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与语篇理解——“good”意义求解的一点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语境与语篇理解
---------“good”意义求解的一点启示
束超超
提要:语境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历程,已经从单纯对语言语境的研究,形成对语篇特征进行多元化研究的趋势。
本文拟借助语义、语用理论,由“good”意义求解的启示,进一步考察文化语境在语篇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语境通过限制语义范围、制约语用功效以及为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提供解读线索,使语篇理解能够顺畅进行。
通过对文化语境的分析,能够揭示语篇蕴涵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这对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翻译实践都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关键词:语境;文化语境;语篇
在对语境的各种研究中,文化语境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热点话题,而且主要集中在翻译研究领域&由于“语境具有抗译性”,在一种文化语境中形成的语言在进入到另一种文化语境中进行表达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义的偏转和形象的变形”(吕萍,2004:61),因此,对文化语境的关注最后往往都落到对译入语的表达策略上,所以就有了大量的文化语境顺应指导下的翻译研究(如王小凤,2004;戈玲玲,2005),功能语篇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如张美芳,2001),文化语境影响下的词汇翻译研究(如关孜慧,2003),等等。
在以往关于文化语境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翻译与理解并不是一回事。
翻译的结果是译入语的表达形式而理解并不一定需要任何表达形式而且理解的东西并不一定需要有时甚至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本文的研究就将讨论文化语境下话语的理解与翻译问题。
本文拟借助语义和语用理论,由“good”意义求解的启示考察语篇理解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探讨文化语境在语篇理解中的功能和作用&并非任何语篇都一定要进行文化语境的考查和研究,但像“good”这类意义抽象、泛化的词,往往包含评价、判断的意味,理解上常受文化语境的左右。
文化背景不同,对这类词语所赋予的意义也就大不相同。
(任绍曾,2003)文化语境的语义作用和语用功效是语篇理解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能够有助于了解语篇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形成对语篇全面正确的把握和理解&
-、文化语境与语义
(一)语境与语义
理解语义离不开语境,语境对理解语篇语义具有重大作用。
Leech(1981:67)认为语境7$"----------------------------------------------------------------------------------------------------------------------------------------------
文化语境与语篇理解
在确定词义时有三大作用:(1)消除信息中的歧义或多义;(2)使某些指称词的所指得以明确;(3)提供说话人或作者省略的信息。
离开语境孤立地看一个词,就很难准确地理解该词的真正含义。
Gee(1999:48)在论述情景意义(situated meaning)时使用了下面的例子:
(1)a.The coffee spilled,get a mop.
b.The coffee spilled,get a broom.
两个例句的结构完全相同,词语差别仅有一处,但coffee—词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第一句由mop作为语境线索,激活了我们大脑中有关打扫卫生的世界知识,把拖把和溢出或洒出的水、茶水、咖啡等液体联系起来。
coffee—词就指沏好的“咖啡”。
第二句由broom作为语境线索,使我们把扫帚和固体垃圾联系起来coffee—词就指“咖啡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从理解上讲(1a)和(lb)中的coffee具有不同的指称义,但由于汉语的“咖啡”也同英语文化一样具有这两种指称义,因此,在翻译时把(lb)特别翻译成“咖啡豆”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根据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听话人/读者不断地建构认知语境的过程。
语境作为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集合$随着话语的展开不断地作用于业
已建立的认知语境,产生出新的语境效果。
这种对原有认知语境的改变有三种情况:()产生语境含义(contextual implicature);(2)加强已有认知假设(strengthening of existing assumptions);(3)消除已有认知假设(contradiction and elimination of existing assumptions)o在例(1)中,The coffee spilled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特定的认知语境,在这个认知语境中,词语的语义信息以及我们的世界知识(world knowledge)告诉我们:沏好的咖啡洒了。
所以当例句(1a)的后续话语中出现mop时,我们先前的认知假设得到了加强;而当(lb)的后续话语中出现broom时,与先前的认知假设发生冲突,并否定这一假设,继而建立起一个以后续语境的解歧(disambiguation)效应为基础的认知语境&
(二)文化语境与语义
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y)提出的(见刘润清,1999:278-284),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文化语境包括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
多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何兆熊1987;熊学亮,1996;胡壮麟,2002;何刚,2003)人们普遍认为,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
而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语言中的文化痕迹和烙印是无所不在,不容忽视的。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是对文化的客观反映。
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并在一定的语境中被理解。
语言语境无疑是帮助人们解读语篇语义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有时仅依靠语言语境还不能完全解读一个语篇的意义。
词汇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和笼统的(the meanings of words are not stable and general)(Gee,1999:40),而是与人们的世界知识、历史背景、社会文化、思维方式有关。
英语中有些意义宽泛的词,如good,great,常常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者的判断、评价,在实际使用中有时很难把握其确切的意义,此时必须借助于具体的文化语境,依靠人们的社会文化知识进行推理才能获得正确的含义。
Ziff(1960:202)(参见任绍曾,2003)举了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2)This is a good strawberry.
This is a good lemon.
-•'5
语言研究
他解释说,草莓取其甜,所以第一句中good意为“甜”;柠檬取其酸,所以第二句中good意为“酸”。
同样的句子结构,同样的一个形容词,同样用作修饰语,词义却相去甚远。
又如:
(3)These are all labeled as good eggs.(见冯庆华,2001:19)
在这一例句中,good既不意为“甜”,也不意为“酸”。
因为通常情况下鸡蛋在人们大脑中不可能引起任何有关“甜”或“酸”的联想。
那么人们通常对鸡蛋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根据我们的社会知识与经验,似乎不难做出判断:人们心目中的good eggs应该是“新鲜的”。
Ziff (1960)对理解good提出一个假说,即:为good所修饰的成分必须对符合某种兴趣的事物进行特征性说明,也就是要符合人们对该事物的合理期盼。
例如:
(4)When they took the baby from me to clean her up,she let out a couple of good screams(见任绍曾2003:13)
从这个句子来看,要确定good在这种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意义,必须借助screams的主体baby,并结合我们的社会经验。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婴儿的叫声是good screams?在例句⑷的特定语境中,“放声大叫”、“响亮的叫声”,无疑是人们的普遍期待。
这种特定语境赋予good的情景意义是任何一部词典也无法查得到的&
人们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其一言一行都会打上他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的烙印。
词语的意义与社会文化内在地联系在一起(the meanings of words are integrally linked to social and cultural groups)(Gee,1999:40)。
同样的词语,同样的语篇,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会赋予词语不同的语义,从而对语篇的理解也会相异&例如:
(5)...yet,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his life,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the praises the stone-cutter carves over his bones;who 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a good child,a good wife or a good husband;who actually does h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W.M.Thackeray,Van it y Fair)……不过偶尔也有几个死人担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
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们也的确哀思绵绵地追悼他们……(W.M.萨克雷《名利场》,杨必译)
英语原文中连续用了五个good作修饰语,分别因所修饰成分的不同而蕴含不同的意义。
每一个good确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评判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a good child,a good wife和agoodhusband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恐怕很难取得共识。
本文所采用的译文大致反映了中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
不同的国家、种族、文化,不同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人们的评价标准、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可能大不相同&再看下面一例:
(6)8888is a good number.
对这句话中国人和英美人都能接受但却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的。
英美人认为8888便于记忆,而中国人则根据8888的谐音,使简单的数字蕴含“发财大吉”的意思。
开张营业,电话号码,结婚随礼,都尽量沾上一个或几个“8”,希望藉此带给人们吉利和好运。
不同的文化语境,使例(6)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承载了特定的文化信息。
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人们是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来判断词语的蕴涵意义的。
(Samovar,Porter&Stefani, 1998:144)
中国文化中,“龙”是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它作为一种文化沉淀,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吉祥物,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词语渲染的是
76•-
文化语境与语篇理解
热情洋溢的节日气氛和盛大壮观的热闹场面。
“龙”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但在英美文化中,dragon一词却蕴含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喻指《圣经》中的魔鬼撒旦。
由此,在基督教文学作品中,dragon的形象就与凶残、邪恶联系在一起。
随着词义的延伸,dragon还被用来描写凶悍泼辣的女人:
(7)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 to her.
这句话以dragon来比喻her mother的极端苛刻和凶悍,对英美人来说是一种很自然的搭配,并无任何不妥之处。
但对汉文化民族而言,如果对dragon在英美文化中的寓意缺乏必要的了解,就会对这一例句感到不知所云,难以理解&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语境对相同的词语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寓意。
把语言的使用和文化分开是不可能的(it is impossible to separate our use of language from our culture)(Samovar,Porter&Stefani,1998:144)。
文化语境对语篇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正如我们在引言中所说,在翻译活动中,理解与翻译并非一回事。
理解可以极尽周全与细致之能事,而翻译则要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
以例句(5)为例,虽然杨必的译文把五个good作了较为精确的解读,并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让人对每个good的含义一目了然,然而译者是否想过,英语原文为何连续使用五个一样的含义宽泛的普普通通的单词good?难道英语就没有把这五种特定的含义表达出来的单词吗?显然不是。
简单重复自有原作者简单重复的道理,我们在此暂不去讨论其中的原因何在,但是译者故意避开原文简单重复的事实而去进行个性化的翻译,似乎有点过度阐释的嫌疑。
三、文化语境的特征和具体功能
(一)文化语境对语义的限制,使某些词语获得特定的具体意义
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文字具有特定的意义。
其实,特定的意义在人,而不在字或词。
人们是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来判断文字的具体意义的&同样一个词或词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会使其负载完全不同的意义。
例如:
(8)Wouldn't it be the dogs to be treated like that?
如果英美人说出这样一句话,千万不可望文生义,怒气难抑,误解为“待我狗都不如”。
其实在西方,人们通常认为dog是人类的忠诚伴侣,对其无比宠爱。
因此例句(8)的真正意思是“那样款待岂不美哉”(何善芬,2002:353)。
而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会误解这句话,就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狗”一般用于贬义,对此多包含蔑视、厌恶之感。
这一点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表达方面可以得到印证。
例如: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救了落水狗,反被咬一口。
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对文化的客观反映。
每一个社会人都会在潜意识里受到该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无不反映在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和判断上。
(二)文化语境对语用的制约,有助于特定语境的语言使用和理解
受文化语境的制约,各个言语社团都会在其长期的社会交际中形成一些比较固定的交际模式。
这些固定的交际模式是本言语社团的成员官场交流的意义长期积淀的结果,有利于成员间社会交际的顺畅进行(张德禄等,2003:8)。
而固定的交际模式决定了特定的语言表达方
俺77
语言研究
式的选择和运用。
试比较下面两段对话:
(9)A: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
B:Thank you.
(10)A:你干得真好。
B:不好,不好。
以上两段对话对英美人和中国人并不陌生,分别与各自的文化语境相吻合,符合各自言语社团中普遍接受的社会和文化规范,反映了英美人和中国人比较固定的交际模式。
中国人受到赞美时往往会“自贬”一番,这是汉文化中的礼貌语言,是中华民族谦虚谨慎的文化传统的一种体现。
而英美人受到赞誉时则欣然接受,表示感谢,以此表明自己对说话人观点的赞同。
对赞美之辞的不同反应,人们不同的交际模式,无疑刻上了文化的烙印,而不同的文化语境为以上两段对话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又如,同样的客气话,中国人和英美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11)A:你有空的时候到我家来玩儿。
B:(1)好的,我一定去。
(2)When?
这可以说是文化因素而引起的语用失误。
对交际中的客气话,中国人根据本族文化规范做了得体、适切的回答;英美人则依据自己的文化模式做出了令对方尴尬、无所适从的反应。
(三)
文化语境为理解某些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提供线索,从而有助于对语篇的全面正确的理解
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它深深扎根于各民族的文化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
某些特定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源自于该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习俗或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必须在文化语境的引导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例如:
(12)这对年轻夫妇并不般配,一个是西施,一个是张飞。
如果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不知道“西施”、“张飞”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就很难全面把握这句话的含义。
为什么说“这对年轻夫妇并不般配”?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就需要了解“西施”和“张飞”都是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分别以“美貌”、“粗鲁”著称。
这里,文化语境是理解语篇的关键所在。
再看一例:
(13)她是个热心肠,又很能干,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她都去帮一把。
这里的“红白喜事”是汉文化中的婚丧习俗的反映。
“红”在汉文化中是喜庆象征。
结婚的大喜日子,新娘身着红装,代表着喜庆和吉祥,预示着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与此相对照,丧事葬礼中的人则身着白衣守孝陪灵,“白”是丧事的主色调,《辞海》中“白”的一个释义就是“丧事的代称”。
“红白喜事”正是这一文化沉淀在语言中的反映。
再看一个英语例子:
(14)The bride was dressed in white at the wedding ceremony.
如果对英美国家的婚庆习俗不够了解就会对这一例句感到困惑不解。
结婚仪式,新娘怎么身穿白装?中国的传统文化很难把“白色”和婚礼联系在一起。
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是解析这个例句的关键&又如:
(15)He is a modern Samson.
这一例句的理解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文化语境,即对Samson这一人物的了解&我们必'("
文化语境与语篇理解
须先要了解,Samson是《圣经》中的人物,以“身强力壮”而著称。
离开了这一文化语境线索,语篇理解的路径就会受阻。
文化语境不是恒久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四)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随着各民族交流的日益扩大和了解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顺畅。
在各种文化的不断交汇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模式处于一种动态的调试变化之中。
传统的、民族的历史习俗和现代的、外来的思想文化处于不断的“冲撞”中。
这也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
“吃糖”即是一例。
一般情况下,“吃糖”就是指进食糖果。
但在特定的语境中,比如解放初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如果有亲朋好友关心地问某年轻人:
(16)小王,什么时候请我们吃糖啊?
这实际上就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问这位年轻人什么时候办喜事,这和文化语境有密切关系&因为在那个年代,结婚办喜事提倡俭朴,一对新人向亲朋好友送几块喜糖就大致可以了&如果缺乏对这一文化语境的了解就无法理解这一问话的含义何在。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婚仪式越来越讲究,年轻人大多选择在酒店招待亲朋好友以示庆贺,“吃糖”也就相应地演变为:“小王,什么时候请我们吃酒啊?”
语言既然是文化的反映$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语言的理解就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
来看下面一例:
(17)—九五五年,我生在北京,是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
后来,又生了弟弟,爸爸才决定不生老五了,有老四继香火就行了。
(张辛欣、桑晔:《北京人》)
对这段话的理解离不开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家庭状况的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如今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出生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他们恐怕会感到费解:一家怎么有这么多孩子?而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读者也许会产生疑问:什么叫“继香火”?为什么有弟弟“继香火”就行了?中国有句古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传宗接代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四、结语
语篇的生成和解读都离不开语境,所以要深入研究语篇,就必须研究语境&语篇的理解必须考虑语境因素,对语篇特征进行多元化的研究。
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试图说明文化语境在语篇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语境通过限制语义范围,制约语用功效以及为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提供线索,使语篇的理解得以顺畅进行,揭示语篇蕴含的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对语篇全面、正确的把握和理解。
文化语境不但在语篇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以及翻译实践等领域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0Gee,J.P.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M0.London:Taylor&Francis Limited,1999.
[20Leech,G.Semantics:The Study ofMeaning[M0.Harmondsworth,Middlesex:Penguin,1981.
[30Samovar,L. A.,R. E.Porter&L. A.Stefan!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0.Belmont:
-•79
语言研究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
[40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0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6
[50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0.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岀版社,2001.
[60戈玲玲;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解码[J0.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5(1).
[70关孜慧;文化语境与翻译[0.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0何刚.情感表达——文化语境与行为[J0.外语学刊,2003(1).
[0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0.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0何兆熊.语用、意义和语境[J0.外国语,1987(5).
[110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0.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口20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30吕萍.文学翻译中的语境问题[J0.中国翻译,2004(5).
口40任绍曾.词汇语境线索与语篇理解[J0.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7).
[150王小凤.文化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J0.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
口60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0.外语学刊,1996(3).
[170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0.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口80张美芳.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J0.现代外语,2001(1).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