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之议论文模拟题及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题一】
《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而《史记》却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请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参考立意】
1.修养身心需重小节,临危不惧不拘小节。
2.不修“小节”难成“大德”。
3.注重小节,加强自我修养。
【优秀作文】
细行立大德,小让成大行
《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指出细谨言行,方成大德;而《史记》却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成大事不拘泥于细枝末节。
典籍之言谆谆,蕴含的人生大智慧,有关“大德”与“细行”,不妨以子夏之语系之,“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大德”不逾矩,“小德”可变通。
矜细行以立大德,顾小让而成大行。
立身于世,矜细行以立大德。
大德之前,细行为谨:明礼知规遵制恪法,涵品养慧,立身立德。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先圣孔子言犹在耳,志与艺必依乎德仁。
《礼记?乐记》中说:“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德于人,为基,为根,为本。
故大德不修,国乱、家破、人散。
而修大德需从细谨开始,往古,“德”是我华夏文明常开不败之明花,孔融让梨,曾参杀豚,弈秋教射,有细行,才成就大德;观今,“德”是我炎黄子孙立德树人之旗帜,陶行知三糖育人,钱学森整装就餐,周恩来弊衣在身,细行是成就大德的基石。
大德之前,不逾矩,矜细行,我辈才能立身立德,涵品养慧。
立身于世,顾小让而成大行。
欲成大行,不纠结于枝节蔓叶,不牵绊于端倪肇始,敦化笃正,行稳致远。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一味纠缠于过程中的分毫毕显,过于在乎蔓生的端倪,就会牵绊住前行的步履。
当然“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并非不重细节,而是心有大事,从大局出发,整体服从全部,不为了个人的恩怨得失失去时代发展的方向。
不是做事畏蒽不前,而是夯牢基础,把握关键。
试想,中国科研人员,如果没有高远的人生格局,宏阔的视野眼光,一味地盯住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如何能有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北斗耀天的傲人成绩。
大行之前,不纠结,砥砺前行,我辈才能敦化笃正,行稳致远。
处世需大德,志于大德以行稳;立身当细行,矜于细行以致远。
规范细行修养,走向更好自我;遵守大德界限,书写精彩人生。
大德与细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左传》有“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之警语,《菜根谭》也说:“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村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若以权力得者,其萎可立而待矣。
”我辈青年,
立身处世,当时刻谨记,无大德无根基,无细行无功业,成大事笃定方向,推大礼不计较个人得失。
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的我们,当引领风尚,传承文明,让道德的天空群星闪烁;让中华美德代代传承。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亚圣孟子曾言,浩然气长存,功成于细谨。
风起于青萍,潮落
于月畔。
“德”与“行”之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
我辈青年担时代使命,赓续前人星火,
自当矜细行以立大德,顾小让而成大行。
惟其如此,才能风雷震九州,斯须寰宇傲。
【模拟题二】
生活中,当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己见融入主流,避免“忽略”之害
生活中,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
在我看来这一思维定势无疑是存在错误的,但其背后蕴藏的时代启示更是引人深思。
为了证明自身想法的正确性而有意过滤于己不利的信息,是人们的思维中普遍存在的逻辑程式,其根本症结在于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出观点并非为了在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中自我扬弃、探求新知,而是为了利用观点去说服他人、谋求自身利益,带有一层浓烈的工具主义色彩。
这种“底色”并非不存在合理性,毕竟身为社群中的个体,唯有为个人言行赋予正当性才能
真正博得身份认同。
只是,倘若我们的想法与客观实际不相切合,此时忽略异己的惯性便传达出了危险的信号。
个体而言,我们的原有观点很大程度上建构于感性认识与主观臆断的基石上,急需不断
地自我批评加以纠正,以走向全面和与时俱进,持续的忽略是思维僵化的前兆;在社会科学
领域,这一“过滤系统”更象征着一种“将论据簇拥于观点周围”的病态学术风气,它将使
学者们深陷对固有观念反刍式的循环论证中,扑灭学术界的求知氛围。
本世纪初的中国公共
知识分子将一个个公德与私德、道义与利益的大议题揉碎、降格,尽数掷于“民族劣根性”的大熔炉中,不正是压抑学术活力的典型案例吗?
有人会问: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源的多样化使探知事物全貌的成本急速下降,这种错误思维会否日渐减少?然而在我看来,既然人们执着于己见是为说服他人以谋利益,解决问题的根源便不在于判断力的匮乏,而在于人们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时代整体利益的脱节,往往正是在个体利益诉求与社会分离时,一个人对异己的排斥对外界的危害才是显性实在的。
当今社会,并非所有人的私利都是与社会剥离的。
那些劳作于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的个人诉求真实地反映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现状,永远先进地立于时代风口,因而哪怕认识局限性使得他们犯了忽略不同声音的错误,我们也始终坚持以他们的意见为发展的力量
源泉;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中不事生产的所谓“精英阶层”,他们双脚离地却又掌控着可观的话语权,因而他们忽略社会资源的有限性而假意“为民请愿”的声音才显得尤为刺耳。
利己始终埋藏于人性之中,所以我们或许终其一生都难以杜绝;但我们至少能够推动个人利益不断与社会利益趋于统一——倘若我们的声音与广大劳动群众的声音同频共振,那么, 即使我们于采撷信息的过程中难以避免选择性与主观性,我们仍能因抓住了时代发展的主心
骨而被它所接纳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