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割断“立人”的文化寓言——论鲁迅晚期历史小说

合集下载

浅析鲁迅“立人”思想与《故事新编》

浅析鲁迅“立人”思想与《故事新编》

浅析鲁迅“立人”思想与《故事新编》09现当代文学方璐摘要:人所共知,“改造国民性”思想贯穿于鲁迅文学创作的始终。

但其深层意蕴则是为了“立人”。

鲁迅为此坚韧求索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立人”思想与文学创作的融合升华了鲁迅小说的品位。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开始了正面创造和构建新的文化精神的尝试。

如果说《呐喊》、《彷徨》的立意和主旨在“破”,在批判,在鞭挞——批判和鞭挞专制主义“吃”人的秉性,那么《故事新编》的缘起和最初兴趣却是“立”,是建构,是模塑——建构和模塑活生生的可见可感的具体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物。

关键词:“立人”思想、故事新编一、“立人”思想的渊源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省察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

他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他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得不到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

因此,鲁迅提出“立人”思想附和了一个时代的呼声。

20世纪初,中华民族阽危,国民不争,令无数志士焦心沥血。

梁启超忧虑中国人“无血性”,决意“振刷国人的精神。

邹容作《革命军》,坦言四万万中国人并不是真正的国民而是奴隶,奋力疾呼“吾愿我同胞……拔去奴隶之根性,以进为中国之国民”;另一志士陈天华为唤醒昏睡的国民,竟不惜蹈海以警世。

与当时许多先驱者相比,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更切肤、更深邃,他从西方世界的发展中看到人的精神之潜力,看到人的精神是社会进步的物质更新的原动力。

“欧美之强……根柢在人。

”【1】中国的孱弱根病在国民。

因此,在中国培养理想人性是当务之急,“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自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2】鲁迅正是在“立人”的视点上构思了具体操作“国民性”改造的理路,在思想领域里改造国民精神,剔除非人的奴性,兑现人的价值,以达到“立人”的终极意义。

然后再通过具有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来振兴我们的民族与国家。

立人论文

立人论文

论鲁迅立人思想在其作品中的体现鲁迅的思想有一个核心,就是立人观念。

所谓“立人”就是呼唤国民觉醒,使国民成为有自觉意识的个体,能过追求自身独立和思想自由,能过从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恶劣、顽固、懦弱、愚昧、自私、冷漠的民族劣根性,这样才能完成由立人到立国这个宏伟目标。

鲁迅为了达到立人的目的,选择并运用文艺创作,贯彻立人思想于文艺创作,其小说,散文等作品深刻剖析国民精神,启蒙当时处在浑噩中的民众,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能自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和言论而不再受外在意志与势力的左右,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沦为他人或文化的奴隶。

鲁迅的“立人”思想萌生于东渡日本之后。

在1907年留学日本期间,就高瞻远瞩地认识到“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坟.文化偏至论》),由此开始他奋斗终身,矢志不渝的追求。

他在《摩罗诗力说》中倡言“涵养人之神思,及文学之职用也”可以看到鲁迅立人思想和用文学来改变国民性的思想是同时产生的。

所以立人思想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体现最为明显。

鲁迅自己把《狂人日记》定位在“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在《狂人日记》中蕴含了鲁迅早期对“国民性”的总体认识。

“狂人”是鲁迅欲立新立的新人,但是最终狂人还是还是向这个社会妥协。

《狂人日记》中“我”是一个发狂之人,非正常人,所以敢想正常人所不敢想,敢做正常人所不敢做的事,敢说周围人所不敢言之语。

我的发狂是因为“把古久先生的流水簿子踹了一脚”,使得“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所以周围拥护古久先生的人,不论是赵贵翁,或其他路人,甚至连小孩有“同我作冤对”,于是我不被常人的社会所容,长期被仇视排挤使得“我”的癫狂加剧。

其实狂人在发狂的状态下更能清楚的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事情,有了看世界新的视角,于是狂人“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将历史看了半夜从字缝里看到满本都写着吃人的两个字。

狂人一语道破“吃人”的本质,是社会礼教在无形中在吞噬蚕食着人,而周围的正常人竟毫不知情,看不清“仁义道德”的虚伪,还以其为幌子来消磨自己残害别人。

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例

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例
2 0 1 5 年第 7 期
■滋豳
C h i n e s e f o r u m 来自镙, { I 诗 丈
解读鲁迅的 “ 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 —
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 品为例
赵 亚 平
( 贵 州省教 育科 学院 ,贵 州 贵 阳 5 5 0 0 0 1 )
【 摘要 】 鲁迅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是一位难于逾越的伟大作 家。其作品在 中学语文教材 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语文教科书
【 关键词 】 “ 立人”思想;独立人格 【 中图分类号 】 G 6 3 2
纵 观鲁迅 的小 说 中 ,不难 发现 ,二元 对立 的意象 表述 成为鲁 迅 小说 复杂 性 的一大 特色 。如光 明与黑 暗 ,沉 睡与 觉醒 ,吃 人者 与被 吃者 ,觉醒者 与庸 众 ,人与 兽 ,以及 空虚 与充实 ,自由与 限制 等等 , 这 些看似 相反 或冲 突 的意象 既增 添 了鲁迅 思想 的复杂 性和 深邃 性 , 又 为后 人在解 读鲁 迅思 想 的道路 上提 供 了多角度 的 可能性 。本 文从 二 元对 立的 角度切 入 ,寻 找鲁迅 先生 “ 立 人” 思想 的情感 线索 ,以 及 “ 人 ”所处 的社 会现 实 ,并阐释 “ 立人 ”思想 的现 代教 育意义 。 “ 立人 ”思想提出的复杂心境

( 一 )“ 说 ”与 “ 不说 ” 的矛盾
在鲁迅 的小 说 《 伤逝 》 中, 男 主人 公涓生 就面 临着这 样一 个 “ 说” 与 “ 不 说 ”的 困境 。他和 子君 的感情 后来 发生 变化 ,已经不 爱子 君 了 ,这 时 涓生就 面 临着一 个难 题 :我告 不告诉 她 呢? 不说 ,是 “ 说 谎 ” ,是虚 伪 ,也 是对子 君感 情 的欺骗 ,但如 果说 出真话 ,告诉 子 君 “ 我不 爱你 了” ,又担 心子 君承 受不 住感情 的创 痛 ,特别 在 当时 的社 会里 ,不 能承 受之 重还有 封建 思想 下 的流言蜚 语 以及伦 理道 德 的指 骂 ,也会 变相地 将她 推 向死亡 的火 坑 中。最后 ,她果然 在孤 寂 中死 去 ,涓生 也因此 无法 摆脱 内心 的负疚 。 夹 缝 中的两难 选择 ,无论 是 “ 说”还 是 “ 不说 ”都要 付 出 良心 和道 德 的沉痛 代价 。这 是鲁 迅笔 下涓生 的 言说难题 ,同样 ,也 是终 生 折磨鲁 迅 的言说 困境 。 ( 二 )“ 纪念 ”还 是 “ 忘却” 的彷徨 在 高 中语 文教材 ( 人教 版 )必 修 1《 记 念刘 和珍 君》 一文 ,高 中教材 的教 学 目标 中希 望学 生通 过 掌握课 文 以悲愤 ( 悼念 烈士 、痛 恨 反动 政府 )作 为贯穿 全 文的 线索 ,认 识 反动政 府 的残 忍以及 反对 文 人 的下流 无耻 ,牢记 “ 三 ・ 一 八 ”惨案 的教 训 ,珍惜 今天 的幸福 生 活 。但 回头再 次翻 看此 文 ,将 之放 在鲁 迅作 品研 究的 范畴 中 ,重 新 研读 教材 。发 现鲁 迅先生 在 字里行 间也 流露 了 内心的诸 多 困惑 。 文章一 开始 ,学 生 问 , “ 先 生 ,你 写了 纪念文 章没 有? ”鲁 迅说 : “ 没有 。” “ 你还 是写 一点 吧 , 刘和珍 生前 就很爱 看先 生 的文章 。” 可是要 写 了 ,鲁 迅 又想 : “ 写 点东 西与死 者又 毫不相 干 ”所 以又想 不 写 。但不 写就 会被 遗忘 所吞 噬 ,于是乎 , “ 忘却 的救 世主快 要 降 临了 吧 ,我 正有 写一 点东 西 的必要 了 。” ……梳理 得来 ,整 篇文 章 都 在这 “ 写” 与 “ 不写 ” , “ 说 ” 还是 “ 不说 ” 的矛盾 中盘 旋 、困 惑。这 背后 也是对 题 目中 “ 忘却 ”还是 “ 纪念 ” 的困惑 。 矛盾 的思 想之后 ,是 鲁迅冷 僻 的思索 。二元 对立 的矛盾 心境 之 下, 总要 选择一 条救 国 的启 蒙之 路 ,困顿 之时 , 钱 玄 同的一句 话 “ 总 有一 些人 清醒 了 ,不可否 认 ,没有 破坏 这铁屋 子 的希望 ” 犹如及 时 雨般 浸润 了鲁 迅 的心 田。正是 这一 点点 的 “ 希 望 ”触动 和诱 发 了鲁 迅拿 起 “ 枪 杆 子” 的勇 气和决 心 。这一 点点 “ 希 望”也 是鲁 迅 走上 启蒙 国 民精 神和 建立 “ 立人 ”思 想的 文学之 路 的动 力来 源 。

略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及价值

略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及价值

略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及价值作者:胡朝强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6期摘要: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吃人”思想的坚定批判者,作品也含有“立人”思想,做到了破中有立。

本文第一部分写鲁迅“立人”思想的具体呈现,第二部分写其价值,并站在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挖掘其“立人”思想价值,以期推动当代人走向现代化。

关键词:鲁迅;立人思想;价值一、鲁迅“立人”思想的具体呈现鲁迅“立人”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留学。

在留学阶段,写出了表明其“立人”思想的作品如《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

鲁迅的这种思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成熟的过程。

(一)以救心为主旨的“立人”之志众所周知,由于鲁迅的家庭背景的人生经历,奔赴日本求学最初是学习医学课程。

在“幻灯片”事件后,极大的刺激了鲁迅的思想的转变。

鲁迅深切的感触到中国的衰败,是肉体之下的血液、精神的堕落。

由此,鲁迅拿出的解决的方案是:用手中的笔墨,直指国人的灵魂,从根源出解决才是正道。

鲁迅的《拿来主义》的文章的结构是:先破后立。

鲁迅先生按其文本的逻辑思路先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拿来主义”。

虽说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来说,但也含有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细读这篇文章,联想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其实都是应然如此。

中国在总体上来讲可以说也是一个高度概念化的人,要想从扭转危机必须做到“拿来主义”。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是他早期的一篇代表性的论文,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进行了一个很颇具主观感情色彩的论述,其中的“剖物质,排众数”的观念对时下中国仍具有警策性意义。

社会的发展不能只是单纯器物的发展和物质上的满足,真正的归结核心在于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是社会所要服务的宗旨和目的,不能本末倒置。

(二)以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为核心的“立人”之心中国古代的小说所写基本围绕: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等这类主题。

鲁迅的“立人”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鲁迅的“立人”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精神自由。所谓“ 立人” 也就是人的全面彻底解放, l 每 实的意义。

7 ・
邱兴宇 : 鲁迅的“ 立人” 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二、立人” “ 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的育人观
I第三, ‘ ‘ 便是解放。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 但既已分立,
I 交给他们 自立 的能力 ; 务, 因为非我 , 以也应 同时解 所
1 . 强化“ 立人” 的教育理念, 牢固树立“ 全人” 培养 l 也便是人类中人。因为即我, 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
“ 立人” 即以人为本 , 以人的发展为本 , 这是新 课 l , ・ 全部为他们 自己所有 , 放 成一个独立的人” 。在鲁迅
程所倡导的现代教育观。 它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 I 的观念中, 人与人之间应是平等、 理解和宽容的。 他批 心, 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建设独立、 统一、J 判了传统伦理体系中的那种认为父亲对孩子有 “ 恩”
“ 立人” 思想, 这是他文学创作的灵魂。 今天, 我们再度 I 体精神自由为前提的, 立人” 立人” 兴国” 即“ 。“ 是“ 的 审视鲁迅“ 立人” 的教育思想, 依然能够从中寻出我国 l 前提 , 也就是说 , 兴国”亦即中国的改革和现代 在“ (
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石, 并从中受到新的启迪。
展” 为核心来展开全部教育活动。但 现有 的教育观念 教育 , 完全的解放 ” 来养 育子女 。因为是出于爱 , 长辈
滞后 ,人才培养 目 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 f 甚至可以做出牺牲:只要能培一朵花, “ 就不妨做做会
应,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模 I 朽的腐草”《 (三闲集》 “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

贯穿鲁迅一生的基本命题

贯穿鲁迅一生的基本命题

须首先要弄清欲 “立”之人的生存现 迅则是反帝反封建的坚强战士 ;尼采
状 ,必须 “先行发露各样 的劣点 ,撕 敌视人民群众 ,鲁迅对于人民群众 的
下那好 看的假 面具来” (《通讯》), 态 度则是 “哀其 不 幸 ,怒其 不争 ”,
这样才 能看 清痼疾 ,引起疗 救的 注 寄予了莫大的同情和关心。鲁迅 当时
“赴某地后补”又成了吃人的 “众人” 在 《摩罗诗力说》 中,鲁迅提出了另 格 ,能够 为 民众 利益 奋 斗。如 “狂
中的正常一员。鲁迅清醒地认识到 中 一 个 重要概念—— “精神界之 战士 ”, 人”一样 , “大禹”并非实指某 人 ,
之上 。鲁迅 强调 “个 体精 神 自由”, 神界之战士者安在 ?有作 至诚之 声,
?有作温煦之
考察与反思的结果 ,他打破了将东方 声 ,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 (《摩罗
和西方 文化与体 制理想 化 的现 代神 诗力说》)在寄希望于少数卓 尔不群
深入思考 ,鲁迅早期所期待 的是 “精 了的启 蒙者形象 ,这一启蒙者形象并
神界之战士”,是摩 罗诗人 ,他 们是 不高高在 }二,一样是受传统文化浸染
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有信仰 ,自觉 过的人。尽管作品中的 “狂人”仍然
地追求个体精神 自由,有 自由创造 的 处在一个充满敌意危险的环境 中,尽
精神 和想象力,更有强大的主体独立 管 “狂人”清醒地意识到 自己也是吃
意志 。他们最显著的特征 ,一是 “反 人者中的一员 ,但鲁迅仍 然赋予 “狂
抗 ”,是批判的战斗的知识分子 ;二 人”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气势 ,并
是注重行动,即所谓 “指归在动作”, 安排了~段狂人与一个守旧的年轻人

历史是任人揉捏的“橡皮泥”?——鲁迅晚年小说创作与表现主义

历史是任人揉捏的“橡皮泥”?——鲁迅晚年小说创作与表现主义

之 手 的操 纵下 , 扫神圣 庄严 的单一 色彩 , 一 而变换 为 或 荒诞 或喜剧 或讽 刺 或 无 聊 或庸 俗 或 崇 高 的色 调 ,
历 史 和神话 的深 度 被 消解 , 变为 一 堆 碎 片 。历 史 和 神话 难 道可 以像一 块 “ 皮 泥 ” 被鲁 迅 任 意 地搓 揉 橡 ,
在《 故事 新编 》 , 迅 是 通 过 以下 三 种途 径 来 中 鲁
[ 稿 日期 ]0 0 8 0 收 2 1 一O —2
国无关 。现在 的 中华 民 国 , 也还 是 五 代 、 是宋 末 、 是
[ 金 项 目] 州师 范 学 院 2 1 基 泉 0 0年 度 校科 研 自选 项 目( 0 0 K0 )鲁 迅 创 作 与 西 方 表 现 主 义 。 21S 2 :

“ 一 点 因 由” “ 意点 染” 人 物 形 象的 “ 冕 ” 取 再 随 、 脱 。历 史和 神 话 为什 么能 被 鲁 迅 象 “ 皮 泥 ” 样 任 意地 揉 搓 ?是 因 橡 一
为《 事 新 编 》 西方 表 现 主 义 深 刻 影 响 下 的 产 物 。在 表 现 主 义 那 里 , 了表 现 作 家 的 思 想 和 个 体 情 感 , 史 可 以 成 故 是 为 历
《 事新 编 》 故 中的八 篇历史 小说 , 补天 》 , 除《 外 其
“ 捏” 中的这块 历史 和神话 的“ 皮泥 ” 揉 手 橡 。 ( ) 历史 的 同时化呈 现” 一 、“ 。把 洪荒 远 古 的神
余 七篇 都是鲁 迅在 3 o年代创 作 的 , 凝聚 着鲁迅 晚年 独 特 的生命体 验 和哲 学 思考 。《 故事 新编 》 是一部 以
拿 捏 , 变 自即古人, 融二为一, 又一分为二

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作者:赵亚平来源:《课外语文·下》2015年第07期【摘要】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是一位难于逾越的伟大作家。

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语文教科书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古今中外作家作品难以比拟。

本文试从鲁迅作品中“说”与“不说”、“忘却”还是“纪念”这两组二元对立的言说困境的角度出发,细读文本,结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阐释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关键词】“立人”思想;独立人格【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纵观鲁迅的小说中,不难发现,二元对立的意象表述成为鲁迅小说复杂性的一大特色。

如光明与黑暗,沉睡与觉醒,吃人者与被吃者,觉醒者与庸众,人与兽,以及空虚与充实,自由与限制等等,这些看似相反或冲突的意象既增添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深邃性,又为后人在解读鲁迅思想的道路上提供了多角度的可能性。

本文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切入,寻找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情感线索,以及“人”所处的社会现实,并阐释“立人”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

一、“立人”思想提出的复杂心境(一)“说”与“不说”的矛盾在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就面临着这样一个“说”与“不说”的困境。

他和子君的感情后来发生变化,已经不爱子君了,这时涓生就面临着一个难题:我告不告诉她呢?不说,是“说谎”,是虚伪,也是对子君感情的欺骗,但如果说出真话,告诉子君“我不爱你了”,又担心子君承受不住感情的创痛,特别在当时的社会里,不能承受之重还有封建思想下的流言蜚语以及伦理道德的指骂,也会变相地将她推向死亡的火坑中。

最后,她果然在孤寂中死去,涓生也因此无法摆脱内心的负疚。

夹缝中的两难选择,无论是“说”还是“不说”都要付出良心和道德的沉痛代价。

这是鲁迅笔下涓生的言说难题,同样,也是终生折磨鲁迅的言说困境。

(二)“纪念”还是“忘却”的彷徨在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高中教材的教学目标中希望学生通过掌握课文以悲愤(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对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鲁迅立人观的外部原因 -回复

鲁迅立人观的外部原因 -回复

鲁迅立人观的外部原因-回复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鲁迅的立人观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将围绕鲁迅立人观的外部原因展开探讨,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分析鲁迅立人观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社会环境是鲁迅立人观形成的外部原因之一。

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剧变的时期,社会主义运动、资本主义探索以及传统文化的冲击交织在一起。

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念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鲁迅也不例外。

他目睹着社会的腐败堕落、民众的痛苦困苦,这深深触动了他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历史因素也对鲁迅立人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鲁迅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崩溃和中国近代史的剧变时期。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风波和政治变革。

这些历史事件使人们开始质疑旧制度和旧观念,寻求新的道路和理念。

鲁迅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立人观。

此外,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影响也是鲁迅立人观形成的外部原因之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在西方文化和哲学领域进行广泛接触和研究的作家之一。

他旅居日本期间,广泛研究了西方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著作,并通过翻译和传播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这使得鲁迅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丰富了他的立人观。

最后,个人经历也是鲁迅立人观形成的外部原因之一。

鲁迅自幼成长在一个传统的士族家庭,接受了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熏陶。

然而,他也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这让他对于现实问题和人性的思考更加深入和独特。

他的职业生涯也为鲁迅提供了一个洞察社会的机会,他曾经做过医生、教师等多种职业,通过与各种社会群体的接触和观察,进一步坚定了他的立人观。

综上所述,鲁迅立人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社会环境、历史因素、文化交流和个人经历共同作用,使得鲁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现实、探索人性,并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立人观。

鲁迅之于当代是“立人”精神

鲁迅之于当代是“立人”精神

鲁迅之于当代是“立人”精神作者:解玺璋来源:《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2021年第19期在鲁迅看来,中国要在与世界列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既有亡国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

西方资本主义的肆意扩张,将中国逼到了背水临渊的绝境,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背水一战、临渊一跃的方案,从而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胜出。

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已经过去整整100年,其间经历的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虽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从鲁迅的《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文章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思想先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思路。

针对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风尚,他冷静地看到:这是“使中国之人,由旧梦而入于新梦”。

他认为,要纠正这种偏颇,只能从两方面入手,“曰非物质,曰重个人”。

他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

人所以立,这是基本条件。

但他看到,社会流弊所至,往往是“夷峻而不湮卑”,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人常常没有生存空间,结果是“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創新文化的可能因此变得微乎其微。

他特别指出:“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而气宇品性卓尔不群之士,乃反穷于草莽,辱于泥涂,个性之尊严,人类之价值,将咸归于无有,则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也。

”这时的鲁迅,更希望人人都成为有个性、有尊严、有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的“新人”。

说到底,鲁迅精神的价值就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以强盛的秘密,即所谓“根柢在人”,而这个“人”,一定是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与人格的人。

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摘要】从“立人”出发,鲁迅终其一生追求着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也就是个性主义。

在鲁迅看来,既然要立人,当然就要维护人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自然也包括自己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

鲁迅作品中,无论是语言魅力,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了作品“美”的本质。

在教学时应该紧紧抓住“美”这一切入点,深入文本,分析语言艺术,提炼先生深邃丰富的思想力量,转化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料。

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深刻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以及作品表达出来的作者本人的思想美,是同一时期其他作家所不能比拟的,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宝贵材料。

【关键词】鲁迅作品;“立人”思想;审美素养;教学价值自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以来,至今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

期间,无论教材如何改版,各时期、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始终是“重量级嘉宾”。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时代背景下,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也有所变化。

受鲁迅“思想家”光辉的影响,鲁迅作品教学长期以来更多注重对作者思想内容的挖掘,而对作品的“审美”存在一定的缺失。

无论是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还是作品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无一不是“美”的彰显与体现,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鲁迅曾说:“立国先立人”,“立人”的精神实质即为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新型的民族性格。

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

也就是说,在“兴国”(亦即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项是“人”的工程。

鲁迅对“立人”的正面主张,比如他希望中国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能容纳新潮等,其实就是鲁迅本人精神的写照。

“鲁迅精神”是一种百折不回、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中国人为生存、解放而奋斗的一种民族精神。

鲁迅的“立人”,就是要培养这种民族精神。

“立人”是鲁迅毕生事业的起点和归宿———他所从事的文艺运动不过是“立人”的一种手段。

鲁迅“立人”思想下矛盾的文化观

鲁迅“立人”思想下矛盾的文化观

鲁迅“立人”思想下矛盾的文化观摘要】二十世纪初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鲁迅接受了西方科学的理性精神和非理性主义的思潮,并以近代西方文化为参照来反叛传统,摧毁旧的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

在接受与反叛的整个过程中,鲁迅始终处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当中,在矛盾中他进行着痛苦地审视、反省与选择,这一过程使鲁迅在思想文化观念上完成了现代性质的转变,建立了全新的现代的文化思想体系。

【关键词】鲁迅;矛盾;文化观【中图分类号】 I 28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13-02在中国,二十世纪初是新旧文化更替的历史转折时期。

思想文化上的反传统和建构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社会的变革,首先有赖于人的素质、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根本变革。

鲁迅重视十八世纪西方启蒙学者所倡导的“科学”理性精神和十九世纪后期近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中强调以“个人”为本反抗社会的学说。

认为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赖于科学的理性精神,有赖于科学的进步,推崇以“个人”为本,寻求人的解放,重点是人的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及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1]鲁迅把“人各有己”、“朕归于我”这样一种个人的精神反叛看作是“群之大觉”、“中国亦以立”的最佳途径。

在强调“立人”的思想基础上,从个体“人”的主观性、自觉性、与认识性的高度,建构实践性的思想文化启蒙方式。

把每一个国民都能成为具有深刻自我意识能力的独立的全“人”,成为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的“人”,作为“立人”的具体目标。

在文化观念上,鲁迅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作为高度自觉的主体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立人”就是在尊重人的个性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基础上来确立人的地位和价值,目的是要使国民有独立的人格意识。

“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鲁迅文学视角之形成

鲁迅文学视角之形成
别求新声于异邦
——鲁迅文学视角之形成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 文艺. ——《拿来主义》
鲁迅文学的出发点: 摩罗诗力说》 一,鲁迅文学的出发点:《摩罗诗力说》
1,弃医从文 , 1902年4月,赴日,入弘文学院. 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 说》,创刊号刊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鲁迅自创刊号起即订阅. 1903年6月,发表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 课余常读哲学文学书.开始接触拜伦,尼采 等.
Hale Waihona Puke 2,撒旦形象的言说可能 , 挑战最高权威和既定秩序的造反精神历来在 民间得到很多认同,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西 方文化的发展过程. 叛逆,自由是西方文化的一种宝贵精神,从希 腊神话开始. 撒旦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文学原型.
撒旦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或一种精神,具 有相对固定的特征即捣乱和叛逆,他总 是直指人类心底最秘密的欲望,以各种 令人难以抗拒乃至不可抗拒的方式使得 人类的欲望膨胀到非爆发不可的程度, 而一旦爆发之后,就必须承担一切随之 而来的反面后果了.撒旦的捣乱与叛逆 具有神奇的力量,除了基督教的虔诚信徒
启蒙主义时期,追求科学和理性的启蒙思想家 从唯物论角度对宗教和教会进行猛烈攻击, 逐步瓦解了上帝的神圣性和魔鬼的恐怖性. 自此,撒旦的形象逐渐失去了宗教给他所蒙上 的那种阴森和罪恶的色彩,相反,他非同寻 常的智慧,他的叛逆精神,越来越引起作家, 艺术家,音乐家的关注.他们纷纷从自己的 角度出来创造各自的魔鬼形象.
之外,一般的人们对魔鬼或撒旦的态度相当 耐人寻味.
通过撒旦的眼睛与撒旦的诱惑和破坏,不尽是 美丽完善的真正人性被全面地深刻地呈现出 来;此外,撒旦形象常常被视为官方文化和 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只不过这个形象在每一 具体的语境下被赋予了不同性质的内涵和意 义而已. 因此,撒旦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无尽的言说可能. 撒旦视角成为西方文化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秘 密.

林贤治《人间鲁迅》阅读答案

林贤治《人间鲁迅》阅读答案

林贤治《人间鲁迅》阅读答案做阅读理解一定要先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人间鲁迅》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人间鲁迅》林贤治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

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

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也无须舞权杖。

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

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

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

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

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

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

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成绩。

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①山上的宙斯②。

平凡的伟大者真正的伟大。

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

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

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思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都不需要!"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

鲁迅“立人”思想的学习感悟

鲁迅“立人”思想的学习感悟

鲁迅“立人”思想的学习感悟鲁迅“立人”思想的学习感悟鲁迅“立人”思想的学习感悟鲁迅小学教育集团赵浙红鲁迅一生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在他的各种文体著述中,对国民劣根性及其社会根由的锐利透析、辛辣讽刺、无情抨击及活脱脱的摹写、刻画比比皆是,而其指归却是“立人”,使国人都具人格而不是“奴格”。

何谓“立人”,也就是人的全面彻底解放,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精神自由受自己意识支持的实体。

——这是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精髓。

先生在那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高扬“人”的旗帜,谋求尊严生活和探求精神发展,为人类解放找到了最终的指归。

经历了鲁迅“立人”思想和生命哲学的洗礼,我似乎看到了当时先生焦灼的眼神,似乎听到了先生当时心底的呐喊,又似乎看到了先生在黑暗中辗转难眠,在昏黄的灯光下奋笔疾书。

是啊!面对国人沉默的生命,先生急啊!“人立而后凡事举”,先生如是说。

他让我们懂得“自觉”是人的精神支柱,自觉地生命是人生意义的展现而不是“苟活”,既要保存这生命,也要延续生命,更要发展生命,把握生的权利和生命价值的真谛就是爱生命;他让我们懂得张扬个性就是焕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勇猛、执信和操守才能体现人格上的自主精神,即拥有自主的思想,自主的行动,自主的是非判断力;更让我们懂得人的唯一出路在于理性地正视现实,改造现实,并改造自己……人是灵与肉的结合,是自身命运和社会发展的主体。

抽去灵魂,失为主体,剩下的肉躯就只能做牛马,做奴隶,“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压迫下不幸沦落至此,且集体无意识。

即为奴隶,便显奴性——冷漠、自私,非主体的麻木;守旧、健忘、迷信,非主体的自欺;敷衍、献媚、无特操、“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非主体的欺人与受欺。

总之是一切有悖于主体人的品性。

这种在长期的封建制度压迫下衍生出来的奴性正是种种国民劣根性的“原点” 。

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是人格;人作为人的社会认同也是人格。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精选4篇)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精选4篇)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精选4篇)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篇1“在不触及毛泽东和鲁迅这两位思想家的前提下,我们是无法讨论20世纪的中国的。

”在社会主义政权正式建立后,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对上述这句话表示了认同,从而表达他们对于使封建秩序土崩瓦解的革命思想的敬畏。

但是最近,中国国内开始有了“消除鲁迅”的趋势与行动。

主管发行大部分中小学生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今年9月份的新学期开始,删除了初一语文课本中鲁迅的《风筝》。

出版社和一部分教育界的相关人士这样解释道:“(鲁迅的文章)内容难度太大,学生无法理解,从而使得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

用这样的理由来解释对于删除这部被誉为鲁迅散文中的精品的作品的原因,显然是无法让人释然的。

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之前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时被(从课本中)删除时用的也是同样的依据:在十年和六年前,上海市和北京市都以“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为由分别从初中、高中教材中删除了该作品。

事实正是如此:1920xx年之后曾经先后有130篇鲁迅的作品被用于教材中,但是到现在大约只剩下了15篇了。

作为足以让中国自负的思想家乃至革命家,并且同时作为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家的鲁迅,为何会遭受如此这般的冷遇呢?这真的是为了给学生减负的措施吗?为了得到真正的答案,我们还得回归到其作品内容当中。

1920xx 年发表的《风筝》,讲述了鲁迅折磨不会放风筝的的弟弟的故事。

通过回顾幼时对待弟弟的所作所为,他谴责了自己的良心。

但是鲁迅真正想表达的是,无法抵抗来自兄长不当的压力的弟弟,和让弟弟变成这样的家长式的封建秩序,从而进一步揭穿了封建社会的暴力性。

被学生所熟知的《阿Q正传》也是一样的。

早于《风筝》两年前发表的这部小说,通过阿Q这位最底层的农民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通过阿Q受辱而不知反抗,甚至被小偷逼迫到被枪杀的命运,激烈地批判了中国民众的愚昧。

90年后的现在,中国社会正在与腐败和网络谣言进行战斗。

从“立人”思想看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五篇小说

从“立人”思想看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五篇小说

从“立人”思想看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五篇小说
杜文姣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研究》
【年(卷),期】2022(10)3
【摘要】“立人”思想作为鲁迅理论话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其创作的始末,而在五四时期,人学思想并非为鲁迅所独有,自其加入《新青年》阵营,同仁们观念的潜移默化便无处不在,观照对比两者之间的思想更有利于剖析鲁迅“立人”的宗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别从小说内容和叙事模式两个层面来透视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五篇小说及浸润其中的“立人”思想。

希望能够进一步走近鲁迅,并对当下“人”本身的思索有更为深刻的启示。

【总页数】8页(P391-398)
【作者】杜文姣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金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
【相关文献】
1.从鲁迅的“立人”思想看他的第二次“彷徨”——兼评鲁迅的小说创作
2.《新青年》编辑约稿与鲁迅现代小说的诞生
3.陈独秀的“文学”与“革命”——以陈独秀在1918年《新青年》上发表的文本为中心
4.《新青年》约稿与鲁迅现代小说的诞生
5.新青年的“出走”与“新生活”的幻灭——关于鲁迅小说《伤逝》的一次细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黄健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面对痛苦的文化冲突和意义危机,鲁迅对以儒道两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整个批判的重心还是落在对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文明的思考方面,其鲜明的思想认识特点是,不再是单纯地在传统文化的诸多概念和构架内去反复的论证,小心的推论,而是自觉地面对现代文化建设的整体构架,探究在转型中的现代文化全部的逻辑结构和历史进程,从中发掘出能够迅速改变落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机制,选择其所不拥有的新因子、新质料,以便在重新认识传统,改造传统当中,能够以新的面貌来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总页数】7页(P18-24)
【作者】黄健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例 [J], 赵亚平
2.鲁迅早期思想初探——中国文化的出路:立人 [J], 韩永志
3.“立人”与现代民族复兴问题——鲁迅留日时期的思考和警觉 [J], 李怡
4.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从《近代的超克》到《文化偏至论》 [J], 文馨
5.走近鲁迅,返回鲁迅——“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J], 李杭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笔者 愿意修改一下罗吉 ・ 福勒关于历史 小说翻 的定义 : 历史小说是 以一些人类存在 的神 话 、 说 、 史 文本 记载 或 书写 的历 史人 物 和事 件 传 历
为基本依据 , 按照作家的主观创造能动性 , 以考据 的 、 想 的 、 讽 的 、 时空 的 等诸 种 方 式 重 新 编 幻 戏 跨 制历史文本 , 凸显作家历史思考 、 文化思考和 自我
收稿 日期 :0 0 0 — 2 2 1— 3 1
基金项 目:0 8年“ 20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 规划基金项 fi ( l  ̄ wxo 0 ) s 5
作者 简介 : 彭国建( 93 ) 男, 17 一 , 究方 向: 当代文学和 当代诗歌批评。 研 现
呼 , 者兴 起 , 天 拒俗 , 精 神 复深 感 后 世 人 闻 争 而
心, 绵延至于无 已”与《 , 文化偏至论》 的核心思 想 致。其“ 立人 ” 撄人心” 和“ 思想贯穿他在《 呐喊》 《 彷徨 》 阶段的小说创作 中, 振聋发聩 , 响深 远。 影

根据廖诗忠的统计 ,故事新编》题材的来源 《 中, 史记》 除《 是较可靠的史书之外 , 其余都是神话 学、 哲学著作 以及各种杂书。 即使是取材于《 史记》 的几则材料 , 亦杂有传说成分 , 不能完全信为真正 的史实。“ 因此 , 故事新编》 说《 取材 于历史是不对 的。 准确地说 ,故事新编》 《 取材于 中国古代 的文化 典籍 ,其叙述的范围是先秦文化史 中的几个颇具 意味的故事 。这些故事是从文化学的观点出发加
4 5
重大 的历 史 学价 值 ,没 有在 历 史叙 述 中大 书特 书
的必 要性 ”1 [ 2 。
的伦理 观念 、 哲思 玄理 用平 易 的叙 事 作讽 喻 , 出 得 某 种道 德训诫 和哲 理 。 这种 寓 言 中的人 物 、 境都 环 是 符号 化 的 ,情 节则 遵 照所 要 阐发 的道 理 的逻辑 预设展 开 。就表 义方 式 而言 , 种寓 言 是 “ 般 寻 这 一 找特 殊 ” 歌德 语 ) ( ,对 应 于象 征 的 “ 殊 寻 找一 特
塑造的小说。 这种定义可以认为是泛历史小说 , 也 吻合了后现代主义思潮 中一些代表理论家对于历 史叙事 的见解 。如美 国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家海
登 ・ 特认 为 :多 数 历史 片段 可 以用许 多 不 同 的 怀 “
般” 。这里的文化 寓言 , 一是强调鲁迅 的创作是建 立在对 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原型的人物的解读上 。 因为鲁 迅 强烈 的直 觉力 和对 中国文 化 建立 在与 异 域文化 比较基础上的独到领悟力 ,他的小说几乎 可 以认 为 大多 是文 化小 说 ,晚期五 篇 尤其 文化 意
义强 烈 ; 二是强 调 一种 本雅 明 意义 上 的寓 言机 制 ,
本雅明曾证明,寓言是对立于象征的另一种表达 意义的方式 ,而且是对历史理解的更加真实的表 达方式。 他断言 , 客体( 对象 ) 不能投射它 自己的任 何 意义 ,它 只能 带有 讽喻 作 家愿 意赋 予 它 的那 种 意义。 《 故事新编》 指向现实 的方式是寓言化 的, 意义和真实 的结合是有一定机械性 和零碎化 , 它 的文本特征虽有对于经典文本的戏仿 ( 甚至体现 了某些后 现 代 主义 文类 的特 征 ,比如人 物 的跨 时 空生存 )但 由于 中国文化本身的超 稳定性 , , 鲁迅 不可能不正视汉语文化历史 的优势和文化求新生

说 的形式书写鲁迅对整体 中国文化 的文化寓言 。 这种文化寓言的小说创作 , 在文体上走 向一种“ 新 的结合体 ” , [ 坚持了青年鲁迅以来的文化批判力 , 1 1 将“ 立人 ” 思想贯穿到底 , 和对 中国传统文化总体
清算 , 体现了一位伟大的“ 异端” 作家 的大无畏精 神。 这里我们就鲁迅晚期的历史小说 , 对其文学思 想 作一 清理 。
说如果联 系起 鲁迅早期 的“ 立人 ” 思想 , 能更加深入体会鲁迅在其 中蕴含 的文化寓言。 其中 , 有他认可 的禹墨精神 、莽汉” “ 生 命力 的肯定和从尼 采那 里借来的“ 超人” 。 关键 词 : 泛历史小说 ; 文化寓 言 ; 立人 ; 莽汉生命力 ;超人 ” “
中图分类 号 : 1 . I 06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8 6 (0 0 0 — 0 5 0 10 — 6 62 1 )6 04 — 5
以选择的 , 即使是其 中几个历史故事 , 也都不具有
这是鲁迅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 的具体文 学实践。鲁迅 的小说创作 , 如果按照阶段来分 , 只 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表现知识分子和农
民题材的《 呐喊》彷徨》 《 阶段 , 论者众多 , 基本上可 以认为是糅杂 了一定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特色的 写实主义文学 ; 第二阶段 即以《 故事新编》 为代表 ,
第 2卷 第 6 5 期
2 1 年 6月 00
乐 山师 范 学 院 学报
J u a fL s a e c e ol g o r l e h nT a h m C l e n o e
Vo.5, . 12 No6
J n2 1 u .0 0
无法割断“ 人 " 立 的文 化 寓 言
— —
论 鲁 迅 晚期 历 史小 说
彭 国 建
( 江 学院 文化 传播 学院 , 西 九 江 320 ) 九 江 305

要: 鲁迅 《 故事新 编》 中写 于 1 3 9 4年和 13 年 的五篇小说 , 以界定为一种泛历史小说 ; 因为这些历史小说 大 95 可 但
多 以中国文化源头 的一 些原型人物为依据 , 以及鲁迅特殊的文化斗士身份 , 这些小说又可 以认为是文化小说 。解读这些小
二 十六岁 的鲁迅就写出了代表其一生重要思
是 一种 更 为复 杂 的现实 主 义 ,其 特 色是 以历 史小
想的文章。其一是在《 文化偏至论》 他提出“ 中, 掊 物质而张灵 明, 任个性而排众数” “ ,是故将生存两 间, 角逐列 国是务 , 其首在立人 , 人立而后凡事举 ; 若其道术 , 乃必 尊个 性而张精神” “ ;个性 张, 沙聚 之邦 , 由是转为人 国” 其二是在《 。 摩罗诗力说》 , 里 提 出摩 罗诗 人 “ 意 在 反 抗 , 归在 动 作 ”“ 吭 立 指 ,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