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生命周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分析
摘要: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自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Butler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的山岳型、森林型、溶洞型、海滨型旅游地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这些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征,为如何有效促使旅游地复苏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命周期;旅游地;复苏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描述旅游地演进过程的一种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如戈曼森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但是受到学者们广泛注意和应用的是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演化的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或复苏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探查阶段。
这是旅游地发展的初始阶段,特点是旅游地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的产生而发生变化。
第二个阶段是参与阶段。
随着游客数量增多,旅游逐渐变得有规律,本地居民开始为游客提供一些简便的设施。
随着这个阶段的到来,广告开始出现,旅游市场范围基本可以被界定出来,旅游季节也逐渐形成,一些本地居民为适应旅游季节调整生活方式,有组织的旅游开始出现,迫使地方政府和旅游机构增加、改善旅游设施和交通状况。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
在大量广告和旅客的宣传下,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外来投资骤增,本地居民提供的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已比较显著。
第四个阶段是巩固阶段。
在这一阶段,游客增长率将下降,但总游客量将继续增加并超过常住居民数量。
旅游地大部分经济活动与旅游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扩大市场范围和延长旅游季节,广告无所不在。
常住居民,特别是那些没有参与旅游产业的常住居民会对大量游客的到来和为游客服务而修建的设施产生反感和不满,因为这一切会限制他们的正常活动。
旅游地在这一阶段有了界限分明的娱乐、商业区,以前的设施有可能成为二级设施而满足不了现有的需求。
第五个阶段是停滞阶段。
在这一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游客环境容量已趋饱和或被超过,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随之而至。
旅游地在游客中建立起的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旅游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重游游客、会议游客等。
接待设施过剩,保持游客规模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自然和文化的吸引物或许被“人造”设施取代。
最后是衰退或复苏阶段。
在衰退阶段,旅游地市场衰退,无论是吸引范围还是游客量,已不能和新的旅游地相竞争。
随着旅游产业的衰退,房地产转卖率很高,旅游设施逐渐被其他设施取代,更多的旅游设施因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而消失,剩余的设施的生存能力也将成问题。
这个阶段本地雇员和居民能以相当低的价格购买旅游设施,因此本地居民介入
旅游产业的程度大大增加。
宾馆可能变为公寓、疗养院或退休住宅,因为旅游地的良好设施无疑是对常住居民有着吸引力,特别是对年老者。
最终,原来的旅游地可能变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贫民窟”或完全失去旅游功能。
另外,旅游地也可能进入复苏阶段,要进入复苏阶段,旅游地吸引力必须发生根本的变化。
达到这个目标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人造景观吸引力,例如。
美国大西洋城,开放博彩业,但如果相邻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地也如法炮制,这种效果就会降低。
二是发挥未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重新启动市场。
近年来,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在国内备受关注,有大量的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将旅游地分成了各种类型进行分析。
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山岳型、森林型、溶洞型、海滨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特点以及如何实现复苏,提出一些认识。
一、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黄山、九华山为例
(一)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探索阶段大致开始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本世纪早期。
本世纪30~40年代成立了黄山建设委员会、九华山管理筹备处,标志着政府作为主要力量参与两山开发,同时也标志着两山旅游生命周期参与阶段的开始。
本阶段旅游者人数逐渐增多,但政府等单位接待客人占较大份量。
参与阶段结束于70年代末。
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进入发展阶段。
主要标志是旅游者人数迅速增长,1979~1987年两山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9%和25.1%。
为了适应旅游迅速发展,两山制定了风景区规划,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人数迅速增长对旅游环境产生的压力日益明显,旅游环境恶化现象已经出现。
进入80年代中期,大致以1987年为界,黄山、九华山旅游者人数虽有增长,但增长率已明显小于前期。
1987~1993年黄山、九华山旅游者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3.6%和4.6%,并且1987年后旅游者人数增长出现波动现象。
有些年份呈负增长。
泰山、庐山、峨眉山、华山、丹霞山和青城山等国家级山岳型旅游地,80年代中期以
来,旅游者人数大多呈平缓、波动增长。
这种增长现象有些山岳旅游地,来的早些如庐山、丹霞山,有迟些如华山、青城山。
80年代早期制定的风景区规划,对旅游者人数进行的预测,今天看来普遍偏高,有些差距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制定预测规划时正处于山岳型旅游地蓬勃发展时期,对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低速、波动增长预见不足。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两山现阶段已经出现勃特勒模型巩固阶段的一些现象。
但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80年代中期以后,两山旅游者人数较快的增长率受到一系列,诸如交通条件较差、旅游项目单调、周围景区开发较弱,皖南旅游区整体优势难以发挥等一系列门槛的限制,增长速度明显降低,并且出现波动。
今后,随着这些门槛的渐次突破,两山旅游还将会有大的发展。
所以,可以认为两山旅游仍处于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
(二)黄山、九华山旅游地的发展建议
根据勃特勒模型旅游地生命周期进入巩固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停滞阶段。
如果没有出现新的旅游吸引,衰落阶段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但国外许多学者研究证明,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可以脱离勃特勒模型的后续阶段,进入较为理想、维持时间较为长久的成熟阶段,或称之为稳定阶段。
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
首先,应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
相对旅游城市而言,山岳型旅游地自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容易遭受破坏。
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山岳型旅游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其次,充分开发景区。
黄山、九华山景区开发尚有较大的余地,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辟新景区,扩大风景区实际游览面积,提高旅游容量,减轻重要游览区的负荷压力。
第三,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
旅游者逗留时间是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关键要素之一。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和发展阶段初期,由于旅游地可进入条件较差,旅游者逗留时间较长。
但随着旅游地开发的深入,可进入性改善,旅客逗留时间可能不断缩短。
70年代末以来,黄山旅游者逗留时间一直在不断减少。
采取措施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是引导黄山、九华山旅游地生命周期向成熟阶段演化的重要内容。
对此,应该充分利用两山旅游资源,开展多种专项旅游活动,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两山毗邻,同处皖南旅游区,可以联合开发旅游线路,实现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区域旅游,延长旅游者区域逗留时间。
二、森林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武陵源景区为例
(一)武陵源景区旅游生命周期
通过收集武陵源景区1989—2005年各年接待游客人数,计算其年增长率。
由下表2可以看出,武陵源景区在1990—2000年增长率变动幅度较大,,且增长速度很快,应当属于发展阶段。
从2001—2005年总的增长率趋势来看,波动减小(除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导致变化幅度异常外),且稳定,进入了巩固发展阶段。
为了较好的分析景区旅游市场的发展,参考对照选择相应曲线模型,用表2武陵源景区各年接待旅游者数据绘制曲线(图1)。
上述分析可知,武陵源风景区目前正处于生命周期的巩固发展时期,不断推出新产品,树立新形象,加强旅游地建设与管理以及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使其景区进入新的一轮
快速增长期,从而促进整个景区的生命周期延长,既能有效地发挥出资源的效力,又能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武陵源旅游地的发展建议
(1)依托周边景区,开发新景点
在区域内,除了完善老景区的游览设施外,应重视整个区域内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在以自然观光旅游为主体的同时,可先后开发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旅游产品,使森林旅游形成一种新格局。
在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时,要使旅游产品多样化,可适当增加一些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如森林穿越、洞穴探险、绝壁攀岩等旅游项目。
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为旅游目的地的静谧注入生机与活力,使游客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享受到大自然的“趣”与“味”,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同时,依托周边景区,加强与周边景区(如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干线的建设,共同推出精品浏览线。
这样,在旅游旺季,通过采取措施来进行旅游线路的妥善安排,可以减少景区景点的瞬时游客数量,降低旅游地的拥挤程度,减轻景区的资源、环境的压力。
(2)提高其他景点的吸引力,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景区内景点,如袁家界、杨家界景区等的游客相对较少,应该提高这些景区的吸引力,以分散黄石寨游览线和金鞭溪游览线的游客人数。
同时,推出多种多样、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如根据森林公园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价值高,可推出独特地质、地貌考察生态旅游,主要利用其独具特色的峰林地貌资源。
水上探险、竹筏、漂流生态旅游,主要利用景区山间溪流水资源。
野生动植物考察生态旅游,主要利用景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使旅游者体验生态风貌,考察野生动植物。
森林浴生态旅游,使旅游者沐浴在森林清新的空气、清脆的鸟鸣之中,返朴归真。
(3)实行门票差价和预订制,控制旅游高峰期的游客量
在空间分布上,由于进入武陵源景区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索道、黄龙洞等位置,而杨家界、天子山等地的游客较少,因此可根据游客流量的地域差别,在旅游高峰期实施门票差价和导游引导制来分散客流(杨美霞,2006)。
在我国实行“黄金周”(“十一”和春节)以来,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旅游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压力。
对武陵源区这个国际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来说,在“黄金周”更是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因此,这几个时期景区景点都不堪重负。
鉴于上述情况,武陵源区可以根据游客来源(国际、国内)、旅游区设施容量和景区污染物处理能力等多方面情况,确定合理旅游人数,实行门票预约预订来减少客流量,从而实现森林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三、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瑶琳洞为例
(一)瑶琳洞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
瑶琳洞于1980年开放,是我国开发较早的溶洞之一,至2002年,历年累计游客量为1440万人次。
历年游客量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资料来自瑶琳洞风景区管委会),从中我们
可以看出瑶琳洞的年游客量在开放当年(1980年)为17.6万人次,随后四年游客量快速增长,1981~1984年间平均每年增长40%,至1984年游客量达到最大,为125.39万人次,是1981年的2.74倍。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年游客量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至2002年游客量减少为33.0万人次,仅为1984年最大值的26.3%,平均每年下降7.15%。
其中自1984年至1989年下降速度较快,平均每年下降13.8%;1989年至2002年下降速度趋缓,平均每年下降4.4%。
2000年后的游客量基本持平,有趋于稳定的迹象。
总的来说,瑶琳洞的旅游吸引力已经逐年减弱,步入了衰落阶段。
(二)瑶琳洞旅游地的发展建议
首先,对拟开发溶洞的选择要求要高,其景观必须具有独特性,并且靠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这样才能使溶洞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有充足的客源市场。
在旅游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发掘溶洞的各种资源潜力,除了通常的观赏项目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特别是一些参与性的项目,如洞穴探险、考古、康疗等项目。
如果洞外具备一些较好的旅游资源,如石林、特色植被或特色聚落等,也可同时进行整体开发,洞内洞外相互促进,以增强旅游吸引力。
其次,在溶洞旅游处于旺盛时期,对溶洞旅游生命周期的衰落阶段要早有预见,及早采取措施,以延长溶洞的旅游生命周期,推迟衰落期的到来。
加大宣传与促销力度,提高整个风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开拓新的客源市场。
在有条件的溶洞可开辟新的旅游项目,挖掘周边高质量的景观,重新组合旅游产品。
最后,加强区域协作,把溶洞与其它邻近的风景区组合起来,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形成板块效应,实现市场共享、客源共享,取得区域利益最大化。
四、海滨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青岛为例
(一)青岛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研究
结合青岛市1984~2003年游客量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青岛市旅游生命周期的特点主
要有以下几点:
(1)青岛市的旅游发展没有明显的探索阶段。
考虑到数据收集的难度,本文对青岛市旅游生命周期的研究是从1984年开始,而此时青岛市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所以在本项研究的时间段内,没有发现青岛市旅游的探索阶段。
(2)1984~1991年为参与阶段。
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这一时间段内青岛市游客的增长率并不是很稳定。
1984~1987年游客增长率一直高于10%,主要是青岛刚刚开放,吸引了许多较开放、前卫的旅游者;1989~1990两年游客增长率分别下降了12.02%、10.94%,主要是由于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使人们没有太多闲暇旅游;从1991年起游客数量开始缓慢回升。
(3)1992~1995年为发展阶段。
该时间段内青岛市每年接待游客数量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甚至高达34.58%。
同时这一阶段的发展也受到国内旅游业的影响,因为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扩大以及旅游地广告宣传力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大众旅游的行列,到海边享受与海洋的亲近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从而带动了青岛旅游业的发展。
(4)1996~1998年为巩固阶段。
此三年中游客的数量一直在增长,但增长率都在5%~10%之间徘徊不前。
主要是由于没有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青岛市一直以老面孔待客,使其旅游吸引力有所下降。
(5)1999~至今为复苏阶段。
这些年游客的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2003年游客数量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当时“非典”的影响,但并不影响总的发展趋势)。
同时,这一时期青岛市加大了旅游开发的力度,重点开发建设黄金海岸旅游线、崂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和海滨度假旅游,并培育了一批文化品位高、拉动力大、具有国际性、不可替代和无季节性的旅游产品,如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海洋节、海之情旅游节等等,使青岛市的旅游内涵得到极大的充实和提高。
尤其是2008年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青岛作为举办城市之一,加大了建设和宣传力度,提高了青岛在国内外游客中的知名度,使许多旅游者纷纷慕名而来。
综上所述,青岛作为一个海滨旅游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参与、发展、巩固与复苏阶段(即图1中的状态A),目前正处于复苏阶段。
(二)青岛旅游地的发展建议
为了青岛市旅游能够尽快度过复苏阶段,确保青岛市的旅游生命周期按照图1中的A 状态运行并不断得到延长,进而实现青岛市作为海滨旅游地的长远发展,应积极采取措施增强青岛市的旅游竞争力。
对此,本文建议如下:
首先。
确定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
在积极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景点的旅游人数不应超过其最大的承受能力。
环境管理部门要定期测量旅游对环境空间质量、地质、地貌、水文及人文环境的影响,为决策部门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其次,对衰落阶段要早有预见,尽早采取措施,延长生命周期,推迟衰落期的到来。
如加大宣传与促销力度,提高整个风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开拓新的客源市场;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等等。
最后,加强区域协作。
几个著名的海滨旅游地,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大连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且旅游资源十分相似,极易造成这些相似旅游地之间的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竞争,从而威胁到这些旅游地的发展。
从长远看,青岛市应与其他海滨旅游地联合起来,构建华东地区的海滨旅游带,使这些旅游地之间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形成板块效应,实现市场共享、客源共享,取得区域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例分析[J].地理科学,1997(1).
[3]董成森,熊鹰,邹冬生.森林型生态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与预测[J].生态学杂志,2008(9).
[4]李睿,章珠娥.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初步研究[J].科技通报,2003(6).
[5]陶晓燕,朱九龙.海滨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探讨[J].山东经济,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