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研究核心核心则是词汇着词汇的发欲反映日益复词来表示能会有几个独物体和现象。

语言符脑节省了一色,如果每个会一片混乱而的词义是满利的方式。

认义词多个义意义,即被称范畴也呈现了是在其原型意
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引申或辐射出来的,多义词词义扩展是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实现的。

一、已有研究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是遵循人类认知发展规律的,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

它也是人类认知水平发展的结果,是与用最少的语言符号传达最多的讯息的要求相契合的。

(一)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与发展
一个词刚刚出现时,通常是单义词,仅仅只代表着一个事物、行为、现象或性质的名称,表现出一词一义的特征。

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的进步,对食物或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大脑中不断产生对事物新的认识,为了减轻人们的记忆难度,人们在创造新的语言符号的时候通常采用赋与之前语言符号以新的意义的方法,于是一个符号便具备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从而形成了一词多义现象。

语言中存在着不同层次、各种形式的多义现
眼文章编号演1671-802X穴2018雪05-0058-04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熊舒婷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要:一词多义被定义为具有几个不同意义同时又互相联系的词,它们共同属于一个基本意义的转
义,引伸、派生或衍生意义。

一词多义现象是各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过去人们往往用传统的视角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引起一词多义的内部因素,从而忽视了影响语言外部因素。

近年来,一词多义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语义学研究领域,而是逐渐扩展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注重一词多义现象研究的重要性。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一词多义现象,目的在于研究认知机制是怎样引发一词多义现象并在多义词的意义扩展中发挥作用的,并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转喻认知模式着手进行论述。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机制中图分类号:HO32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

E-mail:423019647@.
No.52018General No.98Vol.172018年第5期
第17卷穴总第98期雪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象,多义性则是自然语言的一个本质特征,多义现象更是有复杂的运作原理和形成机制。

(二)词义与认知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词义的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词自产生起,其词义就处于一个不断变化过程之中。

一词多义现象是一种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聚合的语言现象。

在韦伯斯特第七版的字典里,有40%的单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词多数都基本词汇范畴之中。

随着现象的产生和表达的概念的逐渐增加,除了指称实体的名词之外,人类逐渐创造出了表示动作、性质、数量、人称、状态等的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副词。

同时由于人们感知、分辩能力的提高,在之前实词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不具备完整意义但具备表达功能的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同时还有一些反映一类范畴的概括词,例如花、草、树等构成一类范畴,用“植物”这一范畴概括;猪、狗、羊等构成一类范畴,用“动物”这一范畴概括。

同时植物和动物这两个范畴又可用“生物”这一范畴概括,而在生物和无机物之上还可用“物质”这一范畴来概括,这些概括词生动体现了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家把多义词看作在认知工具的作用下的一个基本意义或者核心意义扩展出的其他衍生意义。

同时,关于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理论以及多义词的内部结构都建立在原型理论的范畴化认知模式的基础上,原型范畴理论及其家族相似性理论都是用以解释一词多义的主要认知手段。

(一)原型与范畴
20世纪下半叶,一系列关于人类学与心理学的
研究使传统范畴观发生巨大改变。

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们通过共同努力,对多个范畴展开实验研究,在大量实验结果的基础之上,提出原型范畴理论。

这一理论可以被用于分析音位、词法、
句法、语义、语用和语言习得等各个领域,所以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中最基本的就是“原型”、“范畴化”以及“家族相似性”概念。

对“原型”的研究始于颜色。

1969年,美国民族学家柏林和语言学家凯恩用Munsell 色卡,从色度、亮度和饱和度三个维度对颜色的范畴化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对颜色进行范畴化时,人们依据颜色空间中的某些点来定位。

他们总共研究了98种语言的颜色词,之后提出两个著名的概念:焦点色和基本颜色词的蕴涵等级。

范畴的成员围绕“原型”这一认知参照点,由“家族相似性”原则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向外扩展的连续体。

同一范畴下的各个成员并不具有相同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而是共享一定的典型特征,且特征的属性与数量随人的认知而有改变,典型特征的程度越高,越接近原型成员,反之则越接近边缘成员。

不同范畴的原型之间特征差异大,且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近范畴的属性相互并融合到另一个范与级别不平等,具员,体现了该范畴非典型成员和边缘异。

(二)原型与范原型范畴理论规约方式来揭示一性特征。

原型范畴员可以组成一个范典型的成员,它能范畴中的其余成员畴的边界也是模糊是词义变化的必然意义或范畴总是最义项或原型范畴义项或原型范畴物的边缘现象,从第5期
熊舒婷———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指,完全用某个共同的语义特征或特征集束来概括是片面的,它们彼此之间或者与原型义项之间却起码有一个或几个共同属性,换言之,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通过其家族相似性彼此相连,形成了一个意义链,最终产生了多义范畴。

可见,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的认知发展促使词义不断引申,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然而对于通过什么途径导致词义的引申,Lakoff ,Taylor 和Langacker 则有不同描述。

Lakoff
(1987:379)认为:“词义由原型义项向四周放射扩散形成派生义项,派生义项之间相对独立,它们与中心原型义项或近或远的距离形成‘辐射状范畴’。

”Taylor (2001:110)则说:“不同的意义通过语义链相连。

”具体来说,从原型义项开始,词延伸出义项A ,
义项A 又延伸出义项B ,原型义项与义项A 有更多,依次类推,逐渐形(2007:36)的有些位于更中心和规约方式外,原研究还触及到同一密特发现,随着社不同,词义范畴的原型或消失或退,即‘原型转换’。

在中心特征不变的体,从单指到多指每个次范畴里又含,次原型与主原型就是‘原型分裂’。

并非是固定的一的发展而发展,灵活性与可塑性。

理论有着密切关系
外,与隐喻和转喻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祖谟在《汉语词汇讲话》中对于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义,这几个不同的意义又互相有联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多义词的义项又分为‘基本意义’和‘转义’两大类。

其中,‘基本意义’指多义词在长期使用中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
主要的意义;而‘转义’可再分为比喻义和隐喻义。


[1]
修辞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格。

然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其更为重要的功能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机制,它是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或说明另一领域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

当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已不能够满足于对现有具体事物的认知与表达,而是要进一步认识、思考和表达抽象性概念与思想时,将新认知的抽象概念和已知事物联系在一起,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用对待已有事物的认知来对待和解释新的事物,从而导致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这种隐喻思维又进一步增进和发展了词义范畴内抽象意义。

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语言的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的相似关系或对比关系,认知领域中的隐喻有别于传统隐喻。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是一种语言形式,而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一种认知工具。

隐喻可以将较为抽象的经验观念转换为具体的经验,它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是从源始域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

与隐喻相同,传统观点中的转喻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即用一种语言表达来代替另一种语言表达的修辞手段。

然而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模式是一种存在于人们思维中的普遍的认知现象,转喻在语言中的应用就能够反映它的概念地位,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用其中一个概念实体转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

(四)隐喻与转喻视角分析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隐喻是一架带领人们从已知通往未知的桥梁,概
第5期
熊舒婷———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念隐喻是受我们的经验影响的,它根植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的认知方式,对于我们的认知活动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

隐喻模式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认知的基本方式,也是影响词汇多义性的重要原因。

例如“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is shaky.”中“foun-dation ”一词本来意思为建筑物的根基,在这里则用于修饰理论这一抽象概念。

一个事物或者概念一般具备多种属性,这便是转喻模式的运用。

转喻是指在相近或者相联系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替代另一概念,如用部分代替整体。

从Lakoff 等人的观点看来,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隐喻关系到两个不同的范畴,而转喻只关系到一个范畴;隐喻的基础是象似性,而转喻的基础是相邻性。

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与发展,在意象图式的基础上探求已知的和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具体怎样透过隐喻和转喻投射到抽象的新事物上,并在原有基本意义的基础上赋与其多个和原义有关的意义。

三、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理论出发,通过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发现,关于一词多义的研究就是为了探求多义词的基本意义和延伸意义之间的关联,也就是其意义是怎么样经过基本意义扩展衍生成其他意义。

原型范畴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基础表明,能够从理论的角度证实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是词义拓展的最基础和最
主要的途径。

原型范畴理论重在例证家族相似性使词义范畴能以原型义项为核心向外扩展,并以连锁型或辐射型模式构成意义链或意义网,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机制;而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重在论证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引申扩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ngacker.Mytonymy in Grammar[J].外国语,2004,(6):2-24.[3]Lyons,J.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4]冯
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语义认知研究[M].北
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5]何自然.认知语言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6.
[6]胡壮麟.认知隐喻[7]李福印.语义学概[8]卢植.论认知语2003,(4):3-8.
[9]束定芳.认知语义[10]周祖谟在.汉语词社,2006:48.
[11]朱永生.论语言符究,2002,(1):11.
第5期
熊舒婷———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