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李占国)(第四版) 知识点注释 11.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1.会计的历史变迁
会计产生于社会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中。
会计作为一门学科是近几百年的事,但其作为一项记录、计算和考核收支的工作,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是源远流长,几乎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
(1)古代会计阶段:
(2)近代会计阶段——近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主要是指西方从15世纪5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的第一份代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研究公报”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
其主要标志有二:❶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❷广泛采用复式记账法,从而形成现代会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基石。
随着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完成,以及以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特点的股份公司的出现,要求在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中以“自由职业”身份出现的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产生了,1854年,在英国的苏格兰成立了第一个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公会,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3)现代会计阶段: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2. 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通过财务会计所意欲实现的目的或到达的最终成果”①通过前述的会计的历史变迁,我们已经知道在会计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会计服务的对象不同,人们通过会计意欲实现的目的也有所不同,即财务会计目标不同。
历史进入20世纪30年代,现代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股份公司这一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因其经营资金主要来源于众多的投资者并形成了委托
——代理关系。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既要利用会计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也要通过会计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与其进行投资或信贷等经济决策相关信息。
受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目标可以概括为: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信息;❷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的信息。
3. 会计的核算职能及其特点
职能是指某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功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客观存在的功能。
通过前述各章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阐述,我们已经知道,会计是对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记录和报告。
可概括为会计的核算职能,并具有如下特点:
(1)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从数量上反映经济活动时,要用到实物、劳动和货币三种量度,但以货币量度为主。
(2)会计对会计交易或事项的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3)会计对会计交易或事项的核算必须以凭证为依据.。
4. 会计的监督职能及其特点
在前述各章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会计要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交易或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和控制,可概括为会计的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要依据特定的标准;
(2)会计监督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是指对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考核和评价。
(3)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包括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监督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❶如实核算是实施会计监督的基础,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则是如实核算的保证;❷没有核算,会计监督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或前提;最后,没有监督,会计核算就失去了保障,会计信息的价值就会降低。
5. 会计的基本含义
随着会计发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功能的不断强化,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但由于研究者对会计认识的角度不同,所给出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
目前,关于会计的定义在我国也没有形成共识。
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该观点将会计视为一种方法来加以论证,
将会计信息系统划分为功能各异的两个部分:❶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的系统;❷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层提供信息的系统。
(2)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活动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功能总是通过会计工作者从事的多种形式的管理活动实现的”。
对会计管理活动论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❶从管理形式来看,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价值管理;❷从管理方法来看,是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并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❸从管理内容来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❹从管理职能来看,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所以,管理活动论对会计表述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3)“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的融合,我们认为“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两种观点,其实并没有矛盾与冲突,只是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信息系统论”强调方法本身,而“管理活动论”强调会计的目的。
事实上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管理,管理中离不开信息,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管理。
即会计是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活动。
6.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
(1)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的前提。
(2)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
(3)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对会计期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❶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其间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成连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❷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❸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4)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在货币计量前提下,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运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7. 会计记账基础
所谓会计记账基础——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对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所采用的原则。
上述会计期间的划分便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在会计实务中,有很多会计交易或事项发生的会计期间与相关货币收支的会计期间并不完全一致,有些货币收支与以前会计期间有相关,而有些货币收支与以后的会计期间相关。
如12月31日销售的商品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但款项将于下年1月份收回。
那么该项收入是作为本年的收入确认,还是作为下年的收入确认呢?该项收入的确认有两种方法:❶作为本年的收入确认,其理由是该项经营活动是本年完成的;❷作为下年的收入确认,其理由是款项在下年收回。
如何合理地确定各会计期间的损益。
由此而产生了会计上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两种记账基础:“应计制”和“现金制”。
8.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企业对外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因而也称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2006)》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规定为8条并按以下顺序排列: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9. 会计信息加工的过程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以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专门程序和方法构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首先,要按照能否货币量化的标准进行辨认和筛选,通过辨认、筛选的企业活动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并转化为会计信息,这一过程称为初次确认;同时,已转化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要作为传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信息,还必须按照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进行会计的专业加工,输出的会计信息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个过程称为再次确认。
其次,要进行会计确认就必须解决会计计量的问题,因为只有能够计量的企业活动才能够被确认为会计交易或事项;
再次,会计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的结果通过必要的会计载体来反映,便是会计记录;
最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目的,是为管理活动提供有用的、精准的财务会计信息,要实现此目的,就需要借助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便构成了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10. 会计信息加工的方法与会计循环
(1)会计信息加工的方法——以上会计信息加工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实际上融合在各种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之中。
在传统手工记账程序下,主要包括以下七种专门方法。
即: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2)会计循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开始环节,登记会计账簿是中间环节,编制会计报表是终结环节。
在一个会计期间,会计主体(企业)所发生的含义或事项,都要通过这三个环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转换为系统的会计信息。
这个转换过程,即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经过登记会计账簿,直到编制出会计报表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一般称之为会计循环。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以三个环节为联结点,联结其他的核算方法,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