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文本语言品味的策略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性文本语言品味的策略浅谈
作者:张启军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0年第08期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是品味、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
对文学性语言进行赏析和品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品味、对比式品味、推导式品味,使学生在品味文学性语言的过程中生长言语能力。
[关键词]文学性文本;语言品味;策略;《社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2-0019-02
语文教学过程是品味、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和品鉴课文中的文学性语言。
统编版教材中的《社戏》一文出自著名作家鲁迅之手,文本中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值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体悟和鉴赏。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品鉴。
一、体验式品味,从生硬到感性
很多时候,读者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品析都喜欢从“专家”的视角出发,交流分享时使用的是固有的语言套路和模式,这样的鉴赏方式往往会将学生的认知局限在狭隘而逼仄的认知层面。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感性的想象和联想,将自己放到故事中从而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
这种方式就称为体验式品味。
体验式品味以学生已掌握的认知与经验为主要动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与文本的内容进行碰撞,通过体验式品味逐步向文本的深处漫溯。
比如《社戏》中有这样一句话:“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很多教师机械地进行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篷船航行时的特点形象地揭示了出来,更通过船行速度之快衬托出了孩子们心情的愉悦。
这样的赏析并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之中。
在理解文学性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
上述例句中有很多元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把“航船”比喻成“鱼”,只要想象到鱼儿在水中嬉戏、畅游的样子,便能感受到“我”和小伙伴们的愉悦。
其次,“蹿”的意思是向前或者向上跃动,用“蹿”来写“航船”,则可以让读者想象到船在水中手舞足蹈、嘚瑟撒欢的样子,十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活化了原本静止不动的语言符号,激活了自身的生活经验,从而获得了丰富且深刻的阅读体验。
二、对比式品味,从个体到整体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赏析语言是需要借助对比的。
很多时候,没有对比,学生就没有理解的切入口;没有对比,学生的感知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维度上。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对比,才能更清晰、更立体地展现出文本语言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辨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对文本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都是描写月夜下行船,“出发”和“归航”两个部分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两个片段中都写到了小伙伴们在船上的说笑声,但细细考量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性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
有学生发现“出发”时的说笑与“嚷”,凸显了声音的力度,展现了大家出发之前的兴奋;“归航”时的“或骂,或笑”所表现的情感则有明显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出发”片段主要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展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激动,凸显了小伙伴之间的热情、友情。
小伙伴们急于把“我”送到赵庄。
他们对于一年只演一次的戏充满了期待,且他们还说服了“我”的家长成功捎带上了“我”,因而都很高兴。
在“归航”途中,大家在兴奋之余还有些失望。
兴奋是因为他们脱离大人的掌握,成功做成了一件事,失望是因为期待了许久的社戏并不好看。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便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很多看似平常的描写,其实蕴藏着作者独到的见解和认知。
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而仅让学生对其中某一个片段进行感知,那么学生是难以发现作者的精妙构思的,更别提对作者细腻的情感进行探究了。
三、推导式品味,从已知到未知
推导式品味是指让学生依循作者的思路,探析文本的思想内涵。
推导式品味是侧重于科学、理性探究的品味方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阅读感知能力,获取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感知经驗。
想要学生获得能力的突破,教师就要让学生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激活理性思维,并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比如《社戏》一文中的片段“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表面上是在交代不能去看戏的原因,实际上是为后文的发展做铺垫。
如果叫到了船,“我”便只能在大人的看护下去看戏,那过程定是中规中矩的,不可能发生任何有趣的事情。
文中还有许多处描写了小伙伴们划船的样子,而正因为用力划船消耗了过多的体力,他们每个人才会饥肠辘辘,从而才会对六一公公的罗汉豆下手。
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实际上是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在作者的层层铺垫下,情节的发展有序自然。
若没有这些铺垫,后面的一切便将无法自然出现。
再比如“偷豆子”这一部分情节就蕴藏着丰富而复杂的逻辑关联。
六一公公为什么会找上门来呢?因为他辛辛苦苦种下的豆子被小伙伴们偷了。
他家的豆子为什么会被偷呢?因为“我”和划船的小伙伴们饿了。
“我”和划船的小伙伴们为什么会饿?这就跟前面所阐述的原因联系了起来。
这样的逻辑是非常严密的,体现了作者内在构思的严谨。
学生只有在推导式的感知与品味
过程中,才能发现内在的关联,从一个看似简单而不起眼的信息中推导出更多的情节内容,进而体悟作者逻辑的严谨性,感受文章内在的无穷魅力。
学生对于文本语言的赏析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入文本的核心,梳理出文本语言之间的关联,从而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的创作思路与意图,为自身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在深入梳理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进行积极地逻辑推理,通过分析语句的表面内容探寻其所蕴含的意义。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
文学性文本的语言充满了情感、灵动性。
初中教师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还要让学生学会灵动、妥帖、有感情地表达。
这样,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才能得到整体性发展。
(责任编辑王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