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安装胀接工艺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锅炉安装胀接工艺标准
1、总则
1.1、本工艺制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工业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3一98。
1.2、本工艺适用于我公司安装的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工程的胀管施工。
2、胀接前的准备工作及试胀
2.1材质的检查;材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2.1.1管子表面不应有重皮、裂纹、压扁、严重锈蚀等缺陷、当管子表面有刻痕、麻点等其他缺陷时,其深度不应超过管子公称壁厚10%;
2.1.2合金钢管应逐根进行光谱检查;
2.1.3对流管束应作外形检查及矫正,校管平合应平整牢固,放样尺寸误差不应大于1mm。
矫正后的管子与放样实线应吻合,局部间隙不应大于2mm,并应进行试装检查;
2.1.4受热面管排列应整齐,局部管段与设计安装位置偏差不宜大于5mm;
2.1.5胀接管口的端面倾斜度不应大于管子公称外径的1.5%,且不大于1mm;
2.1.6受热面管子应作通球检查,通球后的管子应有可靠的封闭措施,通球直径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通球直径
注:⑴Dw-管子公称外径;Dn-管子公称内径:
⑵试验用球一般用不易产生塑性变形的材料制造。
2.1.7对管子内、外径尺寸及壁厚进行复核并按选定的胀管控制方法做好有关数据的记录。
2.1.8对管孔表面进行检查,并记录孔径尺寸数据。
2.1.9对管子和锅筒(管板)进行硬度测试。
2.2胀接设备;
2.2.1胀管器的选择:所选用的胀管器应满足下列要求:
2.2.1胀管器的胀杆及滚柱的工作表面粗糙度不大于25,胀杆的锥度应在1:20-1:40之间,滚柱的锥度应在1:40-1:80之间。
2.2.1.2胀管器的滚柱工作表面硬度不低干RRC52,胀杆工作表面硬度应比滚柱工作表面硬度高HRC6一10。
2.2.1.3胀管器的胀杆全长直线度不大于0.1mm。
2.2.1.4胀管器壳体上的滚柱巢孔中心线应与壳体的轴心线倾斜,其夹角α为1°-2°。
同一胀管器各巢孔的倾斜应一致,巢孔锥度应与滚柱谁度相匹配。
2.2.1.5胀管器的滚柱数量不宜少于4个。
2.2.1.6出厂胀管器盖板上应有产品规格的钢印。
2.2.1.7胀管设备转速一般不得超过60rpm。
2.2.2胀管器的检查:对满足2.2.1条已使用过的胀管器,在胀前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查:
2.2.2.1胀杆和滚柱工作表面应无刻痕、压坑、碰伤等缺陷。
2.2.2.2胀杆和滚柱的配合程度应良好,滚柱与检查环规间的最大间隙a不大于0.2mm。
2.2.2.3、胀杆的全长直线度不大于0.1mm。
2.2.3低压照明变压器、电动胀管机的电源线路等辅助机械工具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
2.2.4检查胀管专用检测工具:游标卡尺。
2.3选择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对未从事过胀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2.4胀管率
2.4.1选择胀管率的控制方法,胀管率可按测量管子内径在胀接前后的变化值(以下简称内径控制法),或测量紧靠锅筒外壁处管子胀完后的外径计算(以下简称外径控制法)。
为了减少测量和计算的工作量,为边胀边检测随时控制胀接过程的变化值,有效的控制每个胀口的胀管率,方便施工和提高胀接质量,公司推荐使用外径控制法。
2.4.2当采用内径控制法时,应记录整台炉子的管孔和管子的相关数据,胀管率应控制在1.3%-2.1%范围内,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Hn = [(d1+2t) / d-1]×100%
d1一胀完后的管子实测内径(mm);
t 一未胀时的管子实测壁厚(mm);
d 一未胀时的管孔实测直径(mm)
2.4.3当采用外径控制法时,应记录整台炉子的管孔和管子的相关数据,胀管率应控制在1.0%-1.8%范围内,应按下列的公式计算
:
Hw = (d4-d3) / d3×100%
d3一未胀时的管孔实测直径(mm);
d4一胀完后紧靠锅筒外壁处管子实测外径(mm)。
2.4.4胀口的累计胀管率(水压试验合格后的最终胀管率)应为补胀前的胀管率与补胀率之和。
2.4.5胀管率超出控制值范围时超胀的最大胀管率为:当采用内径控制法Hn控制时,不得超过2.6%:当采用外径控制法Hw控制时,不得超过2.5%,并在同一锅筒上的超胀管口数量不得多于胀接总数的4%,且不得超过15个。
2.4.6根据国内有关专业试验单位的试验结果和我公司多次试胀的试验结果,对于新安装的锅炉采用内径控制法时,胀管率一般应控制在1.4%一1.9%之间为宜:采用外径控制法时,胀管率一般应控制在1.1%一1.6%之间为宜。
对于修理锅炉采用内径控制法时,胀管率一般控制在1.7%一2.2%之间为宜;采用外径控制法时,胀管率一控制在1.4%一1.9%之间为宜。
2.5管子退火
2.5.1胀接管子材料应选用低子管板硬度的材料,若管端硬度大子管板硬度时,应进行退火处理。
2.5.2当管端硬度小于管孔壁的硬度,且管板硬度比管子硬度高HB15一30时,管端可不退火,直接进行胀接。
2.5.3管子退火方法的选择:管子胀接端退火时,可选用铅浴退火和电浴退火,不得用烟煤等含硫、磷较高的燃料直接加热。
2.5.4管子胀接端退火时,受热应均匀;退火温度应控制在600
一650℃之间,并应保持10一15min;退火长度应为100一150mm ;退火后的管端应有缓慢冷却的保温措施。
2.6.1胀接时,环境温度应控制在0℃以上,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应采取预热措施。
2.6.2胀接前,应清除管端和管孔的表面油污,并打磨至发出金属光泽,管端的打磨长度至少应为管孔壁厚加50mm。
打磨后,管壁厚度不得小子公称壁厚的90%,且不应有起皮、凹痕、裂纹和纵向刻痕等缺陷。
2.6.3胀接管端应根据打磨后的管孔直径与管端外径的实测数据进行选配,使胀接管孔与管端的最大间隙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2.7试胀
2.7.1正式胀接前,应进行试胀工作,试胀工艺应同正式胀接工艺,对试样进行检查、比较、观察其胀口应无裂纹,胀接过渡部分应均匀圆滑,喇叭口根部与管孔结合状态应良好,并应检查管孔壁与管子外壁的接触印痕和啮合状况,确定合理的胀管率。
2.7.2当安装班组所安装的锅炉的锅型、材质、操作人员不变、连续施工作业的情况下,可免去试胀工作。
对于新安装的锅型、大中型锅炉、大型修理锅炉等情况,在安装修理前均应进行试胀工作。
2.8管子一端为焊接,另一端为胀接时,应先焊后胀。
3.胀接
3.1挂管
3.1.1先挂两边的基准管,(对于纵置锅筒的锅炉通常以平行干锅炉纵向中心线的最外侧两排作为基准管,对于横置锅筒的锅炉通常以平行于锅炉横向中心线的最外侧两排作为基准管)然后由中间向两边分别挂管。
3.1.2为保证管端伸人锅筒长度及基准管的垂直度,挂管时一定要排列整齐,经施工人员检查各相关尺寸符合图纸要求后,使用管卡固定。
3.1.3基准管排管固定后,应对基准管进行胀接。
3.1.4基准管胀接后应进行对流管束的排管工作,对流管的排管应以锅筒横向中心线向前后两边进行,挂两排胀两排,具体做法同基准管的挂管方法。
3.1.5对流管束装管固定且经检查无误后,可进行管子的胀接工作,胀接分为手动、电动等多种方法。
3.2 胀接的基本要求:
3.2.1胀接前,应将锅筒内壁擦洗干净,操作人员不应将与胀接无关的物品带人施工现场,照明应采用12v的行灯,使用电动胀管器时,应严格按照电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操作,以防漏电伤人。
3.2.2胀管过程中应严防油、水和尘土渗人胀接面。
3.2.3胀接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清除胀管器外渗的润滑脂,检查胀杆的接触情况检查是否有损坏情况,如有损坏和磨损应立即进行更换。
胀杆转动应平稳、均匀,以防止偏胀、胀口椭园、三角胀口等现象的发生。
3.2.4使用电动胀管器时,应将胀管器的转速控制在30n/min以下,胀口温度控制在50℃以下。
3.2.5胀管过程中,锅筒内、外部操作人员应密切配合,随时注意观察胀接情况,防止发生过胀现象。
3.2.6胀管过程中,应边胀边做好测量、记录工作和胀管率的计算工作,以便与控制胀接质量。
3.3胀接的控制方法:
3.3.1锅炉安装胀管的操作控制方法有:一次胀接法和两次胀接法等多种胀接控制方法。
公司推荐使用一次胀接操作控制法。
各工程处亦可根据施工的特点和工艺要求选择其他的操作控制方法。
3.3.2一次胀接控制法的工作程序是:先胀锅筒两端的基准管,然后由锅筒中心垂直于基准管的轴线逐排地对称向两边胀接。
3.3.3在胀接两端基准管时,由于锅筒固定强度较弱,应使基准管的胀管率比预定的胀管率的值小些(挂管后消除间隙即可)。
3.3.4预胀基准管后,可按3.3.2的顺序对其他各排管子进行正式胀接,胀管率控制到预定的胀管率,当所有的管子胀接完毕再将基准管补胀到预定的胀管率。
3.2.5当整台锅炉的管子全部胀接完毕后,在水压试验前对所有的胀接管口进行一次轻微的复胀,以保证所有胀口的接触面过渡良好。
3.4复胀和补胀:
3.4.1经初次试水后,应将发生渗水漏水的管口做好记录。
3.4.2放水后应按3.2的基本要求做好复胀补胀前的准备工作。
3.4.3根据漏水渗水管口的胀管率的数值估算出各渗漏水管口的
补胀率。
3.4.4复胀和补胀胀接方法选择:我公司推荐采用手动胀管器手动法。
3.4.5对渗水和漏水的管口进行复胀补胀。
4.胀接的技术要求及质量合格标准:
4.1经水压试验确定需补胀的胀口,应在放水后立即进行补胀,补胀次数不宜多于2次。
4.2胀接管端的最小外径应符合表4.1的规定
表4.1
4.3胀接管端伸出管孔壁的长度应符合表4.2、4.3的规定。
表4.2(12°一15°喇叭口扳边)
表4.3(90°扳边)
4.3.1管端喇叭口扳边角度为12°一15°,扳边起点与管板(锅筒)表面以平齐为宜,由胀接部分转入喇叭口部分应有明显的界限,但不应有明显的切口。
4.3.2 90°扳边胀接时,管边边缘与管板间的最大间隙a应不大子0.4mm,且间隙大于0.05mm的长度不得超过管子周长的20%。
4.4胀口不应有下列缺陷:
4.4.1管端内表面粗糙、剥落、刻痕、裂纹等。
4.4.2 12°一15°扳边后管端裂纹。
4.4.3 90°扳边后边缘超过2mm长的细小裂纹。
4.4.4胀口处偏挤(单边)。
4.4.5胀口的内么圆度公差大于0.15mm时,其超差数量在同胀接面处不得超过胀接总数的10%。
4.5胀接合格标准:
4.5.1水压试验按JB1612《锅炉水压试验技术条件》的规定进行。
4.5.2胀口处无漏水现象(漏水是指水珠向下流)。
4. 5.3有水印(指仅有水迹)或泪水(指水压试验期间内不向下流的水珠)的胀口不超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