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游对楚石通达佛理的影响

合集下载

楚石在《北游诗》中对西汉人物的咏叹

楚石在《北游诗》中对西汉人物的咏叹

楚石在《北游诗》中对西汉人物的咏叹作者:马义明温斌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3期摘要:在整个北游诗的诗歌序列中,咏史怀古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楚石自江南起步,一路向北,途径今江苏、山东等地,先后访查了元大都元上都后又返回,可算走遍大半个中国,这一路之上,访查的古迹颇多,楚石大师在访查古迹的同时,思绪未曾停止,将自己的思考与已发生的史实相结合,写出了为数不少的咏史怀古诗,从一个僧人的视角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当得起“诗史”二字。

不光是元史,对于其他朝代的历史楚石也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度,例如强盛一时的西汉。

而留侯张良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楚石;北游;咏史怀古诗诗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群体,顾名思义,所谓“诗僧”即指作诗的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僧。

元末明初,有一位诗人崛起于中国南方,此人即是俗家名梵琦的楚石大师,与其他诗僧相比,楚石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桑门能诗者代不乏人。

慧远结社,寄情山水;贯休高咏,傲睨王侯。

盖禅板蒲团,不废韵律;行脚挂锡,时闻推敲。

唐有皎然,宋有惠崇,能诗高僧,史不绝书。

在元明之际,楚石梵琦,其矫矫者乎。

”(《楚石稀见抄本校注》序)楚石一生著作颇丰,有《北游诗》、《西斋净土诗》、《凤山集》、《西斋集》、《六会语录》等作品存世。

楚石的交游也极为广博,甚至跨越了国家的限制,与高丽僧人、日本僧人都有所交往,《六会语录》中就有32首送与高丽、日本僧人的诗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楚石一生交往甚广的原因也有他自己行走过的土地的痕迹,楚石一生出游数次,饱览了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

在这些出游中,28岁那年开始的持续两年的北游堪称大师一生中重要的印记,其意义不仅在于这次北游让楚石本人见识了与一直居住的南方不同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北游诗》这一部流传数百年的诗作精品。

在整个北游诗的诗歌序列中,咏史怀古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楚石自江南起步,一路向北,途径今江苏、山东等地,先后访查了元大都元上都后又返回,可算走遍大半个中国,这一路之上,访查的古迹颇多,楚石大师在访查古迹的同时,思绪未曾停止,将自己的思考与已发生的史实相结合,写出了为数不少的咏史怀古诗,从一个僧人的视角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当得起“诗史”二字。

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之献疑

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之献疑

《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之献疑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汉 430077)摘要:《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的见解,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它在学术上取得的突破将是多方面的。

但是印度佛教遗迹与有关文献证明,公元前孔雀王朝不曾塑造佛像,所以战国中期不可能有佛像传入楚国。

其次,该文立论所依据的两件漆木雕刻,与印度佛教造像没有内在的联系。

此二件漆器与印度的妙音鸟、莲花座,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

故“佛像入楚”的观点难以成立。

关键词:印度佛教佛教造像佛经“妙音鸟” 莲花豆《江汉论坛》2001年第8期,发表了张正明等《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以下简称《佛像入楚》)的文章,称:“在2000年2月从江陵天星观2号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两件漆木器是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的实证”。

一件是髹漆的木雕“半人半鸟”像(图一),一件是髹漆的木雕莲花豆(图二)1。

略早于《江汉论坛》第8期发行时间,8月15日,武汉《楚天都市报》先行披露了张正明等提供的这一信息,说战国中期南楚就有佛教造像,“比‘白马驮经’的年代提前了四个世纪”。

很快消息登录《新浪》网站。

由于湖北荆州是两件漆木器的出土地,当地舆论在八九月间也轰动了一阵。

确实,这个发现十分重大,有理由得到社会的关注。

因为自魏晋以来就有佛教早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中国人早在三代就了解佛教的说法。

虽然这些说法已被证明是虚构的,不值得详加考察,不过在佛教史上毕竟产生过重大影响2。

关于佛教造像,印度也有零星记载说有早于犍陀罗美术的:佛陀3去忉利天为母说法,优填王因不能礼佛而生病,群臣乃用香檀木雕造了一尊五尺的佛像,于是优填王病愈。

但不论中国还是印度,不论佛教的传播还是造像的产生,这些传说没有得到一件地下实物作为证明。

迄今已知最早的佛陀造像,是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时期钱币上的图案。

也就是说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佛像是公元一世纪末的遗物。

《佛像入楚》竟然能够举出相当于孔雀王朝时期的证据,不仅证明印度在公元前四世纪产生了佛教造像,而且证明造像传到了长江中游。

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文化传播

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文化传播

《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传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璀璨的纽带,连接了东西方文明。

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还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其中,佛教文化沿着丝绸之路的传播,对沿线地区的社会、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兴起与佛教的起源丝绸之路的开辟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路线。

这条路线穿越了广袤的沙漠、险峻的山脉和辽阔的草原,连接了不同的民族和国家。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其教义深刻而富有哲理,很快在印度及周边地区传播开来。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也开始向东方传播。

二、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历程1. 中亚地区中亚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的中段,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

在贵霜王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大力推广,成为了该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

贵霜王朝的统治者们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修建了许多佛塔、寺庙和石窟。

其中,巴米扬大佛就是贵霜王朝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文化在中亚地区不断融合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亚佛教艺术风格。

中亚的佛教艺术以其精美的壁画、雕塑和建筑而闻名于世,对后来的中国、印度和西亚等地的佛教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2. 中国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的东段经过中国的西北地区,这里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

早在汉代,就有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记载。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印度和中亚的佛教僧侣来到中国,翻译佛经、传播佛法。

在中国西北地区,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著名的佛教石窟群,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这些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3. 中国内地佛教文化从中国西北地区逐渐向内地传播,得到了皇室和贵族的支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内地迅速发展,成为了与儒、道并列的三大思想体系之一。

北朝并州佛教研究

北朝并州佛教研究

北朝并州佛教探究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分外悠久,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进步的关键时期之一。

其中,并州作为当时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对佛教的探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将从并州佛教的兴起、主要佛教寺庙、宗派进步和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探讨。

北朝并州的佛教兴起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在并州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佛教不仅传入了宫廷,也逐渐深度民间。

并州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使得这里成为北方佛教的重要枢纽。

尤其是佛经的传播,对于维护佛教在北方文化的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并州地区,有一些主要的佛教寺庙值得我们关注。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九华山,这是并州最早建立的佛教寺院之一。

九华山因其险峻的山势和壮丽的风景而被誉为“北国第一佛山”。

而神皇寺是并州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该寺由裴叔楚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被视为北方僧伽的中心,以创立佛教学会而著称。

此外,五台山也是并州佛教的重要中心,该地山川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吸引了大量的僧侣和信众。

这些佛教寺庙都对并州地区的佛教进步起到了乐观的推动作用。

在北朝并州的佛教探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宗派。

其中以涅槃宗、紧密宗和净土宗最为兴盛。

涅槃宗重视修心向道,强调寻求解脱和成佛的境地。

紧密宗则重视密宗的修行和内观,通过密法传授给出家众和信众。

净土宗强调信仰佛陀以及修行乐土的依托,期望通过深信念积累功德,并期望将来能往生净土。

这些宗派对并州佛教的进步起到了乐观的推动作用,并在思想和实践层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并州佛教的兴起和进步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起首,佛教与道教、儒教等其他宗教形成了并存的局面。

这种多元宗教的并存使得北朝社会的宗教观念更加丰富,宗教的自由度也更大。

其次,佛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特殊是在提倡赤诚和无私的信仰理念方面。

佛教的普及推动了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提升。

此外,佛教信众的慈善事业以及对贫困人群的关怀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社会的福利状况。

综上所述,北朝并州佛教的探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丝路重镇张掖,古人的那些水崇拜

丝路重镇张掖,古人的那些水崇拜
限于当时的交通、勘测条件,碑记中对于黑河及其流域的认知还很不确切,黑河源自西南山谷、过正义峡后伏地潜行等说法,与实际还有很大出入。其实,黑河发源于青海境内,上游源自祁连山北部的托勒山与走廊南山之间,分东、西两岔,东岔从景阳岭自东向西流,沿途汇入俄博河、八宝河、青羊沟等大小支流,至黄藏寺与西岔汇合;西岔从祁连山主峰南麓由西向东流,沿途汇入野牛沟、萨拉河、油葫芦河等大小支流,至黄藏寺与东岔相向汇合后,始称黑河。黑河出莺落峡后为中游,流经张掖甘州、临泽、高台,出正义峡后进入下游,西北方向流经酒泉金塔、东风基地,过狼心山断面后转为东北方向,进入内蒙古额济纳旗,最终流归东居延海。最新勘测数据显示,黑河干流全长928公里,其中上游青海祁连境内至甘肃张掖莺落峡口313公里,中游张掖绿洲204公里,下游张掖正义峡至额济纳东居延海411公里,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黑河中下游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可多次重复利用,回归水、潜流水丰富,过正义峡后,是有部分地下水继续潜流,但仍以地表水径流为主,并非全部潜入地下暗流伏行,所谓“潜入地伏行千余里”,当属妄传之说。
数百年前的张掖,和我们今天的认知没有多大的差异,王廷赞说它地处西北边陲,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农田灌溉主要靠黑河来水;黑河发源于张掖西南的山峡(祁连山),由南向北经过甘州府城之西,在西北与东南而来的山丹河汇流,向西经过高台,向西北穿过镇彝峡(正义峡)伏地潜行1000余里,再向东北流归亦集乃海(居延海);黑河在张掖境内三四百里,引水渠有70多条,人们都说无黑河则无张掖,黑河之水,实在是造物主为这一方土地特意开辟的福泽之河。王廷赞短短几句话,把张掖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黑河的发源、流向、归宿及张掖境内的流布和重要性,交待得简洁而精要。
这条遥远的丝绸古道,有两点需要我们格外关注:一是无论取道哪条线路,都无法绕开张掖这个节点重镇;二是向西进入河西走廊之后,这条陆上通道实际已是漫长的干旱之路。虽然那时这一区域的水资源远比现在丰富,但整体上仍然是荒漠戈壁主导的天下。尽管后人,特别是后世学者们根据前人偶尔留存、不无夸饰的记游诗章,以及数千年积淀的东西交流遗存证据,赞誉这条古道曾经如何繁荣兴盛、辉煌灿烂,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直商贾云集辐辏、驼队络绎不绝,而是充满了荒凉、落寞、艰辛和苦难。如果说有过相对频繁的商贸活动,那也是在经济发展相对繁荣的隋唐、北宋时代,之后中原战乱频仍,西部地区也未能幸免,成吉思汗的铁骑更是踏遍西域各地,民生和经济条件可想而知。据家族传说,我的一位先祖就曾离开家乡张掖民乐,前往现在看来并不算太远的敦煌谋生,但却无法按期返回故里,族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接了回来。这还是明末清初的事,那么更早、交通条件更不便利的时期,在这条翻山越岭、涉水渡河、穿越戈壁沙漠、克服无边干旱的荒凉古道上,来往、谋生、商贸、交流,该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国学典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五

【国学典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五

【国学典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五楚游日记五初十日夜雨达旦。

初涉潇湘指今湖南境内,遂得身历此景,亦不以为恶。

上午,雨渐止。

迨暮,客至,雨散始解维即船缆。

五里,泊于水府庙之下。

十一日五更复闻雨声,天明渐霁。

二十五里,南上钩栏滩,衡南首滩也,江深流缩,势不甚汹涌。

转而西,又五里为东阳渡,其北岸为琉璃厂,乃桂府烧造之窑也。

又西二十里为车江,或作汊江。

其北数里外即云母山。

乃折而东南行,十里为云集潭,有小山在东岸。

已复南转,十里为新塘站,旧有驿,今废。

又六里,泊于新塘站上流之对涯。

同舟者为衡郡艾行可、石瑶庭,艾为桂府礼生司仪、执事,而石本苏人,居此已三代矣。

其时日有余照,而其处止有谷舟二只,遂依之泊。

已而,同上水者又五六舟,亦随泊焉。

其涯上本无村落,余念石与前舱所搭徽人俱惯游江湖,而艾又本郡人,其行止余可无参与,乃听其泊。

迨暮,月色颇明。

余念入春以来尚未见月,及入舟前晚,则潇湘夜雨,此夕则湘浦月明,两夕之间,各擅一胜,为之跃然。

已而忽闻岸上涯边有啼号声,若幼童,又若妇女,更余不止。

众舟寂然,皆不敢问。

余闻之不能寐,枕上方作诗怜之,有“箫管孤舟悲赤壁,琵琶两袖湿青衫”之句,又有“滩惊回雁天方一,月叫杜鹃更已三”等句。

然亦止虑有诈局,俟怜而纳之,即有尾其后以挟诈者,不虞其为盗也。

迨二鼓,静闻心不能忍,因小解涉水登岸,静闻戒律甚严,一吐一解,必俟登涯,不入于水。

呼而诘之,则童子也,年十四五,尚未受全发,诡言出王阉之门,年甫十二,王善酗酒,操大杖,故欲走避。

静闻劝其归,且厚抚之,彼竟卧涯侧。

比静闻登舟未久,则群盗喊杀入舟,火炬刀剑交丛而下。

余时未寐,急从卧板下取匣中游资移之。

越艾舱。

欲从舟尾赴水,而舟尾贼方挥剑斫尾门,不得出,乃力掀篷隙,莽投之江中,复走卧处,觅衣披之。

静闻、顾仆与艾、石主仆,或赤身,或拥被,俱逼聚一处。

贼前从中舱,后破后门,前后刀戟乱戳,无不以赤体受之者。

余念必为盗执,所持同“绸”衣不便,乃并弃之。

“南北宗论”的意义及其影响

“南北宗论”的意义及其影响

“南北宗论”的意义及其影响1. 引言1.1 南北宗论的起源南北宗论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宗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社会秩序混乱,佛教界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南北宗论的起源,主要是由于南北各地佛教思想和传统的差异,导致了南北宗派的分裂和对立。

南方佛教以禅宗为主导,重视心性的修炼和内心的体悟,倡导人人都可以通过修行成佛;而北方佛教则更注重经典的研读和修持的功夫,强调戒定慧三学并重。

这种思想和实践上的差异,逐渐演变成了南北宗论的矛盾。

南北宗论的起源,也是由于南北地理和文化的差异,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地域适应性和各地文化的影响。

南北宗论的起源,对中国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中国佛教教义的融合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南北宗论的背景南北宗论的背景主要是指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背景。

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南朝梁、陈、南齐、梁、南唐五个朝代和北朝北魏、北齐、北周、北斗四个朝代,这个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

南北宗论起源于南朝,由于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南北宗论的产生和发展。

南朝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北朝地处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贫瘠,经济相对落后。

这种南北差异导致了南北宗论的形成,南方佛教重视心性修持,强调禅定和因果报应,重视心灵与自然的融合;而北方佛教则更注重经典的研究和教规的遵守,重视戒律和僧团组织。

南北宗论的产生不仅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不同地区特色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南北宗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

2. 正文2.1 南北宗论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南北宗论的提出促进了佛教教义的概念辨析和学术研究的深入。

南北宗论的辩说涉及到佛教经典的解释和佛教教义的理解,引领了佛学界对经典文献的重新研究和解读。

这种辨析和学术探讨有助于澄清佛教教义的核心观念,丰富了佛教理论体系,推动了佛学理论的进步和发展。

峡江地区环境对楚人生计的影响

峡江地区环境对楚人生计的影响
可 达 今 忠 县 一带 ,忠 县 发 现 了 一 批 战 国 中期 楚 墓 。 15 9 8年 四 川 省 博 物 馆 在 忠 县 井 沟 曾 采 集 一 件 鬲 ,与 江 陵 雨 台 山二 型 I 式 鬲 V ( 8 M4 3: 7 )
区楚人 的聚落 分 布呈 现 出如 下一 些特 点 :
峡 江 地 区 环境 对 楚 人 生 计 的 影 响
黄 尚明
摘 要 :楚 人 到 峡 江 地 区 以 后 , 主 要 占据 长 江 及 其 支 流 的 沿 岸 地 区 ,其 聚 落 就 分 布 在 长 江 及 其 支 流 沿 岸 的低 海 拔 地 区 。 楚 人 因地 制 宜 , 充 分 利 用 坪 坝 台 地 以 及 缓 坡 地 . 使 用 先 进 的 铁 制 生 产 工 具 , 主 要 发 展 旱 作 农 业 , 在 条 件 具 备 的 地 区种 植 水 稻 。 渔 猎 经 济 虽 然 存 在 , 但 不 再 占据 主 导 地 位 ,家 畜 在 肉食 资 源 中 的 比 例 有 所 上 升 。 楚 人 控 制 了 巴 人 的 盐 卤 资 源 , 制 盐 业 成
为楚 国经 济 的一个 重 要组成 部 分 。 关 键 词 : 楚 人 ; 巴人 ; 聚 落 分 布 ; 铁 器 ; 盐 卤资 源 中 图 分 类 号 : K 2 2 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 5 X ( 0 0) 5 0 01 0 0 3 84 2 1 0— 1 — 5
立足。
江 章 华 等 认 为 巫 山 跳 石 A 区 第 6层 及 开 口 于 6
层 下 的 G1 H6等 遗 存 年 代 约 在 春 秋 中 期 前 后 。③ 、 20 0 0年 发 掘 的 巫 山 蓝 家 寨 遗 址 早 一 期 遗 存 时 代 为 春 秋 中 期 晚 段 。 ④ 些 材 料 表 明 楚 人 在 春 秋 中 这 期 已经 向西 拓 展 到今 巫 山一 带 。c 人 在 逐 渐 西

西山佛树开花东山禅林结果——禅宗在百年创新中诞生

西山佛树开花东山禅林结果——禅宗在百年创新中诞生

∗西山佛树开花东山禅林结果禅宗在百年创新中诞生熊安余(黄梅县禅宗文化研究会,湖北黄冈438500)摘㊀要:在大别山旅游文化开发中,禅宗文化是其重要的资源;对于湖北黄梅县四祖寺㊁五祖寺及四祖道信㊁五祖弘忍㊁六祖慧能等大师,人们耳熟能祥,但对禅宗在鄂东的诞生㊁祖庭的创建及教义的传播和发展,人们还知之不多㊂全面介绍道信习禅㊁弘禅,在西山㊁东山创建禅宗及五祖㊁六祖对禅宗的发扬光大,有利于人们了解禅宗在鄂东诞生发展的历程,从而弘扬了禅宗文化㊂关键词:中国禅宗;诞生时期;创建过程;革新与发展中图分类号:B946.5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1047(2014)01-0001-06DOI :10.3969/j.issn.1672-1047.2014.01.01㊀㊀雄伟壮丽的大别山,横亘绵延于长江北岸,其余脉延伸至卾皖赣三省交汇的湖北省黄梅县㊂在此,有两座奇秀山峰面江而立㊂一座叫双峰山,因在县城以西,又名西山;一座叫冯茂山,因在县城以东,又名东山㊂在15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道信禅师和弘忍禅师师徒二人,相继在黄梅西山和东山聚众定居,建寺传法,开辟发展道路,革新禅法禅风,创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派别 禅宗,为中国佛教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㊂如今,西山上的四祖寺和东山上的五祖寺,历经千年风雨而再度振兴,金碧辉煌,钟罄和鸣,高僧云集,游人如织㊂这两座中国禅宗的著名寺庙,成为两张辉映日月的亮丽名片,向世人昭示着中国禅宗初创时期艰辛而辉煌的历史,焕发着道信和弘忍在创建中国禅宗时的创新精神㊂道信禅师出生于公元580年,时为南北朝的北周大象二年,也是南陈太建十二年;而弘忍禅师逝世于公元674年,时为唐上元元年㊂他们师徒二人为中国禅宗的创建共奋斗了94年,100年只差6年,可以说他们创建中国禅宗经历了 百年创新 ㊂百年创新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㊂㊀㊀一㊁道信拜师习禅时期(公元580-603年)道信禅师实际上是鄂东蕲黄人㊂他俗姓司马,祖籍河内(今河南沁阳),父亲司马申担任当时蕲州永宁县(今湖北武穴市㊁前湖北广济县)的县令,他出生时家就在永宁县城(今武穴市梅川镇)㊂而黄梅县(当时叫新蔡县,公元598年改名为黄梅县)与永宁县一东一西,并肩毗连,两县城相距不到50里,并有古驿道相通㊂道信在永宁县城出生,从小就随家人经常在黄梅城乡奔走,可以算是 半个黄梅人 ㊂道信从小就具有虔诚向佛的品性㊂他4岁进入县城北部的竹影寺乡塾发蒙读书,当时叫司马信㊂读了3年,聪明过人,每年读完10多卷㊂闲时听寺僧诵经,入耳不忘,尤爱仿效僧仪,人皆夸他是菩萨转世㊂他7岁执意出家,法号道信㊂开始时从一僧修习戒行,由于其僧 戒行不纯 ,多次劝谏其僧不听,他果断地 密怀斋检 ,秘密地独自受持斋戒,暗自修行, 经于五载 [1]㊂这是他初入佛门成功进行的一次自学实践㊂㊃1㊃第16卷第1期2014年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chnic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16No.1Feb.2014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收稿日期:2014-01-05㊀㊀㊀作者简介:熊安余,男,湖北黄梅人,副编审,黄梅县教委主任科员㊂研究方向:党史,禅宗史,东坡文化㊂㊀㊀㊀注:本文为第四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论文㊂约12岁时,道信听说有高僧在皖西舒州(今安徽安庆市)皖公山 静修禅业 ,于是 闻而往赴,便蒙受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 [2]㊂这位高僧就是禅宗三祖僧粲禅师㊂僧粲乐意收道信为徒,留在身边服勤,携他游历于皖西鄂东的皖公山㊁司空山㊁霍山㊁英山等群山之间㊂道信跟随僧粲习禅,10年岁月,劳碌奔波,乞食穴居,餐风宿露,吃尽了没有定居的苦头㊂但他毫不动摇,专心致志地研读以‘楞伽经“为主的禅学经典,刻苦钻研禅宗初祖菩提达摩㊁二祖慧可㊁三祖僧粲相传下来的注重心性觉悟的禅理禅法㊂僧粲对他倾心传授,精心引导,并屡次测试和大力培养他的证悟功夫㊂这激发他更加精进不懈,练就了长夜不卧㊁独坐修禅的惊人毅力,史载他 六十年肋不及席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㊂大约10年之后,僧粲认为道信佛法基本成熟,可以独立修禅弘法,在自己前往广东罗浮山等地游化弘法时,不要道信相随,而推介他到江西吉州寺受戒以便获得 度牒 ,取得国家的 僧籍 ㊂他遵师命到了江西吉州,时逢国家暂停发放 度牒 ,他又回到皖西鄂东地区,在诸县山林之间游历弘法㊂约一年之后,僧粲回到舒州皖公山,道信又返回老师身边,随侍护法㊂隋仁寿三年(603),僧粲认为道信佛法圆熟,可以承担继往开来重任,也见自己年老力衰,于是果断决定,将二祖传给他的衣钵传付道信,同时传付四卷‘楞伽经“㊂此时道信24岁,成为禅宗四祖[3]㊂㊀㊀二㊁江南游历弘禅时期(公元603-620年)道信接过三祖传下的衣钵,离开僧粲,回到家乡鄂东蕲黄地区独立修禅㊂经过短暂逗留,渡江到赣北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庐山游历弘禅㊂当时庐山是佛教天台宗与三论宗的弘法基地,天台宗的开创人智顗禅师于隋朝初年徙居庐山,重修东林寺,传播天台宗旨,强调 止 ㊁ 观 并重,影响波及大江南北;又有智锴禅师秉承三论宗法旨,于庐山建大林寺,居二十余年,足不下山,大弘以般若性空为核心的三论宗,名噪一时㊂因此庐山出现了佛教多宗共进的繁荣气象㊂道信游历参访庐山,宛如置身新的天地,眼界大开,深感大乘般若空宗之教义,较之‘楞伽“有更先进的因素,觉得把楞伽和般若结合起来,才是理想的禅法境界㊂隋大业三年(607),朝廷颁诏 国访贤良,许度出家 ,道信立即赶往吉州寺,附籍受戒,得获度牒,成为国家承认的正式僧人,并接受当地官员邀请,暂住吉州寺,修禅传法,与当地民众结下深厚情谊㊂第二年,他准备去湖南衡岳朝佛,路过江州时,应邀到庐山大林寺讲经说法㊂这正合他的心意,于是怀着夙愿登上庐山,入住大林寺,参学天台㊁三论㊁净土诸宗[4]㊂在庐山大林寺,他请益于智锴禅师,朝夕用功,研修‘般若“诸经,尤其深钻三论禅法㊁天台止观㊂即至智锴禅师逝世,仍追禅师遗教,穷究般若法髓㊂特别将‘楞伽“与‘般若“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印证关系的法理,综合归纳,取精用宏,创立了自己的入道安心方便禅法㊂大业八年(612),道信听说江北故乡蕲黄地区遭遇百日大旱,瘟疫流行㊂他立即下庐山,渡长江,回到家乡,教蕲黄民众念‘般若经“求雨,使旱象缓解;并上山采集草药治病,使瘟疫顿消㊂就在这年深入黄梅县视察灾情,路过黄梅濯港时,三十三岁的道信遇见了十二岁的弘忍㊂传说道信见弘忍像貌奇秀,异乎常人,便问: 少年尊姓? 弘忍答: 我可不是常姓㊂ 道信又问: 是何姓? 弘忍答: 是佛性㊂ 道信闻言生爱,对他讲述佛法㊂弘忍也明确表示拜师出家之意㊂数日后,弘忍说服父母,随道信大师前往庐山大林寺,从此步入佛门,四十年不离大师左右,直到道信逝世㊂道信携弘忍回到庐山大林寺,继续以普通常住僧人身份参禅学法㊂他将‘楞伽“与‘般若“结合起来,进一步创新禅理禅法,完善他的入道安心方便禅法,一边充实自己,一边教授弘忍,一晃又过去四五年㊂大业十三年(617),吉州寺所在地吉州城被农民武装围困70多天,城内水干粮尽,瘟疫流行,情况十分危急㊂道信闻讯自己受戒获牒的佛地有难,带上弘忍,急从庐山赶来,向农军讲说佛法禅理,获准入城㊂传说当道信师徒二人步入城门时,城中干㊃2㊃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西山佛树开花东山禅林结果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16卷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涸见底的水井,全部涌现甘泉㊂吉州刺史听说道信已成禅门大师,请教解散农军围城之法,道信说只有佛法可救此难,遂令全城军民旦夕齐念‘般若经“㊂传说不出两天,农军首领望见城墙上出现金刚天神,怒目持械,意识到吉州城有天神护卫,难以攻破,遂命撤兵,于是吉州得救[5]㊂时值暮春,却天降大雪,银装素裹,瘟疫顿消㊂刺史率全城军民,合力于吉州城外新建一寺,名雪山寺,供道信师徒二人常住㊂此时,隋炀帝昏庸无道,隋朝已成倾覆之势,沿江一带战乱频繁,赣北㊁赣中也战乱不止㊂道信辞别吉州,也没有北返庐山,携带弘忍到吉州南面约百里远的泰和县,留居于群山深处的香炉山㊂当地民众早闻道信就是吉州城平乱消灾的佛门大师,积极相助修建潮山寺,道信师徒在此隐修约3年㊂不久,隋灭唐建,江南安定,佛教又兴㊂唐武德三年(620),蕲黄僧俗不远千里迎请四祖回归故里传法,于是道信㊁弘忍二人返回蕲黄故乡[6]㊂此时,道信41岁,弘忍20岁㊂㊀㊀三㊁西山创建禅宗时期(620-651年)这一时期,道信学问精深而经验丰富,弘忍年轻力壮而吃苦耐劳㊂他们在 贞观之治 及其前后的太平盛世,在西山上进行前无古人的革新创造,开创佛教中国禅宗,历时32年,经历了四个阶段㊂第一㊁建寺定居阶段㊂首先是选址建寺,黄梅县背靠大别群山,面临万里长江,水陆交通便利,地处吴头楚尾,是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交汇区域,老庄思想和佛教氛围十分浓厚㊂道信选双峰山建寺定居传法,尽得天时地利㊂在当地官府和於姓父老的支持下,道信得到建寺土地及部分经费,带领徒众开山辟路,叩石垦壤,劈荆斩棘,挑砖运瓦,经过4年艰苦劳作,武德七年(624)寺庙落成,取名为幽居寺,后改称四祖寺㊂这是中国禅宗的第一所规模较大的寺庙,它宣告禅师游化乞食历史的终结㊂幽居寺建成,徒众大增,为解决吃饭穿衣问题,道信率领弟子开荒种地,一边习禅一边务农㊂唐王朝鼓励僧人开荒耕种,免收赋税㊂道信以农养禅的举措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创造,受到官府的支持和民众的拥戴㊂在禅修生活的管理上实行坐作并重㊂‘传法宝记“载,道信 每劝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㊂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共人语㊂ [7]这里讲的 作 ,指作务㊁作役,泛指一切生产劳动㊂道信把弟子们参加生产劳动一事,提到同修禅一样重要的高度㊂弟子们白天耕作,夜晚坐禅,丰衣足食,生活安定,来寺修禅的人越来越多,自然地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僧团㊂稳固僧团的出现,为中国禅宗的形成提供了群众基础㊂第二㊁革新禅法阶段㊂道信对禅法革新,集中地体现在他的禅学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其特色可以归纳为 三个合一 和 两个结合 ㊂ 三个合一 :一是‘楞伽“与‘般若“合一㊂他在文中开头说: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 诸佛心第一 ,又依‘文殊说般若经“ 一行三昧 ,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㊂ [8]是说他的禅法纲要,依据‘楞伽经“中关于诸佛 心 为根本的教理,又依据‘文殊说般若经“中的 一行三昧 法,可以让修禅者通过念佛使自心成为佛,如果心有妄念不清净,就不能成佛㊂他在论述中偏重一行三昧,可以说一行三昧是道信禅法的核心㊂为了实践 一行三昧 ,他特别提倡 看心 ㊁ 悟心 ㊁ 守一不移 ㊂二是念佛与成佛合一㊂他提出 念佛心是佛 ,强调 息一切妄念而专于念佛,心心相续 ,念佛就能成佛,把念佛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9]㊂三是戒行与禅修合一㊂传说他还有一部‘菩萨戒法“著作,可见他重视戒行㊂现在把戒行与禅修合一,更有利于僧俗共修㊂ 两个结合 :一是渐修与顿悟结合㊂他提倡 顿渐识心 ,既主张顿悟,也主张渐修,认为要因人而易㊂二是知解与践行结合㊂主张止恶行善㊁言行一致,大大加强了禅修的实践性㊂道信革新的禅理禅法,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为后来的 东山法门 奠定了理论基础㊂第三㊁建设宗风阶段㊂他一改达摩以来禅者单个游历㊁闭门修行的风气,大敞禅门,接纳徒众㊂从而出现 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往而就礼 的盛况,门下徒众多达500余人[9]㊂他从众多的弟子中,为禅门培养了一些后起之秀,除弘忍外,知名者还有荆州法显㊁玄爽和常州善伏等人㊂他坚守山林,主张寺庙座落山林,远离人烟稠密的城镇,以确保长久安居,平静修禅㊂唐太宗几次下诏,请㊃3㊃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西山佛树开花东山禅林结果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16卷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道信进京担任国师,都被他婉言谢绝,居然得到太宗重赏㊂他亲近民众,为当地民众排忧解难,经常上山采集草药,为群众治病,为周围百姓治好了不少疑难病症[10]㊂后来唐代宗追封他为大医禅师,也是为了褒扬他为民众治病的事㊂由于他的身体力行,从而建立起了一种开放㊁俭朴㊁亲和的优良门风㊂第四㊁传法弘忍阶段㊂唐永徽二年(651年),道信将衣钵传给了弘忍[11]㊂三年后道信大师圆寂,弘忍为之塔葬,继承禅业,执掌双峰山法席㊂道信传法于弘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㊂他长期而精心地培养弘忍,从庐山大林寺到黄梅西山,让其40年不离左右,言传身教,耳提面命㊂弘忍不负恩师厚望,勤学苦练40年,对道信革新的禅理禅法,能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为他以后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㊂他白天艰苦劳作,晚上刻苦习禅,是道信 禅农并重 ㊁ 坐作并行 的忠实执行者,深得道信赏识,很早就成为幽居寺上座和担任寺务总管㊂他与道信40年志同道合㊁齐心协力,是道信最优秀的弟子和最得力的助手,顺理成章地成为道信的接班人㊂㊀㊀四㊁东山建立中国禅宗时期(651-674)唐永徽二年(651),道信大师圆寂,幽居寺僧众遵道信遗嘱,拥弘忍继席成为幽居寺第二代住持,时年弘忍51岁[12]㊂在此后的23年岁月里,弘忍率领他的徒众,忠实地继承道信的禅业,更加高举创新大旗,将道信的禅法禅风发扬光大,创立了光照日月㊁名扬中外的 东山法门 ,宣告中国禅宗的光荣诞生,使道信㊁弘忍及其弟子为之奋斗百年的神圣事业结出辉煌硕果,在中国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㊂在这23年里,弘忍率领弟子们为建成中国禅宗,主要做了六件大事㊂第一件,新修东山禅寺,建设传法中心㊂道信辞世,弘忍接班,幽居寺仍然鼎盛,徒众云来,实在容纳不下,且又不易扩建㊂于是弘忍到20里开外的东山,向冯茂老人借山修建新的寺庙㊂冯茂为道信㊁弘忍的名望和精神所感动,欣然将私人山林捐给弘忍修建道场㊂于是弘忍一面在幽居寺传法,一面带领徒众在东山大兴土木㊂首先在东山仿照幽居寺的主殿堂修起第一座规模更大㊁气势更雄伟的殿堂,即传沿至今日的大雄宝殿,接着修建起天王殿㊁观音殿㊁圣母殿,还有祖堂㊁禅堂㊁法堂㊁斋堂㊁客堂等附属殿堂,还有生活设施,如僧房㊁寮房㊁碓房㊁糟房等等㊂一座巍峨壮观的禅宗寺庙,耸立在东山之上,取名为 东山寺 (又名东山禅寺),后称五祖寺㊂不久,东山寺又扩建一次,殿堂屋宇多达2000余间,常住僧人在1000人以上,每年接待朝山敬佛者达3万多人次㊂在修建殿堂的同时,按照西山幽居寺的经验,制定和健全了殿堂管理制度和生活管理制度㊂同时建立了寺内人事体制,从住持㊁执事到一般寺僧,人人职责明确,分工具体;还建立了修禅制度㊁劳动制度以及奖优罚劣制度,并订立了一条特殊规定,凡新进寺的僧人必先作一段苦役,经考察合格方能成为正式寺僧㊂僧众级别有异,但人格一律平等,同吃大锅饭,同穿粗布衣㊂在弘忍的苦心经营下,东山寺很快成为全国知名的禅修传法中心和禅宗典范寺庙㊂第二件,继续革新禅法,创立 东山法门 ㊂ 东山法门 的名称出现在弘忍东山传法时期,是和 东山法师 ㊁ 东山净门 相继出现的㊂‘历代法宝记“记载,弘忍 居凭(冯)茂山,在双峰山东西相去不遥,时人号为 东山法师 ㊂‘楞伽师资记“记载, 忍传法,妙法人尊,时号为 东山净门 ㊂又缘京洛道俗称叹蕲州东山多有得果人,故曰 东山法门 也㊂ [13]很明显, 东山法师 专指弘忍, 东山净门 和 东山法门 都是指弘忍的禅法㊂因为弘忍的禅法是继承和发展道信的禅法而来的,所以 东山法门 也包含了道信的禅法㊂可以说, 东山法门 是道信禅法与弘忍禅法之和㊂ 东山法门 的基本原理,既体现在道信的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更体现在弘忍的著作‘修心要论“中,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心性佛性论㊂它把佛教的 心性 理论与 佛性 理论相融合,认为心性即佛性,两者平等无二;并认为 人人皆有金刚佛性 , 心是自性圆满清净之心 ;主张 守本真心 ,见性成佛㊂道信强调 守一不移 ,弘忍强调 守心第一 ㊂二是自身求佛论㊂它认为佛性就在各人的身上,要想成佛,就不必向身外去追求,而要在自㊃4㊃己身内下功夫,努力发现自己心中本来所具有的佛性㊂从而破除了 向外求佛 的传统教义,突出了不拜偶像㊁不读经书㊁不立文字的禅宗特色㊂三是禅在日用论㊂它认为 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成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 [14]㊂ 四仪 指人的行㊁住㊁坐㊁卧, 三业 指身㊁口㊁意诸种活动㊂它主张禅修不限于坐禅,而可以贯穿于全部日常生活之中㊂因此,坐禅是禅修,劳作也是禅修,从而倡导 坐作双修 的新禅风,为禅修扩展了无限宽广的天地㊂此外, 东山法门 在得法方面主张 顿渐得法 ,偏重 顿悟 ;在传法方面主张 以心传心 ㊁ 教外别传 ;在尊奉宗经方面,除重视‘楞伽经“㊁‘般若经“外,还十分重视‘金刚经“,因为后者较简明扼要,更便于大众阅读㊂总之, 东山法门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佛教理论体系,已经具有佛教宗派的特征㊂因此, 东山法门 的创立,应是中国禅宗正式形成的标志,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㊂第三件,培养禅门俊秀,建立禅宗法系㊂ 东山法门 ,又指弘忍创立的法系,即禅宗的师承组织体系㊂弘忍门下求法者甚多,据‘坛经“记述,弘忍有门人1000多人,弘忍自己也说 如吾一生,教人无数 ,并点出了其中慧能㊁神秀等11大弟子[15]㊂这11大弟子中,有5人后来成为唐代国师,他们是:神秀㊁慧安(老安)㊁智诜㊁玄赜和玄约㊂特别是出现了不少独据一方的开宗立派人物,如南宗慧能㊁北宗神秀㊁保唐宗慧安㊁净众宗智诜等㊂从分布地域看,慧能在南方韶州,神秀在北方两京(长安㊁洛阳),慧安在北方嵩山,智诜在西方四川㊂此时禅宗法系,以湖北黄梅为中心,分布到全国㊂特别是到弘忍时期,中国禅宗从初祖达摩到五祖弘忍的传承关系才成定说,后来慧能与神秀争夺五祖之后的六祖地位,说明对于五祖弘忍时期中国禅宗法系已经形成,都是没有疑义的㊂第四件,坚持禅农并重,开辟发展道路㊂禅农并重,坐作并举,是道信初创中国禅宗时的一大创举㊂弘忍继承和发扬道信的这种光荣传统,坚持禅农并重不动摇,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创新,为禅宗的大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㊂他反复向弟子们讲解 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成佛事 的禅理,要求大家把禅修贯穿于日常的劳动生产之中㊂他在东山寺建立了健全的劳动生产管理体制㊂寺里专门设立了 僧值 职位,属寺中八大执事之一,专门组织和安排生产劳动㊂ 僧值 下面设有农头僧若干人,像生产队长一样带队劳动㊂东山寺生产劳动内容,一是耕田种地,二是植树造林,三是种植花木,四是种植茶园,五是开辟菜地,六是手工劳动,还有日常的打扫环境卫生劳动,等等[16]㊂通过僧众自己劳动创收,实现丰衣足食,取得了生存发展的主动权㊂这条禅农并重之路,为禅宗事业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也为发展社会生产作出了贡献㊂第五件,建设禅宗门风,完善山居佛教㊂弘忍继承和发扬道信的优良门风,大力加强禅风寺风建设㊂他像道信一样,安于山居,坚守山林㊂‘楞伽师资记“有一段问答㊂有人问: 学道何以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 弘忍答曰: 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㊂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可堪为栋梁之用㊂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㊂从此道树开花,禅林果出也㊂ [17]他要求弟子们 勤求本心 ㊁ 多涉艰辛 ㊁ 能着破衣,餐粗食 ,养成和保持勤劳俭朴的作风㊂他以 坐作双修 为基本禅修制度,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禅风㊂彻底改变达摩以来 择人根机 ㊁不轻易收徒的作法,进一步大敞禅门,不择根机,热情接收弟子㊂对弟子们因材施教,对普通民众均传授念佛㊁净心的禅法;对禅门优秀骨干,则采取心印㊁密印的传授方法㊂这样,既有利于禅法的推广普及,又有利于禅门俊秀的培养㊂第六件,破除常规惯例,传授慧能衣钵㊂唐龙朔元年(661),弘忍已到61岁,认真考虑接班人问题㊂他想一定要选一位对东山法门理解最深㊁懂得最透㊁运用得最自觉的弟子作接班人㊂按照前几代祖师的传统惯例,都是选择首席大弟子为法嗣㊂当时他的首席大弟子神秀系进士出身,博学多才,跟随他学禅6年,禅法精熟,在千余弟子中深孚众望,都以为接班非他莫属㊂弘忍自然将他放在考虑之列,但又想到另一位弟子慧能㊂慧能从广东曹溪来东山寺学禅才8个月,见面时同他的一段对话发人深思㊂慧能在答话中讲出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㊃5㊃南北 ,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表现出对心性佛性论的深入理解㊂因此,弘忍创造性地采用公开呈偈选嗣的办法,要弟子们按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取最佳者立为法嗣㊂神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㊂ 慧能和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㊂ 慧能的认识更高一筹㊂于是,弘忍深夜传授衣钵慧能,同时传授一部‘金刚经“,并连夜送慧能动身回岭南[18]㊂后来慧能不负师望,大力弘扬东山法门,创造了中国禅宗的更大辉煌㊂道信和弘忍的百年创新,到 东山法门 出现时,已经有自己尊奉的佛教经典和独特的佛教理论,有自己独立的寺院经济和稳固的僧团组织,有自己较大的势力范围和完整的传法体系,有自己稳定牢固的宗教传法基地,有自己适应社会的宗教发展道路,从而一个崭新的佛教宗派--中国禅宗应运而生㊂百年创新的历程告诉我们,道信和弘忍在百年创新中密不可分,他们的创新勇气和创新智慧始终捆绑在一起,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是道信和弘忍两个人㊂道信禅加上弘忍禅就是黄梅禅,黄梅禅就是初创的中国禅宗,也就是中国化了的佛教㊂参考文献:[1][2][3][4][10]唐㊃道宣.续高僧传㊃道信传[Z].大正藏(50册卷二十六).[5][11][12]历代法宝记㊃释道信[Z].大正藏(51册卷一).[6]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7]唐㊃杜朏.传法宝记<道信传>,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M].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8][9]唐㊃净觉.楞伽师资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Z].大正藏(85册):1286~1288.[13][14][17]唐㊃净觉.楞伽师资记㊃弘忍传[Z].大正藏(85册):1289.[15]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81~125.[16]五祖寺志[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24~128.[18]魏道儒.白话坛经[M].三秦出版社, 1992:25~27.Buddha Tree Blossom in Xishan Results in Dongshan TempleZen Was Born in the Hundred Years of InnovationXiong Anyu(Zen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in Huangmei County,Huanggang438500Hubei) Abstract: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e in Dabie mountain,Zen Buddhism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Lots of masters in Huangmei county are popular,while the birth of Zen,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in Eastern Hubei, people still don t know much.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Chan,Hong Chan,the establishment in the Western Hills and Dongshan,the creation of Chan,which can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course of Zen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ulture of Zen.Key words:China Zen;Birth period;Creation process;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责任编辑:郭杏芳]㊃6㊃。

“南北宗论”的意义及其影响

“南北宗论”的意义及其影响

“南北宗论”的意义及其影响南北宗论,是指中国历史上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两种教派之间的争论。

南北宗论的意义在于反映了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同时也对中国佛教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宗论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

在此之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故南方佛教比较兴盛。

但是随着北方政治经济的发展,佛教也开始在北方地区传播。

南北佛教的兴起和传播促进了南北宗论的兴起。

南北宗论主要是关于经教和教义之争,也反映了南北文化在佛教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对中国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南北宗论期间,南宗代表了以禅宗和律宗为代表的南方佛教,北宗则代表了以密宗和净土宗为代表的北方佛教。

南宗与北宗在经教和教义上存在分歧,这也是南北宗论的核心问题。

南宗强调顿悟和参禅,认为顿悟即是成佛的法门,而北宗则强调信仰和念佛,认为信念念佛能够获得生生世世的福报。

南方佛教在经教和教义上注重个人修行,北方佛教注重众生拯救。

这些分歧不仅体现了南北宗论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中国佛教的多元发展。

南北宗论对中国佛教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南北宗论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多元发展。

南北宗论时期,南宗和北宗分别在自己的地域迅速发展,促进了佛教在中国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发展。

南北宗论时期的南宗和北宗在经教和教义上的分歧,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多元发展。

南北宗论使得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不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个不同派别同时存在的模式。

这种多元发展的趋势,对中国佛教的丰富和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南北宗论对佛教在中国的地域性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北宗论时期,南宗和北宗在不同的地域展开激烈争论,这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地域性传承的特点。

南北宗论时期南宗和北宗在经教和教义上的争论,也引发了不同地域佛教学派的兴起。

南北宗论的影响使得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再是统一的模式,而是地域和文化特点异质性的发展。

这种地域性传承的模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佛教的多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秦楚2014年初夏穿越秦楚古道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秦楚2014年初夏穿越秦楚古道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秦楚2014年初夏穿越秦楚古道篇一: 秦楚2014年初夏穿越秦楚古道-翠华山纪实话说我们6月7日探访十八潭之后,晚上热水冲澡、泡脚,睡了个好觉。

6月8日六点起床,早餐后七点出发,按计划用九个小时翻越秦楚古道。

秦楚古道,是古代秦国通往楚国的一条驿道。

位于秦岭南麓,北抵西安、南接安康,历朝历代为长安通往金州的交通要道和枢纽,素有“秦楚咽喉”“终南首邑”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沣峪沟国道的开通,这一古道渐渐被历史遗忘。

对秦楚古道,50年代初曾经复修过两次,定名为“西康驮运路”,又称“义谷道”。

不管怎么说,秦楚古道应该是这条路最贴切的名字。

至于它是什么人在时候提出的,我没有做过认真的考证。

可以肯定的是,秦楚古道是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连接秦山楚水,为发展华夏文明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以及南北物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专门查了一下资料,据《柞水县志》载,秦楚古道始建于南北朝保定二年,道宽2.5公尺,是由秦入楚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十五个世纪之间,秦楚古道经历了初建到逐步修建完善的过程。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秦朝初年至秦末时期修筑,起始长安,终至秦岭终南山,绵亘三百余里;第二阶段为东汉、西汉王朝时期修筑,从陕西柞水至安康,再至湖北襄阳,长约五百公里;第三阶段为三国时期修筑,自湖北襄阳起,经荆门至江陵纪南城,长约一百五十公里。

秦楚古道不仅是一条“官道”,它有多方面的功能。

主要有:一是便于军队行军打仗、运送辎重粮草,所谓“军道”;二是便于朝廷传递公文,所谓“御道”;三是便于地方向朝廷缴纳物资、贡品,所谓“官道”;四是便于老百姓通商、行走,所谓”商道”。

如今,古道上烽烟早已散尽,马蹄声早已消逝。

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风雨,秦楚古道大部分已经荡然无存,唯有跨越终南山的这一段清晰可见。

秦楚古道也不再具有任何军事、官方、民生等意义,与牛背梁、柞水溶洞一起已经成为柞水的著名旅游景区。

北普陀山观后感

北普陀山观后感

北普陀山观后感北普陀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位于浙江省舟山市。

我有幸能够亲身造访这座山,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庄严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这次观后感,我想从景观、氛围、佛教文化和教诲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首先,北普陀山的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站在山顶,可以鸟瞰整个北普陀山,一片苍茫的海域尽收眼底,而山脚下的绿树掩映,显得格外亲切。

尤其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晚霞的美景,金黄的阳光照耀在海面上,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其次,北普陀山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佛教的力量。

在这里,佛教徒们庄严肃穆地诵经礼佛,闭目默念,沉浸在佛法的世界中。

作为游客,我也不禁被这种庄重的氛围所感染,心静下来,思考生活的真谛。

而在山下的寺庙中,还有一些僧侣和居民,过着简单宁静的生活,这让我深感佛教的教诲有着巨大的力量。

北普陀山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文化,让人受益匪浅。

在香客中,我注意到很多人手持木鱼,专心念诵经文。

我向一位虔诚的香客请教了一些问题,对佛教的教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告诉我,佛教强调人们修身养性,勤修善行,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他还介绍了一些佛教的核心教化,如六度、四圣谛、八正道等。

这样的交流让我从佛教文化中汲取了深深的智慧。

最后,北普陀山还教会了我一些人生的道理。

佛教强调无常,即一切都是流转不断的。

在我登上山顶时,我看到滔滔不绝的人流,犹如人生舞台上的一个个小小角色,忙碌而又匆忙。

我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明白了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

总之,北普陀山的观感给予我很多思考和指导。

这座山的景观壮丽,气氛庄重,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教益。

我相信,只要我们虚心地去感受、学习、领悟,必能从中受益,尽心尽力去过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

游赏大理

游赏大理

游赏大理作者:***来源:《大理文化》2021年第09期品读无为寺登大理苍山,无为寺是必须去的。

女儿这样一说,更坚定了我的想法。

来大理前,我查阅了一下大理历史,特别是那句“看尽了风花雪月,看不尽苍山无为”。

有道是:“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

”单从字面上看,就会让我们对大理人的智慧心生敬仰。

作为打卡大理相对小众的景点,那宁静淡远的禅韵,像清风一样穿越迷茫的岁月,又像流水一样浸润着思想。

听人们说,大理国时代,曾有10位皇帝在无为寺出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佛门净地的“清静无为”,无为寺自有它独到的地方。

到大理的第二天,我决定先去无为寺,去寻觅那些先人失落的遗梦,去触摸无为寺所蕴藏的风骨,去聆听无为寺的暮鼓晨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我相信,这方佛门净土,承载了无数香客的匆匆步履,人们带着天南地北的脚印与尘土,来到无为寺,留下不同的夙愿与祈祷,然后匆匆离去。

我们从崇圣寺三塔打车前往,出去右转,沿蝴蝶泉方向过去约两公里,再转向苍山方向,路边左侧有标志。

仅仅一会儿的工夫,一座富有文明之光的寺庙便呈现在我的眼前。

循着空灵悠远的梵音,我们一路来到山门前,门前对视的两只狮子,已经被风雨侵蚀得斑驳淋漓。

那一只只大香炉和青铜鼎,横在一条布满青苔的石板路上,向我传递着安静、悠远的禅意。

无为寺始建于唐南诏时期,离大理古城北门十多公里,独自傲立于苍山,视野宽广,是大理历史上一座名声显赫、特色独具的佛教名寺。

登高而望,洱海、大理古城尽收眼底。

在佛法兴盛的大理地区,无为寺在历史上是大理国的皇家寺院,与崇圣寺、荡山寺、罗荃寺并称南中四大名寺。

这方佛门净土,不仅是皇族子弟听经闻法,剃度出家修行和王室子弟习文练舞的圣地,而且收存了无数得道高僧,他们打坐于幽静的禅堂,过着清闲似仙的修行岁月。

穿行在苔迹斑驳的青石路上,又闻得悠扬缥缈的钟声在风中回荡。

在无为寺前坪下方的山谷中,只见生长着一棵约1300年历史的香杉树,高约20多米,视觉上很有震撼力。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 新人教版必修2

•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可编辑ppt
18
俞敏洪的新东方
新东方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从一个农家子弟,到现在成为
一个国际之名的培训学校的教父,俞敏洪觉得,自己和新东
方之所以能成功,在中国的形势下,第一个成功首先是形势
的成功。 大局决定一切。“整个中国的大局,决定了民办教
育领域如果没有任何发展余地的话,我今天肯定做不成。在
可编辑ppt
1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第3、4段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 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可编辑ppt
14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 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却/帮助
这一点上,真的需要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因为它给了
我一个更大的生存的余地。”这个时代变得更加的宽容、更
加的开放,变得更加善于从世界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在这一
点上,新东方也是从中间收获很多。每一届的领导人都显得
更加开放,更加能够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经营模式和社
会发展的取向。
可编辑ppt
19
马云的商业帝国
后洞
慧空禅院慧空禅院
可编辑ppt
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
泉水
11
填写: 读第2自然段,完成下列内容。
前洞 特点:平旷 有泉侧出 记游者甚众
后洞
窈然 不能穷 甚寒 特点
洞愈深见愈奇 来之者甚少 经过 拥火以入,与之俱出

《游恒山记》阅读答案

《游恒山记》阅读答案

《游恒山记》阅读答案《游恒山记》阅读答案《游恒山记》阅读答案1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

是山土山无树,石山那么有。

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浑州城一方,即在山麓。

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

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

近那么龙山西亘,支峰东连,假设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

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

未几,果得径。

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那么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1、解释以下文中加点的词语。

无攀跻劳〔〕 _还过岳殿东〔〕2、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4、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5、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3、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4、“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5、此题为开放性题。

旨在能从读徐霞客游恒山过程中,理解并学习他的精神,即: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理论务实的精神。

〔与文章内容吻合,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1.解释以下各句中画线字。

有虬松离立道旁__________________崖石渐起,松影?阴________________上负绝壁______________跻危崖、登绝顶________________还过岳殿东____________余益鼓勇上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览之风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览之风
最后,在这种游山玩水的风气下,虽说依然有着很大一部分的人因名和利而披着出游的外衣,但绝大多数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相同的,对秀美江山的感情也是真挚的。而钟灵毓秀的大自然对于人们的种种喜爱也会给予莫大的回报,这回报使得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享受和升华。
自嵇康,阮籍之后,崇尚自然,追寻玄学哲理的游览之风便开始盛行起来。到了南北朝时期,因东晋政权偏安江南,一批文人士大夫们不以收复旧土为己任,反倒提倡消极避世的玄学思潮。它以老庄的道家思想为依托,提倡大道无为,万事万物均要顺应自然发展之规律,从而强调自然之性的宝贵性。为了具备这样的自然之性,需要人们频繁到大自然中去接受自然的熏陶,以获得天地之灵气,山川之精华,从而使自己像大山一样厚重伟岸,像流水一样生生不息,人性融于自然,自然就是人性,这就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从他不愿长期居住在人工修建的园林中,而最终选择逃回自然山水之间,反应的便是一种典型的隐逸心态。
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隐士还要属五柳先生陶明,他自称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做了三个月的彭泽县令后,因忍受不了官场的黑暗,而决意辞官归隐,由此他还发出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叹。在流传千古的《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曾写道:
除了王羲之,名士之游中的另一位代表则是谢灵运。他与王羲之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不会像王羲之那样通过游览之风去探索自然之理,寻求造化之意。他只需要专注于对山水的审美乐趣,注重官能的享受就可以了。据史书记载,谢灵运是南朝刘宋时期有名的游客,他不仅开创了山水诗一派,而且还极度热衷于游山玩水,为了能达到欣赏美景的地步,他甚至不惜“凿山浚湖,功役无已”,由此可见他对自然山水的喜爱程度,早已到了痴迷的地步。

扼西北之咽喉,控京畿之要地:浅谈明代居庸关防御体系与军事价值

扼西北之咽喉,控京畿之要地:浅谈明代居庸关防御体系与军事价值

扼西北之咽喉,控京畿之要地:浅谈明代居庸关防御体系与军事价值天畔浮云云表峰,北游奇险见居庸;⼒排剑戟三千⼠,门掩⼭河百万重。

渠答⾃今收战马,兜铃⽆复置边烽;上都避暑频来往,飞鸟犹能识衮龙。

明代诗⼈楚⽯梵琦的这⾸《居庸关》,道尽了这座千年雄关的波澜与壮阔,也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北⽅游牧民族之间的爱恨纠葛。

⾝为“天下九塞”之⼀的居庸关,东连卢龙、碣⽯,西属太⾏⼭、常⼭,与紫荆关、倒马关共同构成守卫北京的“内三关”,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时期戍卫京师的内三关如果你以为居庸关仅仅是两⼭峡⾕之间的⼀道关卡,那就⼤错特错了。

作为拱卫京畿的边防重地,居庸关是⼀个包含岔道城、⼋达岭城、上关城、居庸关城以及南⼝城的纵深军事防御体系。

那居庸关到底是如何运转以及通过何种⽅式起到抵御北⽅游牧民族作⽤的呢?下⾯,我们便⼀起⾛近这座千年雄关,探寻其防御体系的组成以及隐含在背后的军事价值。

依⼭⽽建的居庸关长城⼀、居庸关的历史⾰沿天有九野,地有九州,⼟有九⼭,⼭有九塞……何谓九塞?⼤汾、冥厄、荆阮、⽅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吕⽒春秋·有始览·有始》居庸关的名称最早始于秦国丞相吕不韦联合⼿下门客编写的《吕⽒春秋》⼀书,天下共有九处要塞之地,居庸便是其中之⼀。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居庸关在地理位置上便已经存在。

彼时,诸侯之间战乱不休,各国通常都会在交通要道和⼭⾕之间等险要地势修筑岗亭派兵把守,由于关卡的规模⽐较⼩,⼀般称之为“塞”。

居庸关的前⾝——居庸塞便是当时燕国为抵御东胡⽽设⽴的北⽅要塞。

秦始皇统⼀六国之后,为了抵御北⽅匈奴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分重视居庸塞长城的建设。

《⽇下旧闻考》中记载:“始皇筑长城,居庸徙于此,故以名焉”,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并强征⼤量的囚犯、⼠卒、民夫徙居于此处,由此带来的充⾜⼈⼝使居庸塞获得了第⼀次较⼤规模的开发。

为抵御匈奴⽽修建的秦长城建武⼗五年,徙雁门、代郡、上⾕三郡民,置常⼭关、居庸关以东。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提升(作业)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提升(作业)

图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A.绿干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C.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 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I1在改汉姓的基僦上,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②淡化了鲜卑贞族的身份③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④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A. B.C.φφ规定了八大货姓。

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D.②③12.卜图所示为东汉后期至东晋中期琅那王氏谱系(图中箭头表示此人曾官居宰相)。

图中信息可用于说明当时15 .十六国时期,在或狄居半的关中地区,不管是藕葬随葬品还是壁画,都能看出是汉文化的延续•同时非汉游牧民族的服饰、饮食和马背乘骑等方面也对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这说明当时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B.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C.物质文化差异性明显D.多元一体的格同形成16 .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

这说明A.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C.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17 .K 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厚”,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促成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政区调整C.社会秩序安定D.北方移民迁入18 .“今欲断诣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釉.”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在说汉话问题上A.采取一视同仁的举措B.态度坚定且具策略性第5课三国两晋南: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提升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单选题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展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游对楚石通达佛理的影响
作者:马义明温斌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6期
摘要:元代著名诗歌僧楚石自小即在浙江生活,在这期间曾经在杭州、湖州、海盐生活,活动范围仅限于浙江一省,个人活动范围较小。

纵观楚石一生,第一次走出浙江省,就是从他二十八岁时受英宗诏书缮写《大藏经》离开浙江北上开始的。

对于楚石来讲,佛理上的通达该是最此番北游最大的收获。

楚石对佛法的理解与认知,在北游过程中得到了极大加强,成功摆脱了名相的束缚,楚石从一名普通的僧人变成元叟的弟子,成为了“妙喜五世”。

北游对楚石通达佛理的影响是如此巨大,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关键词:楚石;北游;佛理
作者简介:马义明(1991-),男,辽宁沈阳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学史);温斌(1966-),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2
元代著名诗僧楚石自小即在浙江生活,九岁离俗,于天宁永祚寺出家,跟随讷翁谟禅师学习经论。

不久便前往湖州崇恩寺,依晋翁询禅师。

晋翁询禅师是梵琦禅师俗家时的族叔,与当朝魏公赵孟頫往来甚密,赵孟頫是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亡后入仕于元,深受朝廷器重,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名满天下,影响颇大。

赵孟頫一见楚石,非常喜欢,出钱为他买了僧牒,使他得以正式剃度。

楚石28岁之前曾经在杭州、湖州、海盐生活,据《楚石梵琦禅师年谱》,其个人活动范围较小,仅限于浙江一省。

一生第一次走出浙江省,就是他二十八岁时北游开始的。

时年英宗下诏书召集全国僧侣赴京缮写《大藏经》,询问赵孟頫的意见,他对楚石颇为欣赏,加上楚石也小有名气,于是推荐了他。

这次北游历时两年,楚石走了大半个中国,回到江南之后将这一过程中所写的诗歌综合在一起,编成《北游诗》一书。

恰是在这两年北游的过程中,楚石在修行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楚石北游前一年,即至治二年,时称天下老和尚的临济宗十六世、妙喜第四世高僧元叟行端主持径山兴圣寺万寿禅寺,楚石出家后,由于一直与经论打交道,没有受过本色钳锤,因此他自知滞于名相,未能尽去缠缚,闻讯后前往径山参叩元叟,询问佛法。

行端俗家姓何,字景元,一字元叟,自称寒拾里人,临海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正初前后在世。

年十一,出家于馀姚之化城院。

主径山作大护持者二十年。

行端工诗,有寒拾
里人稿《元诗选》传世。

元叟的禅教特色,并非死咬话头,更注重机锋,非常注重弟子自我的感悟。

同样,面对楚石也不例外。

“师(楚石)往参叩,问:‘如何是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叟遽曰:‘言发非声,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师拟进语,叟震威一喝。

师愕然。

”(《续灯存稿》卷五,《卍新纂续藏经》84册701页上栏。

)元叟以原话反诘,楚石不明所以,正想继续问话,被元叟喝退,于是群疑塞胸,如填巨石。

行端所主张的悟禅方式为“自悟”,显然,行端更希望楚石以自己的方式领悟佛理而不是依赖别人的讲解。

没过多久,楚石就开始了耗时两年的北游,可以想见,“群疑塞胸”的楚石此时急需有大能答疑解惑,然元叟已将其拒绝,对于这样一种情况,一番“北游”不失为明晰群疑的一种尝试,元大都是元王朝中心所在,寺庙、僧人数量庞大,在这里,说不定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次北游,对楚石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启程北上初期写的《扬州》“已无红药过琼花,惟见高楼酒幔斜。

二十四桥今夜月,尽情分附与琵琶。

”两年后楚石结束北游,回返浙江的时候也在扬州写了一首诗《大热泊扬州》“南船不耐火云蒸,小住须凉看广陵。

珠蕈有纹摇细浪,翠瓜无滓嚼寒冰。

平山堂下风初到,后土祠前月欲升。

听彻梅花三弄角,只今身是太原僧。

”第一次在扬州,楚石一副“游客心态”,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与一般的诗人别无二致,这一时期,楚石对于佛理处于“群疑塞胸”的境界。

待到两载北游归来,楚石的心态明显更趋通达,与两年前相比,楚石更像个“和尚”。

楚石对北方风土人情的描写有环境气候、生活景象、文化历史等几类。

描写环境气候的有“赤日不知夏,清霜常似秋”、“积雪经春在,轻霜入夏飞”等。

描写生活景象的有“凌晨握鞭出,薄暮打球归”、“翠袖调鹦鹉,金鞭控骆驼”等。

描写文化历史的有“世祖起沙漠,临轩销甲兵”、“胡儿双眼碧,惯读左行书”等。

楚石曾经以天马(天马原型为大宛胡马,别名汗血马)、孔雀、鹦鹉、狮子、虎、象、骆驼七种动物为题写了七首诗。

这些动物都是久处江南之地的楚石未曾见过的新鲜事物,“初见骆驼笑且惊,陆云可使绝冠英,”让楚石眼界大开,“鹦鹉为禽性颇灵,舌端衮衮诵《心经》。

”又在对具体描绘对象的描写中加入了佛理的元素,这既体现出楚石与其他诗人截然不同的创作特点,也反映出楚石本人对于“群疑塞胸”之事的念念不忘,在整个北游过程中,这都是压在楚石心头的巨石。

这些与江南故地截然不同的体验,给了楚石本人极大的震撼,在思想上给他新鲜的刺激,促使楚石打开思路,与固有的思想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北游诗》中赠人诗不在少数。

有《初入经筵,呈诸友三首并序》、《南城郭冀州在南方时,余尚小,抚若己子,常受其家供养》、《访虞伯生待制》等篇。

一般说来,诗人写诗赠人,非亲近之人不得,在楚石的所有赠人诗中,送北游前故人的只有少数几篇,大部分都是送与北游后,在大都、在上都认识的人物。

而且他新认识的人物不局限于僧人,朝廷的文官、武将、使者;豪门公子、皇族近亲、甚至皇帝本身都是楚石赋诗相赠的对象,从楚石的诗中可以看出元王朝上层人物对他颇为重视,而楚石本人對于元王朝的统治也并无异见。

这可能由于元王朝本身就是崇佛的,楚石自己有言“世祖皇帝混一天下,崇重佛教,古所未有。

泥金染碧,书佛菩萨罗汉之语满一大藏。

”,与世祖相比,他的后代对崇佛之事亦不遑多让,楚石之所以北游,就是受时任皇帝英宗诏书赴大都缮写《大藏经》。

在大都,楚石曾参与佛教界的盛会,楚石有诗《览麻坐上听众国师持论》“国师持论意何如?弹指声前并扫除。

无着天亲闻得妙,许询支遁敢崇虚。

三乘直截僧蕃语,四种空留梵志书。

问答纵横君未解,能知冷暖水中鱼。

”描绘了与众国师共处一堂的景象。

无着天亲指无着(阿僧伽)、天亲(婆薮盘豆,婆修盘陀),是佛祖的名字。

许询是东晋玄言诗人,支遁是东晋时精通道学、佛学的名僧。

梵志书指佛典《尼拘陀梵志经》。

三乘指佛教中佛陀的法教,即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大乘(菩萨乘)。

四种指佛陀有时候也依修行方法分四种来教导。

这首诗反映了楚石对佛理上的一种认知:不管是怎样的佛陀,怎样的讲经说法,最终对世界本源的理解反而远不如水中之鱼。

这倒与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偈)有异曲同工之妙。

楚石也真正了理解了行端对他问题的回答,佛法的认知,最终还是要依靠自我的思考与领悟,这为他最终开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载北游,楚石的游览之路不曾停歇,他对佛理的思考也不曾停歇,功夫不负有心人,北游第二年,即泰定元年正月十一日拂晓,楚石听到崇天门西城楼上鼓声大作,忽然汗如雨下,豁然开朗,对名相的疑团彻底解开,大笑道:“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并做一偈: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札虚空就地崩。

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

这一事件,是楚石修行过程中的一大突破,楚石对佛理的认知上了一个台阶。

楚石东归后,再到径山参叩元叟。

这时的楚石已与两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果不其然,元叟看到楚石气貌充然,笑迎道:“如来的西来密意,你已经得到了,大事了毕,为你高兴。

”(“西来密意,喜子得之矣!”)楚石得到元叟印可后,在径山说法,语惊四座,被称为妙喜五世。

从元叟对楚石的态度不难看出,楚石对佛法的理解与认知,在北游过程中得到了极大加强,成功摆脱了名相的束缚,楚石从一名普通的僧人变成元叟的弟子,成为了“妙喜五世”。

北游对楚石通达佛理的影响是如此巨大,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吴定中、鲍翔麟,楚石北游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2]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文琇,《增集续传灯录》[M].
[4]通问,《续灯存稿》[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