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例谈统编教材中“阅读链接”“资料袋”的有效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统编教材中“阅读链接”“资料袋”的有效运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在部分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和资料袋两个小版块。

阅读链接的内容大都是从课文自然延伸,安排的是与课文内容相似或语言形式相似的短小篇章或片段,目的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扩大阅读视野;而资料袋则提供作者简介、补充材料等方面的阅读资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阅读链接和资料袋版块的使用效果差强人意,大多数老师只将其作为课堂点缀,在课文教学后读一读,圈画一些关键信息作罢。

教材安排“阅读链接”的目的并不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那么简单,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没有真正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使这两个板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下面,我以三年级教材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阅读链接”巧链接
“阅读链接”是安排在课文之后的阅读材料,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围绕单元主题,提供一些文字资料及图片,它是单元精读、略读课文的延续和扩展,是教科书的组成部分,是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虽然篇幅短小、图文并茂,但是信息量大。

教师要重视这一板块的学习,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做到物尽其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1、课内巧链接,实现课堂增量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寓言故事”。

教材编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则寓言故事。

在守株待兔》这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课后的阅读链接中安排了另一则中国古代寓言《南辕北辙》,在当代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之后链接了《北风和太阳》这则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是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是一篇文言文。

而安排在阅读链接的《南辕北辙》则是一篇白话文。

因此这个阅读链接承担的任务是通过梳理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发现,总结归纳、实践运用,实现从读一篇到读多篇阅读方法的迁移,达到巩固与运用学习方法的目的。

在学习完《守株待兔》之后,可以先让学生默读《南辕北辙》这个故事,读完后思考这两个问题:故事讲了什么内容?故事中的这个人所犯的错误是什么?然后和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进而明白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样,从一篇课文到一类课文,从一类课文到一种文体,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还明白了寓言富含的哲理。

当教材中的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文章或段落的内容、形式相近时,教学中就可以把让学生进行比较式阅读。

通过比较式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开阔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如学完《陶罐和铁罐》之后,则可以引导学生将《北风和太阳》与《陶罐和铁罐》进行对比阅读。

让学生默读《北风与太阳》,再想一想:“北风和太阳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故事结尾,北风为什么会悄悄溜走了?”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读懂这个故事。

然后联系课文《陶罐和铁罐》比一比:北风和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将北风和铁罐的性格进行对比,将两个故事的结局进行对比。

学生自然而然会明白北风和铁罐都认为自己最了不起,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两个人物的结局也存在相似之处---都是以失败告终,铁罐连影子也没见到,而北风最终悄悄溜走了。

经过对比阅读,突出了寓言故事的哲理性和独特性。

又如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之后安排的阅读链接是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片段。

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自报家门》片段,圈画出“我”在放学回家路上看到的景物,再对比课文中描写落叶的片段,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汪曾祺是以简介朴实的语言罗列放学途中看到的各种场景,更接地气,而张秋生则是对铺满巴掌的水泥道进行细致的描写。

在对比阅读中,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时间,不同的人看到的景物不同、感受不同、写作对象不同,写法自然也不一样。

这样的文本对比阅读,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平台,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会发现大量的异同,感受更加鲜明。

2、课外巧链接,拓展学习空间
2011年课标指出,小学语文应该补充相当的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借助阅读链接这个版块,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带到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仍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教材虽然安排了涵盖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文体体裁多样,囊括了文言文、故事、诗歌。

但是只靠学习课本中的四篇寓言故事还是远远不够。

教师要有效将阅读链接发挥最大功效,从链接的一篇引向一本。

如《守株待兔》课后链接的《南辕北辙》皆属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此时教师还可为学生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叶公好龙》等,引发学生对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兴趣。

学完《鹿角和鹿腿》应链接《伊索寓言》,学完《池子与河流》应链接《克雷洛夫
语言》,这样发挥阅读链接最大功效,让学生从课内读一篇,引向课外读一本,课内得法,课外实践,不仅增加阅读量,还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开发创建链接,丰富教材内容
除了教材安排的阅读链接板块外,教师要把阅读链接的意识贯穿到更多的文本学习当中,以课文为本,把握链接机会,自主创建更多阅读链接,开辟大语文课堂,实现课内外阅读的双赢。

当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便可以把作者其他作品介绍给学生。

如在学习了叶圣陶的《荷花》之后,便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叶圣陶先生其他的文章,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内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在学习课文时关注不同文章的作者,从而在课外阅读时,关注相关作者的作品,在选择课外读物时,不会茫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从而激发他们海量阅读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后,也可以创建阅读链接,将相似的文本读物推荐给学生。

如学习了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童话后,教师便可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稻草人》,学习文言文之后便可推荐短篇浅显文言文给学生阅读,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该体裁的理解及运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解决类似阅读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此外,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名家名篇或者名著的节选。

面对此类课文教学时,教师更要有主动链接意识,在教学前后,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蜜蜂》一文后,带学生走近法布尔,走进他的《昆虫记》。

通过课后拓展型阅读,使语文课堂空间向课外延伸,并及时做好反馈、交流。

这样学生不仅能更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激发他们阅读名著名篇的*,提高阅读品味,也尽可能激活学生后续相关性阅读的动力,让阅读之火可以燎原。

二、“资料袋”巧入袋
“资料袋”版块相对于“阅读链接”板块来说,篇幅更小,日常教学中更易于被教师忽略。

其实“资料袋”版块虽小,但袋中内容丰富,如果教师能关注到这个板块的作用,小巧袋中也有取之不尽的语文宝藏。

1、拓展补充
资料袋中的内容一般安排的是作者的生平简介、作品介绍或是课文内容的补充等。

如三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资料袋中安排了四幅少数民族的图片,就是对课文内容民族小学中的少数民族材料的补充。

课堂中,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了解有
哪些民族的小学生时,出示资料袋中的这四幅图片,去掉文字,让学生配配对。

再出示其他少数民族的图片,丰富资料袋内容。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直观感知到少数民族服饰的不同,景美人美,为下一步推进到人美,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和在学校的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2、引向课外
2011课标指出学生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统编教材中的资料袋多数为学生介绍优秀作者的相关信息。

如三年级下册《花的学校》为学生介绍泰戈尔的生平与作品集;三年级下册《蜜蜂》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法布尔的作品;《肥皂泡》课后资料袋介绍了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冰心与她的作品集......这些介绍都将优秀的作家及其作品直接介绍给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学生了解作者,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不仅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更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统编教材所安排的“阅读链接”和“资料袋”都是教学中不可忽略的板块,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尽可能发挥这两个版块的作用,使学生从中的受益达到最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