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然而,2019 年底,一切戛然而止。
如今,两年多已经过去,形势似乎越来越恶劣。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
茨威格的“昨日世界”和我们的 2019 年之前,都指向同一个核心——自由和生命的尊严。
那么,究竟是谁剥夺了这一切呢?
一战爆发时,茨威格 32 岁,因为不符合服役检查,没有当兵。
他决意当一个世界公民,履行作家的真正使命:维护和保卫人类的一切人性。
他用笔作为武器,为反对战争而斗争。
那时,故乡欧洲并未让他彻底失望,但他明白了“我们对军事参谋部和政府机构的庞大机器是无能为力的。
他们之所以不迫害我们,是因为我们对他们还构不成威胁。
我们的言论始终毫无声息,我们的影响也始终不能得以发挥”。
一战结束后,他还在畅想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我们梦想中的更美好的、更人道的世界。
那之后一直到 1934 年,茨威格住在萨尔茨堡的别墅里,度过了将近20 年的风平浪静的高雅生活。
他有丰厚的版税,可以保持优渥的生活和收集名人手稿的爱好。
“岁月就这样随着写作、旅行、学习、读书、搜集、玩乐,年复一年地过去了。
”
直到 1934 年的一天早晨,4 名便衣警察闯进茨威格的家中,以搜查共和主义者保卫同盟的武器为名,搜查了他的家。
他对此异常愤慨,意识到这件事是大规模侵犯人权的可怕前奏。
他写道“欧洲和世界上的人几
乎已经忘记了,个人的公民权利和自由曾是多么神圣”。
当夜他便打包了行李,决定从此常居国外。
“我觉得,人世间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自由,所以那种离别比离开家园和离开祖国的意义更深远。
”可惜,去国远走,并未换取他想要的公民权利和自由。
在茨威格的个人历史中,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他从此成为客居异乡的孤客,标志着他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昨日的世界”。
离开萨尔茨堡的别墅,茨威格在英国租下一套简单的公寓。
纳粹夺走了他的读者,他的作品被德语世界拒绝。
他开始一步步失去文学的、精神的、实际的故乡。
他坐在写字台前,努力重新开始,却忍不住感叹“疲惫的心灵蒙上了薄薄的沮丧”。
这时他已经 50 岁,丧失了重新开始的力量。
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茨威格失去了国籍,开始了半流亡,及至流亡的生活。
这意味着作为一个身份不明的人,他要不停地接受盘问和审查。
他忽然发现,结识一个领事馆的小小女官比同罗曼·罗兰相交更有益处,因为可以节省签证的时间。
这让他感觉失去了生命的尊严。
比起其他饱受折磨的犹太人,茨威格事实上要幸运得多。
可他还是主动选择在 1942 年死去。
在绝命书中,他写道“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沦亡和我精神上的故乡业已自我毁灭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这样,我认为最好是及时的和以正当的态度来结束这个生命,结束这个认为精神劳动一向是最纯真的快乐、个人的自由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的生命。
”
是谁让毁灭了他的精神故乡,又是谁剥夺了他的自由?他在书中写得很清楚。
“一个人必须永远服从国家的要求,作为最愚蠢政治的牺牲品,去适应最离奇的变化,尽管他竭力保护自己,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卷进去。
”
“但是也有少许人,他们待在一个看不见的秘密处,人们不认识他们,也未曾见过他们,他们只待在柏林的威廉大街、巴黎的奥赛码头、罗马的威尼斯宫,还有伦敦的唐宁街里。
就这么十个或二十个人在为人们不知道的秘事谈话、写信、打电话、定条约。
他们其中只有极少数人特别机智和有才干。
他们作出没有别人参与的决定;外人对那些决定的细节一无所知。
可是他们却用这些决定左右着每一个欧洲人的生活,也包括我本人的生活。
现在,我的命运不是掌握在我自己手中,而是由他们控制着。
他们毁灭或者爱护我们这些无权无势的人,他们赐予我们自由或者强迫我们受奴役。
他们在千百万人面前决定战争还是和平。
而当时我同其他人一样,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像一只苍蝇似的不能自卫,像一只蜗牛似的没有力量。
”
当然会有人觉得茨威格懦弱,但生者永远无法嘲笑为了自由选择去死的人。
他在替生者抗争,留下这样一本书,让我们知道历史总是在轮回。
谁都无法避免成为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