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训诂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 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 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作、当为。
4 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 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 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文选注》。
7 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 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 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训诂传》。
10 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11 四书集注是指《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与《中庸章句》。
12 毛传:“思,辞也。
”这里“辞指的是虚词。
13 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词)。
14 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司马贞《史记索追》、张守节《史证正义》。
15 “四声别义”大体出现在的时期是汉魏六朝。
16 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的毛亨的《毛诗训诂传》。
17 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 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 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 《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 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毛诗训诂传》。
22 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 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字词(词义)。
24 《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 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记〉、〈大学集注〉和〈中庸章句〉。
26 《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27 运用以形索义的原则必须以笔意为
据。
28 《荀子·正名》:“名
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
于约谓之不宜。
”这段
话揭示了音义关系的
偶然性、约定性。
29 “先帝尝与太后不
快,几至成败。
”中的
“成败”是一个偏义
合成词。
30 训诂的方法有从
形索义、因声求义、
据文证放等几种形
式。
31 “笔意”是指字形
中反映出来的词义。
32 王念孙说:“凡连
语之字皆上下同义,
不可分训。
”他所说的
“连语”指的是连绵
词。
33 俞樾所著的训诂
学著作有《群经评
议》、《诸子评议》、〈古
书疑义举例〉。
34 “句读”一词最早
见于何休所著的〈公
羊传注序〉。
35 用反义词解释词
义的现象称为反训。
36 “右文说”是由王
圣美最早提出来的。
37 对于音义关系的
探求,宋代王圣美提
出了右文说。
38 “男子先生为兄,
后生为弟。
”使用的训
诂方式是义界(即下
定义)。
39 “盗,逃也。
”使
用的训诂方式为推
因。
40 训诂的方式除了
有互训、义界之外,
还经常使用的有推
因。
41 〈说文〉:“蛊,腹
中虫也。
”使用的训诂
方式为义界。
42 “负,背也,置项
背也。
”使用的训诂方
式为推因。
43 近代对“右文说”
进行系统总结的学者
是沈兼士。
44 用一句话或几句
话对概念内涵阐述的
方法称为义界。
45 进出“学者改本字
读之,则怡然理顺;
依借字解之,则以文
害辞。
”说法的是
46 “衰,草雨衣也”
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47 “盗,逃也。
”的
训诂方式是推因。
48 “考,老也。
”“老,
考也。
”使用的训诂方
式为互训。
49 探求语源主要功
能依据的线索是声
音。
50 段玉裁〈经韵楼
集〉说:“凡字有本义,
有引申、假借之余义
焉。
守其本义而弃其
余义者,其失也固;
习其余义,而忘其本
义者,其失也蔽。
蔽
与固皆不可以治经。
”
51 引申义指一个词
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
的意义。
52 “哈尔滨”一词来
自满族语言,是“晒
网场”的意思。
53 “吉林”是“吉林
乌拉”的简称,来自
满语,是“沿江”的
意思。
54 “齐齐哈尔”义为
“红色城市”,“呼和
浩特”义为“春色之
城”,都来自蒙古语。
55 “拉萨”义为“圣
地”,来自藏语。
56 “乌鲁木齐”义为
“美丽的牧场”,来自
维吾尔语。
57 和尚本来是印度
对有学问人的通称,
寺庙里的佛教徒另有
名称:男僧人叫比丘,
女僧人叫比丘尼。
中
国则专用和尚呼男僧
人,而以尼姑称女僧
人。
58 〈礼记·月令〉:“孟
夏行春令,则蝗虫为
灾;仲冬行春令,则
蝗虫为败。
”王引之
云:“蝗虫,皆当为虫
蝗,……后人不知,
而改为蝗虫,谬矣!”
59 段玉裁说: “凡文
字有义,有形,有音,
〈尔雅〉以下,义书
也;《声类》以下,音
书也;《说文》形书也。
“
60 黄侃专从训诂角
度举出“现存完全切
用的十种根柢书,即
〈尔雅〉、〈小尔雅〉、
〈方言〉、〈说文〉、〈释
名〉、〈广雅〉、〈玉篇〉、
〈广韵〉、〈集韵〉、〈类
篇〉。
61 黄侃将“现存完全
切用的十种根柢书”
的前六种又分为四
类,并以为四类之中,
又当以〈说文〉为本。
62 〈释名〉成书于汉
代时期,作者是刘熙。
63先秦有六经,秦以
后只有五经,亡佚的
是《乐经》。
64孔颖达撰《五经正
义》以融合南北经学。
《五经正义》包括《周
义正义》、《尚书正
义》、《毛诗正义》、《礼
记正义》、《春秋左传
正义》。
65《孟子章句》的作
者是赵岐。
66唐代前常把司马迁
的《史记》、班固的《汉
书》和范晔的《后汉
书》合称“三史”。
后
来又加上陈寿的《三
国志》,称为“四史”。
67《史记》的注释历
来颇受重视,现存最
早的旧注是刘宋时裴
骃的《史记集解》。
68清人焦循的《孟子
正义》,对后世孟学的
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
价值。
69《说文解字》作者
许慎,共收字9353个,
重文1163个,分为
540个部首。
70《尔雅》中解释普
通语词的三篇是释
诂、释言、释训。
71《尔雅》本为儒学
经典之一,一共19类,
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
读古籍的重要参考
书。
72流传至今最早为
《尔雅》作注的,是
晋人郭璞的《尔雅
注》。
73宋代邢昺为郭璞
《尔雅注》作疏,合
编为《尔雅》十三经
注疏本。
74清代研究《尔雅》
的人很多,其中成就
较大的分别是《尔雅
正义》与《尔雅义疏》,
作者分别是邵晋涵、
郝懿行两人。
邵晋涵
的《尔雅正义》着重
校正文字,采录古注,
以古书证《尔雅》,对
郭注邢疏有所补正。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着重以声音贯串训
诂,用因声求义的方
法破除文字障碍,探
求词源,注解《尔雅》,
成就大大超越前人。
74增补或仿照《尔雅》
的著作,多用“雅”
字命名,其中以旧题
孔鲋撰的《小尔雅》
为最早。
75继承《尔雅》而较
著名的有魏代张揖的
《广雅》。
76《方言》是中国第
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
专书,也是一部方言
词典。
77《方言》的全称为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
别国方言〉,十三卷,
作者杨雄。
78〈方言〉的注本流
传至今的,以晋代郭
璞的〈方言注〉为最
早。
79东汉刘熙著〈释
名〉,目的是推寻事物
的得名之由。
80〈广雅〉十卷,魏
人张揖撰,是〈尔雅〉
的续书,是为增广、
补辑先秦两汉的训诂
而作。
81〈广雅〉在训诂学
上价值很高,清代著
名学者王念孙作〈广
雅疏证〉加以疏通。
82〈说文解字〉是我
国第一部按首编排的
字书。
83南唐徐锴研究〈说
文解字〉,撰〈说文系
传〉,被称为“小徐
本”。
84宋初徐铉校订〈说
文解字〉,并加反切注
音与新附字,被称为
“大徐本”,即今天通
行的版本。
85〈经典释文〉三十
卷,唐陆德明撰。
86从先秦到晚清,训
诂学的发展经过了五
个时期,分别是萌芽
(先秦),兴盛期(两
汉)保守期(魏至唐)、
中落期(宋至明)、复
兴期(清)。
87魏晋六朝注解流传
到今天的有杜预的
〈春秋经传集解〉、范
宁的〈谷梁传集解〉、
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裴骃《史记》集解、
吴韦昭《汉书音义》、
宋裴松之《三国志
注》、晋郭璞《山海经
注》、北魏郦道元《水
经注》等。
88我国训诂学经历了
萌芽—兴盛—保守—
衰落—复兴这样的历
史进程;其中最重要
的两个时期是两汉和
清代。
89历史上训诂学发展
的兴盛期出现在两
汉。
90历史上训诂学发展
的复兴期出现在清
代。
91历史上训诂学发展
的保守党期出现在魏
到唐。
92历史上训诂学发展
的中落期出现在宋到
明。
93汉朝人注释经籍,
为训诂学奠定了基
础,其中的代表人物
有毛亨、郑玄、许慎、
马融。
94《春秋经传集解》
的作者是杜预。
95《谷梁传集解》的
作者是范宁。
96《论语集解》的作
者是何晏。
97《三国志注》的作
者是裴松之。
98南梁刘孝标完成的
训诂著作是《世说新
语注》。
99东晋皇侃完成的训
诂著作是《论语义疏》
100北魏郦道元完成
的训诂著作是《水经
注》
101唐代篓慧琳完成
的训诂著作是《一切
经音义》。
102清代的训诂学分
为三派:一是从集派,
其代表是阮元和他的
《经籍篡诂》;二是注
释派,其代表是段玉
裁和他的《说文解字
注》;三是发明派,其
代表是章炳麟及其
《文始》、《新方言》。
103在上古韵部研究
方面,章炳麟分古韵
为二十三部,黄侃分
二十八部,王力分二
十九部。
104清朝乾嘉年间惠
栋、戴震继承并发展
了汉儒学风,分为两
派。
吴派以惠栋为代
表,江声、钱大昕等
属于这一派,主张搜
集汉儒经说,加以疏
通,并旁及文史;皖
派以戴震为体表,段
玉裁、王氏父子等属
于这一派,主张以字
学为基点,从训诂、
音韵、典制等方面阐
明经义。
105我国现存最早的
目录学著作是《劝艺
文志》,而最早的图书
分类法是七略。
106“衍、脱、讹、倒”
是校勘时必须指出的
古籍错落的四种现
象。
107对古书进行校勘
的具体方法,大致说
来有对校法、他校法、
文物校书法、理校法
四种。
108训诂学的核心内
容是解释字词。
109总释群书语义的
有《尔雅》。
110《广雅》是三国魏
张揖著。
111在唐代出现了一
种新的注解方式,作
者不仅解释正文,而
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
注解,这种注释一般
叫做“疏”也叫“正
义”。
112萧弘的《文选》在
唐代就有要善注和五
臣注。
113李善注《文选》,
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
出典方面。
114利用四声别义这
一特点给古书注音大
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
六朝。
115四书集注包括《大
学章句》、《论语集
注》、《孟子集注》、《中
庸集注》。
116揭示同义词内在
联系跟区别的术语是
“析言”
117汉有游女,不可求
思。
思,辞也。
辞这
里是文言虚词。
118训诂的方法主要
有以形索义,因声求
义、据文证义。
119分析字的形体结
构的目的是推求字的
本义。
120从说文的说解可
以清楚地看出文字形
体与词义的关系。
如
《说文·巾部》:“饰,
拭也”。
郑玄《周礼注》
说“饰谓刷治洁清
也。
”
121荀子在《正名篇》
里道“名无因宜,约
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
之宜。
揭示了音义关
系到的偶然性和约定
性。
122说“学者改本字读
之,则怡然理顺。
”出
这句话的人是王引
之。
123因声求义的重要
轨道是通假借、明方
言,寻语源。
124探求语源主要依
据的线索是声音。
125所谓声训,主要是
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
的方法。
126凡连语之字皆上
下同义,不可分训是
王念孙的说法。
127《说文·老部》:
“老,考也。
”“考,
老也。
”所使用的训诂
方式是互训。
128先秦时有六经之
说,秦代之后有五经,
失传了乐经。
129一个词由本义扒
演而形成新产意义—
—引申。
130“宇宙”:“宇,屋
檐,宙,栋梁。
”是引
用的本义。
“上下四方
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使用的是引申义。
131佛教寺院所规定
的规矩叫清规。
是由
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
天下禅林规式。
132《史记·留侯世
家》:“鲰生我距
关。
”表达了轻蔑的感
情色彩。
133“恁地”是由“宁
馨”演变来的。
134“佛”、“菩萨”来
自梵语。
“方丈”原指
长老的居处,后来也
用来指主持寺庙的大
和尚。
“当今”不发球
佛教词,“庄严”发球
佛教词,“金丹”不发
球佛教词。
135“仁频”来自爪哇
语。
136明代李时珍《本草
纲目》部“阿芙蓉”
一名“阿片”俗名“鸦
片”是罂粟花之津液,
这鸦片来自英语。
137铁辙,辙路,千里
镜,自来水,来自英
语。
138《说文》是我国第
一部字典,编者是东
汉许慎,这部书以篆
文为主体。
139唐代李阳冰《说文
解字》,徐锴撰《说文
系传》,到宋代,徐铉
校订《说文解字》。
140正义:就是准确解
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
中的错误加以纠正之
意。
141近人丁福保编《说
文解字诂林》,在《说
文解字》的每一单字
下面罗列诸家说法,
为读者提供了方便。
142大型丛书有《四部
丛书》、《四部备要》、
《音韵学丛书》、《四
库全书》
143类书始于魏文帝
的《皇览》。
《艺文类
聚》、《初学记》、《册
府元龟》、《永乐大典》
等属于类书。
144校勘的目的在于
恢复古籍的本来面
目,“衍、脱、讹、倒”
是古籍错落四种现
象。
145古人最初的训诂
实践的成果是(《毛诗
诂训传》和《尔雅》)。
146下面兼注的专著
有陆德明的《经典释
文》。
147即有缓急(偏义合
成词),周亚夫真可任
将军。
148先帝尝与太后不
快,几至成败(偏义
合成词)。
149衷肠(怜悯、同情)
窈窕,思贤才。
150岂不夙夜,谓(畏,
道路)行多露。
151举公义,辟(除)
私怨。
152譬之越人安越,楚
人安楚,群子安雅(同
夏,指中原一带。
)
153智不足与(以)权
变,勇不足以决断。
154其卜维何?尔女
士(表年男女,士女),
尔女士,从以孙子(子
孙)。
155乃生女子。
载
(则)弄之瓦(纺博,
纺锤)。
156卫献公,反于卫,
及郊,将班(分)邑
于从者而后入。
157詹何坐,弟子侍,
有牛鸣于门外。
弟子
曰:“是黑牛也而白题
(额)。
158及(路口),击之
以戈。
入则无法家指
(通弼,辅佐)士。
159所击杀者无虑(大
约)百十人。
160王命工以良金写
(摹画)范蠡之状而
朝礼之。
161女子贞不字(生孩
子),十年乃字。
162广暂腾(突然跳,
猛然跳)而上胡马。
163尧以天下让许由,
许上逃之。
舍于家人
(平民百姓),家人藏
其皮冠。
164乃引其匕首以提
(投,掷)秦王。
165鱼价今年逐渐强
(便宜,贱),偶因换
酒到山乡。
166故五月渡泸,深入
不毛(通苗,指庄稼)。
167留取丹青照汗青
(史书)。
168出郭相扶将(互相
搀扶)。
169操引军从华容道
步走(从陆路上逃
跑)。
170盘庚之迁,胥(共
同,一起的意思)怨
者民也,非特朝廷士
大夫而已。
171摩顶放踵(至、
到),思一利天下。
172千仞之高,不中以
极(尽达,尽得)其
深。
173倏尔黄烟四起,人
物略(全)不相睹。
174八年七旱,而崖不
为加损(更加损)。
175若爱重伤,则如
(不如)勿伤,爱其
二毛(头发斑白,年
龄大),则如服焉。
176虽及胡,获(活捉)
则取(把耳朵割下来)
之,何有于二毛!
177所不去者,医药、
卜筮、种树(种庄稼,
种树木)之书。
178或言鹿者,高因阴
中(暗中中伤)诸言
鹿者以法。
179令民为什伍,而相
(彼此)牧(监视)
司(侦察)连坐。
“相
牧司”:互相监视。
1801赵奢曰:“胥(同
须,等候)后令邯郸。
181大石侧立(倾斜而
立)千尺,如猛兽奇
鬼,森然欲搏人。
182以良家子(清白人
家)从军击胡。
183善人在上,则国无
幸(侥幸)民。
184目好色,而文章
(刺绣)致繁。
185生孩(小儿笑)六
月,慈父见背(背我,
死)。
186天高地迥(远),
觉宇宙之无穷(四方
上下,古往今来)。
187因其固然,技经肯
綮(“肯”,紧挽在头
骨的肉,“綮”筋和肉
聚结的地方,“肯綮”,
指筋骨结合处)之未
尝。
188夫吴人与越人相
(互相)恶也,当其
同舟而济(渡河),遇
风,其相救也,若左
右手。
189未尝不痛恨(深深
地感到遗憾)于桓、
灵也。
190不求闻达(通达显
达)于诸侯。
191鼓素琴,倾绿蚁
(酒的代名),扁舟自
得逍遥志。
192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蝉娟(本来是形态
良好,在这代指月亮)
193学而优(有余力)
则仕。
194跋(踩)前踬(绊
倒)后,动辄(则)
得咎。
195一日,风雪严寒,
从数骑出微行(从小
道走)。
196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君子不齿(不与
之同列,表示极端鄙
视)。
197楚师败绩(军队完
全崩溃)
198邹忌修(长)八尺有余。
199师旷(古代有名的乐师)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宫、商、角、徵、羽)。
200百姓(商代是贵族总称,战国以后泛指不居官位的人)有过,在予一人。
201结发(在头顶上盘成发髻,表示所届“成人”)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202取妻(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203之子于归(女子出嫁),宜其室家。
204疾病(重病),男女改服服,属(放置)纩(新棉絮)以俟(等待)绝气。
205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停柩待葬)于曲沃。
206仲尼曰“始作俑(以殉葬的木偶或陶偶者,其无后乎?”207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婆婆)嫜(公公)。
208且许子何不为陶冶(制作陶器),舍皆取诸其宫(家)中而用之?
209由也升堂(正厅)矣,未入一室(内室)也。
210居龙兴寺西序(堂屋的东西墙)之下。
211塞(用砖堵上)向(朝北的窗口)(用泥抹上)户。
212傅说举于版(夹墙板)筑(捣土的杵)之间。
213夫子式(扶着车轼)而听之。
214夫车之能转千里所者,其要在三寸辖(车轴两端一个重要部件)。
215日出东南隅(角落),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子长的好)女,自名为罗(一种丝织物,质地轻柔)敷(麻织品)。
216蚤(通早)起,施(斜行)从良人之所之。
而良人未之知也。
217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同慰,安慰,安抚)安牧养焉。
218师退,次(驻扎)于召陵。
219既成昏(通婚,成婚),晏子受礼。
220究(处境困难不得仕进)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21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通旋,回转)其体。
222先生不知何许(何处)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23仆赖先人绪业(遗业,馀业),得待罪(任职)辇毂(京城)下,二十余年。
224愧(感谢)群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
225今夫人之有颜(两眉之间的部分)、目、耳、鼻、齿、毛、颐(面颊)、口、百骸之粹病美者也。
226烧残民家,掘其丘
(坟墓)。
罪在肤躬
(身体)
227晋侯复假(借用)
道于虞以伐虢。
228侯自我香之,自我
捐(抛弃)之,无所
恨。
229花钿委(弃、抛弃)
地无人收。
230文公如(前往)齐,
惠公如秦。
231长安群何以自(寄
托)于赵。
232以身翼(遮住,遮
盖)沛公。
233榆柳荫(遮盖)后
檐。
234主将骄(轻慢,无
礼——一种心理状
态)敌。
235简而无傲(轻慢,
没礼貌——一种行为
表现)。
237以盛水浆,其坚
(结实)不能自举也。
238今夫颛臾,固(坚
固)而近于费。
239武烈太子偏能写
真(画像),坐上宾客,
随宜点染,即成数人,
以问童子,皆知姓名。
240多行不义,必自毙
(仆倒,跌倒)。
241九月叔(拾取)苴,
采荼薪樗。
242景伯负载,造(前
往、到)于莱门。
243布(麻布)帛长短
同,则贾相若。
244堂上不粪(扫除),
则郊草不芸。
245秋省敛而助不给
(丰足)。
246颜色(脸色)憔悴,
形容枯槁。
247原隰裒矣(高而平
的地方),兄弟求矣
(湿而低的地方)
248羊坟首,(羊,母
羊。
坟首,大脑袋)。
249王犹不堪,况小丑
乎。
(丑,类之意)
250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于情(情,通
诚,实情)。
251至其时,西门豹往
会(见)之河上。
252以人民往观之者
三二千人(以,有)
253武气绝,半日复息
(息,本义为呼吸)
254今人主诚能。
披心腹,见情素(现),
堕肝胆(输),施德
厚。
255浮云蔽白日,游子
不顾反(同义复用,
返)
256害(同何),浣害
否,归宁父母,
257人涉(我)否。
258何以速我狱(诉讼
地方)
259可怜体无比(可
爱),阿母为汝求,可
怜身上衣正单(值得
怜悯),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惜)。
260大臣相与阴谋(中
性词,暗中秘密谋划)
261今成臬、陕西大涧
中,。
亦雁荡具
体崦微者(具有大体
之形),但此土彼石
耳。
262西汉杨恽的《报任
安书》田家作苦,岁
时伏腊(杀)
263赳赳武夫,公侯好
仇(同伴)
264乃学习,(反复地
飞)。
学而时习之(温
习,反复进行)
264旦日卒中往往语
(本义,每每,时常。
引申为到处)。
265惟辟作福,惟辟作
威(国君)
266权使其士,虏使其
民(用权诈的方法或
手段)
267四维不张,国乃灭
亡(礼义廉耻)
268王翦使人问:“军
中戏乎?”对曰:“方
投石超距(跳跃)
1 诨言、析言:
浑言:笼统地说;
析言:分析地说。
这
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
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
术语
2 破读、读破:用本
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
假字,称为“破”,也
叫“破读”(破字、易
字)
3 转语:指因时、地
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
有转变的词。
4互文:说明上下文有
互相交错补充的情
况,必须合起来理解,
意思才完整。
5 古文经学:汉初的
以学书籍都是用隶书
写的,当时称为“今
文”。
到了汉武帝末
年,鲁恭王因建王府
而拆孔子住宅,在夹
壁中发现了一些战国
时代的字体写的经
书,和原来存世的今
昔对比文经书有些不
同,于是就有许多人
去研究它,这就称为
古文经学。
重在章句
训诂,主张六经在孔
丘前便存在,多用战
国文字书写,多用通
假字,少用本字的
6 谓、谓之:
谓使用这个术
语的时候,被解释的
词放在前面。
它往往
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
殊、或以具体释抽象。
谓之和曰、为
的作用一样,可以作
用其一。
7 今文经学:今文经
学派重在微言大义,
认定孔丘之后才有
经,多用隶书书写,
多用本字,少用通假
字,
8 笔意、笔势:
能够反映字的本意
的形体是笔意。
不能
随着字体的意变,反
映字的形体的是笔
势。
9偏义合成词:两个词
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
言,而偏听则暗用其
中之一个词素意义 ,
另一个词素意义只作
陪衬(或因求得陈述
上的映衬效果,或因
求得偶数音节的均称
效果).
10 引申:一个词由本
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
义。
11 《说文解字》:是
我国第一部字典,编
者是东汉许慎,本义
是为了驳斥今文学家
解经的说法的,但后
人对这部书却首先从
它在文字学的贡献上
予以评价。
提出了战国以来流
行的分析文字的理论
“六书”说,并阐明
了“六书”的内容,
建立了古文学家的文
字学系统。
是我国第
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
典。
12 《五经正义》:五
经是儒家的经典
《易》、《书》、《尚书》、
《诗》、《礼》。
唐时孔
颖达对前代繁杂的经
说来一番整理,融合
南北经学的见解,编
出了“五经正义”即
《周易正义》、《尚书
正义》、《毛诗正义》、
《礼记正义》、《春秋
左传正义》。
正义就是
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
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
绳正的意思。
13 章句:古人解经,
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
础上,分析章节句读,
对文意进行串讲,甚
至指出其中心思想,
这叫章句。
14 《史记》三家注:
《史记》的注释历来
相当重视,现在最早
的旧注是刘宋裴骃的
《史记集解》。
它主要
利用封建经典和各种
史书来注释文义,吸
收了前人的一些成
果。
唐朝司马贞作《史
记索隐》既注意,又
释义,比前者前进了
一步。
唐朝张守节花
了毕生的精力,写下
《史记正义》,比前两
者又有了很大的提
高。
这三家注释,就
是人们公认为的《史
记》三家注。
15 疏不破注:在唐
代,训诂学趋于保守,
没有新发展。
强调疏
不破注,即:学有宗
主,对于旧注可以有
引申生发,但不能另
立新说,只能墨守旧
说。
16 前四史注:前四史
就是指《史记》、《汉
书》、《后汉书》、《三
国志》。
为前四史作注
的有:刘宋裴骃的《史
记集解》、唐朝司马贞
作《史记索隐》、张守
节《史记正义》。
南朝
宋·裴松之的《三国
志注》、颜师古《汉书
注》。
17 四书集注:即《大
学集注》、《中庸集
注》、《论语集注》、《孟
子集注》。
18 对校法:先选定一
种较完善的版本作为
底本而后用不同的版
本进行互校。
19 他校法:用他书
来校勘本书。
20 文物校书法:利用
出土的古代文物来校
订古书。
21 丛书:是总聚众收
而汇刻成一大部的
书。
丛书有综合性丛
书志专科性丛书两大
类。
大型丛书有《四
部丛刊》、《四部备
要》、《丛书集成》、《四
库全书》。
22 类书:是从古书中
摘录成语典故、诗赋
文章甚至整部著作,
按类分列于若干标题
之下,便于寻检、引
用的一种工具书。
1训诂的内容有哪些?
解释词义(包括字
义)是训诂学的核心
内容,还有解释文句、
分析篇章、分析表达
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2 简单说明如何进行
“析词审义”?
析词审义是指分析
词的结构关系以审意
义。
一般有:分清词
与词组、分清单纯词
与合成词、分清合成
词的合义与偏义、分
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
自由、分清词素组合
的结构方式、还有缩
略、用典、转化、连
类而及。
3 训诂学的任务有哪
些?
照传统的说法,训诂
学的任务主要有三
项:
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
代词语。
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
让人了解。
4 解释文句包括哪些
方面的内容?
分析句读、疏通句
意、阐明语法
5读为、读曰与读若、
读如有什么区别?
读为(读曰)这术语
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
字。
读若(读如)这术
语多用来拟声注音。
前者是用本字破假借
字;后者一般是用于
注音。
6 说明今古文经学派
的产生与分歧。
今文经派重在微言
大义,古文经派重在
章句训诂;今文经派
认定孔丘之后才有
经,古文经主张六经
在孔丘前便存在。
今
古文经经学的差别开
始时主要是经书书写
的字体的不同。
今文
用的是汉代通用的隶
书,古文用的是战国
文字;今文经书在行
文中多用本字,古文
经书则多用假借字。
7 简单说明如何进行
“析词审义”?
析词审义是指分析
词的结构关系(顾及
词与词间的结构关
系)以审意义。
这种
结构关系不同于上下
文意义的呼应、配合、
对照或其他逻辑关
系,而属于下列一些
必须分清的关系。
(1)
分清词与词组(2)分
清单纯词与合成词
(3)分清合成词的合
义与偏义(4)分清词
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
(5)分清词素组合的
结构方式(6)其他(缩
略、用典、转化、连
类而及)
8 简单说明因声求义
的条件与轨道。
了解汉语语音系统
的没革,注重辨析字
音中声、韵、调三种
要素并研究其不同历
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以及整理古书中有关
训诂实践的资料等
等,是因声求义的必
要条件。
因声求义的重要轨
道是通假借,明方言、
寻语源。
9 说明音和义有哪些
关系?
(1偶然性(2)约定性
(3)回授性(4)延展性
(5)类聚性(6)多元性
10 联绵词有哪些特
点?
(1除了形体不固定,
音节组合往往可交
并、倒易,(2)从语
源上看,有的是汉语
本身早就存在的,有
的是从西域翻译过来
的,有的是从梵文翻
译过来的,
11 说明“义界”的实
质、原则及其局限。
用一句或几句话
来阐明词义的界限,
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
内涵作出阐述或定
义,这种叫做义界。
原则:必须确切而
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
的本质牲或一个概念
的内涵和外延。
局限:(1定义难以
下得精确(2)采取义
界方式释义,文字往
往冗长。
12 说明“互训”的实
质、根据、类型及其
局限。
实质:是实际语言
的比较训释,即“用
同义词相互训释”,更
具体地说,互训就是
指意义和用法相同
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词的相互解
释。
根据:互训是以古
书中训释词和被除数
训释疑词在词义上的
基本共同点为依据
的。
类型:直训、同训、
递训(转训)、类训
局限:只能彰其
同、不能辨其异
13 说明“推因”的原
则及其途径
推因的原则便是根
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
词义的由来。
推因的途径便是从
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
“信而有征”的线索
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14 什么是词义的理
性引申?有那些小
类?
词义的理性引申指
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
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
联系,从而产生引申
意义。
有(1因果的引申(2)
时空的引申(3)反正
的引申(4虚实的引申
15 什么是词义褒贬
的社会因素?
(1政治观点的进步
(2)艺术思想的变化
(3)科学的发达。
16 什么是词义褒贬
的语言因素?
(1词义的变迁(2)
上下文的感染(3)修
辞手法的影响
17 方俗词义为什么
难以解释?
(1可以作为引证
的材料很缺乏,几乎
没有合适的字书、词
典可查。
(2)记录当
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
多种写法,而且抄写
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
水平较低,错别字不
少。
(3中古、近古双
音结构语言单位占多
数,但是又没有固定
下来,某一语言单位
是词还是词组,有时
会使人捉摸不定;有
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
的次序不固定,有时
出现不规则的缩语,
都使人难以确定词
义。
(4 有些少数民族
的译音词,不容易准
确地对译。
18 汉语外来词有哪
些种类?
包括两种:一种是
来自国内各兄弟民族
的,另一种是来自国
外的。
(西域、梵语、
亚洲其他各语言、西
洋)
19 简单介绍《方言》
及其作者与成书的过
程。
周秦时代每年派
遣輶轩(一种轻车)
之使到各地采集方
言,回来加以编纂,
基于密室。
秦亡以后,
这些采集来的资料逐
渐遗失了扬雄很喜爱
方言,曾利用孝廉(略
等于后代的举人)和
士兵们集中在首都的
方便,广泛进行调查
访问,积累了可观的
材料,历时二十七年,
写成了九千字的《方
言》(即《輶轩使者绝
代语释别国方言》)。
20 简述黄侃所列青
年必读二十五种书
目。
经学十五书,即十
三经加《大戴礼记》、
《国语》;史学四书,
为《史记》、《汉书》、
《资治通鉴》、《通
典》;子部二书,为《庄
子》、《荀子》;集部二
书,为《文选》、《文
心雕龙》;还有小学二
书,为《说文》、《广
韵》。
21 黄侃先生专从训
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
出的“现存完全切用
的十种根柢书。
”
即《尔雅》、《小尔
雅》、《方言》、《说文》、
《释名》、《广雅》、《玉
篇》、《广韵》、《集韵》、
《类篇》。
22 黄侃所列“现存完
全切用的十种根柢
书”前六种是如何分
类的?
四类:(1《尔雅》
——解释群经之义,
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
诂。
《小尔雅》、《广雅》
属之。
(2)《说文》—
—解释文字之原,无
此则不能得一切文字
之由来。
(3)《方言》
——解释时地不同之
语,地此则不能通异
地之语言。
(4)《释名》
——解释文字得音之
原,无此不知声音相
贯通之理。
23 简单介绍《尔雅》
十九篇的内容。
24 简述《说文》四大
家及其著作。
清人研究《说文解
字》著作多达一百多
种,其中成就较大的
是段玉裁的《说文解
字注》、桂馥的《说文
义证》王筠的《说文
释例》和《说文句读》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
定声》这五部书。
25 简单分析《方言》
的价值的与影响。
它的价值与影响
是不言而喻的。
它保
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
口语词汇,为我们研
究汉代方言的异同,
探讨古音的变化,都
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它还可以使我们从它
所悼念的词汇里侧面
了解当时的某些社会
现实,也能让我们知
道在今天的口语中还
有不少古代词汇成
分。
扬雄实事求是地
调查人民大众评议的
精神和研究古今语言
的进步方法对我们也
有启示。
26 先秦时期的训诂
有哪些形式?
(1语文(先秦文、
史、哲不加区别)作
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
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
张。
(2语文作者借字
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
或政治主张(3辨析同
义词(包括近义词)
和解释古书字义。
(4
诸子(荀子、墨子)
关于“名”理论的提
出,也有训诂学的价
值。
27 宋代理学家注释
古书的主要特点有哪
些?
(1善于阐明义理
(2敢于创发新义(3
对音义关系有一定认
识(4对语法现象有进
一步了解,(5能利用
金石学的成就为训诂
别开生面。
(6最大的
问题是往往缺乏求实
精神。
28 清代训诂学质量
上显著提高,体现在
哪几方面?
(1具有朴素的历
史观念。
(2关于由音
求义。
(3采用了综合
比较的方法(4有一定
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29 对清代“乾嘉学
派”应该肯定并借鉴
的优点有哪些?
(1能比较充分地
占有资料(2能比较注
意古今差别(3能较注
意语言的宿舍性和语
言内部的系统性(4
能重视有声语言与概
念的直接关系
30 魏晋至隋唐时期,
训诂的内容比两汉有
所发展,体现在哪些
方面?
(1实践范围扩大,
方法有所突破。
这时
期的学者扩大了视野
反映在训诂实践上,
范围也扩大了。
不仅
对经学,对史籍、子
书文集、佛教经典都
开始有注解出现,使
训诂学有广阔的发展
天地。
方法上能从实
际出发,注重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