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电阻概念,能分析并猜测影响电阻的因素;(2)能设计实验来探究导体电阻与其长度、粗细和材料的关系;(3)知道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和超导现象;(4)能设计实验来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2)通过“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掌握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探究体验,使同学们产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通过对实验数据处理,使同学们养成事实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了解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难点: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电流表、开关、导线、铜线、镍铬合金线、两盏不同阻值的灯泡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回顾】1、电阻(R)--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3、电阻的单位:欧姆(欧)符号:Ω展示图片:两盏不同阻值的灯泡。

【思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只灯泡的照片,说出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将两盏灯泡并联接通电源,观察亮度。

提出问题: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二)探究实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建立猜想】①导体的粗细可能会影响电阻大小②导体的长度可能会影响电阻大小③导体的材料可能会影响电阻大小④外界的温度可能会影响电阻大小(观看实验)【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电路图:【思考】在甲、乙、丙三个方案电路图中,你认为哪一个最好?为什么?学生(预设):丙的方案。

1、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这个探究中,主要变量是导体的长度,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是导体材料、导体横截面积、温度。

提出问题:选哪两根导体做实验?/学生(预设):第二、第三条。

4.3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教案3

4.3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教案3

自然科学第四章第三、四、五节浙江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三、四、五节物质的导电性、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变阻器的使用二. 教学目标:1. 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2. 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3. 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4. 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5. 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6. 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

7. 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8. 知道导体电阻与其长度、粗细和组成材料之间的关系,知道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和超导现象。

9. 认识各种定值电阻实物,知道生活中的变阻器。

10. 理解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能画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符号。

11. 能正确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

【教学过程】1. 物质导电能力的检测。

(一)可以通过电流表来判断电路中电流的有无和大小;(二)可以通过用电器的工作与否来判断电路中电流的有无和大小。

2.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食盐的水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干燥的空气等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烧红的玻璃是导体,导体表面若被氧化腐蚀后,导电能力就大大的下降。

4.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叫半导体,常见的有硅和锗,半导体主要应用于电子工业。

5. 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金属内部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其中有大部分的电子能够自由移动,这些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

绝缘体不导电是因为其内部没有自由电子。

6.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电阻越大的物质,说明其导电能力越弱。

用字母R表示,单位是欧姆Ω1兆欧(mΩ)=103千欧(kΩ)=106欧(Ω)7.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粗细(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电阻还和导体的材料有关;对于金属导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导体的电阻会有所增大。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A层教学目标1.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3.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4.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5.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6.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教学重点1.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2.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教学重、难点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导入】实验:取出一段导线,当场剖开,可看到外面的塑料外套和里面的金属丝。

问:为什么所有导线都是这样设计的?我能不能换一下,用塑料或橡胶做内导线,金属做外套?这样会有什么问题产生?【新课展开】一.物质导电能力1.猜一猜:下列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铁丝、铅笔芯、塑料直尺、橡皮、玻璃棒、粉笔、硬币、食盐水)思考:(1)你用什么方法来辨别?(2)请画出你的电路图。

得到结论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

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

(金属一般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

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都是绝缘体。

(非金属一般是绝缘体)(纯净的水——蒸馏水是不导电的,但普通水中往往溶有大量杂质,能够导电。

)2.实验展示:课本图4-30把玻璃烧红,观察能否导电。

得到结论2: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

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

烧红的玻璃能够导电导体被氧化或腐蚀后导电能力会下降3.介绍半导体及其应用4.通过视频解释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二、电阻自学课本电阻这部分内容,思考1.什么叫电阻2.电阻的符号3.电阻的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及电阻单位的符号三、师生一起小结B层教学目标1.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并进行逐步完善2.能说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3.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4.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5.知道金属导电以及绝缘体不能导电的原因6.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教学重点1.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2.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教学重、难点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导入】我们为什么用金属铜做导线,而用塑料或橡胶做金属导线的外套呢?为什么不能用湿手去操作开关呢?【新课展开】一.物质导电能力1.猜一猜:下列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铁丝、铅笔芯、塑料直尺、橡皮、玻璃棒、粉笔、硬币、食盐水)思考:(1)你用什么方法来辨别?(2)请画出你的电路图。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4.3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4.3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教案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1)教学目标1.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2.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3.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4.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5.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6.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7.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教学重难点1.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2.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3.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教学准备二次备课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实验:取出一段导线,当场剖开,可看到外面的塑料外套和里面的金属丝。

问:为什么所有导线都是这样设计的?我能不能换一下,用塑料或橡胶做内导线,金属做外套?这样会有什么问题产生?学习新知一、物质导电能力探究铜片、铝片、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食盐水、蒸馏水、硬币、粉笔等等物质的导电能力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所谓导电能力就是要检验物质能否通过电流,这就要依赖用电器显示或电流表检测出来。

要设计这样的电路,还需要的器材有:导线、开关、电源及用电器。

(当被测物体是导电性能良好的导体时,电路中会因为电流过大超过电流表量程而导致电流表被烧坏。

重新强调电流表使用的规范。

)得到结论: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

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

(金属一般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

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都是绝缘体。

(非金属一般是绝缘体)(纯净的水——蒸馏水是不导电的,但普通水中往往溶有大量杂质,能够导电。

)2.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

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

烧红的玻璃能够导电导体被氧化或腐蚀后导电能力会下降3.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

硅谷和中关村高科技产业——电子工业二、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所构成。

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

2.金属内部原子核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但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子,它们能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地方,当电路中接入电源,并接通后,金属中的这些自由电子都向同一方向(由电源的负极经导线向电源的正极)移动,从而形成了电流。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案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及其定性的关系。

2、通过阅读表格了解不同材料的电阻特性。

3、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和超导现象。

4、了解电阻大小的改变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经初步分析能猜测影响电阻的一些因素。

2、知道在与一个物理量的相关因素较多时,能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3、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

4、能从实验结果定性得出导体电阻与其长度、粗细和组成材料之间的关系。

5、能设计实验来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2、感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可应用于科学技术领域,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从实验结果得出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粗细、材料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四、教学准备演示实验工具:电流表、小灯泡、温敏电阻(金属材质)、电源、开关、导线;学生实验工具:9组学生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老师家的电风扇坏了,经检查是其中的一根导线断了,手头上有铜线、铁线、铝线,用哪一根会比较好?--铜丝为什么?--铜丝的导电能力好真的是这样吗?一、探究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生答:导线的粗细、长度、温度等有这么多因素在影响着电阻大小,实验过程中该用到怎样的实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时,设置对照组有哪些注意事项?--只让被研究的因素改变,其余因素控制不变。

【设计电路图,用于测量电阻大小】1、根据课堂生成——学生自主评价各电路图的优缺点——完善电路图;2、该电路图如何判断电阻大小?——小灯泡亮暗和电流表示数3、从灯泡的亮暗,电流表示数大小可以感知到电阻的大小,我们把这种科学方法叫做?——转换法。

【设计实验方案】1、与温度的关系变量?——温度如何改变温度? ——一个常温,一个加热需控制哪些因素相同?——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如何判定电阻大小?——灯泡暗,电流表示数小,电阻大。

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电阻概念,能分析并猜测影响电阻的因素;(2)能设计实验来探究导体电阻与其长度、粗细和材料的关系;(3)知道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和超导现象;(4)能设计实验来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2)通过“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掌握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探究体验,使同学们产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通过对实验数据处理,使同学们养成事实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了解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难点: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电流表、开关、导线、铜线、镍铬合金线、两盏不同阻值的灯泡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回顾】1、电阻(R)--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3、电阻的单位:欧姆(欧)符号:Ω展示图片:两盏不同阻值的灯泡。

【思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只灯泡的照片,说出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将两盏灯泡并联接通电源,观察亮度。

提出问题: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二)探究实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建立猜想】①导体的粗细可能会影响电阻大小②导体的长度可能会影响电阻大小③导体的材料可能会影响电阻大小④外界的温度可能会影响电阻大小(观看实验)【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电路图:【思考】在甲、乙、丙三个方案电路图中,你认为哪一个最好?为什么?学生(预设):丙的方案。

1、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这个探究中,主要变量是导体的长度,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是导体材料、导体横截面积、温度。

提出问题:选哪两根导体做实验?/学生(预设):第二、第三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案

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物质的导电能力。

2.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3.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的转化。

4.说出金属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况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养成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导体和绝缘体间课相互转化的学习,体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辨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的导电能力;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教学器材准备】(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活动一、用矿物质检测笔来辨别矿泉水和纯净水,得出物质的导电能力存在差异。

师:在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喝矿泉水,有些人喜欢喝纯净水。

同学们那到底是喝矿泉水好还是纯净水好?请说出理由。

生:师:那我们怎么知道选择的水是矿泉水还是纯净水呢?生:师:现在这里有两杯水,其中有一杯是矿泉水、一杯是纯净水,是不是很难一下子分出吧?在大家的桌上都放了这样一支神笔,只要大家打开笔套放入其中就能分辨出纯净水和矿泉水了。

接下来大家拿出笔去检验一下吧?生:进行实验师:请同学们将检测的结果汇报一下。

生:笔会发光的是矿泉水,不会发光的是纯净水。

师:你的猜想的理由是什么。

生:笔会发光是因为有电流经过小灯泡,说明矿泉水能导电,笔不发光是因为没有有电流经过小灯泡,说明纯净水不能导电。

师:很棒,回答的非常到位。

同学们其实这支神笔的内部也是由电池、导线和一个小灯泡组成的电路。

现在请同学们将这支笔的电路图画出并根据电路图连接好检测电路。

活动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经过交流评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再用该实验方案检测那些物质。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19页教案学案)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19页教案学案)

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1)学案与架空电线的接触点由于高速摩擦产生高温,因此接触点上的材料应该具有耐高温、不易氧化、能导电的性质。

从导电性来考虑,你认为接触点上的材料应选用()A.有机玻璃B.塑料C.橡胶D.石墨3、①陶瓷、②铜、③盐水、④塑料、⑤玻璃、⑥水银六种物质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A.①④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⑥【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堂练习】1、如图甲那样连好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发现小灯泡不发光。

说明玻璃在常温下属于 (“导体”“绝缘体”或“半导体”);给玻璃珠加热,如图乙所示,当玻璃珠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发现小灯泡发光了,综合上面观察到的现象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2、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导体中有多余的自由电子,而绝缘体中没有多余的自由电子B.导体对电荷的移动没有阻碍作用,绝缘体对电荷的移动有阻碍作用C.木头始终是良好的绝缘体D.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后,在金属夹A、B之间分别接入硬币、铅笔芯、橡皮和塑料尺,小灯泡能发光的是()A.接入硬币和橡皮B.接入塑料尺和铅笔芯C.接入硬币和铅笔芯D.接入橡皮和塑料尺4、绝缘体和导体的导电能力相差很大,最本质的原因是()A.绝缘体中原子周围的电子较少B.导体中自由电子较多C.绝缘体内自由电荷很少D.导体电阻较小5、关于半导体导电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半导体材料一半能导电另一半不能导电B.半导体完全不能导电C.半导体完全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D.半导体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6、如图所示,用导线把灯泡、电池和四种物品分别相连,灯泡一定不发光的是()A B C D7、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半导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B.超导体是一种电阻很大的材料C.只有硅和锗是半导体D.超导材料用于输送电力可以降低电能损耗8、LED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光源,它的核心元件是发光二极管,是由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制成的。

《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案1

《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案1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案教学目标:1、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3、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4、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5、知道在与一个物理量的相关因素较多时,能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6、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

重点难点:1、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2、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

3、从实验结果得出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粗细、材料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引入: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发言人吹嘘有控制南联盟的“电力开关”。

1999年5月2 日晚,美国空军在轰炸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时使用一种神秘的机载武器,果然造成了贝尔格莱德及周围地区的大面积停电,对南联盟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你知道所谓的“电力开关”指的是哪种物质?主要运用了它的什么性质?解答:这种被北约吹得神乎其神的“电力开关”叫作石墨炸弹,美国人称其为电子炸弹。

罐内装有大量经过处理的石墨丝。

石墨丝比人的头发还细,具有极强的导电能力。

电站或变电网络的高压线一旦被石墨丝缠上,瞬间即可造成电网短路,烧毁电力设备,导致大面积停电。

一、对物质导电性检测-归纳导电不导电物质探究实验:试验器材有:金属片、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碳棒)、食盐水、粉笔、硬币。

问:你认为在你身边有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你是怎么知道的?答:这是我们由生活常识得到的结论.所谓导电能力就是要检测某种物质能否通过电流,要设计这样的电路,除了被检测物质外,还要哪些器材呢?讨论:(1)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检测法,电流表检测法等。

(2)什么情况下电路中会产生电流?(3)根据以上设想能否画出一个检测电路图。

学生实验:按照实验方案及电路图进行实验检测,对各种物品测试后分成两类:容易导电:金属片、铅笔芯(碳棒)、食盐水、硬币。

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4.3《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大小;(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3)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4)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5)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6)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懂得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2)关心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懂得将科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培养科学素养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难点: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三、教学准备电流表、灯泡、开关、导线、塑料水彩笔、玻璃、铅笔芯、棉线、粉笔、硬币、色拉油、生锈的螺丝钉、干燥的空气、一次性筷子、盐水、橡皮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实验】取出一段导线,当场剖开,可看到外面的塑料外套和里面的金属丝。

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用金属铜做导线,而用塑料或橡胶做金属导线的外套呢?为什么不能用湿手去操作开关呢?(二)探究物质导电能力1、在讲台上展示塑料水彩笔、玻璃、铅笔芯、棉线、粉笔、硬币、色拉油、生锈的螺丝钉、干燥的空气、一次性筷子、盐水、橡皮等等。

问:根据生活经验,谁能把这些物质分分类,一类是能够导电的,另一类是不能导电的?生:……(板书)这是我们由生活常识得到的结论,正确与否我们得用事实来说话,动手做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首先我们要来设计一下实验方案,画出它的电路图。

【讨论】1)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2)什么情况下电路中会产生电流?所谓导电能力就是要检验物质能否通过电流,这就要依赖用电器显示或电流表检测出来。

要设计这样的电路,还需要的器材有:导线、开关、电源及用电器(小灯泡或发光二极管均可)。

这些答案可引导学生得出,并训练他们把设计的实验方案用电路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初中科学优秀教案—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初中科学优秀教案—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课题: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
一、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
(1)对于不同物质的导电性学生有大致了解,如铁块、木头、塑料的导电性。

(2)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学习过简单电路及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的检测方法。

【学习需求】:
通过观察视频“触电”现象探究原因引入课题。

师生共同探究来认识导体、绝缘体等概念,建立对各种物质导电能力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2、知道半导体材料和应用。

3、了解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4、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技能目标】:1、能通过实验电路来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导体和绝缘体间可相互转化的教学,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难点: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教法、学法:实验探究、归纳讲解、演示法
2、教学准备:连接电路若干器材,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教学设计】《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电子。

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和单位。

【过程与方法】能设计实验初步探究物质的导电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接受自然界是物质的、多样化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和可以被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实验检测物质的导电性;常见导体和绝缘体的辨析;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电阻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金属导电原因的微观解释。

◆课前准备投影仪、PPT◆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一组图片:铁丝、铅笔芯、橡皮、塑料直尺、玻璃棒、粉笔、硬币、食盐水。

引导学生找出组成材料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提问:你从中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提出一些可能性问题,教师从中进行筛选再引入新课。

问:你能探究出其中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吗?二、讲授新课(一)物质的导电能力【实验探究】1.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画出完整的实验电路图)。

思考:(1)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电路中有电流通过?(2)什么情况下电路中会产生电流?分层教学措施:任务单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对于前面知识掌握比较好的、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可直接让学生自己设计,对于程度中等的和程度低的分别给予如“启发1”“启发2”所示的提示。

启发1 用实验测试一种物质能否导电,要把这种物质接到电路中。

除了被检测物质外,还要哪些器材呢?如果这种物质能导电,则电路中就有电流。

那么如何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呢?可通过小灯泡的亮灭或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等现象来判断。

启发 2 查阅实验电路,换用其他材料替代其中的一根金属导线,小灯泡会不会亮?据此能不能画出一个检测某物质能否导电的电路图?最后让各组选派一名同学交流实验方案,对方案进行修改,使之更完善。

初中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教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

②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③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

②通过探究方法感知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的条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2学情分析经过第一节?电路图?和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知道电路的根本组成,能用电路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知道显示电流的方法有小灯泡检测法,电流检测法等,能较熟悉地连接电路,这些都为本节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前期准备。

而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是生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每个初中学生都知道一些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但又从一些触电事故中对电存在着恐惧心理。

本课题通过学生探究各种物质的导电性人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一些导体,绝缘体,知道绝缘体在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变成导体,运用所学知识,注意平时用电平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是一项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探究问题。

同时通过对半导体材料的开展对社会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思想,充分表达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3重点难点1.重点:电阻的单位及共换算2.难点: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性质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物质的导电性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提问“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设问:你用什么方法区分呢?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画在事先分发的表格上〕分层教学措施:表格中印制的内容不同,对于前期知识掌握比拟好的、探究能力强的学生,直接让学生设计;对于程度中等的学生,印有“启发1〞;对于程度低的学生,印有“启发2〞。

《第四章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在初中科学课程体系中,该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导电现象、电阻概念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导电性的概念,认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2. 掌握电阻的基本概念和电阻单位欧姆的由来及物理意义。

3. 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及变化规律,初步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相关实验设计与分析。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对物理世界的初步认知。

三、评价任务1. 学生对导电性的概念和导体与绝缘体区别的理解程度。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进行学生个体及小组评价。

2. 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程度及对电阻单位欧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通过实验报告、课堂展示等形式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导电现象(如电流灯的通断、雷电的成因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物质导电性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新课内容讲授:先从基本概念入手,讲解导电性、导体与绝缘体的定义及区别;再介绍电阻的概念和单位欧姆的由来;最后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

3. 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电流作用下的表现,以及电阻对电流的影响等。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5. 总结反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通过简短的题目检测学生对电阻概念及单位的理解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及分析等。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导电性和电阻的观点及特点。

2. 掌握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区别与联系。

3. 理解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 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导电性和电阻a. 导电性:指物质导电的能力,通常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b. 电阻:指物质阻碍电流通过的水平,单位为欧姆(Ω)。

2. 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a. 导体:电阻较小,易导电,如金属。

b. 绝缘体:电阻较大,不易导电,如橡胶。

c. 半导体: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如硅、锗等。

3. 电阻的计算方法a. 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b. 并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的倒数。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a. 串联电路:电流相同,电压分压。

b. 并联电路:电压相同,电流分流。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导电性和电阻特点,引起学生兴趣。

2. 进修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观点及区别,让学生能够举例说明。

3. 讲解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

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的导电性和电阻在电路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思考:为什么金属是良好的导体,而橡胶是绝缘体?2. 计算:已知三个电阻分别为10Ω、20Ω和30Ω,串联毗连后总电阻为多少?3. 分析:并联电路中电阻的总值为各电阻之间的哪个数学干系?4. 拓展:了解半导体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并做简单介绍。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导电性和电阻的观点,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进修兴趣和记忆深度。

在课后作业中,通过思考和计算题目,稳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其独立进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名校教案(第1课时)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名校教案(第1课时)
图片展示:湿手触碰电源开关。带有橡皮的导线。
问:其中最常用的是金属铜。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
引导学生回答:塑料或橡胶是绝缘体,不导电,金属导电,湿手触碰开关易导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板书: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导电能力
讲述: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导电能力。那么如何比较物质导电能力的强弱呢为了描述物体导电能力的强弱,我们引入电阻的概念。接下来从概念、单位、单位换算展开了解电阻。
问:导体的电阻和绝缘体的电阻大小关系如何导电能力呢
展示各种物质的电阻解释开篇的哪几个问题。
课外阅读:人体电阻
一般来说,人体电阻的平均值1000~2000欧。不同的人电阻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气温低、空气干燥的冬季,皮肤很干燥时,电阻较大。同一个人在气温高或人体出汗时,人体电阻较小。人体触电时,皮肤与带电体的接触面积越大,人体电阻越小。当人体接触带电体时,人体就被当作一电路元件接入回路。人体阻抗通常包括外部阻抗(与触电当时所穿衣服、鞋袜以及身体的潮湿情况有关)和内部阻抗(与触电者的皮肤阻抗和体内阻抗有关)。
讲述: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两者之间,具有许多独特的导电性能,在电子技术和无线电工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硅和锗。
半导体主要用于电子工业或IT,信息技术产品,人们常说的“硅谷”意指电子产品基地。
阅读课本P137超导现象与超导体
问:1.为什么金属能够导电,塑料不能导电
2.用金属导电的原理,你能否解释玻璃烧红后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金属能导电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在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能自由移动的电子,因此不能导电(有电荷,但不能自由移动)。
常温下的玻璃中几乎没有能自由移动的电子,因此玻璃不导电;当玻璃被加热到高温状态后,内部就产生了足够的自由电子,这样烧红的玻璃就可导电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小组之间合作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对半导体材料及和超导现象有意全面认识。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本节小结。
小组讨论、总结。
板书
物质的导电性和电阻
一、不同物质导电能力不同
二、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电阻的单位:欧姆、干欧、兆欧
三、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科学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学设计
课题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单元
第4章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学习Fra bibliotek目标知道常见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
重点
知道常见导体和绝缘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电阻的概念;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难点
了解物质的导电能力与外界因素有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
介绍人体的电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考与讨论中问题。
设计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知识及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展示巩固提升练习题,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生根据问题做出思考,小组之间讨论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验证,做出总结。
结合教材掌握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及常见物体。
注意:纯水不是导体。
学生仔细听教师讲解。
根据实验结果归类:易导电的物质:硬币、铅笔芯(碳棒)、食盐水、纯净水;
不易导电塑料直尺、玻璃片、粉笔。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导体。金属、石墨(碳)、人体、大地、盐类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材、油和干燥的空气等都是绝缘体。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导体导电的原因及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本实验用镍铬合金线作为被测导线
阅读电阻与材料关系表格,能得出那些结论。
在相同条件下,银、铜、铝的电阻很小,而镍铬合金的电阻较大。
4、探究导体的电阻大小跟温度的关系
通过实验可知:该金属丝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玻璃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四、半导体和超导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半导体和超导现象,并掌握其应用。
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进一步理解。
小组讨论。
学生阅读教材,对半导体概念加以掌握。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理解金属导电的原因。
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教材,掌握知识。
学生小组之间讨论猜想、实验器材的选取。
小组之间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小组之间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为自己接下来的操作做一铺垫。
小组之间合作完成实验,记录相关数据和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上节所学内容,展示粗细不同的导线,学生观察,思考,引入新课。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质的导电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活动一中探究实验,讨论如何比较物质的导电性的不同,用灯泡还是电流表,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好一些设计电路图,完成实验探究。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
归纳实验结论。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半导体和超导现象并了解其作用。
小组讨论、思考完成练习。
学生对对不同物质的导电能力不同有所认识。
培养学生动手的及小组之间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根据教材内容对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全面掌握。
进一步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常见“木棒、玻璃以及空气”在外界条件变化时,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转化的。
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
在家庭电路中,所有导线都是用塑料和橡胶等材料包裹着,这是为什么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叫做半导体。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半导体的特性及其应用。
导体导电的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结构,并进一步理解金属导电的原因是金属内部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设计实验,学生动手完成,然后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总结: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2、探究电阻与导线粗细的关系。
设计实验,学生动手完成,然后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总结:材料和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3、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观看视频
探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材料,导电能力的强弱是不相同的。
思考与讨论
用金属导电的原理,你能否解释玻璃烧红后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给出答案。
二、电阻
科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电阻的概念,符号、单位及单位间的相互转换。
三、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擦想: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及转化法。
实验过程:
1、探究电阻与导线长度的关系。
掌握半导体的特性及应用。
培养小组之间合作能力,知识分析及应用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交流的能力。
通过猜想与探究,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在科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对科学知识做到一丝不苟。
通过视频掌握实验步骤,为自己的操作做好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