年 ,永俄 被列 为省 级少 数 民族 特 色村 寨 进 行建 设 ,建 设
永俄 老寨全 貌
简 易 木 鼓 房
建设中的永俄民族特色村寨
佤 族传 统 文 化 的 同时 ,也带 动 了 旅 游产 业 的发 展 ,增 加 了群 众收 入 。通 过 实施 文 化 设 施建 设和 开 展 文 化 活动 ,进 一 步带 动旅 游 业
发展 。
通 水 、通 水 泥 路 ,铺 设 水 泥 路 面
3 0 4 2 元。日
( 责 任 编辑 赵 芳 )
如今 ,村 寨 已经 实 现通 电 、
种植 1 48 亩 ;核 桃 种 植 面 积 5 0
d】I ■
目标 为 打 造佤 族 原生 态 文 化旅 游
示范 区 ,建设 美丽乡 村 。
餐 饮 、佤 族 服饰 加 工 出售 等特 色
产 业 的扶 持 ,在 有 效保 护 和 挖 掘
永 俄 寨 位 于 勐 卡 镇 政 府 西
面 ,募 西路 沿线 ,距 离镇 政 府 1 0 公里 ,交通便 利 。平均 海 拔 1 6 7 0 米 ,2 0 0 6 年 开始建 寨 ,2 0 0 8 年 批 准 设立 村 民小 组 ,现 有5 8 户1 6 5
址 ” 。由于 与 缅甸 隔 山对 望 .可 以嘹望 缅甸 龙潭 特 区的风光 。 永 俄 经济 条件 良好 ,民族文
化 底 蕴 深厚 。依 山而 建 的佤 族 民 居 以及 具有 传 奇 色彩 的寨 门 、佤 族 木鼓 房 、窝 朗房 、剽 牛 桩 、鬼
林 ,古朴 鲜 明 的佤 族服 饰 ,原始
人 ,全 寨 均 为 佤 族 。
村 寨 自然 条件 优 越 。村 子 背
靠原 始 森林 ( 县 自然 保护 区 )。 自然 风 光秀 丽 ,水 源 丰 富 ,气 候
宜 人 , 自然 景 观 主 要 是 参 天 的 大 榕 树 和 巍 峨 的 阿 佤 山 、佤 山 梯 田 、佤 山云 海等 ,附 近有 保 护 较 好 的 上万 亩野 生 古 茶林 。还有 省 级 文物保 护 单位 “ 三 佛 祖 遗
甫 ;茨竹 2 2 3 亩 。2 0 1 3 年 ,粮 食 总产 量 为6 . 7 7 万 公 斤 , 人 均 占 有 粮41 0 公 斤 。农 村 经 济总 收 入 为5 0 . 2 万 元 ,人 均 经 济 纯 收 入
1 0 0 0 米 ,建 设公共厕 所1 幢 ,垃 圾
池1 个 ,建 有 水 泥 篮 球 场 1 块 . 文 化室 1 幢 ,实 施 猪 厩 改 造 5 8 户。 西盟 米 荞 种 植 面 积 1 3 2 亩 ;茶 叶
— 叠寨 打造佤族生


西盟 县勐 卡 镇马 散 村有 个 永
俄寨 ,这 里有 神秘 古 老 的原 生 态 文 化 ,有 优美 动 听的 阿 佤 歌舞 。 有 香醇 的鸡 肉稀 饭和 阿 佤水 酒 , 有热情 似火 的 阿佤激 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