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背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背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参考答案:
文中写背影的文字: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
1.“背影”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得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2.作者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全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首先,“我”认为父亲的言行过于守旧,有点不大理解父亲。
然后,父亲为“我”去买橘子,从父亲的穿着和动作中,“我”了解到了父亲身体的老迈和生活的辛酸,后来父亲临走前不断叮嘱,又对“我”关怀备至,使“我”非常感动。
几年后,“我”又回想起父亲的背影,“我”的
眼泪又来了。
作者抓住父亲的“背影”集中描绘,抒发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参考答案: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出于对儿子的深情怜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四、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参考答案:
1.交代了背景,家庭变故,渲染了凄惨的氛围,这一句与背影都暗含着沉重深远的怀念,在担负家庭重担的这种情况下,父亲会有更重的担子,会老,会忧愁,但是他对作者的爱是不会变的,父亲的背影更加令人难忘。
2.这段文字是细节描写,父亲亲自为“我”选座位,担心“我”,反复叮嘱“我”,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照顾无微不至,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3.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细致而传神地描绘出了父亲的形象。
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
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4.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
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依旧写出了父亲的心境。
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五、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点拨: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语句,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并在交流中进行口语训练。
参考答案:文中的“聪明”是反语,是恨自己没能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而“过分”含有了作者内心深深的自责。
说“聪明过分”,是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
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有时竟“迂”得不得了,还以为自己比父亲都强。
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
很多中学生在长辈面前自作聪明的心理正在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