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三案导学”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三案导学”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陈述人:杨洁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我代表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初中语文“三案导学”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做开题陈述,恭请各位斧正。

报告共分十个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二、课题的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四、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五、基本研究思路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八、课题完成的条件和课题的组织管理
九、课题的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
十、课题研究成果推广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较严重。

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过宏大,没有层次性,渐进性,有拔高的现象;学生明显地感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听、说、读、写能力也越来越差;不少学生到了初三(九年级),阅读能力还是很弱。

课内文言文重要语段,一经测试,连最基本的词语解释、句子翻译都做的很差;内容理解、语言赏析就更不用多说了。

古文如此,现代文阅读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写一篇五六百字的作文,书写乱,错别字多,病句随处都是,内容空洞无物。

我想,它或许可以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或是无效的表现吧!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口干舌燥、疲惫不堪。

学生却是一蹶不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外又不得不花许多时间辅导、督促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累,学生更累,收效甚微,恶性循环,师生关系紧张,教师无奈,学生厌学。

语文教师陷入了困惑。

究其成因,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清或目标不明。

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将非语文的任务当作语文任务来教,结果“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二是将学生已经掌握的任务当作未掌握的任务教。

这样教,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语文的时间。

再者许多语文教师始终忽视教材的时效性、课堂的实效性、学习的时效性。

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

不能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没有为服务学生发展的意识,语文课堂教学“唱独脚戏”,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课堂教学更是不能关注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不间断的测量和评估。

不能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

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具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为条件;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设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掌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云南师范大学孟照彬,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教学方式。

经科学实验表明,其要素(要素:听、看、讲、想、做、动、静) 组合法为:看,可掌握20%;讲听,可掌握30%;讲听看,可掌握50%;讲听看想动静,可掌握70%;讲听看想做动静,可掌握90%。

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特点,把七个基本要素“听﹑看、讲﹑想﹑做﹑动、静”单列或加以适当的排列组合,便能够极其巧妙地满足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求。

因此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学习理论、技术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突破口,因此教学设计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所遇到的最大困境和挑战就是教学的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改深化发展的关键。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我们从它的教学模式中可以看到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展示;学习时间的有效控制;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课堂作业的有效完成;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有效明了;师生、生生课堂交往的有效调控。

2009年,我校参与了石嘴山市师资培训中心开展的《开展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惠农区教育的实际情况,从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师生现状出发,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开展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作为载体,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堂改革为重点,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应用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我校开展了“三案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完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不断地大胆实践、深刻反思,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功课例,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努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再加上教师的正确指导,是我们走出困惑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益的突破口。

于是笔者进行了,以“三案导学”为例的任务型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课题的界定
“三案导学”是以预习案、学习案、测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训练达标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

“三案导学”打破教师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指导,将课下自学与课上展示相结合,预习案、学案、测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的形成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三案导学”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有三部分组成,既预习案:准备性学习,通过预习要知道下节课上什么内容、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学习案:新课学习自主学习、同伴交流、教师指导;训练反思案:巩固性学习、拓展学习。

在巩固中掌握,在拓展中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在反思中提高。

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预习案”给学生提供一种帮助他们学习的方法和学习材料,以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
习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方法和材料,改善学生对教师教授内容的预期水平和注意状况,以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预习或复习等调节活动,适应教师的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讲课内容。

这种学习方法和材料就是“预习案”,这一学习过程就是“导学案”。

“学习案”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先学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机智地解决学生新生的问题。

“训练反思案”这是“三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

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对初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的测重点应有所不同。

七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八九年级学生应把测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

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学生掌握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的经验、特点,从学生知识、能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筹整合,制订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案。

所谓教学设计模式,指的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评价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

“三案导学”教学设计模式,是按照学—导—练—提升的教学环节来设计,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教学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强调教育者精心为学生选择和设计恰当的学习环境,重视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在设计总结与强化练习时运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原则。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导学学案”通常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组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预习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作为导演,去引导学生向多元化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学案作为课堂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的主要凭借,在改变传统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否真正发挥其作用,“三案”的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

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讲堂为学堂与讲堂的结合;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的结合;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想象、探究与创造的时间。

创新性原则。

在教学方面,教师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辩论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交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精神方面就是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

指导性原则。

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在学案编写中,把学法指导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科学完整的体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1、教学设计尽量为学生创设出有效教学环境,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就是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

2、通过它的实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它的实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设计和使用“三案导学”的过程中征询师生的意见,吸收学生参与“预习案”设计,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全过程的快乐。

3、通过它的实施,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智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异,设计相应的“预习案”,使“三案导学”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落实因材施教。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预习案”的作用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对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很好的理论依托。

这是我们设计“三案导学”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5、“三案导学”,从教学模式来看,它触动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预习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先学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先学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6、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

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

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

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五、基本的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从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

共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2010年10月—2011年2月:
⑴选题并进行课题论证,撰写申请书和开题报告。

⑵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人员。

⑶确定实验对象。

做好开题工作。

⑷建立课题组档案及课题组教师档案和学生档案。

2、2011年3月—2011年4月:
⑴准备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书籍、学习资料。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和资料,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细化研究过程,提高可操作性。

3、2011年5月—2011年6月:调查研究、分析现状。

⑴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三案导学”的认识,以及编写学案时存在的困难
与障碍,初步了解影响学案学习法的主要因素。

⑵撰写前期调查分析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修订研究方案。

⑶各子课题负责人组织成立子课题组,拟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并报总课题组审验。

(二)研究阶段:从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备课开始着手,结合新课程理念,要从重视“教”到关注“学”,倡导“学导练”三案统一,落实“三案导学”。

以备课组为单位,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精心编写“预习案”、“导学案”、“训练反思案”。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个整合”,即学案、课堂、作业整合在一起进行。

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避免形式主义和无效劳动,使备课要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具体做法是:
1、研究“预习案”的编写,研究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学法指导。

设计和编制便于操作的“预习案”是使用“三案导学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点之一。

“预习案”编制主要遵循三个统一的原则:
①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

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体现启发性原则,使“先学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导学的基本依据。

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防止对学生思维的不当约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③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预习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预习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

④教师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求教师学习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使教师在编写“先学学案”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先学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⑤建立评价机制。

每学期要评出优秀的学案并汇编成集。

“一个优秀的“预习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一是激起动机,激发想象;二是紧扣“课标”,开阔眼界;三是重视学法,培养能力;四是面向全体,层次多样;五是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预习案”的最终标准当然是它的实践效果既便于操作又具有实效性。

2、研究“导学案”的设计程序,进行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导学学案”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先学与后教”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预习案”的作用、发挥“预习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导学学案”的核心。

“三案导学”法这种借助于“先学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

在实践操作中可以采
用三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①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导学程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学生在“预习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

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②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导学程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探讨性。

此种课型的“拓展训练”中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所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多角度的理解,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教学情境,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开放性“导学案”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例如:语文综合实践课。

③诵读式:示范—尝试—评价—提高
“诵读式”程序适合朗读教学,“示范”,教师的范读对学生很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气、语调、抑扬顿挫、深情并茂对学生都有很大的触动作用。

提倡教师的范读。

之后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采用“齐读”,或个别读、默读。

我并不反对用“齐读”的方式,而是如果目标指向于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并给予指导的话,还是指名读更为实在——可以获取真实的反馈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之一,学生根据默读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圈点勾画”,才可以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尝试”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

孩子们听老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

此时,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

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

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
“评价”,是指对课文的美的感知、体验和评价能力,包括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语言文字,乃至风格特点的评价和欣赏。

不仅要突出重点,还要注意与前三个环节有机统一。

最后的“评”应是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效果)的评价,是课堂师生表现的“总结”,也是后继学习的“开始”。

评价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

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