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实施企业年金的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企业实施企业年金的实践与思考
徐泉雯
(金陵石化,江苏南京210033)
摘要:企业年金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一种,是一种以延期支付方式存在的职工劳动报酬,同时也是一项企业福利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养老费用负担日益过重,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对于缓解我国财政压力、解决职工个人养老问题、有效稳定企业职工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年金;特点;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629+F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20)65-0036-02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annuity s\stem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Xu Quanwen
(Sinopec Jinling Company,Nanjing,Jiangsu,210033)
Abstract:Enterprise annuity is one of the multi-leve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It is an employee labor compensation that exists in the form of deferred payment,an enterprise welfare system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s well.With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n China,the pension expenses is causing an increasingly heavy burden.As the second pillar of th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enterprise annu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lleviating the country's financial pressure,solving the problem of individual pensions for employees,and effectively stabilizing the enterprise workforce.
Key words:enterprise annuity;characteristics;consideration;countermeasures
一、实施企业年金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年金是国有企业对职工的一项福利。
国有企业实施年金制度是企业以及企业职工在参加政府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每月按照要求缴纳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条件上,继续自愿参加的补充性企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多样化的表现。
其次,企业实施年金是国有企业对职工的鼓励手段。
这种年金主要是对企业各个层级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以及荣获各种政府荣誉的职工进行的特殊的鼓励和鼓励。
再次,企业年金是稳定人才队伍的有效措施。
实施年金的企业往往可以利用激励机制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网罗更多的人才,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最后,实施年金可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让企业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良好外部形象。
企业年金每年每月的费用与所在企业的效益情况挂钩,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企业年金的开启与发展过程
(一)企业年金制度的探索阶段(1991~2000年)
1991年,我国推行推广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层面号 召、希望国有企业实施补充养老保险改革。
2000年,国家正式将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运作和个人账户管理。
(二)企业年金制度的试点阶段(2000〜2004年)
从1994年开始企业年金制度的试点,发展到2003年时,我国企业年金资产占GDP的比重仅为0.6%,覆盖率仅为0.36%0
(三)企业年金制度进一步完善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1月,国家社会保障部门颁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并规定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2004年4月,国家四部委发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企业年金的各个方面的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确立了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和运作方式0
三、国有企业实施企业年金的主要特点
(一)实施企业年金的时间
实施时间为2009年1月1日,建立个人账户的时间为2010年10月,上线运行的时间是2011年1月。
(二)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
1.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企业职工在自愿缴费的条件下,可以享受企业年金福利0
作者简介:徐泉雯,女,经济师,金陵石化公司人力资源部门——36——
管理探索©
2.既提倡讲效率,也讲究公平
企业集团总部根据企业情况确定年金缴费调整,效益是主要参考依据,如果出现亏损可以不缴。
3.集团总部统一管理,控制运营
集团总部管理各个企业的年金制度,实施内部风险防控,确保基金不仅可靠而且能实现增值°
4.实行有序推进,安排一定过渡期间
企业实施年金制度时设定一定过渡期,确保实施前后的退休待遇相互衔接。
(三)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
1.管理构架设计
集团总部专门建立集团年金管理委员会,专司年金政策和重大事项的谋划安排。
同时,成立集团年金理事会,专门履行年金受托人的相关职责。
企业年金理事会按国家规定选择某银行担任集团公司企业年金基金的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选择8家机构担任投资管理人,负责运营集团整个的年金基金°
2.管理方式设计
集团总部对企业年金进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即年金账户的集中管理、年金基金由总部统一运作。
(四)集团年金的范围
1.纳入企业年金计划的单位范围:公司机关及所属单位°
2.纳入企业年金计划的人员范围:从事关键岗位、主体岗位工作的合同制员工以及从事普通岗位工作的原正式职工°
3.职工参加的条件:企业职工如果与企业形成了无固定期限或1年以上的聘用合同,而且试用期满了,同时也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按要求缴纳费用,可以享受企业年金福利。
(五)企业年金资金筹集
企业年金的资金来源由企业和职工的缴费两个部分形成,具体缴费比例由集团总部根据政府政策和各个单位的承受能力决定,目前一般在5%~8%之间进行调整。
1.目前大多数企业按照上年度工资总额的8%提取,正常列入成本费用°
2.职工个人原则上按上一年度月均工资的2%缴费,若职工月均工资低于地方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最低应缴基数,从职工月度工资中代扣代缴。
3.缴费基数一般为职工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
4.缴费年度:每年7月至次年6月为一个缴费年度,缴费基数每年7月份调整,期间不再调整°
5.缴费限额规定:企业所交部分按规定划入个人账户部分,一般不超过集团总部每年规定的封顶值,一般按集团平均分配额的4倍考虑。
6.激励性年金规定:激励性年金是除了集团规定的企业所交划入个人账户部分以外,企业又以奖励形式再划入的企业所交部分°
(七)个人账户的管理规定
企业年金账户分为两个部分:个人账户、企业账户。
个人账户中,职工所交部分全部归职工个人所有,个人账户中企业所交部分及其收益,按职工在集团的工龄逐步归属职工本人,工龄8年及以上的,100%归属职工本人。
四、完善国有企业年金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是对薪酬分配体系的完善,也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规范,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
根据前期工作的分析与研究,有几个需要处理好的问题:(一)待遇支付不平衡
目前,已退休人员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储存额支付情况以及各类“中人”(即2009年至2022年过渡期内退休职工)与同类“老人”(即2015年12月31日前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部退养职工)退休待遇相比,一是中级、技师以上各类人员的退休待遇与同类未参加年金的老人相比都有较大幅度增加,易引起中级、技师及以下类人员心理不平衡;二是中级、技师以上各类人员待遇水平的增长,也可能会引起同类“老人”的心理不平衡。
建议在每年核定企业年金缴费基数时,可以适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缴费基数°
(二)关于激励性年金的使用
现在每年缴费中划入企业公共账户的金额充裕,企业公共账户资产足以满足未来10年支付的需要,建议在核定激励性年金使用额度时,对企业公共账户累积较多的单位,可以适当放宽激励性年金使用总额,或者放宽激励型年金人员的享受比例°做到将激励性年金用好用足,否则企业公共账户资金沉淀过多,起不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风险与收益
集团所有企业年金统一按照政府要求投入市场进行资金运作,投资存在不小的风险,投资收益也无法预先约定°虽然集团公司通过制定合适的投资策略、委托具有资格的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运作,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但是风险依旧存在,而且资金量大风险也大。
企业年金是职工的“养命钱”,投资目标是在安全的基础上追求适当的收益,资产的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
集团公司应通过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监控制度以降低投资风险,并加强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年金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张明,汪洋,汪青胤.企业年金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10(2):131.
[3]李付清.我国养老金基金化进程的思考与探析[J].特区经济,2010(5):131-133.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