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优秀作品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其创意来源“乐俑”吸引了无数观众前往河南博物院“打卡”。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这个节目让历史“活”了起来,让乐俑、乐舞图动了起来,更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深入社会公众的心中,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均收获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它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采用贴近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使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包装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年轻观众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着误区:一方面认为年轻人喜欢的都是“无脑剧”“傻白甜”“雷人风”;另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都是“高冷范”“夫子腔”“古董货”。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无法创造出有效触达当下年轻人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方式。久而久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渐渐失去兴趣,转而在“二次元”等潮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甚至价值坐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缺少一架连接彼此的桥梁。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
语文
命题人:抚顺二中苏溟波张凌王雪
审题人:沈阳二中于非王伟齐瞳瞳花凤娇
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23小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范畴的一项是()
A.《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B.《百心百匠》让明星嘉宾拜师民间非遗匠人,学习传统技艺,带领观众沉浸到具体的工艺制作过程中。
C.bilibili跨年晚会中,演员裘继戎表演的舞蹈《惊·鸿》将经典传统戏曲与现代舞蹈进行混搭和融合。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近几年,一些综艺节目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揭示传统文化之美,为年轻人架起了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迈出了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接下来,更要鼓励人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之于中,必行于外”。
(摘编自李韵、苏晓彤《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材料二:
《唐宫夜宴》成功“出圈”,不仅仅依赖于演员们精彩的舞蹈表演,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唐宫夜宴》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度挖掘文化故事,实现了内容格调的升华。在舞蹈开头的博物馆展厅中,与乐俑们一同“出镜”的有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妇好鹗尊”、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少女们莲步穿行的天地间,依次出现了《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以及出土于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中的壁画《备骑出行图》。众多国宝和舞蹈表演相得益彰,在为节目增添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更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魅力,令人回味悠长。
(摘编自王慧《刷屏的<唐宫夜宴>,为何能C位出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都是通过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借助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而成功的。
B.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无法摆脱原有的“小天地”,使年轻人逐渐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C.距今千百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埋在历史的泥土中的宝藏,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就能彰显其价值和美。
D.《国家宝藏》第三季能唤醒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是因为其利用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让敦煌的虚拟守护者“九色鹿”“活”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传媒要发挥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培养、增强文化自信。
如果说中华文化为《唐宫夜宴》注入了灵魂,那么现代技术和创编技术的助力,则让这场唐宫夜宴变得妙趣横生。节目借助5C+AR的技术,将舞台艺术与电影蒙太奇的思维结合,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融为一体,最终创造出了一种“人在画中行”的独特景观,呈现出精美绝伦的舞台效果。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更仿佛置身于画卷当中,跟随千年之前乐女们的步伐,共赴宫廷盛宴,同享盛唐美世。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于是,这块土地也有了一层层的沉埋。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就像干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西北边陲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对严肃话题产生兴趣,进而让观众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最终带给人震撼,使人产生自豪感,这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同经验,但传统文化的传播若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利用大众传媒为公众多上一些厚重又鲜活的传统文化课,更要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逐渐培养、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就是每一个国人都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能发自内心地坚信、践行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以自信、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
D.“数字敦煌”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共享。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的重要意义。
【答案】1. A 2. B 3. D
4.首先由《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取得成功的经验引出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接着从认知误区的角度说明在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搭建桥梁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应如何搭建桥梁;然后提出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要寓教于乐,还要将文化基因植入国人内心,培养、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最后指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要做到知行合一。
没有明星大腕,不靠网红话题,《唐宫夜宴》的成功基于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节目的走红在给予文艺工作者信心的同时,也给当前的文艺创作带来了启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如何在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寻文化肌理,借助新技术创新“打开方式”,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5.①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②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③提振了文艺工作者的信心;④给当前的文艺创作工作带来了启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阳关雪
余秋雨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其它试题答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源自文库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B.《唐宫夜宴》借助现代技术和创编技术,创造了“人在画中行”的独特景观,使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从而实现了内容上的升华。
C.《唐宫夜宴》走红既不靠明星大腕,也不靠网红话题,更多靠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舞蹈演员们的精湛表演。
D.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就要在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借助新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
然而,搭建这样一架沟通的桥梁并非易事。都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距今动辄几百年、几千年。要想寻得宝物并为我所用,必须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若干过程。就像矿石一样,只有被加工成饰品并戴在人身上,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只是一块无人问津的石头。
由于深埋在历史的泥土中太久,有的传统文化已变成了坚硬的化石,身上布满了尘埃,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除了要拂拭掉尘埃,还要为其穿上亮丽的外衣。比如《国家宝藏》第三季开篇,随着国宝盒子的无限延伸,无数文物在国宝盒子的屏幕内奇幻变化,讲解员张国立走进通道,舞台瞬间变成充满文物的“宇宙星河”。舞台前后有18道旋转屏,左右两道为开合屏,裸眼3D技术的运用,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节目在每期的场景设计中,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惊喜。节目中,经由动画片《九色鹿》的配音演员丁建华的再次配音,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敦煌虚拟守护者“九色鹿”仿佛活了起来,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让观众大呼“我们的青春回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