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矛和盾的集合人教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矛和盾的集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标表述】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学习目标】
1.我会通过查字典、借助课文拼音、同桌互助、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等方式,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交流讨论、朗读指导等方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词语;读懂本课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运用有感情朗读、抓住重点句段,做批注等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4.学会不断思考,将自己随时想到的有益想法记录下来。
【重点难点】
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交流讨论、做批注等方式,读懂本课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运用有感情朗读、抓住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等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学会不断思考,将自己随时想到的有益想法记录下来。
【评价方案】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交流识字方法,正确书写生字,认读生字词。
(通过学习评价单第一题读词和第二题写字,落实学习目标1的达成。
)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本课主要内容,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通过学习评价单第三题,落实学习目标2的达成。
)
3.通过指名回答,在文中画出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并说说体会。
(通过学习评价单第四题,落实学习目标3的达成。
)
4.通过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学会不断思考,随时记录自己有益的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一、谈话导入:
1.出示卷首语: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第七组的课文了,请大
家先读一读卷首语,看看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会学到什么呢?
2.同学们说的很好,希望你们的收获会更多。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七
组的第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请大家把书打开,我请几位同学接读课文。
2.课文读得不错,字词掌握的怎么样?
3.认读字词。
出示字词: 矛 雨点般 戳 进攻
盾 左抵右挡 招架 自卫
手持 蜗牛 坦克
三、从题目入手,指导书写:(落实学习目标1)
1.老师发现大家对课文预习的不错,不过,如果把课文比喻成一个湖的话,课前的预习就好像你们还只是在湖面上观光游览,吹吹风,看看水波什么的,还没有潜入湖里去看个究竟。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潜到湖底去看看究竟。
2.我们从哪里钻到课文这个湖里去研究呢?其实呀,“钻进”课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从题目钻下去,也可以从插图钻下去,还可以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钻下去。
老师说过,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的题目“钻下去”吧!请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
出示图片,认识它们吗?有什么用?它们是什么时候的兵器?
3.矛和盾还是我们这节课要写的两个生字。
矛:是个象形字,这一点就是矛头上的一个小机关,这一撇就是矛上的红缨,注意这一笔是弯钩;
盾:是会意字,一个人手里拿着盾牌,一双眼睛在后面炯炯有神地瞪着,时刻注意着敌人的矛刺过来的方向。
4.学生书写、点评。
5.出示坦克的图片,这是什么时候的兵器?这现代的兵器和古代的兵器又有什么关系呢?
6.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能体现他们三者之间关系的一句话。
7.出示句子:“坦克把……大显神威。
”我们一起读一读,看看这句话中哪个词说的就是课题中“集合”的意思啊?我们再读一读课题吧!
四、学习课文的2——4自然段(落实学习目标2.3)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的?那是怎样合二为一的呢?
2.下面,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研究这个问题。
3.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几个自然段,老师给大家设计了表格,请大家先看看学习建议。
4.合作学习建议:
①独立默读2——4自然段,完成练习纸上的表格。
②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③组长协同达成共识。
(盾太小)→()→()
↓
(坦克)←()←()
老师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讨论,需要帮助请举手示意。
五、小组交流学习、汇报结果,深入理解课文2-4自然段。
1.发明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感觉盾太小的?是啊,还有一场比赛呢!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对方的矛……”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从哪里看出来的?能读出来吗?
2.这个危急关头,发明家怎么想?是啊,每走一步发明家都有他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在书上有的写到了,有的没有写到,我们能不能把发明家的思考过程补充完整?
3.大家看,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步步的想,一点点的做,你认为发明家是个怎样的人?
4.我们再来分工读一读坦克的发明过程。
5.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这几段中,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
(有三个:忽然、固然、当然。
)
6.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①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②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③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7.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①“忽然”说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
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
②“固”是本来的意思。
“然”是“这样”的意思。
“固然”就是本来这样的意思。
但是在这里“固然”重点不是说明铁屋子好,而是要说什么?(铁屋子好是好,“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
“固然”和“却”连在一起,重点是在讲“却”后面的意思——“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怎么办呢?
(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
③“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8.刚才,同学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互说互听)
9.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他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忽然,他想:要是盾大得像一个铁屋子就好了。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但自己却变成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
对了,还应该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伸出进攻的炮口和枪口。
当然,铁屋子还要会跑,得安上轮子和履带。
)
师:说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个带“然”字的词语,还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
这些内容都是围绕课文的题目来写的。
师:那,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题目吧!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课文第5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从哪些词体会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能读出来吗?
七、学习最后一段
1.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2.出示: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3.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4.谁,只能指物吗?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
那,我们想一想,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八、总结课文(落实学习目标4)
1.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
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2.至此,我们从题目“钻进”课文,细细地把课文研读了一遍。
我记得上课开始的时候,我们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请大家再读读课文题目,看看这个“眼睛”的“眼睛”是什么?
(齐读课题)
3.其实,“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一个道理,也是我们生活中永远也离不开的法宝,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集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生活中去寻找集合的学问,创造出更多新生事物。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从课文的题目钻进课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课文题目中来,读得深透,读出了滋味。
希望大家回家后,从课文这个“湖”里拣到语言宝贝。
看看哪些词语、句子和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把它抄写在摘抄本上,再背一背。
25《矛和盾的集合》评价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