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德吉:感动中国的最美乡村女教师
感动中国体会3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体会300字《感动中国》观后感
前天,我们全班一起观看了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里面的许多人都让我记忆犹新。
感动中国人物格桑德吉老师,是她们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
令人意外的是,她居然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回到家乡,成为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
全班四十多个同学,就她一个人去当了乡村教师。
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格桑德吉老师还主动带领同学们走过悬崖,送他们回家,她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要知道,这山上只有一条一米宽的道路,走在上面都不敢往下看。
下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江,掉下去连尸体都找不到。
这种负责任值得人学习。
格桑德吉老师不仅是乡村学校的老师,还是我们大家的老师。
她教会了我们不要怕困难,坚持自己的梦想,一路向前。
除了格桑德吉老师,一位98岁高龄还坚持上医院上班,一心为病人着想的老医生胡佩兰奶奶,她的这种精神让我们不得不敬佩。
这十位感动中国的人物的伟大精神都会引导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进!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格桑德吉:感动中国的最美乡村女教师
格桑德吉:感动中国的最美乡村女教师作者:范学芝来源:《华人时刊》2014年第09期与西藏首府拉萨遥相呼应的墨脱是个神秘的地方。
在那里,有一个藏族女大学生,用她的坚韧与执著,点燃了山乡孩子渴望读书的希望之火;用她那勇敢与智慧,营造出山乡孩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她走悬崖,越激流,攀铁索,过险滩,走村串户,为的是能让每个适龄孩子上学读书。
13年寒来暑往,她把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当地孩子从最初30%失学率,变成今天95%的入学率。
当地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孩子的“领路人”。
她就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称号获得者格桑德吉。
她觉得学了很多东西,就想赶回来,教家乡的孩子们读书格桑德吉现年36岁,出生于墨脱县帮辛乡一个普通牧民家庭。
在她童年时代,全乡1000多人口中,只有一名老师和10个学生,80%以上村民几乎不识字。
小学时的格桑德吉就当起了小老师,妈妈给她做了一个黑板,晚上回家给弟弟上课,村里好多跟她同龄的孩子,都会来她家听课。
从那时起,格桑德吉就有一个愿望,长大要给孩子们当老师,教孩子们学习,让上不起学的孩子们都能够上学读书。
格桑德吉在家乡读完小学后,来到湖南省岳阳市,在岳阳市一中西藏部藏初13班读书。
秦丽霞老师是她的班主任,还担任语文教学工作。
在秦丽霞眼中,格桑德吉是一个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好学生,读书认真,劳动踏实。
她当时任班级的生活委员,负责班级卫生方面事务,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在岳阳市一中毕业后,格桑德吉考入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她是帮辛乡有史以来第一名大学生,当时整个乡里都为她感到骄傲。
墨脱县因为尽是山路,外出求学对她来说面临的困难很多,她要翻山越岭几天时间,才能走出墨脱县。
路途遥远,条件艰苦,格桑德吉在民族学院读书的几年时间里,没有回过一次家。
格桑德吉给人的印象不错,她的同学尼玛扎西、洛桑强巴对格桑德吉的评价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洛桑强巴记得大学二年级时,一次上体育课,有名女生训练中晕倒了,格桑德吉赶紧跑过去帮忙扶了起来。
平凡的人带来的感动
平凡的人带来的感动
——观《感动中国》有感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里面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些平凡人带来的感动。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乡村教师格桑德吉。
她是西藏墨脱山区里一所小学的女教师。
因为山区里的道路很难走,所以她总是要护送学生走过山路回家。
她总是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为学生操了很多心,无私奉献了许多年。
她的女儿八岁,她却只见过六次,她把女儿寄养在拉萨的奶奶家,把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学生。
她还劝了很多想要退学的学生回来上学。
她真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好老师。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格桑德吉这样的好老师。
他们虽然没有做什么惊人的大事,但他们爱学生的心都是一样的。
老师们教给学生的,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培养学生的品质、素质。
他们关心学生,希望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长成道德高尚的人。
我们也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修养,相信没有哪一个老师会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素质低下的人。
老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比教书更重要。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里的教育也包括对思想、品质方面的培养。
许多素质低下的人都是因为受的教育太少或根本就没有受教育,这些人都是被人厌恶的。
他们缺少一个好老师,一个可以培养他的品质与修养的好老师。
好老师是可以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好的影响的,他们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好品质。
他们都是平凡的人,拥有对学生平凡的爱。
但正是这些平凡,带给了我们许多感动。
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好老师,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爱。
申论模拟题:格桑德吉—墨脱的护梦人
申论模拟题:格桑德吉—墨脱的护梦人【热点概述】格桑德吉,出生于1987年曾经的高原“孤岛”、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墨脱县。
教育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决定回家改变更多的孩子。
2001年从河北师大毕业选择回乡任教,已经在当地教书17年,2003年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提到西藏墨脱,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那里位于边境线上,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
人们常用“进藏难,进墨脱更难”来形容进出墨脱的艰辛。
格桑德吉就生长在这个曾经偏远、贫穷、信息闭塞的地方。
格桑德吉一家5口人,爸爸、妈妈和两个弟弟。
7岁那年,她上了一所民办小学,当时学校只开语文、藏文、数学三门课,每天回来自己后用一个小黑板把所学再教弟弟和村里面其他孩子。
后面终于有机会去外面上学,但是路上环境恶劣,还需要自己背粮食,为了上学还是坚持了下去。
2001年,从民族学院毕业后,本有机会在拉萨工作的她,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乡村教师,让家乡的孩子们学到更多知识。
格桑德吉说:“家乡有我的童年,我的记忆,我的信仰,我的梦想。
”当时的帮辛乡小学路还没有通,村里面的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上课,他们担心孩子们的安全。
再加上乡亲们的教育意识不强,经常有孩子缺课、弃学。
很长一段时间里,格桑德吉的主要工作就是到村里把学生劝回课堂。
十多年来,为了孩子们不辍学,格桑德吉频繁往返于泥石流、山体滑坡频发的悬崖山谷间;为了孩子们安全到家,格桑德吉和男老师一样,送孩子趟河水、溜铁索、走悬崖;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其他地方缺老师时,格桑德吉背起干粮就赶过去。
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墨脱的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格桑德吉说,孩子们正在经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目前,墨脱县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5所,在校学生2096人,专任教师271人。
乡政府、学校在广大农牧民群众中,持续性地宣传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相关惠民政策,小学入学率已达99%以上;“营养改善计划”也正在这里试点,每个学生每年都能享受800元的营养改善补助和3580元补助标准的“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政策。
格桑德吉:感动中国的最美乡村女教师
L j 中, 只有 ‘ 名老师和 1 O个学 , I , 8 0 % 以 } 村 民几
乎不识 字 。 小 学 时 的格 桑 德 吉 就 起 了 小 老 师 , 妈 妈 给她做 了 个黑板 , 晚上 刚家给 弟 弟上课 , 村 好 多 跟 她 同 龄 的 孩 子 , 都 会 来 她 家 听 课 。 从 那 时 起, 格 桑德 青就有 一个 愿望 , K人 要 给 孩 子 们 当 老 师, 教孩子 们学 爿 , 让 上 不 起 学 的 孩 子 们 都 能 够 上 学读 书 。 格 桑德 古在家 乡读 充小学 后 , 来 到 湖 南 省 屠阳市 , 在 岳 阳市 一 中 两 藏 邰 藏 卡 J J 1 3班 读 } 5 。 秦
最美乡村女教师——格桑德吉
为家 乡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 这段路 比较危险 , 前面由索次来带 ,
洛 桑克珠你 的。给你下一条命令 , 9月份开学 时, 一定 索次把町町村 的孩 子们 带好 , 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来。”
当天下午 , 岗玉村 5个孩子被护送回
站在 中间 ,中间帮果村 和宗荣村 的你 来 到 了家 中。 看着孩子们像小 鸟一样扑 向父
族女 大学生 , 用 她的坚 韧与执 著 , 点 亮了 山乡孩子渴望读书 的希望之火 ; 用她那 勇 敢 与智慧 , 营造 出山乡孩子丰富 多彩 的文
累得不行 。格 桑德 吉的到来 , 给 那里的适
师范大学 民族学院 , 她是帮辛 乡有史 以来 龄入学孩子带来了希望 。 第一名大学生。 路途遥远 , 条件艰苦 , 格 桑 走村串户动员孩子上学
家, 其难 度可 想 而 知 。
鲁藏 布江 , 人一旦掉 下去 , 瞬 间就会 无影 无踪 , 每 到渡江 时 , 格 桑德吉 总要亲 自护 送。 她不停地嘱咐着孩子们 “ 注意安全 , 别
出差 错 。 ”
要好得 多 , 隔三 差五还会 改善 伙食 , 有 鸡
蛋, 有牛奶 , 吃住 条件都 很好 , 至 于书本等 学 习用品 , 不用 家长操心 , 学校会 按 时发
5 6
最 美 乡村 女教 师
格 桑德 吉
■文 / 范 学 芝
学。她觉得在外面学 了很 多东西 , 就想赶
回来 , 教 家 乡 的 孩 子 们 读 书 。 墨 脱 县 帮 辛 乡是 偏 远 山区 ,那 里 生 活 条 件 异 常 艰 苦 。
格桑德吉刚 当上教 师, 就 遇到 了巨大 的困
难。 一 是 山路 崎 岖 , 行走 不 便 。 二 是 当地 村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观后感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观后感感动中国格桑德吉观后感感动中国格桑德吉观后感感动中国格桑德吉观后感多次回看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的录像,他们默默地书写着人间的真、善、美;他们用无声的行动坚守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传播着正能量,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和致敬。
在十个感动人物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格桑德吉的事迹更加感动了我。
主持人是这样介绍的,“她从大山里走出去,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又回到了大山实现她的教育梦想”。
“河北师范大学”,听到这个名词的时候,我的心灵再一次被震撼,原来她是我的校友,是我的学姐。
“她用自己朴素的心对抗着恶劣的生存环境;用自己执着的信念引领着一批批孩子叩响求知的大门;用自己无私的付出成就了山里孩子的人生。
任何美的语言都表达不了我对这位教师的敬意,她就是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被称为门巴族的‘护梦人’,给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们插上理想翅膀的梦想导师,2016年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
”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同为河北师大的学子,我们要以格桑德吉为榜样,向她致敬,向她学习!中国还有很多像格桑德吉一样的乡村教师,虽然他们的事迹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做起来却是很难,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则更难,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
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人生,而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有些麻木了,躺在不知所事的日子里寻求着生存的机会,过着撞钟一样的日子,浪费自己的生命,把付出与收获,名利与地位看得太重,总用高官厚禄武装自己。
而这些乡村教师,他们的收获与付出是那样的不对称,他们却没有为此而放弃坚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胸怀,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纯朴的心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最美乡村教师,他们乐于奉献、昂扬向上、扎根农村、甘为人梯。
他们耕耘在乡村这个最基层的教师岗位上,用青春、智慧、汗水和坚守,数年如一日,编织着乡村孩子绚丽多彩的梦,这种美丽不是金钱和物质能够换取的,而是完全靠着一种职业精神,“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来支撑。
看教师格桑德吉心得体会
近日,我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格桑德吉的感人事迹,她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也为我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格桑德吉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她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执着。
格桑德吉老师出生在西藏墨脱县帮辛乡,一个地处高山峡谷、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
她毕业后,本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但她却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履行了人民老师的神圣职责,维护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诠释了优先发展教育是我国的兴国之要。
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是一个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山区,道路艰险,交通不便。
为了让孩子们上学,格桑德吉老师天天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
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去帮邻村的学校代课;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趟过冰冷的河水、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格桑德吉老师的事迹让我深感敬佩。
她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
在她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的失学率从30%下降到95%,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格桑德吉老师的事迹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我们要以格桑德吉老师为榜样,坚定信念,无私奉献,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每一个学生。
正如格桑德吉老师所说:“自己要在最需要她的地方发光发热。
”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其次,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格桑德吉老师为了教好孩子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我们要学习她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最后,我们要勇于担当,不畏艰难。
教学案例8:墨脱最美教师格桑德吉:13年守得莲花现
教学案例8:墨脱最美教师格桑德吉:13年守得莲花现【案例呈现】“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回到家乡。
13年坚守在雪山、大江之间,把温暖和希望注入一个一个门巴人家。
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喜马拉雅雪山间无数灯火。
”在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现场,西藏墨脱县邦辛乡小学教师格桑德吉走上颁奖台时,电视机前的墨脱人都听到了这段颁奖词。
2000年,格桑德吉学成归来,此时,墨脱县的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各种困难远比翻三座雪山、走几百条公路山路还要大得多。
从满怀期望到几近绝望,格桑德吉始终默默坚守着:“这些年来,我从未后悔过。
”两间破旧的平房,艰难的教学环境在格桑德吉看来算不上困难,家长们的一句话却刺痛了格桑德吉的心。
“刚回来的时候,学校有100多个孩子。
老师们除了教书,还要自己种菜,想办法让孩子们吃饱。
最难的是,早上满教室的孩子,一转眼就会全都跑掉。
我们就得挨家挨户去劝学。
劝学的路,远的要走上百公里,近的也有几十公里,那时候周末基本没休息过。
”格桑德吉说:“我们这里的孩子,十多岁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家长们只顾眼前的利益。
上门劝学,我跟家长们讲道理,讲了不听就跟他们吵架,死活要把孩子带回学校上课。
一次、两次、三次,多数家长也明白了做老师的心。
也有不理解的说,是不是我家孩子不去,你们就没饭碗端了。
这还没什么,有一个家长是我们村里的,他说,‘我才不要像你母亲那样辛苦受罪,为了供你出去上学,吃那么多的苦’,那时候,我心里有过绝望。
”绝望是短暂的,劝学的路上不只有格桑德吉的身影,她的爱人、她的同事们也在劝学的路上奔波。
转眼到了2005年,邦辛乡小学的学校得到重建,孩子们早已享受了西藏的“包吃、包住、包学费”三包政策,家长的观念也在格桑德吉他们一次次劝学中有了转变。
希望已经种下,格桑德吉心中的那盏酥油灯重新亮了起来。
2013年,墨脱人欢天喜地: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全面通车!此时,墨脱县还有一件让人振奋的喜事:格桑德吉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评选中胜出,将要远赴北京参加颁奖晚会的彩排。
感动中国体会3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体会300字《感动中国》观后感【观后感】感动中国体会字《感动中国》观后感
前天,我们全班一起观看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里面的许多人都让我记忆犹新。
敬佩中国人物格桑德吉老师,就是她们村第一个考进大学的人。
令人不幸的就是,她居然退出了回到城市的机会,返回家乡,沦为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
全班四十多个同学,就她一个人回去当了乡村教师。
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格桑德吉老师还主动带领同学们走过悬崖,送他们回家,她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要知道,这山上只有一条一米宽的道路,走在上面都不敢往下看。
下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江,掉下去连尸体都找不到。
这种负责任值得人学习。
格桑德吉老师不仅就是乡村学校的老师,还是我们大家的老师。
她教会了我们不要害怕困难,秉持自己的梦想,一路向前。
除了格桑德吉老师,一位98岁高龄还坚持上医院上班,一心为病人着想的老医生胡佩兰奶奶,她的这种精神让我们不得不敬佩。
这十位敬佩中国的人物的了不起精神都会鼓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行进!。
【教育学习文章】感动中国观后感_1
感动中国观后感www.5ykj.com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XX年度十大人物”颁奖晚会。
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格桑德吉和姚厚芝。
格桑德吉是一名乡村教师。
她是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学生,她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是她舍弃繁华富贵,甘愿回村当一名教师。
看到这里我已经很感动了,但是后面的事迹更让我感动。
这个村的孩子每天上学都要穿越一段异常陡峭的崖壁,许多人都在这条道路上跌落悬崖。
悬崖下便是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人掉下去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格桑德吉为了让孩子们能上学,每天都要穿梭在死亡的边缘,亲自指挥孩子们过崖壁以免孩子们跌落悬崖。
她的这种行为使我倍受感动。
她还经常到别人家去劝学,如果劝不动,便会一直劝,劝到别人同意上学为止。
这真是一位为了能让别人的孩子上学而甘愿奉献自己的最美乡村教师啊!另外一个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姚厚芝。
她是一位母亲,患了乳腺癌,但是治疗费用太高,她支付不起就放弃了治疗。
她还想靠刺绣赚钱,供两个孩子上学。
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她一直隐瞒自己的病情。
开始刺绣的时候,姚厚芝选择了难度特别大的《清明上河图》。
这对于一个刺绣能手来说尚且需要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更何况她并不懂刺绣,没有一点刺绣基础。
可是,姚厚芝做到了。
每当她身上疼痛的时候,她便想到这是为了孩子,再苦都要忍受下来。
日积月累,姚厚芝的手上起了厚厚的茧子。
经过不懈的努力,用了3年半的时间,她终于完成了刺绣,比计划提前1年半的时间。
她能坚持下来,正是母爱的力量。
她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颁奖晚会使我非常感动,我看到了人间的真情,看到了人性最美的一面。
同时,我也懂得了人活着要为他人奉献,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www.5ykj.com。
格桑德吉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教师格桑德吉,她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来没有过完整的路。
为了让孩子们上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天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趟过冰冷的河水、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13年来,格桑德吉走遍了帮辛乡每个村落,把40多名学生劝回校园,把200多个孩子送出了大山。
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她说,自己要在最需要她的地方发光发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女教师阿力太,16年孤身独骑,走遍2万平方公里草原家访。
每次家访翻山越岭,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冬天踩冰踏雪,忍耐极寒;夏天骑马趟过湍急河流,多次遇险。
16年一人一骑,阿力太走遍辽阔大草原。
悬崖、大河、冰川,路途暗藏凶险,她是牧民孩子学校里的妈妈。
观看了最美乡村教师们那一个个先进的事迹,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之后,他们留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震撼,更是一次灵魂的熏陶、心灵的洗礼。
最美乡村教师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风雨不变的坚持是难得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岁月,都化着滴水穿石的力量,一点点地托起大山里的孩子,让大山里的孩子们都拥有自己理想的翅膀,走出大山。
而这些最美丽的老师们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像一棵棵大树一样,植根原地,更加挺拔地为孩子们遮风挡雨,保驾护航。
他们的事迹令人赞叹,他们的精神让人敬佩!。
2021年感动中国事迹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
感动中国事迹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51大全励志人物配图【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获奖名片】:格桑花开【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
门巴的 ___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
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推选理由】:杜玉波:培养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
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永恒的追求,格桑德吉 ___做的。
彭长城:不是远大的抱负,只是广阔的胸襟;不是华丽的说辞,只是纯净的灵魂。
她是无私的边疆少数民族教师。
王振耀: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辛勤园丁,是她让 ___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照进现实。
【事迹介绍】:格桑德吉,女, ___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 ___。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___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
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 ___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 ___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 ___的时候, ___已经不认识她了。
xx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 ___来到北京。
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 ___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 ___却留在了 ___,一年才能见一次。
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观后感
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观后感(中英文版)Document: Reflections on the View of the Most Beautiful Country Teacher, Gesang DejiTitle: The Beauty of Rural Teachers - Gesang DejiViewing the movie "The Beauty of Rural Teachers - Gesang Deji"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It tells the story of a passionate and dedicated teacher who spends her life serving the children in a remote mountain village.观看电影《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讲述了一位充满激情和奉献精神的教师在偏远山村服务孩子们的故事。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Gesang Deji"s determination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lives of these children is evident.Despite the harsh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challenges she faces, she never gives up on her dream of providing education to the children of the village.从最初开始,格桑德吉决心改变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就显而易见。
尽管生活条件恶劣和面临的挑战,她从未放弃实现村里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梦想。
One of the most touching scenes in the movie is when Gesang Deji carries a young student on her back for hours to ensure he reaches the school safely.This act of selflessness showcases her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the children"s education.电影中最感人的一幕之一是格桑德吉背着一个小学生走了几小时,确保他安全到达学校。