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小城镇规划与实施政策经验梳理
典型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经验及启示
日本的村镇建设是一个围绕不同主题循序渐进的发展 过程。日本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使得日本的农业与农村 经济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有效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进 一步推动了社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
(四)韩国 :城镇发展计划 20 世纪 70 年代,韩国政府行政自治部 ( 原内务部 ) 把 促进小城镇发展列为一项重要议题并为之制定和实施了一 系列政策,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后的韩国向振兴农村 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76 JSXX12 理 念
出问题,一方面是城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 面是农村出现空心化,逐渐衰弱。面对双重困境,发达国 家一致将发展小城镇作为破解上述两大问题的突破口。各 国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在缓解大城市环境资源压力、促进农 村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一定要强化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 高质量打造小而精的特色小城镇应该成为发展方向。
一、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政策实践 (一)美国 :示范城市计划 二战后美国城市化向郊区化或逆城市化阶段转变,为 了顺应这种趋势,美国政府在 50 年代提出了发展小城市和 小城镇的观点。1956 年政府颁布“联邦公路法案”,拟新 修 41000 英里的公路,其目的旨在利用公路联通各区域, 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使工厂、商店、居住区分散化”。1966 年,美国出台了《示范城市与大都市发展法》(Model Cities and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ct of 1966),实施了“示范 城市计划”,与以往不同的是,该计划不仅支持大都市城市 更新,还致力于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项目资金由联邦 政府补贴 80%,地方政府补贴 20%。计划实施期间,政府 批准建立 63 个平均人口规模在 2 万人左右的新城市(镇), 结合地理地貌,并根据合理的产业布局,打造了各具特色 的农业镇、工业镇、矿业镇等,城市化布局向小城市(镇) 全面展开。“示范城市计划”于 1974 年结束,共支出约 23 亿美元。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已形成了均衡的城镇体系, 10 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大约占城市总数的 99.3%。美国小 城镇依据区位不同而各具特色,按照与大城市中心的距离 划分,总体上有三种类型 :一是位于大都市边缘的小城镇。 这类小城镇又被称为“卫星城”,环境优雅宁静,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完善,往大城市出行上班非常方便,因而这里 是中产阶级向往的宜居天堂,他们把这里视为大城市的后 花园。由于中产阶级并不需要小城镇来解决就业,因而这 些小城镇很多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相反,中产阶级的在 当地消费还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二是位于城乡之间的小 城镇。这类小城镇距离大城市较远,导致与大城市的流通 存在一定困难,因而往往需要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以实现
城市规划:外国发展小城镇的经验简述
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分重视发展⼩城镇。
经过⼏⼗年的规划和建设,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城镇建设⽅⾯积累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发展⼩城镇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新⽣规律,循序渐进,⽽不能单纯通过政府⾏为强制推动。
城镇化⽔平的提⾼是⼀个渐进的过程,长期从事英国环境规划⼯作的资深官员弗。
拉利曼说,英国⼩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体经历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第⼀个阶段是在20世纪30-40年代。
当时出于战争的需要,为了疏散城市⼈⼝,养活平民伤亡,有效保护⽣产战争所需物资的重⼯业,中⼼城市周边⾸批⼩城镇应运⽽⽣,并逐步发展起来。
第⼆个阶段是在20世纪60-70年代。
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的独⽴,外来⼈⼝⼤量涌进英国中⼼城市,给城市发展造成很⼤的压⼒。
同时,还由于本⼟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投资的增加,新兴⼯业部门的不断出现,为寻求发展空间,以开发区为主要形式的⼀批⼩城镇在中⼼城市附近发展起来。
匈⽛利农业和地区发展部的⼀位官员认为,城市的发展要结合当地的实施情况,不能⼈为地将村镇改为城市,或是将⼏个村庄集中在⼀起⼈为地建造城市。
他说,30年前,匈⽛利政府曾制定过⼀个城市发展规划,按照这项规划,政府只集中精⼒发展⼤中城市,为重视⼩城镇的发展,甚⾄还将⼀些只有⼏百⼈的⼩村庄撤消。
后来的结果表明,匈⽛利政府当时这种为了城市⼯业⽽实施“集中”政策是失败的。
由此得出⼀个教训是,城市发展应注意⾃然条件,更要重视可⾏性研究。
发展⼩城镇应有科学的长远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不能有短期的、缺乏长远的、不科学规划,否则造成布局不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城镇是埃及国⼟上闪耀的⼀颗颗明珠,通过加快⼩城镇建设,使埃及吸引了不少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国家对埃及的投资,创造了⼤量的⼯作机会,使过于集中聚居在尼罗河三⾓洲的埃及⼈⼝开始得到分流。
⼩城镇在埃及带动了⼤经济。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埃及政府⼗分重视⼩城镇的建设,并把⼩城镇的建设看作是实现埃及现代化和推⾏私有化政策的关键⼀环。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与中 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信息项:1、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2、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与需求3、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方式与要点4、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领域与发展策略5、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与政策支持11 国外城镇化发展概述城镇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许多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经历了城镇化的进程。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11 美国的城镇化发展美国的城镇化进程始于 19 世纪中叶,其特点是以市场为主导,产业发展推动城市扩张。
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112 英国的城镇化发展英国是最早开始城镇化的国家之一,其发展过程中注重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同时,政府在解决城市贫困、住房和环境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13 德国的城镇化发展德国的城镇化注重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均衡发展,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其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经验。
12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121 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许多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重视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避免了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
122 产业支撑强大的产业基础是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确保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123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为城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124 环境保护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了城镇化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
13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与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产业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城镇化。
131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132 提高城镇化质量注重城市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美、英、日三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
美、英、日三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导读: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胜利阅历,也要避开他们走过的弯路,本文立足于小城镇建设的详细问题,通过对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建设状况进行介绍,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做法,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合中国小城镇建设借鉴的做法。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大都起步较早,在城镇化道路选择上也各具特色,有很多阅历值得借鉴。
一、美国小城镇进展基本状况美国是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基本上达到城镇(村)一体化,农村城市化。
美国人少地多,而国际人口迁移却满意了人口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要。
1851—1910年期间,仅欧洲向美国的移民就达2 337.3万人,年均迁入达39万人。
这些国际移民中大约1/4是技术工人,他们带来各种学问和技术无疑对美国的城市化具有不行估量的意义。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解决了粮食和原材料问题,并为工业进展供应了宽阔的国内市场。
同时,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供应了大量的资金。
交通革命在国土面积宽阔的美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美国依靠修筑收费道路的方式从陆路开头了交通革命。
19世纪40年月又形成了世界最发达的水道网。
到1887年,全国数以万计的小城镇已由铁路网连接起来。
美国小城镇主要有以下特点:1.城市小而多美国的城市大多规模不大,单以3万~10万人口居多,大约占城市总数的99.3%。
近30年进展起来的大都会、城市圈或称为卫星城集中起来的城市带,就是大批小城镇的集合,而不是靠无限扩张中心城市管辖范围来实现城市规模。
2.城市集聚度高美国不仅城市数量多,以中小城(市)镇为主,而且城市的聚集度很高。
大量小城市(镇)的快速进展,并围绕大中城市四周布局,逐步形成密集的城市群(带),消失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协作、错落有致的城镇体系分布格局。
从区域布局看,美国有3个主要的城市群(带)。
它们是东北部城市带、五大湖南部的工业地带和加利福尼亚地区。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张晓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主任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的主任张晓欢。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主要是从经验、教训和启示这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包括四大块:第一块是城镇化的历程,主要就是跟大家再简单回顾一下世界和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第二个重点部分是给大家分析一下城镇化模式,什么是城镇化模式,按照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表述;第三是,就是现在当前比较热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也跟大家算是一个专题的分享;最后是一个结论性的评述。
一、城镇化历程现在我们先开始第一部分,城镇化的历程。
我们先从世界城镇化的历程分析,然后再来对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来分析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1、城镇化的概念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
究竟什么是城镇化呢?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包括我们现在的各级政府、领导、学者、专家,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精英人士,他们对城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一些闪光点,也有些不同。
实际上从国际上正常的城镇化的概念来讲,城镇化实际上这个词是我们翻译过来的。
国外,一般它就是urbanization,一般就是城市化,而我们加一个城镇化。
这个城市化和城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不想详细讲。
我们今天可以把它简单地模糊地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
当然,有些学者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认识的。
如果说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那么,城镇化一般的理解就应该是什么呢?我们实际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第一个,城镇化首先是一个从空间上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好多学者,在分析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往往忘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城市化它首先它有个词叫作“城市”,而城市对应的词呢,是个“农村”。
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材料在小城镇建设中,经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交流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帮助不同地方之间的交流合作,借鉴彼此的经验,共同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材料一:小城镇发展规划经验根据我市小城镇发展状况,总结出一整套的发展规划经验,包括城市规划、人口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与其他小城镇交流,可以让他们了解到我们的规划思路和发展路径,并提供互动和建议,共同促进各自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小城镇环境保护经验针对小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整理出一套成功的经验做法,并与其他小城镇分享。
例如,通过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等措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其他地方提升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材料三:小城镇旅游发展经验对于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可以分享一些发展旅游业的经验。
比如,通过开发特色景点、提升服务质量、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吸引游客来访,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这些经验可以激发其他小城镇的旅游潜力,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材料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分享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
比如,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建设水电供应系统、完善公共交通等,提升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小城镇提供参考,提高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材料五:小城镇创业创新经验对于希望培育创业创新的小城镇,可以分享一些成功的经验案例。
比如,通过政府支持、创业孵化器的建设、技术支持等,吸引年轻人到小城镇创业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小城镇提供启示,帮助他们培养创新创业的环境和人才。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内容提要: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美国巴西城镇化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我们考察团对美国、巴西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
期间,我们既考察了纽约、旧金山、西雅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库里蒂巴等大城市,也考察了夏威夷、迈阿密、巴西利亚、玛瑙斯、伊瓜苏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考察团认为,尽管美国和巴西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起步也不一样,但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在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的情况及特点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总量曾于1997年名列世界第8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晚于美国,源自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工业化而兴起。
到20世纪末,两国的城市化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例如,美国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巴西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巴西的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城市数量多,集聚度高,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美国共有51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
2024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
2024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笔记本上,键盘的敲击声伴随着思考的旋律,逐渐勾勒出这份方案的轮廓。
小城镇,这个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地方,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的活力,是时候好好梳理一下了。
一、发展定位我们需要明确小城镇的发展定位。
不再是简单的农村集市,而是要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我们要依托当地资源,发挥地理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打通对外通道,提升道路等级,确保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人流畅通无阻。
同时,优化内部交通,方便居民出行。
2.供水供电:保障小城镇的供水供电需求,提高覆盖率,确保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稳定。
3.信息网络: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提高网络速度,实现光纤到户,让小城镇居民享受到与大城市同等的信息服务。
三、产业发展1.特色产业:发掘当地特色资源,如农产品、手工艺品等,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式,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
2.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如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3.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就业和税收。
四、生态环境建设1.绿化美化:加强小城镇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
2.污染防治: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确保小城镇空气质量、水质达标。
3.生态修复: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生态平衡。
五、社会事业发展1.教育投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一批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医疗保障: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居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3.文化生活:丰富小城镇的文化生活,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六、政策保障1.财政支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财政投入,确保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
2.土地政策:优化土地政策,保障小城镇建设的土地供应。
3.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小城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启示探讨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启示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城市的人口密集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生活。
于是,特色小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发展方向。
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浓厚的地方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定居者,成为一种新型的宜居生活方式。
国内外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为人们创造更多宜居的生活环境。
一、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1. 挖掘地方文化和历史国外的特色小镇建设往往以挖掘地方文化和历史为基础。
很多小镇都有悠久的历史,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可以成为小镇发展的宝贵资源。
比如位于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小镇,以其浓厚的文艺复兴风情和美丽的乡村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
当地政府在推动旅游发展的也注重对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将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手工艺重新注入新的生机。
2. 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很多国外的特色小镇都有独特的产业和产品。
比如法国的香槟小镇、英国的乳酪小镇等,它们以特色产业而闻名。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还可以开发特色产品,比如溪口的桃木制品,乌镇的绸缎等,这些特色产品可以帮助吸引游客,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
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是小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3. 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外的特色小镇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它们在发展旅游业的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等措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他们也注重发展可持续产业,以实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开始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和历史。
比如丽江古城、凤凰古城等,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保护和修复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定居者。
在挖掘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好当地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好地方的民俗风情。
国内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在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
比如巴马瑶族在发展本地的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通过这些特色产业和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外地投资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分析
2、国外案例:以德国的“小镇网络”为例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小镇之间相互支持,形成了具有 活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城镇体系。
四、小城镇建设的成功因素与挑 战
1、成功因素:明确的发展定位与规划;特色产业与文化的挖掘;政府政策 与资金的支持;民众参与和社会协同。
展望未来,生态小城镇建设将逐渐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 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1)完善生态小城镇建设理论体系;2)加强 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3)提高公众参与度和意识;4)推动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 发展。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相信生态小城镇建设理论将会在未来的城镇化进 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理论探索
1、生态小城镇的规划设计
生态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规划过程中,应充 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人文特色,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居住区位和交 通体系等。同时,要注重景观设计和生态修复,使得小城镇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和谐共存。
2、生态小城镇的建设模式
生态小城镇的建设模式应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建设过程中,应优先 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此外,要注重生态 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 分析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小城镇建设的理 论基础
03 三、国内外小城镇建 设的实践案例分析
04
四、小城镇建设的成 功因素与挑战
05 五、结论与启示
06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小城镇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本次演示将探讨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其成功与失 败的因素,以期为未来小城镇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国内外小城镇规划实施经验剖析
国内外小城镇规划实施经验1.1 国内城镇群发展案例1.1.1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情况概述经济发展特征:(1)产业结构大多为二、三、一形式,二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民营经济及创新发展模式成为江浙小城镇经济的支柱力量。
(3)大中城市对小城镇的经济带动明显。
(4)外商投资促进了小城镇经济多元化发展。
空间分布特征:长三角小城镇分布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以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小城镇的规模和密度大于山地丘陵地区;资源丰富、交通条件好的小城镇发展比资源差、交通落后的小城镇快。
(1)上海小城镇围绕主城区,以交通线为依托呈圈层式分布。
(2)江苏小城镇则沿长江、沪宁发展轴密集分布。
其中苏锡、常地区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沪宁线为轴线形成了密集呈放射状的小城镇群体区;长江以北地区小城镇分布受行政分割影响显著,形成了以扬州、泰州为中心,以小城镇为主的城镇群,特别是泰州地区小城镇密集且分布均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南通地区则以沿江城镇分布为主。
(3)浙江部分以杭州市为中心形成了明显的城镇集聚区,并和嘉兴、绍兴、宁波地区的小城镇在空间上趋向连绵,环杭州湾的城镇连绵区也已初步成形。
1.1.2 “珠三角”小城镇发展情况发展特征:(1)城镇连绵区初步形成。
(2)专业化特色较明显。
(3)发展模式多元化。
(4)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5)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6)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外向性特征,但仍不够成熟。
动力机制:(1)地方政府正确引导。
(2)政策与体制创新。
(3)内外源经济合力驱动的工业化。
(4)市场的主导作用。
1.2 案例分析—-国内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1.2.1 广州市:外来拉动力促进“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广州重点规划建设16个中心镇,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目标要求,规划每个中心镇中心区达到约20平方公里、可容纳20万人左右的规模。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内容提要: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美国巴西城镇化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我们考察团对美国、巴西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
期间,我们既考察了纽约、旧金山、西雅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库里蒂巴等大城市,也考察了夏威夷、迈阿密、巴西利亚、玛瑙斯、伊瓜苏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考察团认为,尽管美国和巴西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起步也不一样,但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在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的情况及特点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总量曾于1997年名列世界第8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晚于美国,源自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工业化而兴起。
到20世纪末,两国的城市化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例如,美国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巴西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巴西的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城市数量多,集聚度高,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美国共有51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外许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都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这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本部分仅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进行简要考察,以寻求对我国,特别是对我国财政的借鉴意义。
(一)城镇化的道路选择1.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起步较早,他们大多通过对殖民地的剥削掠夺或战争(赔款)获得大量的资金,以完成原始积累,进而实现工业化。
但由于各国人口、资源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在城镇化的道路选择上,也各具特色。
最典型的国家是英国和美国。
(1)英国A.英国的城镇化是以乡村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据历史学家估计,早在17世纪,英国就有1/2的农业人口农闲时从事工业生产。
这些乡村工业集中在工业村庄,其发展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
后来,相当一部分工业村庄演化为城镇。
B.英国城镇化不是建立在农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而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英国地少人多,曾经是最大的殖民主义国家。
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同时,城镇化所需要的作为食物的农产品和作为原料的农产品则主要依靠进口。
1852-1859年,英国国内小麦消费量的26.5%是靠进口满足的,1868-1875年,该比重增至48%以上。
1910年,英国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5.6%。
(2)美国A.美国地多人少,而国际人口迁移却满足了美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要。
1851-1910年间,仅欧洲向美国的移民就达2337.3万人,年均迁入达39万人。
这些国际移民中大约1/4的是技术工人,他们带来的各种知识和技术无疑对美国的城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B.美国与英国城镇化道路的最大不同是,美国是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解决了粮食和原料问题,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同时,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积累资金。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中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要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要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乡村教育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模式,注重城市规划和管理、农业转移人口政策、生态环保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选择正确的路径,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繁荣,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城镇化进程也迎来了新的阶段。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和模式,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选择正确的路径,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国外的城镇化发展经验和模式
2. 实施农业转移人口政策
中国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要实施农业转移人口政策,通过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逐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同时,要注重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3. 加强生态环保
中国在城镇化发展中要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绿地和公共绿化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 美国的分散化发展模式
美国在城镇化发展中采取了一种分散化的模式。他们充分利用了国家的广袤土地资源,发展了一系列的次中心城市,缓解了大城市的压力。此外,美国注重发展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同时注重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
2. 德国的精细化规划模式
德国在城镇化规划方面注重精细化和科学化。他们通过对城市规模、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此外,德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绿地保护、节能减排等措施,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启示探讨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启示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它集中了传统文化、自然环境和现代化生活方式,成为了吸引人们前往的新热门。
国内外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建设特色小镇。
一、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1. 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国内外成功的特色小镇建设普遍都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
比如中国的丽江古城,它以丰富的纳西族文化、古老的建筑和典雅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
又如日本的古镇小樽,它以独特的北海道文化和美丽的小樽运河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
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能够吸引游客,还能够实现文化传承,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2. 打造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成功的特色小镇建设往往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不仅来自于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来自于充分发挥设计创意和艺术气息。
比如意大利的锡耶纳古城,它以独特的中世纪风貌和浓厚的意大利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又如美国的威尼斯海滨小镇,它以独特的威尼斯风情和精致的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
打造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可以使特色小镇脱颖而出,成为游客心目中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3. 创新功能组合和产业融合成功的特色小镇建设往往都能够创新功能组合和产业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旅游和生活模式。
比如瑞士的卢塞恩,它以独特的欧洲风情和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吸引了不少游客;又如中国的西塘古镇,它以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
创新功能组合和产业融合可以使特色小镇不断创新,不断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形成长久的旅游和生活价值。
1. 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出发点。
要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提炼文化元素,创造有深度、有内涵、有格调的文化资源,使之成为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特色小镇才能获得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综述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综述我国小城镇建设正步入加快发展的进程,已获得的成就和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动力和向导。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中国小城镇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伴随着农民的日渐富裕和乡镇企业的成长壮大,中国的众多小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
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拥有小城镇最多的国家。
截至1998年底,我国包括台湾省在内小城镇总数超过5万个。
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
建制镇平均规模扩大,小城镇开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城市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完善,一些多年滞后的领域得到加强,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小城镇建设类型多样,其中既有为农业服务的农业基础型小城镇,也有以商品经济发展和物资流通为主要功能的商贸型小城镇,以工业生产和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小城镇,还有依托大中城市促进自身发展的城郊型小城镇。
这些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全国小城镇实有道路长度已超过三十二万公里,其中次高级道路长度超过十一万公里;通电率接近百分之一百,绝大部分人口使用自来水;还建设有三十多万公顷的绿化面积,二千三百多个公园。
为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些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规模已超过了内地的一些中、小城市;在中部地区,小城镇已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
第6章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6章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国的城乡发展正在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特别是我们的大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乡村,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但是,作村镇规划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规划的一般模式,因为村镇规划,包括自然村,行政村,小镇的乡村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如在开发城市边缘地区时,如何处理排污、农田保护、绿带与开放空间规划,如何规划乡村住宅区与道路、如何在现代化的小城镇里继承传统小城镇的设计要素。
因此,我们面临如何在规划中统筹兼顾乡村,统筹兼顾区域,统筹兼顾环境,统筹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社会的新课题。
积极研究发达国家村镇规划的经验与教训,可能是有益的。
英国的乡村规划英国:相对周围的农田而言,英国的乡村居民点,小城镇或村庄,都是很小的。
它们有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张它们区域。
因此,他们在给小城镇或村庄做规划时,就特别考虑了它们扩张的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定他们的选择是否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
同时,他们也要考虑哪一个小城镇或村庄有发展潜力,如水源、学校、公共交通等等。
在英格兰的乡村,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民需要越来越大的农场以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得到殷实的收入。
事实上,农民现在已经不在是英格兰乡村的人口主体了,只有很少的人从事农业活动。
于是,他们几十年前面临与我们今天相同的问题。
有时,他们需要就地为人们安排工作,有时,他们需要把他们带到其它的地方就业。
在英格兰,直到现在都在推行了一个称之为“集镇”的政策,它鼓励发展集镇,以便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每个集镇有2 000到20 000人不等。
当他们选择一个村庄,把它规划为一个集镇时,这个地方是不是一个“集”并不是重要,真正重要是这个村庄是否具有支持乡村腹地的潜力。
英国的乡村规划师考虑是,它与乡村人口的关系,它是否能够成为地方服务中心,它是否能够推进就业增长。
另一方面,它是否有水源,是否有适合于发展工业的土地,是否有便捷的公路,是否是它周围村庄的公共交通枢纽,在那里的人是否可以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如商业、卫生、教育、污水处理工厂等。
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总结
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总结特色小镇怎样造?为什么我们的小城镇没有国外那种强大的吸引力?让我们一起来概览下国外经验,通过对以下几个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的案例分析与对比,或许我们能得到一些启发。
国外小城镇的三种类型小城镇不仅能帮助不堪重负的大都市实现功能转移,它本身也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极。
实际上,着眼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住建部不久前刚公布了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决策部门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小镇目前也正处于探索之中。
在此背景下,吸收和借鉴国外小镇建设和发展模式不失为一条捷径。
总体看来,国外小城镇发展至今,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企业总部基地环境宜人、地价低廉、基础设施完善是这类小城镇的基本特征。
美国企业从五十年前开始便热衷于将总部从市中心搬往小城镇。
例如,沃尔玛总部位于阿肯色州北部的小镇本顿维尔,全镇人口只有2.5万;美孚石油的总部设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县的欧文小城。
在欧洲,雀巢公司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湖东岸、人口只有1.8万的小城沃韦;奥迪总部设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小城英戈尔斯塔特。
发展特色产业这类小城镇凭借自身的特色资源或地理区位优势,以某一类主导产业为支撑,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例如,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格林尼治镇被誉为“对冲基金之都”,该小镇凭借沿海的地理区位,距海底电缆非常近,拥有网速优势,再加上靠近纽约这一金融中心,如今已聚集了超过500家对冲基金公司。
宜居城镇一般来说,这类城镇的兴起源于“大城市病”的蔓延: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促使人们将居所迁移至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
1970年代后,美国一度出现“逆城市化”浪潮,大量人口从大都市中心地区向周边城镇扩散。
2007年,英国政府宣布要在全国启动生态城镇建设项目,旨在为居民提供高水平、可持续的居住条件和环境,缓解都市住宅面积紧张、购房机会紧缺的局面,并以此为契机,探索“零排放”环保住宅的可行性。
同时,每个城镇中还有30%-40%的居民用房,要预留给那些在购房等待名单中的居民。
近年发展小城镇的经验及相关思考
对“小城镇”有不同的界定,通常是指“建制镇”,也有时将集镇包括在内或泛指所有乡镇。
1978年底我国有建制镇2173个,1999年底增加到19756个,平均3万多农村人口拥有一个建制镇。
居住在镇区的人口1998年底为1.7亿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亿人。
在建制镇以外,全国还有近3万个集镇,居住人口5000多万人。
近20年来,建制镇数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以前的2.5倍;镇平均人口规模增长了2.2倍;近10年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约1亿人。
但是,发展中也存在问题,主要是规模仍然偏小、规划起步晚、基础设施落后、管理力度不够、经济动力不足、政策不配套等,被称为“低”、“小”、“散”、“弱”、“慢”。
针对突出矛盾,一些省、市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着重对县域布点和村镇建设重新规划、调整。
1.撤并乡镇和村庄,提高集聚程度。
这项工作在省、地、县、乡4级行政区规模上都有试验。
调整区划、撤并乡镇作为建设小城镇的成功经验,正在加以推广。
目前全国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或准备进行较大范围的撤并乡镇工作。
民政部正在修订1984年颁布实施的设镇标准,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要求将大幅度提高。
从全国看,提高集聚程度确有必要。
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1996年全国16216个建制镇平均每镇人口4518人。
镇区人口4000人以下的占65%。
镇区人口1万人以上镇的虽然仅占小城镇总数的8.4%,但占镇区人口总数的36%,占非农人口总数的40%。
建设部的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县城以下建制镇、集镇和村庄的平均人口规模分别为6418人、2023人、229人。
平均用地规模分别是95.8公顷、32.2公顷、3.9公顷。
村镇规模与人均用地存在一定反比关系。
相关的思考:一是设镇和镇升格为市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审批程序,但是在撤并乡镇方面还缺少统一的法规依据。
撤并决策多出自一届市县级政府,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或盲目性。
乡镇撤并适合由哪一级统筹值得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国内城镇群发展案例1.1.1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情况概述经济发展特征:(1)产业结构大多为二、三、一形式,二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民营经济及创新发展模式成为江浙小城镇经济的支柱力量。
(3)大中城市对小城镇的经济带动明显。
(4)外商投资促进了小城镇经济多元化发展。
空间分布特征:长三角小城镇分布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以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小城镇的规模和密度大于山地丘陵地区;资源丰富、交通条件好的小城镇发展比资源差、交通落后的小城镇快。
(1)上海小城镇围绕主城区,以交通线为依托呈圈层式分布。
(2)江苏小城镇则沿长江、沪宁发展轴密集分布。
其中苏锡、常地区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沪宁线为轴线形成了密集呈放射状的小城镇群体区;长江以北地区小城镇分布受行政分割影响显著,形成了以扬州、泰州为中心,以小城镇为主的城镇群,特别是泰州地区小城镇密集且分布均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南通地区则以沿江城镇分布为主。
(3)浙江部分以杭州市为中心形成了明显的城镇集聚区,并和嘉兴、绍兴、宁波地区的小城镇在空间上趋向连绵,环杭州湾的城镇连绵区也已初步成形。
1.1.2 “珠三角”小城镇发展情况发展特征:(1)城镇连绵区初步形成。
(2)专业化特色较明显。
(3)发展模式多元化。
(4)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5)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6)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外向性特征,但仍不够成熟。
动力机制:(1)地方政府正确引导。
(2)政策与体制创新。
(3)内外源经济合力驱动的工业化。
(4)市场的主导作用。
1.2 案例分析—-国内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1.2.1 广州市:外来拉动力促进“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广州重点规划建设16个中心镇,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目标要求,规划每个中心镇中心区达到约20平方公里、可容纳20万人左右的规模。
除了具有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共性外,具有两个突出特点:(1)外部动力对小城镇拉动力大,广州市小城镇分担大城市部分功能,城镇职能强;城镇公共设施标准高、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比例大。
(2)在珠江三角洲大背景下,广州市小城镇内生经济力量充足,制造业推动力强。
因此,广州市周边小城镇人口集聚何产业集聚功能不断强化,对其腹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强,成为中心城区和港澳台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2.2 成都市:政策支持+特色产业(1)政策支持成都是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试验区”,获得相关政策支持:首先是人口户籍政策,没有户口差异意味着政府不用操心转工问题;其次是土地政策,利用乡村居民点整理、土地复垦等手段获得的土地指标是非常可观的;再次是产权政策,成都已经全面开展了集体经济组织确权工作、落实到每个农民,分家底所实现的明晰的产权结构为统筹建设管理扫清道路;最后是财政政策,成都是试验区,且汶川地震后中央对其有很大的财政转移支持,当前成都的城乡财政支出结构做到了三七开,而全国大部分城市正好相反,是七三开,所以就城市反哺农村的目标,成都是距离最近的。
重庆是农民放弃宅基地进城,成都是宅基地自用,确权至农户。
成都农民实质是“农业工人”,城和乡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农民的复垦地可以自由流动,农民的生产要素(田地、山岭、林地园地)可以自由流通,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做到“增减挂钩”,基本实现了“同地同权”。
除了有两点限制,一是农民买房必须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二是集体建设用地不能融入城市资本,这是为了防止过快的城市化,也是受当前制度和法律的约束。
(2)特色产业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成都根据结合各区县现有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提出各区县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小城镇形成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弥补了在农民补偿方面的问题成都198地区规划中只强调了人均35平米安置房的问题,农民就业依靠的是“一到三”,即一三产业结合,从一产向三产的高端服务业跨越,核心是依托农业基础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休闲度假产业(承包地确权后农民自主经营)。
反观北京则出现了人均补偿标准太高的问题,以及许多次生问题:一是瓦片经济改头换面瓦解不了,二是农民再就业毫无动力,三是巨大利益面前催生土地寻租,(人口突增和插花地就缘于此),四是拆迁成本一高再高(反正都是花市财政的钱、用市政府的地、费规划委的神),五是潜伏各种社会问题(无业农民赌博、外来人口心理不平衡)。
区县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青羊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博休闲及旅游产业温江以中医为主题的高端度假及养生休闲业金牛集生态休闲、养老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端度假旅游业郫县以高端度假酒店集群等项目为代表的高端旅游休闲业新都成华以“熊猫”主题为核心的综合性高端生态度假旅游业锦江高新以艺术、文化创意和近郊休闲购物为重点的都市创意及高端休闲服务业武侯双流以临空经济为重点的高端商务及服务业1.2.3 无锡:重视农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无锡市实施拆村转居主要在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建设区周边,外围地区没有推进,主要原因是集体经济实力不足,农业的推力不够。
城区的村改制已改完,建立了村集体合作社,外围的村集体经济资产少,改制意义不大。
无锡市城乡一体化实践工作中充分认识到了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推动力度不足,开始探索农业园区的推动作用,统筹农业园区规划,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食品安全及菜篮子工程用地,并把生物农业与旅游农业相结合,通过设施园艺、特色产品使农业产业化发展。
1.3 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相关经验1.3.1 英国为城镇化人口提供的就业选择在英格兰,直到现在都在推行了一个称之为“集镇”(Market Town)的政策,它鼓励发展集镇,以便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每个集镇有2,000到20,000人不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业成为集镇的重心,具有继续发展工业的潜力,不对周围环境具有潜在的威胁。
在乡村地区规划了另外一种称之为“新城”(New Town)的小城镇,例如在伦敦郊区就有大约20个这样的小城镇。
它们并不是完全新建的城镇,而是在经过挑选的旧城镇的基础上加以扩大的工业发展中心,公共交通枢纽和就业中心。
政府鼓励人们迁入这类新城。
如果人们得到工作,他们便会搬到那里去。
1.3.2 美国小城镇发展重视基础设施和城镇特色美国建设小城镇不能随意而为,需要编制详规,而且政府很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的高速公路,而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
开发商则负责小城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
政府特别重视环境建设。
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政府在规划时,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
小城镇建好后,仍然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
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1.3.3发达国家重视政府政策对市场的干预西欧、日本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与城镇化相关的人口、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和配置,市场机制发挥了主导作用。
同时,各国政府强调对市场竞争和社会保障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通过健全法制、制定和实施国家城镇化战略和公共政策,开发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互动发展,积极推进区域结构调整,正确应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
在此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针对各个特定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政府政策,用行政、财税、规划等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1.3.4 韩国鼓励农村自主发展韩国的经验:70年代以来新村运动,大体经历五个阶段,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入手,政府通过贷款、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新村运动逐渐进入自我发展阶段。
此时政府主要加强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强化农村文明与法制教育。
1.4 发达国家小城镇健康发展标准20个世纪90年带以来,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一套判断小城镇发展健康与否的标准。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功能混合与土地使用的多样性;适合于不同教育背景的多样性的工作机会;适合于不同经济部门和经营规模进入的产业结构;独立的地方经济。
(2)社区公共设施与服务道路系统: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合于步行的道路设施;公共设施:人人可以分享的医疗、教育、零售和娱乐设施;建筑空间:适合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多样化的住宅;适合于不同商业和社会机构的用房;开放空间:易于接近的街头公园,公园和休闲场所。
(3)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区:不同社会群体混合居住;卫生: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产农副产品,健康的精神生活;社区安全:交通安全的街道,邻里和睦和相互关照;平等和选择: 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有适当的住所。
(4)社区环境美观:步行尺度的景观小品;公共场所: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持地方文化特色;社区意识:每个人视那里为他的家。
(5)自然资源空气:减少交通擁堵,减少私人机动车辆在居民区内的出现;水:控制对地方水资源的使用,完整的污水处理和回用;土地:比较高的容积率,以减少村镇建筑用地的使用;土壤:垃圾特别是有机垃圾在当地的回收。
(6)生态状态交通能源:尽可能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同时,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方便安全的步行包括自行车的交通系统;建筑能源:节能性建材,有效节约能源的建筑布局;尽可能在社区范围内公同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物多样性:给野生动物和植物留下生存空间;生态循环:尽可能把村庄与周围环境间的循环圈封闭起来,如水、能量、食品、资源。
1.5 国内外经验总结(1)发达的产业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发达的产业经济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主要依靠民营经济的崛起,“珠三角”地区则具有强有力的外来投资拉动力,这些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雄厚的区域经济基础。
(2)多元化是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全国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基础、条件和阶段特征,也都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利益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促使小城镇具有多种发展路径。
(3)完善的政策机制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保障一方面机制创新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之一,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干预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国外经验一般为后者,国内则更多为前者,随着市场经济对小城镇发展影响的不断深入,政策机制应更多的表现在对市场的干预上,以保障公共利益。
(4)依据小城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处理好近远期关系中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即使是大都市地区,内部也存在发展阶段不均衡的问题,目前小城镇应根据各自阶段性特征制定发展策略,但也需考虑到长远利益,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