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六 近代中国思想嬗变与理论成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近代中国思想嬗变与理论成果
知识
结构
线索1地主阶级“新思潮”与实践: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2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及实践: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发动了“戊戌变
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主共和的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线索3重大理论成果: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从鸦片战争以来,先后形成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成果,成为指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理论武器。

主题1从“中体西用”到维新思想
[考情分析]
年份考题考查角度
2018 全国Ⅲ卷,T28 严复的思想
2017 全国Ⅲ卷,T28
梁启超的“诗界
革命”
全国Ⅲ卷,T29
张之洞维护传统
思想
2015 全国Ⅱ卷,T29 康有为的思想主

2014 全国Ⅰ卷,T28 维新思想与服饰
改革
[命题特点]
本考点是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维新思想是考查的高频考点,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
放的表现、主张特点,还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变迁等角度综合考查。

复习备考时,在把握思想解放潮流的表现、脉络及影响,要注意拓展知识,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提升学科素养。

[主干排查]
1.新思潮的萌发
(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4)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2.“中体西用”
(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

(3)主张:“自强”“求富”。

(4)实践: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5)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早期维新思想
(1)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4.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

(5)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热考重点]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2.学习过程
(1)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4.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真题例证]
1.(2018·高考全国Ⅲ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试解答案:____D____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非进行反清革命,故D项正确,排除B项。

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进一步研究并纠正其错误,可排除A项。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项。

2.(高考全国Ⅱ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选C项。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解题障

无法将康有为的著书立说与维新变法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
解法指导用“时代特征判断”法;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维新派借助了孔子权威来动摇传统儒学地位,为传播变革思
想服务
3.(高考全国Ⅲ卷)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争后”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争后,故D项错误。

解题障碍(转换障碍) 1.不能偏离甲午战争使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
2.不能脱离诗歌内容所体现的时代诉求
解法指导本题考查时代使命的反映,透过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及其爱国诗篇内容来印证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考法新探]
1.(2018·山东临沂二模)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这说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
B.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C.近代中国思潮此起彼伏
D.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
解析:选A。

由材料内容可知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但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历史、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仍占少数,说明在译著上依然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译著范围的变化,未体现译著内容与民族意识觉醒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译著范围的变化,未体现译著内容与近代中国不同社会思潮的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译著内容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无法说明此时向西方学习维度的多样化,故D项错误。

2.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

这反映了康有为( )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解析:选A。

由材料中“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可以看出有近代思想的康有为希望传统儒家思想与
时俱进,向近代过渡,故选A。

主题2“民主与科学”、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考情分析]
年份考题考查角度
2018 全国Ⅲ卷,T2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
全国Ⅱ卷,T29 孙中山的思想
2015 全国Ⅱ卷,T29 近代民主主义思想
的影响
2014 ————
[命题特点]
本考点内容在全国卷命题中考查频率较低,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但毛泽东思想不可忽视。

复习备考时,注意将重大理论成果与民族独立解放、复兴富强的实践结合起来,综合理解认识其内在联系。

[主干排查]
1.民主、科学
(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

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2)新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3.马克思主义
(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

(2)代表:李大钊。

(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4.毛泽东思想
(1)国民大革命时期:阐明了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3)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4)解放战争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5)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热考重点]
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1.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新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1)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使革命的力量空前地团结壮大起来。

(2)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指导,国共两党进行了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势力。

[真题例证]
1.(2018·高考全国Ⅲ卷)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
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

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礼教,可排除B、D项。

2.(2018·高考全国Ⅱ卷)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目的是强化革命的领导核心,C 对。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A错;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目标没有改变,只是方法、
途径有所变化,B错;1924年,中国进入国民革命时代,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D错。

3.(高考全国Ⅱ卷)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

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

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注意时间:1926年,国民革命时期。

关键信息:蒋介石、孙传芳、东三省等不同利益集团都“标榜主义”,迎合社会民众需求,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潮流。

4.(2017·高考全国Ⅱ卷)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
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广告宣传“思想日新”“谋卫生”,广告非常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在材料时间之后,A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C项可排除。

虽然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但不能得出国民是否实现了广告中宣传的文明,D项可排除。

无论是报刊广告还是其他形式的广告,多是以社会新事物来吸引读者的,因而广告在宣传产品的同时,也起着传播新事物、新思想的作用,这体现了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考法新探]
1.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10篇。

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

出现这一现象说明( )
A.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
B.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
C.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B。

题干并没有提及国民对于民主与科学的态度,故A 项错误;从题干中“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着力开展文学革命,采用新文学的形式来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内容,以新文学来宣传民主与科学,所以并不是形式主义而是有具体的内容,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是指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而题干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故D项错误。

2.(2018·江西九江二模)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解析:选A。

从辛亥革命开始时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赶走满族统治者,到革命后的民族统一,可见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故A项正确;从辛亥革命开始革命的性质一直未发生变化,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实现民族的统一,故C项错误;革命派的目标一直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项错误。

1.“西学东渐”的含义
(1)“西学”泛指当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2)“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一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3)在这段时期,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2.“体用之争”
(1)所谓“体用之争”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

(2)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而顽固派则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这引发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

(3)争论实质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1.(视角: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下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

它主要表明当时( )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解析:选C。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译书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不是强调书籍类型的多样化,故A项错误;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开始兴起,故B项错误;据图译书中“工艺、制造、军事、矿冶、机械工程”等,结合所学可知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注重实用科技,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不符合实际,故D项错误。

2.(视角:早期维新思想)晚清思想家王韬认为,英国政治制度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有中国尧舜禹时代集体议事的遗风。

这一认识( )
A.否定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启迪国人探索变革之路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D.反映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解析:选B。

材料只是说王韬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没有否定“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在王韬之前中国已经出现学习西方的新思潮,但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王韬的主张启迪国人探索变革之路,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思想是在
洋务运动后期,一些思想家看到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在洋务运动破产,甲午战后出现的,故D项错误。

3.(视角: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在“要不要推翻清政府”的问题上,革命派认为,必须坚决推翻“蔑弃我国家权利之异族专制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

革命派此立论的缺陷在于( ) A.斗争目标不够明确B.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C.斗争方式脱离国情D.忽视国内民族平等
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可知其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满族,这一做法不正确,有着浓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当时反对的应该是腐朽的清王朝,即满族贵族,而不是所有满族人,此做法忽视了民族平等,所以选D。

4.(视角:维新派严复的思想)1903年,严复在翻译英国思想家密尔阐述“公民自由”的著作时,对于中文书名,并未采用最直接的译文《论自由》,几经斟酌,定名为《群己权界论》。

这反映了当时他( )
A.反对西方自由思想
B.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引领民众回归传统
D.强调国家利益的至上性
解析:选B。

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公民自由”到“群己”可知严复考虑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西方自由思想,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根据书名《群己权界论》可知严
复考虑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未突出国家利益的至上性,故D项错误。

5.(视角: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非常流行的政治口号。

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题为“改造中国的第一步”的演讲,梁启超等创办了名为《解放与改造》(后改称《改造》)的刊物,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

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 A.辛亥革命的推动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社会变革的需要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选C。

根据题目中“改造中国”“改造中国与世界”得出:此时的根源是社会变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A、B、D项表述属于表层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故A、B、D项错误。

6.(视角: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发展出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民族、民权、民生,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

“空想”主要是因为( )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解析:选A。

孙中山民生思想中平均地权并未涉及改变土地所有性质,因此无法根本上改变农民的被剥削地位,也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因此具有“空想”色彩,故A项正确;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非地主阶级,故B项错误;民生的“空想”色彩,不是孙中山不重视民生,而是民生主义本身具有局限性,故C项错误;民生主义也有具体的措施,即平均地权,但它并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