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山水城市理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理念是指将山水与城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合理利用自然景观和水资源,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
在城市设计中实践山水城市理念,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文化内涵和居民的幸福感。
以下是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
利用山地、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打造城市绿地、公园和景观带,形成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通过保留和改造山体,打造城市公园和森林公园,提供休闲和生态功能。
利用水资源,打造城市河道和湖泊,形成景观水域和水景带,增加城市的美丽程度。
这样的设计能够增加城市的景观吸引力,提供居民和游客的休闲场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山水城市理念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融合。
通过建筑造型、园林景观和绿化覆盖,将城市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环境相融合。
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起伏和山体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创造独特的建筑风格,增加城市的标志性和文化内涵。
在建筑周围营造宜人的园林景观,通过种植花草树木,打造城市的绿色景观。
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居民与自然的互动,促进城市的人文发展。
山水城市理念要求在交通规划和设计中注重景观保护和绿色交通。
通过合理规划交通路网和交通设施,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通过建设生态桥梁和地下通道,减少对山水环境的干扰,保护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推广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居民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使用,降低交通污染和噪音污染。
这样的设计能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增加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同时保护城市的自然景观。
山水城市理念要求在城市管理和保护中注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山体和水体的保护。
加强土地开发和利用的限制,控制城市的扩张,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这样的设计能够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借鉴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念,以自然的山水景观为核心,将城市与自然融合,营造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一理念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打造出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
首先,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注重在城市规划中融入自然元素。
通过将自然景观融入城市空间中,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混凝土森林,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可以利用水体、绿地、山丘等自然元素来打造城市景观,例如,在城市中心设置一个大型公园,用绿地、花坛、湖泊等自然元素来构建城市的“绿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对自然的尊重,争取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
可以通过开辟自行车专用道、建设生态廊道等措施,鼓励和促进人们与自然互动。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也要注重提升建筑环境的绿色性,采用可再生材料、节约能源的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此外,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修复和保护传统建筑,打造古朴和文化底蕴浓厚的街区;同时,也要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鼓励民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保留和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
最后,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注重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节能的技术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雨水收集系统等来减少对能源和水资源的依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
总之,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是一种注重自然、人文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通过融入自然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可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一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是一种将自然山水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城市设计理念。
它通过保留和利用城市周边的山水资源,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空间。
山水城市理念是对现代都市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对传统城市规划模式的一种改进和创新。
山水城市理念的实践方法有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保留和开发自然山水资源。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保留河流、湖泊、湿地和绿地等自然山水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够增加市民的休闲娱乐空间。
在城市规划中增设湖泊和湿地,可以提供城市的自然调节、防洪和自然景观等功能;在城市周边规划绿色带和森林公园,则可以提供市民的休闲娱乐和生态体验的场所。
另一个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方法是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融入山水元素。
通过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的设计,使得建筑物与自然山水环境相协调。
在建筑外墙和立面的设计中采用石材、木材和玻璃等材料,使得建筑物更加融入周围的山水环境;在建筑内部的布局中设置可观赏山水的窗户和阳台,为居民提供更好的视觉享受。
将室外的山水资源与室内的空间相连,通过景观设计和景观建筑的设置,使得建筑和自然山水成为一体,增强了居民与自然的互动。
山水城市的理念也可以通过城市交通和交通设施的设计来实践。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可以将自行车道、步行道和公共交通设施等纳入设计,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提倡低碳出行。
在交通设施的规划中,可以设置自然山水的观赏点和休息场所,提供市民近距离接触山水的机会,使得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人性化。
山水城市的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是通过保留和开发自然山水资源、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山水元素、在交通规划和设施设计中提倡低碳出行等方面来实现的。
这种城市设计理念强调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打造具有生态、景观和人文特色的城市空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在城市设计中融入“山水城市”的理念,成为了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分析其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一、传统“山水城市”理念的内涵“山水城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它不仅仅是一种城市规划理念,更是一种对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理念。
在“山水城市”理念中,山代表了稳定和永恒,水代表了流动和生命。
山水之间的关系,象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了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环境,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获得美好的居住环境。
1. 自然元素的融入在“山水城市”理念中,自然元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城市设计中,可以通过保留自然景观、引入自然元素,如水体、绿化等,来实现“山水城市”理念的融入。
在城市规划中将山水融入城市的设计中,通过保留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打造山水相间的城市景观,在城市中打造绿地、湖泊、溪流等自然景观,让城市的景色更加优美,更加符合“山水城市”的理念。
2. 文化传承与创新“山水城市”理念中重视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融入,还包括了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城市设计中,可以通过保护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等方式,来传承“山水城市”的文化内涵。
也可以在现代城市设计中融入新的元素,如建筑风格的创新,景观设计的新颖等,来丰富“山水城市”理念在当代城市设计中的内涵,使“山水城市”得以更加全面地融入城市设计之中。
3. 城市规划的创新与灵活性在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过程中,城市规划的创新与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规划需要不断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地调整城市规划,使城市的发展与“山水城市”理念相得益彰。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合理布局、改善交通、提高居住环境等方式来实现“山水城市”理念的融入,使城市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1. 引言1.1 定义山水城市理念“山水城市”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强调将自然风光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出一种既具有现代化城市功能,又兼顾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城市形态。
在“山水城市”理念中,城市不再是简单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而是将山、水、森林、花园等自然元素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当中,为市民打造出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空间。
在“山水城市”理念中,山代表着坚韧和力量,水象征着柔美和生机,将二者相结合,旨在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拥有独特韵味的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中,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尽情放松身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山水城市”理念也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水城市”理念是一种以自然为基础,注重和谐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打造出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1.2 意义和价值山水城市理念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反思和回归。
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山水城市理念将自然环境融入城市设计中,致力于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
山水城市理念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山水城市理念强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消耗,有助于城市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 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通过融入自然元素,如山水绿地等,山水城市提供了更为宜人、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使人们能够享受到自然带来的美好和健康。
3. 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山水城市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吸引人们,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城市间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4.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山水城市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意境和文化内涵,使城市不仅成为现代化的建筑群,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山水城市理念的出现不仅是对城市建设的一种创新,更是对城市发展的一种完美绿化,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山水城市理念
城 市” “ 、 山水 ( 园林 ) 市” “ 城 、 健康 城 市” 凸显 人本 等
价 值 的城市发 展理 念 .
本 文拟 从 阐述 宜 居 城 市的 内涵 出发 , 出 乐居 提 是 宜居 的最高 境界 , 并进 而在此 基础 上 , 过环 境美 透
收稿 日期 :2 0 08—0 4—1 l
I a f l n s a e Ciy Un e he Fi l f Vi w fEn i o m e a s he i s de s o a d c p t d rt ed o e o v r n nt lAe t tc
Qi n l g n Ho gi n
De . 2 08 e 0
文 章 编 号 :10 0 4—6 1 ( 08 0 —0 0 —0 0 12 0 )4 0 5 4
环 境 美 学 视 野 中 的 山水 城 市 理 念
秦红 岭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文法学院,北京 10 4 ) 0 0 4
摘 要 : 阐述 宜居城 市 的 内涵 出发 , 出乐居 是 宜居 的最 高境 界 , 从 提 并进 而 在此 基础 上 , 过 环境 透
( c o l f ma i n a S h o o Hu nt a d L w,B E e ig1 0 4 ) y UC A B in 0 0 4 j
Ab t a t sr c :Thi r il ont u ha pp a t to st e hi e ts a eo i a l r m h t r i s a tce p i s o tt tha y h bia in i h gh s t t flv b e fo t e s a tng p i to el a st e l a l iy.Un rt i ss h sa tce a l z s t nh r n o r lto o n ft li wh ti h i be ct ng v de h sba i,t i ril nay e he i e e tc r ea in b t e h a s a iy a h i a l iy fo t il fviw fe v r n n a e t e is e we n t e lnd c pect nd t elv b ect r m hefed o e o n io me t la sh tc .Th s i a tce i dia e h d a o a y ha t to e i e y e v r n n a e t tc c u ly ha h a r il n c ts t e i e fh pp bia in d fn d b n io me t la she isa t al st e s me g a t h de fl n s a e ct o lwih t e i a o a d c p iy. Ke r s n io me a e t tc y wo d :e v r n nt la she is;lnd c pe ct a s a iy;l a l iy i b e ct v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之中,旨在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城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们对环境生态的关注不断提高,“山水城市”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城市设计中,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重点在于如何将自然山水融入到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之中,打造一个宜居、舒适、文化与自然相融合的城市。
常见的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城市规划师应该保护和利用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包括山水、湖泊、森林、园林等自然景观,为城市提供自然氧气,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2. 将自然景观融入城市规划中。
城市规划师应该将周边的自然景观融入到城市规划中,比如将城市布局与自然山水相结合,通过规划设置公园、绿化带、蓝色空间等,将城市与自然和谐融合。
3. 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文化价值。
城市建设不仅应该有适宜的建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注重文化价值。
不同区域应该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可以在城市规划中设置文化景点、文化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等,打造独特的文化标识,让人们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4. 提高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适当增加绿化植物,增加空气孔道,改善空气质量,同时也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为城市居民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摘要】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是一种注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设计理念。
本文分析了“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具体实践方式,包括其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山水城市”理念的全面解析,可以看出其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山水城市”理念应用于城市设计中,以创造更美好、更宜居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山水城市、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居民生活、实践、理念、落实方式、应用、影响。
1. 引言1.1 引言"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旨在将自然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创造宜居环境和健康生活方式。
这一理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对山水之美的追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当代城市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将"山水城市"理念融入实践,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山水城市"理念的实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居民生活。
在城市规划中,设计师会尽量保留自然景观和绿地,打造宜居的公共空间和社区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会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采用可持续材料和设计理念,打造健康、节能的建筑环境。
而在居民生活方面,"山水城市"理念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他们享受自然、尊重环境。
通过"山水城市"理念的实践,城市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
未来,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积极倡导和践行"山水城市"理念,打造更加宜居、美丽的城市环境。
2. 正文2.1 什么是“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环境,打造具有人文关怀和生态美感的城市。
这一理念强调保护和利用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是指将山水资源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相结合,创造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商的城市环境,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理念。
在最近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引入山水城市的理念,探索着如何将这一理念具体化、实践化。
一、创造绿色生态环境在山水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建立起生态优美的城市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师需要充分调查、研究本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方案。
在建设城市的同时,要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使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和设备,为市民提供更健康、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营造人文景观“山水城市”不仅注重自然环境,同时也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
设计师要考虑如何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以人为本,营造出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
通过挖掘和传承当地的文化底蕴,创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文化品牌,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城市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文化景点、文化广场、公共艺术装置等方式,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三、打造人性化生活空间山水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还应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业务需求,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加舒适、便利、高效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强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们的实际需求,例如通过绿化带、自行车道、步行街等方式,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分配道路和停车资源,解决繁忙时段的交通拥挤与通行难题,为市民和客户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
综上所述,“山水城市”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自然环境、兼顾生态和文化、强调城市服务和公共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理念。
按照这一理念,城市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以人为本,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以营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第一,注重景观设计。
山水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着自然美景,景观设计成为了主要的设计内容。
在建设中,注重自然元素的引入和完美融合,打造出真正属于城市的美景。
以福建龙岩为例,近年来,该城市大力推进“山水之城”主题旅游开发工作,通过景观值得、旅游资源整合、特色产品开发、旅游宣传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政策,不断强化城市旅游、文化和生态优势,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采用“秀水碧山”、“临屏纳翠”、“以山为城、以水为脉”等不同的“山水城市”理念,让城市披上了绿意,成为宜居宜游的城市。
第二,重视环境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污染、垃圾囤积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发展城市的障碍。
采用山水城市理念,强调环境与生态系统联动发展,使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体化,克服城市环境污染和垃圾囤积等问题。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该地区采用“志向天津,面向世界”的城市发展思路,重视环境保护与建设。
在第三届全球数字城市联盟(UTC)大会上,天津滨海新区凭借先进的数字城市技术与生态绿化建设,获得“全球数字城市示范片区”称号。
其中,以数字化的城市环境管理系统和丰富的生态景观为基础,以生态修复和植物覆盖率提高为主要目的,使得滨海新区成为了一座美丽而宜居的城市。
第三,注重文化传承。
山水城市的建设,不仅关注城市环境的建设,也注重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
总之,“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不仅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也关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将这些因素有机地融合,才能让城市成为一个宜居、宜游、宜居的宜人之城。
以此作为设计的基础,可以创造出真正舒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是一种城市设计理念,旨在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环境中,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人文氛围的城市空间。
在城市设计中,实践“山水城市”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和实施。
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将山水资源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山水资源,将山水融入城市的整体布局。
城市布局可以沿着山脉或河流延伸,形成长线性的城市形态;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和水系分布,创造出多样化的城市景观。
要注重山水资源的保护,例如保护水源地、湿地和自然林地等,保持山水的生态功能。
要在城市设计中注重营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建筑和空间形态。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自然材料和自然元素,营造出与山水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在建筑物的外立面和室内装饰中,使用木材、石材等材料,以及借鉴自然景观的设计元素,如山石、瀑布、湖泊等,使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环境相互融合。
城市空间的设计也应注重自然和人文的结合。
可以通过设置公园、广场、步行街等人文空间,与自然景观相呼应。
这些空间的设计可以借鉴自然山水的元素,如绿色植被、水景、景观雕塑等,打造出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要注重活动空间的设置,为居民提供户外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设计也应与“山水城市”理念相协调。
在交通规划中,可以设置风景道路、山地自行车道等,将城市的交通系统融入自然山水景观中。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对山水资源的破坏。
在建设水库、水电站等水利设施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减少对山水资源的影响。
要注重“山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设计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可以运用生态技术和低碳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要注重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和生活方式。
只有做到“山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城市真正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是以山水为基础,在城市设计中将
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通过具体实践案例,探讨“山水
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首先,“山水城市”理念强调要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打造水系完善的城市景观。
例如,厦门市就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城市”,它有丰富的海岛资源,同时又依托鼓浪屿、胡
里山炮台、曾厝垵等山水资源,打造了一系列以水为基础的城市景观,形成了富有特色的
城市形象。
二、强调生态环境保护
其次,“山水城市”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例如,广州市天河区的绿道景观带,是
一条专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而建的环保景观带。
绿道景观带沟通了区内各主要公园,大幅
减少了机动车的通行,大大提升了人们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体验。
同时,绿道还是区内重
要植物栖息地,使城市生态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三、弘扬人文文化
“山水城市”理念还注重弘扬人文文化,融合人文元素。
例如,南京市秦淮河景区的
灯会,将在传统灯会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舞蹈、戏曲等文艺表演,与灯会相结合,形成
了南京具有特色的文化景观。
四、提高城市品质
最后,“山水城市”理念可以提高城市品质。
例如,浙江省若州市“四水四山一分田”景区规划通过山水围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村落风貌,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
建设之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借鉴山水自然景观的特点,以山水融合、山
水相依为基本理念,将山与水与城市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美学价值和人文气息的城市空间。
“山水城市”理念的实践,首先要重视山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
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山水资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景
观和文化价值。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需要遵循山水资源的保护原则,保留和恢复山水景观,建立起生态廊道和绿色带,使山水成为城市的绿肺和氧吧,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
实践“山水城市”理念还需要注重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山水城市的规划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交通的便利性和可持续性。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布局道路和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问题。
还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水源、电力和排水系统等,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
础。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需要从山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景观塑造和
空间营造、人居环境改善和社区建设、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只有在
这些方面取得平衡,才能实现“山水城市”理念的全面落地,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
美丽城市。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理念是一种以山水为灵魂的城市设计理念,它强调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城市设计中,贯彻“山水城市”理念,不仅能够给城市带来缤纷多彩的景观,更能让城市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为人类创造出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首先,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城市设计注重景观的营造和利用。
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商业区等都可以借鉴自然景观的元素,比如仿照山石来修建路基,在公园中种植各色各样的花卉,建设具有山水色彩的景观广场等等。
通过景观的创造和利用,让城市与自然相依相存,增强市民的对自然的感知和理解,加强如“人与城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城市景观。
其次,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城市设计注重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城市设计中要注重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可通过系统化的绿化、湖泊和水系的建设、绿色交通的构建等措施,塑造出自然且直接的城市生态环境。
再次,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城市设计注重突出文化元素。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它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
在“山水城市”理念的设计中,应该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利用自然景观衍生的文化元素贯穿城市设计,例如,设计一些文化长廊,举办文化艺术展览,建设具有山水文化元素的公园和广场等等,使文化永驻城市,使游客更易发掘城市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山水城市”理念的实践,是建设更加符合人居环境的城市的重要举措。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借助自然优势,注重景观营造、生态建设和文化元素的挖掘,促进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使城市与生态环境达到协调发展,同时也让城市更多元且自然多彩。
在实践过程陆续中,所有城市都需要因势利导,因城施策,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关注城市设计与规划,提出了“山水城市”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的融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在城市设计中实践“山水城市”理念,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一、自然与城市的融合“山水城市”理念强调自然与城市的融合,即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将自然景观融入城市,塑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自然与城市的融合。
1.保护自然资源在城市规划中应优先保护自然资源,包括山地、水域、湿地等自然景观。
避免过度开发利用,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城市建设应尊重自然,保留自然景观,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2.利用自然景观在城市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如河流、湖泊、山脉等,融入城市规划。
打造水系城市、山地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山水城市”,为城市增添自然之美,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3.创建绿色空间在城市设计中应增加绿地面积,打造城市公园、绿化带、户外休闲区等绿色空间。
通过植被覆盖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提高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热岛效应,营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生态与城市的协调“山水城市”理念强调生态与城市的协调,即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设计中实践“山水城市”理念,需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内容。
1.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城市设计应注重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构建生态通道、生态岛、生态廊道等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
2.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构建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生态设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山水城市”理念也倡导低碳城市建设,通过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措施,减少城市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城市对环境的压力,实现城市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设计已经成为了提高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之一。
而在城市设计中,一种新的理念逐渐被广泛应用,即“山水城市”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将自然山水景观融入城市设计,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的方式,创造出美丽宜居的“山水城市”。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绿化环境、水系系统和建筑设计等方面探讨“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在城市规划中,实践“山水城市”理念可以通过保留和恢复自然山水景观,打造城市的天然绿肺。
将公园、植物园、湖泊等自然景观融入城市规划,让居民能够身处自然的环境中休闲娱乐。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和建筑,保持城市的开放性和通透性,让空气流通、阳光普照,使得城市更加宜居。
绿化环境是“山水城市”理念实践的重要方面。
城市的绿化空间不仅美化城市环境,还能提供居民活动的场所。
在“山水城市”中,绿化地带可以像一条绿色走廊一样贯穿整个城市,连接起各个公园、广场等绿化场所。
通过精心设计和充分利用城市的绿化空间,居民可以在绿荫环绕的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水系系统是“山水城市”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设计中,可以将水体作为城市的核心,打造出充满活力和艺术感的水景区域。
在城市中建设人工湖泊、喷泉、人工水道等水景,使城市更加富有特色和生机。
通过合理规划水源和水流,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的水资源利用问题,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又保护了自然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也可以体现“山水城市”理念。
通过建筑的外观设计和材料选择,可以与自然山水景观相融合。
在建筑外墙使用绿色植物覆盖,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或者利用建筑的高低起伏和屋顶设计,在城市中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增加城市的层次感和美感。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紧密关联着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传统的城市设计模式以功能分区为核心,追求经济效益和高密度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近年来,“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逐渐被提出并实践。
本文将就“山水城市”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具体实践进行讨论。
“山水城市”理念的核心内涵是在城市设计中融入山水元素,让城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具体而言,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山水城市”强调城市与自然的融合。
在设计新的城市或更新旧的城市时,应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资源,将山水景观、湖泊河川等自然元素融入城市设计中。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划定绿地和水域的位置和分布,打造城市公园和湖滨景区等,使城市空间更加开放、宜人,使居民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环境。
“山水城市”注重产业与环境的互动。
在城市发展中,应提倡环境友好型产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可以发展以绿色科技、环保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使产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污染产业”对城市的负面影响。
“山水城市”注重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规划。
在城市设计中,应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网络和城市中心的位置,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可以采用“人车分流”的原则,将行人和非机动车引导到绿道和步行街,减少机动车的通行,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的出行舒适度。
“山水城市”注重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城市设计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和传承城市的传统文化。
也应促进文化创新,将现代艺术、科技等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塑造城市独特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品牌。
尽管“山水城市”理念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条件的不同,不同城市在实践中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和挑战。
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山水城市理念
文章编号:1004-6011(2008)04-0005-04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山水城市理念秦红岭(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北京 100044)摘 要:从阐述宜居城市的内涵出发,提出乐居是宜居的最高境界,并进而在此基础上,透过环境美学的视野,分析了山水城市理念与城市乐居追求的内在关联,指出环境美学试图营造的让人乐居的理想居住环境,实际上与山水城市的理念殊途同归.关键词:环境美学;山水城市;宜居城市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志码:AIdeas of landscape City Under the Field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Qin Hongling(School of H umanity and Law ,BUCEA Beijing 100044)Abstrac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happy habitation is the highest state of livable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telling what is the livable city.U nder this basi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here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andscape city and the livable city from the field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T his article indicates the idea of happy habitation defined by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ctually has the same g oal w ith the idea of landscape city.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landscape city;liv able city 收稿日期:2008-04-11基金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2006BAZX017)作者简介:秦红岭(1966)),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伦理学和建筑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引发了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人居状况恶化、传统消失和面貌趋同等一系列现代城市病,城市发展也愈来愈显露出它非人性的一面,这已成为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城市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呈现出一个比较明显的价值转向,即从注重追求城市经济发展速度、GDP 增长等物化的发展指标,转而重视城市化水平中的民生指数,追求诸如/宜居城市0、/和谐城市0、/山水(园林)城市0、/健康城市0等凸显人本价值的城市发展理念.本文拟从阐述宜居城市的内涵出发,提出乐居是宜居的最高境界,并进而在此基础上,透过环境美学的视野,分析山水城市理念与城市乐居追求的内在契合关系.1 乐居是宜居的最高境界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会议原则通过的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6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0,其中,引人关注的是首次在我国提出/宜居城市0的概念.随后,全国陆续有许多城市也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0的目标.究竟什么是/宜居城市0,它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第24卷第4期2008年12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 f Beijing U 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 ing and Ar chitecture V ol.24N o.4Dec.2008是什么?对此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和权威的表述.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6对/宜居城市0的表述是/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0.5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6指出:/-宜居城市.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0[1].该报告还从城市的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方便性、出行的便捷度、居住的舒适度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2007年5月30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了5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6,将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概括为六大方面:即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简言之,/宜居城市0就是指适宜于人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然而,倘若不提出评价宜居城市的基本指标,这一定义等于什么也没说.5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6和5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6中对宜居城市指标的理解,似乎更多是从理性化、科学化及功能性的角度进行界定,注重一些可测的外在指标,缺乏伦理学和美学层次的价值描述.笔者认为,归根结底,宜居城市就是全面满足人性需要的城市,它不仅适宜于人居住(含自然环境优秀),而且生活于其中的百姓感到公平、温暖、惬意、愉悦,并产生家园的归属感.广义的/宜居城市0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功能性宜居,主要满足市民对城市的基本生活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和出行便利性等,侧重于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环境方面.第二层次是社会伦理性宜居.古汉语中/宜0与/义0可以互训,/义者宜也0,宜即公义、公平之意.因此,真正的宜居城市还是公平的城市和面向所有人的包容性城市,它要让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感到各得其所,拥有平等的竞争与发展机会,以充分满足个性和发挥个人潜能的方式生活,因为/缺少基本的平等是一种持续的力量,它足以抵消任何可能使社会变得和谐,使城市变得人性化的努力.0[2]第三个层次就是能够满足居住者情感需求与审美需求的精神性宜居,即乐居,强调居住环境的人性化、丰富多样性和审美愉悦性,在居住环境理念上不仅强调舒适性,还强调愉悦性,强调环境是否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实现/诗意地栖居0.显然,第三个层次的乐居是建立在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宜居基础之上,一个城市如果不适宜人居住,满足不了市民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当然谈不上乐居.但是,从理想的居住环境来看,仅仅停留于功能层面上的宜居是不够的,还要在此基础上让人住得赏心悦目,住得愉快,达到自由与和谐之乐居.从这个意义上说,乐居是宜居的最高境界,只有美的环境才是对人性的最高肯定.现代城市的职责不仅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富裕、更有效率,还在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富有诗意和人性化./我们生活的目的之一便是审美.仅仅能生存是不够的,或仅仅对环境有认知上的理解,仅仅有道德法则,仅仅有健康和安全都是不够的.人类以审美的幸福为目标,这意味着人类试图实现对和谐、完整、丰富和多样性的要求)))在环境中以及在整个生活中.0[3]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交叉性人文学科)))环境美学,其出发点便是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而且让人居住感到快乐的环境.[4]462环境美学视野中的理想人居:山水园林城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环境问题的凸显和生态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公众对环境的普遍关注,并在欧美等国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环境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维度凸显出来,吸引了不同学科学者们的强烈兴趣.如果说环境伦理学的出现表达了人类为改善环境质量,确保自己在自然中的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做出的道德努力,那么,环境美学的兴起则表达了人类试图借助审美手段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达成人与自然新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愿.环境美学的开拓者之一、美国哲学家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认为,环境美学虽然与其他学科交叉,如哲学、文化人类学、建筑学、规划学、景观设计学、文化地理学等,但其核心是对环境的美学思考.他认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包含人和场所(place)的统一体,环境美学属于应用美学,指/有意识地将美学价值和准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贯彻到具有实际目的的活动与事物中,从衣服、汽车到船只、建筑等一系列行为0[5]1.而且,环境美学致力于培植一种城市生态,以消除现代城市带给人的粗6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俗和单调感,使城市发生转变,从人性不断地受威胁变为人性可以持续获得并得到扩展的环境.[5]56彭锋认为,环境美学就是以环境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审美对象上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等处于传统艺术美学边缘的东西,一是指将这些对象作为环境而不是作为类似于艺术作品的孤立的东西来欣赏.[6]环境美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自然美学和景观美学.环境美学中的环境概念,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当然也包括人造环境.与一般从经济、政治、伦理等视角探讨环境问题不同,环境美学更多地是从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角度认知人与环境的关系,关注环境本身的审美价值,关注环境对于人的精神享受的意义,并试图确立判断环境审美价值的原则.在当代环境美学中,核心问题是自然美的问题,自然之美是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环境美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对自然审美利益的关注,/试图把自然界的美从剥夺式开发所带来的难以恢复的破坏中挽救出来0[5]52,建立一种城市生态的审美范式.这种审美范式从根本上突破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更加注重和强调人和自然的富有美学意味的亲和性,使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和占有转换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海德格尔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而提出的/诗意地栖居0这一美学命题,已成为当代环境美学观的重要范畴之一,其主旨同样关涉人与自然的亲和友好关系,/诗意地栖居0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爱护自然、拯救大地,摆脱人对于大地的功利性征服与控制,使之回归其本己特性,从而使人类美好地生存在大地之上、世界之中,/诗意0地与大自然亲和相处,友好/对话0.其实,这样一种关系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0与/风水为先0的家园择址思想.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建成环境应成为回归自然、与自然修好的场所,无论是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布局,还是居住社区的设计,同样应该以最大限度亲近自然为美,理想的人居环境应该是使人尽管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都市里,却能时刻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既能使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时又能符合现代社会生活舒适的要求.正如陈望衡所言:/环境美学的目的不在于营造可居住环境,而在于营造理想居住环境.可居住环境强调功能性,而理想居住环境则强调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可居住环境不强调个性,而理想居住环境强调创造性.马尔文娜#雷诺兹的抒情诗里所描写的-那山坡上的小盒子/简简单单地做成小盒子/小盒子,小盒子,小盒子/小盒子全都一个样.是可居住环境,而林语堂所说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是理想的居住环境.环境美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美化塑造出一种理想的居住环境.0[4]22环境美学试图营造的理想居住环境,实际上与山水城市的理念殊途同归.陈望衡明确指出,理想人居的必由之路是山水园林城市,因为山水园林城市真正实现了环境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和谐以及人性内在结构中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从而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生存环境,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的主要方向.[4]383山水城市的环境美学意蕴:实现乐居之道钱学森先生对山水城市的构想是颇富环境美学意味的.他提出:/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0[7]47这里,钱先生实际提出了将城市环境转变成景观的环境美化理想,即环境创造者们能否通过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借鉴,提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市景观和城市发展模式.其实,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包括山水画、山水文学)与园林建筑之间本身便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李允曾说园林建筑/凝固了中国的绘画和文学0,它们之间有共同的美学意念、共同的艺术思想基础,甚至可以说已经融为一体,产生了一种交互影响的作用.[8]吴良镛先生进一步指出:/山水城市0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0(以/城市0为代表)与/自然环境0(以/山水0为代表)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7]246此后,建筑与城市规划界对/山水城市0的种种讨论,大体沿着两种路径展开:一是在对中国山水文化(包括风水理论)做一番整体性的考察基础上,揭示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独特关系,并进而提出建设具有中华文化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理想人居环境;二是注重从生态文明和生态美学的角度探讨山水城市的内涵,揭示山水城市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下面笔者将从第三种路径,即从分析山水城7第4期秦红岭: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山水城市理念市何以让人乐居这一问题入手,揭示山水城市的环境美学和人文美学意蕴.第一,山水城市理念主张借助中国传统山水诗词、园林建筑等诗性文化资源,将其精神、结构和要素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以开拓出使理性与感性、物性与人性有机结合的城市景观模式,使当代都市空间成为得益于大自然的/烟云供养0,带给人审美的愉悦性,有助于安静与凝思的诗性文化空间.现代城市建设在工业文明统治之下,遵循着功利化的技术指导模式发展,导致人、环境、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生活在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0之中,城市异化为技术与人工的处所,越来越远离能使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0的自然,越来越难以体会到古代山水诗词所描绘的那种对自然美的愉悦甜蜜感受,那种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净化人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灵的优美景观.因此,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原先被城市排挤出去或仅被视为城市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的自然重新请回到城市中来,并赋予自然以应有的地位,从而使得人性中被压抑许久的自然性重新恢复起来.正是在这一理念之下,新的城市理念)))园林城市应运而生了.0[4]36-37第二,山水城市理念着力塑造一种尊重地域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和谐依恋的城市环境美,这种环境美的特质往往呈现一种让人存在、安居和乐居的/家园感0或/家园意识0.在当代环境审美观中,/家园意识0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提出首先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环境的冷漠单调与精神的紧张而使人产生一种失去家园的无所适从之感.海德格尔在为纪念诗人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所作的题为5返乡)))致亲人6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美学中的/家园意识0.他说:/-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惟有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与.大地为民众设置了他们的历史空间.大地朗照着-家园.0.[9]在这里,海德格尔不仅论述了/家园意识0的本源性特点,而且阐述了/家园意识0与自然生态、与大地的天然联系.当代美国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则从/地球是人类的家园0的视角出发,阐述了环境美学观的/家园意识0.他认为,对自然环境的爱护并非仅仅因为自然之美带给人的愉悦感,从深层意义上说这是因为我们深切感受到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是生态的美学,并且生态是关键的关键,一种在家里的、在它自己的世界里的自我.我把我所居住的那处风景定义为我的家.这种-兴趣.导致我关心它的完整、稳定和美丽.0[10]对城市认同感的最高层次便是家园意识,一种将自己生活的城市看作/家乡0而非/他乡0的意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让人产生家园感,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园感的丧失成为了整个现代城市的通病.与自然山水疏离的城市难以让人感叹/故乡的山山水水是那么的熟悉,一草一木是那么的亲切0,而失去了传统文化滋养和地域风格的/千城一面0的同质化城市,更难以引发人们浓浓的故园情.山水城市的理想目标就是要通过创造人与自然、人和人相和谐的,具有地域个性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居环境,激发并强化人们的家园意识.第三,理想的山水城市所营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意象,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场所感,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感到安全、自在与惬意.与家园意识联系的另一个重要的环境美学范畴是/场所感0或/场所意识0.这种场所意识与人的具体的生存环境以及对其感受息息相关,指人对环境为我所用的特性的体验,或者如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tz)所说使人与特定环境成为/朋友0的认同感.伯林特指出,场所感是现代城市所缺失的东西,/场所感不仅使我们感受到城市的一致性,更在于使我们所生活的区域具有了特殊的意味.这是我们熟悉的地方,这是与我们有关的场所,这里的街道和建筑通过习惯性的联想统一起来,它们很容易被识别,能带给人愉悦的体验,人们对它的记忆中充满了情感.0[5]66一个城市缺少有代表性的景观意象,失去传统氛围和历史连续性,就不是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0,便难以使人形成/场所感0.凯文#林奇(Kelvin Linch)认为,狭义地说,地方特色就是一个地方的/场所感0,这种地方特色能使人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11]山水城市之独特山水景观和与之相联系而形成的历史人文景观,如同诗歌美学中的/诗眼0,有了它,城市才能鲜活,才能呈现出生动独特的文化气质,并使这样的城市成为拥有高度可意象的景观的城市.这就如同杭州的/诗眼0西湖,对于长期生活于此的杭州人来说,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空间形象代表,它不是只有观光功能的风景区,而是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审美意象,是他(下转第21页)8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系统管理的实现将使学校设施的管理更加现代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如何将三维校园可视化的理论和技术与二维、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真正具有沉浸、交互、构想特征的虚拟城市环境,以方便人们的管理、规划和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如何将三维景观图和信息数据库发布在Goog leEarth上,并能实现信息库的实时修改则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1]林卉,赵长胜,孙建文.数字校园三维建模与仿真的实现与设计[J].测绘通报,2004(9):43-46[2]李学宝,叶玲玲.基于WebG IS的数字校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06(1):36-40[3]邓运员.基于A rcGIS的数字校园三维景观可视化.科教文汇,2006(2):157-158[4]李华,吴超仲,严新平.基于W EBG IS的数字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4(2):93-97[5]杨铁,王军.GIS在高校校园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9-40[责任编辑:王克黎](上接第8页)们日常生活中一个熟悉、亲近的/朋友0.总之,山水城市所营造的城市景观,既包括自然景观,又包括与人文景观复合的综合景观.作为一种审美物态文化,这些景观将审美性、生态性、宜人性和文化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让人乐居的理想人居环境.4结语当宜居城市建设的/应当0与/实然0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时,提出超越宜居实现乐居的更高发展要求,多多少少带有一点乌托邦的色彩.然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这是一种/必要的乌托邦0,这种/乌托邦式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选择一条通向我们相信正确的未来道路,因为它的具体意象来自于那些我们高度珍视的价值观.0[12]/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0.人类终究还是向往与山水相依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生存环境,城市化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这需要人类为之付出永不停歇的努力,其中首先要努力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这是实现城市宜居的本源.参考文献:[1]张文忠,尹卫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4[2]理查德#罗杰斯,菲利普#古姆齐德简.小小地球上的城市[M].仲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8 [3]约#瑟帕玛.环境之美[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06[4]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M].张敏,周雨,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彭锋.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7]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8]李允.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08-309[9]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4[10]阿诺德#伯林特.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M].刘悦笛,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67-168[1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3[12]约翰#弗里德曼.美好城市:为乌托邦式的思考辩护[J].王红扬,钱慧,译.国外城市规划,2005(5):21[责任编辑:牛志霖]21第4期侯妙乐等:基于Skyline的三维数字校园。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山水城—桂林
2014级全日制本科生课程论文题目: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山水城—桂林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专业年级:14级风景园林学生姓名:陈宇燕学号:20140514100142016年1月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山水城—桂林地理与旅游学院风景园林专业 2014级陈宇燕指导教师杨淑梅摘要 : 本文以山水城桂林为案例,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分析,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山水城;城市规划Abstract:Based on the landscape of guilin city as a case, from the Angl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give analysis, fully highlight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cience thought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future urban plann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Key words:Human settlement;environment science ;Landscape city urban planning1 山水城市的模式研究1.1山水城市的背景理念“山水城市”这一说法的内涵既充满了现代化的时代精神,又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建构城市的要素,形成山水成一体的美景,究其原因,正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理论有关。
风水理论中讲究山水和城市、人和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的原则,因而在古典山水城市多有体现。
山阳水阴是一对阴阳关系,在生态意义上强调“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山水二者“实相乘也”。
而城市则是嵌合于良好的山水关系自间,是山和水的产物,三者是协调共生的。
在风水学说所论述的风水环境中各种构成要素的关系,其最终目的都是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人居环境的共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4-6011(2008)04-0005-04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山水城市理念秦红岭(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北京 100044)摘 要:从阐述宜居城市的内涵出发,提出乐居是宜居的最高境界,并进而在此基础上,透过环境美学的视野,分析了山水城市理念与城市乐居追求的内在关联,指出环境美学试图营造的让人乐居的理想居住环境,实际上与山水城市的理念殊途同归.关键词:环境美学;山水城市;宜居城市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志码:AIdeas of landscape City Under the Field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Qin Hongling(School of H umanity and Law ,BUCEA Beijing 100044)Abstrac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happy habitation is the highest state of livable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telling what is the livable city.U nder this basi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here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andscape city and the livable city from the field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T his article indicates the idea of happy habitation defined by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ctually has the same g oal w ith the idea of landscape city.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landscape city;liv able city 收稿日期:2008-04-11基金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2006BAZX017)作者简介:秦红岭(1966)),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伦理学和建筑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引发了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人居状况恶化、传统消失和面貌趋同等一系列现代城市病,城市发展也愈来愈显露出它非人性的一面,这已成为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城市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呈现出一个比较明显的价值转向,即从注重追求城市经济发展速度、GDP 增长等物化的发展指标,转而重视城市化水平中的民生指数,追求诸如/宜居城市0、/和谐城市0、/山水(园林)城市0、/健康城市0等凸显人本价值的城市发展理念.本文拟从阐述宜居城市的内涵出发,提出乐居是宜居的最高境界,并进而在此基础上,透过环境美学的视野,分析山水城市理念与城市乐居追求的内在契合关系.1 乐居是宜居的最高境界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会议原则通过的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6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0,其中,引人关注的是首次在我国提出/宜居城市0的概念.随后,全国陆续有许多城市也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0的目标.究竟什么是/宜居城市0,它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第24卷第4期2008年12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 f Beijing U 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 ing and Ar chitecture V ol.24N o.4Dec.2008是什么?对此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和权威的表述.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6对/宜居城市0的表述是/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0.5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6指出:/-宜居城市.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0[1].该报告还从城市的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方便性、出行的便捷度、居住的舒适度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2007年5月30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了5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6,将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概括为六大方面:即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简言之,/宜居城市0就是指适宜于人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然而,倘若不提出评价宜居城市的基本指标,这一定义等于什么也没说.5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6和5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6中对宜居城市指标的理解,似乎更多是从理性化、科学化及功能性的角度进行界定,注重一些可测的外在指标,缺乏伦理学和美学层次的价值描述.笔者认为,归根结底,宜居城市就是全面满足人性需要的城市,它不仅适宜于人居住(含自然环境优秀),而且生活于其中的百姓感到公平、温暖、惬意、愉悦,并产生家园的归属感.广义的/宜居城市0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功能性宜居,主要满足市民对城市的基本生活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和出行便利性等,侧重于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环境方面.第二层次是社会伦理性宜居.古汉语中/宜0与/义0可以互训,/义者宜也0,宜即公义、公平之意.因此,真正的宜居城市还是公平的城市和面向所有人的包容性城市,它要让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感到各得其所,拥有平等的竞争与发展机会,以充分满足个性和发挥个人潜能的方式生活,因为/缺少基本的平等是一种持续的力量,它足以抵消任何可能使社会变得和谐,使城市变得人性化的努力.0[2]第三个层次就是能够满足居住者情感需求与审美需求的精神性宜居,即乐居,强调居住环境的人性化、丰富多样性和审美愉悦性,在居住环境理念上不仅强调舒适性,还强调愉悦性,强调环境是否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实现/诗意地栖居0.显然,第三个层次的乐居是建立在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宜居基础之上,一个城市如果不适宜人居住,满足不了市民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当然谈不上乐居.但是,从理想的居住环境来看,仅仅停留于功能层面上的宜居是不够的,还要在此基础上让人住得赏心悦目,住得愉快,达到自由与和谐之乐居.从这个意义上说,乐居是宜居的最高境界,只有美的环境才是对人性的最高肯定.现代城市的职责不仅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富裕、更有效率,还在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富有诗意和人性化./我们生活的目的之一便是审美.仅仅能生存是不够的,或仅仅对环境有认知上的理解,仅仅有道德法则,仅仅有健康和安全都是不够的.人类以审美的幸福为目标,这意味着人类试图实现对和谐、完整、丰富和多样性的要求)))在环境中以及在整个生活中.0[3]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交叉性人文学科)))环境美学,其出发点便是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而且让人居住感到快乐的环境.[4]462环境美学视野中的理想人居:山水园林城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环境问题的凸显和生态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公众对环境的普遍关注,并在欧美等国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环境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维度凸显出来,吸引了不同学科学者们的强烈兴趣.如果说环境伦理学的出现表达了人类为改善环境质量,确保自己在自然中的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做出的道德努力,那么,环境美学的兴起则表达了人类试图借助审美手段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达成人与自然新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愿.环境美学的开拓者之一、美国哲学家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认为,环境美学虽然与其他学科交叉,如哲学、文化人类学、建筑学、规划学、景观设计学、文化地理学等,但其核心是对环境的美学思考.他认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包含人和场所(place)的统一体,环境美学属于应用美学,指/有意识地将美学价值和准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贯彻到具有实际目的的活动与事物中,从衣服、汽车到船只、建筑等一系列行为0[5]1.而且,环境美学致力于培植一种城市生态,以消除现代城市带给人的粗6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俗和单调感,使城市发生转变,从人性不断地受威胁变为人性可以持续获得并得到扩展的环境.[5]56彭锋认为,环境美学就是以环境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审美对象上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等处于传统艺术美学边缘的东西,一是指将这些对象作为环境而不是作为类似于艺术作品的孤立的东西来欣赏.[6]环境美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自然美学和景观美学.环境美学中的环境概念,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当然也包括人造环境.与一般从经济、政治、伦理等视角探讨环境问题不同,环境美学更多地是从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角度认知人与环境的关系,关注环境本身的审美价值,关注环境对于人的精神享受的意义,并试图确立判断环境审美价值的原则.在当代环境美学中,核心问题是自然美的问题,自然之美是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环境美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对自然审美利益的关注,/试图把自然界的美从剥夺式开发所带来的难以恢复的破坏中挽救出来0[5]52,建立一种城市生态的审美范式.这种审美范式从根本上突破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更加注重和强调人和自然的富有美学意味的亲和性,使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和占有转换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海德格尔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而提出的/诗意地栖居0这一美学命题,已成为当代环境美学观的重要范畴之一,其主旨同样关涉人与自然的亲和友好关系,/诗意地栖居0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爱护自然、拯救大地,摆脱人对于大地的功利性征服与控制,使之回归其本己特性,从而使人类美好地生存在大地之上、世界之中,/诗意0地与大自然亲和相处,友好/对话0.其实,这样一种关系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0与/风水为先0的家园择址思想.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建成环境应成为回归自然、与自然修好的场所,无论是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布局,还是居住社区的设计,同样应该以最大限度亲近自然为美,理想的人居环境应该是使人尽管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都市里,却能时刻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既能使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时又能符合现代社会生活舒适的要求.正如陈望衡所言:/环境美学的目的不在于营造可居住环境,而在于营造理想居住环境.可居住环境强调功能性,而理想居住环境则强调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可居住环境不强调个性,而理想居住环境强调创造性.马尔文娜#雷诺兹的抒情诗里所描写的-那山坡上的小盒子/简简单单地做成小盒子/小盒子,小盒子,小盒子/小盒子全都一个样.是可居住环境,而林语堂所说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是理想的居住环境.环境美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美化塑造出一种理想的居住环境.0[4]22环境美学试图营造的理想居住环境,实际上与山水城市的理念殊途同归.陈望衡明确指出,理想人居的必由之路是山水园林城市,因为山水园林城市真正实现了环境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和谐以及人性内在结构中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从而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生存环境,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的主要方向.[4]383山水城市的环境美学意蕴:实现乐居之道钱学森先生对山水城市的构想是颇富环境美学意味的.他提出:/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0[7]47这里,钱先生实际提出了将城市环境转变成景观的环境美化理想,即环境创造者们能否通过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借鉴,提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市景观和城市发展模式.其实,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包括山水画、山水文学)与园林建筑之间本身便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李允曾说园林建筑/凝固了中国的绘画和文学0,它们之间有共同的美学意念、共同的艺术思想基础,甚至可以说已经融为一体,产生了一种交互影响的作用.[8]吴良镛先生进一步指出:/山水城市0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0(以/城市0为代表)与/自然环境0(以/山水0为代表)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7]246此后,建筑与城市规划界对/山水城市0的种种讨论,大体沿着两种路径展开:一是在对中国山水文化(包括风水理论)做一番整体性的考察基础上,揭示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独特关系,并进而提出建设具有中华文化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理想人居环境;二是注重从生态文明和生态美学的角度探讨山水城市的内涵,揭示山水城市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下面笔者将从第三种路径,即从分析山水城7第4期秦红岭: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山水城市理念市何以让人乐居这一问题入手,揭示山水城市的环境美学和人文美学意蕴.第一,山水城市理念主张借助中国传统山水诗词、园林建筑等诗性文化资源,将其精神、结构和要素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以开拓出使理性与感性、物性与人性有机结合的城市景观模式,使当代都市空间成为得益于大自然的/烟云供养0,带给人审美的愉悦性,有助于安静与凝思的诗性文化空间.现代城市建设在工业文明统治之下,遵循着功利化的技术指导模式发展,导致人、环境、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生活在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0之中,城市异化为技术与人工的处所,越来越远离能使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0的自然,越来越难以体会到古代山水诗词所描绘的那种对自然美的愉悦甜蜜感受,那种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净化人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灵的优美景观.因此,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原先被城市排挤出去或仅被视为城市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的自然重新请回到城市中来,并赋予自然以应有的地位,从而使得人性中被压抑许久的自然性重新恢复起来.正是在这一理念之下,新的城市理念)))园林城市应运而生了.0[4]36-37第二,山水城市理念着力塑造一种尊重地域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和谐依恋的城市环境美,这种环境美的特质往往呈现一种让人存在、安居和乐居的/家园感0或/家园意识0.在当代环境审美观中,/家园意识0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提出首先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环境的冷漠单调与精神的紧张而使人产生一种失去家园的无所适从之感.海德格尔在为纪念诗人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所作的题为5返乡)))致亲人6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美学中的/家园意识0.他说:/-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惟有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与.大地为民众设置了他们的历史空间.大地朗照着-家园.0.[9]在这里,海德格尔不仅论述了/家园意识0的本源性特点,而且阐述了/家园意识0与自然生态、与大地的天然联系.当代美国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则从/地球是人类的家园0的视角出发,阐述了环境美学观的/家园意识0.他认为,对自然环境的爱护并非仅仅因为自然之美带给人的愉悦感,从深层意义上说这是因为我们深切感受到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是生态的美学,并且生态是关键的关键,一种在家里的、在它自己的世界里的自我.我把我所居住的那处风景定义为我的家.这种-兴趣.导致我关心它的完整、稳定和美丽.0[10]对城市认同感的最高层次便是家园意识,一种将自己生活的城市看作/家乡0而非/他乡0的意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让人产生家园感,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园感的丧失成为了整个现代城市的通病.与自然山水疏离的城市难以让人感叹/故乡的山山水水是那么的熟悉,一草一木是那么的亲切0,而失去了传统文化滋养和地域风格的/千城一面0的同质化城市,更难以引发人们浓浓的故园情.山水城市的理想目标就是要通过创造人与自然、人和人相和谐的,具有地域个性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居环境,激发并强化人们的家园意识.第三,理想的山水城市所营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意象,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场所感,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感到安全、自在与惬意.与家园意识联系的另一个重要的环境美学范畴是/场所感0或/场所意识0.这种场所意识与人的具体的生存环境以及对其感受息息相关,指人对环境为我所用的特性的体验,或者如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tz)所说使人与特定环境成为/朋友0的认同感.伯林特指出,场所感是现代城市所缺失的东西,/场所感不仅使我们感受到城市的一致性,更在于使我们所生活的区域具有了特殊的意味.这是我们熟悉的地方,这是与我们有关的场所,这里的街道和建筑通过习惯性的联想统一起来,它们很容易被识别,能带给人愉悦的体验,人们对它的记忆中充满了情感.0[5]66一个城市缺少有代表性的景观意象,失去传统氛围和历史连续性,就不是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0,便难以使人形成/场所感0.凯文#林奇(Kelvin Linch)认为,狭义地说,地方特色就是一个地方的/场所感0,这种地方特色能使人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11]山水城市之独特山水景观和与之相联系而形成的历史人文景观,如同诗歌美学中的/诗眼0,有了它,城市才能鲜活,才能呈现出生动独特的文化气质,并使这样的城市成为拥有高度可意象的景观的城市.这就如同杭州的/诗眼0西湖,对于长期生活于此的杭州人来说,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空间形象代表,它不是只有观光功能的风景区,而是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审美意象,是他(下转第21页)8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系统管理的实现将使学校设施的管理更加现代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如何将三维校园可视化的理论和技术与二维、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真正具有沉浸、交互、构想特征的虚拟城市环境,以方便人们的管理、规划和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如何将三维景观图和信息数据库发布在Goog leEarth上,并能实现信息库的实时修改则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1]林卉,赵长胜,孙建文.数字校园三维建模与仿真的实现与设计[J].测绘通报,2004(9):43-46[2]李学宝,叶玲玲.基于WebG IS的数字校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06(1):36-40[3]邓运员.基于A rcGIS的数字校园三维景观可视化.科教文汇,2006(2):157-158[4]李华,吴超仲,严新平.基于W EBG IS的数字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4(2):93-97[5]杨铁,王军.GIS在高校校园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9-40[责任编辑:王克黎](上接第8页)们日常生活中一个熟悉、亲近的/朋友0.总之,山水城市所营造的城市景观,既包括自然景观,又包括与人文景观复合的综合景观.作为一种审美物态文化,这些景观将审美性、生态性、宜人性和文化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让人乐居的理想人居环境.4结语当宜居城市建设的/应当0与/实然0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时,提出超越宜居实现乐居的更高发展要求,多多少少带有一点乌托邦的色彩.然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这是一种/必要的乌托邦0,这种/乌托邦式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选择一条通向我们相信正确的未来道路,因为它的具体意象来自于那些我们高度珍视的价值观.0[12]/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0.人类终究还是向往与山水相依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生存环境,城市化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这需要人类为之付出永不停歇的努力,其中首先要努力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这是实现城市宜居的本源.参考文献:[1]张文忠,尹卫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4[2]理查德#罗杰斯,菲利普#古姆齐德简.小小地球上的城市[M].仲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8 [3]约#瑟帕玛.环境之美[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06[4]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M].张敏,周雨,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彭锋.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7]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8]李允.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08-309[9]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4[10]阿诺德#伯林特.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M].刘悦笛,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67-168[1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3[12]约翰#弗里德曼.美好城市:为乌托邦式的思考辩护[J].王红扬,钱慧,译.国外城市规划,2005(5):21[责任编辑:牛志霖]21第4期侯妙乐等:基于Skyline的三维数字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