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关雎的评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怎么理解孔子对《关雎》的评价
意思是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出自:先秦时代民歌《诗经·国风·周南》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创作背景: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
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
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2.孔子在论语中仅评论了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看法
孔子对《关睢》的评价,出自于《论语·八佾》中的第二十章,即:
原文内容: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原文大意: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
注意:淫:<;形>;“过度”的意思,知而并非是现代仅指性行为的狭义道解释。
由上内容可解读,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了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讲
求适度的“中和之美”。
如果再进一步深究,你就会发现:孔子的这些看法,就是《中庸》里面
所说的:“中庸其至矣乎!”即:用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这种评价和处理,完全不同于后世的“道学先生”一味否定情感的作法,
他肯定了“乐”与“哀”的合法地位,并指出:对“乐”与“哀”的要求都不能过分,都必专须要有所节制。
孔子对《关睢》的看法,这当然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观,也是必须具有古典情趣和修养的人才能
做到的。
然而,对现代人来说,却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以寻找强烈刺激为乐属;以追求“过把瘾就死”为趣,哪里还有什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涵养呢?这恐怕就是时代的差异吧。
3.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译文:《诗》三百,用一句话在概括它,就可以说,不胡思乱想。
没有学过诗经,连话都不会说。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
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
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
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
刻影响。
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
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
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
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
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
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
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
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虽然这些史料中掺杂着神话内容,却无可否认地有着可以置信的史实。
4.如何理解关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评价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的是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
之美”,再进一步深究,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中庸其至矣乎!”
以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和处理不同于后世的“道学先生”一味否定情感,而是肯定了“乐”与“哀”的合法地位,只不过要求“乐”与“哀”都不过分,都有所节制罢了。
这当然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观,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
对现代人来说,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寻找强烈刺激,追求“过把瘾旧死”的生活,哪里还有什么“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涵养呢?
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吧。
5.结合《关雎》谈谈孔子的审美理想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就文学的内在和谐而言,中国文学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
的和谐。
推崇中庸之美。
追求一种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与满足。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写的诗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
忧思,并由此想象追求到以后的快乐。
这里的“淫”不局限于现代行为意义上的狭义,而取其广义的解释。
即过度的意思。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的正是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
如果再进一步进行探究,那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中庸其至矣乎”以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
艺术,处理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中庸》把“致中和”上升为“参天地,赞化育”的高度,孔子也认为“无过与不及”的“中庸”是最高
尚的道德。
“和谐为美”、“美善统一”的审美原则,其实就是儒家“中庸”、“天人合一”、“人格之
美的自我塑造”、“礼乐治国”等生命智慧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审美体现,以利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君子修养,以利于现世社会和谐秩序的形成,以利于田园牧歌之理想的实现,以使中国人
今生便获得快乐、幸福。
“中庸”在《关雎》中,体现在男子对美丽善良姑娘的思慕、追求之苦而有度,爱的纯真而有节制,毫无淫邪之思。
“发乎情,止乎礼义。
”
“不淫”“不伤”“思无邪”;体现在姑娘的美且善,并在清爽、朦胧的审美氛围中,心动嫣然,含而不露。
“《关雎》便好像是人生与艺术合一的一个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现在文学史的黎明。
”
在易于疯狂的爱情中保持几份理性,通过礼乐之器这些文明的手段来展示自己的技能、展现自
己富有魅力的地方,从而吸引美丽女子对自己的青睐,在平和之中达到爱的真纯,这就是君子
之爱。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诗经》所代表的理性精神。
这种理性精神强调冷静反思,重视克制自己,排斥感性狂欢,在理智的监控下有限地满足人的
感性需要,在“和”的中庸尺度下来塑造、陶冶人的情感。
《关雎》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诗》不是装饰,不是点缀,不是只为修补生活中的残阙,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顾颉刚语),《关雎》便好像是人生与艺术合一的一个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现在文学史的黎明。
孔
子主张“礼乐治国”,体现在诗论上,就是诗歌的诗教原则,“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
序也。
”
(《礼记?乐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
”(同上)“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
”
(同上)无礼则乱,无乐则滞,天在上而不自傲,地在下而不自卑,不越俎代庖,惟安分守己。
儒家重视夫妇之德,有很深的用意,家庭的和谐便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札记?礼运》)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
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老夫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
色者。
”(《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
观察欣赏《关雎》之始末,无不符合礼乐之约束,爱而思慕,反侧失眠,琴瑟以友之,钟鼓以
乐之,借以儒雅礼器以审美地表达爱情,绝对不会“我爱你”、“我爱死你了”、“没有你我活不成”等等,肆无忌惮,疯狂地“伤”且“淫”,渐将男女之淫、伤引向社会,以致礼乐崩坏、道德沦丧。
《关雎》的礼乐之美将诗歌之美与儒家和谐美好之理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可惜的是,文明传承的过程中,“乐”作为天地和谐的文明精神,却失传了,因此后人只能在以《关雎》为代表的诗三百的阅读中,领悟其中的生命智慧。
《关雎》之君子爱淑女,君子是儒家修养中的“君子”,淑女是美善结合的“淑女”,这其中承载着儒家修养的“人格之自我完善之美”。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
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的这段话提出了人格修养的六大境界,一曰善,满足人合理的欲望;二
曰信,行动不背离人本性中固有的仁义;三曰美,将仁义礼智信贯穿到言行中;四曰大,美好
的道德人格表于言行且光照四方;五曰圣,以到的人格化育天下苍生;六曰神,乃最高境界,
神秘莫测而不可知。
《关雎》人格之自我完善之美,在于“大”的境界,将美好的道德人格溢于言表且光耀四方后世,儒雅之美爱不逾于矩,将“人之大欲”及社会和谐之始,借助琴瑟、钟鼓发挥到完美的地步。
儒
家以弘扬人性的方式,肯定了“人之大欲”的爱情,肯定了婚姻家庭在社会秩序和谐中的基础作用,以此成为后代读书人“君子好逑”的理所当然的理由,爱而不狂,放而不纵,人生快乐而美好,社会有序而诗意。
同时,儒家从人生修养出发,从社会的有序和谐出发,反对并严厉鞭挞“始。
6.孔子对诗经有什么评价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不学诗,无以言”。
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
春秋时三百篇最初流传、应用和编订,孔子创始儒家诗教。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
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
为《周颂》、《鲁颂》和《商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