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二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一(1)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一(1)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一(1)1.(2018·广东东莞模拟)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这最能反映(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解析:选D。

据题干“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信息,可知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故选D项。

2.(2018·河北承德联校模拟)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

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A.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B.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解析:选C。

据题干可知,“变造”制度将布帛折变成轻货,这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唐朝的货币是开元通宝钱,白银成为主币是在明朝,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庸调所收之布帛折变成轻货,没有反映赋税标准及其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变造”制度,没有涉及国家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

3.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

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A.已经威胁到皇权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解析:选D。

六科辅助皇帝处理奏章,而内阁可以稽查六科,可见内阁权利较大,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故选D项。

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它对皇权的威胁,故A项错误;考成规制规定了内阁对六科的稽查,与行政权无关,故B项错误;考成规制仅仅规定内阁稽查六科,不能据此推断出它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故C项错误。

高考历史选择题满分练-满分练1 -

高考历史选择题满分练-满分练1 -

二、选择题满分练满分练(一)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B。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有“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制”即宗法制度与后“制”即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选B项。

2.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

据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信息,可知体现出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D项。

3.清代尚书汪由敦曾说,明代士大夫奏章往往言辞激烈,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

这一观点表明汪氏()A.鼓励清代官员谏诤B.力图维护君主的权威C.反对当时的文字狱D.赞赏明代的清明政治解析:选B。

题干中汪氏认为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的谏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说明其目的是要维护君主权威,故选B项。

4.美国律师安德鲁曾感慨:“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

”这段言论()A.恶意污蔑中国的司法制度B.推动列强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C.为控制中国司法主权辩解D.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制造借口解析:选B。

清代司法制度有很强的专制和人治色彩,材料中对司法制度的表述符合史实,外国人借口中国司法的弊端,为其可以在华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提供依据,故选B项。

5.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综合训练2-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综合训练2-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2019年高考综合训练(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市高三模拟)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

这说明(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齐国引诱鲁国放弃粮食生产,再以阻断其粮食进口的方式战胜鲁国,这说明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具有战略意义,故A正确;商战并不是争霸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而是强调粮食生产的战略价值,故D错误。

2.(2018·某某市高三联考)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 )B.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C.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D.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答案:B解析:“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这一观点,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陈寿与裴松之的不同的官职与创作环境,这说明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史家观念变化较为明显,故D错误。

3.(2018·某某市高三统考)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

这说明(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答案:B解析:材料“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签订契约文书”反映了唐代政府设置军市、与西域商人签订契约,以稳某某北地区,故B 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而是说明唐代政府设置军市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北地区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故D错误。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三)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三)

满分练 ( 三)1.(2018 ·广西桂林、柳州模拟) 西周春秋期间狱讼中有“代坐”制度,即贵族不亲身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

这说明西周春秋期间贵族()A.享有特权,免于诉讼B.享受保护,等级威严C.集权专制,忽视法律D.地位高级,免于处分分析:选 B。

解读题干,可知西周春秋期间有狱讼中的“代坐”制度,据资猜中“贵族不亲身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信息及所学知识,说明西周贵族拥有“享受保护,等级威严”的特色,应选 B 项。

西周春秋期间的贵族享有特权,自己能够免受处罚,并未出现免受诉讼之说,故 A 项错误;据题干中的时间“西周春秋期间”,此时并未出现专制和集权,故 C 项错误;据题干中“贵族不亲身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得出贵族地位高级,可由僚属或子弟代其受罚,故 D 项错误。

2.下列图是绘制于盛唐期间的敦煌莫高窟第23 窟的壁画《雨中耕种图》。

该图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 ()A.个体农业的形成B.耕种技术的进步C.农民生活的困难D.庄园经济的发展分析:选 B。

察看资料图画,可知是反应了古代中国劳感人民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发展起来的圩田,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这说明古代中国耕种技术的又一大进步,应选 B 项。

古代中国的个体农业最早形成于春秋期间,在当时髦没有犁壁技术, A 项错误;简单的农耕图其实不可以直接表现农民阶级详细的生活情况, C 项错误;资猜中很明显是规模简单的个体农耕而非大规模的庄园经济, D 项错误。

3.(2018 ·广东肇庆二模) 中国古代在国都以外往常还建立有陪都,作为国都职能的有益增补。

中国长久以长安、洛阳修建东西均衡的两京制,直至唐代;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均衡的两京制。

这一变化反应了()A.对辽阔领土有效管理的需要B.非国都功能的分散承载作用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D.大运河的修筑决定了国都布局分析:选 C。

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选择题专项练十二含解析.doc

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选择题专项练十二含解析.doc

选择题专项练(十二)(15分钟48分)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周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解析】选C。

分析材料内容可知,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说明周天子的地位越来越衰落,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也已被破坏,故C正确。

材料是天子权力削弱的表现,无法判断是“开始”削弱,故排除A。

秦代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B错误。

宗法制主要是解决继承问题,材料中没有体现遭到破坏,故排除D。

2.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招募平民煮盐,政府统一收购发卖。

唐中期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在产盐之地设立机构将食盐收购并卖给商人。

这一变化( )A.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B.废除了政府对盐业垄断C.提高了手工业者积极性D.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解析】选A。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而唐中期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商人与商业机制的作用,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故选A;唐中期政府仍然控制盐业,只是增加了市场化成分,排除B;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唐朝实行商运、商销政策有利于盐业的市场化,没有强调是否提高手工业者积极性问题,排除C;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经营方式的变化对政府赋税收入的影响,排除D。

3.某历史学者指出:唐代的经济制度重平等轻效率,宋代则不然,在经济领域对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对平等的注重。

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 )A.坊市界限的打破B.经济重心的南移C.海外贸易的发展D.土地产权的转换【解析】选D。

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不抑土地兼并,租佃关系盛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出现了产权的明晰化趋势,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故选D。

4.明代有人在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时说:以身践之,则书与我为一;以言视之,则判然二耳……自公“致良知”之说兴,士之获闻者众矣,其果能自致其良知,卓然践之以身否也?此人言论的本意是( )A.倡导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学风B.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C.弘扬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D.论证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共性【解析】选A。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十一(1)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十一(1)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十一(1)1.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

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解析:选B。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纷纷鼓吹“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说明是为适应战国时期诸侯间争霸战争的需要,故选B项。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是实现局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霸主地位而非全国统一, A项错误;引发战争不断的是各国间实力对比的消长以及诉求的变化而非政治改革运动, C项错误;“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是属于完全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 D项错误。

2.(2018·湖南怀化模拟)唐代出现了大绢行、小彩行、丝帛行、米行等行会名称。

诸行设行头,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

有时行会还要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

这表明( )A.行会是政府控制商业的机构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C.行会有利于商品市场合理化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维持市场秩序、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可知行会有利于稳定市场,故选C项。

据材料“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配合政府,而非政府控制商业的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行会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故D项错误。

3.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御史台,在中央设都察院,与六部同级;罢谏官,设置独立的机构六科给事中,长官为正七品,分别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

这些举措( )A.表明当时官员贪腐严重B.有利于分割六部的行政权C.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D.有助于全面监察官僚机构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中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故选D项。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二美国1787年宪法含解析人民版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二美国1787年宪法含解析人民版

十二美国1787年宪法(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扬州模拟)1787年宪法对美国全国性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了划分(见下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解析】选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的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在权力方面各有不同,这正是联邦制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直接隶属的关系,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各州的关系,与三权分立无关,排除C;从材料来看,中央政府权力加强,这是中央集权原则的体现,D不符合史实,排除D。

2.(2021·徐州模拟)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各自享有专属权力,同时也分享了部分权力,如发动战争与维持和平是联邦政府的专属权力,而教育和家庭法律则专属于州政府,赋税是共享权力。

上述内容主要体现了( )【解析】选A。

由材料中“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各自享有专属权力,同时也分享了部分权力”可知,这体现了联邦宪法中的分权制衡的原则,A符合题意。

3.美国历史学家比尔德在评价1787年宪法时说:一帮“有才干的资本家投机商”,“成功地哄骗一般的老百姓去接受一个旨在有利于少数显贵而设计的政体”。

这反映了1787年宪法( )D.维护了权贵利益,具有局限性【解析】选D。

从题干可知,比尔德认为1787年宪法“哄骗一般的老百姓”“有利于少数显贵”,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

这些规定( )【解析】选C。

材料“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强调的是各州的法令应该要适用于联邦全体公民,有利于消除州和州之间的交往障碍,有利于加强各州的合作,故C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不是邦联制,故A错误;B弥合了分歧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州的司法独立的问题,故D错误。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7·某某课改联盟评估)“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 A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初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应指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不符合“继续沉睡”的意思,故B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新政”,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D两项错误。

2.(2017·慈溪选考评估)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某某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C.扩大资本输出D.割占中国某某答案 B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

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等多方面原因,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额并没有特别大的增长。

西方国家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开放的程度不够,因此出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中国进一步对西方开放。

3.(2017·兰溪选考评估)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某某省荆州府沙市;二、某某省某某府;三、某某省某某府;四、某某省某某府。

”据此判断该条约( )A.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中开放“沙市、某某、某某、某某”关键信息,说明该条约是《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D项。

4.(2017·滨江选考满分练)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最可能是( )A.近代海军的出场与角逐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C.清廷的宣战与媾和D.维新变法与海军角逐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清朝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海军,故A项正确;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清廷的宣战与媾和不能体现近代化色彩,只能体现清廷的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发生于甲午战争后,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六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六

满分练(六)1.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传统农业的再生产形式有落后性B.我国粮食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C.我国重视农业的政策具有持续性D.传统的科学技术不能提高生产率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可知从战国至1949年,粮食亩产虽有增长,但这种增长却十分有限,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体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落后性,故选A项。

粮食产量虽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这只是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 B项错误;材料反映粮食亩产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的政策的持续性, C项错误;传统的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率有一定作用, D项错误。

2.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

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

据此可知,上述思想( )A.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B.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D.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解析:选D。

由材料中“为商人鸣不平”“农末皆利”可知其思想具有反传统倾向,由材料“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可知强调务实,故选D项。

3.(2018·吉林二模)读取下面的图示,其中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皇帝开始兼任最高行政长官B.行政权的独立性渐趋减弱C.皇权和相权的斗争趋于激烈D.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分离解析:选B。

观察图,汉武帝时期逐渐以中朝为决策机构,以架空丞相,以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为统领的外朝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外朝的九卿有事直接向中朝上奏,说明行政权力越来越受制于皇权,故选B项。

4.(2018·河北承德联校模拟)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

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八(1)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八(1)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八(1)1.西汉末年,郡域与郡界的变动大多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不大,这一局面长期延续,直到隋唐时期才予以改变。

这说明隋唐时期( )A.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以解决B.地方行政管理效率提升C.中央政权注重地方经济发展D.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解析:选C。

由于汉代的主要矛盾在于政治方面,即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王分权的对立,所以西汉尽一代之力来分化瓦解东部地区诸侯王国林立的局面,夺取王国支郡为汉郡,并以蚕食方式不断扩大这些汉郡的领域。

这样一来就引起郡域和郡界的不断变动,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大多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

隋唐帝国刻意追求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相适应,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已偏向经济方面,故选C项。

2.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

魏晋以来,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

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主要原因是( ) A.宋词等艺术形式兴起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对人性的压抑D.人们审美观的变化解析:选C。

据题干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形成理学,在南宋时期成为正统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从魏晋时期“劲歌狂舞”到宋代“浅吟低唱” 的变化,体现了对人性的压抑,故选C项。

宋词的出现属于表现并非原因, 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宋词的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是个性张扬的原因, B项错误;人们审美观的变化的原因是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D项错误。

3.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

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

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解析:选A。

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综合创新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综合创新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

综合创新作业(二)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4·赣州市高三统测)《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敬重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剧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

这一变更体现了( B )A.王权神奇色调的强化B.朴实的人文主义色调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别解析:从材料中的“《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剧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们从对先祖鬼神的敬重变为对现实中的人本身的关注,体现出朴实的人文主义色调。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王权,解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等级观念的变更,解除C项;D项中的“完全分别”说法确定,材料不能反映,解除。

2.(2024·大连市高三模拟)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B ) A.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B.专制皇权的渐渐加强C.文化教化的渐渐下移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寒人地位上升,说明皇权至上,皇帝可以任命官吏,故B选项符合题意。

寒人非门阀士族,A选项解除。

寒人当官不是靠文化教化,C选项解除。

材料未体现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D选项解除。

3.(2024·青岛市高三模拟)宋代出现了特地从事某种营生的中介性行业。

在农村的土地经营之中,出现了充当地主与佃户之间媒介的“业主”;在商业领域,出现了联结客商与铺户的中介经纪人。

这说明宋代( B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社会结构根本变更D.重农抑商政策变更解析:通过“业主”和中介经纪人,实现土地和铺户的租赁,表明地主与佃户之间、客商与铺户之间原先没有任何关系,租赁关系均是临时性建立,说明宋代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故答案为B项。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结构的变更,解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更,解除D项。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原生态满分练含解析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原生态满分练含解析

高考原生态满分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之上,形成了家国合一的宗法伦理。

中国法紧随宗族制成为道德执行工具,维护宗法等级是中华法系特质。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法家产生,法家“缘法而治”本质是权力本位;其典型观点“生法者,君也,遵守法律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立法集于君主,不承认民众权利。

中国古代权力观念发达,所谓法,一是刑法,二是官僚机构组织法,形成了异样发达的以公法为主的法律体系。

法家强调“尊卑贵贱皆从法”,但在实践上,只对被统治者有威慑力,法治作为德治补充,为人治服务,这是中国法落后、缺乏法治精神的真正缘由。

材料二在罗马早期社会中,商品经济孕育着自由、同等观念。

个人意识使罗马公民在人与人、人与城邦之间表现为契约关系,使法律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成为独立系统。

古罗马法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建立起来。

罗马人把法治视为至高无上的信念和自然理性,留意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

罗马以权利为本位的法治建设,把私人权利看作国家权利的最高准则,使私法成为罗马法的灵魂和精髓。

法律面前人人同等,法律成为国家运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体现在罗马各个角落,共和国的法治精神成为西方法律的渊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古罗马法治的特点。

(12分)[满分答题]高考原生态满分练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16—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发生,英国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会手足无措。

英国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防疫工作。

为了防控疫情扩散,英国当局实行医学隔离、物件消毒、禁止公共集会、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及捕杀流浪动物等措施,同时采纳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理病痛。

尽管有人进行抵制,但政府依旧强制推行。

英国的防疫不仅来自欧洲大陆防疫阅历,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是多方面才智的结晶。

在各方努力下,英国的防疫措施加快了瘟疫的消退。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十二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十二

满分练(十二)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社会思潮,它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穷极宇宙人生的哲理。

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

魏晋玄学( ) A.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B.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C.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D.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推崇老庄和强调纲常礼教得出注重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故选C项。

材料中未涉及佛教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得出并未背离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天人感应”思想,故D项错误。

2.汉初镇压诸吕作乱后,大臣议立新主,一致认为“(代王)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

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于天下”。

最后代王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

这反映了当时( ) A.上古政治传统影响深远B.改变了治国的基本思想C.儒学对时政有较大影响D.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解析:选C。

据材料“(代王)仁孝宽厚,况以仁孝闻于天下”可知儒家的仁、德思想对皇位的选择有影响,故选C项。

3.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国华制表)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解析:选B。

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扬州、荆州、益州人口的增加,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人口的增加超过了黄河流域城市,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选B项。

4.(2018·湖南长沙一中模拟)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朝廷士大夫们借圣人之言,创立朝仪、律令。

帮助“大皇帝”建立绝对支配权力并依托它保持自己“小皇帝”般的地位;民间百姓则幻想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平等观念B.权力崇拜C.共和思想D.宗法精神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中士大夫们创立朝仪、律令以帮助皇帝建立权力并使自己保持权力,百姓也幻想“当皇帝”以拥有权力,说明中国古代不管士大夫还是百姓都拥有着权力崇拜,故选B项。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四)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四)

满分练 ( 四)1.(2018 ·贵州贵阳模拟) 下表是唐朝浇灌工程数目简表( 单位:个 ) 。

对表格内容剖析正确的选项是 ()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从前中唐此后中唐从前中唐此后982923938A.中唐后北方政局杂乱影响农业生产B.江南农业已经超出北方C.长江流域是唐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域D.唐朝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分析:选 A。

察看题干表格,可知资料反应出中唐此后南方浇灌工程数目增添,迁徙中唐期间安史之乱的发生,可知浇灌工程北方变少,南方增添的原由是北方战乱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应选 A 项。

资料不可以反应出江南农业水平超出北方,故 B 项错误;长江流域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域是在南宋此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 C 项错误;唐朝北方人口南迁与南北方水利浇灌工程数目变化没关,故 D 项错误。

2.李白以神仙自夸,诗作常常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冷清幽深,远离凡间,人称诗佛。

这一文化现象表示当时()A.文学艺术的多元B.对外沟通的屡次C.社会经济的繁华D.三教合一的趋向分析:选 D。

资料都表现的是唐诗,李白的诗歌中流露出道家思想,杜甫诗歌反应出儒生的政治理想,王维的思想遇到佛教的影响,表现了唐朝三教合一的趋向,应选 D 项。

3.(2017 ·山西太原二模) 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期间,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类变化有助于()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议保护中央威望C.崇文抑武防备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备权益集中分析:选 A。

北宋与南宋期间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屡次的现实需要,应选 A 项。

“宰枢互兼”使权益集中,不利于集体决议,故 B 项错误;“宰枢互兼”反而提高军事将领的权益, C 项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宰枢互兼”使权益集中, D 项不切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型必考选择题满分练训练2必考选择题满分练(B)学案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型必考选择题满分练训练2必考选择题满分练(B)学案

训练2 必考选择题满分练(B)1.(2018·浙江省选考模拟考试二)西周规定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

这一内容体现了( )A.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秩序C.儒家学派的伦理纲常思想D.诸侯国经济实力的大小答案 B解析西周实行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材料中“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反映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2.(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将自己的学说建构成“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

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 )A.“兼爱” B.“仁政”C.“齐物” D.“耕战”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得知这是反映了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的内容,“兼爱”属于墨家思想,故A项错误;“仁政”属于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齐物”属于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耕战”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

3.(2018·宁波市十校高三联考)水利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下列选项中属于汉代关中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有( )①郑国渠②“井渠”③都江堰④白渠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郑国渠是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修建,沟通了泾水与洛水,流入关中平原,时间不符,故①错误;“井渠”,即汉代龙首渠,是关中平原洛惠渠的前身,故②正确;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灌溉成都平原,故③错误;白渠建于汉武帝时期,沟通泾渭,惠及关中平原,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2018·浙江省选考模拟考试一)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答案 D解析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故A项错误;宋朝时坊市制瓦解,故B项错误;明清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故C项错误;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时间限制被打破,D项符合宋朝商业特征,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十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十

满分练(十)1.(2018·山东德州模拟)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解析:选B。

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的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遭到破坏,故选B项。

2.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士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战乱儒学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故选A项。

3.(2018·山西太原模拟)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期被一路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与此相关的关公戏经久不衰。

关羽地位的提升反映了( )A.儒家吸收佛教思想发展B.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倾向C.理学价值观的广泛传播D.佛教因中国化兴盛不衰解析:选C。

材料关羽形象符合宋明理学“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因此其地位得以提升,反映了理学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故选C项。

4.表A.人地矛盾趋向尖锐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C.人口土地同步增长D.民众生活深受战争影响解析:选A。

观察表格,可知材料反映了广西地区人口激增,而耕地面积增加有限,故说明了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故选A项。

材料中并未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人口增长快,而耕地变化不大,不是同步增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战争影响,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分练(二)
1.《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 )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重视规则和秩序
解析:选D。

解读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反映的是当时学者都重视规则和秩序,故选D项。

材料说明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家, 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 C项错误。

2.(2018·广东肇庆二模)“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

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

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
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解析:选A。

据题干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混乱,商品流通不畅,导致这一时期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故选A项。

3.(2018·四川绵阳二模)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18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

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只得作罢。

这说明( )
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门下省可以否决皇帝的意志
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唐宋时期大臣的权力增强
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可知,唐代和宋代的君主都要与宰相大臣协商后才能颁布诏令,故说明了唐宋时期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故选A项。

4.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

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解析:选B。

18世纪的英国已经不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了,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与英国都是土地贵族把持政权,故B项正确;英国政府推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且农业已经采
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故C、D项错误。

5.(2018·广西桂林市、柳州模拟)宝顺轮是近代第一艘出现在山东沿海的轮船,所以,当山东官员于1855年8月14日发现宝顺轮及其他几艘船只后,惊慌失措,咸丰帝调查后下谕称既然“与夷人毫无牵涉”,宝顺轮可以护航清粮海运的船只,“以清洋面而利清行”。

这一过程说明晚清统治者( )
A.闭关锁国,愚昧无知B.中体西用,师夷长技
C.因势利导,守内虚外D.因循守旧,盲目排外
解析:选D。

根据题干中“既然‘与夷人毫无牵涉’,宝顺轮可以护航清粮海运的船只,‘以清洋面而利清行’”信息,可以得出晚清统治者因循守旧,盲目排外,故选D项。

闭关锁国指的是在中外贸易上的政策,题干并未牵涉中外贸易, A项错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 B项错误;“因势利导,守内虚外”与材料无关, C 项错误。

6.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

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推动了地方自治的进程B.宣扬了民主政治理念
C.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D.推动了民权意识觉醒
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可知,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地方具有了评判或承认中央主权的权力,反映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故选C项。

近代中国各省基本上都是处于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的,地方不具有自治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宣扬民主政治理念,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变化,不是民权意识的觉醒,故D项错误。

7.1876年清政府派员参加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1905年清政府商部奏准《出洋赛会章程》共20条,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

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放弃重农抑商B.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力图扩大对外贸易D.极力垄断对外贸易
解析:选C。

根据“凡有国际博览会,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可知只有博览会时才允许商人参加,并未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间设厂有何限制,故B项错误;清政府允许商人在博览会时参加,主要是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故C项正确;清政府此举看不出有“垄断”对外贸易的意图,故D项错误。

8.(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新中国成立前后,各解放区的土改先后完成,广大贫苦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华北农村婚姻家庭纠纷呈井喷式爆发,乃至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社会变革冲击传统伦理观念
B.国内战争影响了家庭稳定
C.工业化瓦解了传统婚姻制度
D.合作化运动促进妇女解放
解析:选A。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思想意识逐渐觉醒,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受到冲击,婚姻家庭纠纷凸显,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区的婚姻家庭纠纷问题,与国内战争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当时的中国并未完成工业化,传统婚姻制度也并未瓦解,故C项错误;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尚未推行,故D项错误。

9.柏拉图说:“民主政体的平等和自由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雅典城邦并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B.雅典公民追求的自由平等损害民主政体
C.直接的大众民主极有可能导致国家混乱
D.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解析:选C。

据材料中“民主政体的平等和自由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说明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故选C项。

10.(2018·山东济南模拟)据统计,1781年英国人口只有890万人,而到了1841年英国的人口增加到了1 855万人,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如在英格兰的爱尔兰人突破1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以5万多人的数字不断增长。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C.工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D.生产发展加速了城市化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时间1841年得出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对社会移民情况的影响,材料“而到了1841年英国的人口增加到了1 855万人,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如在英格兰的爱尔兰人突破1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以5万多人的数字不断增长”并结合所学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导致移民数量的激增,故选C项。

11.(2018·山东济宁模拟)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

”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 )
A.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B.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C.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
D.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
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中罗斯福强调当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毁灭的时候,是政府挽救了它,因此这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扩大了政府的干预经济的能力,故选A项。

12.(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一超多强局面基本瓦解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选D。

解读题干,根据所学可知,政治多极化是经济多极化的反映,而这些争议则说明了某些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故选D项。

一超多强只是一种发展趋势,并且也非本质,故A项错误;这些争论中,仍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力量,故B项错误;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故C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