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论语》六则教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授课设计
授课目的
1.认识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先人好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虑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授课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授课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授课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授课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授课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
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
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50 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
从前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老百姓的人,还整理
《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鼎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用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看法。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重视“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很多很有启迪意义的见
解。

他创始个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闻名学者七十
二人。

但是他歧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感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保护奴隶制序次,在保护贵族统治的基
础上提议教化。

自汉今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讲话,答
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议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罔wǎng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授课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诵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讲解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
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


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边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准时,时时;习,复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学了(什么),准时复习它,不也快
乐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
来(共同学习、商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
知,认识;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恼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涵养的人。

别人不认
识(我),但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涵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示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示了既要勤奋学习,还要准时复习,把学习看作一件乐事。

既讲了学习方法,
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示了学须有友。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目光如豆。

”志同道
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这一层讲
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示了个人涵养的问题,其实也表示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论语·宪问》篇
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够也”,能够帮助领悟这一层的含意。

这一层宛转地
表示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有条不紊,要言不烦。

5.授课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讲解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温,复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
后边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看作。

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
能够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示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拥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示了“温故而知新” 的学习方法。

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

这里的“知新” ,
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获得新的领悟,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

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行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虑研究,获得
新领悟,掌握新知识。

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授课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诵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讲解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虑;则,就;罔,诱惑而无
所得;殆,精神疲备而无所得。

可是念书而不动脑筋思虑,就会诱惑而无所得;可是苦思苦
想而不念书,就会精神疲备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示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拥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示了学习与思虑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这两句话说了然学习与思虑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习是思虑的基础,思虑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够忽略任何一个方面。


看法是很精华的。

部署作业
1.抄录、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能够为师矣”中的“能够”,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
意义的不同样。

第二
授课重点
、口,分析后三;“而”字的几种用法。

授课程
1.作。

合学生回答明确:古中的“ ”,有通“悦”,是形容;“能够”,多用作
两个,“可”,是“能够”的意思,“以”当“用”、“把” ,介。

与代中的“能够”不同样。

2.行新。

(1)授课第四。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一。

② 提,解,引
学生解,口一。

“子曰:‘孔文子何以之“文”也’”:何以,以何。

什么,凭什么;之,
称他。

子道:“孔文子(号),什么称他‘文’呢?”“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是以之“文”也’”:敏,敏;好(hào),喜;耻,把⋯⋯看作惭愧;
下,下,向不如自己的人教;是以,以是,因此。

孔子答道:(“孔文子)敏而又
喜好学,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教看作惭愧,因此(他的号)称他‘文’”。

③引学生分析一。

一中,孔子弟子行了什么教育?表示了学上的什么?
里孔子借回答子提出的,教育弟子既要好学,更要好,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
人教,取人之,己之短;表示了在学上要有好学好、不耻下的度。

愈在《》中:“圣人无常。

孔子郯子,弘、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不及孔子。


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

孔子曾向郯子教官的名称,向弘教对于音的事,向襄学琴,向老聃“礼”的知。

些人的学和个人涵养都不如孔子。

正是孔子子答的很好的讲解。

(2)授课第五。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一。

② 提,解,引学生解,口一。

“默而之,学而不,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静静地;(zhì),住;之,它,代所学的西;,足;,教;何有,有何,有哪一;于,在;哉,。

静静地住学的西,学从不感觉足,教人从不感觉疲备,在我身上有哪一呢!
③引学生分析一。

一表示了学上的什么?表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一,孔子从自述中间教育学生要“默而之,学而不”,表示了在学上要有踏勤苦、永不足
的度。

“何有于我哉” 个感句,表了孔子的自精神。

从自勉之中来激励学生,情真意深,收效
自然优秀。

(3)授课第六。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一。

② 提,解,引学生解,口一。

“三人行,必
有我焉;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走路;必,必然;
焉,于此,在里面;善,点;从,跟从,引申学。

三个人一走路,里面必然有
能够当我老的人,他的点学它,(看出)他的缺点,(若是自己也有)就
更正它。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示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这一则表示了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

孔子认为,自己周围的人必然有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必然有有缺点有错误的人。

要学习前者的长处,防范后者的缺点。

也就是像他说
过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这种学习别人长处、以别人缺点作鉴戒的
虚心好学精神,特别难得。

(4)引导学生概括《论语》六则的内容。

《论语》六则表示了学习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论语》六则表示了学习上两个方面的问题。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样侧面表示了学习的正确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各从不同样侧面表示了学习的正确态度。

(5)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

本课出现的“而”字有几种用法?
本课出现的“而”字有三种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