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学法
篇一:小学科学基本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
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现状之一:科学教材难把握
翻开科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图片占据了教材绝大多数的版面,叙述性的文字少得可怜。

苏教版科学教材《常见材料》一课就是一整幅的房间图画,就“材料”这一话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该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我们老师茫然了。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教师针对这样的教材更是一筹莫展了。

(二)现状之二:科学课难上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科学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制作教具,结果在课堂上要么学生提不出问题冷了场,要么是瞎提问题乱了场;课前准备的材料经常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讨论、交流时,学生出不了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结果又收不了场。

我们老师头
疼了。

(三)现状之三:科学课难评价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掌声笑声都能听得到,气氛热烈又踊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果都没有得到。

这是不是一节好课呢?该如何看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我们老师又迷茫了。

三、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出现在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四、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

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

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

(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
的。

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

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

”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

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

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

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
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结果一般是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教师应在事前向学生讲清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并在具体填写时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小学阶段,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报告名称、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论。

衡量实验报告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探索法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开展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学生仔细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与准确性,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漏。

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选择命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的发现区内,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2)命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
有些可能是多结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

(3)命题或实验具有科学意义和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

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

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的积极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实验,取得最终的结果,从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

整个活动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
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重视合作学习。

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

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

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专题。

(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

(3)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结论。

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设计时,必须要注意儿童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目标。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
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

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

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

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

(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

(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达到应有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

(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5)在总结和归纳结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

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
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

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

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1)换位模式。

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暂时放弃自我行为,扮演他人角色,例如扮演某个科学家、某个医生、某个同学、某个残疾人或某个虚构的人物等,让学生从被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讲话、思考、行动和处理问题,从中体验感情、发现问题。

(2)易境模式。

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以自我出现,但虚构一种自己所处的环境,例如到某自然保护区、到某自然水域考察、到某种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到某种专业实验室等。

在这种条件下,角色扮演者可以创设特定的环境,演示特定的现象,引导其他学生同时进入情境,学习或练习专门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人为的,但又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情,而这种体验又不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失败的风险。

总之,科学探究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过程目标是不断变化的。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以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
活动,我们应该注意在“观察、思考、实验、讨论、应用”等环节的学习和指导,以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科学带给的乐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一)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有三条途径:
所谓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以及教学要求,制定的一些用以指导创新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1.课堂教学——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课堂教学仍将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因而它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

实施创新教育,就应该用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来组织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途径、选择教学方法。

其具体原则如下:
(1)探索性原则——创新教育本身是一项富有高度探索性的事业,所以创新教育的教学活动应该营造探索气氛、形成发明情景、提供创新契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表现出在学习上的探索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索中锻炼成才。

(2)动态性原则——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创新教育的研究对象也是如此。

传统教育对任何学
习课题常常是以静态的模式进行表述,不利于学生了解事物的内涵和实质。

因此,创新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课题作动态化分析,在变化中深入研究。

(3)综合性原则——综合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须趋势,它在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创新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需要进行综合、要求教学目标必须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

它还要求学生必须联系学习和社会的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和分析。

(4)合理性原则——世界上的任何发明创造,既有可行性问题,也有合理性问题,方案技术上可行并不代表实际应用中合理。

创新教育要求教会学生既可以提出各种创造性设想,又可以评判各种创造性构思,要能按一定的标准,对所分析的对象作出合理的评价。

(5)个性化原则——创新教育特别看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为宗旨。

它要求人们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理解学生的志向和情感,但它并不对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包容或迁就。

创新教育积极指导学生发展特长、突出个性、实现首创。

2.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

它是课堂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方式在内容上的补充、方法上的改善、形式上的扩展,也是创新教育积极追求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
际、检验于实际;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动脑能力和独立操作的动手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中经历挫折,体验创新的艰辛和发明的困难,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创新人格和突出的创造才干。

创新教育的许多成果都是在课外活动中取得的,这说明课外活动对创新教育大有助益。

3.社会实践——开展创新教育,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因为创新不仅是学校的事,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事。

如果在整个社会里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创新教育气氛,这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在社会中实施创新教育,需要人们先在学校里开展创新教育,以便积累经验、创造条件、营造舆论,这样才能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

(二)三种形式: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
以什么形式来组织创新教育最为适当和最为有效,这里介绍三种最为普遍的形式:
1.开设专门课程——这是通过开设专门课程,来系统地对学生传授和培养有关发明创造的知识、方法、技巧和能力。

当然,需要对现有一些课程进行改革,使之符合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2.进行学科渗透——学科渗透就是在各科教学中贯彻创新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广创新教育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只要广大
教师能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在教学中找到学科渗透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丰收;就可以为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尽快成人成才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实施社会参与已成为世界性创新教育的潮流。

3.实施社会参与——让全校从学校领导到到全体教职工都来参与创新活动,从而为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进而推动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尽快增强创新意识、及时树立创新观念、不端提高创新技能。

开展创新教育,就要积极提倡和大力鼓励学生广泛进行社会参与,并把它作为创新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条重要纽带。

必须指出的是,实施社会参与,应因地、因事、因时制宜,其具体组织形式应灵活多变,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格式。

(三)十种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应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教学方法,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有人称作现代教学方法或创造教学方法。

虽然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千百年教学发展的历史中,流传至今的教学方法是不计其数的。

它不仅随时代而发展和更替,而且还因人而异。

有的已总结为定法,但更多的还是装在各人的脑子里。

现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