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人的坐姿礼仪介绍
古代的“坐文化”:怎么“坐”才叫坐有坐相
古代的“坐文化”:怎么“坐”才叫坐有坐相在如今的现代,复古之风盛起,装修、家具里面都少不了传统的中式风格。
特别对于“坐具”这一块,更是大有转折:“坐席”、“榻榻米”等非椅子类设计越来越受到年轻人们的喜欢和选择。
回想着古人们的坐姿,它代表的那种接近自然、神韵优雅的场景,着实令我们神往。
那么今天我们就以古代时期的“坐姿”作为切入,了解一下古代的“坐文化”。
在我国,椅子的雏形大概是在唐宋时期之后才发明的,如果谈到普及可能更要到宋代以后了。
因此在此之前,古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
而众所周知,我国的古代传统社会是十分讲究礼节、仪式的,在待人接客时一定会贯穿其中的坐姿,则必然同样也马虎不得。
那么,这里面有什么的讲究呢?一、最开始也最合礼仪的坐姿——“安坐”“安坐”是我们最常见的端正的跪坐形式,也是最早出现的在公共场合使用的坐姿。
它的描述是:“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
”也就是“膝盖着地面作为支点,小腿平贴着地板,然后把屁股放到后脚跟上”这么一个姿势。
这个姿势最常见的形象也就是日本人至今日常生活也在使用的跪坐姿势。
相信现对我们久坐椅子的国人来说,尝试这个动作久了肯定都有脚跟部和臀部都非常酸痛的感觉。
确实啊,即使是习惯了这个坐姿,也还是会有不舒服的地方。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个坐姿那么的不舒服,还会是古人坐姿的首选呢?原来这是从现实角度制定的坐姿:在上古时代,无论男女都是穿裙子的,而裙子里面是不穿内裤的。
到了春秋战国,虽然裤子终于得到普及,可是裤子是没有裆的,连裤腰也没有,一左一右套在腿上的时候,关键部位还是空的。
所以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这种跪着坐的形态,可以起到遮羞的作用。
于是这种“安坐”姿势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上层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礼仪并被传承下来了。
对应这种“安坐”姿势,其相配套的坐具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生产力还不那么发达的时候,大家的“安坐”都只是简单地坐在席子上的。
而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经济状况,也只是更新一下所坐席子的材质,如最常见的是用草编制的草席。
古代坐姿与礼节
古代的“坐”与现代的“坐”并不一样,秦汉以前,“坐”、“踞”、“跪”、“拜”等都属于坐的范畴,这是当时最合乎礼仪的坐姿。
古代的坐姿包括跽坐、箕踞、趺坐和带踞等。
跽坐是最合乎礼仪的坐姿,即上身直立,臀部向后压实在平铺于地上的小腿和脚上。
这种坐姿在古人眼里是“坐有坐相”的代表。
箕踞是一种比较舒适的坐姿,把两条腿伸到身体前方,席地而坐,上身也未必非得挺直,两腿也不要求必须并拢,整个人的身形看上去就像一个特大号的簸箕,这种坐姿通常出现在非正式场合中。
趺坐是将双足交叉,盘膝而坐,这种坐姿通常被修行出家人使用,因此也被称为“跏趺坐”。
带踞是脚底板踩实地面,小腿直立,大腿弯曲,臀部向下却不着地。
在古代,不同场合和身份的人会使用不同的坐姿,以示对礼仪的尊重。
古代座次礼仪规范
古代座次礼仪规范古代座次礼仪规范座次礼仪是指在各种宴会的座次安排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座次礼仪规范的内容,欢迎阅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常接触古代座次尊卑礼仪的知识,例如:1.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汉时以“右”为上,这里座次以右为尊。
2.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座次以“东向”为尊。
3.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黄宗羲《柳敬亭传》)这里座次以“南面”为尊。
忽右,忽东,忽南,古代的座次究竟以何为尊呢?这与古代的建筑是相关联的。
原来,古代的居住建筑一般都是堂室结构,坐北朝南,前堂后室。
堂室之间隔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墙,这堵墙,靠西边有牖(窗),靠东边有户(室门),入室必经堂,成语“登堂入室”即由此而生。
古代的堂一般是不住人的,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
在这里最尊贵的座位是南面,即坐北朝南。
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是坐在坐北朝南的位置上的,因而古人常把称帝称王叫做“南面”,如《易经》中“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把称臣附属叫做“北面”,如司马光《赤壁之战》中“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作为臣子朝拜君主,面向北方,一般按官位高低从东向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就排在右面,这也就形成了古代在大多数时候的“以右为上”。
因此,在堂内座位尊卑顺序依次为:南面(座在北而面朝南)、西面(座在东而面朝西)、东面(座在西而面朝东)、北面(座在南而面朝北)。
这样,表现在官职上,就是贵右贱左。
所以,“右迁”是升职,如王安石《李端悫可东上阁门使制》中“非专为恩,以致此位,积功久次,当得右迁”;左迁是贬职,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以上所说只是座次尊卑最一般的形式,随着时间的变换、地点和目的的不同,还有不同的变化。
坐有坐相-古代不同坐姿传递的礼仪修养
坐有坐相-古代不同坐姿传递的礼仪修养中国古人对坐姿很有讲究,因为它也是礼仪的一个方面。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行为规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怎么坐”讲究颇多。
“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古人“坐”的姿势可谓数不胜数。
那么,怎么“坐”才叫“坐有坐相”?图:东汉画像石“讲学图”,图中人物是安坐姿势“安坐”——古代最合礼仪的坐姿古代的“坐”与现代的“坐”并不一样。
在秦汉以前,“坐”的概念比较宽泛,“坐”、“踞”、“跪”、“拜”等都属于坐的范畴,这是当时最合乎礼仪的坐姿。
“坐”,又叫“安坐”、“正坐”、“跪坐”,成语“正襟危坐”里所说的“坐”,指的就是这种坐法。
古书中对于这种标准有礼的坐姿有不少记述,如西汉时大夫宋忠,贾谊,有一次听卜者讲解卜筮,由于这位学识渊博的卜者侃侃而谈,顺理成章,二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于是“猎缨正襟危坐”即整理冠带,正一正衣襟,危坐,就是挺直腰板,端正的坐好,以表示对这位学者的尊敬。
古人安坐吃擂茶安坐,是早期最体面的一种坐姿,即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
据考证,安坐源于神灵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势“尸坐”,乃一种权威姿势,当时的贵族或者有身份者,在公开场合都是这么个坐法。
同一个坐姿,也有不同的“坐法”。
有关坐姿的理论,古人称之为“坐容”,系“容经”的组成部分。
西汉贾谊在《新书》中专门写了《容经》一章,其中“坐容”这样要求:“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身体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长一短,脚掌不要着地。
两眼平视的,称为“经坐”;头微低,目光注视对面尊者的膝盖,叫“恭坐”;低头,目光不超出身边数尺远,则为“肃坐”;头完全低下来,甚至连手肘都下垂,则叫“卑坐”。
汉代礼仪
汉代礼仪:又分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五类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即是说,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现在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现在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坐”的发展史,看看我国古代是怎么坐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坐”的发展史,看看我国古代是怎么坐的。
展开全文我们在高中的时候都有学习过一篇文章,就是《鸿门宴》,由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在其中有一句,项王按剑而跽曰。
这个“跽”就是长跪,长时间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史记·项羽本纪》)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会跟笔者一样,也感觉很奇怪,文中不是说他们是坐着的吗?为什么又变成跪着了?所以笔者今天带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下,古代的中国人是怎样坐的?中国“坐”的发展史在看古装电视剧时特别是有关于秦汉时的,我们会发现有的古装剧里的人物都是跪坐在小桌子后的,但到了介绍隋唐后的古装剧中的剧中人物很多都是端坐在椅子上的。
其实古人的坐姿是不断变化的,最后才形成才是现代人躺坐在沙发里,端坐在椅子里,垂足坐在凳子上的。
看古人的坐姿发展史,就会有趣的发现,伴随着坐姿变化的,也有礼仪上的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家具的改变和建筑结构的改变。
一、跪坐我国古代的“坐”,可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的“坐”,相当于现在的跪坐,就是跪在席子或是垫子上,双膝着席,臀部着落在脚后跟上。
《后汉书·向栩传》记:“(向栩)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
恒读《老子》,状如学道。
又似狂生,好被发,著绛绡头。
常於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会张角作乱,栩上便宜,颇讥刺左右,不欲国家兴兵,但遣将於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当消灭。
”向栩学道苦行因为天天跪坐,木板上就有了膝、踝、足的印痕。
汉服基本礼仪
立容
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 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 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 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注意: 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 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 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 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 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 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 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 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 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 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 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 神。
宴请:
东道(主人)先说“请”,客人辞让,东 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 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 以求雅观。
•坐容
• 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 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 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 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 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 胡坐:女子坐容,两腿稍偏即可。
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 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 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 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 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 朋友。
3、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 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 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 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 ——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 ,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古代女子坐姿礼仪
古代女子坐姿礼仪
古代女子坐姿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
女性修养和美德的表现形式。
古代女子坐姿礼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坐姿端庄
古代女子坐姿要求端庄,不可随意摆动身体,更不能跷二郎腿。
坐姿
要保持稳定,双脚平放,膝盖并拢,身体挺直,手放在膝盖上或双手
交叉放在腹部,显得庄重大方。
二、衣裙整齐
古代女子坐姿礼仪还要求衣裙整齐,不可有皱褶或者露出身体的部位。
同时,还要注意衣裙的颜色和款式,要与场合相符,不可过于华丽或
太过朴素。
三、言谈举止得体
古代女子坐姿礼仪还要求言谈举止得体,不可大声喧哗或者说话粗鲁。
在与人交流时,要注意礼貌和尊重,不可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语,更不
能说出不雅或伤人的话。
四、注意身体卫生
古代女子坐姿礼仪还要求注意身体卫生,不可有异味或者身上有污渍。
同时,还要注意口腔卫生,不可有口臭或者牙齿不洁。
五、尊重长辈
古代女子坐姿礼仪还要求尊重长辈,不可在长辈面前随意摆弄身体或
者说话。
在与长辈交流时,要注意礼貌和尊重,不可有不敬之言或者
不敬之态。
总之,古代女子坐姿礼仪是一种体现女性修养和美德的表现形式,它
要求女性在言谈举止、身体卫生、尊重长辈等方面表现出端庄、得体、大方的形象。
这种礼仪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现代女
性应该具备的素质。
汉代人的“坐”
汉代人的“坐”
这两个俑,表现了汉代人的坐姿,比较著名的还有满城汉墓“长信宫”灯宫女像。
古人“席地而坐”,都是这样的坐法:膝盖着地,脚掌向上,臀压掌上。
其时宫室或贵族的屋子里面满舖“筵席”,因此,入室须脱履,卑微者尚须脱袜、跣足,以示尊敬。
一般认为,自魏晋南北朝后,匈奴、鲜卑、羌陆续入主中原,将西方的高坐具“引进”中国,传统生活习惯和礼俗受到很大的冲击,并慢慢改变,以至于今天我们看到古人的坐姿,还以为是“跪”呢。
这是当年拍的照片,当时的彩绘还是非常鲜艳的,如今(上图)几乎都看不出来彩绘了。
找到了“长信宫”铜灯(2006年摄于河北省博物馆)。
汉朝人的坐姿礼仪介绍
汉朝人的坐姿礼仪介绍在礼仪规范、等级制度森严的汉朝,站有站相、坐有坐姿是必备的。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汉朝人的坐姿礼仪,希望你喜欢。
汉代抱膝而坐是大不敬双膝在前,脚底踩着地面坐在地上,是现代人常见的坐姿。
可你知道吗,在汉代,用这种坐姿与长者和尊者交谈和用餐,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汉代标准的坐姿是什么样的呢?展厅里的一对跽坐俑展示了汉代人的标准坐姿——两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称之为跽坐,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跪坐方式。
候宁斌说,在汉代,人们以跽坐为合乎礼节的坐姿,还形成了一整套以跪坐坐姿为基础的礼仪制度。
跽坐是正坐,在会见客人、饮宴、议事或者与长者、尊者交谈等正式场合下,必须正坐,否则就是失礼。
这一传统的坐礼还影响着周边国家,至今日本、韩国还保留着我国传统的坐礼。
汉朝人的坐姿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汉代婚姻观念礼仪汉代人的婚姻观念较之秦代确有改变。
这种婚姻观念,在皇帝选妃问题上也有所体现。
西汉时期,皇帝选妃主要由皇帝个人的爱好行事,如武帝选陈阿娇、卫子夫、李夫人、勾弋夫人等就是如此。
汉元帝娶阴丽华,也因倾慕阴氏容貌之美而自成婚配。
这些现象足以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代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婚姻观念也有了长足进步。
汉代妇女不仅在家庭可以自立门户,而且参与国家外交、政治、文化等活动的也大有人在。
汉朝男子礼仪
汉朝男子礼仪汉朝礼仪,顾名思义是汉代时候人们的礼仪。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汉朝男子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汉朝男子礼仪包括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
1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2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3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坐姿礼仪之入席有讲究
坐姿礼仪之入席有讲究坐姿礼仪之入席有讲究坐姿与礼节有一定关系,所以古人对坐姿比较讲究。
席地而坐时期,人们的坐姿大致有三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坐姿礼仪之入席有讲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趺坐”即双足交迭,盘腿而坐,如同佛教中修禅者的坐姿,故又称“跏趺坐”;2“箕踞”即两腿前伸而坐,全身形似簸箕,故名;3“跽”即跪坐,臀部压在后曲的腿、脚之上。
当时,人们在无席的地上也是这几种坐姿。
平时不与人接触交往时,坐姿可以比较随便,如果与尊长坐在一起,或与友人交谈,以及在聚会议事、宴会、招待宾客等等场合,就要讲究坐姿了,礼貌的姿式是“跽”坐,而且讲究“正襟危坐”,危坐,是指坐时腰身端正。
西汉的中大夫宋忠、博士贾谊,有一次听卜者讲解卜筮,由于这位学问渊博的卜者侃侃而谈,讲论得顺理成章,宋、贾二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于是“猎缨正襟危坐”,即整理一下冠带,正一正衣襟,端正地坐好,以表示对这位学者的尊敬。
坐在高脚座具上,也以坐姿端正为礼貌。
宋礼部尚书张某,自他入仕以后至终老,“凡与宾友相接,常垂足危坐”,司马光敬佩他的讲究礼节,因而在为他所撰的墓志铭中也加上这么一笔。
又据明末刘宗周的《人谱类记》记载:“刘忠定公见宾客,谈论过时,体无欹侧,肩背竦直,身不少动,至手足也不移”,这种举止,没有恪遵礼制的精神,是难以坚持“逾时”即两个小时以上的(文中的“时”是指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
古人讲究坐有坐相,即使平时自己闲坐,也端正姿式,以保持其士大夫的风度。
如东晋的陶侃便是“职事之暇,终日敛膝危坐”。
(《人谱类记》卷上)宋司马光也是平时“燕居,正色危坐”。
(《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履部》)三国时魏国的管宁,50年来常坐一木榻,且跽坐,从未箕踞,以致着膝之处都磨出了深坑。
箕踞,则是不合礼节的轻慢之举,是对同坐之人的不尊重。
箕踞而坐再斜倾身躯倚靠几案,就更属轻慢无礼的举止了。
《礼记曲礼上第一》说:“坐毋箕”。
对妇女的这种坐姿尤为严禁。
中国古代的坐姿礼仪
By Shelly
我国秦汉以前,人们“席地而坐”, 坐时在地上铺上席。坐姿主要有两类,跽 与踞。根据场合环境不同,坐姿也不一样。 但最普及最正式的姿势就是跽,跪脚跟处。这是一种放松姿态,大部分时间古人都 会保持这个姿势。朱熹称这个姿势为“坐”。平日在 席上跪坐,身体要稍微向后一些,以示谦恭。吃饭时, 食几在席前一尺,身体要尽量前坐,避免饭菜撒落在 席上。入席就座,要掀起下裳前摆。下跪时,左足向 右一小步,先跪左腿,右足向后,再跪右腿。然后放 下衣摆。起立时,先起右腿,再起左腿。次序分别是 左足先跪后起,右足后跪先起。这种下跪顺序还有一 个原因,士人皆佩剑,且佩在左侧。秦汉以前是青铜 剑,剑身短,可以随身佩带而不必解下。秦汉时剑身 加长,入席后要解下置於左侧。左足先跪、右足先起, 身体左侧始终留有空间,便於紧急时刻拔剑自卫。至 今,日本剑道还保留著这种习惯与礼仪。
跪坐(正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正确的跪坐姿势优雅!
跪坐(正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正确的跪坐姿势优雅!跪坐(正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正确的跪坐姿势优雅,体现出中华文明端庄和谦恭的仪态。
历史上先秦汉唐的人们身穿宽大飘逸的服装跪坐于地,有一种大气的美韵。
从“促膝谈心”和“举案齐眉”等成语,也可看出古人的文化。
跪坐不仅体现出一种修养和风韵,从养生角度看,对人体健康也大有益处。
跪坐是一种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
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端庄大气,目不斜视。
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
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
古书中对于标准有礼的坐姿有一些记述,如西汉时士大夫宋忠、贾谊有一次听卜者讲解卜筮,由于这位学识渊博的卜者侃侃而谈,顺理成章,二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于是“猎缨正襟危坐”,即整理冠带,正一正衣襟,危坐,就是挺直腰板,端正的坐好,以表示对这位学者的尊敬。
1跪坐可修身养性: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跪坐”对自身内在是一种修养。
古人凡事讲“正”,讲中和之气。
“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
当人们端坐着,也是对自身内在的一种修养。
跪坐讲究的是通过坐姿达到一种修身养性,提升自身气质,内外调合,和气护身,寻求的是一种内心与身体的协调统一。
在古代,“君视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间很讲究礼仪。
当臣下礼拜君王的时候,君王严肃恭谨的正坐,是一种最恰当的表达,端庄严肃,表现中华古人处世严谨。
若不跪坐,则是对大臣的不敬。
2跪坐有益养生跪坐不仅体现出修养,也是一种利大于弊的坐姿,是一种锻练,对身体存在诸多好处。
习惯跪坐能减少驼背的发生,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比较低。
中医上说,膝盖是筋的汇聚点。
《黄帝内经》又说“肝主筋”,“肝开窍于目”,所以,跪膝法还具有养肝护目的效果。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跪坐减少对下肢的供血,加速了血液归肝,回心,然后心脏把血打到全身,濡养全身,当然包括眼睛、大脑,所以跪坐有利于养肝明目,增加脑供血,有利于精力充沛。
从《琅琊榜》看古人礼仪制度
• 在古代,最恭谨的“坐”就是跪,这种双 膝着地,上身重量落在脚踵上的坐姿,在 物理上最省空间,在精神上是最大的自我 约束,在形式上表示最高的敬意,是名副 其实的臣服(古人行礼即跪拜)。
• 坐姿三:跽 • 殿内君臣商议,机灵的大臣会按皇帝说话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6:23:3 506:23: 3506:2 3Monday, October 12, 2020
4.拱手
拱手,亦称捧手,双手合抱举胸前,立而不 俯,表示恭敬。与揖礼相似,只是身子和胳膊 不用动,这是后来的发展。
古代作揖的方法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举 手。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古所谓 揖,但举手而已。”清代的阎若璩,在《论语. 述而》的注释中说:“古之揖,今之拱手。”
拱手礼就是揖礼。去年9月后甲流横行,拱手 礼十分流行,以减少相互传染然。
• 2.揖礼分类 •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
系,揖礼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 揖、旁三揖之分。
• (1)土揖(下揖):拱手前伸而稍向下,用 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身体跪立,双手抱拳,左 手在外,右拳在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
• (2)时揖(中揖):拱手向前平伸,用于同 辈日常见面、辞别礼。其他如上。齐胸为平。
(2)顿首 就是叩头(不是点头),“顿”是稍停的意思。
古人席地而座,取跪姿,左手按右手,下至于地, 然后引头至地,就立即举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故称顿首。
“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 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3)空首 屈膝跪地,行揖礼,低头至手,而不是引头 至地,是拜礼中较轻者。《周礼》谓“头不至 于地为空手。” 古代的“拜”专指空手,又叫“拜手”。
汉朝礼仪女子行礼动作
汉朝礼仪女子行礼动作
1、古代汉人女子的万福礼分大礼和常礼。
大礼:两手平措至左胸前(右手压左手),右腿后屈,屈膝,低头。
2、常礼:右手压左手,左手按在左胯骨上,双腿并拢屈膝,微低头。
3、一般性礼节,只是右手压住左手。
4、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
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
5、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6、汉代的经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古代礼仪:坐、跪、长跪、避席、投刺分别指什么
古代礼仪:坐、跪、长跪、避席、投刺分别指什么坐,是人体态势的一种,泛指将臀部依靠在可以支持身体重量的物体上、用臀部来代替两脚着力的姿势,当今一般指将臀部放在椅、凳之类的坐具上,古时因为没有椅子,人们坐的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正式的场合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这种方式腿部受到的压迫很严重,日常生活中并不全都如此,只是因为其姿势较为美观,而成为一种表示庄重的正坐。
跪的姿势是两膝着地或着席,直身,臀部不着脚跟,是一种对地位高者表示尊敬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在有急要之事或谢罪之时,也会采取跪的方式,有时单膝着地也称之为跪。
长跪是跪的一种最为郑重的方式,特点是挺身直立,用膝盖和脚趾来支持身体,拜跪时习惯上以先下右膝为礼。
什么是“避席”避席,是古代的一种表示尊敬的行为,古时没有椅子,人们席地而坐,在需要的时刻离开席子站立一边,也就是避席。
《孝经》中记载了曾子在听孔子讲课的时候接到提问即避席而立的故事,颇为传诵,引为美谈。
避席最初只是个别行为,后来则为人效仿,成为社会上通行的一种礼节。
魏晋时期,椅子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人们逐渐不再习惯于坐在席子上,避席之礼也就无从谈起,但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新的“避席”方式,当今通常的离座起立以表敬意的礼节也就是古代避席之礼的转化。
“投刺”是什么意思?刺,指的是古时所用的一种写有姓名的简牍,相当于现在的名片,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古者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
”投刺也就是将写有自己名字的刺或名帖投递给想要求见的人,以期对自己事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唐代之后,投刺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习,而刺的形制也多了起来,因为主人身份的差异和传达目的的不同等都有着各自的区分,例如,位尊者(如亲王)可以使用红色的名帖,向别人传达丧事的时候要在名帖的四周卷上黑框。
古代的刺或名帖都是亲笔书写的。
传统跪坐体现内涵与养生汉唐古风端庄大气
传统跪坐体现内涵与养生汉唐古风端庄大气跪坐(正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正确的跪坐姿势优雅,体现出中华文明端庄和谦恭的仪态。
(网络图片)跪坐(正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正确的跪坐姿势优雅,体现出中华文明端庄和谦恭的仪态。
历史上先秦汉唐的人们身穿宽大飘逸的服装跪坐于地,有一种大气的美韵。
从“促膝谈心”和“举案齐眉”等成语,也可看出古人的文化。
跪坐不仅体现出一种修养和风韵,从养生角度看,对人体健康也大有益处。
跪坐是一种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
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端庄大气,目不斜视。
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
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
古代行武之人是在左侧佩剑的,所以坐下来前,成单腿跪姿态;随后再弯曲右腿,膝盖距离一拳宽度;站起来时,先起右腿,再起左腿。
文人的坐法是先弯腰,成鞠躬姿态,身体重心降低,随后双膝着地。
坐后和女子一样,是双膝盖并拢,双手平压在前面。
平日起居,可以用前一种,但是祭祀、跪拜必须用后一种。
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中国古代是礼仪之邦,“坐”也不能例外。
内在礼仪就是外在礼仪的更深层体现。
古人凡事讲“正”,讲中和之气。
“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
当人们端坐着,也是对自身内在礼仪的一种修养。
在古代,“君视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间很讲究礼仪。
当臣下礼拜君王的时候,君王严肃恭谨的正坐,是一种最恰当的表达,端庄严肃,表现中华古人处世严谨。
若不跪坐,则是对大臣的不敬。
《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载: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
”有闲,秦王复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史记索隐》关于“跽”的解释是:音其纪反。
跽者,长跪,两膝枝地。
其中“跽”(音计),即跪坐。
可见,在这里,秦王跽而请,范睢拜,秦王亦拜,双方都以礼相待,非常儒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人的坐姿礼仪介绍
在礼仪规范、等级制度森严的汉朝,站有站相、坐有坐姿是必备的。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汉朝人的坐姿礼仪,希望你喜欢。
双膝在前,脚底踩着地面坐在地上,是现代人常见的坐姿。
可你知道吗,在汉代,用这种坐姿与长者和尊者交谈和用餐,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汉代标准的坐姿是什么样的呢?展厅里的一对跽坐俑展示了汉代人的标准坐姿;;两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称之为跽坐,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跪坐方式。
候宁斌说,在汉代,人们以跽坐为合乎礼节的坐姿,还形成了一整套以跪坐坐姿为基础的礼仪制度。
跽坐是正坐,在会见客人、饮宴、议事或者与长者、尊者交谈等正式场合下,必须正坐,否则就是失礼。
这一传统的坐礼还影响着周边国家,至今日本、韩国还保留着我国传统的坐礼。
汉朝人的坐姿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
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 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汉代婚姻观念礼仪汉代人的婚姻观念较之秦代确有改变。
这种婚姻观念,在皇帝选妃问题上也有所体现。
西汉时期,皇帝选妃主要由皇帝个人的爱好行事,如武帝选陈阿娇、卫子夫、李夫人、勾弋夫人等就是如此。
汉元帝娶阴丽华,也因倾慕阴氏容貌之美而自成婚配。
这些现象足以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代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婚姻观念也有了长足进步。
汉代妇女不仅在家庭可以自立门户,而且参与国家外交、政治、文化等活动的也大有人在。
史载,楚公主解忧的侍者冯燎,常持汉节代表公主到西域各国进行军事外交活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家。
史学家班昭不仅亲自参加了与父兄;起撰修国史的活动,而且受经马融,道德文章均为天下瞩目。
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不仅可以与汉丞相曹操书信往来,和诗酬唱,而且受书王粲,在汉代文化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因为汉代妇女积极参与了当时的社会活动,社会地位较之秦代也有了显著提高,这就给他们在选择配偶时创造了较为自由的天地。
汉代人婚姻观念的变化,还表现在把伦理道德渗透到了爱情关系之中。
如果一个男子一旦爱上了一位女子,或者一位女子一旦爱上了一位男子,他(她)就要信誓旦旦,遵守向对方的爱情许诺,尊重对方的感情。
同时,当这种幸福的爱情遇到波折的时候,双方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去与之抗争,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汉代婚姻中妇女的地位汉武帝时,皇帝的姑母馆陶大长公主号窦太主,丈夫死后寡居多年,当她五十余岁时,看上了卖珠小儿董偃,便暗里与他私通起来,后来馆陶大长公主为了使自己与董偃的结合合法化,先向武帝献出了山水如画的长门园;后假装有病,称疾不朝。
等武帝来向她问疾时,便提出请皇上和群臣来她家园林游赏的要求。
过了数日,当汉武帝带领从官来到窦太主园中时,武帝的姑母身穿贱者之服来迎接他们。
武帝见状心中想到;“她今天这身装束,一定是自知理亏,莫非是为了董偃的事有求于我。
”乃开口笑着说道;“让主人翁来谒见!”窦太主一听,连忙下殿,徒首跣足上前谢罪。
武帝有诏免罪,窦太主这才急忙去东厢房将武帝称做“主人翁”的董偃,打扮成庖人模样,弓I至殿上叩头谢罪。
武帝见状不仅未加罪于他,且赐给了这位新姑父一领衣冠。
”从此董偃不仅贵宠当朝,而且名闻天下,人都以“主人翁”称之。
后汉光武帝,在寡妇改嫁一事上也持开明态度。
据《后汉书;宋
弘传》云,光武帝姐湖阳长公主新寡,皇上便经常与湖阳长公主一起谈论朝臣各人的具体情况,从中暗暗窥探姐姐的意图。
后来湖阳长公主对光武帝说:“朝臣中唯有宋弘威容得器,气度非凡,群臣莫能及。
” 光武帝听言后说:“既然你有意于他,容我慢慢想法。
”后宋弘被光武
帝召见,是时湖阳公主被安排在屏风后窃听,光武帝乃对宋弘说:“谚语常说,贵易交,富易妻,这大约是人情之常吧!”宋弘回答道:“臣闻人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才是人之常情。
”原来宋弘已有妻子,夫妻感情好。
不愿再娶。
光武帝事后只得对湖阳长公主
说:“事不谐矣!”这件事虽未达到目的,但光武帝同情姐姐年轻守寡,积极支持她改嫁的态度则是明朗的。
汉时,在庶民百姓中,丈夫死后妻子改嫁者,更是司空见惯,丝毫不受社会舆论的谴责。
汉高祖的开国功臣、以足智多谋著称当世的陈平,年轻时在选择配偶的过程中,也颇有胆识。
他妻原系富人张负的孙女,五次嫁人,五个丈夫先后全死了,到了第六次改嫁时便选中了陈平,而陈平也欣然应允,足见当时人对寡妇改嫁并无什么忌讳。
汉代妇女改嫁时,前夫虽留有子女亦可另嫁他人,这与秦朝的规定显然不同。
《汉书;外戚传》载,孝景帝王皇后的生父名王仲,母亲名藏儿,两人共生下一男二女。
王仲死后,藏儿遂改嫁长陵田氏为妇。
那时改嫁妇女,也有抛下前夫及子女,高攀富贵者。
史载,汉武帝的母亲王皇后,在入宫前,曾嫁给金王孙为妇,生下一女。
后王皇后的母亲在下筮时得知女儿当富贵,便强迫女儿同金王孙离婚,金王孙不允,藏儿乃将女儿送入景帝宫中,得到景帝的宠爱,立为皇后。
《后汉书;恒帝邓后传》云,恒帝邓皇后名猛女,是和熹皇后从兄子邓香之女。
其母名宣,第一次嫁给邓香,生下猛女。
第二次又改嫁聚纪。
当时猛女年纪尚小,无人抚养,乃随母一同到了梁家,因而跟着姓了梁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