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新(广东版)二轮复习 学案17 第五章 考前作文:逐字逐句地审题练习最重要(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7 答好表达技巧鉴赏题的三字诀:准、全、夸
学案略语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经过一轮复习,考生已初步建立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掌握住了答题的两个环节:指出所用的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可是在实际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判断不准、切入不全,不会分析表达效果等问题。
因此,二轮复习要继续强化对这种题型的训练,掌握答好这类题的三字诀:准、全、夸。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
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
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然而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
我最欢喜杨柳,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
每逢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
我心中似乎只知道春,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
”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
两年来,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
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
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与愚痴,无过于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
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啊!你也来反复这老调了!我眼看见你的无数祖先,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泥尘。
你何苦也来反复这老调呢?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祖先们的后尘!”
(节选自丰子恺《秋》)
1.文中画线句描写了早春具有代表性的景色,请赏析其表达特色。
(5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坐在山岗的石头上,任由残雪在我的心中徐徐地漫漶,感受残雪热烈的簇拥。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我留不住你们,就像我留不住我自己。
除了山岗上停留着残雪外,河流上也有残雪,树枝上也有残雪,但鸟巢上没有。
黑黑的鸟巢像是冬天中落尽枯叶后的果子,硕大,饱经风霜。
残雪不时从树上咔嚓一声落下来,落到地上和河中。
这是春天来到时,注定要发生的事情。
那些枝上的嫩芽齐心协力,“嗨”的一声便把残雪从自己的身上推了下来。
有薄冰嚓嚓破碎的声音,这声音和河上的残雪一起顺流而下。
明亮的阳光从天而降,直达河上漂流浮升的碎冰。
残雪就在这些沾着阳光的浮冰间安静地穿行,而我却看不见河边牧鹅的少年。
是的,在这个季节,残雪将从我们的眼前溜走,就像那些暗藏心机、调皮的白鹅从牧鹅的少年的竹竿下溜走一样。
我们触景生情地张开嘴巴,却无法唱起往日的牧歌。
时间已经使我们再也找不准那首老歌的调子。
即使残雪漫漶的水痕最终也干枯消失得踪迹全无。
(节选自瘦谷《时间的残雪》)
2.请简要说明“那些枝上的嫩芽齐心协力,…嗨‟的一声便把残雪从自己的身上推了下来”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拟人。
赋予“嫩芽”这一静态的事物以人的动作,“齐心协力”“推”以及人的声响“嗨”,活画出嫩芽初生时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活力。
问题反思
1.你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点的掌握上是否有缺漏?在常考的重点如描写上是否熟练掌握并形成一种强烈的答题意识和习惯?
答:
2.在做赏析表达特色题时你是否掌握住了切入角度,是否能准确、全面地判定它呢?
答: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文中画线句子描写了早春具有代表性的景色,请赏析其表达特色。
(5分)[原文见“自我诊断”]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和引用的修辞方法(1分),通过联想、想象(1分),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描写早春景色(1分),色彩鲜明,语言富有韵味(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1分)。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散文表达技巧赏析题答题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采用了哪种(些)手法,第二个环节是收到了哪种(些)效果。
第一个环节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指出采用了何种手法,二是具体说明是在何处或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
在这个环节内,有两个答题要求:
(1)准——判断手法要准确。
如何做到“准”呢?
除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其特征外,必须:
①审题要细:看题干问的是定向角度(题干明确要求了鉴赏角度如修辞、语言等),还是多向角度(题干没有明确鉴赏角度,只是笼统地说“赏析表现特色”等)。
只有审得细,才能判断准。
②精致细读:要关注“语言”,要咬文嚼字,定位分析。
一字一句,字尽其妙,句尽其巧,一句一段牵连内涵,力透纸背。
这时,特别注意两点。
一是多从整体思考。
要在画线文字中注意整体,如画线句中看到了“想起了……”于是判断为“想象”,若注意前面或后面的文字,这里面恐怕有“虚实结合”的手法。
要把画线文字与前面或后面未画线的文字结合起来思考。
因为有些手法只有把前面或后面的文字联起来才能判断出。
二是先确定语句描述的对象,如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手法;如是人物描写,则要考虑写人手法。
(2)全——所用手法较多,要全。
因为有时所给文字所用的手法不止一个,所以要答全。
不少考生失分就失在“全”上。
如何答全呢?
①题干有“些”字,分值较大,往往有多个手法在其中,要想全。
②多角度思考。
一般而言,局部文字优先考虑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即便在修辞方法小角度内,也要尽量把所用的手法写全。
③如果所给文字区域较大,如是个大的段落,则有可能有多个表达方式角度。
记住,答全不是把所知道的手法都写上,只是要依据所给文字及题干要求具体而定。
(3)夸——第二个环节的要求。
夸,就是“夸夸”用这些手法有哪些好处,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
它有三个方面:
一是写出对象的特征,一般答案表述为写出了××对象的××(对象特征)。
(所谓对象,就是描写或叙述的主体。
)
二是怎样写出或者说“写得怎样”,这一点一般与手法自身的效果有关。
三是在表达作者情感或文章中心方面的作用。
“夸”时要注意的是:①表达效果要答全,因为手法不止一个,效果也不止一种;②表达效果可分类答,不必把手法与效果一一对应地写,也可综合表述。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咋咋呼呼。
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
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
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
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节选自刘翠婵《故乡草》)
1.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答:
答案运用了比喻、比拟和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长的情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听巴赫的音乐,你的眼前永远流淌着这样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那些弥撒曲和管风琴曲),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正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这样的小溪水,九曲回肠,长袖舒卷,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巴赫的音乐(那些康塔塔和圣母赞歌),是无边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气在氤氲地袅袅上升,一群云一样飘逸的白羊,连接着遥远的地平线。
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却带来亲切的
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节选自肖复兴《小溪巴赫》)
2.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两段的表达特色及效果。
答:
答案①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将音乐化作月光、原野等视觉的美。
②以实写虚,利用这些意象的宁静、温和与高远,生动地表现巴赫音乐的纯净通透的美感和深邃的内涵。
③借助景物渲染了音乐之美,倾诉了作者对巴赫的赞颂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当然,在欧洲旅行的时候,你到处都会看到教堂,你到处都会看到耶稣。
最具代表性的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图景:残酷,痛苦,悲哀,升华,超凡入圣。
这里,被残忍地钉死的耶稣的神态是非人间非世俗的,他的脸面有一种平静和超脱的凝结,他的身体有一种伸展和奉献的大度,他的胡须有一种化解和顺通的引导。
耶稣的样子与其说是一个被屠杀者受毒刑者,不如说是一个拯救者升腾者。
然而,在柏林西部的著名大教堂里,你看到了另一个耶稣。
“他”被孤悬在迎面的蓝色镶拼玻璃墙上,在一片靛蓝的幽光映衬下,他低垂着再没有任何力量与情感、没有任何风息与波澜能够发生的头颅;树全静,风不起,他的身体松弛瘫软,再没有任何痉挛反射哪怕是本能反应的遗迹,没有任何挣扎奋斗最后一搏或些微的痛楚。
十字架上的耶稣在这里如同一个空荡的口袋,悬挂在已经寂灭坏死的空洞里。
他表现为绝对的悲哀,故而不再悲哀,再不悲哀;表现为对人类的彻底失望,故而不再失望,再不失望;他表现为刺心的疼痛,故而不再疼痛,再不疼痛。
他没有神性,没有使命,没有信念,没有博爱,没有牧羊人对于羔羊的怜惜,没有拯救的责任与可能,没有复活的力量,没有天国的憧憬慰安,没有献身的充实的悲剧感,没有天父的依仗和盼头。
总之,除了悲哀除了痛苦,除了失望除了绝望,他已经什么都没有,于是连悲哀痛苦失望绝望也已经蒸发净尽。
你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悲痛或不悲痛的耶稣。
这是一个被打倒了的被战败了的被消灭了的耶稣。
耶稣还有遗体,还有躯壳,但已经没有了前途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大愿没有了能力。
耶稣已经不是耶稣。
那么,请问是哪一个撒旦把耶稣毁成了这个样子?可惜,耶稣的敌人不是魔鬼,不是犹大,不是法利赛人,不是邪教徒异教徒,而是人。
(节选自王蒙《绝望的耶稣》) 3.请指出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答:
答案①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技巧熔于一炉,使文章既生动形象又深刻精辟。
②使用对比的手法,与常见的耶稣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凸显靛蓝的耶稣绝望的震撼。
③排比的连环使用,有句式整齐、语调铿锵、气贯长虹、意蕴深厚的效果,形成了结构形式的匀称美,并增添了文章的气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