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的有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宫二号的有关知识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于15日22时04分发射,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14
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
发射天宫二号
是全面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关键之战,将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
贵经验,对于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开展哪些空间应用项目?有哪些亮点值得我们期待?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装载了空间冷原子钟等14个空间应用载荷,这些应用
项目大都代表着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应用成果,这将有力促进我国空间科学和应用技术发展,引领相关领域科技进步,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比如,装载的世界第一台空间冷原子钟,有望实现10-16秒量级的超高精度,将目前人类在太空的时间计量精度提高1到2个数量级,也就意味着这个钟运
行约3000万年才会产生1秒的误差,这是该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再比如,装载的伽玛暴偏振探测仪,通过对伽玛暴和太阳耀斑进行高灵敏度偏振观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伽玛暴的本质,进而开展宇宙结构、起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这台载荷将填补当前伽玛暴观测中高灵敏度偏振测量手段的空白。
还有,装载的宽波段成像光谱仪、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等新一代对地观测遥感仪器和地球科学研究仪器,技术体制新,指标先进,这些载荷的应用,将会提高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大气污染和大气成分监测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将会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此外,天宫二号还将开展多项新型材料的制备试验,及流体物理等基础科学领域的空间实验,还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与天宫二号伴飞开展联合试验。
二、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相比,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承担的主要任务有何不同?有哪些新的功能?
天宫二号与天宫一号的使命任务有所不同。
相比而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主要是配合神舟飞船完成交会对接试验,并作为简易的空间实验平台,开展一些空间科学实验。
天宫二号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其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二是考核验证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补加、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运营关键技术。
可以看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飞行任务中的“主角”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这也标志着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
天宫二号与天宫一号在外观上基本一样,但为完成这些新的使命任务,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基础上,天宫二号进行了相应改造,增添了新的设备,实现了新的功能。
一是装载了空间科学研究与空间探测、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和
应用新技术试验等领域的14项空间应用载荷,以及航天医学实验设备,将开展
多项空间科学试验活动;二是对推进分系统管路进行适应性改造,增加配置压气机等设备,用于同货运飞船配合完成推进剂补加技术验证;三是对载人宜居环境进行了优化设计,改善了就餐和睡眠环境,增加了锻炼设备和娱乐设施,这些变
化,可以使航天员30天的天宫生活更加舒适、更加便利、更加丰富多彩;四是
搭建了由机、电、液等部件组成的液体回路验证系统,以及机械臂操作试验终端等,开展在轨维修试验,将为后续空间站在轨维修设计积累经验。
三、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相比,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具有哪些特点?
相比而言,此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和亮点,可以说是“飞得更高、试验更多、时间更长”,具体体现在:
第一,这是最接近未来我国空间站轨道要求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此前的载人飞行和交会对接任务是在距地面343公里的轨道高度展开,而天宫二号与神
舟十一号的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和飞船返回,都是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
高度开展,这与未来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飞行任务的轨道控制策略与测控模式更加接近未来空间站要求。
第二,这是目前我国空间应用项目最多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我们将充分利用平台支持能力、太空微重力和辐射环境资源、航天员较长时间驻留参与试验,并可天地往返的优势条件,开展涉及众多领域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开展多项与人有关的航天医学实验,还将开展面向空间站建造运营的在轨维修技术验证。
整个任务安排的应用和技术
试验项目共计40多项,较天宫一号大幅增加。
第三,这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一号任务是我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载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后,计划在天
空二号驻留30天,加上独立飞行3天,总飞行时间从神舟十号的15天增加到33天,将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四、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天宫二号将在轨开展哪些工作?
按计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后,将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初始轨道,之后天宫二号变轨进入到高度约380公里的运行轨道。
在10月中下旬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前约1个月的时间内,天宫二号将在轨完成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行平台和应用载荷的在轨测试。
包括完成平台姿轨控、供配电、信息传输与控制等方面的性能测试,以及交会对接支持、航天员驻留支持等功能检查,完成应用载荷的功能性检查和测试。
此后,转入独立运行模式,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实验。
二是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天宫二号将再次进行状态和功能检查,确认是否满足载人交会对接条件和驻留要求,并将调整轨道至高度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做好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的准备。
五、随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开始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这一新阶段有什么明显标志和突出特点?
我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应用的基础条件。
突破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后,我们拥有了状态和性能稳定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这次即将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及正在形成的货物补给运输系统,这些不断完善的空间基础设施,将使我们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应用的能力和条件。
二是将拓展空间应用领域、提升工程应用效益。
工程前期主要任务重在探索载人航天基本技术,进入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后,工程的主要任务将向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倾斜,工程应用的领域将进一步拓展、空间应用载荷数量将大幅增加,技术成果转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从而,工程的综合效益将会大幅提升。
三是将探索建立面向长期载人飞行的支持保障体系和机制。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持续时间长,对任务支持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这一阶段的积极探索和任务实践,将初步建立起面向长期飞行任务的支持体系和保障机制,为空间站阶段长期有人参与开展应用和试验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总之,随着天宫二号的发射运行,我们拥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具备了开展较大规模空间试验和空间应用的条件,因此说,我国载人航天开始进入空间应用发展的新阶段。
六、中国载人航天快速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中国在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主要安排?未来有哪些主要考虑?
我们一贯坚持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透明开放的原则下,积极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先后与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国家,以及欧空局、联合国外空司等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多项政府间、机构间的合作协议,开展了务实的技术合作。
这次发射的天宫二号上,安排了伽玛暴偏振探测仪和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两项国际合作项目。
其中,伽玛暴偏振探测仪(POLAR),由我国和欧空局的有关
科研机构联合研制,是世界上首台高灵敏度测量伽玛暴偏振的专用设备,将为研究伽玛暴提供重要手段。
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项目,由中法两国科学家合作开展,
将联合对航天员心血管功能的失重效应及调控机制进行研究。
今年6、7月间,
我国航天员叶光富还赴意大利参加了欧空局组织的洞穴训练。
此外,此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我们邀请了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以及欧空局等机构的航天同行现场参观,期间还将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
我们相信,这些交流活动必将进一步推进技术合作的务实开展。
未来空间站任务中,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和航天医学等多个方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果。
总之,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起,共同推动载人航天技术发展,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七、天宫一号任务期间,航天员王亚平曾为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了太空授课,天宫二号任务期间有无类似的科普活动?
结合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知识,本身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配合下,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了太空授课,激发了广大青少年
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和对宇宙空间的向往,效果极为显著,反响十分强烈,对于培养全民的科技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任务期间,我们仍将继续做好科普工作。
一是安排航天员拍摄在轨试验的视频图片,积累相关数据资料,传回地面,为我们后续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供鲜活素材;
二是搭载香港中学生太空科技设计大赛获奖的3个实验项目,分别是太空养蚕、“双摆实验”,以及“水膜反应”,这几项实验将有助于中小学生认识了解微重力环境中事物的状态变化;
三是通过有关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手段,针对任务中涉及的航天技术、应用载荷和试验项目,详细解读其中的科学知识,贯穿任务全程,持续开展科普传播,不断扩大科普活动的社会效益。
相信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通过网络、微信朋友圈已经收看到了有关此次任务试验项目的科普文章。
八、每次航天发射任务都面临着风险和挑战。
请问本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任务中,在应对风险和挑战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世界1200多次航天发射的成功率约为94.3%。
近期,我们也了解到有关航天任务事故的报道,这再次说明航天发射是一项高风险活动。
承担此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 T2火箭,质量是比较可靠的,截止目前已经成功实施了11次发射任务,实现了连战连捷。
尽管如此,我们在产品研制和任务准备中,始终以“从零开始”的态度,严格按程序、按
规范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飞行产品研制质量。
飞行产品进场以来,我们在抓质量、控风险、保成功方面,又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开展质量教育,强化忧患意识。
产品进场后各系统持续抓教育,以国内外航天质量事故为警醒,清醒认识发射阶段的高风险,防止和克服松懈麻痹思想,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载人航天意识。
二是研判识别风险,严格质量管控。
详细制定10余项质量复查措施,从技术状态、生产过程、关键环节、测试覆盖、质量归零等方面,对飞行产品开展了全面的复查复核和质量确认。
按照“严、慎、细、实”的要求,强化对发射场重点环节和关键操作的质量管控。
三是开展举一反三,加强预案演练。
针对其他航天产品在研制和发射中的质量问题,深入开展举一反三,加强各种故障预案推演和应对措施演练,确保火箭发射万无一失,确保飞行器不带任何隐患和问题上天。
昨天,任务总指挥部现场召开了质量工作会,就做好天宫二号发射前的质量工作进行专题分析,并对后续
任务质量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通过上述工作,我们对即将组织实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任务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九、载人航天是一项高端工程,请谈谈它与国计民生之间有哪些关联?
我们理解,载人航天是一项顶天立地的伟大事业,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之所以说它“顶天”,是因为它事关国家长远发展、托举民族伟大复兴、提振民心士气,是世界高技术发展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现;之所以又说它“立地”,因为它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推动科技发展上。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中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活动,涵盖了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涉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航天动力、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等工程技术。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组织实施12次航天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一系列核心
关键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推进了我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航天科技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了上述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是体现在服务经济建设上。
载人航天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20多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有2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投入产出比在1:10到1:12之
间。
载人航天还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业提升,拓展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渠道,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三是体现在改善人民生活上。
大家都知道,果珍、脱水蔬菜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日常用品,都来自于载人航天技术的转化应用。
近年来,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推动载人航天技术在民生领域的转化应用,比如,载人航天环控生保技术用于煤矿事故中的救援、航天医学研究成果用于预防治疗老年人骨密度降低等疾病,等等。
一大批相关成果转化项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效益。
近年来,我们先后与云南、宁夏等地方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利用载人航天资源来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加强工程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对接。
就这次任务而言,天宫二号上装载的冷原子钟、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宽波段成像光谱仪、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等高科技载荷,与我们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
其中,空间冷原子钟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提高卫星导航精度,其他几项载荷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后,将会进一步改进提高现有的天气预报和大气海洋环境观测水平,为我们提供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预报服务。
我们相信,载人航天
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
因此说,载人航天不仅“高大上”,而且还“接地气”。
十、天宫一号今年3月正式终止了数据服务。
请介绍一下天宫一号目前的情况,预计何时陨落?陨落时是否会对航空活动和地面安全造成危害?
今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其历
史使命。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在轨期间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宫一号设计寿命为两年,实际运行4年半。
截止目前,天宫一号整器结构完整,运行轨道仍在我们的持续、密切跟踪监视之中,平均轨道高度约370公里,且正以每天100米左右的速度衰减,预计2017年下半年陨落。
经过
认真计算分析,天宫一号大部分结构部件将在陨落过程中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以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很低,可能性极小。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各类空间碎片的研究与管理。
自2000年起,中国就开始实施空间碎片专项计划,在空间监测、防护、预警、
减缓及应急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展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末级钝化处置、废弃卫星离轨处置等空间碎片减缓行动。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遨龙一号,就
是用于开展空间碎片清除关键技术在轨验证试验,搭载的远征1A上面级也实施
了主动离轨控制。
这些举措都表明了我们对于空间碎片问题的高度关注及行动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