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风民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子女,西藏以其博大、宽广、神圣养育了勤劳善良的藏民。
藏民以他们特有的文化快乐的以自己的方式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
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
顾名思义,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
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先将鲜奶加温煮熟,晾冷后倒入圆形木桶中,桶中装有与内口径大小一样的圆盖,中心竖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圆盘,打酥油者紧握本柄上下捣动使圆盘在鲜奶中来回撞击,直到油水分离。
这个过程就叫做“打酥油”。
牛羊奶经过这样捣打后,其中的油质浮出水面,将它用手提出。
压装于皮翼中,冷却后便成酥油,现在,手摇牛(羊)奶分离器已经逐步代替了手工捣制的旧工艺。
喝酥油茶时还有一套喝茶的规矩。
客人坐好后,主人取出茶碗端放在面前,恭敬地将酥油茶斟上。
倒茶前将茶壶轻轻晃荡数下,意将壶里的茶搅均匀。
饮茶不能太急,不要一口喝干,且不能发出响声。
主人对客人的茶碗总是添的满满的,以表示礼貌。
如果自己不想喝了,就摆着不要动,等告别时,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当地饮茶习惯。
酥油茶营养非常丰富,喝后还能生津止渴。
青稞酒是藏族人都喜爱喝的酒,是自己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一种家制酒。
青稞酒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稍加降温后加进酒曲,装进木桶或淘罐加封发酵3-4天后,在加一定比例的清水,几天后便成了清爽可口的青稞酒。
每当亲戚、朋友团聚或客人来访,主人都要给客人敬三杯酒,客人用无名指沾少许弹向空中,以示敬天地神,最后小喝一口,添满,再喝一口,如此三次,然后满杯喝干。
如果你端着酒杯不喝,主人会认为你客气,便要唱起祝愿你的父母、家人、朋友的祝酒歌,直到你把此杯酒喝完。
若你真的不会喝酒,主人也不会为难你。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期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
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
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
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
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佛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
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
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
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
以示谢意。
有事求人则要到他人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
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堆谐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们从小就受到了歌舞的熏陶。
他们用歌舞表达自己的各种各种感情活动及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心理状态。
藏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有人说会走路就是会跳舞,会说话就是会唱歌。
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
西藏的民间歌舞浩如海洋,而堆谐则是西藏民间歌舞中的一种。
堆谐是藏语的读音,“堆”是西藏的一个地方,“谐”为歌曲之意。
这种具有快节奏表
演、粗犷朴素的舞蹈,后来被艺人加工提炼,又有了各种舞姿,如踢踏舞的强节奏、扣胸挟臂的舒情浪漫,都在堆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在藏语文中被称为“阿吉拉姆”,是‘仙女大姐”的意思,简称“拉姆”(即仙女)。
从十五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
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
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
这就是藏戏的雏形。
藏戏在西藏以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流传至今已相当普及,是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艺术。
藏戏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
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雕刻西藏的民间雕刻艺术源远流长。
今天在荒无人迹的山野中所发现的数十处原始岩画,就出自藏族先民之手,是这片原始岩画就出自西藏先民之手,是这片土地上现存的第一批艺术品。
民间雕刻艺术以其数量大、材料美、品位高享有重要地位和声誉,其种类有木雕、石雕、骨雕、泥塑、金属雕等等。
禁忌藏族禁忌较多,有行为、宗教、语言、食物及生产劳动等诸方面。
生活禁忌: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
语言禁忌: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
生产禁忌:不打杀鹤、雁、鹰、雕、乌鸦、家狗、家猫等,雨季,忌在高山上砍伐木材或高声喊叫。
在防霜防雹期,忌火化尸体,忌妇女外出不披披肩。
磕头:
信教群众到寺院朝神拜佛和拜见大活佛时都要磕头,以表示忠心和虔诚。
磕头时,不论男女都要将绕在头上的发辫解开,脱下帽子(男人须将处巴套袖),双手着地磕三次,以表示尊重和亲热。
路遇长者要脱帽让路,若骑马相遇,定要下马致礼。
葬俗:
藏区盛行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五种葬式,丧葬时采用何种葬法,以问喇嘛后决定。
天葬行大葬者大多是僧侣和成年俗人。
天葬:天葬又称鸟葬或空葬,是藏族的一种古老的风俗,也是藏族地区普遍的葬法。
各地都有天葬台,人死后,念经“超度”后送至天葬台,由天葬专职行葬人员剖尸喂鹫。
天葬时忌外人观看。
水葬: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沿岸,有水葬的习惯。
当地人认为水葬和天葬一样,天葬是将尸体喂秃鹫,而水葬则是把尸体喂鱼,效果一样,均可得到超度。
火葬: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法,多在高僧、活佛和大贵族中进行。
土葬:用汉式棺材,人死后入棺,并停放数日,方送葬,掩埋后用厚草皮垒成长形土墓;用藏式棺材,尸体成蹲状入敛,坟墓标志不明显,葬礼也较简单朴素;人死后将尸体捆成蹲状后放大白布口袋或麻袋,掘坑掩埋,无棺材。
塔葬:足大活佛圆寂后所用的葬仪。
尸体经防腐处理后,置于塔内,称为“灵塔”,供人崇拜。
有的是焚化尸体后,将骨灰放在灵塔内。
藏历年:古时候没有藏历,人们认为桃花一开就算一个新年的开始。
现在的藏历起源于公元1027年,从此,藏历的第一天固定为藏历年。
藏历年是西藏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团聚,用吉祥如意等美好语言相互祝福。
进入藏历十二月,人们就开始做着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藏历初一那天把青稞苗供在佛龛上,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丰收吉祥;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等供品;完成针线活,打扫房屋庭院。
大年初一的一早,人们在民间说唱老人祝福吉祥的"扎嘎"声中(现在多用录音机播放)迎来藏历新年。
这天,各家各户把祝愿吉祥如意的青稞幼苗、"卡赛"(油榨果)、"隆过"(羊头)、"切玛"(五谷丰收斗)、各种糖果摆于佛龛或藏柜上,全家人换上新衣,坐在崭新的卡垫上,吃用人参果、酥油、糖等做的"吉祥饭"。
饭后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依次抓上几粒撒向天空表示祭神,然后拈一点放进嘴里。
这时长辈祝大家"扎西德勒",晚辈回贺"祝你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这一天各家基本上闭门欢聚,邻里互不走访。
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持续半个月。
传昭大法会:传昭大法会又称为莫朗钦波节,是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
此会是由格鲁派创始人,宗教的改革家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发起的一次祈祷大会延续而来的。
在这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万人集中在拉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
西藏与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来次朝佛,放布施。
各种节日朝山节:佛教者们认为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第一次举行讲经的日子,所以,这天人们穿着新衣,带着食品,赶往拉萨附近山上的各寺朝佛、念经,之后,到野外尽情餐饮、歌舞,直到日落才返回城里。
春播节:又叫播种节、试种节,是给第一次学耕地的小牛套上轭木,试耕土地。
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日举行。
在春播节前三四天,各家要酿造青稞酒并给牲畜准备好装饰品。
到春播节那天日出之时,由一个当年属相的妇女和几个老农民,穿上节日盛装,将准备好的茶酒、经幡、香炉带到破土耕地之处祭祀土地神、农业神,然后回村寨。
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便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牵着耕畜一起来到准备开耕的那块耕地上。
大家欢欢乐乐地分成几摊子,喝茶饮酒。
茶酒之后,由几个男人在开耕之处烧香、坚经幡、高唱颂词、祭祀神灵,准备试耕。
一般说来,每户带来一对耕牛,由该户主妇向天敬酒三次,在耕牛脑门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
新耕的第一犁,由当年属相的妇女撒出吉祥种子,然后开始翻耕。
敬神仪式之后,还要举行跑步、角力等娱乐活动。
当雄赛马会:是每年藏历7月10日开始历时三天,藏语称"中仁从读",意为请喇嘛念经。
赛马会原是庆祝丰收、开展农牧业产品互市、进行文化娱乐的活动,后来才渗入了宗教色彩。
当雄赛马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主要有赛马、射箭、歌舞表演等。
江孜赛马(射箭节):赛马射箭活动在西藏各地非常普遍,而把它作为竞赛活动固定下来起始于公元1408年的江孜。
以前的赛马节仅限于赛马、射箭和骑马射箭三项。
然而,今日的赛马节除保留以上活动外,还增加了各种文体活动和物质交流,已成为每年西藏地区最盛大的地区性节日。
林卡节:酷爱户外生活的藏族人民,夏天纷纷进入拉萨河边的林卡游乐避暑,称为"玩林卡"。
林卡节日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总的来看离不开两个主题:敬神和娱乐。
每当节日到来,身着盛装拉萨人便源源不断地从城里涌向郊区的林卡,汽车、骡马、自行车、摩托车载着人和桌椅、食品、饮具,熙熙攘攘地行进在大街小路上。
有的在林卡里搭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用五颜六色的帐围围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卡垫,摆放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唱歌、跳舞、打藏牌、掷骰子、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喝酒狂欢,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节目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箭、竞技比赛等。
近年来拉萨林卡里的活动更加丰富,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
江孜达玛节:江孜达玛节已有500多年历史。
据说在萨迦王朝时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
帕巴桑布死后,他的弟子每年做祭祀以表纪念,后因战乱中断。
公元1408年帕巴桑布的儿子贡桑绕帕任江孜法王后恢复祭祀。
这一年藏历4月10日至4月27日,贡桑绕帕为其父念经祭祀,并进行娱乐活动,内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动和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
到了扎西绕丹任江孜法王时,也就是公元1447年,还增添了骑射、藏戏、歌舞等娱乐活动。
江孜达玛节由此沿续至今。
林芝工布节:传说很早以前,有支外国军队入侵西藏,当地人无力抵抗,只好向各地求援。
工布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组成了一支爱国军队前去支援。
他们踏上征程之时,正值九月,将士们惋惜不能喝上过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过年的点心,也没有烤上过年的青松火。
工布人民便把藏历提前到十月一日来过。
为了纪念当年英勇应征的将士,每年的十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献上三牲为将士们守夜,久而久之,十月一日过工布年的习俗便形成了。
工布年与藏历新年相比,有着较强的林区特色。
主要活动有赶鬼、请狗赴宴、吃"结达"、背水、祭丰收女神等。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
每年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历时7天,又名"沐浴周"。
相传,很早以前青藏高原发生了罕见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
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派七仙女从玉液池取来七瓶仙水,倒在西藏所有的河流里。
当夜,老百姓都在梦中看到一个面黄肌瘦、遍体疮痍的姑娘跳进清澈的河水沐浴后,病态全无,容颜照人。
从此,每年夏末初秋,当"噶马吉日"(金星)出现的七天里,城市、农村和牧区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纷纷走向江、湖、河、溪畔、搭起帐篷,围上帏幕,铺上卡垫,在水中嬉戏、游泳。
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水中沐浴。
中午一家人在外野餐,品尝醇厚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
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尽情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春播节:又叫播种节、试种节,是给第一次学耕地的小牛套上轭木,试耕土地。
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日举行。
在春播节前三四天,各家要酿造青稞酒并给牲畜准备好装饰品。
到春播节那天日出之时,由一个当年属相的妇女和几个老农民,穿上节日盛装,将准备好的茶酒、经幡、香炉带到破土耕地之处祭祀土地神、农业神,然后回村寨。
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便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牵着耕畜一起来到准备开耕的那块耕地上。
大家欢欢乐乐地分成几摊子,喝茶饮酒。
茶酒
之后,由几个男人在开耕之处烧香、坚经幡、高唱颂词、祭祀神灵,准备试耕。
一般说来,每户带来一对耕牛,由该户主妇向天敬酒三次,在耕牛脑门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
新耕的第一犁,由当年属相的妇女撒出吉祥种子,然后开始翻耕。
敬神仪式之后,还要举行跑步、角力等娱乐活动。
当雄赛马会:是每年藏历7月10日开始历时三天,藏语称"中仁从读",意为请喇嘛念经。
赛马会原是庆祝丰收、开展农牧业产品互市、进行文化娱乐的活动,后来才渗入了宗教色彩。
当雄赛马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主要有赛马、射箭、歌舞表演等。
江孜赛马(射箭节):赛马射箭活动在西藏各地非常普遍,而把它作为竞赛活动固定下来起始于公元1408年的江孜。
以前的赛马节仅限于赛马、射箭和骑马射箭三项。
然而,今日的赛马节除保留以上活动外,还增加了各种文体活动和物质交流,已成为每年西藏地区最盛大的地区性节日。
林卡节:酷爱户外生活的藏族人民,夏天纷纷进入拉萨河边的林卡游乐避暑,称为"玩林卡"。
林卡节日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总的来看离不开两个主题:敬神和娱乐。
每当节日到来,身着盛装拉萨人便源源不断地从城里涌向郊区的林卡,汽车、骡马、自行车、摩托车载着人和桌椅、食品、饮具,熙熙攘攘地行进在大街小路上。
有的在林卡里搭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用五颜六色的帐围围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卡垫,摆放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唱歌、跳舞、打藏牌、掷骰子、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喝酒狂欢,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节目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箭、竞技比赛等。
近年来拉萨林卡里的活动更加丰富,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
江孜达玛节:江孜达玛节已有500多年历史。
据说在萨迦王朝时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
帕巴桑布死后,他的弟子每年做祭祀以表纪念,后因战乱中断。
公元1408年帕巴桑布的儿子贡桑绕帕任江孜法王后恢复祭祀。
这一年藏历4月10日至4月27日,贡桑绕帕为其父念经祭祀,并进行娱乐活动,内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动和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
到了扎西绕丹任江孜法王时,也就是公元1447年,还增添了骑射、藏戏、歌舞等娱乐活动。
江孜达玛节由此沿续至今。
林芝工布节:传说很早以前,有支外国军队入侵西藏,当地人无力抵抗,只好向各地求援。
工布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组成了一支爱国军队前去支援。
他们踏上征程之时,正值九月,将士们惋惜不能喝上过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过年的点心,也没有烤上过年的青松火。
工布人民便把藏历提前到十月一日来过。
为了纪念当年英勇应征的将士,每年的十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献上三牲为将士们守夜,久而久之,十月一日过工布年的习俗便形成了。
工布年与藏历新年相比,有着较强的林区特色。
主要活动有赶鬼、请狗赴宴、吃"结达"、背水、祭丰收女神等。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
每年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历时7天,又名"沐浴周"。
相传,很早以前青藏高原发生了罕见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
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派七仙女从玉液池取来七瓶仙水,倒在西藏所有的河流里。
当夜,老百姓都在梦中看到一个面黄肌瘦、遍体疮痍的姑娘跳进清澈的河水沐浴后,病态全无,容颜照人。
从此,每年夏末初秋,当"噶马吉日"(金星)出现的七天里,城市、农村和牧区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纷纷走向江、湖、河、溪畔、搭起帐篷,围上帏幕,铺上卡垫,在水中嬉戏、游泳。
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水中沐浴。
中午一家人在外野餐,品尝醇厚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
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尽情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春播节:又叫播种节、试种节,是给第一次学耕地的小牛套上轭木,试耕土地。
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日举行。
在春播节前三四天,各家要酿造青稞酒并给牲畜准备好装饰品。
到春播节那天日出之时,由一个当年属相的妇女和几个老农民,穿上节日盛装,将准备好的茶酒、经幡、香炉带到破土耕地之处祭祀土地神、农业神,然后回村寨。
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便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牵着耕畜一起来到准备开耕的那块耕地上。
大家欢欢乐乐地分成几摊子,喝茶饮酒。
茶酒之后,由几个男人在开耕之处烧香、坚经幡、高唱颂词、祭祀神灵,准备试耕。
一般说来,每户带来一对耕牛,由该户主妇向天敬酒三次,在耕牛脑门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
新耕的第一犁,由当年属相的妇女撒出吉祥种子,然后开始翻耕。
敬神仪式之后,还要举行跑步、角力等娱乐活动。
当雄赛马会:是每年藏历7月10日开始历时三天,藏语称"中仁从读",意为请喇嘛念经。
赛马会原是庆祝丰收、开展农牧业产品互市、进行文化娱乐的活动,后来才渗入了宗教色彩。
当雄赛马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主要有赛马、射箭、歌舞表演等。
江孜赛马(射箭节):赛马射箭活动在西藏各地非常普遍,而把它作为竞赛活动固定下来起始于公元1408年的江孜。
以前的赛马节仅限于赛马、射箭和骑马射箭三项。
然而,今日的赛马节除保留以上活动外,还增加了各种文体活动和物质交流,已成为每年西藏地区最盛大的地区性节日。
林卡节:酷爱户外生活的藏族人民,夏天纷纷进入拉萨河边的林卡游乐避暑,称为"玩林卡"。
林卡节日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总的来看离不开两个主题:敬神和娱乐。
每当节日到来,身着盛装拉萨人便源源不断地从城里涌向郊区的林卡,汽车、骡马、自行车、摩托车载着人和桌椅、食品、饮具,熙熙攘攘地行进在大街小路上。
有的在林卡里搭帐篷,帐篷大都是白色的,绣着蓝色的吉祥图案,朴素而美观;还有的人家用五颜六色的帐围围里,架起炉灶,安置桌椅,铺上卡垫,摆放各种点心、菜肴、饮料,夜以继日地唱歌、跳舞、打藏牌、掷骰子、讲故事、玩游戏、请客欢宴、喝酒狂欢,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节目和藏戏,进行传统体育、射箭、竞技比赛等。
近年来拉萨林卡里的活动更加丰富,电视机、录像机、卡拉OK、电子游戏机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在这里相处融洽。
江孜达玛节:江孜达玛节已有500多年历史。
据说在萨迦王朝时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
帕巴桑布死后,他的弟子每年做祭祀以表纪念,后因战乱中断。
公元1408年帕巴桑布的儿子贡桑绕帕任江孜法王后恢复祭祀。
这一年藏历4月10日至4月27日,贡桑绕帕为其父念经祭祀,并进行娱乐活动,内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动和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
到了扎西绕丹任江孜法王时,也就是公元1447年,还增添了骑射、藏戏、歌舞等娱乐活动。
江孜达玛节由此沿续至今。
林芝工布节:传说很早以前,有支外国军队入侵西藏,当地人无力抵抗,只好向各地求援。
工布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组成了一支爱国军队前去支援。
他们踏上征程之时,正值九月,将士们惋惜不能喝上过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过年的点心,也没有烤上过年的青松火。
工布人民便把藏历提前到十月一日来过。
为了纪念当年英勇应征的将士,每年的十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献上三牲为将士们守夜,久而久之,十月一日过工布年的习俗便形成了。
工布年与藏历新年相比,有着较强的林区特色。
主要活动有赶鬼、请狗赴宴、吃"结达"、背水、祭丰收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