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2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学科知识,考研成为了许多学子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版考研真题以及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版考研真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版考研真题共分为选择题和论述题两个部分。
选择题主要考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的了解和掌握,论述题则要求考生对于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行自由发挥。
第一节: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唯物史观C) 历史唯物主义D)辩证法2.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结果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辩证唯物主义C) 唯物史观D)历史唯物主义3.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第一性质!”这一观点是:A) 资本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C) 辩证法D)历史唯物主义第二节:论述题请根据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自由发挥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版考研答案第一节:选择题答案1. A) 辩证唯物主义2. A) 马克思主义哲学3. B)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节:论述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而辩证的哲学,它不仅是对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工具。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找到合适的道路。
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成人高考(专升本)必看马哲论述题二
成人高考(专升本)必看马哲论述题二
2011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为10月15日、16日,为此1、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在实际工作中,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自以为是,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的表现。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以下原理: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
这正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要求的。
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去认识事物,这就坚持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
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事物有相对稳定性的一面,又必须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指导实际工作的方针、改革,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
马哲2——7章部分课后题答案
第二章1、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6)答: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
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答: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
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马哲 第二章
第一信号: 由刺激物 直接引起 的信息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 由刺激物 的符号引 起的信息 前面有梅林,到那里吃梅子。
望 梅 止 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 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
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实践的运行机制
确立目 的方案 实施实 践方案
进行反 馈调节
对照检 验评价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实践 的特点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特征
• ( 1 )客观物质性 —— 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 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 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 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 (2)自觉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 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通过改造客观对象 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 ( 3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 社会环境和关系中进行,并随之而变化。
化 学 反 应
无机物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感觉、心理
49 ×
36
人类意识
物质在本质上都有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
物质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人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物质
细胞膜 大脑
刺激感应性
举
例
无机物 反应特性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葵花向日 食人草 警犬破案 马做算术 谈虎色变 苹果与万有引力
马哲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反复以至于无穷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有新内容、新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2、为什么对具体事物 的认识要经过反复性的 过程?
①主观方面:人往往会受到认识 能力的限制 ②客观方面:由于事物本身的复 杂性以及事物本质的暴露也需要 一个过程
原子 基本粒 子!
真理相对性的主要表现:
第三,相对于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本性 来说,虽然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 世界,但每次的实现却是有条件的、相 对的。
伽利略受审
花的构成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与真理相对性的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 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 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包含有永 不会被推翻的绝对真理的颗粒;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
的感性材料; 二是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感性材料加 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的制作加工。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 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 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 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 个飞跃。
2、飞跃的条件
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2、飞跃的条件
为了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关键 是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实践观念,并且找到 实现这一观念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所谓实践观念,就是在观念中形成的关于 未来世界的理想图式,包括实践的目的、方 式以及实施方案等即实践的观念模型。这种 观念模型,也叫实践的观念或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_2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概念内涵),它既包括一切事物也包括人的 实践活动(外延)。它独立于我们的意识、精神 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精神所反映。(物 质与意识的关系)
它的深刻内容及理论意义: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 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从根本上同唯 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是一咱从整体把握世界的
思维方式。
局限性:把世界万物归结为由某种或某几种
具体的物质形态构成,这种物质概
念难以概括所有的物质形态的共同
本质,也很难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
多样性,是一种粗浅的物质结构层
次的学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哥 白 尼 ( 14 73 15 43 牛 顿 ( 16 42 ~ 17 27 ~ ) ) 的 数《 学自 原然 理哲 》学 首 页 约 翰 洛 克 · ( 16 32 ~ 17 04 )
多样的;无限多样的物质结构层次和具体的物
质形态又有着共同的本质 —— 客观实在性, 具有统一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一” 寓于“ 多”之中,“ 多”表现“ 一”, “ 一”与“ 多”是统一的。 必须善于从“ 多”把握“ 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第一,坚
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对宗教迷信以及唯心主
v2 1 2 c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的 相对稳定状态,运动的特殊 形式。它有两种情况。(参阅 教材 P.35)这些均说明静止 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 统一。 割裂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或 者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主义的物质概念的局限性。
第二轮复习练习(马哲二)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物质和意识★重要知识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概括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是万事万物的共性)。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离开运动讲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讲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一切物质运动的(两方面属性);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5、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又称(客观规律)。
规律的本质特点——(客观性)。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提供了(根本动力)。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是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4、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为突出的表现。
(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
5、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必要条件)。
6、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规律办事,又要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性。
7、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2)世界统一于(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马哲名词解释(二版)
马哲名词解释1.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然形成对世界各种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和根本看法。
2.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3.哲学: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本体论:本体论主要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为本原的问题,这也是哲学中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争。
5.认识论:认识论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6.科学主义:主要是指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这是一种试图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以“拒斥形而上学”的名义否定哲学的世界观性质,把哲学变为科学“副产品”的哲学思潮和哲学运动。
7.人本主义:教材P148.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起可以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够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9.运动: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
它概括了一切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本质,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10.时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是事物运动节律的体现。
11.空间: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这种广延性、伸张性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并存关系、分离状态,即事物的体积、位置、形态、排列次序等。
任何事物都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
12.自然存在: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
13.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14.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哲章节总结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1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人)与客体(对象)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工具)发生相互作用。
主体与客体关系:根本上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放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相互作用:1确立实践的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方案实际的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作用表现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
意识依赖于实践,离开时间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实践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行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其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反应与被反映之间的关系。
反映的特点:1摹写性2创造性。
人不仅能反映现象,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在,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能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三、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理性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
理性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马哲》第二章:世界是自然人、社会的统一
第二,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前提和要素。 劳动是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以自 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 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劳动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构 成。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 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 创造。 ——马 克 思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 劳客体的关系 相互区别:主体是主动的方面,是认识 和改造活动的施动者;客体是被动的方 面,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受动者。 相互依存:主体不能离开客体而存在; 客体也不能离开主体而存在。 相互作用:主体改造客体,自然界具有 了越来越多的“人化”的特点;客体也 反作用于主体,主体也得到了改造。
世界不会满足人, 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 改变世界。——列宁
第三节 人与社会
一、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自然存在物——自然属性
人有两重性:
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属性
①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更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②人只能在社会中存在。
人在集体中生活。 人在合作中劳动。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归属或依附(或 家庭、社区、阶层,或民族、阶级、政 党、国家)。 例:“狼孩”的 事例;《鲁滨逊 漂流记》中的鲁 滨逊。
二、劳动是自然、人、社会统一的基础 ①劳动是解决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 自然与社会矛盾的 唯一现实途径。 ②在人类劳动基础 上,世界的发展是 自然界、人、社会 的共同发展。
思考题 :
一、辩析题 1、人一定是主体。 2、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对自然 的依赖。 二、问答题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实现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的必要性?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实践
主体客体化
主体
客体主体化
客体
二、自在世界和人的世界的关系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名词解释二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或:物质是指不依赖于⼈的意识,并能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运动是标志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式。
3、静⽌——所谓静⽌是指物质运动的⼀种特殊形态,主要是指以下两种情形:⼀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空间位置移动,⼆是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尚未发⽣根本性质的变化。
4、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维性、不可逆性,它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单⼀⽅向流逝。
5、空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延性。
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度、宽度和⾼度三个维度,都有⼀定的体积和形状。
6、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即意识是⼈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意识的能动作⽤——意识的能动作⽤即意识的反作⽤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觉地指导⼈们的实践活动,反作⽤于客观事物。
8、客观规律性——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本⾝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
9、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和作⽤,即⾃觉的能动性。
10、⼈⼯智能——⼈⼯智能是研究⽤机器模拟和扩展⼈的智能的科学。
注:⼈⼯智能的本质是对⼈是思维的模拟,⼈类通过电⼦计算机(电脑)来模拟⼈脑的某些思维过程,为揭⽰意识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
11、思想路线——所谓思想路线,就是某⼀阶段,社会集团或政党的指导思想并⽤主⽀配其⾏动的认识路线。
12、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哲第二章
A.认识路线上的对立
B.认识理论上的对立
C.认识机制上的对立
D.认识方式上的对立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的实质。
【解析】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与经验论相对。
光唯理论就有唯物主义(如斯宾诺莎)与唯心主义(如笛卡儿)之分,所以它们的对立不是
认识路线的对立。它们都是一种成熟的理论,它们的对立在本质上是认识理论的对立,不单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解析】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修饰成分:“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
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对劳动分工的理解。
【解析】人的职业是由劳动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是后天实践的产
物。按一般常识就知道,人的才能肯定是与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关联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
结果,人的才能不是由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C 项的说法很有迷惑性,一方面,这种说法与
A.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B.它能够指导实践和检验认识
C.它能够扬弃抽象的观念
D.它是认识过程的结束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解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这次飞跃是对实践的指导、对认识的
检验、丰富与发展。A 项太笼统,没说明原因;C 项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D 项说法不准确,
考研政治马哲第二章精选习题
精选习题 ⼀、单项选择题 1.信息论以新的科学材料证明了意识是()A.⼀种独特的、⼀切信息过程的形武B.信息的对⽴物C.没有信息的、纯粹观念的东西D.信息、物质的普遍本性 2.不同的⼈对同⼀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古⼈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这表明() A.个⼈的认识能⼒是⽆限的 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4.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当作⼈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A.主观唯⼼主义观点B.客观唯⼼主义观点C.形⽽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物质本⾝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A.唯⼼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主义观点 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B.运动和静⽌的统⼀C.有限和⽆限的统⼀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7.“⼈的理性为⾃然界⽴法”,这是()A.主观唯⼼主义观点B.客观唯⼼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D.⼆元论 观点 8.“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A.否认静⽌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静⽌是不存在的D.认为静⽌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9.“⼤江东去浪涛尽”是指时间的()A.⼀维性B.顺序性C.持续性D.珍贵性 10.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产的发展产⽣重要影响,如《吕⽒春 秋》载:“夫稼,为之者⼈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 是()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B.事物的联系有利于事物的发展C.要按客观规律办事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1.宋朝有个画家叫⽂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
他⼀年四季观察⽵⼦的变化, 对⽵枝、⽵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画出的⽵⼦⽣动逼真,受到⼤ 家赞扬。
马哲 第二到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
A、唯心论B、辩证法C、唯物论D、实用主义【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参见教材P115。
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
A、唯心论B、辩证法C、唯物论D、实用主义【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参见教材P115。
3、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A、具有曲折性B、具有反复性C、具有无限性D、具有有限性【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
因此,上面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参见教材P109。
4、下面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凝练,不正确的是()。
A、富强B、民主C、文明D、法治【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参见教材P117。
5、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上。
A、适用性B、有限性C、内容D、功能【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参见教材P117。
6、著名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强调()。
马哲一分为二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马哲一分为二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马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马哲观点一分为二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原理,即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法则。
这一原理指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变化的。
换言之,马哲观点一分为二是要强调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既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发展的边界。
马哲观点一分为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关系。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各个矛盾因素组成的,这些矛盾因素可能是对立的,也可能是互相依存的。
例如,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也存在着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
这些矛盾和对立关系促使事物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其次,马哲观点一分为二也强调了事物的矛盾和对立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
这意味着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中,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在经济领域中,生产和消费既相互依存,因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也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同时又相互制约,因为生产的速度和规模会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而消费的规模和结构也会受到生产能力的限制。
总之,马哲观点一分为二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的矛盾和对立关系实现的。
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也适用于思维和认识的发展。
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矛盾和对立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马哲观点一分为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关于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内容的简要介绍。
在这个部分,你可以提供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概述,让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框架和内容安排。
例如,你可以写:本文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一分为二的观点。
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
马哲--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
实践活动
反馈和调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硬!
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甜!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知觉是对事
物表面现象和外部 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 的感性形象。是人脑对事物的感觉和 知觉在记忆中的再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 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 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 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 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 要一个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 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 上实现的。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马哲2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2013级矿山安全管理专科韦利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古今中外,追求社会平等、安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愿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
孔子的“和而不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在西方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观”;柏拉图的“公正即和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提出了未来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揭示,世界万物都是由矛盾构成。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而矛盾就是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与过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和谐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状态。
这种状态表现为不同事物之间(包括构成事物的不同要素之间),彼此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相互要求和相互依存达到了一致。
因此,和谐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关系,即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和谐只不过是事物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统一”占据着矛盾的主导地位,是事物变化的主流趋势,从而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和协调状态。
2、和谐作为矛盾关系,它具有相对性。
这不仅在于和谐是相对于不和谐而言的事物发展状态,还在于判断事物和谐的标准、事物和谐的程度都是相对的。
和谐的相对性来自于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方式,而任何具体事物的时空都是有限的、相对的。
马哲[2] 带答案
A· 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 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40、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 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 一变化的基础是( C )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38、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 ) 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39、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
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
5.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BCE ) A. 物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可以归结为原子在 量上的组成不同 B. 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
C. 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 展过程 D. 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根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E. 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8. 造成意识主观性差异的原因是 ( ABCE ) A. 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 人的实践经验的不同 C. 人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 D. 意识的对象的不同 E. 人的立场、观点的不同
9.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 ABCD ) A. 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的创造性
C.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B. 实践总是表现为许多人一起劳动
C. 实践活动是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的
D. 众多人的联合才能战胜自然
27. 人的意识活动同动物的心理的区别是(
D)
A. 动物仅具有无条件反射,没有条件反射 B. 人仅具有条件反射,没有无条件反射 C. 动物仅具有第一信号系统 D. 人同时具有第一、第二信号系统
马哲第二章唯物论
第二章唯物论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其意义1、列宁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在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给哲学物质范畴下了一个完整定义。
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像、反映”。
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第二,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哲学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一切物质的共同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普遍的。
物质结构理论讲的是关于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其次,哲学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又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哲学物质范畴要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这个普遍性的范畴要以对具体事物结构的认识为前提,没有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没有对个别物体结构的认识,物质这种一般性的认识也不可能产生。
哲学的物质范畴要不断地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才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史表明,没有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没有近代哲学的物质观;没有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就不可能产生。
另一方面,哲学的物质范畴能给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正确的物质观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人们要深化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指导。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恩格斯说:“支持,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因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综合基础知识》试题预测《马哲》_2
《综合基础知识》试题预测《马哲》事业单位考试必看考点高频试题:1、多选题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们的态度是_____A: 反对科学主义,赞同人本主义B: 注意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C: 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D: 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参考答案: BCD本题解释:【答案】BCD。
解析:现代西方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因此对待现代西方哲学不能采取支持一种思潮、反对另一种思潮的方法,而应该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因素。
2、单选题“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目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这些说法分别体现的哲学观点包括_____。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想”和“做”结合起来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主观因素制约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②④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B【解析】“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强调客观规律的制约性,与②对应;“目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强调的是目标的确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符合③;“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强调主观因素的制约性,对应④。
3、单选题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
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_____。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C【解析】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一是客观规律,二是客观实际,题干中①说明了规律性,③说明了现象的客观性,故应选C;②④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4、单选题“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
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S、第一章考两道简答,第二章考一道简答……绪论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第一章P27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28)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自然与精神的关系(什么决定什么?)P29,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吧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本页关键词:辩证法,形而上学P32页关键问题:物质的统一性是什么?指什么?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事物的普遍联系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点)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什么?有何作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作用:同一性: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斗争性: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二者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扎实掌握←老师说的,具体神马意思大家自己悟)P46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是什么?否定观是什么?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是怎么回事?P47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什么叫规律?客观性表现在何处?P54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第二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感性认识是什么?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什么?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理论对实践有何知道作用?为什么有?P69-70真理的客观性是什么?表现在何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价值及其特性: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人类世界是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的。
第三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2←自己去看)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为什么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特殊作用。
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P132看书联系: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以人为本”,毛泽东“从群众中来……(不知道的自个儿百度去)”第四章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简答)1、社会分工的出现,是指…………P143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根据课本143,简要概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146,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据说是重点,自己注意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内容,作用(重点!完全掌握):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
他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积极):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后果: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劳动力转化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简答)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积极:1、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4、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