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溆浦县楚才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周考试题(五)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才高一上学期语文周考试卷(五)
总分:90分 班级: 姓名:
一、语言基础(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葳.蕤(wēi ruí) 窈窕..(yǎo tiáo) 徘徊..(pái huái) 伶俜..
(línɡ pīnɡ)
B .箜篌..(kōnɡ hóu) 遗.施(yí) 拊.掌(fǔ) 摧藏.(zànɡ)
C .否.泰(pǐ) 哽咽.(yè) 玳瑁..(dài mào) 踯躅..(zhí zhú)
D .鲑.珍(ɡuī) 便.言(pián) 晻晻..(yǎn yǎn) 蹑.丝履(niè)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 .驱使 主簿 遗弃 琉璃
B .裁衣 纨素 怅然 嘻戏
C .流苏 鸳鸯 骢马 蒲苇
D .娇逸 红罗 磐石 彷徨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有些杂志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胡乱编造一些 的消息,这些消息与真相往往相去甚远。
②调查数据表明,我们在服装产业中的发展具有潜力。
长远看来,服装产业发展与战略扩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的过程。
③省就业中心将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再不会出现务工人员、站在桥头的情况.
A.骇人听闻循序渐进风尘仆仆B.骇人听闻按部就班风餐露宿
C.耸人听闻循序渐进风餐露宿D.耸人听闻按部就班风尘仆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内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大批量进口国外的奶粉再还原成牛奶,致使国内的鲜奶收购价格下降。
B.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党中央把握全局、审时度势,做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C.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严格执行政策,再次明确防止不得恶性抢夺生源.
D.果业部门将重点支持引导果农成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社,提高生产与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一个精心制作的新节目,只要在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播放,初期的观众是不用愁的,如果节目质量过得去,就会形成一股社会风潮.而如
果这样的节目在视频网站播放,,观众的数量自然难以保证。
A.网站将想方设法培养用户,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控制负面评论
B.网站将面临是花时间培养用户还是采取措施控制负面评论的选择C.虽然网站初期的用户不用愁,但节目难以掀起大规模的社会风潮D.网站要花很长时间培养用户,还要冒着无法控制负面评论的风险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府吏见.丁宁②渐见.愁煎迫B.①君尔.妾亦然②作计乃尔.立
C.①会不相.从许②叶叶相.交通D.①故.遣来贵门②知是故.人来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错误!
B.错误!
C.错误!D。
错误!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固前圣之所厚.”的“厚”相同的一项是( )
A.雨.雪霏霏B.其黄.而陨C.高.余冠之岌岌兮D.何方圜
之能周兮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9分,每小题3分)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
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
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怠.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
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
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
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
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
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
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
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
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
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
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
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第1l期,有删改)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10.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11.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
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三、文言文阅读(39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
,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坐法当斩。
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
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亭长妻患.之患:讨厌B.食时信往,不为具.食具:准备,备办
,好带刀剑长大:长大成人D.于是信孰.视C.若虽长大
..
之孰:仔细地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B.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D.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1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让亭长妻子很烦他。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滕公欣赏韩信,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滕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重要性,并劝说刘邦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0分)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5分)
(2)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5分)
(3)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5分)
(4)士之耽兮,尤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5分)
(5)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5分)
(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5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12分)
长安夜雨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
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
五茎。
注:①薛逢,历侍御史、尚书郎。
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挂玉:喻昂贵的柴米。
16.本诗以“忧”贯穿全诗,结合诗句回答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6分)
答:
17.首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6分)
答:
五、古诗文默写(6分)
(1)淇则有岸,。
(2) ,自前世而固然.
(3),便作旦夕间。
(4) ,食野之苹。
(5)开荒南野际,。
(6)长太息以掩涕兮, 。
参考答案
1.C A项,“窕”读tiǎo;B项,“遗”读wèi;D项,“鲑”读xié。
2.B 嘻—嬉。
3.C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惊惧,一般是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耸人听闻:故意夸大事实,使人们听了感到震惊,一般是虚假或虚构的.
循序渐进:指按照一定的步骤、次序逐渐深入或提高;
按部就班:按老规矩办事。
句中说的是“过程”,故应使用“循序渐进”。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
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第三句说的是生活“艰辛",故应使用“分餐露宿”。
4.A 试题分析:C不合逻辑.可以删去“防止"。
B成分残缺。
可在句末加“的重大战略部署”。
D搭配不当。
把“提高"改为“加强”。
5.D 试题分析:由语段末句“自然难以保证"可知,横线处内容应交代相关原因。
C项交代了视频网站观众的数量难以保证的两个原因,与上下文衔接紧密.A项交代了视频网站的积极措施,与语段末句不能构成白然衔接。
B项交代视频网站面临两种选择,没有正面交代“自然难以保证”的原因。
C项将“节目难以掀起大规模的社会风潮”作为观众的数量难以保证的原因,不符合事实逻辑。
按照一般逻辑,观众数量少才是“节目难以掀起大规模的社会风潮”的原因。
6.B 试题分析:B代词,这样(A“我”/表被动C偏指一方/互相D所以/旧)
7。
C 两个“顾”都作“回头看"讲。
A项,第一个“信”当“确实"讲,后一个“信”是名词,使者,指媒人。
B项,第一个“谢”当“辞别"讲,第二个“谢”意思是“告诉”。
D项,第一个“相”是副词,互相;第二个“相”是代词,你,指焦仲卿.
8、B 和例句加点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A项,名词用作动词,“下";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加高”;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方枘和圆凿".
9、C 解析:C项,这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刘兄的做法。
10、D 解析:D项,这是文中退一步来证明刘兄不是“帮凶”的话,不是得出作品主题的理由。
11、A 解析:B项,对“现代人"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唯一原因”理解错误;D项对作品的主题的理解不当。
12、C 解析:长大:高大。
13、D
14、C 解析:“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错误,原文说“上未之奇也”。
15、(1)韩信多次和萧何交流,萧何认为他很奇特。
到了南郑。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这件事告诉刘邦,亲自去追韩信了。
( “数”“奇"“亡”“以闻"“自”,各1分.)
(2)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呢!(“欲”“东”“安……乎”,句意各1分。
)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
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
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
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韩信没事就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洗衣服,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
韩信很高兴,对这个女人说:“我一定会很好地报答您。
”女人听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
”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
项梁战败后,他又跟随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
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
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
说:“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
并把此事
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在去南郑的途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
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听了非常生气。
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
”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
”汉王又骂道:“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
”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
”汉王说:“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
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
”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领。
"萧何说:“即使你任命他为将领,但韩信仍然不会留下来。
”汉王说:“那就任命他为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
"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
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就像叫小孩子一样,这也是韩信要离开的原因。
您如果真要任命他为大将,就选择一个好日子,斋戒,筑设坛场,备礼,这样才可以。
”汉王答应了萧何.各位将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被封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军时,原来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17、解析:“心关桂玉"柴米昂贵是作者为生活而忧;“运落风波”是
作者为命运的不顺而忧;“志气俱消”“白发新添"是作者为生命的衰老而忧.
答案:要点:生活的艰辛;(1分)仕途的不顺;(1分)生命的衰老.(1分);结合诗句2分.
18、解析:首联中写连绵的阴雨从夜晚持续到了天明,百般忧愁如同野草生长在雨中.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
又将百忧比喻为雨中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与纷杂。
答案: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1分),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1分),表明忧愁如雨绵绵不绝(1分);运用比喻手法(2分),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1分)。
【诗词鉴赏】
薛逢,字陶臣,蒲洲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
历侍御史、尚书郎。
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
《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
本诗以“ 忧” 贯穿全诗,作者抒发了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
首联通过描写和比喻表现了作者的百忧缠心。
颈联从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
又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此诗妙就妙在借物抒情的深厚功底,而且可以体会出诗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叹,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伤。
诗人借
此诗抒怀,表达对时政的不满,以及对自己不能尽力抱负的伤感.
19、(1)隰则有泮(2)鸷鸟之不群兮(3)蒲苇一时纫(4)呦呦鹿鸣(5)守拙归园田(6)哀民生之多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