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9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2《山岳的形成》教案(1)-精选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一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1 .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019精选教育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教案.doc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中国名山图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今天,我们要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播放ppt】《全球山脉掠影》,让学生浏览世界的名山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的骨架。
【介绍】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一系列波状弯曲【指导学生总结】②褶皱的基本单位:皱曲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用书本演示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并转化到图上)③褶皱形成过程:【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第一章:山岳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3. 了解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山岳的定义和分类,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山岳,他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介绍山岳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岳的重要性和保护山岳生态环境的意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壳运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岩浆活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岩浆活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岩浆活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材与课程标准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山岳的形成”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础上,侧重于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作为自然地理的经典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用山岳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了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从其它版本的教材来看,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 结合实例能判断出断层构造。
(3)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演示、判读、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并且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引导,否则学生的头绪会比较混乱,思维过于发散。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
第二節山嶽的形成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1、內力作用形成山嶽的三種類型。
2、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影、景觀圖片等進行戰士,使學生理解山嶽地貌的成因與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嶽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點1、山嶽的三種類型。
2、山嶽對交通的影響。
教學難點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具、資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說過許多山脈,如我國的五嶽、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麼?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板書】第二節山嶽的形成【介紹】山嶽又稱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的骨架。
山嶽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
【板書】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引導】什麼叫褶皺、斷層呢?(教師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並強調岩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時,岩體就會破裂。
岩體發生破裂後,如果兩側的岩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我們下面先來瞭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板書】1、褶皺山①概念:岩層彎曲變形(連續性變形)【指導讀書】褶皺的基本形態表現為兩種,即背斜和向斜。
什麼是背斜、向斜呢?(教師在黑板上用板筆繪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態圖,並標出受力方向)【板書】②形態:背斜和向斜③褶皺形成過程:【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背斜和向斜從外部形態上看有什麼不同呢?【學生回答】從外部形態看,背斜的岩層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山岳的形成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2. 掌握山岳的分类和特点;3. 理解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材和教具;3. 山岳地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创设情境: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壮观的山岳地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些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Step 2 讲解(15分钟)1. 首先,讲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让学生了解高山、山脉等概念。
2. 接着,讲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重点解释构造力和风化作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Step 3 案例分析(15分钟)1. 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山岳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岳地形进行研究和分析。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4 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利用、旅游业发展等。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地球其他地方是否有山岳地形?为什么?2. 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查找其他地区的山岳地形的资料并归纳总结。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6 练习作业(5分钟)1. 设计一道与山岳形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山岳地形的报告,包括山岳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思考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掌握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及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貌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与地质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
(2)分析地质构造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如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山岳。
(3)通过实例讲解,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3.学习板块构造学说(1)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山岳形成中的应用,如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运动导致山岳的形成。
(3)通过实例讲解,如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青藏高原。
4.分析山岳的形成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质剖面图,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
(2)讲解山岳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等。
(3)通过实例讲解,如黄山、泰山等山岳的形成过程。
(2)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6.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
(2)绘制一幅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看看这些壮丽的山岳,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质奥秘?”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掌握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对山岳地理意义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岳的形成原因2. 山岳的分类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4. 山岳的地理意义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分类、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山岳形成过程的内外力作用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山岳的分类和地理意义。
3. 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形象展示山岳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岳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 山岳的形成原因: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形成山岳的原因。
(2) 山岳的分类:根据成因、形态等特点,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喀斯特地貌等类型。
(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分析内外力作用在山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山岳的地理意义:讲解山岳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某著名山岳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岳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山岳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岳的地理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学生能分析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学生能阐述山岳的地理意义。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山岳形成原因、分类和地理意义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2. 使学生了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2. 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3. 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4. 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5. 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形成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岳地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分析典型山岳地貌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5. 案例分析:以我国著名山岳为例,分析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山岳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山岳地貌的实地考察,加深对山岳地貌的理解。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山岳研究的心得和经验。
3. 引导学生关注山岳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专家讲座反馈:收集学生对专家讲座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收获。
高中地理 4.2 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1.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理。
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动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板块的运动情况以及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过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察的要求:①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②岩层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并能总结出两者的特征,并把两者作对比,为以后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
2.对“背斜与向斜”的内容处理。
背斜与向斜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能根据两者的特征来区分二者,而特征的讲授要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建议背斜与向斜的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老师最好以图表的形式作总结,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去判断岩层的新老的方法。
3.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内容处理。
背斜向上拱起发育成山岭,向斜向下弯曲发育成谷地,学生比较好理解;而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故地,学生较难理解。
建议做一个模拟小实验:让学生带一块条形的橡皮擦,挤压橡皮擦做出背斜与向斜的形态,并分别观察橡皮擦被做成背斜与向斜时弯曲部分表面有何变化,并思考:该变化对地貌形成有何影响?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变得坚固不易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老师据此总结:只受内力作用的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2_山岳的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并了解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6.学会分析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褶皱山与断块山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3.背斜和向斜的判断,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是本节的难点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教师活动展示世界名山图像。
指导学生填图与分析讲授褶皱、背斜、向斜等概念,并带领学生用书本演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观察书本断面,分析背斜、向斜中心与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
得出在实际工作中判断背斜、向斜的主要依据。
结论:背斜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展示图片:褶皱山、断块山组织学生对比两山在外貌景观与内部构造方面的差异。
褶皱山是因为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引导学生思考:断块山的形成。
教师讲解并演示断层的概念及形成的地貌。
展示: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图片。
展示图片: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组织学生对比火山在外貌景观与内部构造方面的差异。
播放火山活动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1、火山的成因2、火山的构造3、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利、弊)展示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公路分布图中国铁路分布图提供数据,引导学生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2《山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3.强调山岳地形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有关山岳形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做好课后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如调查当地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山岳地形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他们地理观察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引导学生认识山岳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敏感度,培养他们的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著名的山岳景观,如黄山、泰山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岳的壮丽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3.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地表形态的塑造,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a.山岳的形成过程有哪些因素影响?
b.不同类型的山岳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c.山岳地形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启示?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山岳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地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ks5u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ks5u的影响。
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
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
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
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
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
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
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导入【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③褶皱形成过程:【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
背斜向斜比较表。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3)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出示投影片】断层成因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地形断层面-陡崖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上升的岩块形成块或高地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图示【转折过渡】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思考: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学生回答】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
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③规模:大小不一【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
(读图4.14)【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板书】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76思考: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思考题】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1.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②形态:背斜和向斜③褶皱形成过程: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3.火山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③规模:大小不一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作业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