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五《从马戛尔尼访华看乾隆盛世的危机》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五《从马戛尔尼访华看乾隆盛世的危机》

马戛尔尼在给乾隆帝祝寿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1、开放通商口岸 2、将舟山附近一 海岛割让给英国人 居住和存货
区探别究:对对待于,马在戛领尔土尼方的要面求要,求如断果然让回你绝处理,,对你 改会善如何贸回易复的应要对求?,结合实际积极应对,不 应该闭关自守。
清廷的回答
领土:
维护了国家主权,抵制了殖 民主义的侵略。
结论:历史不能假设,更无法重来!!!
推荐书目:
马戛尔尼访华以失败而告终。1794年9月,马戛 尔尼回到英国,向国王和议会呈送了一份使华报 告。假如你是马戛尔尼,请你从政治、经济、外 交、思想、科技等方面概述当时中国的发展状况。
尊敬的国王陛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 便准行。” 通商: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 通无。尔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买卖, 此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盲目自信,闭关自守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经济 文化交流的机遇。
马戛尔尼中英见闻 中国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1856年,英法联军侵华

1860年,火烧圆明园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案教学设计5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案教学设计5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

(2)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客观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

(3)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清朝前期与历代盛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

(4)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5)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马戛尔尼的角度,运用多种资料,分析清朝前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尝试比较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学会用多种资料,从不同角度,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社会现象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综合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思想和全球史观看待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启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特征、学科特质本课面向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提供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也已经获得一定发展,这为史料分析、综合探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学生的思维多停留于表面事物,透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现历史逻辑与本质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质,概括为16 个字“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对于初中的孩子,历史课堂应该有生动的历史细节,有逻辑的历史故事,最后在给学生有意味的历史思考。

2、已有知识、学习方法通过第五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高度膨胀的皇权以及与西方文明对比下的中华文明所潜伏的危机。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 知道从秦代到秦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

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

通过对古代王朝时序的排列,树立起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历史观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知道明清朝代的更替教学难点: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四、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制作王朝更替的时序表,掌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通过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资料等,使学生获得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明清帝国的兴替一、明朝1.明朝的建立2.明朝疆域3.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4.明朝灭亡二、清朝1.女真兴起和清朝建立2.清初统治者的政策七、教学反思1.本课时内容的设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从导入开始就要求学生回忆上册所学历史知识,并且准确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这不仅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而且还要掌握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能力。

2.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是本课时的难点,难点突破的方法选择运用材料让学生阅读、思考并对比不同的统治政策导致不同的社会结局,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兴或替是与统治政策有密切相关的。

综合探究五

综合探究五
封建社会之后产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它又是以什么业为主?
近代化就是指农业向工业过渡的阶段。明清时期近代化萌发的那些方面呢?课本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社会方面、观念方面、思想方面)请学生回答问题。
农业:人口流动性增大,社会开始变化。工业社会人口流动性大。
观念:的地位升高。
思想:出现抨击思想。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7、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面不是被打垮原因()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教学随笔




一、明清经济发展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19世纪的中国和19世纪的西方都在干些什么?
西方:中国:
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是否就放弃打开中国的国门呢?: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1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
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2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巩固练习: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A、纺织品B瓷器C铁器D茶叶
2、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下面哪个不是()
课题: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授课时间
第4周周3
3月5日
教案数序号
9
教学目标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危机因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一、导入我们都知道,乾隆时期是中国清朝的鼎盛时期,被称为乾隆盛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危机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所在。

二、历史背景1. 乾隆盛世:乾隆时期是清朝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文化繁荣。

乾隆帝在位时,推行儒家思想,实行儒学统治,推行摄政政策,社会秩序井然。

2. 危机因素:封建制度的僵化、贵族势力的膨胀、贪官污吏的横行、经济压力的加重等因素,都在这个时期逐渐显现出来,并最终对乾隆盛世造成了危机。

三、危机因素分析1. 封建制度的僵化:乾隆时期,封建制度已经相对固化,世袭官职、贵族特权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社会阶级固化,社会发展受阻。

2. 贵族势力的膨胀:在乾隆时期,贵族势力逐渐膨胀,与皇权发生冲突,导致政治局势不稳定,国家治理受到影响。

3. 贪官污吏的横行:在乾隆盛世,贪官污吏的现象比较严重,吏治败坏,社会道德风气败坏,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4. 经济压力的加重:乾隆时期,农民负担沉重,地主阶级剥削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四、思考问题1. 为什么说乾隆时期是中国清朝的鼎盛时期?2. 封建制度的僵化如何影响乾隆盛世的发展?3. 贵族势力膨胀如何加剧了乾隆盛世的危机?4. 贪官污吏的横行在乾隆盛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5. 如何应对乾隆盛世中出现的经济压力?五、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深入了解了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危机因素,认识到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深入学习,探讨历史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乾隆盛世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以及政治风貌,深入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理解历史发展中的兴衰循环。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新人教版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新人教版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见学生用书P23]一、回望“盛世余晖”1.“乾隆盛世”含义:经历清初倒退逆转之后,清前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__乾隆盛世__”。

2.“乾隆盛世”表现(1)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__世界大国地位__。

(2)__农业生产水平__进一步提高,__人口__急剧增长,国家安定,社会稳定。

(3)__经济总量__巨大。

(4)__文化__繁荣。

二、透视“盛世阴影”1.在盛世繁荣中,社会危机隐隐浮现,给盛世投下阴影。

2.表现(1)__人口增长过快__是造成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2)官员__腐败__现象严重。

(3)连年出现文字狱,__禁锢了思想__,造成社会恐怖气氛。

三、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1.__马戛尔尼使团__访华的时间及目的(1)时间: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

1793年,英国使团来到避暑山庄给__乾隆帝__祝寿。

(2)目的:名义上是代表英王乔治三世为乾隆帝祝寿,实际上是英国在世界范围内__进行殖民扩张__的一个环节,带有__获取殖民利益__的目的。

2.概况(1)要求:向清政府提出__开放通商口岸__等多项要求。

(2)乾隆帝的态度:对各项要求逐条加以驳斥,完全拒绝。

(3)结果:英国使团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马戛尔尼十分沮丧地离开了中国。

(4)影响:英国使团在访华过程中,对中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记述,为我们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独特的资料。

(5)结论与反思: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英国不过是藩属般的小国,视马戛尔尼为“贡使”,未能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未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几乎是坐待西方殖民势力日益强大,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

3.中国近代前夜逐渐落伍的原因(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

(2)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制度的黑暗腐败。

(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课程内容:1.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3.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活动建议:1.指导学生整体把握“乾隆盛世”的表现,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引导从史料中提炼信息,做出概括。

组织学生用比较法,分组比较乾隆时期与历史上汉、唐、宋、明等盛世之际的人口、疆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内容,评价清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乾隆盛世”背后的各种危机,初步认识中国与工业化西方国家的差距开始拉开。

3.组织学生讨论马戛尔尼使华事件,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方面,探究清末中国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差距。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和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

了解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客观的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分析归纳察能力;学会用多种资料,从不同角度,用列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社会现象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综合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思想和全球史观看待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启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运用史料,从不同角度,归纳概括“乾隆盛世”的表现和分析“乾隆盛世”背后的各种危机。

2.难点: 通过马戛尔尼的视角,利用史料,从多方面分析探讨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步落伍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采用自主──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合作讨论。

2.采用史学材料分析法进行教学,针对史料,指导学生归纳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培养辩证思想。

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

八下《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要点提示:清朝前期的兴盛2-2-6: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要点提示: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2-3-8: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要点提示:马戛尔尼使华与闭关政策二、【教材简析】:本课以马戛尔尼使华作为案例,让学生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回望‘盛世余晖’”和“透视‘盛世阴影’”,认识乾隆盛世的具体表现,以及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

以此作为铺垫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从马戛尔尼使华看盛世危机”,从而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

认识到乾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清朝前期与历代盛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辩证的历史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乾隆盛世的表现;盛世中隐藏的危机。

难点:从马戛尔尼访华看中西差距五、【教学策略】: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2.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体会乾隆盛世的表现以及盛世中隐藏的危机,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介绍乾隆盛世导入乾隆盛世其实是康乾盛世的一部分。

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

乾隆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因此被称为盛世。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乾隆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进步的特点;2. 精通乾隆时期的盛世和危机并存的状况;3. 能够分析乾隆盛世的原因和危机的根源;4. 提高同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沉思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乾隆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2. 乾隆时期的经济进步和财政状况;3. 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4. 乾隆盛世的原因和危机的根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乾隆时期的盛世和危机并存的状况;2. 乾隆盛世的原因和危机的根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 小组谈论;3. 视频资料观览;4. 教室互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乾隆盛世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乾隆时期的政治局面,引发同砚对乾隆盛世的熟识;2. 讲解:讲解乾隆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强调其特点和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乾隆时期的政治事件,让同砚了解政治局势的动态变化;4.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乾隆时期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优缺点,并展开互动谈论。

第二课时:乾隆盛世的经济进步和财政状况1. 导入:通过视频资料展示乾隆时期的经济茂盛景象,引发同砚对乾隆盛世的沉思;2. 讲解:讲解乾隆时期的经济进步和财政状况,探讨其原因和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乾隆时期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措施,让同砚了解经济状况的变化;4.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乾隆时期经济进步的影响和启迪,并展开互动谈论。

第三课时:乾隆盛世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1. 导入:通过文献资料展示乾隆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引发同砚对乾隆盛世的爱好;2. 讲解:讲解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探讨其特点和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乾隆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现象,让同砚了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4.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乾隆时期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的变化,并展开互动谈论。

第四课时:乾隆盛世的原因和危机的根源1. 导入:通过历史资料展示乾隆盛世和危机并存的状况,引发同砚对乾隆时期的沉思;2. 讲解:讲解乾隆盛世的原因和危机的根源,探讨其内在联系和进步趋势;3. 案例分析:分析乾隆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让同砚了解盛世和危机的干系;4.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乾隆盛世的持续和危机的爆发,并展开互动谈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5.4.1《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5.4.1《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制度使得权力过于集中,易于产生腐败
4. 危机的影响:
- 社会动荡:贫富差距扩大,农民起义频发
- 国家衰落:政治腐败削弱国家统治力,导致国家衰落
八、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这节课,让我有了很多思考。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看待和理解世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乾隆盛世的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和危机。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拓展与延伸
1. 推荐阅读:
- 《清史稿》:《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章节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乾隆盛世的史实。
- 《中国古代经济史》:涵盖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帮助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明清社会矛盾研究》:深入探讨明清时期社会矛盾的根源和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乾隆盛世危机的社会背景。
4. 互动平台:利用互动平台进行线上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扮演乾隆皇帝、官员、农民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当时的社会状况,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历史观念。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危机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乾隆盛世的危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例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朝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教学目标(1)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

(2)测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清朝前期与历代盛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

(3)运用各种手段,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4)从马戛尔尼的角度,运用多种资料,分析清朝前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尝试比较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

(5)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客观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教学难点:盛世下隐藏的危机。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一)课题导入,引发质疑,关注社会,探索历史。

今天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借助哪些资料来认识历史。

学生回答:图片、视频、历史文献……下面请同学针对本节课的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思考并进行同桌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乾隆盛世是一个怎么样的盛世?乾隆盛世有着哪些方面的危机?危机对清朝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会潜藏着这样的危机?马戛尔尼为什么使华,2 个国家距离太远了?评价:你们的问题很深刻,颇为政治家的风范。

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思维很活跃。

我们一节课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老师把问题归纳如下:盛世表现,盛世危机,危机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去解决这些疑问。

设疑为标,分层探究,逐层解决首先请大家看一段历史文献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 年间没有沉没。

它那么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

假如来了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都完了。

船将不会立刻沉没,但它将永远不能修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综合探究(5)《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课件(3)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综合探究(5)《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课件(3)
16
内容
共同点
开始 时间 目的
不 同 手段
性质
点 经济 基础 影响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1405年
1492年
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 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加 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和平亲善
寻找黄金,发展贸易, 获取商业利益。
殖民扩张
封建自然经济 逐渐兴起的资本主义经济
最多时1500人 相当于11倍多
船只数
200多艘
3—17艘
相当于11倍多
郑最和大船下只西6长洋1.165与,1.载8哥,10宽伦00 布长米航2,4.载海5重米相1,0宽0比吨6 :载规重相模当更于10倍 大,时间更早吨、更长,范围更广,航海
技到术达范更围先亚进非。30多个国 古巴、海地到 家和地区 南美大陆北缘
福州
占城(越 南中部)
满剌加(马来 西亚)
苏门答腊
爪哇
10
哥伦布航海图
11
哥伦布航海途径的主要地区:
最远到达的地区:美洲
美洲
西班牙
巴哈马群岛
加那利群岛
海地岛
12
请思考: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 目的是什么?又产生了 什么影响?
13
议一议:请你们结合如下材料谈谈各自 的航海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
4.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哥 1.直接目的在于寻找黄金。 伦 2.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 布 3.掠夺土地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
15
与哥伦布航海对世界的影响 比较,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影响?
1.在政治上(积极):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 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 关系。

人教历史与社会八下《5.3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PPT课件 (2)

人教历史与社会八下《5.3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PPT课件 (2)
机中,哪些危机的后果最为严重?说说你的理由。 ①人口增长过快 ——社会危机
②官员不为民办实事 ——失去民心
③思想控制严密 ——思想文化停滞
④工业化水平停滞不前 ——中英差距拉开
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 1733—1806),英国外交官、勋爵,受 英国议会和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于1792年以 庆贺乾隆寿辰为由出使中国。
■马戛尔尼来华
○时间:1792年(18世纪末)
借口:名义是代表英王乔治三世为乾隆帝祝寿 ○目的:
真实目的:实际上是要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 以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
○马戛尔尼的要求和乾隆帝的答复:
要求
答复(逐条驳斥,完全拒绝) 评价
割让岛屿
“天朝……各有专属。”
改善贸易关系 “天朝物产……以通有无”
正确 错误
迅速发展
生产力水平低下
思想文化 上
对外关系 上
对比结论
民主开放、繁荣活跃、文化专制、愚昧落后 科技领先
殖民侵略,扩大国际 闭关锁国,禁止海外
贸易
贸易
中国专制主义日趋腐朽,中国国力和西方的 差距大大拉开了。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 大挑战
说明了乾隆对英国的野心是有所认识的,但他仍比较 盲目自信,认为大清帝国可以抵御外来侵略 。
■马戛尔尼的中国印象
下列哪些图片是马嘎尔尼在中国所见,哪些是在英国所见?
英 国
中 国
阅读P28-29六则资料回答: 1、上述资料中,哪些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习俗上的差
异? 资料1、3 2、上述资料中,哪些反映的是中西发展程度上的差
异? 资料2、4、5、6 3、你认为哪些差异会对中西方实力的对比产生决定
性的影响?你的理由是什么?资料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和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

了解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客观的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分析归纳察能力;学会用多种资料,从不同角度,用列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社会现象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综合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思想和全球史观看待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启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运用史料,从不同角度,归纳概括“乾隆盛世”的表现和分析“乾隆盛世”背后的各种危机。

2.难点: 通过马戛尔尼的视角,利用史料,从多方面分析探讨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步落伍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采用自主──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合作讨论。

2.采用史学材料分析法进行教学,针对史料,指导学生归纳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培养辩证思想。

3.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对不同时期的不同事情,指导学生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的史料。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整理已学资料,课前列表整理乾隆时期与历史上汉、唐、宋、明等盛世之际的人口、疆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全面贯彻生本课堂理念。

(2)本课以清朝乾隆皇帝为主线,运用“论从史出”“比较法”等历史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分析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社会现象。

并通过课堂小结和延伸课外,拓展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的认识。

2.败笔之处
从内容角度看,本课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

从学习思维方法上看,所以本课另一个隐性重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利用史料多角度分析探讨某一社会现象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缺少学习方法的提炼和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