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整理(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复习Bible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研究生物有机体各种技能的科学,对象为人体及高等动物了的各种机能。

其层次分为器官和系统水平,分子和细胞水平,整体水平。

2.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有?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
3.什么是稳态homestasis和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有哪些部分?
内环境:细胞外液,其各项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是高等动物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稳态: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动态平衡。

内环境占体重的20%,其中血浆5%,组织液14%,脑脊液和淋巴液较少。

4.人体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其特点是?
神经调节:机体调节的主要方式,主导地位,其方式为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特点是:快速而精准
体液调节:人体体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激素和代谢产物等,可随血液循环或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行调节,有时候体液调节收到神经系统控制。

其特点是:缓慢,但持久而广泛一些。

自身调节:生物机体的器官或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不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陈胜适应性的反应。

其特点是:作用比较局限,可以在神经和体液调节尚未参加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5.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急性实验(离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实验方法和活体解剖方法等)和慢性实验。

6. 负反馈和正反馈negative/positive feedback
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起到纠正控制信息的作用者,称为负反馈;它是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

反馈信息的作用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一致,起到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者称为正反馈;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逐步增强直至完成(分娩和凝血反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固定
不变时,能够引起组织
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

2.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3.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细胞膜两侧电位的迅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一些列相继的过程。

4. 单收缩:肌细胞收到一次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动作电位而引起的一次机械收缩。

5. 基强度:如果刺激持续时间不受限制,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基强度
6. 兴奋:活组织或者活细胞因刺激而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
7. 兴奋性excitability:活组织或活细胞因刺激而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的能
力。

问答题:
1.简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取决于K的平衡电位
2.简述动作电位的主要机制?
Na离子平衡电位
3.兴奋后细胞兴奋性的变化:
兴奋性将发生一些列有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然后才会恢复正常。

其阶段性变化如下: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4. 动作电位的特点:
A全或无: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一旦出现,其锋电位的形状、幅度、持续时间都是恒定的,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B传导性: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以一定的速度向整个细胞传导,其锋电位不随传导距离而发生改变。

5. 神经传导的一般的特点?
A 双向传导
B 不疲劳性
C 非递减性
D 结构完整性
6. 神经肌肉结点的一般特征?
A 化学性传递
B 单向
C 时间延搁 0.5-1ms 相对动作电位的传导而言,兴奋通过突触的时间较长。

D 易疲劳
E 易受药物和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
7. 终板电位的特征?
终板电位是产生于终板膜上的一种去极化电位。

它是一种局部电位
A不具全或无性质
B有总和现象
C没有不应期
D终板电位一经产生,就会以电紧张的方式向临近区域作有限的扩布。

8.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阈强度和时值
9.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及其转运原理?
被动转运:载体和通道的易化扩散——电压门控通道(Na泵),化学门控通道(ach 受体通道)
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Na-K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肾小管和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10. 简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的机制。

神经末梢有冲动传来时,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的影响下,钙通道被激活,并且引起细胞外Ca离子内流,在其作用下,神经末梢内的轴浆中大量的囊泡将泡内的乙酰胆碱量子式的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

乙酰胆碱扩散至终板膜,和受体结合并激活乙酰胆碱受体通道,形成局部去极化的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以点紧张的形式影响周围的细胞膜,是其去极化至阈电位并引发动作电位。

11. 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与钙的关系
动作电位传到肌细胞,沿着横管膜传至三联管处诱发终末池内Ca的释放,可以使胞浆内Ca的浓度增高,和肌钙蛋白结合而触发肌丝的滑行,引起肌肉的收缩。

兴奋分泌偶联(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
兴奋收缩偶联(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12.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为什么能保持1对1 的关系?
因为在运动神经末梢,每一次神经冲到到达时所释放的ach量,超过引起肌细胞动作电位所需量的3-4倍;同时,每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ach在它引起到一次肌肉兴奋后,迅速被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破坏而终止作用,使下次神经冲动效应不受影响。

13.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结构?
粗肌丝由肌凝蛋白(及球蛋白)组成
细肌丝由(1)肌纤蛋白(肌动蛋白)——细肌丝的主干);(2)原肌凝蛋白(原肌球蛋白)——螺旋状,安静时候遮盖肌纤蛋白的活性位点(3)肌钙蛋白(肌凝蛋白)——和Ca结合构成
14. 单收缩都分为那些时期?
潜伏期:兴奋的产生、传到、传递、兴奋收缩偶联
收缩期
舒张期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临床上称之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

2.红细胞沉降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红细胞在1小时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成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为血沉。

3.生理性止血:正常人的小血管损伤出血,数分钟后即自行停止,陈为生理止血,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凝块出现。

4.等张溶液:能使血细胞和组织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称之为等张溶液,如0.85%NaCl溶液。

5.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液体转换变成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过程,称之为血液凝固,简称血凝。

(本质是溶解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经过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6.凝集:如果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生红细胞聚集成簇,同时伴有溶血发生,这种现象称之为红细胞凝集。

7.血型:红细胞膜上特意的抗原类型。

二.问答题
1.血浆晶体、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Na和Cl。

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为重要。

血浆胶体渗透压来自于血浆蛋白,主要来源于白蛋白。

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试述内源性和外源性血液凝固的过程。

凝血过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因子X激活成X);凝血酶的形成(因子II激活成IIa);纤维蛋白的形成(因子I转变为因子Ia)内源性:依赖于血浆内的凝血因子激活X而引发的过程,始动因子为因子XII。

一次为XI,IX和X。

外源性:组织受伤后,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释放的III进入血液后与Ca例子VII复合物激活X,始动因子为III。

3.ABO 血型系统的分型根据及其输血原则
ABO 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元(抗原)的类型(A和B)及其有无而将血液分成4型:即(1)含A凝集原,称之为A型;(2)含B凝集原的,成为B型;(3)含A、B两种凝集原的,称为AB型;(4)不含有A、B凝集原的,成为O型。

不同血型的血清中含有不对抗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凝集素:即A 型血清中含有B型凝集素;B型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

血型不同的血液想混时将发生红细胞凝集,其机制是抗原抗体反应。

第四章血液循环
1.心肌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有何特征?其产生的机制如何?
具有平台期,内流的Ca和外流的K相平衡
2.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1)自动节律性(2)兴奋性(3)传导性(4)收缩性
心肌和骨骼肌比较有如下不同:
(1)心肌有自动节律性,骨骼肌无自动节律性
(2)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骨骼肌的不应期短,可以发生强直收缩
(3)心肌为功能性合胞体,心脏整体呈全或无反应;骨骼肌为非功能性合胞体,整块骨骼肌的反应大小随刺激强度变化而不同;心脏上有特殊传导系统,保证心房、心室有序活动,骨骼肌上没有特殊传导系统,骨骼肌的整体活动是受躯体神经支配的。

(4)心肌细胞的终末池不发达、容积少、贮存Ca比骨骼肌少,所以心肌收缩更依赖于外源性Ca;骨骼肌则主要依赖于内源性Ca。

4.心肌的兴奋性周期性阶段变化与收缩活动有何关系?何谓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心肌细胞的舒张期开始之后。

因此,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而是中作收缩和舒张相交替的活动,从而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

期前收缩:整个心脏按照窦房结的节律兴奋而收缩。

但在某些实验或病理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收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的收缩成为期前收缩代偿间隙: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这样,紧接着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导心室肌时,常常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成为代偿间隙。

5.何谓心动周期?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腔内的压力、容积、瓣膜启闭和血流方向有何变化?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心房的收缩和舒张心房的收缩使血液从心房进入心室,标志着心室血液充
盈过程的结束。

心房收缩之后紧接着是心房的舒张期。

2、心室收缩期随着心室肌的收缩,心室内血压开始升高,心室内血液由心室
向心房反流恰好推动房室瓣关闭。

心房收缩早期,心室内压远远低于动脉压。

心室肌收缩不引起心室容积的改变,仅引起室内压升高,因此称为等容收缩期,当左心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接近80mmHg),主动脉瓣开放,血液从左心室流入主动脉,此刻心室出现等张收缩。

心室容积的减小使心室内压进一步升高。

此阶段,由于血液快速流入主动脉,称为快速射血相。

当心室射血速率开始减慢时,主动脉压和心室内压开始降低,称为慢速射血相。

3、心室舒张期在心室舒张的早期,心室肌的舒张造成心室内压降低,此时心
室内压低于动脉压而高于心房内压,因此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称为心室的等容舒张期。

当心室内压低于心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血液从心房向心室内快速充盈,称为心室的快速充盈期。

在心室舒张中期,心室内压和心房内压接近相等,血液充盈的速度开始减慢,称为心脏的缓慢充盈期。

6.在心动周期中可以听取和记录到哪些心音?其产生的机制如何?
第一心音: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及心室射血
音调低,持续时间长
第二心音:心室舒张、半月瓣迅速关闭及血液冲击动脉根部引起的震动
音调高,持续时间短
7.心脏泵血功能如何评定?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心输出量和体表面积成正比。

8.影响心脏收缩的理化因素有哪些?K Na NE 和Ach
9.动脉血压如何形成的,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足够的血液充盈量、心室肌收缩做功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1)心脏每搏排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时,每搏排出量增大,动脉血压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故脉压增大
(2)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时,组织动脉血液流向外周,使新舒期末动脉内血量增加,因此以舒张压增加为主
10.心血管活动的体液性调节有哪些?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是由肾小球近球细胞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水解酶,凡是引起动脉血压下降和肾血流减少的因素都能刺激肾素的释放。

肾素由肾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后,将血浆中由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十肽的血管紧张素Ⅰ;在肺血管内皮表面存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此酶能将血管紧张素Ⅰ催化为八肽的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在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下,形成七肽的血管紧张素Ⅲ。

血管紧张素Ⅱ能显著地引起血管收缩。

第五章呼吸
1. 叙述肺通气的动力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肺内压)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肌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胸膜腔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

2.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如何在血液中运输的?
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1)物理溶解;(2)化学结合(占95%)。

在肺部PO2高于血液,与HbO2相结合形成HbO2,运送到组织时,血内HbO2分解成和Hb,O2扩散至组织与细胞。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1)物理溶解;(2)化学结合(95%)。

它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碳酸氢盐形式(占88%),在组织扩散进入血液的CO2进入红细胞,在碳酸酐酶催化下与H2O形成H2CO3,并很快解离成H+HCO3顺浓度差扩散入血浆,HCO3与血浆内Na 合成NaHCO3,红细胞内HCO3亦与K结合成KHCO3;在肺部PCO2比静脉血低,血浆中CO2逸出,上述反应向相反方向进行。

另一种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
7%)运输。

3. 何谓氧离曲线,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P50的意义?
表示PO2和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的关系的曲线。

该曲线既表示不同的PO2下,O2与Hb的分离情况,同样也是反映不同PO2时,O2和Hb的结合情况。

由于Hb的变构效应,氧解离曲线呈S型。

(1)波尔效应(pH和PCO2的影响):pH降低或PCO2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反之则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P50降低,曲线左移(2)温度:温度升高时,曲线右移,促进O2的释放;温度降低时,曲线左移,不利于O2的释放。

(3)2,3-DPG:浓度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
(4)自身性质:如果Hb分子中的Fe氧化成Fe,Hb便失去运的能力。

胎儿Hb 与O2的亲和力较高。

CO可以和Hb结合,占据Hb分子中的结合位点,并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的O2亲和力,是氧解离曲线左移,妨碍O2的释放。

P50是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候的PO2,通常用它来表示Hb对O2的的亲和力。

P50增大,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P50降低,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升高,曲线左移
4. CO3在血液中如何维持稳态?
碳酸酐酶在红细胞膜上的大量存在
红细胞膜使CO3从细胞中出来得到Cl的转移
5.CO2解离曲线表示什么?有什么特点?
是表示血液中CO2含量和PCO2关系的曲线。

与氧解离曲线的不同在于不是S型,没有饱和点。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学特性?
(2)慢波电位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自发产生节律性去极化——基本电节律或慢波电位
慢波电位起源于消化管的纵形肌,以电紧张的形式扩布道环形肌,可以使r.p 接近阈电位
2.消化管内胆汁、胰液、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胰液:最重要的消化液
有机成分:胰脂肪酶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胆汁: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作用:
(1)乳化剂,减小脂肪表面张力,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2)聚合形成微胶粒,与脂肪分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有利于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小肠液
稀释消化产物,有利于吸收。

对小肠内消化并不起作用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
(1)肌肉活动:使机体消耗氧气量和产热量增加,能量代谢额显著增高。

(2)精神活动:由于无意识的肌紧张,影响代谢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多,使产热量增加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能是集体产生额外的热量。

蛋白质食物的额外增加的热量大于糖类和脂类。

(4)环境温度:安静时20-30度的环境中能量代谢最稳定,高于30度或低于20度都会增加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率及其测定?
基础代谢率是指机体在基础条件下每小时单位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值。

基础条件包括清醒而安静、平卧、空腹、室温在18-25度,单位为kj/(m2·h)
测定:
清晨,至少禁食12小时。

被测人保持清醒、平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及测定过程中,室温保持在20~25oC。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1.皮质和近髓肾单位有什么特点?
皮质肾单位的肾小体位于靠近髓质的内皮层,数量很多。

这类肾小体相对较小,髓袢较短,其入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的大,形成的毛细血管网覆盖肾小管,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生成尿液,分泌尿素。

近髓肾单位的肾小体靠近髓质的内皮层,数量少。

其特点是肾小球较大,髓袢长,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U型直小血管。

参与血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

2.试述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及其意义
特点:(1)血流量大,1200ml/min
(2)分布不均,皮质多,外髓少
(3)经过两段小动脉和两套毛细血管
肾小球毛细血管是一个高压系统,有利于滤出
肾小管毛细血管是一个抵押系统,有利于重吸收
(4)直小血管:在尿的浓缩有重要作用
3.肾血流量的调节机制有哪些?
(1)肾自身的调节(80-180mmhg):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肾血流量在动脉压一定的变化范围内能够保持恒定的现象
(2)肾血流的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受肾交感N末梢分布密度——收缩血管效应
体液因素: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素、血管紧张素
意义:
安静正常:通过自身调节使肾血流量相对稳定,泌尿活动正常进行
运动或异常如高温、出血缺氧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血流量减少,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

4.简述肾脏生成尿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再分泌作用
5.衡量肾单位的指标有哪些?
肾小球滤过滤: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GFR,用菊粉
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GPF=GFR/红细胞比容)的比值,大致为19%,意义是流过肾脏的血浆约1/5由肾小球滤入肾小囊中。

6.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和阻力是什么?
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 (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7.HCO3和Na重吸收和H分泌的联系(见课件)
每分泌一个H会吸收一个Na和HCO3回血
8.什么是抗利尿激素的影响?(什么是抗利尿,及其影响的因素?)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影响因素:(1)血浆晶体渗透压——敏感,一旦升高,会影响ADH生升高
9.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的区别?
渗透性利尿:近段小管液中的某些物质未被重吸收,导致小管液中渗透浓度升高,可以保留一部分水在小管内,使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降低,因此小管液和上皮细胞内Na的浓度梯度减少,从而使Na的重吸收减少或停止。

Na的重吸收减少,小管液中较多Na又通过渗透作用保留相应的水,结果使尿量增多,NaCl 排出量增多。

如糖尿病,进食大量葡萄糖后,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近段小管对糖的最大转运率,造成小管液渗透压升高,结果阻碍了水和NaCl的重吸收,不仅是尿中出现葡萄糖,而且尿量也增加。

大量出汗和严重呕吐或者腹泻的情况可以引起机体失水多余溶质丧失,晶体渗透压升高,可以刺激血管升压素的分泌,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水利尿:大量饮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液稀释。

这种情况叫做水利尿。

第十章神经系统
1.神经元间信息的传递形式
(1)经典突触:有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突触小泡里含有不弄的递质
两种不同的传递效应:
兴奋性突触电位: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去极化电位
递质——受体——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加
抑制性突触电位: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产生超极化电位
递质——受体——后膜对K和Cl的通透性增加
(2)电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接触特别紧密的部位
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是细胞之间的兴奋传到直接,通过局部电
流实现就可以
(3)非突触性化学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不通过经典突触所进行的化学传递。

主要存在于有曲张体的神经末梢与邻近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2.神经系统有哪些神经递质?
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躯体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以及少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节后纤维,支配骨骼
肌血管中的交感胆碱能纤维)
(2)去甲肾上腺素: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小泡有致密体)
(3)嘌呤类和肽类
中枢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甘氨酸是抑制性氨基酸),肽类
3.递质共存学说:一个神经元内部一定只有一种递质,而可以同时并存几种递质,即递质共存。

其生理意义在于:相互调节,补充,配合和制约。

使神经调节更加精准,以适应对复杂生物功能的调节。

4.效应细胞的受体有哪些
(1)胆碱能受体,可分为
A. M受体(毒蕈碱样),分布于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可以被阿托品阻断
B. N受体(烟碱样),分布于交感、副交感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N1行受体,风不予神经肌肉接头上的终板膜(N2受体),阻断剂为筒箭毒。

(2)肾上腺素能受体:
α型受体:平滑肌效应以兴奋为主,阻断剂酚妥拉明
b型受体:心肌兴奋,心肌收缩,心率加快,阻断剂心得乐
(3)突触前受体:位于突触前膜,调节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
5.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6.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有哪些?
单线:少见,中央凹视锥细胞
辐散式:一个突触对多个神经元,传入神经居多
聚合式: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与树突可接受许多轴突末梢的突触联系,传出神经锁链式:延迟兴奋时间扩大作用范围
环路式:一个神经元通过侧支和中间神经元相连接,后者的突触分支反馈作用于该神经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