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1周周测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稀粥南北味
张抗抗
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

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顺便喝出来许多陈规积习。

少年时代在杭州,江浙地方的人爱吃泡饭。

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用水烧开,就是泡饭。

泡饭里有锅底的饭锅巴,吃起来很香。

佐以酱瓜、腐乳和油炸蚕豆,最好有几块油煎咸带鱼,就是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享受了。

江南一带,泡饭也就是稀饭,家家离不开泡饭,与北方人爱喝稀粥的习性并无二致。

外婆住在江南腹地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外婆家爱喝白米粥,煮粥必用粳米。

用粳米烧的粥又黏又稠,开了锅,厨房里便雾气蒙蒙地飘起阵阵粥香,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

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焖上一阵,待粥锅四边翘起了一圈薄薄的白膜,粥面上结成一层白亮白亮的薄壳,粥米已变得极其柔软几乎融化,粥才成其为粥。

那样的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

温热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清洗了一遍。

我们家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总是见锅见底地一抢而空。

南方人喝粥就是喝粥,有些单调,不像北方人那样,还就着馒头烙饼什么的。

那个时候,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
出于家传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

外婆就皱着眉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小孩不懂事,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你外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她喝饱了以后,放下筷子,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干净得就像一只没用过的碗,那时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

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

白米粥在东北称作大米粥,连队的食堂极偶然才做一回,通常是作为病号饭,必须经过分场大夫和连首长的批准,才能得此优待。

后来我有了一个小家,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儿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豌豆糖粥。

一时馋倒连队的杭州老乡,纷纷如蝗虫拥入我的茅屋,一锅粥顿时告罄,就差没像我外婆那样把锅舔净了。

在当时年年吃返销粮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粮制作的主食里,唯有粥还是可以接受并且较为容易适应的——这就是大子粥和小米粥。

大子,其实就是把玉米粒轧成几瓣约如绿豆大小的干玉米碎粒。

用一口大锅把玉米
子添上水,急火煮开锅,改为文火焖。

焖的时间越长,子就熬得越烂,越烂吃起来就越香。

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烂,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

大子粥米粒饱满,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

从每一粒子里熬出的黏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田野上成熟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犷和力量。

煮大子粥必须在子下锅时,放上一种长粒的饭豆。

那种豆子有紫色、粉色、白色,还带花纹,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

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粥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小米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易被人体吸收,是北方妇女生小孩坐月子和哺乳期的最佳食品。

在北大荒农场的土炕上生下我儿时,有农场职工的家属送来一袋小米。

靠着这袋小米,我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

每天,几乎每餐每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

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

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多年后回广东老家探亲,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就像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呈现在我面前。

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粥摊或粥挑子,燃得旺旺的炉火上,熬得稀烂的薄薄的粥汤正咕咕冒泡,一边摆放整齐的粥碗里,分别码着新鲜的生鱼片、生鸡片或生肉片,任顾客选用。

假如确定了生鱼片,摊主便从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借着沸腾的稀粥的热量,生鱼片很快被烫熟,再加少许精盐、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儿,一碗美味的鱼生粥就做成了。

粥米入口便化,回味无穷;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

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

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独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生粥或鸡丝粥。

却有几位外国朋友,闻粥色变,发表意见说,为人一世,最不喜欢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粥的爱好。

而我,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

(有删改) 10.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答:
11.文章中对大子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2.根据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层意蕴。

(5分)
答:
13.文章为什么以“稀粥南北味”为题?请联系全文分析。

(6分)
答:
10.①多种感官相结合。

从听、视、嗅、触等多个角度,细致地描写了粳米粥的熬制过程以及带给人的感受,写出了粥的美味诱人。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白米翻滚的“咕嘟咕嘟”声“像是有人唱歌”,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与对粥的喜爱。

11.①与标题中的“北味”相呼应,是“稀粥北味”的内容;②与后文关于小米粥的叙写形成对比,反映了“稀粥北味”的丰富:既有豪放粗犷的一面,也有温柔细腻的一面;③在对大子粥烹煮过程与形色香等浓墨重彩的描写中,透露出作者对中国稀粥的浓厚情感。

12.①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喜爱,从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②表达出作者对具有浓郁特色的各种地域文化的热爱;③表达了作者对各种人生阅历的感恩之情,
凸显了作者的旷达情怀。

13.①以“稀粥南北味”为题,能够串联起全文。

文章开篇先总写稀粥在中国历史之悠久,稀粥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中间分写南北粥各自不同的特点;最后抒发对中国稀粥的深厚感情,“稀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运用对比手法,将稀粥南北味进行对比,将不同时代的稀粥的不同滋味进行对比。

③点明主题。

“味”字不仅指粥的味道,也包含着人生的阅历和时代的变化,以此为题,具有丰富的意蕴。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2周周测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父亲的家园
杨尚清
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

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上山顶,与牛羊为伴。

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

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

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

为了填饱肚子,少年时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吃讨要,四方为家。

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

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

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

莲,便是我的母亲。

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

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被施了魔力般地轻松倒下,他成了最能干的伐木工。

每次进城,父亲总
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

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

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

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给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

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很差。

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

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

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

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娃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

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嘲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念想。

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他的名字都不曾会写。

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

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

在不经意间,岁月的轮回改变了很多。

父亲瘦弱的身形,疲惫的意志,像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弹簧,行将断裂。

这个时候,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

是啊,他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

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

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目标,太过于执着的人,不知何去何从。

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这让我坚信: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
而今,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

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思想斗争,有一天,他决定回去。

然而,日月轮回,如河流一般,带去了他身躯的健硕、目
光的灵动,他只是拦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
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

岁月悠悠,如歌如诗!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

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

(有删改)
10.文章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11.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

(5分)
答:
12.“父亲的家园”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把这些称为父亲的“家园”?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答:
13.探究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6分)
答:
10.文化程度不高、任劳任怨、疼爱子女、执着追求梦想。

11.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找到精神的寄托才能拯救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精神寄托只有自己才能找到。

在文中是指“我”和姐姐大学毕业成了“公家人”之后,父亲没有了目标,整天酗酒,大家劝说、哀求、哭喊都不管用,父亲只有靠自己再次找到精神的寄托,才能找回欢乐。

12.①叫作壕沟的山村,这里是父亲成长的故乡,老年时又成为他精神的乐园。

②叫作安条的林场,父亲在这里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美好的家庭,有了供孩子上大学的梦想。

③城,父亲在这里靠自己的努力圆了让孩子上大学的梦。

13.①总结全文。

“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正是对父亲一生的概括。

②深化文章主旨。

从父亲的一生过渡到所有人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③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文章以“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结尾,引发读者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自己的乐园的追求。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横八字巷的人们
黄蓓佳
①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

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②横八字巷长仅有50米,窄到至多二人并行,还得是两个瘦子。

巷子阴暗潮湿,青苔漫地,碎砖嵯峨。

外婆家就在横八字巷里。

③外婆家曾是小城里的富裕家族,可惜好景不长,外公50岁时染病离世,儿女们一个接一个夭折,亲戚们觊觎外公的遗产,之后是日本人来了……可怜我的孤寡外婆,半个世纪风雨飘摇,拐着一双半大的“解放脚”,养大了我母亲,顺带养大了小叔子遗下的孤女,还为她寡苦的妯娌和小叔子送了终。

外婆最后落下横八字巷里一套宽敞院落,以为能终老在此,谁料“文革”中被扫地出门,带着我和弟弟蜗居在曾是门房的两间小屋。

④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墙缝里手一抠便簌簌掉落的石灰,梅雨天满天井的积水,睡一觉起来鞋子里的粘粘虫,冬天屋顶瓦楞上瑟瑟抖缩的草,屋檐下细溜溜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满脚满手的冻疮……
⑤即便如此,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

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

端午包粽子,熏艾草。

中秋吃月饼。

重阳买一块枣泥糕。

立冬要吃汤圆。

腊八肯定煮腊八粥。

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

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
有板有眼,纹丝不乱。

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

⑥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以摆小人书摊为生。

“文革”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岔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

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

桌上一碟糕一碟糖
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

⑦邻居的一个姐姐会踩缝纫机,买块花布就能裁剪出各种合体衣服。

有一回她用立体裁剪法帮我做了两条花短裤,我左看右看,惊叹世界上有这等聪明之人!我恨自己不及她十分之一的心灵手巧。

⑧横八字巷头上,高门楼儿里,黑漆大门偶尔打开,走出来一位斜眼的退休私塾老先生。

他年轻时教过我母亲,因为这层关系,他在巷子里唯一走动的就是我们家。

他是头一个欣赏我的人,大概在那个年代,我是个比较少见的喜欢看书写字的女孩子吧。

他总是在有太阳的日子里出门,拄着拐杖,踱进我家小院,靠壁坐下,跟外婆聊几句,再询问我几句。

他有一张十分自负的沧桑的脸,还有斜视的眼睛——看起来望向别处,实际上却是紧盯住我,这让我觉得像是被别人偷窥,心里一阵阵发紧。

⑨还有位麻脸老太太,是外婆的好朋友,她有一双粽子大的小脚,真正的三寸金莲。

老太太和外婆有一桩共同爱好:看戏。

像什么越剧、锡剧、扬剧、沪剧、京剧,不挑不拣,来者不拒。

《珍珠塔》《打金枝》《西厢记》《白蛇传》这些传统剧目,她俩讲起来头头是道,余味悠长。

⑩六七十年代横八字巷的往事,没有多少让人兴奋的瞬间,是我那些兴高采烈的长辈和伙伴们,他们嬉笑怒骂皆成趣味的家常琐事,让我的童年记忆五彩缤纷。

成年后,走过很多国家,结识过很多人,能够让我刻骨铭心的,深夜想起来心里发紧发疼的,真是没有,实实在在都是过眼云烟。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0.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1.请赏析第④段的表达特色。

(5分)
答:
12.请分析第⑤段中“庄严排场”的含义。

(4分)
答:
13.联系全文,探究横八字巷的往事让“我”“刻骨铭心”的原因。

(6分)
答:
10.(1)内容上,指出那个时代横八字巷里人们生活贫穷却努力把日子过出动静的特点;
(2)结构上,领起下文对横八字巷往事的叙写。

11.选取典型景物,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注重细节描写,写出了横八字巷阴冷潮湿、萧条破败的特点,表现了横八字巷人们生活的贫困艰难;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

12.(1)生活态度:不苟且,不绝望。

(2)生活方式:有板有眼,恪守传统。

13.(1)那些充满趣味的家常琐事,使“我”童年的记忆色彩缤纷;(2)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让“我”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3)人们在清贫中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让“我”体悟到了生命的尊严;(4)人们在艰难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答出三点即可)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4周周测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唤醒
王生文
第一次走进家政公司的腊梅,对能否找到一份钟点工的工作,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公司工作人员接待了她,一番交谈后,工作人员给了她一个电话号码,让她与一个叫春芬的女人联系。

然而,与春芬见面后,事情就大大出乎腊梅的意料了。

春芬与腊梅年龄相仿,尽管衣着光鲜,高贵脱俗,但淡淡的脂粉分明盖不住脸上的忧郁。

她上上下下看了一会儿腊梅,然后,礼节性地递给她一杯水,说:“我要的钟点工不是做体力活的。

”腊梅的眼睛就在这时睁得有些大了,自己可是只有做体力活的本事啊。

“钱也不是问题,只要你能做。

”春芬接着又说。

腊梅的眼睛里充满了疑惑,同时也夹杂着一丝希望,因为,她最大的问题就是钱,否则她是不会去做钟点工的。

房间里又静了一会,春芬抬起头问:“梅姐,每天上午八点至十一点,你能陪我丈夫说话吗?”腊梅一惊,旋即站起身。

春芬一笑,不动声色,示意腊梅坐下,说:“看你紧张的,我丈夫是一个……植物人。

”腊梅浑身一颤,杯中的水溅出来,从指缝间一点点往下滴,像泪水一样。

“你怎么啦,梅姐?”这回吃惊的是春芬,她望着眼前的腊梅,说:“要是不想做,我也不勉强你。

”腊梅放下手中的杯子,很快恢复了镇静,对春芬说:“不,我想试试看!”春芬眉眼一亮,轻轻呼出一口气,有些感激地对腊梅说:“你是第一个答应试试看的人,谢谢你!”说着,春芬起身从抽屉里拿出几页纸递给腊梅,“我把平日里陪我丈夫说的话,
都写在纸上,你就照着上面的说,当然,能带点感情是最好的,等说熟了,你想怎么说都可以,只要是那个意思——其实,对唤醒他,我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腊梅跟着春芬走进一间明亮洁净的房间,房间里散发着一缕缕的香味,应该是从桌上的那盆兰花里飘出来的,床前放着一双皮鞋,光亮亮的,像刚脱下不久似的卧在那里,等着主人去穿它。

春芬走近床,拉开尼龙蚊帐,对着深睡的男人说:“明,我又来陪你说话了……”
春芬侧过头,用眼睛暗示腊梅可以接着她的话试试看了。

腊梅的双眼从纸上移开,有些模糊地落在男人昏睡无光的脸上,她慢慢松开抿着的嘴唇,接着春芬的话往下说:“明,你知道吗?今天是你熟睡的第……”第多少天?腊梅竟说不上来,她略带歉意地望了一眼春芬,随即看了看手上的纸,接着说:“今天是你熟睡的第三百七十一天,你不能再睡了,你的母亲病了在住院,我要去公司打理,我们的孩子夏苗还等着你带她去郊游。

明,你还记得吗?那天是三月十号,星期日,惊蛰后的第五天,夏苗要你带她去郊外踏青,听虫子唱歌。

明,你是个好爸爸,把公司重要的应酬都推掉了,和我一起手牵手带着夏苗去郊外。


“一路上,你和苗苗唱着歌,先唱《拔萝卜》,再唱《采蘑菇的小姑娘》。

眼看就要到郊外了,这时,一辆摩托车迎面向我和夏苗冲过来,情急之下,明,是你奋力推开了我们娘儿俩。

你知道吗,明?我只是擦破了点儿皮,夏苗倒在我身上,毫发未损。

你真是个好丈夫,是个好父亲,我们日夜都在盼着你早日醒来……”
春芬听着,不觉双眼湿润了,她抹了下眼睛去看腊梅,腊梅的脸上竟然流淌着两行晶莹的泪水。

她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掏出手帕塞到腊梅的手里,头一低走出了房间。

十一点,春芬再次走进房间,递给腊梅一杯糖水,并塞给她一个沉甸甸的红包,腊梅想推辞,可是,那双温润如玉的手已经将她满是裂口的手握住了。

腊梅换了两趟公交,然后匆匆步行,走进一片棚户区。

腊梅到家了。

家里有两个人,
一个老人在低矮的厨房里做饭,一个八九岁的女孩,正在伏案做作业,看见她进来,抬头叫她妈,她只应了声,没有看女孩,顺手从墙边提起一个暖水瓶,一转身进了房间。

房间里有些昏暗,她随手拉了下开关绳,灯泡亮了,照着房间里简陋的陈设,还有木床上躺着的一个一动不动的男人……(有删改)
10.腊梅听到春芬的丈夫是植物人后浑身一颤,此处对她反应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4分)
答:
11.分析画线部分的意蕴。

(5分)
答:
12.小说中的两位妻子形象有哪些异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5分)
答:
13.小说以“还有木床上躺着的一个一动不动的男人……”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分)
答:
10.①用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腊梅内心的激动。

②以腊梅反常的反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为小说结尾写腊梅的丈夫也是植物人埋下了伏笔。

11.①表现了春芬丈夫所住房间的环境很好,说明春芬对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

②对床前皮鞋的描写,暗示了春芬对丈夫早日醒来的殷切期盼。

12.①异:春芬家境富裕,腊梅生活拮据;春芬气质高贵,腊梅勤劳质朴;春芬打理着公司事务,腊梅需打工维持生计。

②同:都遭遇不幸却深深关爱着患病的丈夫,希望丈夫早日醒来;都肩负着家庭的重担,为了家庭忙碌不停。

13.①解答了读者心中的疑惑,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腊梅听说春芬丈夫是植物人时表现异样,照着春芬写在纸上的话说给春芬丈夫听时流泪,这些令人疑惑的点,在这里给出了答案。

②凸显了人物的不幸和坚韧。

腊梅做钟点工照顾春芬成为植物人的丈夫,而自己的丈夫竟也是植物人,躺在床上需要人照顾,对比中突出了腊梅命运的不幸和坚韧的性格特征。

③增强小说的艺术魅力。

这是欧·亨利式结尾,在小说结尾才说出腊梅的丈夫也是植物人,出人意料,令人震撼,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5周周测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走读西湖
王旭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