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论文[推荐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论文[推荐5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论文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由于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给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天窗”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
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能充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教学信息。
传统教学“封闭式”的教学弊端之一,是就课文讲课文,跳不出“书本”,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提高教学效率。
当今时代,知识激增,信息爆炸,要获取丰富的知识,就必须拥有丰富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让学生透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成为实现学生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要让学生能放飞自己的想象,不局限于老师的讲评,多媒体成为了重要的手段。
例如在讲评《山行》一文时,多媒体展示出原文的重难点,让学生观赏诗人笔下的秋景。
然后再展示历来古人笔下的秋思。
让学生各抒己见,联系到关于秋的诗,比如《宿建德江》、《枫桥夜泊》等。
由此可见,多媒体对拓展孩子的思维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课文内容的趣味性与语文知识的枯燥性构成了一对矛盾。
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则能通过综合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直观、形象的再现事物的存在及其变化的过程。
那生
动有趣的动画演示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并使表现言语内容的言语形式产生直观形象的感知效果,是枯燥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化。
如《望庐山瀑布》一文课件制作,教师运用图像显示“红日”、“香炉峰”、“紫烟”和“瀑布”这些视觉形象,展示红日照射下香炉峰的美丽景象。
这样,以诗入画,使学生在那逼真的画面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自觉地入情入境,完成品词学句、体会意境的思维过程达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读书目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
多媒体的运用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的引导下去体会、理解知识。
例如我在讲解《离骚》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屈原的生辰,原文“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等古汉语,光靠老师讲,学生始终无法理解,单纯的翻译始终有些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运用多媒体,就容易的多了,播放《百家讲堂》中的一期节目,对屈原生平的介绍,再配合适当的讲解,学生在历史史实的图片和故事中,生动具体的感受到屈原的人格魅力。
至于古汉语词句也就迎刃而解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构建语文阅读的情境
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
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朱自清《春》一课教学时,作者对初春的山、水、虫、鸟、草、树、风、雨、人,写得何等全面而仔细。
在课文中他巧妙把感受描绘
城一副新鲜、活泼的春景图。
这时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小组中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浏览“聆听春天的故事”教学网站,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摄影、春天的童话等等,为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资料。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有兴趣的自主浏览,从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与课文《春》的距离。
在网站中我将描写春的重点词语,如欣欣然、朗润、赶趟儿、舒活、一年之计在于春等做成闪烁的文字。
这样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兴趣选择重点感悟,感悟时将计算机提供的资料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相结合,教学软件中的资料很好的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主的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感悟了重点,领会了中心思想。
四、丰富想象,发展思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拓展儿童的想象力,涵养儿童的美感。
”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离不开想象的。
阅读教学更是这样,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维。
心理学家研究也告诉我们: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投影,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
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为了使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我利用七张幻灯片进行演讲。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漓江水平的像一面镜子,有跟前一直伸向远方。
近处,小船荡游漓江上,水流无浪,倒影不曲,真可谓是静啊!接着指导学生继续看幻灯片,让学生说出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水底的沙石清楚可见,倒映的树木像在镜子里一般……水真清啊!漓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又从投影的色彩中理解,“犹如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样通过幻灯片的演示,使学生对桂林水“静、清、绿”的特点有了正确形象的认识,犹如身临漓江。
在学生关上桂林水之后,接着引导学生游览桂林的山。
为了有利于学生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我分别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赏桂林山的多姿多彩,学生不由的说:“一座座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我又引导学生用一个“奇”字概括这个特点。
紧接着我又出示幻灯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座座山排列着,一个个山峰耸立着,真石奇峰罗列。
当演示很陡的山时,学生脱口而出:“好险啊!”“一不小心准会栽倒下来”从而也很好的理解了“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思。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出桂林山的“秀”,像碧绿的屏障,似新生的竹笋。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觉得像观光一样热闹有趣。
再讲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又用上了动画,使银幕上出现了这样的美丽的画面。
静止的是小船上站着游人。
动的是岸边奇峰罗列,山间绿树红花,云雾迷蒙。
这样人静止不动,但由于风景在进行变换,产生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动感效果,使学生自然理解了这两句的意思。
学生仿佛置身漓江,融入诗句,在画中吟,并沉浸在祖国美的幸福之中。
以上的教学实例让我们看到,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它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
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学习内容的理解,做到读写结合,还2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只有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我们才能避免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为教学服务。
第二篇:关于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第10课《松鼠和松果》为例,谈谈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松鼠和松果》是第二册教材第三单元的课文。
这单元的教材都是围绕着“爱护环境”这一主题编排的。
《松鼠和松果》是一个充满着环保意识的美丽的童话,讲的是一只松鼠在摘松果吃的时候想到:
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
要是那样,他的后代将没有食物、没有住处了。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次摘松果,摘一个,就在土里埋一个。
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一、诱发阅读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才能够实现“课伊始,趣已生”。
据此,在开始上课时,老师利用课件呈现给学生一幅松鼠埋松果的动画,并说:“同学们,这只可爱的松鼠正在干什么呀?”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松鼠正在埋松果。
这时,老师又问:“松鼠为什么要埋松果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
童话本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文形式,再配上色彩鲜艳的课件动画和老师激趣的话语。
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语文本来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
在开篇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往下学习,正是所谓“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化难点为不难,缩短学生理解从课文浅表含义向深层含义的进程,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
为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提供了技术保障。
1、变抽象为具体:
一年级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往往难以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则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松鼠和松果》一文中写道,“春天,几场蒙蒙细雨过后,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挺拔”一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懂。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制作了动画课件。
当学生看到小松树慢慢地越长越高,越长越粗壮时,一下子就明白了“挺拔”是什么意思,马上就有学生说出来了:“是指小树又直又高的意思。
”
2、化难点为不难: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某些事物因为没有亲身经历的体验,所以,难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媒体可以通过再现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认识事物。
在这篇课文里有一段说:“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不太理解,弄不好就会让语文课变成自然课。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谈话氛围──创设森林情境──感悟文章意思。
具体步骤是:
师: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松鼠喜欢吃的是松果。
那么,松鼠又住在哪儿的呢?
生:住在松树的树洞里的。
师:对。
松树是由松果长成的。
如果松鼠只摘松果吃,不种松果。
松树会越来越少,到最后,一棵松树也没有。
松鼠就会没东西吃,没地方住。
那会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光秃秃的森林图。
小松鼠们没有吃的,很可怜的样子,引起了学生的同情。
这样,学生更理解为什么松鼠要种松果了。
三、开发情感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通过情感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入其境、通
其心、感其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为了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使他们的情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形象化的画面。
多媒体“形”“声”方面的优势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
1、以形动情:
让学生直观感受,丰富表象,以形激情。
在《松鼠和松果》这课的教学中,多媒体里多次出现松鼠可爱的形象。
学生对这只松鼠产生了良好的印象,深深地喜欢这只松鼠了。
2、以声动情:
在对松鼠形有了感知,老师又利用多媒体设置了有感情的朗读的环节。
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旨,达到以声动情的效果。
静止的教学信息在电教媒体作用下“活”了起来,有声有形有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发展与升华。
四、发展主体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不能停留在给学生一个生动的画面,而应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的,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确定思维启发点,通过形象的感知,使视听觉与深入思考结合起来,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工具。
在《松鼠和松果》一课中,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松鼠为什么要埋松果在土里。
如何由松鼠埋松果联想到人类也要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中,松鼠变成了人。
老师说:如果人类像松鼠一样,无论做什么,都能够想到让别的事物不会消失。
那么,我们的后代也会像我们一样幸福的。
老师的讲解,为学生进一步的提升对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道路,强化了可教学效果。
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犹如一座架在学生和课文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
它的作用必将受到老师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第三篇: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学科间融会贯通,以达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21世纪,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任何教育环境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馈迅捷,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这样的形势和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思想,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网络概念,通过教师主机的主导,学生机的联网,使课堂中学生成为一个网上的整体。
我们相信交互网络在教育上的确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然而把一项新的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毋庸置疑,网络技术运用于教学中,一方面确实可以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这诸多问题中,对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有效使用的问题。
本文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模式方面作些教学实践上的探究。
一、用课件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阅读教学要知人论世,要联系作者和作品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教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可选取一组北京胡同的图片,配以京腔京味浓郁的歌曲《北京的胡同》导入新课,为阅读教学营造一种京味十足而略带感伤怀旧情绪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体会作者情感和语言风格奠定基础,利用课件巧妙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用课件设置生活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领会文本的思想感情
如教读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可选取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中有关丑恶的奴才嘴脸的片断组成课件,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作者对王权思想、奴才意识的尖刻讽刺和对民主精神的强烈呼唤,有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用课件渲染气氛,引发情感共鸣
如教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选取与课文相符的地坛景物图片,选取富有感染力的与画面一致的段文录音制成课件,课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教师授课语言声情并茂,就能很好地烘托出气氛,进入课文情境。
然后紧扣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细读慢品,解读母爱,可设计下列问题:文中关于母亲的描写,哪些细节特别能打动你?为什么?学生找出语段朗读、体悟。
这就架设了学生与作者作品对话沟通的桥梁。
这种自主化、个性化的解读能很好地达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的目标,也能促成精彩的课堂生成。
四、用课件帮助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如教读沈从文的《边城》,文中多次写到虎耳草,写到翠翠梦中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难点,可将虎耳草的特写画面制成课件,让学生从虎耳草心形的叶面联想到它爱情的象征意,从而解决阅读中的难点——翠翠上山摘虎耳草的心曲。
五、用课件整合课内外知识,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如教读林庚的《说“木叶”》,教师必须明白:“木叶”只是能体现“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的一个例子,如果仅仅停留在为说“木叶”而说“木叶”,为教课文而教课文,必然上不出一堂好课。
此时,教师要努力开发教学资源:能够体现诗歌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和多义性的意象还有哪些?哪些更为典型?教师可搜集一组咏柳、咏梅、咏月的诗句制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典诗歌中传统意象的丰富内涵,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迁移学生知识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有效途
径。
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靠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统讲台的局面,其在优化课堂教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已让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尝到甜头。
但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处理时如不能把握好“度”和“量”,则可能流于形式,收不到应用的实效。
总之,网络技术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
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靠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统讲台的局面,其在优化课堂教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已让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尝到甜头。
但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处理时如不能把握好“度”和“量”,则可能流于形式,收不到应用的实效。
第四篇: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东港市第一中学
张红羽 ***
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改革风生水起,成效比较显著的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是不断摸索,创新,沉淀的过程,而好多东西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但多媒体的出现不但给大家带来惊喜,还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甚至达到离不开的地步,课件多媒体魅力的强大。
为什么,教师和学生这么喜欢它呢?多媒体的魅力体现在哪呢?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增强审美情趣。
所以多媒体教学最适用于语文教学。
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
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如我在教《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时,我先播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图片。
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完全可以给学生播放录像,感受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再让学生概括归纳,这样可以轻松讲完一节课,还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人物魅力。
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因此,对于某些诗文而言,多媒体的直观手段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帮助,它的出现解决了学生缺乏实际的现场感,难以把握抽象理论这一难题。
它展现出来的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实例远比教师口头描述精彩、完整,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媒体教学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便利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抽象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尤其是中、低段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东西。
而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如在讲《荷塘月色》这一课时,如果只通过课本上的描述,学生只能感受到语言挺美,但那些月下荷塘的美景是要有画面的,如果配上美丽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再加上有没得音频,学生自然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老师也不用费口舌讲一些抽象的解读性的难懂的话,就快速的让学生感受到美。
既方便了教学,又方便了听课。
而体会荷塘月色的意境美恰好就是本课的重难点。
所以我采用了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可爱的动画图像、条理清楚的过程、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很多孩子在这一难点上有了更好的突破。
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
如讲解文言文时,文言文很难懂,讲解一些生僻的词汇,翻译难懂的句子,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很难产生兴趣,那么老师就可以制作课件,通过一些有趣的图片,符号,动画效果来在细节上下功夫,激发他们的兴趣,化枯燥为生动。
兴趣上来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听,愿意思考,这时老师再稍加引导,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